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一、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党组织
民国9年(1920),燕子河燕溪小学徐狩西、刘长青等7人组成学习小组,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进步书刊。稍后,在笔架山甲种蚕科学堂,南溪的明强、流波的淠阳、斑竹园的明远等学堂,以及开顺街、白塔畈等学校成立读书会或研究会,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民国13年夏,陈绍禹(王明)在金家寨成立豫皖青年学会,开展学生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上述活动,为县境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蒋光慈,袁汉铭、詹谷堂、袁新民、徐育三、潘荣初等在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或社会主义青年团,曾先后回乡进行组织活动。民国13年秋,詹谷堂、袁汉铭到笔架山甲种蚕科学堂讲学,发展进步学生入党,成立中共笔架山小组,组长李梯云。不久,扩大为支部,李梯云任书记。年底,李梯云去武汉,詹谷堂任书记。民国14年3月,詹谷堂、袁汉铭在南溪发展王凤池、王运生等人入党,建立党组织,并与笔架山支部合并成立中共南溪支部,冬,扩大为特支,书记詹谷堂。
民国15年,县境党组织的成员多数是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从事农民运动。10月,中共商(城)罗(田)麻(城)边区特别支部在李梯云主持下,于三县边区街镇——滕家堡成立,肖大椿(肖方)当选为特支书记,活动于今县境西南部。少数同志经组织批准参加国民党,以公开的国民党员身份进行共产党的组织活动。秋冬,在今斑竹园区的简家坳、平头山、裨堂、漆家店(沙堰)等地先后建立党组织。进一步在农民中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在贫苦农民和农村手工业工人中组建党领导的秘密革命武装小组,支持和保卫党的革命活动。
当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武昌、九江等地时,商南、皖西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去武汉,另一批共产党员奉组织派遣由武汉、上海等地回到家乡。
民国16年8月,中共六安特别区委员会成立后,派宣传部长桂伯炎回家乡金家寨、七邻湾,会同党员袁继安、詹慕禹、桂杰生、许仲平等发展党组织。同月,共产党员袁新民、戴铸九等回开顺街、白塔畈进行革命活动。9月,周维炯、漆德玮、漆德琮、漆海峰、赵瑞祥、张欣之、吴仲华等由武汉回到斑竹园、白沙河、包家畈一带;稍晚,李梯云回至沙堰南流河,均与李声五等取得组织联系。10月,燕子河党支部成立,书记刘仁辅;英霍边界支部成立,书记徐育三。叶集民强小学党小组扩大为支部、特支,书记袁新民,活动于叶集、开顺街、白塔畈一带。县境各重要地方均建立了党组织,领导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士兵运动。
民国17年1月29日,中共六霍县委成立,领导六安、霍山、霍邱。2月11日,中共商城县委书记蒋明华(蒋镜清)在斑竹园老鸹窝漆德琮家召开党团员会议,到会33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成立中共商南区委员会(又称南邑区委),书记漆德琮。3月,中共霍邱县委成立,杨晴轩当选书记,组织部长戴铸九,宣传部长袁新民。中共六霍县委领导六安、霍山二县。3月21日,中共商城县委召开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新的县委,以斑竹园、白沙河、丁家埠一带,山岭重叠,地形复杂,组织健全,又系省县边缘,决定为发动武装起义的基本区域。商南党组织坚决执行上级决定,农民运动和士兵运动结合,周密准备,待机起义。5月下旬,在金家寨附近但氏祠召开六安六区党员大会,成立金家寨地区直属党支部,书记桂伯炎,党员11人。8月,金家寨一带有4个支部,党员40余人;麻埠有1个党支部。白塔畈一带成立了党总支。
民国18年2月,中共六霍县委分组为六安县委和霍山县委;豫东南特委和鄂东特委划商城南部、罗田北部和麻城东部为特别区,在穿石庙成立商罗麻特别区委。3月,因中共商城县委于一、二月间连遭破坏,在商南区委的基础上于南溪易氏祠成立中共商城临时县委,书记李梯云,有党员270余人,秘密革命武装100余人成为商南地区革命武装斗争的基本力量。5月6日,党组织在县境领导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组建工农红军。5月19~21日,南庄畈、七邻湾、古碑冲、流波等地自卫团和农民起义,成立游击队。9月下旬,区乡党组织逐步健全。10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成立,书记舒传贤。11月,领导六霍农民起义胜利,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发展。
民国19年3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县境七邻湾召开六安、霍山、英山、霍邱、寿县、合肥六县党组织和红军第三十三师党委联席会议。会议通过《六县工作条例》、《军事问题》等九项决议案。
民国19年2月~21年2月,中共商城县委驻汤家汇;六安县委一度驻麻埠;霍邱县委一度驻白塔畈;霍山县委驻霍山诸佛庵。其间,六安、霍山于民国20年1~5月合组六霍县委,一度驻流波。县境,党的区委员会有,商城县的汤家汇区委(一区)、丁家埠(南溪)区委(二区)、吴家店区委(三区)、白沙河区委(四区)、银山畈区委(五区);六安县的七邻湾(金家寨)
区委(六区)、麻埠区委(七区);霍山县的流波市郊区委、闻家店区委(六区);霍邱县的白塔畈区委(一区);固始县的徐冲(龙湾)区委(一区);六霍英罗商五县边区区委;英霍边区区委。其间,民国20年秋后,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张国焘在党政军内“肃反”严重扩大化,大批优秀干部和共产党员被错杀,党组织受重大损失。至1937年,属金寨籍的已平反昭雪1446人,其中师级11人,团级13人
民国21年3月,中共五星县委成立,驻燕子河街,书记童方文堃,后韩承宏,辖原霍山闻家店区、五县边区、英霍边区等区委。8月,赤城(商城)划为赤城、赤南两县,赤城县委驻商城;赤南县委先后驻银山畈、汤家汇,书记漆德罗,后为潘正银、高克文,辖原赤城县委在县境的五个区委。9月,国民党军占领商城、金家寨,中共赤城县委迁熊家河石关,书记吴代芬,辖重新划分的双河、苏仙石、熊家河三个区委。
民国22~23年,中共赤城县委(书记吴代芬)辖三个区委,活动于熊家河一带;赤南县委(书记高克文)辖四个区委,活动于江家山、南溪、胭脂、麦园、大埠口等地;七邻湾区委,活动于丁家埠、洪家大山;闻家店区委,活动于团山、董家河一带,均在中共皖西北道委领导下,进行游击战争。
民国24年春3月,中共赤城中心县委成立,书记石裕田。中共赤南县委书记陈振松不幸牺牲。6月,赤城中心县委书记石裕田率部分武装去潜山游击,编入红28军。赤南、赤城中共党组织在金刚台铁瓦寺举行会议,合并成立商南县委,邱玉生、张泽礼、徐其昌先后任书记,在金刚台、熊家河、槐树坪等地坚持游击斗争,至民国27年初,编入新四军四支队。
二、中共立煌县委
立煌市委立煌中心县委
民国27年4月,新四军四支队在双河桃树岭成立四支队后方兵站,站长郑维孝,负责党的领导工作。6月,中共安徽省工委迁来县境,书记彭康。同月成立中共立煌县委,书记何绪荣,后为郑维孝、徐其昌。辖双河、汤家汇、白水河(含斑竹园、燕子河)、麻埠四个区委,一个直属支部。中共立煌县委先后隶属中共安徽省工委、中共鄂豫皖区党委,时有20多个支部,党员200余人,曾计划开辟立(煌)霍(山)岳(西)游击根据地,后因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集团军驻境未能实现。
民国28年5月,中共商城县委与中共立煌县委合并,在县境白水河组成新的中共立煌县委,书记周维,后为魏心一。10月,中共立煌市委在白水河组成,书记李丰平。12月,中共立煌市委与县委合并,成立中共立煌中心县委,领导立煌、霍山、商城工作,书记李丰平。
民国29年初,中共立煌中心县委改组。2月初,中共皖西省委在金寨镇石峡口成立,书记李丰平,领导立煌、霍邱两个中心县委。魏心一任中共立煌中心县委书记。3月,安徽省主席兼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根据蒋介石指示,疯狂迫害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3~5月,中共皖西省委、立煌中心县委先后撤离。7月,李中原等在七邻湾子母河开会,重新组建中共立煌县委,推选李中原为书记。
民国31年4月,中共立煌县委主要负责同志活动于商固立边区,境内有丁家埠界岭、南溪长岭、麻河、汤家汇等4个支部,坚持地下革命斗争。至民国36年9月,与中共金寨县委张延积书记接上组织关系。
三、中共金寨县委员会
民国36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中原局曾决定李友久任中共立煌县委书记。9月2日,刘
〔表17—1〕
中共立煌县委、市委、中心县委书记更迭表
〔表17—2〕
中共金寨县委、金东县委书记、副书记更迭表
邓大军解放金家寨。4日,中共金寨县委员会成立,书记白涛,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余光,宣传部长白鲁克,委员张冀凯等。5日,成立金东工委,书记韩正夫。几天后,新到一批冀南干部与先期到达的太行干部汇合,重新组成中共金寨县委员会,书记张延积,副书记白涛(兼县长)、张健三。辖麻埠、流波、城关、胡店、汤汇、李集、吴店、关王庙、漆店等6个区委,属鄂豫一地委领导。11月下旬,为适应形势,金寨地区东部划为金东县,北部设金北办事处。中共金寨县委书记张延积,副书记张健三,先后驻南石塘、关王庙等地,辖南溪、李集、吴店、漆店、关王庙、汤汇、城关(一部分)7个区委;中共金东县委书记兼县长白涛驻古碑冲,后移前畈,辖流波、燕子河,马家畈及前后畈等区委;中共金北工委书记李晓明,辖麻埠区委、双河区委。民国38年初,成立金固霍工委,李晓明任书记,县境有麻埠区委、胡店区委。
民国38年4月,金寨县划属皖北行政区。6月,中共六安地委从寿县抽调一批干部来金寨,在麻埠组建新的中共金寨县委,书记白鲁克。9月,迁驻金家寨,辖麻埠、流波、白大、城关、双河、汤汇、吴家店、燕子河8个区委。
