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宗教
解放前,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在本县较盛行,信教者甚多。天主教、基督教同全国一样,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信教者较少。解放后宗教一度被混同于迷信,活动基本停止。1978年,县革委设民族宗教事务科,落实宗教政策,归还了宗教界的部分房产,定期补助部分教徒生活费用,宗教活动逐渐恢复。
一道教
道教传入本县时间无考。
(一)教徒本县道教多属正派,全真派极少。民间习惯,道教徒出家的叫道人或老道,不出家的叫道士或俗家道士、火居道士。道士可结婚,吃肉食,多从事画符咒、斋醮、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迷信活动。本县出家道士极少,不出家的道士较多。解放后多改行,近年又有人暗地重燥旧业。
(二)道观以城南南岳山上的南岳庙为最著名。城北北镇庙,城东月魄山庙均毁。
南岳庙:清以前叫“南岳神祠”、“南岳祠”,位于海拔405米,城南约3公里的南岳山顶。(总面积约1815平方米),南岳山,又名天柱山,衡山、霍山。据《洞天记》记述,黄帝封五岳以湖南衡山偏远,故以霍山为南岳之副,舜南巡到南岳即指此山。《史记,武帝记》记述;“五年冬南巡狩至于盛唐,望把虞舜于九嶷,登灊天柱山(号曰南岳)”。故庙西山门楼上方有石刻横匾“汉帝敕封”四字。现存前大殿、后大殿、三官殿、观音殿等(砖木结构瓦房共16间)。前殿民国32年翻修,后殿和三官殿分别于27年和37年重修,观音殿是俞氏宗族于13年捐款重建。登山顶有“百步阶”(台阶120余级),东百米许有旗杆石一对,阶下右侧有大小风洞。上百步阶进东门,门楼宽5米,高6米,翘角飞檐,气势雄伟。进山门右侧有一水池名“天池”,水质佳美,常年不干。正殿正门上方嵌书法大师于右任手书“小南岳”三字的石刻匾。庙内5尊大菩萨,数尊小菩萨和观音、二祖等泥塑,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后山腰左慈隐居的石窗洞、焦状元读书楼和庙内原存的唐碑、元碑及明朗进士吴兰撰写碑文的石碑等均毁,惟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2年),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和民国13年(1924年)、34年(1945年)间重修庙宇捐款碑尚存。解放前,常有百里之外的香客来庙进香。解放后,香客几乎绝迹。1980年开始,又有少数香客来烧香拜佛。
二佛教
佛教传入时间无考,传入本县的是佛教大乘教。明代县衙设佛正司,清代县衙设僧官,民国期间有佛教分会,对佛教进行管理。
(一)教徒民国17年(1928年)有僧众48户178人(其中女2人)。31年,中国佛教会安徽省霍山县分会成立,会员有沈利川、吕佛眠、释实辉等100人(商界18人、政界16人、学界12人、军、医、农界各1人、释氏51人)。
(二)庙庵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全县著名寺庙有50处,光绪三十一年仅存34处。民国19年,六霍暴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佛像大部被毁。红军长征后,各地庙宇陆续重修。重修的庙庵有20处;挂龙尖白云庵、落儿岭伏虎庵、流波重庆庵、东西溪依云庵、大冲庙寄云庵、李陵山西庐寺、李凹湾感应寺、舒家庙永兴庵、深沟铺永兴庵、太阳畈乐道庵、梁家滩九龙寺、观音冲观音崖、管家渡广庆庵、文殊院、复览山龙泉寺、小七贩西峰寺、西石门护国寨、扫帚河佛心庵、城郊回龙寺、印月庵。三五里一处的农村孤庵野寺无法统计。解放后庙庵多作学校、仓库,也有失修倒塌的。1955年,县委统战部对各区大小庙宇调查统计,全县尚存庙庵62处,共有和尚28人、尼姑14人。1958年调查,仅存庙庵各1处,和尚4人、尼姑4人。1978年后,政府拨款维修了几处庙宇。
