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采种育苗


抗日战争期间,汤家汇农业职业学校、省立立煌苗圃、立煌县农场曾培育马尾松、扁柏、银杏、桑树等苗木供当地栽植,育苗面积共计15亩左右。


1951年,安徽省大别山林业管理处在本县南庄畈和苏口建苗圃,三年共育苗128.5亩,年育种松、杉苗400万株,无偿供农民造林。1954年大别山林管处撤销,苏口苗圃交还当地;南庄畈苗圃改建为金寨县苗圃,今古碑、南溪、双河等区成材的松、杉,基本是国营苗圃提。供的苗木培育而成。1956年初,中共中央要求12年绿化祖国,提出“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方针,是年群众采集各类树种子4.87万公斤,自育苗211亩,至1959年,社、队每年育苗均在300亩以上。由于成苗率低,树苗仍依靠县苗圃供应。


60年代初,县苗圃土地曾一度改种粮食,社、队育苗也随之中断。60年代中期育苗再度兴起,1964年全县采种5.87万公斤。1965年采种16.38万公斤,育苗391亩,其中社、队育苗233.85亩。60年代后期,社、队育苗年均在500亩以上。


70年代初期,社、队林场育苗,年播面积在千亩以上,成苗率在80%左右。1980年后,农、林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县人民政府鼓励农户家庭育苗,苗木收入免征农林特产税;育苗地每亩补助原粮400公斤,林业部门补助育苗费每亩80元。1985年后,农户育松、杉针叶树苗每亩补助100元,育阔叶树苗补助60元。1986年全县育苗面积达1738亩。

1952~1987年,县林业部门无偿供应各类树种子210多万公斤,全县共育苗2.98万亩。

二、造林


义务植树抗日战争时期,各机关、团体、学校于每年春季义务植树。


50年代起,每逢清明,金寨县人民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通知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学校师生、城镇居民义务植树。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3月12日为植树节。每年以植树节为起点把全民造林推向高潮。1979年植树节,县城有1840人参加义务植树,为梅山街道、革命烈士陵园、机关学校植树3.55万株;全县有30多万人参加植树造林,共植树336万余株。1982~1987年,全县植树累计953.95万株,年均158万株。


农户造林民国33年(1944)出版的《安徽概览》记载:民国29年立煌县植树170.6万株,民国30年植树30.1万株,民国31年植树93.9万株,民国32年植树61.8万株。1951年土改后农户四旁植树兴起。1956年贯彻“社造社有,队造队有,社员在家前屋后及生产队指定土地上栽植的零星树木,永远归社员个人所有”的政策,很多农户利用四旁隙地建立小果园、小竹园、泡桐园、板栗园。1961年随农业责任田到户,生产队划一部分荒山给社员作烧柴山。农民苦心经营,开荒造林、砍柴留苗、荒山变成林山。1964年开始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和接踵而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把“家家有桃、户户有林”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大部分个人林木被集体砍伐和占有。1981年林业“三定”要求,承认和恢复了农民个人树木的所有权,并给社员划宅基地和自留山,激发了农户的植树积极性。1981年末统计,农民个人培养的林山仅南溪、双河、古碑三区就达4.8万亩。

1982~1983年两个冬春,全县荒山造林20多万亩,其中农民在自留山上造林11万多亩。大湾乡桥边村农民张朝安在自留山划定之后,就带领儿子、媳妇、孙女6人上山,栽松12000株、杉3000株、桑300株、泡桐10株,共栽15310株。1983年,农民在自留山上建小茶园14300亩,小桑园9980亩,小竹园7000多亩。出现一批栽树超万株、种茶超10亩、栽桑超2000株的重点户。同年开始推行远山、大山、荒山个人承包造林。造林承包大户丁家埠镇李集村彭大国,承包造林1600多亩。古碑镇古碑村李正恩先后承包荒山造林5000多亩。1984年责任山改为自留山后,荒山造林以农户为主。

集体造林与基地建设集体造林始于农业初级社阶段,随着农业集体化的发展成为造林的主要形式。1974年,县委组织区、乡干部赴湖南、湖北参观学习后,掀起了荒山营林的群众运动。在古碑区的查儿岭、石路岭、大岭、南庄岭、界岭和羊雾山(简称“五岭一山”)采取“造上一片林、留下一批人、办好一个场、管好一片山”的办法,奋斗10年造林21827亩。1974~1985年,全县社、队林场累计造杉、松等林20余万亩。

1980年3月~4月1日,本县双河区首次实行飞机播种马尾松。安徽省民航局派出安—2型飞机,共飞行28架次,空中作业37小时58分,播区总长29.7公里,面积8.91万亩,耗资13.5万元。成苗率低,成林无望。



集体造林与林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已形成的基地有:


杉木、毛竹基地1974年春至1976年冬,在江店区的猴子岭,燕子河区的漆岭、黄毛山,古碑区的“五岭一山”,双河区的大油寨,青山区的白岭,南溪区的天鹅山、小铺,斑竹园区的香炉观、小金钩等地,建杉木林基地15.89万亩,连同原有杉木林总面积为28万亩。毛竹基地,1979年在三合、槐树湾、油坊店、鲜花岭、洪冲等乡(镇)发展毛竹基地,至 1985年基地面积为12171亩,占全县毛竹总面积7.06万亩的17.24%。