县委工作机构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县委机关除书记外,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和具有相对直接行使职权的军事指挥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县委的常设机构为秘书室(或只设秘书一人)、组织部、宣传部。新中国成立后的县委主要机构如下。
县委办公室1949年7月设县委秘书室,1956年更名为县委办公室。1966年消失,1978年恢复至今。
组织部1949年7月设立,1966年消失,1976年4月恢复至今。
宣传部1949年7月设立,1966年消失,1976年4月恢复至今。
县委党校1950年县委设干训班,1953年更名为党员训练班,1958年更名为县委党校,1966年起停办,1970年改称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7年复名为县委党校至今。
统战部1953年设立,1966年消失,1976年4月恢复至今。
农村工作部1954年设立,1966年消失,1978年设县委农村政策研究室,1981年复名农村工作部至今。
审干办公室1954年成立,1966年消失。
县直属机关党委会1954年11月设立县直属机关党总支,1958年5月更名为县直属机关党委会,1966年消失,1971年恢复至今。
财贸部1955年设立,1964年改称财贸政治部,1966年消失。
政法委员会1956年设政法部,1960年撤销。1963年设县委政法领导小组,1966年消失,1981年恢复。1982年改称县委政法委员会。
工业交通部1956年设立,1957年分设为工业部、交通部,1960年改设县委工业办公室,1966年消失。
文化教育部1956年设立,1960年并入宣传部。
金寨日报社1957年3月成立金寨报社,1959年工月改称金寨日报社,1961年3月撤销。
县委书记处1958年设立,1963年撤销。
县委保密委员会1959年设立,1966年消失,1978年恢复。
〔表17—3〕
中共金寨县委历届书记副书记更迭表
党史、县志办公室1973年,县委成立县志办公室。1977年改为县革命史编写办公室。1982年县委成立党史办公室、县志办公室,1985年8月县志办公室划属县政府。
档案局1981年在县委办公室档案室基础上成立,1986年7月划归县政府。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1981年3月成立五讲四美办公室,1985年3月称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1987年4月改称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
对台工作领导小组1982年10月成立,下设办公室。
老干部管理局1984年设立。
此外,县委机关设立的临时机构,变动频繁,略记于后。
1956年,设县委知识分子办公室、县委五人小组(肃反)办公室、扫盲办公室、私改领导组,节约指导小组。
1957年,设多种经济办公室。
1958年,设大跃进办公室。
1959年,设整社办公室。
1959年9月,成立摘右派帽子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1960年,设“三反”整风领导组、粮食办公室、除害灭病领导小组。
1961年,设甄别平反领导小组、退赔委员会、精简领导小组。
1971年,设批修领导小组、清查“五·一六”领导组。
1973年,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科技工作小组。
1977年,设落实党的干部政策领导小组。
1979年,成立落实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领导小组。
1980年,成立区别“三小”领导小组。
1981年,设落实政策领导组、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
1982年,设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
1984年,设清查“三种人”小组、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小组、落实统战政策领导小组、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
基层组织与党员
组织建设1949年10月1日,县直属机关成立中共党支部,党员多系南下干部。年底,全县有9个党支部,75名党员。
1951年,在麻埠花桥乡(今齐山)建立解放后的第一个农村中共党支部,党员7人。
1952年,县委成立建党委员会,抽调干部组成建党工作队在城乡建党。1953年又培训农村建党工作队在农村建党。至1954年底,全县共有党员1628名。
1952年9月~1956年10月,在县、区直属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中发展党员178名,其中医师1名,小学教师25名。至1956年底,连同历次调入本县工作的非农村党员达350人。
1965年底,共建立56个党总支,281个支部,有党员4998名。其中农村党总支55个,支部246个,党员4304名,占全县党员的86.1%,占农村人口的1.2%。
1966年5月,全县有68个党委会,3个总支,597个支部,7818名党员。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2月7日,造反派“夺权”后,党组织瘫痪。
1969年5月5日,中共金寨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成立,行使党的职权。“文化大革命”10年中,发展党员4749名,其中农民占76%,工人、职员占18.5%,其他成份占5.5%。曾出现突击发展或由上级点名发展党员情况。
1982年底,县委组织部发出《关于在全县范围内认真检查一次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通知》,1982~1987年共发展党员2786名,其中知识分子699名,占25.1%。
区委会1949年9月,全县设8个区委员会。1950年7月为10个。1954年4月为13
〔表17—4〕
若干年份党的基层组织统计表
〔表17—5〕
若干年份党员文化程度及分布情况表
个。1956年12月并为7个区委和1个梅山镇党委会。1957年4月为5个区委、1个镇委。1958年6月改为6个区委、1个镇委。1959年2月为5个区委、1个镇委。1960年2月,撤区并社,保留南溪、青山两个区委及1个镇委。1960年11月区委撤销。1961年9月,设7个区委、1个镇委。1967年2~3月,“造反派”夺权,区、镇党委机构瘫痪,设8个区(镇)革命生产领导小组,代行区(镇)党委职权。1968年10月撤区并社。1972年10月,恢复为7个区委,1个县辖镇委。新中国建立初,区委会设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兼纪检委员)、干事,编制5人。1985年设正副区委书记,宣传、组织、纪检委员各1名,干事3名。
乡镇党委会1951年,全县有花桥乡一个农村党支部。1956年有57个党总支。1960年有13个公社党委会。1961年6月为64个公社党委。1968年10月为23个公社党委。1972年10月有58个公社党委。1983年起公社改称乡,全县改建为58个乡(镇)党委会,均设正副书记及组织、宣传、纪检(监察)委员各1名。乡以下的村,设村支部。
四、中共金寨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0年始设中共金寨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元月,更名为中共金寨县监察委员会。1959年改为中共金寨县委监察委员会,1966年职能消失。1979年7月,重建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3年10月升格为中共金寨县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4月,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纪律检查科、案件审理科、信访科。
1951年7月,全县各区委设纪律检查委员,由区委组织委员兼任。1956年,区委、乡党委均设兼职监察员。1959年,人民公社建立党的监察委员会,开始配备专职监察干部。1979年,各区委设专职纪检委员。1984年各乡党委设组纪委员,1987年设纪检委员。各级党的基层支部均设纪检委员。
五、党的代表大会
1955年以前,中共金寨县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上级党委任命;1956年后由各届党代会选举产生。
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1956年元月2~4日在梅山举行。正式代表230人,代表全县党员3206人;列席代表46人。冯建华作工作报告,强调要兢兢业业,团结全县人民把合作化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大会通过做好整社工作和组织建设工作的决议。选举产生由16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第一届委员会,其中常务委员会委员8人。选举产生由6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监察委员会。
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1958年3月11~17日在梅山举行。正式代表230人,代表全县党员4987人。县委第二书记作工作报告,强调要立即动员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多快好省地组织实现1958年生产大跃进、大丰收。提出较1957年粮食增产101%,油料增产230%,棉花增产300%的高指标。大会通过《关于全党动员起来,团结全县人民,鼓足革命干劲,苦战三年,改变山区面貌》的工作报告,批准前届县委提出的《金寨县1958~1962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选举产生由20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第二届委员会,其中常委8人。选举产生由6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监察委员会。
〔表17—6〕
历届中共金寨县纪律检查、监察机构领导人更迭表
