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地质 地貌
一、地质
地质演变及地质构造本县大地构造属淮阳古陆的一部份,成陆时间较早,尤其南部在10亿年前经五台——吕梁运动(本省又称皖南运动),就已从海底隆起成陆;北部在6亿年来经加里东——海西运动(我省称霍邱运动),始脱离海域。本县南北两部份的地质分界线是桐柏——磨子潭断裂带(在本县通过胭脂——青山一线)。
本县多次受构造运动波及,皖南、霍邱、海西(距今4亿年)三期以褶皱运动为主,燕山期 (距今1.95亿年)以断层作用为主。褶皱运动导致水平岩层被挤压,弯曲变形,形成了各个褶皱构造:五台——吕梁期褶皱带、方家冲倒转背斜带、英山沟复背斜带、诸佛庵复向斜带。前两者是北西——南东向、后两者是北东——南西向。各个褶皱带的分布和走向,对我县地貌结构和地貌单元的走向影响很大。
本县有三条断裂带:皖南构造运动形成了桐柏——磨子潭深断裂,这条断裂带近东西走向,县内通过胭脂——青山一线,长约65公里,宽约250~650米。燕山构造运动以后,断层作用加剧,又形成了两个大断裂带,即金寨——西汤池大断裂和金刚台断裂,前者在县内通过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一线,长约57公里,宽约100~300米;后者在县内通过银山畈——金刚台一线,长约40公里,宽约50~100米。断裂带是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民国年间史料不完整,只有民国6年(1917)1月24日的一次地震活动的记载。解放30多年来曾发生十余次波及本县的地震(1954年4月17日和6月17日、1961年2月份多次发生、 1971年2月1日和12月11日、1973年3月7日和11~12日、1974年9月11日和11月 12日、1976年5月22日、1980年6月13日、1982年9月27日、1984年1月21日和25日、1985年1月25日、5月10日和9月6日)。这些地震大都发生在断裂带附近,属于三级以下的微震,居民和建筑物均无损伤。地震的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进行,因解放前历史资料有限,目前还不能总结出本县地震活动规律。
地层与岩石本县各处成陆时间的早迟不同,地层的新老也有差异,大致从南向北、从西向东,地层逐渐从老到新。最老的为地质岩系,分布于胭脂——青山一线以南。最新的地层为第四纪粗砂粒和卵砾石,分布于东北部丘岗区的河谷平原中。
本县地壳运动比较频繁,岩浆活动强烈,岩石除局部地区有变质岩和沉积岩外,绝大部份属于岩浆岩。南部以侵入岩为主,北部在燕山运动晚期火山喷发频繁,地表覆盖一层深厚的喷出岩。本县各类岩浆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如下。
基性及超基性岩类基性岩包括有辉长岩、辉绿岩及玄武岩;超基性岩包括有橄榄岩、辉岩及苦橄玢岩。这两类岩石主要分布于胭脂——青山一线以南地区。如石船冲——马石——方坪——毛河——金冲的超基性岩带,全长22公里,宽2公里,有大小岩体109个,总出露面积40多平方公里;猴子岩——张冲的基性及超基性岩带的岩体近10个,其中一个岩体的长轴达4公里;沙河——斑竹园——包畈的超基性岩带有大小岩体近20个。
中性岩类主要包括安山岩、闪长岩、安山玢岩等。分布于本县东部的汞湾——鲍冲一线。
酸性岩类主要包括花岗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主要分布于天堂寨 (夹杂着各种混合岩体,县内出露面积300平方公里)——丁家埠——汤家汇一线(出露面积71平方公里)、梅山(岩体由细粒花岗岩组成,出露面积26平方公里)——双河的东游寨——寒水畈一线(岩体由细粒花岗岩组成,出露面积16平方公里)。
碱性岩类主要包括正长岩、正长斑岩及粗面岩。集中分布于响洪甸一带,出露面积15平方公里。
喷出岩类火山爆发,使喷溢的岩浆迅速冷却,甚至于来不及结晶和分选,形成一套中性、酸性和碱性的喷出杂岩,以及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于北部的金刚台、皂靴河、馒头寨、南溪、青山、响洪甸、白塔畈等地区。
二、地貌
