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土壤
境内土壤有7个土类,11个亚类,46个土属100个土种。分布规律有垂直分带性、区域性和水平分异的不同。理化性状的基本特征是:质地良好,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容重稍大,孔隙度稍小,土体略显紧实,在颗粒组成中,砂性土占2.6%,粘上占0.09%,壤土占97.31%。表层容重平均1.24克/立方厘米,孔隙度51.56%。大多呈酸性反应,自然供肥和保肥能力差PH值绝大部分在5——7之间。代换性盐基组成以Ca++、Mg++为主,K+、Na+等一价离子很少,盐基饱和度偏低(最低的小于10%)。阳离子代换量平均为12.3me/100克土,大于20me/100克土的只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11%,介于10——20me/100克土之间的占24%,小于10me/克土的却占65%。养分含量偏低,各种养分的平均含量,有机质2.25%,全氮0.12%,速效磷11PPm,速效钾86PP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大部分地区,特别在耕作水平较高、农业比重较大的低山丘陵区较低。磷素含量不高,变幅大,分布极不平衡。全县74%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水热条件虽较好,但侵蚀强烈,单位面积土壤每年能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虽较同纬度平原地区低,但年、月平均地温高于气温,土壤冻期不长,结冻不深,地温冷热适中。年降雨量比同纬度平原地区高,同时,土壤中的中壤土和砂壤土比重大,以淋溶型为主,补偿型和浸滞型较少,水分供、保协调,既充足又较均匀。水热条件虽较好,但山区土壤大部分发育于花岗岩、片麻岩风化物上,结构松散,加之植被覆盖度较低,在暴雨集中的季节,不少土壤常遭中、强度侵蚀,出现深沟或塌方,使肥力降低,有的地方甚至岩石裸露,植物无法生长。这些土壤有待于科学地加以改良利用,如提高植被覆盖率、增施有机肥、兴修水利、因地制宜地平整土地或掺培客土等。
(一)黄棕壤:是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发育成的地带性土壤,是本县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土类,面积207.65万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67.7%。广泛分布在中、低山区和高丘陵地带。土体剖面为黄棕、淡棕黄或红棕色,大部分上层较薄,盐基不饱和。土壤多呈酸性、弱酸性反应(PH5——6.5)。此类土壤以林业用地为主(农业用地仅占2%)。分为普通、粗骨性和粘盘3个亚类。
普通黄棕壤(分8个土属16个土种)占黄棕壤土类面积的3.06%,以低山区和山麓山凹处居多。成土母质为多种基岩风化的残积、坡积和洪积物。土体粘性较大(轻壤至粘上质地),具有明显的淀积层发育。土层多为粒状、块状或柱状结构,厚度一般大于60cm。肥力一般(大多缺磷),立地条件和保肥性能较好。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4.5—6.4)。宜栽植松、杉、枫、栎、槐等针叶、阔叶树。
粗骨性黄棕壤(又称侵蚀性黄棕壤,分9个土属19个土种)占黄棕壤土类面积的96.84%,是黄棕壤土类中的最大亚类,多分布在山顶、山脊和坡度较大或坡度和植被覆盖度都较小的地方。成土母质为多种岩石风化的残积、坡积物。土壤处于幼年发育阶段,具“粗骨”和“薄层”性特点(属砾质土类型,土层多小于30cm),通透性较好,水分充足。养分含量中,薄层乌麻石土两个土种较高,其余中等。由于侵蚀强烈,保肥性能差(其中薄层麻石土土属最差)。呈酸性、强酸性,部分为中性反应(PH4.6——7.3)。宜发展松、杉、毛竹等用材林及茶叶、生漆、油桐、油茶、板栗、茯苓、天麻、皖贝母、霍山石斛等经济植物。
粘盘黄棕壤占黄棕壤土类面积的0.02%,是黄棕壤土类中最小的亚类,仅与儿街区的部分低丘山地和县砖瓦厂有少量分布,一般和紫色土构成复区。发育于上更新统黄土母质上,呈棱块或棱柱状结构,是带有粘性大的淀积层(粘盘层)的淋溶上类型。容重较大,孔隙度小,沙砾含量少,肥力低,上层呈酸性至微酸性(PH5.1——6.4),下层多呈中性反应(6.5——7.5)。不适合植物生长,主要用于烧制砖瓦。