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1960年2月26~28日在梅山举行。正式代表308人,代表全县党员6327人。当时的经济形势已相当困难,但仍继续提出了高指标的全面大跃进计划,要求“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反透右倾,鼓足干劲,继续苦干实干巧干,为实现1960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而奋斗!”。选举产生由25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第三届委员会,其中常委11人。成立县委书记处,改选县委监察委员会(1959年起改称县委监察委员会),委员6人。选举出席省第二届党代会代表白鲁克、刘伟、冯建华、杨易、张发奎、李秀英、徐应怀,候补代表汪光联。
第四届党员代表大会1970年11月18~22日在梅山举行。代表675人,代表全县党员7894人。吕忠政代表中共金寨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作工作报告,对“文化大革命”作了充分肯定,要求“继续认真搞好斗批改”、“继续批判曾希圣蛮干,李葆华不干,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好好干”。选举产生由29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第四届委员会,其中常委9人。张发奎、张福远、冯同远、吕忠政、冯建华、杨忠仁、林承波为省第三届党代会代表。
第五届党员代表大会1980年10月10~14日在梅山举行。正式代表416人,代表全县党员14051人。常振英致开幕词,要求“研究如何真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山区生产建设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扬长避短”。陈道华代表地委希望“从实际出发,制订好发展规划,做到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茶则茶,宜桑则桑,宜牧则牧,以短养长”。张洪祥作工作报告,清除“左”的影响,以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点。选举产生由29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第五届委员会,其中常委11人。选举产生由11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六届党员代表大会1984年7月1~3日在梅山举行。正式代表297人,代表全县党员15591人。何宗新作工作报告。地委书记胡泉向大会致词。大会提出全面转向经济工作和如何转向经济工作的具体要求。通过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搞好改革和经济工作意见的决议;关于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由26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第六届委员会,其中常委10人。县委纪检会已升格为中共金寨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委员12人,其中6人为常委。选举出席省第四届党代会代表何宗新、詹广华、郭成佩、周玉水、朱明凤,候补代表苏振宇。
第七届党员代表大会1987年7月3~5日在南溪举行。出席会议代表285人,代表全县党员17592人。何宗新作工作报告,提出在脱贫致富方面,系列开发、多层次增值,形成整体效益,树立长久优势的指导思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从严治党。通过了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由26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第七届委员会,其中常委11人。选举产生由13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其中常委7人。
六、党务工作
党员培训民国19年(1930)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委员桂伯炎在金家寨举办两期干部培训班,共培训干部34人。同年春,商城县委于南湾祠堂开办党员训练班两期,训练370余名乡支部书记、乡苏维埃主席。5月,六安中心县委在闻家店创办干部学校,舒传贤任校长。
民国27年底,中共鄂豫皖区党委在白水河办3期党员训练班。民国28年5月,鄂豫皖区党委在金家寨高庙子开办妇女训练班,领导人朱澄霞、孙以瑾等,学习两个月,训练来自30多个县的150名青年妇女干部。
1950~1952年,县设立干训班,培训党员干部。1953年,干训班改为党训班,举办第一期整党学习,参加488人,时间35天。1954年举办6期轮训班,每期一个月,培训对象为区乡干部、互助合作骨干、企事业单位干部,计有975人。
1958~1960年,全县掀起大办党校高潮,公社和大队举办业余党校,培训党员、基层干部。
1961~1964年,县合作化干校并入县委党校,开设基础知识和理论课,训练农村支部干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对党员的正规思想教育。1979~1983年,县委党校每年举办3~7期四级干部培训班。1983年进行哲学理论和经济理论学习。
1984年1月上旬~2月下旬,全县分别培训党员,开展查思想、查党性、查纪律、找差距的三查一找活动。
1985年,全县各支部开展先进党支部、先进党小组和优秀党员评比活动。同年,党校创办二年制中专班,培训38名在职干部职工。
1950~1985年,有1639人次参加省委、地委党校培训,有3人去中央党校培训。
组织整顿1956年1~3月,结合整社,对全县213个支部、3113名党员进行组织整顿,发现有严重问题的181人,占5.8%;需补课教育的481人,占15.45%。
1958~1960年,结合全民整风进行整党,有少数党员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持怀疑态度,而被定为“右倾”、“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1961年11月~1962年5月,继续对全县65个公社党委、441个大队支部、6637名党员进行整顿,为超期预备党员办理转正手续。1963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中,对64个支部、903名党员进行整顿教育。
1971年,进行开门整党,错误批判和处理一批老党员,突击吸收一批新党员。
1978年以后,对“文化大革命”中的“三种人”(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进行清查,对象21人,经组织调查,反复核实,查结20人,待结1人。
1984年12月~1987年4月,县、区、乡、村分批进行整党。在整党中开展“一性四有”(党性、有理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对全县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党员干部挪欠公款、侵占公物、吃喝赌博、搞封建迷信、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进行检查。通过这次整党,给予登记的15888人,不予登记的28人,暂缓登记的66人,受党纪处分的98人,延长预备期1人,取消预备党员资格1人。发展新党员556人。
违纪案件查处1951年11月,对全县160余名土改工作队员进行纪律检查,对16名违反土改政策的人员分别情况给予处理。1952年,全县参加“三反”运动的党员干部87人,8人受到党纪处理。1955年3月,对在统购统销工作中犯强迫命令和违法乱纪的69名党员干部进行查处。1959年在整党整社、反右倾中有96人受到不应有的党纪处分。
1961年,全县查处严重违法乱纪、不关心群众疾苦、贪污盗窃、投机贩卖等违纪案件27件。1962年共处分党员126人,其中,对七邻湾、水坪等公社27名干部贪污布票、粮食、公款给予党纪处分。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有84名党员干部受到党纪处分。
1966年后,党的纪检工作一度停顿。1968年,县革委会设专案小组,“清查叛徒、特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清理阶级队伍”,古碑区七邻湾公社发生严刑逼供,扩大牵连事件。
1979年,先后对违反计划生育、搞特殊化、走后门、挪用民政经费和水利经费盖大楼等6起典型案件进行查处。
1981年,全面开展财经纪律检查工作。全县共查出1980年以来各种违反纪律的开支总金额267.1万元,已收回入库96.7万元,查结严重违反财经纪律案件13起。两年共处理各类违纪党员60人。
1983年春,纪委协同有关部门,重点查处沙堰公社大西生产队严重乱砍滥伐、哄抢山林案件。当年处分各类违纪党员66人。
1984年,县纪委和县人民政府党组处分古碑区参与赌博的党员、干部6人。全年共处分违纪党员36人。1985年6月8日,县人民政府和古碑区委查处七邻湾乡副乡长殴打小学教师的违纪事件,给予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和撤职处分。全年共处分违纪党员16人。
1986年,全县共立经济案件31件,查结21件,在查1件,清查待处9件,已处理26人,追回赃款60159元。全年共处分违纪党员46人。
1987年8月,龚店乡一名党委成员为女儿出嫁大操大办,请客收礼,被责成向群众作深刻检查,罚款200元,并在全区通报批评。同年,燕子河区蔡畈粮站少数职工贪污粮食差价款,除由法院逮捕5名贪污罪犯外,县纪委对燕子河镇党委一名委员,给予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全年共处分违纪党员71人。
县纪检部门自60年代以来,与有关部门配合,在平反冤假错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见《劳动人事》章)。
宣传工作围绕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社会宣传和理论教育。
1949年9月~1952年,主要宣传党的性质、任务及《惩治反革命暂行条例》、《土地改革法》等政策法令。宣传中苏友好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组织群众游行示威,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1951年冬,宣传“三反”运动的意义和政策。
