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渠道

清末民国时期,金家寨商业户从河南省商城、固始等县和湖北省汉口市、罗田县等地进货,麻埠、流波商户多从六安、正阳、蚌埠、合肥等地进货。1950年起,商业批发业务由国家统一管理,县国营公司按经济区组织进货,向区、乡(镇)供销社供货。按国家规定,商品划分为三类,粮、油、棉等统购统销物资为一类商品;对国计民生比较重要的商品,如生猪、木、竹、茶叶、缝纫机、自行车、药品、某些中药材为二类商品;其余所有商品为三类。1955年,一、二类商品进货主渠道定点在合肥二级采购供应站,还可从蚌埠、芜湖、安庆、淮南等站补充进货,但不得到省外采购;县国营公司通过麻埠、流波、南溪、古碑等处批发机构向区、乡(镇)网点供货。1957年,县内批发机构除梅山外,还有青山、燕子河以及梅山、响洪甸库区周围的五桂潭、上码头、红石岩、鲜花岭、黄家楼等处。1971年起,六安设立二级批发站,省外产品从六安二级批发站进货,斑竹园区可同时从湖北进货;省内产品仍从合肥批发站进货。1978年六安二级批发站撤销,全部从合肥批发站进货;县内由于公路交通的发展,区乡网点可直接到县进货,县百货公司仅保留燕子河、鲜花岭两个批发点。1982年下半年起,国营、集体、个体商业单位均可到全国各地进货。1983年,县百货公司仅与青山、斑竹园两食品站以联营方式开展对外批发业务。

二、农副土特产品

1951~1953年,大宗农副土特产品由国营公司委托供销社代购,零星小土产由供销社自营,除限制私商收购茶叶外,其余商品公私商业均可经营。1953年,粮、油统购统销,农副土特产品仍由供销社按合同收购。1954~1957年上半年,大麻、苎麻、茶叶、蚕茧、土纸、桐油、牛皮、废金属等陆续列为国家统一收购物资。1957年8月,增加生漆、鬃毛、土丝、重要皮张等,其他小土产可进入自由市场。1958年11月,全县开展农副土特产品突击收购,10天收购总值280多万元,山区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1960年3月,对茶叶、大麻、蚕茧等实行预购。次年4月,收购土特产品实行粮食奖励和工业品奖售。1965年2月扩大奖售范围,增加奖售品种。“文化大革命”时期,农副土特产品产量下降,收购计划难以完成。1984年起逐步取消统购、派购品种,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副土特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收购品种由50年代初的65种增加到116种。

〔表12—7〕
若干年份几种农副土特产品收购量统计表

附名茶简介

本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所产六安瓜片、绿大茶、黄大茶分别销往鲁、豫、鄂、晋、冀等省。50年代,继续发展片茶、大茶,开始制作外销绿(又称小绿茶、炒青)。70年代以后,大茶因价格过低,巳很少生产,至80年代,在专家教授指导下,发展传统名茶,试制成金刚雨露、齐山翠眉、小香片、佛顶翠兰、莲花毛峰、天堂云片、海岛云峰等新品种。


齐山名片亦称齐山云雾,又名齐山瓜片,为历史名茶,外型呈单片,叶边背卷,因平推如瓜子而得名。原麻埠地区所产,称内山茶(即山里的茶),尤以齐山乡蝙蝠洞附近的齐山村和毗邻的响洪甸乡齐云村片茶品质为佳。建县前,麻埠属六安州,故统称六安瓜片。《六安州志》载,明、清时均被列为贡茶。齐山名片——齐山云雾汤色碧绿清澈,回味甘美。1983年获部优产品奖,1986年,在福州召开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再次被评为全国名茶。过去主销江淮地区,近年销往京、津及山东等地。


抱云珍秀为历史名茶,产地抱儿山,又名抱云山,海拔986米,土层肥沃,终年云雾缭绕,所产茶叶,以茶质优异、珍贵而得名。成茶色泽翠绿,汤色黄绿清澈。民国初,流波江姓在汉口开设抱云轩茶庄时,销售抱云珍秀名茶,清香浓郁持久,滋味鲜美回甜,驰名国内外。1985年参加省内名茶审评,专家们赞誉为珍品。


天堂云片产于大别山主峰之一天堂寨北麓。产区云雾环绕,为名茶生产的有利地理条件。成茶外形扁平匀秀,汤色清澈明亮。1986年5月经本省专家审评,认为天堂云片色绿、形美、香郁、味甘,可与“西湖龙井”媲美。