分区本县的大地构造隶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的金寨——霍山复向斜带,经五台——吕梁运动,大别山全面褶皱隆起,又经几次大的构造运动,受褶皱、断层和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以及近代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外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了本县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和河谷平原的地貌结构。褶皱带与断裂带的走向,使本县的地貌单元大体呈北西——南东或北东——南西走向,并且山脉、丘陵与长条形盆地、河谷相间分布。
本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处为南部边境的天堂寨,海拔1729.13米,最低处是位于东北部白塔畈乡的灌集村,海拔60米,其相对高差1669.13米。本县平均海拔500米,平均坡降21%。
西南中山区位于本县西南部,与豫、鄂两省的固始、商城、麻城、罗田、英山及本省的霍山交界。其范围包括燕子河、斑竹园两区和青山、古碑区南部及南溪、双河区的西部。本区呈马蹄形,面积35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1.88%。本区地形特色是:山高、坡陡、谷深及有众多的山间盆地。平均海拔800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20余座。各山体的坡度在35~40度,最陡处在70度以上。本区山地占78%,丘陵、盆地占22%。本区山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县的65.07%和57.8%,人均占有量分别是10.9亩和0.81亩,均高于全县的平均数。本区大农业的发展,对全县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区宜以林为主,农、林、牧、副结合。林业可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水源林。畜牧业可利用高山草坡发展牛、羊和兔的饲养,以及养蜂、蚕、猪、家禽等。副业可以发展编织、野生植物及药材采集和土特产培植。粮食作物应科学种田,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着手,严禁毁林开荒。
中部低山区位于本县中部,分布在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周围,其范围包括梅山镇,以及青山、古碑、双河、南溪和江店等区的一部份。本区面积18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
31.46%。本区地形特色是:三面群山环峙,境内低山绵延,梅山、响洪甸水库宽阔,本区平均海拔400米,山脊大体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坡度20~30度,局部陡坡达40~50度。本区山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县的30.74%和27.1%,但因人口密集,人均占有量分别是6.3和0.44亩。本区的人均耕地在全县最少,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平衡严重失调。本区宜大力营造水源林,迅速制止水土流失,积极发展茶、桑、竹、渔以及种植板栗、核桃、油桐、漆树、乌桕、松、杉等林木。粮食增产不能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而要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着手。