1953年,宣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婚姻法》、《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同年冬,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4年,宣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1955年,为反对原子武器开展群众性的签名运动。12月,宣传教育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1956年,宣讲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1958~1960年,宣传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始出现不切合实际的“左”倾口号。1959年,宣传反“右倾”、鼓干劲。1960年继续宣传发动群众“表决心、发倡议、造声势、鼓干劲”。
1961~1962年,根据省委部署,宣传推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反对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宣传“整顿、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管理制度,恢复、发展生产。1963~1965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组织机关干部学习毛主席著作。
1966~1976年,大学《毛主席语录》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宣扬个人崇拜,学习教条化。1974~1975年,全县开展“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活动。
1977~1978年,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宣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开始进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宣传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宣传中央《关于加强安定团结的通知》,传达邓小平1979年3月30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宣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1980年,宣传新《婚姻法》。1983年,开展纪念“立夏节起义”五十四周年活动。以后宣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制教育、维护安定团结的决定》,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教育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农村工作重点是做好党在农村的思想工作,组织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和建设,贯彻党在农村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民国18~21年(1929~1932),境内各级党组织发动农民,组织农会,领导农民起义,进行土地革命斗争。
1949~1953年,中共金寨县委发动农民清匪反霸,领导生产自救,进行土地改革;改造和建立健全农村政权;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组织生产互助合作。
1954~1959年,组织农业合作化,建立人民公社,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
1960~1962年,县委贯彻省委指示,实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即包产到户)”。后又改正“责任田”。
1978年,设立中共金寨县委农村政策研究室,贯彻党中央有关农村经济改革政策,调查研究在本县落实情况。县委通过《送阅材料》,转发政策研究室三个调查报告:《南畈公社宋畈大队荒山到户经营》,《大岗公社院墙生产队“分户作业、常年包产、联产计酬、超产奖励”的做法》和《南湾公社庙湾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的调查》,鼓励农民大胆改革。县委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农村经济改革的实际,发出一系列关于建立、巩固、完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通知和规定,指导农业经济改革,至1980年,全县95%以上的社、队建立了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1~1984年,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决定,1982年完成林业“三定”任务。1983~1984年,进行人民公社和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1984年7月,将林业“三定”中确定的责任山改为农民自留山,实行木竹采伐“一本帐”,林业产品主渠道经营。基本完成农村体制改革和农业经济改革。
1984~1987年,县委农村工作的重点是,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健全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服务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进行系列开发;继续派遣干部驻村扶贫,坚持科技兴农。
统战工作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袁汉铭、李梯云、桂伯炎、李声五等以公开的国民党员身份,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团结国民党,开展农民运动。
民国24~26年,赤城、赤南县委在县境熊家河、桃树岭、西河桥等地对联保主任、保长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民国27年9月,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迁驻立煌,开展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立煌县、区、乡各级动委会相继成立,共产党员区展、魏心一等参加县动委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7~29年,中共立煌县委、立煌市委、立煌中心县委领导人配合各界人土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民国37年4月,中共金寨县委贯彻关于改善军民关系等五项指示,扩大统一战线范围,孤立和打击少数顽固的敌人。民国38年9月,金寨县委和鄂豫皖剿匪部队广泛宣传“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宽大政策,使东线国民党军残部携械投诚、投降、自新登记的占歼敌总数的70%。
1950~1954年,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均吸收工、农、兵、学、商以及宗教界、开明人士等代表参加,共商全县的大政方针。
1979年,县委成立落实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领导小组,对受到处理的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进行复查落实政策,妥善安置。至1987年底给全县294名(其中起义的72人,投诚的222人)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颁发证明书。
1980年3月,县委成立区别“三小”(即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及其他劳动者)领导小组,对原在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划为资本家和工商业兼地主的7户9人,改为“三小”的2户3人,维持原定资本家和工商业兼地主的5户6人;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的5人,给予平反纠正,安排工作。补付定息1户、1100元。对1972年在城镇“斗、批、改”中错划为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全部纠正。1987年9月,县委常委研究决定恢复县工商业联合会。
1982年10月,县委成立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至1987年统计,全县去台人员132户、344人(其中大学生49人,研究生3人,博士1人,专家教授4人)。台属156户、 920人,已通讯通汇的有94户,占台属总数的60%。有关台属政策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和落实,并有18名台属分别担任县政协委员和县人大代表,其中1名担任县政协副主席。
全县原有各界爱国人土88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受到错误处理的39人,全部给予平反纠正,恢复名誉,恢复公职。
1985年统计全县有非党知识分子2999人,内有中级以上知识分子81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受到错误处理的19人,全部给予平反纠正。1984年3月,国家机关体制改革前有17人担任局级领导工作;体改后,担任县、区、乡各级领导的31人,其中县人大副主任1人,政协副主席4人,政府科局长8人,相当科局级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负责人3人,正、副乡长16人。至1987年发展优秀知识分子入党的699人。
