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概述
一
金寨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连湖北、河南两省,界六安、霍山、霍邱、固始、商城、麻城、罗田、英山八县,为我省西通豫、鄂的门户。全县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有山场425万余亩,耕地34万余亩,水面16万余亩。现有人口58万余。
县境地势,西南为中山区,中部为低山区,东北为丘岗区。南部、西南部边境由石鼓寨至棋盘石一带为长江、淮河分水岭和皖、鄂界山。海拔千米以上高峰120余座,山岭纵横,幽谷深邃,最高峰天堂寨1729.13米。境内河流属淮河水系,有史河、西淠河两大干流。史河源出三省垴、黄梅尖北麓,汇西南山区干支溪流北去三河尖;西淠河为淠河在县境的分支,源出天堂寨,由东部出境入淮。河道落差大,水流急,水资源丰富,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
县境处于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春多寒潮,夏多暴雨,有梅雨季节,为全省多雨地带,年均无霜期228天左右,适宜农林等多种植物生长。
县境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已探明90余种,铅锌储量远景甚佳。非金属矿藏丰富,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石英、云母等,品位很高,已部分开采。
县境地处植物区系支汇渗透地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各类植物约1700余种。属国家保护的有香果、楠木等,省级保护的有金钱松、五针松、都枝杜鹃、三尖杉、银杏等30余种。有药材1300余种,鱼类40余种,鸟类70余种。桑、茶、板栗、油桐等已形成优势,茯苓、天麻、杜仲、石斛等质地优良,还有香獐、水獭、画眉、相思鸟等稀兽珍禽。
境内旅游风景资源具有皖西山区特色,以云、山、林、水、花著称,是省级重点旅游风景区。屹立于西淠河源头的天堂寨,丛山飞瀑,茂林幽篁,誉为皖西胜景。梅山、响洪甸水库,湖光山色,松涛竹影,与烈土纪念塔、革命博物馆相映生辉。历史文物、革命遗址,遍及城乡。秀丽巍峨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二
金寨县境在五千年前即有人类活动,史河流域一带已发现了高庙、小磨盘山、黄泥滩、古佛堂等七处遗址。县境,在尧时为皋陶封地,秦属九江郡。境内多险关要隘,历代有兵事。南北朝时常驻重兵。隋初,为府兵(兵制)戍守地区。唐末,黄巢农民军曾至县内狗迹岭、鲜花岭。南宋,金兵南下,元人入侵,县内主要山寨多为军事要冲。明代,仅麻埠就爆发两次反抗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清初,张福寰、侯应龙等踞县东南山区抗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捻军在县境断续活动达13年。
大革命时期,县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小组、支部、特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边区三次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中,有两次爆发在县境,即民国18年(1929)商南立夏节起义和11月六(安)霍(山)起义。起义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三十三师,是创建红一军、后为红四方面军的基础,为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显赫的功勋。
民国21年9月20日,国民党军卫立煌部进占金家寨,为扼杀革命运动和加强对鄂豫皖边区的控制,以山脉、河流天然形势为界,于10月设置立煌县,属河南省。嗣经安徽省政府及皖西七邑人士就行政、民生、教育、军事等方面原因,陈述归属利弊,于次年3月划属安徽。
民国27~34年,安徽省府及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集团军以本县为临时省会和总部驻地,以大别山为据点牵制日本侵略军。民国31年底,侵华日军一股犯立煌。民国32年元月1日夜,日本侵略军陷茅坪,屠杀中国和平居民562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茅坪血案。2日黎明,日本侵略军进至距金家寨16公里的查儿岭,遭国民党军抵抗日本侵略军犯古碑冲时,又遇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驻皖分团学员的英勇阻击。当晚,日本侵略军窜入立煌市区,屠杀人民,四出放火,繁华一时的战时省会,被付之一炬。是日,日本侵略军飞机疯狂轰炸关山河、青峰岭、开顺街沿线逃难人群,血肉横飞,死伤无数。国民党军为保存实力,消极避战,给人民带来了苦难的后果。
民国36年9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所部三纵八旅攻克立煌县城,建立民主政权,更名金寨县,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金寨县县名。1949年9月,全境解放。
金寨县是全国著名的苏维埃区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县境建立过皖西北道(驻麻埠)、豫东南道(驻汤家汇)两个道区级和五个县级工农革命政权,数万人民支前参战,配合主力红军英勇地进行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红四方面军西去川、陕后,又配合红军英勇地保卫苏区,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前期,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区党委、立煌县委、立煌市委、新四军驻立煌办事处等机关,以县境为中心,领导抗日民族救亡运动。
金寨县被誉为“将军的摇篮”。数十年来,金寨县10万优秀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百折不挠,为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英勇战斗。革命烈士占安徽省革命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党、政、军领导干部曾在县境指挥过革命战争,董必武、叶挺、郭述申、方毅、张劲夫等负责同志在这里进行过革命活动。金寨县尚有400余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入伍的干部在全国各地。50和60年代授少将以上军衔的59人,省、军级以上干部80余人,任历届中共中央委员的9人。很多同志在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军委、中央纪委、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大军区、各军兵种任要职。
1956年后,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相继建成,为根治淮河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金寨人民再度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向华东区提供廉价电力,保证灌溉区丰收;而县境则淹没麻埠、流波、金家寨三大集镇,淹没近10万亩良田和15万亩经济园林,水资源进入灌渠使境内史河、西淠河两条外向河运中断,近10万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就地安置,供求失衡,毁林种粮,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加之本世纪60年代初严重饥荒、60和70年代农林初级产品价格偏低、人口增长过速等原因,使金寨成为全国的贫困县之一。中央和省、地极为关怀老区,给予大力扶持,情况虽有改善,但仍处于相对贫困地位。
