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标准计量管理
解放前,计量工作仅限度量衡范围内,没有标准化管理。县政府建设科设度政,配1名指导员专管度量衡。解放初,计量工作在工商科配两名计量管理人员代管。1958年,成立计量科学研究所(属县工交部),管理计量工作。1959年6月,成立“霍山县计量检定所”。1961年11月同科学研究所合并,配5名专职人员管理全县计量工作。1963年10月,更名“霍山县标准计量管理所”。1978年5月成立具标准计量局,编制8人。
一计量管理
计量器具管理和检查的主要任务是,对计量器具制修单位和个人进行全面管理,对计量器具进行周期检定;确保计量器具准确一致;对社会和广大用户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人们对计量器具的准确性有正确认识,并自觉守法;对集市、商业、厂矿企业的计量器具随时进行检查、检定;对故意改变量值,缺斤少两,坑骗群众及使用废除了的旧计量器具的单位和个人,视情节轻重,按规定予以教育或处罚,从而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959年6月起,在全县逐步进行木秤、台案秤、地中衡、天平、法码、水份测量仪、酒精计、血压计、压力表、游标卡尺、各种量提等计量器具的生产、修理和检定的工作。1960年,开始秤改工作,当年改制10两制秤约300多支,1962年制造10两制秤323支,修理改制96支。按“先农村,后城镇,先普及,后提高”的步骤,组成秤改工作队,深入7区、2镇所属的生产队进行“普查、普检、普修”。到1966年底,全县共改制各种旧杂制秤3875根,基本上废除了县内旧杂制秤,保证了木秤准确一致和正确使用。1965年初,标准计量管理所在县直和各区、公社聘请了38名义务监管员,并在城关及诸佛庵、佛子岭等较大集镇设立较秤、较尺处,初步形成了全县计量管理网络。1979年1月,成立计改领导小组,贯彻国务院计改文件精神,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改用克制。
二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工作起步较晚,标准计量管理所,1963年配合手工业管理局制定诸佛庵竹器社生产的“诸筷”质量标准。1983年,配合县供销社制定“黑木耳”质量标准。1975——1976年,组织县机械行业有关工厂技术人员学习贯彻“机械制图”、“形状和位置公差”二次国家标准。1984年起,按照省标准计量局《受检品目录》,对全县受检产品进行检查、抽样和封样送检,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企业封样送检的产品有佛子岭酒厂的各类曲酒、饮料酒,纺织厂的各种色布,造纸厂的各种纸张,城关化工厂的灯头、开关和诸佛庵纤维板厂的各种规格纤维板等。
一计量管理
计量器具管理和检查的主要任务是,对计量器具制修单位和个人进行全面管理,对计量器具进行周期检定;确保计量器具准确一致;对社会和广大用户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人们对计量器具的准确性有正确认识,并自觉守法;对集市、商业、厂矿企业的计量器具随时进行检查、检定;对故意改变量值,缺斤少两,坑骗群众及使用废除了的旧计量器具的单位和个人,视情节轻重,按规定予以教育或处罚,从而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959年6月起,在全县逐步进行木秤、台案秤、地中衡、天平、法码、水份测量仪、酒精计、血压计、压力表、游标卡尺、各种量提等计量器具的生产、修理和检定的工作。1960年,开始秤改工作,当年改制10两制秤约300多支,1962年制造10两制秤323支,修理改制96支。按“先农村,后城镇,先普及,后提高”的步骤,组成秤改工作队,深入7区、2镇所属的生产队进行“普查、普检、普修”。到1966年底,全县共改制各种旧杂制秤3875根,基本上废除了县内旧杂制秤,保证了木秤准确一致和正确使用。1965年初,标准计量管理所在县直和各区、公社聘请了38名义务监管员,并在城关及诸佛庵、佛子岭等较大集镇设立较秤、较尺处,初步形成了全县计量管理网络。1979年1月,成立计改领导小组,贯彻国务院计改文件精神,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改用克制。
二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工作起步较晚,标准计量管理所,1963年配合手工业管理局制定诸佛庵竹器社生产的“诸筷”质量标准。1983年,配合县供销社制定“黑木耳”质量标准。1975——1976年,组织县机械行业有关工厂技术人员学习贯彻“机械制图”、“形状和位置公差”二次国家标准。1984年起,按照省标准计量局《受检品目录》,对全县受检产品进行检查、抽样和封样送检,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企业封样送检的产品有佛子岭酒厂的各类曲酒、饮料酒,纺织厂的各种色布,造纸厂的各种纸张,城关化工厂的灯头、开关和诸佛庵纤维板厂的各种规格纤维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