民国9年(1920),燕子河燕溪小学徐狩西、刘长青等7人组成学习小组,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进步书刊。稍后,在笔架山甲种蚕科学堂,南溪的明强、流波的淠阳、斑竹园的明远等学堂,以及开顺街、白塔畈等学校成立读书会或研究会,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民国13年夏,陈绍禹(王明)在金家寨成立豫皖青年学会,开展学生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上述活动,为县境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蒋光慈,袁汉铭、詹谷堂、袁新民、徐育三、潘荣初等在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或社会主义青年团,曾先后回乡进行组织活动。民国13年秋,詹谷堂、袁汉铭到笔架山甲种蚕科学堂讲学,发展进步学生入党,成立中共笔架山小组,组长李梯云。不久,扩大为支部,李梯云任书记。年底,李梯云去武汉,詹谷堂任书记。民国14年3月,詹谷堂、袁汉铭在南溪发展王凤池、王运生等人入党,建立党组织,并与笔架山支部合并成立中共南溪支部,冬,扩大为特支,书记詹谷堂。
民国15年,县境党组织的成员多数是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从事农民运动。10月,中共商(城)罗(田)麻(城)边区特别支部在李梯云主持下,于三县边区街镇——滕家堡成立,肖大椿(肖方)当选为特支书记,活动于今县境西南部。少数同志经组织批准参加国民党,以公开的国民党员身份进行共产党的组织活动。秋冬,在今斑竹园区的简家坳、平头山、裨堂、漆家店(沙堰)等地先后建立党组织。进一步在农民中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在贫苦农民和农村手工业工人中组建党领导的秘密革命武装小组,支持和保卫党的革命活动。
当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武昌、九江等地时,商南、皖西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去武汉,另一批共产党员奉组织派遣由武汉、上海等地回到家乡。
民国16年8月,中共六安特别区委员会成立后,派宣传部长桂伯炎回家乡金家寨、七邻湾,会同党员袁继安、詹慕禹、桂杰生、许仲平等发展党组织。同月,共产党员袁新民、戴铸九等回开顺街、白塔畈进行革命活动。9月,周维炯、漆德玮、漆德琮、漆海峰、赵瑞祥、张欣之、吴仲华等由武汉回到斑竹园、白沙河、包家畈一带;稍晚,李梯云回至沙堰南流河,均与李声五等取得组织联系。10月,燕子河党支部成立,书记刘仁辅;英霍边界支部成立,书记徐育三。叶集民强小学党小组扩大为支部、特支,书记袁新民,活动于叶集、开顺街、白塔畈一带。县境各重要地方均建立了党组织,领导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士兵运动。
民国17年1月29日,中共六霍县委成立,领导六安、霍山、霍邱。2月11日,中共商城县委书记蒋明华(蒋镜清)在斑竹园老鸹窝漆德琮家召开党团员会议,到会33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成立中共商南区委员会(又称南邑区委),书记漆德琮。3月,中共霍邱县委成立,杨晴轩当选书记,组织部长戴铸九,宣传部长袁新民。中共六霍县委领导六安、霍山二县。3月21日,中共商城县委召开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新的县委,以斑竹园、白沙河、丁家埠一带,山岭重叠,地形复杂,组织健全,又系省县边缘,决定为发动武装起义的基本区域。商南党组织坚决执行上级决定,农民运动和士兵运动结合,周密准备,待机起义。5月下旬,在金家寨附近但氏祠召开六安六区党员大会,成立金家寨地区直属党支部,书记桂伯炎,党员11人。8月,金家寨一带有4个支部,党员40余人;麻埠有1个党支部。白塔畈一带成立了党总支。
民国18年2月,中共六霍县委分组为六安县委和霍山县委;豫东南特委和鄂东特委划商城南部、罗田北部和麻城东部为特别区,在穿石庙成立商罗麻特别区委。3月,因中共商城县委于一、二月间连遭破坏,在商南区委的基础上于南溪易氏祠成立中共商城临时县委,书记李梯云,有党员270余人,秘密革命武装100余人成为商南地区革命武装斗争的基本力量。5月6日,党组织在县境领导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组建工农红军。5月19~21日,南庄畈、七邻湾、古碑冲、流波等地自卫团和农民起义,成立游击队。9月下旬,区乡党组织逐步健全。10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成立,书记舒传贤。11月,领导六霍农民起义胜利,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发展。
民国19年3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县境七邻湾召开六安、霍山、英山、霍邱、寿县、合肥六县党组织和红军第三十三师党委联席会议。会议通过《六县工作条例》、《军事问题》等九项决议案。
民国19年2月~21年2月,中共商城县委驻汤家汇;六安县委一度驻麻埠;霍邱县委一度驻白塔畈;霍山县委驻霍山诸佛庵。其间,六安、霍山于民国20年1~5月合组六霍县委,一度驻流波。县境,党的区委员会有,商城县的汤家汇区委(一区)、丁家埠(南溪)区委(二区)、吴家店区委(三区)、白沙河区委(四区)、银山畈区委(五区);六安县的七邻湾(金家寨)
区委(六区)、麻埠区委(七区);霍山县的流波市郊区委、闻家店区委(六区);霍邱县的白塔畈区委(一区);固始县的徐冲(龙湾)区委(一区);六霍英罗商五县边区区委;英霍边区区委。其间,民国20年秋后,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张国焘在党政军内“肃反”严重扩大化,大批优秀干部和共产党员被错杀,党组织受重大损失。至1937年,属金寨籍的已平反昭雪1446人,其中师级11人,团级13人
民国21年3月,中共五星县委成立,驻燕子河街,书记童方文堃,后韩承宏,辖原霍山闻家店区、五县边区、英霍边区等区委。8月,赤城(商城)划为赤城、赤南两县,赤城县委驻商城;赤南县委先后驻银山畈、汤家汇,书记漆德罗,后为潘正银、高克文,辖原赤城县委在县境的五个区委。9月,国民党军占领商城、金家寨,中共赤城县委迁熊家河石关,书记吴代芬,辖重新划分的双河、苏仙石、熊家河三个区委。
民国22~23年,中共赤城县委(书记吴代芬)辖三个区委,活动于熊家河一带;赤南县委(书记高克文)辖四个区委,活动于江家山、南溪、胭脂、麦园、大埠口等地;七邻湾区委,活动于丁家埠、洪家大山;闻家店区委,活动于团山、董家河一带,均在中共皖西北道委领导下,进行游击战争。
民国24年春3月,中共赤城中心县委成立,书记石裕田。中共赤南县委书记陈振松不幸牺牲。6月,赤城中心县委书记石裕田率部分武装去潜山游击,编入红28军。赤南、赤城中共党组织在金刚台铁瓦寺举行会议,合并成立商南县委,邱玉生、张泽礼、徐其昌先后任书记,在金刚台、熊家河、槐树坪等地坚持游击斗争,至民国27年初,编入新四军四支队。
二、中共立煌县委
立煌市委立煌中心县委
民国27年4月,新四军四支队在双河桃树岭成立四支队后方兵站,站长郑维孝,负责党的领导工作。6月,中共安徽省工委迁来县境,书记彭康。同月成立中共立煌县委,书记何绪荣,后为郑维孝、徐其昌。辖双河、汤家汇、白水河(含斑竹园、燕子河)、麻埠四个区委,一个直属支部。中共立煌县委先后隶属中共安徽省工委、中共鄂豫皖区党委,时有20多个支部,党员200余人,曾计划开辟立(煌)霍(山)岳(西)游击根据地,后因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集团军驻境未能实现。
民国28年5月,中共商城县委与中共立煌县委合并,在县境白水河组成新的中共立煌县委,书记周维,后为魏心一。10月,中共立煌市委在白水河组成,书记李丰平。12月,中共立煌市委与县委合并,成立中共立煌中心县委,领导立煌、霍山、商城工作,书记李丰平。
民国29年初,中共立煌中心县委改组。2月初,中共皖西省委在金寨镇石峡口成立,书记李丰平,领导立煌、霍邱两个中心县委。魏心一任中共立煌中心县委书记。3月,安徽省主席兼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根据蒋介石指示,疯狂迫害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3~5月,中共皖西省委、立煌中心县委先后撤离。7月,李中原等在七邻湾子母河开会,重新组建中共立煌县委,推选李中原为书记。
民国31年4月,中共立煌县委主要负责同志活动于商固立边区,境内有丁家埠界岭、南溪长岭、麻河、汤家汇等4个支部,坚持地下革命斗争。至民国36年9月,与中共金寨县委张延积书记接上组织关系。
三、中共金寨县委员会
民国36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中原局曾决定李友久任中共立煌县委书记。9月2日,刘
〔表17—1〕
中共立煌县委、市委、中心县委书记更迭表
〔表17—2〕
中共金寨县委、金东县委书记、副书记更迭表
邓大军解放金家寨。4日,中共金寨县委员会成立,书记白涛,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余光,宣传部长白鲁克,委员张冀凯等。5日,成立金东工委,书记韩正夫。几天后,新到一批冀南干部与先期到达的太行干部汇合,重新组成中共金寨县委员会,书记张延积,副书记白涛(兼县长)、张健三。辖麻埠、流波、城关、胡店、汤汇、李集、吴店、关王庙、漆店等6个区委,属鄂豫一地委领导。11月下旬,为适应形势,金寨地区东部划为金东县,北部设金北办事处。中共金寨县委书记张延积,副书记张健三,先后驻南石塘、关王庙等地,辖南溪、李集、吴店、漆店、关王庙、汤汇、城关(一部分)7个区委;中共金东县委书记兼县长白涛驻古碑冲,后移前畈,辖流波、燕子河,马家畈及前后畈等区委;中共金北工委书记李晓明,辖麻埠区委、双河区委。民国38年初,成立金固霍工委,李晓明任书记,县境有麻埠区委、胡店区委。
民国38年4月,金寨县划属皖北行政区。6月,中共六安地委从寿县抽调一批干部来金寨,在麻埠组建新的中共金寨县委,书记白鲁克。9月,迁驻金家寨,辖麻埠、流波、白大、城关、双河、汤汇、吴家店、燕子河8个区委。