白云庵(又名卿云庵)位于诸佛庵和大化坪两区之间,海拔847.4米的挂龙尖上。庵址占地约900平方米,传说始建于唐。现存木石结构,墙用片石砌成的瓦房16间和东西、北3个门楼。庵内有一约200平方米的院子。庵东北角有像同根生的银杏4株,高插云霄。庵西南角有一石叫龙角,上长一松似迎客松。庵北角有一水井,叫龙眼,水质佳美,终年不干。庵东门门框上刻“万里晴空红日近,一庵高踞白云深”,横楣“烟霞清静,水月空灵”。门楼下有石阶数十级,如云梯。西门楼门框刻“慈云深护龙听偈,法院时来虎应门”,横楣“花飞静界,金饰祗园”。前殿正门(南门)上方嵌“白云庵”3个大字,门框刻“千仞雾峰藏古寺,三乘妙法济寰区”,横楣“法轮常回,佛日增辉”。门框是条石制成,平滑光鉴,古朴典雅。殿内三尊大佛和其它菩萨数十尊,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相传明、清兴盛时期,每年旧历十月二十三日是庙会,远近来此进香的万人以上。近年仍有少数香客来烧香拜佛。现仅有和尚1人。
广庆庵位于汪家冲乡。明末和尚若相(常州人)和徒含润(合肥人,都是当时显宦)创建。曾焚毁,后由住持僧葆敦修复。有佛殿、僧舍99间,是僧尼剃度求戒圣地。庵前有林带长约1里,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大门的青石门框上刻有常洲顾亭林手书的“道性参天灵石辟,松风遥接冷泉亭”对联。大门内两边有泥塑四大金刚坐像,屏风背面有金身弥勒佛一尊,过天井是大雄宝殿,供金身佛像三尊。屋角有子午钟,撞击时声传数里外。后殿有身高1.34米,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和佛像数十尊,是明塑中的杰作。第一进右侧依次是退寮方丈室(大和尚退休颐养处),法堂(讲经说法处)。左侧藏经楼,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内藏经文、法器、供器等,是广大中兴法师梦贤于民国36年主持,本县木工戴克清领班建造。佛子岭水库建成蓄水后淹没。
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本县叫回教。传入时间无考。回教是代代相传,新入教的罕见。民国11年(1922年)由教友集资在县城小南门外建清真寺,有礼拜堂3间、水房2间。15年,天津教徒,郑兴德茶庄老板来本县买茶,出资扩建后,清真寺才初具规模。后因年久失修,荡然无存。当时有梅阿訇(寿县人)、法阿訇(霍邱县姚李人)主持教务。19年,从舒城请李联芳阿訇(河南开封人)来县主持教务。21年,李回开封,由马正东阿訇接任年余,因马年老,又请回李联芳主持教务到37年。1953年后,教务活动基本停止。现为马兰荣主持教务。28年,城关有教徒15家72人,毛坦厂、山王河的教徒也归霍山教区管辖,约百余人。1955年,县委统战部统计,教徒有128人,现有教徒仅20余人。1966年后,部分青年回民已不讲口忌,并和汉族通婚。老年人仍讲口忌,死后仍用棺罩落葬。解放前,在县西俞家畈有“义地”1处。民族宗教事务科成立后在霍山中学北镇庙实验农场划一山场,作回民义地。
四天主教
天主教大约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传入本县。解放前,安徽分蚌埠、安庆、芜湖3个教区。本县教堂属安庆教区六安总本堂辖的一个县本堂。传教初期,神甫不定期到各分教堂(又叫行堂、公所、客堂)讲解圣经和举行弥撒。
(一)教堂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法国传教士金式玉从上海到鄂皖边界的英、霍、六3县勘察建堂地址,后由教徒李秋、林福恒在深沟铺(现古佛堂)建简易教堂1所。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六安总司铎荣云锦和沈熏良来县接洽,买南门内曹姓宅基建分教堂。八年,在燕子河(今属金寨县)建楼房本堂(辖5个分堂)。二十五年,修女沈某、龚某(都是中国人)买城内分堂对面汤、俞、梅、黄4姓地皮,由工程师(西班牙人)和上海建筑工人承建法国天主堂(本堂,设计和工艺相当讲究,解放后改建,先为县卫生院,后为县政府招待所),民国3年,白朗军进城烧掉,后盖简易瓦房8间作为临时“圣堂”。本堂下辖城西分堂、管驾渡分堂(光绪二十六年建),诸佛庵分堂(光绪二十七年建)、太子庙分堂(光绪二十八年建)。本堂侧的女堂(光绪二十三年建),专收女教徒。修女先后有上海人沈、郭、曹3人。深沟铺分堂,光绪八年,简易教堂改建,附设义学,光绪二十六年又扩建5间为女堂。千箩畈分堂(今属金寨县,光绪九年建,附设义学)。黄栗杪分堂,光绪二十六年建。漫水河分堂,光绪二十六年建。烂泥坳、迎驾厂也先后建了教堂,到光绪末年,小型教堂已有10余处。