三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多次出现过“左”的错误,国民经济仍有很大发展。
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2813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其中农业总产值2526万元,地方工业总产值28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2万元,全县财政预算内收入只有52.5万元。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8718万元,是1949年的6.6倍,年递增率5.4%。其中,农业产值11814万元,是1949年的4.7倍,年递增4.4%;地方工业产值4423万元,是1949年的15.4倍,年递增7.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648万元,是1949年的62.6倍,年递增12.2%。财政预算内收入1129.4万元,是1949年的21.5倍,年递增8.9%。
1950~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经济发展较快。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为12.2%。其中农业产值年递增11.7%,地方工业产值年递增1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递增48.8%。财政预算内收入年递增40.0%。
1953~1957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农业发展迅速。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为8.1%,其中农业产值年递增8.9%,地方工业产值年递增1.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递增25.8%。财政预算内收入年递增19.4%。
1957年以后,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年经济困难”、“三年经济调整”等阶段,道路曲折,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58~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为5.1%。其中农业产值年递增4.4%,地方工业产值年递增2.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65年比1957年下降13.4%。财政预算内收入年递增2.4%。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经济失调,破坏严重。后期,虽经调整,但发展缓慢。1966~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仅有1.9%。其中地方工业产值年递增11.6%,农业产值1978年比1965年下降1.2%。
1979~198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5.8%,其中农业产值年递增8.2%,地方工业产值1980年比1978年下降15.6%。
1981~1985年,即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央、省、地给以扶持,实行科技扶贫,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达8.4%,其中农业产值年递增6.1%,地方工业产值年递增16.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递增13.8%。财政预算内收入年递增4.3%。
金寨人民向以农、林和多种经济为本,粮食不足自给,经过解放后近40年的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已发展为名茶、蚕桑基地,中药材、林果之乡。
本县是省重点林区县之一。继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蓄水淹没大片林地后,1958年“大炼钢铁”,伐木烧炭,“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因极左路线的影响,森林资源锐减。至1980年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初期的63%降为34.6%,荒山灌丛面积占林地面积的49.2%。至1987年,全县人工造林保存110万亩,封山育林成绩显著。有林地面积,从199.6万亩增加至260.58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至690.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上升至45.5%。
茶叶,为金寨传统商品,是“六安瓜片”、“抱云珍秀”等名茶产区。1985年产各类干茶155万公斤,1987年达166.17万公斤。由于水库淹没大片茶园,茶价长期偏低,一度又受“茶农不吃商品粮”的错误口号的干扰,茶叶生产起伏波动,但1987年与1949年比较,增长幅度仍逾2倍以上。
蚕桑,有长足的发展,蚕茧年产量:1976年50万公斤,1980年104万公斤,1985年174万公斤。1987年达212.8万公斤,是1949年的25倍多。自1974年起产量居全省第一,为金寨丝绸工业奠定了原料基础。
中药材,资源丰富,现为全国89个中药材生产重点县和6个茯苓基地县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发展传统药材,引进外地品种。每年有多种药材调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等地,并转销出口。果品中,板栗近几年嫁接近700万株,1987年产量1455吨;野生猕猴桃资源丰富。畜牧、水产资源有很大发展潜力。
小水电装机容量1987年达10412千瓦,配电线路(10千伏)1260.8公里,100千瓦以上小水电站发电1149万千瓦小时。初步解决了目前农用电力的需要。水利建设方面,理顺水系,综合治理,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旱涝保收工7.8万亩。
30余年来,农业内部的粮油种植业比重下降,林、牧、副、渔比重上升,种植业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1949年为77.3%,1980年为49.4%,1985年为47.4%,1987年为43.8%。
工业,有农业机械、五金化工、建筑材料、造纸印刷、丝绸纺织、鞋帽服装、食品罐头、木竹家具等工业企业,其中丝绸、罐头、建筑材料发展形势较好。地方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1949年为10.2%,1980年为17.1%,1985年为23.6%,1987年为41.5%。丝绸、麻纺、茶叶、食品等已走向系列开发。
乡镇企业,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正以迅猛的势头改变整个农村的经济结构。乡镇企业总产值,1980年以来急剧上升,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新中国成立前仅有一条长7o公里的公路,水上运输以竹排和木船沿史河、淠河来往于三河尖、六安、正阳关、淮南、蚌埠一带。1950年开始公路建设,至1987年修建各类等级标准的公路987公里,总长度居安徽各县首位,永久性桥梁230余座,7200余米。98%的乡(镇)通达汽车。梅山、响洪甸两水库内通航总里程267公里。
