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土流失


成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多次“围剿”苏区和红军、游击队,制造无人区,大片山林被烧毁。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政府迁驻本县后人口猛增,大兴土木,采伐过量;军需民食,求过于供,农民开山种粮,增大水土流失面。1949年水土流失面积达157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1%。


1949~1950年,人民政府号召群众生产自救,鼓励开荒种山地,两年间共开挖山地13.7万亩。1951年后县人民政府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改梯(田)保土,停垦还林,使部分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


1954年后,梅山、响洪甸两水库相继兴建,库区清障,砍伐林木;移民返迁,开山种粮,库区周围生态受到破坏。1958年“大办钢铁”,数万人上山砍树放“卫星”,水土流失加剧。1959~1961年,群众为生产自救毁林种粮,开荒面积增至20万亩,致使水土流失面增大。1983年县水保部门调查、目测,除燕子河、斑竹园区约1434.1平方公里无明显水土流失外,其余2379.9平方公里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占全县总面积的62.4%。其中,中山区及部分低山丘陵区轻度流失1524.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0%;梅、响两水库周围低山区中度流失57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5.2%;古碑、双河、南溪区强度流失25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8%;青山等集镇周围剧烈流失16.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O.4%。


危害目前林木多为1950年后生长起来的中龄林和幼龄林以及天然的次生低产林,林木稀疏,自然资源减少,影响生态系统,自然灾害增多。


工程效益降低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流入塘库,使工程效益降低,甚而报废。1972年梅山水库实测结果,淤沙已达到1070万立方米,占兴利库容7.3亿立方米的1.5%。1975年建成的南畈、七邻湾、断树岭、燕子岩等5座水库,蓄水量约在30~70万立方米,现已变成沙库。青山区八郎冲1976年修建1座大山塘,计划灌田100亩。由于上游开荒严重,建成不久淤平报废。

水旱灾害增加1949~1957年,受旱面积达8万亩以上的年份有2年,平均4年1次,其中受旱面积最多的1950年为18万亩。1958~1978年,受旱大于8万亩的年份有7年,平均3年1次,其中1959、1961、1978三年受旱均超过20万亩。1980年降雨量仅略大于正常年份,由于植被破坏,导致山洪暴发,泥沙俱下,淹没农田7.2万亩,毁坏山塘、堰坝2200多处,冲毁桑、茶园和经济林6500多亩,倒塌房屋、牛栏7000多间。粮食总产量由1979年的11.6万吨下降到8.9万吨,减产23%,比大丰收的1976年减产5万吨,为1949年以来少有的灾害。1982年7月中旬连续阴雨,17~19日3天降雨300毫米,其中19日达191.5毫米。同期斑竹园区发生泥石流9处,其中19日上午万河村朝阳沟发生的泥石流危害最大,滑坡长760多米,平均宽20米、深1.5米左右,约1.3万立方米的泥石,10多分钟内从山坡直滑而下,3棵大枫树和其他树木顺流滑到山脚,打死1人、伤4人,毁坏农田10多亩,直接损失达万元。

二、水土治理

整体治理1951年,县护林保土委员会颁发布告,25度以上山坡严禁开荒,开荒地要停垦还林。1952年号召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当年停垦10万亩,还林数万亩。1956年县、区、乡成立水土保持委员会。1957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停垦还林近百万亩,改梯田梯地7.3万亩,初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1958年贯彻“社办为主、蓄水为主、小型为主”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集中治理、综合治理、坡沟兼治、治坡为主”的方针,改梯田地、培育水源林,曾获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奖旗。1962年,县重新提出压山抓田、封山育林,停垦还林。1962~1965年改梯田地8.4万亩。1973年,县成立两库周围治理指挥部,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长短期相结合等综合治理的办法,至1984年共治理库区周围168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1982~1987年,全县停垦陡坡11万亩,封山育林38.4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


小流域治理1953年在面冲乡的朱堂村、船板冲乡的外岭村、洪冲乡的洪冲、南水村进行过水土保持治理试点工作。梅山镇怀里、银湾两个村水土流失面积2832亩。1955年开始治理,至1957年停垦陡坡地774亩,改水平梯地318亩,荒山营造用材林387亩,经济林1601亩,做谷坊72座,横沟2415条,沙挡2387穴,改造老茶园180亩,控制水土流失2039亩。粮食总产量由16万公斤增加到32.5万公斤,茶叶产量由0.75万公斤增加1.25万公斤。


双石乡上码头村,1973年,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到1979年改水平梯地434.8亩,栽桑21.17万株,封山育林1978亩,修建山塘10口,建机灌站2处。粮食总产比1973年增加 3.5万公斤,养蚕由12张增加到463张,人均收入由26.3元增加到79元,1984年全国水土保持协调小组授予上码头村为水土保持先进单位。


1983年以来,全县先后以黄塝、熊家河、铁冲、姜河、南湾、果子园、新河八个小流域为治理点,治理面积250平方公里。


黄塝小流域治理试点包括3个行政村、20个村民组,总面积3万亩,水土流失面积2.46万亩,占总面积82%,年流失泥沙总量9.2万吨。1983年国家投资29.4万元,开始对该流域进行停垦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综合治理。至1986年,改水平梯地1257亩,栽

桑104万株,嫁接栽植板栗7.1万株;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84处,改建省柴灶376户;有林地面积增加到22582亩,林草覆被率达到84%。侵蚀模数由治理前5652吨/年平方公里降到1500吨/年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1987年春,水电部在此召开全国6大流域水土保持现场会。


熊家河小流域治理包括全军乡的新河、沙河店两村,黄龙乡的皮坊、大畈两村一部分,面积共8.36万亩,水土流失面积6.55万亩,年流失泥沙量18.6万吨。1984~1985年,经两年治理,控制水土流失5.1万亩,其中封山育林1.5万亩,营造用材林3万亩,经济林4900亩(内嫁接板栗2500亩,栽桑1150亩),缓坡改水平梯地1100亩;兴建塘、堰、坝261处,初步改变荒山秃岭水土流失面貌。
下一篇:第五节 管 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