县委工作机构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县委机关除书记外,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和具有相对直接行使职权的军事指挥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县委的常设机构为秘书室(或只设秘书一人)、组织部、宣传部。新中国成立后的县委主要机构如下。
县委办公室1949年7月设县委秘书室,1956年更名为县委办公室。1966年消失,1978年恢复至今。
组织部1949年7月设立,1966年消失,1976年4月恢复至今。
宣传部1949年7月设立,1966年消失,1976年4月恢复至今。
县委党校1950年县委设干训班,1953年更名为党员训练班,1958年更名为县委党校,1966年起停办,1970年改称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7年复名为县委党校至今。
统战部1953年设立,1966年消失,1976年4月恢复至今。
农村工作部1954年设立,1966年消失,1978年设县委农村政策研究室,1981年复名农村工作部至今。
审干办公室1954年成立,1966年消失。
县直属机关党委会1954年11月设立县直属机关党总支,1958年5月更名为县直属机关党委会,1966年消失,1971年恢复至今。
财贸部1955年设立,1964年改称财贸政治部,1966年消失。
政法委员会1956年设政法部,1960年撤销。1963年设县委政法领导小组,1966年消失,1981年恢复。1982年改称县委政法委员会。
工业交通部1956年设立,1957年分设为工业部、交通部,1960年改设县委工业办公室,1966年消失。
文化教育部1956年设立,1960年并入宣传部。
金寨日报社1957年3月成立金寨报社,1959年工月改称金寨日报社,1961年3月撤销。
县委书记处1958年设立,1963年撤销。
县委保密委员会1959年设立,1966年消失,1978年恢复。
〔表17—3〕
中共金寨县委历届书记副书记更迭表
党史、县志办公室1973年,县委成立县志办公室。1977年改为县革命史编写办公室。1982年县委成立党史办公室、县志办公室,1985年8月县志办公室划属县政府。
档案局1981年在县委办公室档案室基础上成立,1986年7月划归县政府。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1981年3月成立五讲四美办公室,1985年3月称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1987年4月改称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
对台工作领导小组1982年10月成立,下设办公室。
老干部管理局1984年设立。
此外,县委机关设立的临时机构,变动频繁,略记于后。
1956年,设县委知识分子办公室、县委五人小组(肃反)办公室、扫盲办公室、私改领导组,节约指导小组。
1957年,设多种经济办公室。
1958年,设大跃进办公室。
1959年,设整社办公室。
1959年9月,成立摘右派帽子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1960年,设“三反”整风领导组、粮食办公室、除害灭病领导小组。
1961年,设甄别平反领导小组、退赔委员会、精简领导小组。
1971年,设批修领导小组、清查“五·一六”领导组。
1973年,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科技工作小组。
1977年,设落实党的干部政策领导小组。
1979年,成立落实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领导小组。
1980年,成立区别“三小”领导小组。
1981年,设落实政策领导组、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
1982年,设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
1984年,设清查“三种人”小组、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小组、落实统战政策领导小组、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
基层组织与党员
组织建设1949年10月1日,县直属机关成立中共党支部,党员多系南下干部。年底,全县有9个党支部,75名党员。
1951年,在麻埠花桥乡(今齐山)建立解放后的第一个农村中共党支部,党员7人。
1952年,县委成立建党委员会,抽调干部组成建党工作队在城乡建党。1953年又培训农村建党工作队在农村建党。至1954年底,全县共有党员1628名。
1952年9月~1956年10月,在县、区直属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中发展党员178名,其中医师1名,小学教师25名。至1956年底,连同历次调入本县工作的非农村党员达350人。
1965年底,共建立56个党总支,281个支部,有党员4998名。其中农村党总支55个,支部246个,党员4304名,占全县党员的86.1%,占农村人口的1.2%。
1966年5月,全县有68个党委会,3个总支,597个支部,7818名党员。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2月7日,造反派“夺权”后,党组织瘫痪。
1969年5月5日,中共金寨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成立,行使党的职权。“文化大革命”10年中,发展党员4749名,其中农民占76%,工人、职员占18.5%,其他成份占5.5%。曾出现突击发展或由上级点名发展党员情况。
1982年底,县委组织部发出《关于在全县范围内认真检查一次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通知》,1982~1987年共发展党员2786名,其中知识分子699名,占25.1%。
区委会1949年9月,全县设8个区委员会。1950年7月为10个。1954年4月为13
〔表17—4〕
若干年份党的基层组织统计表
〔表17—5〕
若干年份党员文化程度及分布情况表
个。1956年12月并为7个区委和1个梅山镇党委会。1957年4月为5个区委、1个镇委。1958年6月改为6个区委、1个镇委。1959年2月为5个区委、1个镇委。1960年2月,撤区并社,保留南溪、青山两个区委及1个镇委。1960年11月区委撤销。1961年9月,设7个区委、1个镇委。1967年2~3月,“造反派”夺权,区、镇党委机构瘫痪,设8个区(镇)革命生产领导小组,代行区(镇)党委职权。1968年10月撤区并社。1972年10月,恢复为7个区委,1个县辖镇委。新中国建立初,区委会设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兼纪检委员)、干事,编制5人。1985年设正副区委书记,宣传、组织、纪检委员各1名,干事3名。
乡镇党委会1951年,全县有花桥乡一个农村党支部。1956年有57个党总支。1960年有13个公社党委会。1961年6月为64个公社党委。1968年10月为23个公社党委。1972年10月有58个公社党委。1983年起公社改称乡,全县改建为58个乡(镇)党委会,均设正副书记及组织、宣传、纪检(监察)委员各1名。乡以下的村,设村支部。
四、中共金寨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0年始设中共金寨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元月,更名为中共金寨县监察委员会。1959年改为中共金寨县委监察委员会,1966年职能消失。1979年7月,重建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3年10月升格为中共金寨县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4月,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纪律检查科、案件审理科、信访科。
1951年7月,全县各区委设纪律检查委员,由区委组织委员兼任。1956年,区委、乡党委均设兼职监察员。1959年,人民公社建立党的监察委员会,开始配备专职监察干部。1979年,各区委设专职纪检委员。1984年各乡党委设组纪委员,1987年设纪检委员。各级党的基层支部均设纪检委员。
五、党的代表大会
1955年以前,中共金寨县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上级党委任命;1956年后由各届党代会选举产生。
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1956年元月2~4日在梅山举行。正式代表230人,代表全县党员3206人;列席代表46人。冯建华作工作报告,强调要兢兢业业,团结全县人民把合作化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大会通过做好整社工作和组织建设工作的决议。选举产生由16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第一届委员会,其中常务委员会委员8人。选举产生由6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监察委员会。
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1958年3月11~17日在梅山举行。正式代表230人,代表全县党员4987人。县委第二书记作工作报告,强调要立即动员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多快好省地组织实现1958年生产大跃进、大丰收。提出较1957年粮食增产101%,油料增产230%,棉花增产300%的高指标。大会通过《关于全党动员起来,团结全县人民,鼓足革命干劲,苦战三年,改变山区面貌》的工作报告,批准前届县委提出的《金寨县1958~1962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选举产生由20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第二届委员会,其中常委8人。选举产生由6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监察委员会。
〔表17—6〕
历届中共金寨县纪律检查、监察机构领导人更迭表