邮电,邮路和投递线路2602公里,邮电网络遍布城乡,开展了函件、包件、汇兑、储蓄、报刊发行、集邮、电报、电话等项业务。
城镇建设,梅山、响洪甸两水库蓄水后,以金家寨、麻埠、流波三镇移民为主新建梅山镇,是为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以流波、麻埠部分移民新建青山镇、鲜花岭镇;以金家寨移民发展了古碑镇、南溪镇。除县城梅山外,有区辖镇11个。1949~1987年,城镇基本建设投资2454.8万元。1985年,县城梅山市区内累计房屋建筑面积57.24万平方米。
商业,因县人商品意识薄弱,历来重农轻商,满足于自给和半自给的生活方式。1949年以前,多为私营商业。现在,已形成了国营、供销合作商业为主体,集体、个体商业互为补充的商业体系,市场繁荣,购销两旺。丝绸、茶叶、药材、皮张、竹编等外销逐年增长。
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事业等,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从半封闭型的后进山区达到了中等相对发达水平。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文艺创作都有一批获奖节目和作品。1987年县境完全中学10所,初级中学59所,师范学校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小学775所,教职员工5000余人,在校学生11万余。1985年创办安徽农学院金寨农业专科班,学制两年,年招生两个班。科技方面,县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和专业学术团体。1978年以后,逐步地改变着轻视知识、轻视科学技术的错误观念,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开展了群众性的科研活动,取得省以上科技成果奖93项,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运动,截至1987年,保持地区男、女成年组及少年甲、乙组田径最高纪录19项,在地区和省的运动会上夺得各种奖牌210余枚。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开展了防疫、保健、除害灭病,并积极地进行地方病、传染病、多发病的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和克汀病得到控制,消灭了天花、霍乱、梅毒。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县卫生局为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多年来,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进入80年代,人口得到明显控制。1985年,南京军区所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安徽省军区所属医院、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六安地区医院都派出医疗队进驻县境,时间三年,支援革命老区卫生建设,为防疫、保健、灭病,做出显著成绩,受到老区人民热烈欢迎。
四
金寨土地是秀丽富饶的土地,金寨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人民。民性内向,有古风,朴实敦厚,敬业乐群。文化上,古为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生活、民俗至今仍有明显特征。民风,既有中原人的豪爽气概,又有荆楚、江南人的机敏灵活,喜欢地方文化,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人民群众在旧中国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历经艰辛,奋发努力,取得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如果没有1957年以后的多次“左”的失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成就,将更加辉煌。“反右派”、“文化大革命”,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强调生产关系方面的“一大二公”,而不注意发展生产力,致使经济结构单一,产品质量相对低下,束缚了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农业生产方面的高指标、高征购、瞎指挥、浮夸冒进,导致农业产量下降、林木过量砍伐、水土流失,生产几近萎缩。在华东地区,安徽经济水平处于低点,金寨县的经济状况,又是安徽的低点,生产社会化程度低,加之山区环境的制约,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工业经济比重偏小,科学技术水平不高。财政收入不足总支出的二分之一。政治上的光荣和经济上的落后形成巨大反差。
回顾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认识现实,开拓未来。金寨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工业初具规模,农林生产已开始走向良性循环,蚕桑、茶叶、板栗、水产和其他经济林木等处于方兴未艾之势。县城和区辖镇的贸易市场及外向联络初步形成。已培养一批科学技术人才,正奋斗在各条战线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是金寨人民的奋斗方向。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扬革命传统,继承前辈遗志,踏着先烈们的足迹,近察本县现状,远瞩祖国和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集中人民的智慧,立足现实,因地制宜,探研金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关键问题。重视人才培养,振兴各类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和管理水平,优化机关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重视人民的素质建设,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自信心。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外向开拓意识,树立不断创新的发展观念,进一步发挥各级组织的保证作用。依靠农业办工业,发展工业促农业,严格金融管理,稳步发展乡镇
金寨县若干年份国民经济部分指标统计表
企业,活跃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系列发展蚕桑、丝绸、茶叶、果类等地方优质产品和土特产品。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扬长避短,脱贫致富,赶上先进。
金寨人民饱经艰苦环境的锻炼,有着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革命传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决心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进行到底,为人类的社会进步继续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