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饮食业

抗日战争时期,金家寨有三三饭店、四美村、大观园、太平洋等六七家酒家,承办和菜、筵席、西餐。饮食业从业人员共约300人。麻埠镇有得月楼、醉仙楼等四五家,承办筵席。抗日战争胜利后,外籍饭店、酒家陆续迁走。

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后,饮食业在粮食供应方面受到限制,营业额下降。1955年初,对饮食业进行全面普查,全县从事饮食业共有443户,从业人员562人,资金43700元。其中:饭店381户,面食摊贩62户。此后仍有发展。1956年,饮食业实现了全行业合作化。1957年底,有饮食合作商店27个,合作小组22个,参加合作化商户共463户,从业人员539人,流动资金12440元。另有118户137人,仍为个体经营。

1961年10月,县饮食服务公司成立。地方国营大众食堂由民政部门改属饮食服务公司。70年代,饮食业发展缓慢,1980年全县饮食业零售额35万元,仅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0.53%。

1982年以来,个体饮食业激增,门点遍及城乡。国营、集体饮食业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促使服务质量提高。梅山镇上的迎宾、银河、都一乐、四海、好再来、振兴、人民等酒家和饭店,均设有普通间和雅座,备有活动圆桌、电扇,少数店家还有空调设备。1987年全县饮食业零售额320万元,吃喝风盛行,生意兴隆。

冷饮业有了发展,1956年县民政部门在梅山兴建烈军属冰棒厂,1963年日产冰棒6000~8000支。1965年5月改名为县饮食服务公司冰棒厂,厂房6间,置2F10型制冷机2台,2F63型储藏箱1台,日产冰棒4万支,有红外线杀菌设备和可储8万支的小冷库。1980年以来,县城的县食品公司、食品厂、供销社、缫丝厂,农村的双河、南溪、丁家埠、油坊店、开顺、船板冲、龚店、青山、古碑等地,相继建立小型冰棒厂,全县冰棒日产量增加到10万支。

1979年,县饮食服务公司购进冰水机1台,开展清凉冷饮业务。1982年后,县食品厂、招待所、糖业烟酒公司、电影院等单位,相继开展清凉冷饮业务。

二、旅栈业

民国时期,境内小集镇均有简陋的“干巴店”,仅有通铺,自带铺盖,并备有锅灶,供旅客煮饭。稍具规模的旅社集中在麻埠、流波等集镇。麻埠镇有新新大旅社、大华公寓、悦来客栈、淮安公寓等五六家,一般有10~20个房间。抗日战争时期,金家寨官办的有立煌社会服务处,下设有新生俱乐部、盟军招待所;民办的有高升、新街、和济等20多家客栈,抗战胜利后停办。

50年代初期,旅栈业没有大的发展。1955年,工商界李俊臣先生自筹资金,在梅山河东市场兴建梅山旅社,有简易草房9间,30多个床位。1956年河东市场因大火消失,李俊臣又自筹资金在河西重建一座砖瓦结构、平房、四合院式旅社,有45间客房,128个床位,同年公私合营。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1961年底归口县饮食服务公司定名和平旅社。1977年县城梅山仅有一家国营旅社,两家集体性质的旅社和两家集体饭店兼营的店铺,加上县招待所和梅山电站的梅山宾馆,总床位480张。1979年,国营梅山饭店建成营业,新增床位256张。进入80年代,梅山镇兴办梅江、大众、新桥旅社,交通部门办有交通旅社,民政部门办有民政旅社,劳动部门有劳动服务中心招待所;县工业局、二轻局、教育局、供销社等,均办有招待所。到1987年底,县城拥有100个以上床位的旅栈2家,个体经营的小客店47家,总床位近千张。其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的有梅山宾馆、县招待所、梅山饭店、县第二招待所(军人接待站)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市场的开放、搞活,区公所所在地和少数乡都开设招待所、旅社。天堂寨旅游区的旅社名醉林山庄。

三、理发业

清末民初,理发行业单独设店或挑担串巷,或走村串户服务一方。抗日战争时期,金家寨有大小理发店40多家,从业人员100多人,规模大的有新新、华容理发室,各设有20多个座位。1946年停业。

1949年,麻埠、流波、金家寨三镇有少数个体理发店,其余均为农村走村串户的个体理发户。1957年,梅山共有合作理发店2个,从业人员21人。各区有理发合作小组5个,从业人员24人。1961年底,梅山理发一店转为国营易名梅山理发室,隶属于县饮食服务公司。至1987年止,梅山理发业有国营1家,集体3家,个体11家。全县发证的理发从业人员144人。

1957年前,理发工具仅有手推、剃刀、剪刀、条梳。1958年梅山始用电推、电吹风。70年代末,开始用电烫机。

四、照相业

抗日战争以前,六安照相馆有时派人来县境麻埠、流波、金家寨三镇流动营业。民国27年(1938),随着省府内迁,境内始有照相业,金家寨当时有特别快、达尔美等40多家照相馆,从业人员100多人,可拍1.5米的团体照。1945年冬,除个别人员外,均随省府迁走。

1950年,麻埠、金家寨有四家照相馆。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移民在梅山的艺光等四家照相馆组成梅山合作照相馆。1965年5月,转国营,隶属县饮食服务公司。1978年前,青山、燕子河、南溪等镇有少数个体照相业。1979年后,个体照相业发展较快,至1987年,县城增加3个个体照相门市部和一个彩照扩印门市部,农村集镇个体照相业增至50余家。

50年代初,照相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绝大多数用玻璃底版。1956年梅山合作照相馆始用电光摄影、放大,增加油彩着色业务。1958年全面使用胶片底版。60年代末,已能运用套影、叠影等技术。1985年在全地区专业技术职称考核中,被评为三级照相师、三级着色师各1名。1987年,增添了成套彩照冲、扩印设备,结束了扩印彩照要到合肥的历史。

五、沐浴业

20年代初,麻埠、流波各有一家浴池,民国25年(1936),麻埠镇新增1家,均为私人开设,雇有工人。抗日战争时期,金家寨有7家浴池,以新生活浴池较大,设300多个座位。1949年后,麻埠的2家浴池、金家寨的2家浴池,均各自合并,由工人自己管理,都易名为工人浴池。1956年,流波浴池迁移青山。麻埠、金家寨两地浴池迁移梅山,合并成立梅山浴池,1961年转为国营。进入80年代后,各区所在地相继建有浴池。1987年,梅山浴池有8个营业间,108个座位。县招待所、第二招待所及梅山饭店、梅山电站宾馆等都建有套间、洗澡间。

〔表12—19〕
若干年份饮食服务业机构、人员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