金刚雨露1976年创制,产于南溪区金刚台山脚下梅河茶场。成茶外形紧结圆直,色泽绿润,香气浓郁,经省茶叶专家审评,认为具有浓醇爽口、香气持久的品质。产品销鄂、豫、皖3省。

海岛银峰1984年在响洪甸水库区岛屿上引种杭州龙井名茶“翠峰”,1987年春与安徽农学院联合采制,同年6月经安徽省科委和安农茶叶专家审评和化验鉴定:茶中主要成份氨基酸含量达7.3%,高于黄山云谷寺茶(3.3%)的含量。成茶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持久。

窨花茶形如菊花,俗称菊花茶。解放前,北京茶商来本县鲜花岭、后路冲等茶区指导制作,收购此茶。将杀青后嫩茶枝以丝线捆束,稍压,手工整理成菊花状,烘焙成茶。冲泡后既品茶又赏花,1957年北京又曾来人订购。

三、日用工业品

1949年以前,日用工业品由私人经营。

50年代初期,国营商业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1955年4月,全县除梅山国营商业可以批零兼营外,其它国营机构只批发,不兼营零售。1960~1963年,工业品优先供应农村,实行计划分配。一、二类商品凭证控制供应。1964年集体商店可以经营二类商品。1978年以后,取消批发限制。从国营商业日用工业品批发业务看,50~70年代,针纺织品占批发业务60%,百货、文化用品类占40%;80年代,针纺织品占40~50%,百货、文化用品类占50~60%。

50年代经营百货类商品100余种,针纺织品70余种,文化用品50余种,五交化商品300余种。80年代经营百货类商品2400余种,针纺织品1200余种,文化用品600余种,五金交电化工原料商品近千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控购商品采取以下5种办法供应:


凭票供应1954年9月开始发放布票,用以购买纯棉布和针织品。票证有三种:按人定量,称“民用布”;对工业生产、劳动保护、公共及其它用布,称“三项用布”;对结婚、新生婴儿、死亡、水火灾害、单身户、华侨、外宾等用布称“临时调剂用布”。按人定量布票,1956年前,区分城乡、阶层;1957~1968年,不分城乡,只区分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和全民职工;1969~1983年,全县一个定量标准,每人每年5.33米。最高年份是1954~1956年,每人每年8~16米;最低年份是1961~1962年上半年,每人仅0.87米。1983年5月和12月,针棉织品和纯棉布先后敞开供应。


凭证供应1960年首次发放购货证,对一些商品实行控制供应。1962年凭证供应商品达60多种,1964年只控制肥皂、火柴等几种紧缺商品。70年代为肥皂、火柴、钢精锅、缝纫机、手表等20多种工业品。80年代初期,名牌缝纫机、自行车、彩电等高档商品,采取审批供应。1986~1987年,全部敞开供应。


特需供应对退伍老红军、残疾人、病员、特殊工种工人、侨眷、离休干部、中级以上知识分子等,所需控购商品,给予照顾。


高价供应1961~1963年,梅山、青山、江店等集镇设专柜高价出售食品、针织品、人造丝绸、手表、自行车等商品,价格高于平价2~3倍。随着市场供应情况的好转,高价商品的价格逐渐下降,控制范围逐步缩小,1965年全部取消。

特种供应1978年,县百货公司设立侨汇门市部,对一些高档名牌商品凭侨汇券购买。

四、木竹

清末民国时期,木竹由私商经营,多以金家寨、流波、麻埠三镇为集散地。流波镇有木竹

〔表12—8〕
若干年份国营供销合作商业日用工业品销售量统计表

行10余家,木竹堆场多处。麻埠镇从舒家湾到凤凰山,从梓口河到严家冲沿河上下15公里,堆场14家。金家寨有上下码头2条正街,2个渡口,来往客商络绎不绝。此外在西淠河水系的张冲、苏口、乌鸡河、马店、杨店、花桥、梓口河和史河水系的小河、丁家埠、胡店、杨滩等处皆有经营木竹的堆场,木竹沿河下运,销往固始、霍邱、六安、正阳关、蚌埠以及淮河北岸数县。