(二)棕壤:是在酸性和基性结晶岩类风化母质上发育的棕色自然土壤,仅山地棕壤1个亚类(分2个土属5个土种),呈块状分布于中山区海拔750米或850米以上的山体上部(北坡在海拔750米以上,南坡在海拔850米以上),坡度多在40度左右。呈棕、褐等色,为沙壤、中壤或重壤土质地。表现明显的淋溶淀积过程,盐基不饱和。养分含量高,有机质较丰富。土壤的砾砂含量及风化程度较高,呈酸性强酸性反应(PH4.8——6.5)。分布地带位高坡大,人烟稀少,加之水分充足,养分丰富,利于发展林业生产。自然植被主要有蒙古栎、茅栗、天女花、灯台树等落叶阔叶林和黄山松林。植物种类虽比黄棕壤少,却残存不少珍贵的遗树种,如银雀树、连香树,天目杜鹃、都支杜鹃等。不仅适合常绿落叶阔叶树种生长,也适合野生天麻等药材繁衍,宜发展除马尾松外的用材林、涵养林和建立药材栽培基地。
(三)草甸土:是喜湿性草甸植被下发育的自然土壤,仅山地草甸土1个亚类,零星分布在中山区海拔千米以上山地的局部低凹地段或山顶平台上,各点0.1亩至数亩不等,多同山地棕壤构成复区。成土母质为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的残积、坡积物,有机质积累十分显著。土体由根系盘结层、有机质积聚层和潜育层构成,呈酸性反应。根系盘结层含有大量的植物根系和已分解或半分解的枯枝败叶,土层松软,暗灰色,阳离子代换量极大,有机质含量高达38%以上,速效钾很高,速效磷中等,PH值5.6。有机质积聚层为重壤土质地,土体软湿,颜色灰暗,有中等强度的亚铁反应,阳离子代换量较大,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较高(有机质含量在80%以上),PH值5.5。潜育层为中壤土质地,土体软烂,青灰色,根系少,风化程度低,无粘化淀积过程,具有强烈的亚铁反应,阴离子代换量较小,盐基不饱和,PH值5.6。适合禾科、菊科等草本及杨柳科等喜湿性木本植物生长。
(四)石灰土:是富含碳酸盐类岩石风化物上发育的非地带性地域土,仅棕色石灰土1个亚类(分2个土属5个土种)呈断续的条带形零星分布在仙人冲、长岭、石灰冲、西石笋、小溪河、杨树口、祝家冲等处,多同扁石土构成复区。分布区的山体多岩石裸露,有的还有溶洞、石笋(如真龙地的西石笋)。主要质地为重壤土,呈棕色或暗棕色,土体中往往富含砾石碎块,盐基过饱和。速效磷较缺,土壤呈中性、碱性反应(Pm.6——8.1)。自然植被主要为壳斗科落叶树种和榆科、豆科,人工栽植的马尾松、杉树、毛竹等长势不佳。碳酸盐淋溶后形成的空洞性石块,是制作假山的上乘材料。
(五)潮土:是发育于河流冲积母质上有“潮化”现象的旱耕土壤,仅灰潮土1个亚类(分2个土属5个土种),呈不连续的条带状分布在沿河两岸或古河道上,多位于近河相的一级阶地及河漫滩。主要质地为沙土及沙壤土,少数为轻壤及中壤土。土体为粒状或块状结构,呈淡棕黄、灰黄等色,盐基近饱和或过饱和。养分含量中等,灰麻沙、灰泥沙两个土种肥力高。呈中性、弱酸性,但无石灰反应(PH5.5——6.8)。分布地区平坦,光、热、水资源较充足,是较理想的土壤类型。因冲淤严重,沿河潮土沙性较大(沙质土壤类型占潮土的96.8%),保肥蓄水能力差(其中麻沙土最差),生产性能较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蔬菜等。
(六)紫色土:是紫色岩类风化物上发育的非地带性岩成土。呈不连片的块状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丘陵岗地。处于幼年发育阶段,多为带有原母岩的紫、紫红、棕紫等色。矿质养分丰富,但速效磷含量偏低(薄层紫泥土极缺),土壤沙性大,大部分土层浅,成土时间短,呈中性反应(仅部分山脚山凹处的上层较厚,成土时间长,呈酸性反应)。分中性和酸性两个亚类,两者呈镶嵌的复区分布。
中性紫色土(分2个土属3个土种)是紫色土土类的主要类型,占紫色土土类面积的98%,多分布于山丘中上部。是中壤土质地,阳离子代换量高,大多在20me/100克土以上。盐基过饱和,矿质养分丰富,土层小于60cm,抗旱蓄水能力较弱。大多呈中性反应,PH6.5——7.5(少数为碱性,PH值高达8.1)。
酸性紫色土(分2个土属5个土种)占紫色土土类面积的2%。零星分布在三尖铺、团墩等乡。质地主要为中壤土,其次为重壤土和轻壤土。盐基不饱和,阳离子代换量和交换性盐基较低,风化成土程度不高,而上体内砾石、粗沙和粉沙含量较高,属于高硅性的低硅土。此亚类中的酸性紫泥土土属是自然土壤,各种养分的含量都较低;酸性潴血上土属为耕种土壤,薄层速效磷含量较高。酸性紫色土的最大特点是PH值小于6.5。
境内紫色土土层大多较浅薄,粘结力弱,耐旱力差,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肥力随之下降,不适合松、杉等高大林木生长。经人工改良后,适宜旱粮和多种经济作物轮作及培育经济林木。坡度小、上层较厚的宜种山芋、黄豆、油菜、芝麻等作物,坡度大、土层稍薄的可发展阔叶林及开辟桑果园。