东北丘岗区位于本县东北部,与霍邱、六安县交界,绝大部分在江店区。本区面积38.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66%。地形特色是丘岗波状起伏,河谷展宽低平。本区海拔在 60~400米之间,大体可分为丘陵、岗地和河谷平原三种类型。丘陵海拔100~400米,平均200米左右,处于断裂带边缘,地形切割破碎,丘顶浑圆。岗地海拔60~100米,相对高差仅40~50米,岗顶坡度小于5度。河谷平原、史河上游和西淠河上游的各支流均属山溪性河流,故平原狭窄,梅山水库以下的史河发育在断陷带中,流速较缓,侧蚀作用增强,形成丁比较宽阔的河谷平原。本区山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县的4.19%和15.1%,人均分别占有1.74亩和0.7亩。本区人口密集,开发历史悠久,地形、气候和水利条件(淠史杭灌区)均较优越。本区宜以粮为主,农、牧结合,多
种经营,全面发展。在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家禽、家畜、水产、板栗、果木、蚕桑,适当发展茶、麻、油料等生产,把本区建成为本县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山脉大别山脉由鄂、豫边界进入皖西,形成以三省垴为主干的诸支脉,本县位于北坡,南部腹地为中山,山势崇隆,由西南向东北延伸。西南山脊(棋盘石至石鼓寨),既是皖、鄂界岭,又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县境中部的低山,是史河与西淠河的分水岭。依山脉走向,大别山在县境内可分为四个支系。
三省垴山脉境内山脉的主干,为史河、西淠河的源头,其北延支脉又是此两水系的分水岭。三省垴山脉的主脉西起松子关,东至瓮门关。主脉的山峰,自西向东是将军寨、团山、萝卜顶、石佛垴、黄狮寨、献旗岭、圣卦尖、土地岭、大坳、黄梅尖、三省垴和猪鬃岭。主峰三省垴,海拔1540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三省垴、黄梅尖、大坳、猪鬃岭、圣卦尖、献旗岭、石门岭、月亮坳、白石墙、东高山、驮婆寨、老鸹岩、马鬃岭、金界岭、月亮岩、光木尖、天王寺尖、半个湾岭、牛王寨、帽顶山、莲花寺、崇光寺、老鸹尖、大石尖、佛顶寨、饭笼尖、皮家岩、横岩、羊圈、宝珠寺、团包垴、五猴山、丛林尖、望鹿尖、黑沟岩、笔架山等55座。其支脉有四: (一)黄梅尖——花尖山的西北向支脉,包括石门岭、白石墙、崇光寺、大岐岭、香炉尖、中岐岭、小岐岭、婆峰岩、老鸹岩、红石岩、庙尖山、漆家山、小界岭,是牛食畈河与白水河的分水岭。 (二)马鬃岭——三仙山的北向支脉,此脉贯穿本县,不仅是史、淠二河部分支流的源地,也是这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此山脉包括有虎爪岭、牛王寨、百丈岩、帽顶山、莲花寺、天竺山、双尖、皇姑寨、查儿岭、长冲岭、羊五山、老鸹尖、分龙尖、笔架山、莲花山、马鞍山、玉石山、老岭坳、落笔岭、界岭、猴子岭、牛屎岭、菜子尖等。(三)月亮坳——牛尾巴尖支脉,包括月亮岩、光木尖、天王寺尖、半个湾岭、老鸹尖、抱儿山和天鹅尖,是宋家河与青龙河的分水岭。(四)月亮坳——猴子岩支脉,包括佛顶寨、饭笼尖、九曲岭、皮家岩、横岩、羊圈、宝珠寺、团包垴、五猴山、丛林尖、碰头石、靠背石、羊角尖、团包垴、址旗山和观音尖。此脉是青龙河与毛坦河的分水岭。
天堂寒山脉在县境南部的燕子河区,主脉西起瓮门关,东到龙凤山,是本县与罗田、英山、霍山之间的界山。主脉包括有白马寨、天堂寨、鸡心石、团包垴、锯儿齿、云峰顶、石鼓寨、黄毛山、杜家寨、摸云尖、凤凰尖等。天堂寨山脉的最高峰是天堂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天堂寨、白马寨、狮子垴、鹅公包、风簸斗、八斗岩、莲花尖、大坳岭、鼓肚子岩、韭菜岩、鹅心石、团包垴、云峰顶、摸云尖、杜家寨、广应尖、钟鼓楼、牵牛石、松山寨、笠寨、清水寨、将军寨等33座。支脉有两条:(一)风簸斗——陡峰尖的北向支脉,包括海螺尖、鹅公包、八斗岩、莲花尖、大坳岭、鼓肚子岩、韭菜岩等。是西淠河源头大石河与界岭河的发源地。(二)五龙山——金鸡山支脉,包括老林山、鸡笼尖、黄尖山、西阳山、广应尖、驾雾山、钟鼓楼、牵牛石、松山寨、笠岩、钱家岭等。是本县与霍山的界岭。