1950年,木竹多家经营。1953年元月以后,安徽省森林工业局金寨采购站,统一经营木材采运业务,供销合作社经营等外材,并由森工站检查放行。1956~1958年,产区木材收购、运销、供应及市场管理等统由森工部门负责。1958~1970年,木竹由林业部门经营,木竹制品、木炭、扫把由供销社经营。1971年,木竹柴炭(成品、半成品)统归林业部门经营,实行计划调拨、供应。1978年10月1日起,圆竹、杂竹、扫把、小材小料、杂木棍、木炭、木竹制品、半成品归供销社,林业部门下属场(厂)的产品,仍由场(厂)经营;木竹等产、销、调由县计委安排。

1979年4月,木竹柴炭又归林业局统一经营;供销社只经营矿笆,至1982年又交林业局。

1984年7月,清理农民家庭存材,列入年度木材采伐计划。

1985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有关在集体林区取消统配材政策;县委、县人民政府制订木竹采伐经营和管理“一本帐”,木竹及其产品由县林业局木竹生产供应公司统一经营,按保护价,实行代购代销,超额利润返还给林农。

1952~1987年,由国营森工企业和供销合作社销售木材108.5万立方米,年均3万立方米;毛竹796.5万根,年均22.1万根;圆竹2.7万吨,年均750吨;杂竹1.5万吨,年均417吨;扫把89.6万捆,年均2.5万捆;杂木棍202.7万根,年均5.63万根;木制品1421.9万件,年均39.5万件;竹制品614万件,年均17.1万件。

五、食品


肉食1949年,麻埠、流波、金家寨三镇有私营屠商26家。50年代初期,县供销合作社组织私营屠商联营供应肉食。1954年,梅山镇建立国营食品专营机构。1956年,县食品公司经营生猪、家禽、鲜蛋、菜牛、羊等主要食品。肉食来源除派购外,需从霍邱、阜阳、宿县、蚌埠、淮南等地调入,每年外采量2000吨左右。60~70年代,除销售外,还腌制储存。1980年10月,省食品公司投资35万元,兴建100吨位冷藏库,1982年底建成使用。1985年取消派购,国营、集体、个体商业多渠道供应市场,梅山镇日上市量约1500公斤左右。


水产1960年在胡店和响洪甸设水产经营处,属省水产公司和县商业局双重领导,1962年下放到县,次年6月归口县农水局。1965年3月,复归县商业局领导。9月,响洪甸水产经营处与响洪甸水库渔场合并,产供销统一经营。1969年,水产品由县农副产品购销管理站水产组经营,1980年划归县水产局。1981年10月,梅、响两水库渔场划归金寨县管理。1983年渔场改称渔业公司,有收购点6个。

1959~1960年,梅山、响洪甸两电站捕捞队先后开始捕捞成鱼,1960年水产经营处收购、加工成卤鱼运合肥销售,合肥调带鱼、海带到梅山供应市场。1959年响洪甸水库成鱼产量0.85万公斤,1960年梅、响两水库成鱼产量12.5万公斤。1969年,县农副产品购销管理站水产组在上码头、黄家楼、响洪甸三处设点收购,每年平均收购成鱼近10万公斤。

〔表12—9〕
1972~1980年县食品公司鲜鱼收购量统计表

1981年9月,国家收购水产品,每百公斤鱼回供平价饲料粮50公斤、桐油半公斤,以及少量化肥、木材。规定青鱼、草鱼、花白鲢、鲤鱼等8个品种为二类产品,由水产供销部门归口经营,完成收购任务前,不许议价出售。1983年,实行随捕捞船加工腌制后交渔业公司收购,以节省人力,减少损失。1984年,收购水产亦可回供平价饲料粮、桐油、木材、化肥、煤炭等物资。1985年起,取消奖售,全面议价销售。

1986年,梅山、响洪甸两水库渔业公司各建成一座50吨冷库,缓和了市场供需矛盾。


食盐民国30年(1941),由立煌物产运销处用排筏经西淠河运至流波集散,年运量2500吨左右。民国32年,立煌由盐栈供应食盐。

1950年,麻埠设盐业营业所,批零兼营,农村始终由供销社经营。1955年成立县盐业公司,以后机构多次变更。1960年起供应加碘食盐。1964年起,相继在黄林、丁家埠、张冲、分水岭、燕子河、红石岩等地设置战备盐仓,最高储存量达14785吨。1981年起,除燕子河盐仓未动用外,其余盐仓先后动用。