(七)水稻土:是各种成土母质在人工水耕熟化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土壤,是本县最重要的耕种土壤,适宜种水稻、小麦、油菜、红花草等。主要集中在地势平缓的丘陵区,中、低山区分布在局部低洼的冲谷和盆谷中。一般山间或河谷盆地处呈连片块状,丘陵和低山区呈树枝状,中山区呈条带或串珠状。淋溶淀积、氧化还原、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均较强烈,具有淹育、潴育、潜育等多种特有的发生层段。在相同母质上发育的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较旱作土壤高,其中潜育型水稻土更高。水稻土土类续分潴育型和潜育型两个亚类。
潴育型水稻土(分10个土属25个土种)是水稻土土类中最大的亚类,占水稻土土类面积的92.13%。主要质地为中壤和重壤土。土体呈棱块或棱柱状结构,具有较厚的渗育层(潜育层出现部位在70cm以下),大多有绣纹斑膜,有的还有铁锰结核。在土种中,油沙田和油扁石砂泥田肥力最高,紫泥田、黄泥田及麻沙土田、暗石砂泥田养分含量不均(前两种缺磷,后两种缺钾)。强酸性、酸性和中性反应(PH4.6——7.4)。但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地温适中,土体的通透和保肥性较好,因而水、热、气、肥较协调,属良水型水稻土,是优良的水稻土类型。本县潴育型水稻土一般亩产水稻350——450公斤,其中沙泥田、油沙泥田、油扁石砂泥田和紫砂泥田为高产水稻田,亩产千斤左右。
潜育型水稻土(分7个土属14个土种)占水稻土土类面积的7.87%。主要质地为中壤和砂壤。土体具有显著的潜育还原层段,出现部位在剖面70厘米以上,高位强潜型土体浮烂,在泉眼出露处常形成较深的陷泥坑(群众称为冷浸田)。同潴育型水稻土相比,有机质高36%,全氮高29%,速效磷高38%,速效钾低15%。高位青紫泥田缺磷,青暗石泥田、青细石泥田、青麻骨泥田、青钙泥田均缺钾。土壤有不同程度的亚铁反应,呈酸性、强酸性,少数偏中性(PH4.9——7.2)。潜育型水稻土光照条件差,土烂水冷,通气不良,排水不畅,受温度和渍水的影响,不仅养分不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使土壤名肥实瘦,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还易产生硫化氢、有机酸、亚铁离子等有害物质(有害物质所处部位的显著标志是土体呈深灰、青灰、灰兰等色),造成水稻黑根、不发棵或恋青晚熟,对耕作和水稻生长十分不利,在一般年景下,产量比潴育型水稻土低2——5成。常年亩产200——350公斤,旱年温度高、水份少时,亩产可达400——450公斤。
土壤类型简表

二植被
本县是以北亚热带为主的亚热带与暖温带两大植物区系成份过渡并相互渗透的地带,植被较丰富。由于人们长期经营活动,原生植被已多为次生植被代替,森林中天然密林地减少,疏林地增多;原先的成熟林减少,人工营造的用材林、经济林、竹林等中幼年林增多。
(一)分布特点:境内植被分布具有区域性和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区域分布丘陵区以人工植被为主,低山区自然和人工植被并重,中山区以自然植被为主。垂直分布海拔700米以下以马尾松、杉木林、毛竹林和农作物为主,兼有经济林、灌木丛和草本植物;海拔700——1200米地带,落叶阔叶林和次生灌丛,黄山松林、杉木林、茶树等占有较大比例;海拔1200米以上多为山地矮林和常绿灌丛,间有部分高山草甸植物。
(二)植被类型:大面积的植被种类有松林、松栎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及其它经济林、阔杂林、灌木丛、草本植物和农作物。主要植物科类有雪松科、杉科。禾本科、菊科、豆科、唇形科、蔷薇科、伞形科、玄参科、虎耳科等。
(三)植被区划:在全国植被区划中,本县属北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由于数年来人工营造了大量松、杉、油桐、油茶、泡桐等用材林和经济林,现林种有所改变,绝大部分是针叶和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仅在低海拔避风向阳的湿润地区有少量分布。
(四)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现在比过去低,农作物收割期比生长期低,80年代初大致在60%左右。森林覆盖率,1957年28.2%(不含灌木林地),1962年37.11%(其中灌木林地21.7%),1976年37%(含灌木林地,下同),1983年44.97%。据1983年的清查资料,林场大于中山区,中山区又大于低山区,丘陵和盆地区最小。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