(二)传教士(又叫神甫或司铎)沈熏良(光绪七年)、戴尔第(光绪八年)、荣云锦(光绪九年)、鄂劳(光绪十四年)、谈师泰(光绪二十一年)、牧良、石资训(光绪二十二年)、庞树明(光绪二十三年)、盖赖襄(光绪二十五年)都是法国人。民国13年后。是家第禄和陶立咬。19年后,先后是易、狄、蔡3人和都光中、王通如、麻磊、满嘉禄(都是西牙人)。满嘉禄民国34年在霍山城关教堂内办上智小学和以眼科为主的小门诊。35年后,先后是丁惠如、孔乙志(都是哥伦比亚人,孔在解放初被驱逐出境)。
(三)教徒和活动光绪二十六年前是最盛时期,本县有教友496人,保守教友(未正式入教)1751人。光绪三十——三十二年,发生张正金教案,天主教受到很大冲击。土地革命时期,天主教的活动和发展受到限制。抗日战争爆发后,恢复活动。解放后,有的教徒改变了原来信仰,经商、务农或参加机关、学校工作。1950年,全国发起“天主教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运动”,中共霍山县委派教徒曾庆皋、张寿出面组织,但影响不大。1955年统计,有教徒61人。1979年,政府改正天主教徒和神职人员中的冤假错案。1985年,落实他们的房产权,教产在北镇庙旧址(霍山中学农场)附近。信教人至今仍寥寥无几。
五基督教
基督教传教场所叫“福音堂”。城关福音堂(今团结农具厂西隔壁),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有屋12间,附设门诊。迎驾厂福音堂有屋6间,解放初拆除。两处均由陈开扬牧师(本县迎驾厂人)创办。陈平时经商,只在星期天传教。陈死后,由陈的儿子陈爱三接替,当时还有美籍华人范、刘、解3执事。解放后停止活动,1955年,县委统战部调查,有教徒39人,牧师1人。
一道教
道教传入本县时间无考。
(一)教徒本县道教多属正派,全真派极少。民间习惯,道教徒出家的叫道人或老道,不出家的叫道士或俗家道士、火居道士。道士可结婚,吃肉食,多从事画符咒、斋醮、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迷信活动。本县出家道士极少,不出家的道士较多。解放后多改行,近年又有人暗地重燥旧业。
(二)道观以城南南岳山上的南岳庙为最著名。城北北镇庙,城东月魄山庙均毁。
南岳庙:清以前叫“南岳神祠”、“南岳祠”,位于海拔405米,城南约3公里的南岳山顶。(总面积约1815平方米),南岳山,又名天柱山,衡山、霍山。据《洞天记》记述,黄帝封五岳以湖南衡山偏远,故以霍山为南岳之副,舜南巡到南岳即指此山。《史记,武帝记》记述;“五年冬南巡狩至于盛唐,望把虞舜于九嶷,登灊天柱山(号曰南岳)”。故庙西山门楼上方有石刻横匾“汉帝敕封”四字。现存前大殿、后大殿、三官殿、观音殿等(砖木结构瓦房共16间)。前殿民国32年翻修,后殿和三官殿分别于27年和37年重修,观音殿是俞氏宗族于13年捐款重建。登山顶有“百步阶”(台阶120余级),东百米许有旗杆石一对,阶下右侧有大小风洞。上百步阶进东门,门楼宽5米,高6米,翘角飞檐,气势雄伟。进山门右侧有一水池名“天池”,水质佳美,常年不干。正殿正门上方嵌书法大师于右任手书“小南岳”三字的石刻匾。庙内5尊大菩萨,数尊小菩萨和观音、二祖等泥塑,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后山腰左慈隐居的石窗洞、焦状元读书楼和庙内原存的唐碑、元碑及明朗进士吴兰撰写碑文的石碑等均毁,惟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2年),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和民国13年(1924年)、34年(1945年)间重修庙宇捐款碑尚存。解放前,常有百里之外的香客来庙进香。解放后,香客几乎绝迹。1980年开始,又有少数香客来烧香拜佛。