1981年1月,恢复成立县盐业公司。1981年,在梅山镇建立食盐加碘厂。1985年,省盐业公司投资一套食盐加碘机械专用设备,批量生产碘盐和精制碘盐。


蔬菜50~60年代蔬菜,由小贩和菜农自由经营。1972年起,县食品公司兼营蔬菜业务,并先后在梅山镇的塘湾、银湾以及船板冲、开顺、响洪甸等地建立380余亩蔬菜生产基地,订立产销合同,供应市场。1982年后,蔬菜队改为自产自销。1983年金寨县成立蔬菜公司,每逢节日以及5、7、8月生产淡季,从外地购进5~10万公斤蔬菜,供应梅山市场。


糖烟酒60年代初期,实行过定量、高价、议价等供应办法。1965年以后香烟敞开供应。1980年后,糖、酒敞开供应,但名优酒、高档香烟,仍由主管部门审批供应或高价供应。1986年糖业烟酒公司设侨汇门市部,凭侨汇券供应名烟名酒。

〔表12—10〕
若干年份国营、供销合作商业几种食品销售量统计表

附食品选介


猕猴桃亦名杨桃、羊桃,是境内大宗野生果类,产量高、营养丰富,被誉为“水果之王”。近年县食品加工单位已制成各类营养食品。


银耳又名白木耳,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药用真菌,营养丰富,境内普遍推行人工培育。


黑木耳主产燕子河区,有野生和人工培植两种。1973年后,全县各地推广菌种培育,产品朵大,肉厚质柔,含多种营养成分,亦可入药。1978年收购6.6吨,1980年收购9.5吨,1987年收购量达68.2吨。

六、工农业生产资料


金属、机电、化工、建材50年代由生产单位按垂直系统调入。1963年成立县物资局,实行“计划分配,指标供应,定额收费,无税收,不核算,国家统管统筹,收支两条线,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制度,统管三大类物资。70年代始,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财权由地区下放到县。1978年后,逐步由管理型、供应型向企业型、经营型转化,改“以收抵支,收支平衡”为“合理收费、略有盈余”的经营原则,相应地调整定额收费标准,实行经营核算,各项物资开始进入市场,参与市场调节。1979年,县物资局分别在梅山、青山、南溪等地,建立区级物资供应站。1980年成立金属材料、机电设备、化工建材3个专业股,实行“分股经营,统一核算”,采取计划内指标保证供应,计划外物资敞开供应,即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双轨制经营。1981年,物资局又在原3个专业股的基础上,分别建立3个专业公司,实行“单独核算,按章纳税,自负盈亏”的体制。

〔表12—11〕
若干年份金属、化工、建材物资销售量统计表

农业生产资料1949年后,农业生产资料由供销合作社经营。50年代初经营饼肥、旧式铁木农具。1953年,经营化肥、农药、农药器械。1956年,建立生产资料经理部,实行专业经营,开始推广新式农具和粮食加工机械。1974年7月,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成立,专营化肥、农药、农药器械、农机具、粮油加工机械、农用薄膜等。1979年以前,年均亏损2~3万元,最高亏损达4万多元。进入80年代,扭亏为盈,年均盈利4.6万元,其中1987年盈利13.7万元。

七、燃料


石油民国初年,麻埠、流波、金家寨三镇商号开始使用“美孚”、“亚细亚”等牌号煤油,年使用量约6吨。民国17~27年,六安慎泰亚细亚洋油公司在麻埠设推销点,转销流波、金家寨等地,年销量约12吨。民国28年,六安协成美孚煤油商店在麻埠镇设代销点,年销量约14吨。民国31~36年,麻埠有煤油批发商店,年销量约20吨。三镇各杂货商店兼营煤油,较大商号开始用汽灯照明,夜间营业。

〔表12—12〕
若干年份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量统计表

1949年后,汽油、柴油、润滑油先后由县百货公司、县物资局、县五交化石油煤建公司和石油煤建公司经营。1980年新建县石油公司,设燕子河、鲜花岭石油经营管理站,梅山加油站和大龚岭油库,共有职工73人,储油能力2000余吨。1983年开始销售高价油。汽油每吨平价700元,高价1110元柴油每吨平价630元,高价961元,煤油每吨平价445元,高价1049元。1985年,易名省石油公司金寨县支公司,业务受上级公司和县商业局双重领导,财政属县。