油桐、油茶基地1978年,油桐基地规划为八大片:江店、船板冲、洪冲片,响洪甸、鲜花岭片,油坊店、莲花山片,槐树湾、古碑片,南畈、七邻湾片,黄龙、三合片,铁冲、全军片,南溪、丁家埠片,面积共7.1万亩。油茶基地为16片,分布在7区15乡及梅山镇怀里村。1978年有油茶林1.5万亩,至1981年共新造油茶林1.5万亩,垦复荒油茶林1.06万亩。1981年后,因油茶籽价格偏低,群众生产兴趣淡漠,油茶面积减少。


漆树基地1979年确定双河区的河西,青山区的沿河、郑长、周院,燕子河区的土塘、匡畈,古碑区的塘冲、绿化、太古等9个村为发展漆树的专业村。至1987年漆树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板栗基地本县栽植板栗树历史悠久,品种较多,以船板冲、斑竹园的板栗树种最优,果实大而均匀,保鲜时间较其他品种长。


1972年调查,全县有板栗树9.9万株,次年,县供销社从船板冲公社外岭大队聘请30名有嫁接板栗经验的农民技术员,分派到青山、古碑、双河、燕子河等区传授推广板栗栽培技术。从1977年开始,连续三年从河北省迁西县聘请9名技术员来本县传授板栗整枝技术,使多年产量很低的老栗树,重又连年果实累累。1983年全县板栗树已发展到128万株,县人民政府规划在52个村建设板栗生产基地。是年冬以乡为单位举办板栗嫁接培训班,共培训3000余名嫁接人员。1984年春,基地共嫁接、栽植板栗150万株。1987年全县有栽植、嫁接板栗700余万株。


国营林场造林1958年建立国营马鬃岭林场,建场30年累计造林43318亩,总保存率为60%。70年代初,先后办起国营九峰尖林场和白马寨、鲍家窝采育综合林场。1981~1987年国营林场共造杉木林8125亩。

三、封山育林

1951年成立县护林保土委员会,开展封山育林。据安徽省大别山林管处统计,当年封山育林面积27.4万亩。至1952年累计面积达41.4万亩。1953年上半年封山面积56.4万亩。此后发生过开山种粮,毁林炼钢。1962年林权下放,集体山林划归户管理,群众自觉封育,砍柴留苗,在林中空地补植松、杉、栎类。桃岭公社金桥大队坚持谁造谁管谁有的原则,坚持10年,3000多亩灌丛封育成林。槐树湾公社祝冲大队农民汪权熟宅后有20亩杂灌山,1962年“四固定”后经他看护,封育20年成林,1983年只择伐150棵,收入1000多元。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社队大办林场,对经营范围内的灌木残次林实行封山育林,面积达10万余亩。桃岭公社秦湾林场经营面积4500亩,其中封山育林面积2500亩,封山10年,封育成为以栎类、化香为主的用材林地。梅山镇新河大队1976年封育灌木林250亩,1986年实测栓皮栎平均树高7米、平均胸径10厘米、疏密度0.6,每亩168株,蓄积量3.6立方米。

齐山乡里冲村属响洪甸水库淹没区,1955年移民后,全村18279亩林山,树剩茬子、竹剩根子。1974年省劳动模范、村党支部书记李维禄发动群众封山育林,经过10年努力,全村有林地面积达16768亩,森林覆盖率83.2%,成林面积9734亩,成为六安地区、县林业系统先进单位。

80年代封山育林,始为死封,实行五不准:人畜不准上山,青黄不准下山,次生林改造不准垦复,补植不准整地,林内不准间种农作物。后总结实践经验改为死封、活封、轮封相结合。在库区、河流两岸,主干公路两侧及边远山林以死封为主;村前屋后和柴山以活封为主;窑柴山以轮封为主。另外对库区和贫困村封山,用水电费提成和贫困地区扶持经费予以补助,每亩1~2元。1982年补助1.1万亩,1983年补助2.73万亩。1984年全县封山育林10.14万亩,其中梅、响两库区封山育林5.5万亩,30个贫困村封山育林1.14万亩。30个贫困村是:古碑区的佛岭、白岭、戴岭、响山寺、绿化、留坪;双河区的牌坊、金桥、东岳、黄鹄、关山;青山区的张冲、周院、龚冲、鲜花岭、东冲;江店区的洪冲、南水、枣冲、王店;南溪区的曹畈、汪冲、丁家埠、长岭、后冲、横畈;燕子河区的红畈、花台;斑竹园区的板厂、梓树。

1982~1987年,全县封山育林面积38.48万亩,其中重点封山14.7万亩,贫困村封山2.28万亩,库区封山5.5万亩,面上封山16万亩。

附林业模范李正恩功绩碑文

李正恩,男,1930年5月出身于古碑镇古碑村,革命烈士家庭,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50年代参加了国营马鬃岭林场的植树造林工作,并在古碑村办起了青年园艺场。1957年至 1959年,三次出席安徽省劳动模范大会,获得两枚劳动模范勋章。

1973年冬,面对荒山秃岭的“五岭一山”(查儿岭、石路岭、大岭、南庄岭、界岭和羊雾山),他率先办起了古碑村林场,两年就植杉、松1960亩,现已全部成林。1984年至1988年,他承包绿化乌鸡河约5000亩荒山,营造速生丰产林3353亩,面上造林1680亩,实现了全部绿化,圆满地完成了承包合同。


李正恩同志30多年如一日,不为名,不为利,含辛茹苦,献身林业,功绩卓著,特立此碑,以示表彰。

金寨县人民政府

1989年7月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