棋盘石山脉位于本县西南边陲,鄂、豫、皖三省界上,实为新的三省垴,既是本省与湖北、河南省之间的界岭,又是史河重要源头。主峰是九峰尖,海拔1353米。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羊角尖、躲军寨、康王寨、棋盘石、九峰尖、锯儿齿、观音尖、马鬃岭、老林尖、大牛山、鹅公包、雀儿尖等17座。支脉有四条,自西向东是:(一)羊角尖——卧牛山支脉,是本县与麻城、商城的界岭,包括有躲军寨、康王寨、棋盘石、大牛山、九峰尖、黄花岭、锯儿齿、马鬃岭、元宝山等。海拔 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羊角尖、躲军寨、康王寨、棋盘石、九峰尖、锯儿齿、马鬃岭等10座,最高峰是九峰尖。(二)雀儿尖——锯儿齿支脉,包括龙王尖、西山和观音尖。最高峰是观音尖,海拔 1045米。此支脉是西河与白沙河的分水岭。(三)郑家山——大山支脉,包括令牌石、黄眉尖、千层岩、老林尖。最高峰是老林尖,海拔1015米。此支脉是白沙河与竹根河的分水岭。(四)香炉观——西高山丈脉,
包括滑石岩、火龙尖、出皮尖。最高峰是香炉观,海拔923米。此支脉北段是竹根河与牛食畈河的分水岭。
〔图2—1〕金寨县地形剖面图
金刚台山脉主脉从老和尚尖到佛山大岔,以东北——西南走向蜿蜒在皖、豫边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金刚台、平天铺、插旗尖、女人寨、风包尖、蜜蜂尖、大背尖、月亮口和伏山顶等17座。最高峰是金刚台,海拔1584米。支脉有四列,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自西向东是:(一)佛山大岔——流斗垅支脉,包括后婆山、峭尖、四里尖、八登崖、烂泥坳、黄坳等。最高峰是风包尖,海拔1093米。此支脉是牛山河与麻河的分水岭。(二)大峰尖——黄鹄山支脉,包括大花尖、黄大尖、吭龙寨、东大山等。最高峰是大峰尖,海拔1122米。此支脉是麻河与双河的分水岭。(三)大峰尖——雀子坳支脉,包括韭菜岩、狗迹岭、筲箕墙、黄眉尖、天桥山、悬剑山、牛寨等。除大峰尖外,最高峰是悬剑山,海拔910米。此支脉是双河与熊家河的分水岭。(四)蚂蟥岭——大马鞍山支脉,包括馒头寨、螺丝群、朝阳山、西岭店山、五峰尖山。最高峰是螺丝群,海拔937米。
地质演变及地质构造本县大地构造属淮阳古陆的一部份,成陆时间较早,尤其南部在10亿年前经五台——吕梁运动(本省又称皖南运动),就已从海底隆起成陆;北部在6亿年来经加里东——海西运动(我省称霍邱运动),始脱离海域。本县南北两部份的地质分界线是桐柏——磨子潭断裂带(在本县通过胭脂——青山一线)。
本县多次受构造运动波及,皖南、霍邱、海西(距今4亿年)三期以褶皱运动为主,燕山期 (距今1.95亿年)以断层作用为主。褶皱运动导致水平岩层被挤压,弯曲变形,形成了各个褶皱构造:五台——吕梁期褶皱带、方家冲倒转背斜带、英山沟复背斜带、诸佛庵复向斜带。前两者是北西——南东向、后两者是北东——南西向。各个褶皱带的分布和走向,对我县地貌结构和地貌单元的走向影响很大。
本县有三条断裂带:皖南构造运动形成了桐柏——磨子潭深断裂,这条断裂带近东西走向,县内通过胭脂——青山一线,长约65公里,宽约250~650米。燕山构造运动以后,断层作用加剧,又形成了两个大断裂带,即金寨——西汤池大断裂和金刚台断裂,前者在县内通过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一线,长约57公里,宽约100~300米;后者在县内通过银山畈——金刚台一线,长约40公里,宽约50~100米。断裂带是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民国年间史料不完整,只有民国6年(1917)1月24日的一次地震活动的记载。解放30多年来曾发生十余次波及本县的地震(1954年4月17日和6月17日、1961年2月份多次发生、 1971年2月1日和12月11日、1973年3月7日和11~12日、1974年9月11日和11月 12日、1976年5月22日、1980年6月13日、1982年9月27日、1984年1月21日和25日、1985年1月25日、5月10日和9月6日)。这些地震大都发生在断裂带附近,属于三级以下的微震,居民和建筑物均无损伤。地震的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进行,因解放前历史资料有限,目前还不能总结出本县地震活动规律。