二佛教
佛教传入时间无考,传入本县的是佛教大乘教。明代县衙设佛正司,清代县衙设僧官,民国期间有佛教分会,对佛教进行管理。
(一)教徒民国17年(1928年)有僧众48户178人(其中女2人)。31年,中国佛教会安徽省霍山县分会成立,会员有沈利川、吕佛眠、释实辉等100人(商界18人、政界16人、学界12人、军、医、农界各1人、释氏51人)。
(二)庙庵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全县著名寺庙有50处,光绪三十一年仅存34处。民国19年,六霍暴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佛像大部被毁。红军长征后,各地庙宇陆续重修。重修的庙庵有20处;挂龙尖白云庵、落儿岭伏虎庵、流波重庆庵、东西溪依云庵、大冲庙寄云庵、李陵山西庐寺、李凹湾感应寺、舒家庙永兴庵、深沟铺永兴庵、太阳畈乐道庵、梁家滩九龙寺、观音冲观音崖、管家渡广庆庵、文殊院、复览山龙泉寺、小七贩西峰寺、西石门护国寨、扫帚河佛心庵、城郊回龙寺、印月庵。三五里一处的农村孤庵野寺无法统计。解放后庙庵多作学校、仓库,也有失修倒塌的。1955年,县委统战部对各区大小庙宇调查统计,全县尚存庙庵62处,共有和尚28人、尼姑14人。1958年调查,仅存庙庵各1处,和尚4人、尼姑4人。1978年后,政府拨款维修了几处庙宇。
白云庵(又名卿云庵)位于诸佛庵和大化坪两区之间,海拔847.4米的挂龙尖上。庵址占地约900平方米,传说始建于唐。现存木石结构,墙用片石砌成的瓦房16间和东西、北3个门楼。庵内有一约200平方米的院子。庵东北角有像同根生的银杏4株,高插云霄。庵西南角有一石叫龙角,上长一松似迎客松。庵北角有一水井,叫龙眼,水质佳美,终年不干。庵东门门框上刻“万里晴空红日近,一庵高踞白云深”,横楣“烟霞清静,水月空灵”。门楼下有石阶数十级,如云梯。西门楼门框刻“慈云深护龙听偈,法院时来虎应门”,横楣“花飞静界,金饰祗园”。前殿正门(南门)上方嵌“白云庵”3个大字,门框刻“千仞雾峰藏古寺,三乘妙法济寰区”,横楣“法轮常回,佛日增辉”。门框是条石制成,平滑光鉴,古朴典雅。殿内三尊大佛和其它菩萨数十尊,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相传明、清兴盛时期,每年旧历十月二十三日是庙会,远近来此进香的万人以上。近年仍有少数香客来烧香拜佛。现仅有和尚1人。
广庆庵位于汪家冲乡。明末和尚若相(常州人)和徒含润(合肥人,都是当时显宦)创建。曾焚毁,后由住持僧葆敦修复。有佛殿、僧舍99间,是僧尼剃度求戒圣地。庵前有林带长约1里,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大门的青石门框上刻有常洲顾亭林手书的“道性参天灵石辟,松风遥接冷泉亭”对联。大门内两边有泥塑四大金刚坐像,屏风背面有金身弥勒佛一尊,过天井是大雄宝殿,供金身佛像三尊。屋角有子午钟,撞击时声传数里外。后殿有身高1.34米,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和佛像数十尊,是明塑中的杰作。第一进右侧依次是退寮方丈室(大和尚退休颐养处),法堂(讲经说法处)。左侧藏经楼,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内藏经文、法器、供器等,是广大中兴法师梦贤于民国36年主持,本县木工戴克清领班建造。佛子岭水库建成蓄水后淹没。