30多年来,石油商品经历了大力推销、控制供应、统购统配定量供应、平价包干和高价调节相结合四个时期。经营品种从单一的煤油到煤油、汽油、柴油、润滑油、润滑脂五大类。


汽油只在县城经营,凭票凭卡供应。


柴油工业用油由县专业公司直接经营,占整个销售量的30%,购销方式与汽油相同。农业用油,根据农机功率一年一定,包干使用,分季安排,凭证供应。


煤油80年代,无电户每户每年定量6公斤,由零售单位供应,特需用户由石油公司批准供应。

〔表12—13〕
若干年份石油销售量统计表

煤炭


生产用煤由省、地逐级下达供应指标,经县计委分配到生产单位,经营部门组织购销。进货渠道:有烟煤在淮南、淮北,无烟煤在山西阳泉市。1971年,县五交化石油煤建公司派专人到合肥负责中转,用量少的生产单位,在梅山煤场供应,用量多的生产单位由合肥直放。1984年1月,县物资局设燃料公司,专营煤炭。除计划分配外,年购进计划外用煤约2000吨。1987年,用煤厂家20个。饮食服务行业根据纳税情况,分业核批。乡镇企业由主管局统一申请用煤计划,报县计划委员会审批供应。


生活用煤1982年底,县煤建公司建民用煤加工厂,1983年开始对县城梅山地区(包括郊区蔬菜队)居民按人口分户定量,凭票供应。

〔表12—14〕
若干年份煤炭销售量统计表

八、中西药品

1949年前,全县有中药店30多家,部分中成药和名贵药物均从六安、芜湖、安庆、汉口等地购进。

50年代初期,供销合作社兼营中西成药和中药材。1956年4月,六安专区药材站在汤家汇、瓦屋基两处设立茯苓加工厂。6月,县药材公司成立,在茯苓产区设立药材收购站,实行计划生产、收购和调拨。60年代收购的各种地产中药材,除转调六安专区药材站外,也与淮南、蚌埠、合肥等药材站开展业务来往。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国家对常用大宗药材和珍稀药材,按计划和规定的价格统一收购、加工、调运、供应。70年代后,麝香、豹骨产量下降。1985年后,县内生产的中药材除杜

〔表12—15〕
若干年份主要中药材收购量统计表

〔表12—16〕
若干年份县药材公司中西药购销统计表

仲、厚朴、麝香由医药部门经营外,其他品种均已放开,不仅销往省内各地,而且通过湖北外贸转口茯苓、草乌、鱼腥草、白果等,仅1987年转口额达34.5万元。

本县所需西药,均由合肥、六安药材站垂直调拨。

附主要中药材简介

茯苓国家二类管理药材,是本县传统大宗产品。有野生和家生,人工栽培为主。清光绪年间就远销国外。民国时期,全县有20多个经营茯苓的店家(俗称茯苓号),分布在现今的汤家汇、四道河、铁冲、黄龙、大湾、方坪、吴家店、长岭、前畈、后畈、毛河、两河等乡。每个茯苓号年收购2吨左右,用传统工艺加工,切制出多种规格的干个苓或苓片,苓方,分别用竹篓、木板箱、木桶包装外运。产品统称“安苓”。规格有潮苓、干苓、白苓、赤片、神木等16种,以切制后的神方为上品。药性味平甘淡,益肝养神,渗湿利水。1953年黄龙乡农民陈义荣收获一个72公斤的特大茯苓送省博物馆展出,《中国中药大事记》收入,当年毛泽东主席观赏过此茯苓。1983年全国中药材会议确定本县为全国6个茯苓生产基地县之一。


天麻别名赤箭、水洋芋,俗称定风草、神草、仙人脚等。县产天麻经化学分析:含有香草醇、维生素A、苷类、微量生物碱。味甘,性微寒,有益气养肝、去风湿、强筋骨等作用,为药之上品。7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有一批天麻生产专业户。


厚朴又名川朴、温朴,国家统一管理和收购的药材,皮入药,有温中、下气、燥湿、消痰作用,为理气常用中药。境内主要产地长岭乡桐桃园村,相传在清代有一沈姓农民从四川带回种苗栽值,至今已200余年。该村及邻近的前畈村农民都有栽培习惯,栽植、加工得法,质量上乘。金寨县医药公司于1972年从外地引进一批“温朴”种子,在寨基山药场栽培,现已提供商品药材。1984年又引进川朴数千棵,在长岭乡石培村栽培。


萸肉又名枣皮,属二类药材。性微温,味酸涩,有补益肝肾、利尿降压等功能,是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的配方要药。1973年引进,在寨基山等地栽培,1979年开始提供商品药材。经临床运用,品质不亚于浙江萸肉。黄畈、八河、方坪等乡农户,已成片栽植。