地层与岩石本县各处成陆时间的早迟不同,地层的新老也有差异,大致从南向北、从西向东,地层逐渐从老到新。最老的为地质岩系,分布于胭脂——青山一线以南。最新的地层为第四纪粗砂粒和卵砾石,分布于东北部丘岗区的河谷平原中。
本县地壳运动比较频繁,岩浆活动强烈,岩石除局部地区有变质岩和沉积岩外,绝大部份属于岩浆岩。南部以侵入岩为主,北部在燕山运动晚期火山喷发频繁,地表覆盖一层深厚的喷出岩。本县各类岩浆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如下。
基性及超基性岩类基性岩包括有辉长岩、辉绿岩及玄武岩;超基性岩包括有橄榄岩、辉岩及苦橄玢岩。这两类岩石主要分布于胭脂——青山一线以南地区。如石船冲——马石——方坪——毛河——金冲的超基性岩带,全长22公里,宽2公里,有大小岩体109个,总出露面积40多平方公里;猴子岩——张冲的基性及超基性岩带的岩体近10个,其中一个岩体的长轴达4公里;沙河——斑竹园——包畈的超基性岩带有大小岩体近20个。
中性岩类主要包括安山岩、闪长岩、安山玢岩等。分布于本县东部的汞湾——鲍冲一线。
酸性岩类主要包括花岗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主要分布于天堂寨 (夹杂着各种混合岩体,县内出露面积300平方公里)——丁家埠——汤家汇一线(出露面积71平方公里)、梅山(岩体由细粒花岗岩组成,出露面积26平方公里)——双河的东游寨——寒水畈一线(岩体由细粒花岗岩组成,出露面积16平方公里)。
碱性岩类主要包括正长岩、正长斑岩及粗面岩。集中分布于响洪甸一带,出露面积15平方公里。
喷出岩类火山爆发,使喷溢的岩浆迅速冷却,甚至于来不及结晶和分选,形成一套中性、酸性和碱性的喷出杂岩,以及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于北部的金刚台、皂靴河、馒头寨、南溪、青山、响洪甸、白塔畈等地区。
二、地貌
分区本县的大地构造隶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的金寨——霍山复向斜带,经五台——吕梁运动,大别山全面褶皱隆起,又经几次大的构造运动,受褶皱、断层和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以及近代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外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了本县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和河谷平原的地貌结构。褶皱带与断裂带的走向,使本县的地貌单元大体呈北西——南东或北东——南西走向,并且山脉、丘陵与长条形盆地、河谷相间分布。
本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处为南部边境的天堂寨,海拔1729.13米,最低处是位于东北部白塔畈乡的灌集村,海拔60米,其相对高差1669.13米。本县平均海拔500米,平均坡降21%。
西南中山区位于本县西南部,与豫、鄂两省的固始、商城、麻城、罗田、英山及本省的霍山交界。其范围包括燕子河、斑竹园两区和青山、古碑区南部及南溪、双河区的西部。本区呈马蹄形,面积35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1.88%。本区地形特色是:山高、坡陡、谷深及有众多的山间盆地。平均海拔800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20余座。各山体的坡度在35~40度,最陡处在70度以上。本区山地占78%,丘陵、盆地占22%。本区山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县的65.07%和57.8%,人均占有量分别是10.9亩和0.81亩,均高于全县的平均数。本区大农业的发展,对全县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区宜以林为主,农、林、牧、副结合。林业可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水源林。畜牧业可利用高山草坡发展牛、羊和兔的饲养,以及养蜂、蚕、猪、家禽等。副业可以发展编织、野生植物及药材采集和土特产培植。粮食作物应科学种田,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着手,严禁毁林开荒。