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本县叫回教。传入时间无考。回教是代代相传,新入教的罕见。民国11年(1922年)由教友集资在县城小南门外建清真寺,有礼拜堂3间、水房2间。15年,天津教徒,郑兴德茶庄老板来本县买茶,出资扩建后,清真寺才初具规模。后因年久失修,荡然无存。当时有梅阿訇(寿县人)、法阿訇(霍邱县姚李人)主持教务。19年,从舒城请李联芳阿訇(河南开封人)来县主持教务。21年,李回开封,由马正东阿訇接任年余,因马年老,又请回李联芳主持教务到37年。1953年后,教务活动基本停止。现为马兰荣主持教务。28年,城关有教徒15家72人,毛坦厂、山王河的教徒也归霍山教区管辖,约百余人。1955年,县委统战部统计,教徒有128人,现有教徒仅20余人。1966年后,部分青年回民已不讲口忌,并和汉族通婚。老年人仍讲口忌,死后仍用棺罩落葬。解放前,在县西俞家畈有“义地”1处。民族宗教事务科成立后在霍山中学北镇庙实验农场划一山场,作回民义地。
四天主教
天主教大约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传入本县。解放前,安徽分蚌埠、安庆、芜湖3个教区。本县教堂属安庆教区六安总本堂辖的一个县本堂。传教初期,神甫不定期到各分教堂(又叫行堂、公所、客堂)讲解圣经和举行弥撒。
(一)教堂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法国传教士金式玉从上海到鄂皖边界的英、霍、六3县勘察建堂地址,后由教徒李秋、林福恒在深沟铺(现古佛堂)建简易教堂1所。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六安总司铎荣云锦和沈熏良来县接洽,买南门内曹姓宅基建分教堂。八年,在燕子河(今属金寨县)建楼房本堂(辖5个分堂)。二十五年,修女沈某、龚某(都是中国人)买城内分堂对面汤、俞、梅、黄4姓地皮,由工程师(西班牙人)和上海建筑工人承建法国天主堂(本堂,设计和工艺相当讲究,解放后改建,先为县卫生院,后为县政府招待所),民国3年,白朗军进城烧掉,后盖简易瓦房8间作为临时“圣堂”。本堂下辖城西分堂、管驾渡分堂(光绪二十六年建),诸佛庵分堂(光绪二十七年建)、太子庙分堂(光绪二十八年建)。本堂侧的女堂(光绪二十三年建),专收女教徒。修女先后有上海人沈、郭、曹3人。深沟铺分堂,光绪八年,简易教堂改建,附设义学,光绪二十六年又扩建5间为女堂。千箩畈分堂(今属金寨县,光绪九年建,附设义学)。黄栗杪分堂,光绪二十六年建。漫水河分堂,光绪二十六年建。烂泥坳、迎驾厂也先后建了教堂,到光绪末年,小型教堂已有10余处。
(二)传教士(又叫神甫或司铎)沈熏良(光绪七年)、戴尔第(光绪八年)、荣云锦(光绪九年)、鄂劳(光绪十四年)、谈师泰(光绪二十一年)、牧良、石资训(光绪二十二年)、庞树明(光绪二十三年)、盖赖襄(光绪二十五年)都是法国人。民国13年后。是家第禄和陶立咬。19年后,先后是易、狄、蔡3人和都光中、王通如、麻磊、满嘉禄(都是西牙人)。满嘉禄民国34年在霍山城关教堂内办上智小学和以眼科为主的小门诊。35年后,先后是丁惠如、孔乙志(都是哥伦比亚人,孔在解放初被驱逐出境)。
(三)教徒和活动光绪二十六年前是最盛时期,本县有教友496人,保守教友(未正式入教)1751人。光绪三十——三十二年,发生张正金教案,天主教受到很大冲击。土地革命时期,天主教的活动和发展受到限制。抗日战争爆发后,恢复活动。解放后,有的教徒改变了原来信仰,经商、务农或参加机关、学校工作。1950年,全国发起“天主教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运动”,中共霍山县委派教徒曾庆皋、张寿出面组织,但影响不大。1955年统计,有教徒61人。1979年,政府改正天主教徒和神职人员中的冤假错案。1985年,落实他们的房产权,教产在北镇庙旧址(霍山中学农场)附近。信教人至今仍寥寥无几。
五基督教
基督教传教场所叫“福音堂”。城关福音堂(今团结农具厂西隔壁),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有屋12间,附设门诊。迎驾厂福音堂有屋6间,解放初拆除。两处均由陈开扬牧师(本县迎驾厂人)创办。陈平时经商,只在星期天传教。陈死后,由陈的儿子陈爱三接替,当时还有美籍华人范、刘、解3执事。解放后停止活动,1955年,县委统战部调查,有教徒39人,牧师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