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1960年2月26~28日在梅山举行。正式代表308人,代表全县党员6327人。当时的经济形势已相当困难,但仍继续提出了高指标的全面大跃进计划,要求“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反透右倾,鼓足干劲,继续苦干实干巧干,为实现1960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而奋斗!”。选举产生由25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第三届委员会,其中常委11人。成立县委书记处,改选县委监察委员会(1959年起改称县委监察委员会),委员6人。选举出席省第二届党代会代表白鲁克、刘伟、冯建华、杨易、张发奎、李秀英、徐应怀,候补代表汪光联。
第四届党员代表大会1970年11月18~22日在梅山举行。代表675人,代表全县党员7894人。吕忠政代表中共金寨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作工作报告,对“文化大革命”作了充分肯定,要求“继续认真搞好斗批改”、“继续批判曾希圣蛮干,李葆华不干,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好好干”。选举产生由29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第四届委员会,其中常委9人。张发奎、张福远、冯同远、吕忠政、冯建华、杨忠仁、林承波为省第三届党代会代表。
第五届党员代表大会1980年10月10~14日在梅山举行。正式代表416人,代表全县党员14051人。常振英致开幕词,要求“研究如何真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山区生产建设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扬长避短”。陈道华代表地委希望“从实际出发,制订好发展规划,做到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茶则茶,宜桑则桑,宜牧则牧,以短养长”。张洪祥作工作报告,清除“左”的影响,以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点。选举产生由29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第五届委员会,其中常委11人。选举产生由11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六届党员代表大会1984年7月1~3日在梅山举行。正式代表297人,代表全县党员15591人。何宗新作工作报告。地委书记胡泉向大会致词。大会提出全面转向经济工作和如何转向经济工作的具体要求。通过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搞好改革和经济工作意见的决议;关于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由26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第六届委员会,其中常委10人。县委纪检会已升格为中共金寨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委员12人,其中6人为常委。选举出席省第四届党代会代表何宗新、詹广华、郭成佩、周玉水、朱明凤,候补代表苏振宇。
第七届党员代表大会1987年7月3~5日在南溪举行。出席会议代表285人,代表全县党员17592人。何宗新作工作报告,提出在脱贫致富方面,系列开发、多层次增值,形成整体效益,树立长久优势的指导思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从严治党。通过了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由26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第七届委员会,其中常委11人。选举产生由13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金寨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其中常委7人。
六、党务工作
党员培训民国19年(1930)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委员桂伯炎在金家寨举办两期干部培训班,共培训干部34人。同年春,商城县委于南湾祠堂开办党员训练班两期,训练370余名乡支部书记、乡苏维埃主席。5月,六安中心县委在闻家店创办干部学校,舒传贤任校长。
民国27年底,中共鄂豫皖区党委在白水河办3期党员训练班。民国28年5月,鄂豫皖区党委在金家寨高庙子开办妇女训练班,领导人朱澄霞、孙以瑾等,学习两个月,训练来自30多个县的150名青年妇女干部。
1950~1952年,县设立干训班,培训党员干部。1953年,干训班改为党训班,举办第一期整党学习,参加488人,时间35天。1954年举办6期轮训班,每期一个月,培训对象为区乡干部、互助合作骨干、企事业单位干部,计有975人。
1958~1960年,全县掀起大办党校高潮,公社和大队举办业余党校,培训党员、基层干部。
1961~1964年,县合作化干校并入县委党校,开设基础知识和理论课,训练农村支部干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对党员的正规思想教育。1979~1983年,县委党校每年举办3~7期四级干部培训班。1983年进行哲学理论和经济理论学习。
1984年1月上旬~2月下旬,全县分别培训党员,开展查思想、查党性、查纪律、找差距的三查一找活动。
1985年,全县各支部开展先进党支部、先进党小组和优秀党员评比活动。同年,党校创办二年制中专班,培训38名在职干部职工。
1950~1985年,有1639人次参加省委、地委党校培训,有3人去中央党校培训。
组织整顿1956年1~3月,结合整社,对全县213个支部、3113名党员进行组织整顿,发现有严重问题的181人,占5.8%;需补课教育的481人,占15.45%。
1958~1960年,结合全民整风进行整党,有少数党员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持怀疑态度,而被定为“右倾”、“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1961年11月~1962年5月,继续对全县65个公社党委、441个大队支部、6637名党员进行整顿,为超期预备党员办理转正手续。1963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中,对64个支部、903名党员进行整顿教育。
1971年,进行开门整党,错误批判和处理一批老党员,突击吸收一批新党员。
1978年以后,对“文化大革命”中的“三种人”(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进行清查,对象21人,经组织调查,反复核实,查结20人,待结1人。
1984年12月~1987年4月,县、区、乡、村分批进行整党。在整党中开展“一性四有”(党性、有理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对全县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党员干部挪欠公款、侵占公物、吃喝赌博、搞封建迷信、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进行检查。通过这次整党,给予登记的15888人,不予登记的28人,暂缓登记的66人,受党纪处分的98人,延长预备期1人,取消预备党员资格1人。发展新党员556人。
违纪案件查处1951年11月,对全县160余名土改工作队员进行纪律检查,对16名违反土改政策的人员分别情况给予处理。1952年,全县参加“三反”运动的党员干部87人,8人受到党纪处理。1955年3月,对在统购统销工作中犯强迫命令和违法乱纪的69名党员干部进行查处。1959年在整党整社、反右倾中有96人受到不应有的党纪处分。
1961年,全县查处严重违法乱纪、不关心群众疾苦、贪污盗窃、投机贩卖等违纪案件27件。1962年共处分党员126人,其中,对七邻湾、水坪等公社27名干部贪污布票、粮食、公款给予党纪处分。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有84名党员干部受到党纪处分。
1966年后,党的纪检工作一度停顿。1968年,县革委会设专案小组,“清查叛徒、特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清理阶级队伍”,古碑区七邻湾公社发生严刑逼供,扩大牵连事件。
1979年,先后对违反计划生育、搞特殊化、走后门、挪用民政经费和水利经费盖大楼等6起典型案件进行查处。
1981年,全面开展财经纪律检查工作。全县共查出1980年以来各种违反纪律的开支总金额267.1万元,已收回入库96.7万元,查结严重违反财经纪律案件13起。两年共处理各类违纪党员60人。
1983年春,纪委协同有关部门,重点查处沙堰公社大西生产队严重乱砍滥伐、哄抢山林案件。当年处分各类违纪党员66人。
1984年,县纪委和县人民政府党组处分古碑区参与赌博的党员、干部6人。全年共处分违纪党员36人。1985年6月8日,县人民政府和古碑区委查处七邻湾乡副乡长殴打小学教师的违纪事件,给予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和撤职处分。全年共处分违纪党员16人。
1986年,全县共立经济案件31件,查结21件,在查1件,清查待处9件,已处理26人,追回赃款60159元。全年共处分违纪党员46人。
1987年8月,龚店乡一名党委成员为女儿出嫁大操大办,请客收礼,被责成向群众作深刻检查,罚款200元,并在全区通报批评。同年,燕子河区蔡畈粮站少数职工贪污粮食差价款,除由法院逮捕5名贪污罪犯外,县纪委对燕子河镇党委一名委员,给予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全年共处分违纪党员71人。
县纪检部门自60年代以来,与有关部门配合,在平反冤假错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见《劳动人事》章)。
宣传工作围绕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社会宣传和理论教育。