中部低山区位于本县中部,分布在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周围,其范围包括梅山镇,以及青山、古碑、双河、南溪和江店等区的一部份。本区面积18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
31.46%。本区地形特色是:三面群山环峙,境内低山绵延,梅山、响洪甸水库宽阔,本区平均海拔400米,山脊大体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坡度20~30度,局部陡坡达40~50度。本区山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县的30.74%和27.1%,但因人口密集,人均占有量分别是6.3和0.44亩。本区的人均耕地在全县最少,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平衡严重失调。本区宜大力营造水源林,迅速制止水土流失,积极发展茶、桑、竹、渔以及种植板栗、核桃、油桐、漆树、乌桕、松、杉等林木。粮食增产不能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而要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着手。
东北丘岗区位于本县东北部,与霍邱、六安县交界,绝大部分在江店区。本区面积38.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66%。地形特色是丘岗波状起伏,河谷展宽低平。本区海拔在 60~400米之间,大体可分为丘陵、岗地和河谷平原三种类型。丘陵海拔100~400米,平均200米左右,处于断裂带边缘,地形切割破碎,丘顶浑圆。岗地海拔60~100米,相对高差仅40~50米,岗顶坡度小于5度。河谷平原、史河上游和西淠河上游的各支流均属山溪性河流,故平原狭窄,梅山水库以下的史河发育在断陷带中,流速较缓,侧蚀作用增强,形成丁比较宽阔的河谷平原。本区山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县的4.19%和15.1%,人均分别占有1.74亩和0.7亩。本区人口密集,开发历史悠久,地形、气候和水利条件(淠史杭灌区)均较优越。本区宜以粮为主,农、牧结合,多
种经营,全面发展。在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家禽、家畜、水产、板栗、果木、蚕桑,适当发展茶、麻、油料等生产,把本区建成为本县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山脉大别山脉由鄂、豫边界进入皖西,形成以三省垴为主干的诸支脉,本县位于北坡,南部腹地为中山,山势崇隆,由西南向东北延伸。西南山脊(棋盘石至石鼓寨),既是皖、鄂界岭,又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县境中部的低山,是史河与西淠河的分水岭。依山脉走向,大别山在县境内可分为四个支系。
三省垴山脉境内山脉的主干,为史河、西淠河的源头,其北延支脉又是此两水系的分水岭。三省垴山脉的主脉西起松子关,东至瓮门关。主脉的山峰,自西向东是将军寨、团山、萝卜顶、石佛垴、黄狮寨、献旗岭、圣卦尖、土地岭、大坳、黄梅尖、三省垴和猪鬃岭。主峰三省垴,海拔1540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三省垴、黄梅尖、大坳、猪鬃岭、圣卦尖、献旗岭、石门岭、月亮坳、白石墙、东高山、驮婆寨、老鸹岩、马鬃岭、金界岭、月亮岩、光木尖、天王寺尖、半个湾岭、牛王寨、帽顶山、莲花寺、崇光寺、老鸹尖、大石尖、佛顶寨、饭笼尖、皮家岩、横岩、羊圈、宝珠寺、团包垴、五猴山、丛林尖、望鹿尖、黑沟岩、笔架山等55座。