莘荑又叫莘雉,俗名望春花,是一种珍贵药材。境内野生、家种的均有分布。以花入药,性温、味辛,去风散寒,润肺通窍。


金银花亦称二花、双花,又叫忍冬。花、茎均可入药,性寒味甘,清热解毒,是银翘解毒片、金银花露的重要配方。主治斑疹、咽痛、热毒、下痢、肿痛、疮疡等症,为国家二类管理药材,产品销省内外。]984年产20吨,居全省首位。


草乌属常用中药材,有散风邪、驱寒湿等功效。产燕子河、斑竹园、双河等区。1984年产75吨,名列全省之冠。


鱼腥草亦称蕺菜,多年生草本,以茎叶入药,性微寒,味辛。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等作用。主要用于加工鱼腥草针剂,境内各区均产。1987年产250吨,居全省第一。


金钱草报春花科,以金草入药,性平,味微咸,利尿通淋,散结消肿,可治疗尿道结石、胆结石,是排石汤配方的主要成份。产品销往江苏、浙江等地。


五倍子是名贵中药材。性寒,味酸咸,功能敛肺、涩肠、止血、止汗,主治久咳、久泻、便血、崩漏,亦可治外伤。多为野生,近年试验人工栽培。


夏枯草土名牛头稞、牛抵头等。花穗入药,不伤其根,年年发苗开花,常采不衰。药性寒,味苦、辛,可清肝明目、消肿散结,主治颈淋巴结核、高血压等症。


杜仲别名杜丝皮、丝棉树、玉丝皮,是国家管理和统一收购的药材。树皮入药,有滋补镇静作用,主治高血压、头晕目眩、腰膝酸痛、筋骨屡软、肾虚尿频等症。50年代青山、吴家店等公社引种栽培。70年代初县医药公司从四川引进种子育苗10万余株,辅导药农栽植。龚店、全军、黄龙、双河、竹畈、毛河、沙河等乡均有出产,以青山、古碑两区为多。

石斛有米斛、铁皮、铜皮3种,作用相同,色泽有异,是名贵中药材,产于境内天堂寨、马鬃岭、佛顶寨、金刚台等山区。其性微寒,味甘淡,有养胃清热、生津止渴作用。以茎入药,主治热病伤津、阴虚内热等症。


野菊花境内各地均产。


何首乌别名首乌,多年生植物。以根入药,性微温,味苦、甘、涩,生用能润肠通便,消痛肿;制用能补肝肾、益精血。地上茎称“夜交藤”,性平,味甘,养心安神、去风通络。境内各区均产,以燕子河、斑竹园两区为多。


桔梗多年生草本。八月采根,含有皂甙,以桔梗皂甙为主,水解后成为多种皂甙元,含量多为桔梗皂甙元和远志酸及少量桔梗酸,解百药毒,疗蛊毒甚验,对胸胁痛、腹满肠鸣、咽喉痛均有较好疗效,还可温中消谷,止霍乱,转筋养血排脓,补内漏等。野生,各区都有分布。


皖贝母生于高山阴湿灌木丛或石缝中,是国家管理的二类药材,性微寒,味苦、甘,去痰止咳,主治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及肺结核等。1984年省医药局在梅山召开全省皖贝母临床应用研讨会,本县84岁的老中医彭九如在会上介绍,他在学徒时就用本县贝母代替川贝入药,清热润肺,止咳化痰,作用明显,临床应用,药效不亚于川贝。会议肯定了皖贝母的疗效,1985年经国家鉴定正式命名“安徽贝母”。

丹参多年生草本,以根入药,别名红根、红丹参、血参、大红袍,多生于向阳山坡草丛、沟边、路旁、林边。性寒味苦,活血祛瘀,调经止痛。1984年产20吨,居全省首位。

九、废旧物资收购

1950年,供销合作商业开始收购钢铁、杂铜、铅锡、纸张四种废旧物资。1952年增加收购废橡胶,1961年增加收购破布、废麻、杂骨等。70年代初,收购废旧物资品种增多。80年代,国家对收购废旧物资人员给予生活补助,提高劳保福利待遇,收购量逐年上升。1987年全县有收购站96个,收购总值11万元。

〔表12—17〕
若干年份废旧物资收购统计表

上一篇:第一节  体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