其支脉有四: (一)黄梅尖——花尖山的西北向支脉,包括石门岭、白石墙、崇光寺、大岐岭、香炉尖、中岐岭、小岐岭、婆峰岩、老鸹岩、红石岩、庙尖山、漆家山、小界岭,是牛食畈河与白水河的分水岭。 (二)马鬃岭——三仙山的北向支脉,此脉贯穿本县,不仅是史、淠二河部分支流的源地,也是这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此山脉包括有虎爪岭、牛王寨、百丈岩、帽顶山、莲花寺、天竺山、双尖、皇姑寨、查儿岭、长冲岭、羊五山、老鸹尖、分龙尖、笔架山、莲花山、马鞍山、玉石山、老岭坳、落笔岭、界岭、猴子岭、牛屎岭、菜子尖等。(三)月亮坳——牛尾巴尖支脉,包括月亮岩、光木尖、天王寺尖、半个湾岭、老鸹尖、抱儿山和天鹅尖,是宋家河与青龙河的分水岭。(四)月亮坳——猴子岩支脉,包括佛顶寨、饭笼尖、九曲岭、皮家岩、横岩、羊圈、宝珠寺、团包垴、五猴山、丛林尖、碰头石、靠背石、羊角尖、团包垴、址旗山和观音尖。此脉是青龙河与毛坦河的分水岭。
天堂寒山脉在县境南部的燕子河区,主脉西起瓮门关,东到龙凤山,是本县与罗田、英山、霍山之间的界山。主脉包括有白马寨、天堂寨、鸡心石、团包垴、锯儿齿、云峰顶、石鼓寨、黄毛山、杜家寨、摸云尖、凤凰尖等。天堂寨山脉的最高峰是天堂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天堂寨、白马寨、狮子垴、鹅公包、风簸斗、八斗岩、莲花尖、大坳岭、鼓肚子岩、韭菜岩、鹅心石、团包垴、云峰顶、摸云尖、杜家寨、广应尖、钟鼓楼、牵牛石、松山寨、笠寨、清水寨、将军寨等33座。支脉有两条:(一)风簸斗——陡峰尖的北向支脉,包括海螺尖、鹅公包、八斗岩、莲花尖、大坳岭、鼓肚子岩、韭菜岩等。是西淠河源头大石河与界岭河的发源地。(二)五龙山——金鸡山支脉,包括老林山、鸡笼尖、黄尖山、西阳山、广应尖、驾雾山、钟鼓楼、牵牛石、松山寨、笠岩、钱家岭等。是本县与霍山的界岭。
棋盘石山脉位于本县西南边陲,鄂、豫、皖三省界上,实为新的三省垴,既是本省与湖北、河南省之间的界岭,又是史河重要源头。主峰是九峰尖,海拔1353米。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羊角尖、躲军寨、康王寨、棋盘石、九峰尖、锯儿齿、观音尖、马鬃岭、老林尖、大牛山、鹅公包、雀儿尖等17座。支脉有四条,自西向东是:(一)羊角尖——卧牛山支脉,是本县与麻城、商城的界岭,包括有躲军寨、康王寨、棋盘石、大牛山、九峰尖、黄花岭、锯儿齿、马鬃岭、元宝山等。海拔 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羊角尖、躲军寨、康王寨、棋盘石、九峰尖、锯儿齿、马鬃岭等10座,最高峰是九峰尖。(二)雀儿尖——锯儿齿支脉,包括龙王尖、西山和观音尖。最高峰是观音尖,海拔 1045米。此支脉是西河与白沙河的分水岭。(三)郑家山——大山支脉,包括令牌石、黄眉尖、千层岩、老林尖。最高峰是老林尖,海拔1015米。此支脉是白沙河与竹根河的分水岭。(四)香炉观——西高山丈脉,
包括滑石岩、火龙尖、出皮尖。最高峰是香炉观,海拔923米。此支脉北段是竹根河与牛食畈河的分水岭。
〔图2—1〕金寨县地形剖面图
金刚台山脉主脉从老和尚尖到佛山大岔,以东北——西南走向蜿蜒在皖、豫边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金刚台、平天铺、插旗尖、女人寨、风包尖、蜜蜂尖、大背尖、月亮口和伏山顶等17座。最高峰是金刚台,海拔1584米。支脉有四列,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自西向东是:(一)佛山大岔——流斗垅支脉,包括后婆山、峭尖、四里尖、八登崖、烂泥坳、黄坳等。最高峰是风包尖,海拔1093米。此支脉是牛山河与麻河的分水岭。(二)大峰尖——黄鹄山支脉,包括大花尖、黄大尖、吭龙寨、东大山等。最高峰是大峰尖,海拔1122米。此支脉是麻河与双河的分水岭。(三)大峰尖——雀子坳支脉,包括韭菜岩、狗迹岭、筲箕墙、黄眉尖、天桥山、悬剑山、牛寨等。除大峰尖外,最高峰是悬剑山,海拔910米。此支脉是双河与熊家河的分水岭。(四)蚂蟥岭——大马鞍山支脉,包括馒头寨、螺丝群、朝阳山、西岭店山、五峰尖山。最高峰是螺丝群,海拔93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