1949年9月~1952年,主要宣传党的性质、任务及《惩治反革命暂行条例》、《土地改革法》等政策法令。宣传中苏友好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组织群众游行示威,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1951年冬,宣传“三反”运动的意义和政策。
1953年,宣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婚姻法》、《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同年冬,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4年,宣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1955年,为反对原子武器开展群众性的签名运动。12月,宣传教育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1956年,宣讲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1958~1960年,宣传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始出现不切合实际的“左”倾口号。1959年,宣传反“右倾”、鼓干劲。1960年继续宣传发动群众“表决心、发倡议、造声势、鼓干劲”。
1961~1962年,根据省委部署,宣传推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反对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宣传“整顿、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管理制度,恢复、发展生产。1963~1965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组织机关干部学习毛主席著作。
1966~1976年,大学《毛主席语录》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宣扬个人崇拜,学习教条化。1974~1975年,全县开展“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活动。
1977~1978年,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宣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开始进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宣传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宣传中央《关于加强安定团结的通知》,传达邓小平1979年3月30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宣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1980年,宣传新《婚姻法》。1983年,开展纪念“立夏节起义”五十四周年活动。以后宣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制教育、维护安定团结的决定》,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教育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农村工作重点是做好党在农村的思想工作,组织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和建设,贯彻党在农村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民国18~21年(1929~1932),境内各级党组织发动农民,组织农会,领导农民起义,进行土地革命斗争。
1949~1953年,中共金寨县委发动农民清匪反霸,领导生产自救,进行土地改革;改造和建立健全农村政权;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组织生产互助合作。
1954~1959年,组织农业合作化,建立人民公社,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
1960~1962年,县委贯彻省委指示,实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即包产到户)”。后又改正“责任田”。
1978年,设立中共金寨县委农村政策研究室,贯彻党中央有关农村经济改革政策,调查研究在本县落实情况。县委通过《送阅材料》,转发政策研究室三个调查报告:《南畈公社宋畈大队荒山到户经营》,《大岗公社院墙生产队“分户作业、常年包产、联产计酬、超产奖励”的做法》和《南湾公社庙湾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的调查》,鼓励农民大胆改革。县委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农村经济改革的实际,发出一系列关于建立、巩固、完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通知和规定,指导农业经济改革,至1980年,全县95%以上的社、队建立了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1~1984年,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决定,1982年完成林业“三定”任务。1983~1984年,进行人民公社和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1984年7月,将林业“三定”中确定的责任山改为农民自留山,实行木竹采伐“一本帐”,林业产品主渠道经营。基本完成农村体制改革和农业经济改革。
1984~1987年,县委农村工作的重点是,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健全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服务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进行系列开发;继续派遣干部驻村扶贫,坚持科技兴农。
统战工作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袁汉铭、李梯云、桂伯炎、李声五等以公开的国民党员身份,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团结国民党,开展农民运动。
民国24~26年,赤城、赤南县委在县境熊家河、桃树岭、西河桥等地对联保主任、保长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民国27年9月,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迁驻立煌,开展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立煌县、区、乡各级动委会相继成立,共产党员区展、魏心一等参加县动委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7~29年,中共立煌县委、立煌市委、立煌中心县委领导人配合各界人土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民国37年4月,中共金寨县委贯彻关于改善军民关系等五项指示,扩大统一战线范围,孤立和打击少数顽固的敌人。民国38年9月,金寨县委和鄂豫皖剿匪部队广泛宣传“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宽大政策,使东线国民党军残部携械投诚、投降、自新登记的占歼敌总数的70%。
1950~1954年,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均吸收工、农、兵、学、商以及宗教界、开明人士等代表参加,共商全县的大政方针。
1979年,县委成立落实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领导小组,对受到处理的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进行复查落实政策,妥善安置。至1987年底给全县294名(其中起义的72人,投诚的222人)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颁发证明书。
1980年3月,县委成立区别“三小”(即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及其他劳动者)领导小组,对原在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划为资本家和工商业兼地主的7户9人,改为“三小”的2户3人,维持原定资本家和工商业兼地主的5户6人;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的5人,给予平反纠正,安排工作。补付定息1户、1100元。对1972年在城镇“斗、批、改”中错划为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全部纠正。1987年9月,县委常委研究决定恢复县工商业联合会。
1982年10月,县委成立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至1987年统计,全县去台人员132户、344人(其中大学生49人,研究生3人,博士1人,专家教授4人)。台属156户、 920人,已通讯通汇的有94户,占台属总数的60%。有关台属政策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和落实,并有18名台属分别担任县政协委员和县人大代表,其中1名担任县政协副主席。
全县原有各界爱国人土88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受到错误处理的39人,全部给予平反纠正,恢复名誉,恢复公职。
1985年统计全县有非党知识分子2999人,内有中级以上知识分子81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受到错误处理的19人,全部给予平反纠正。1984年3月,国家机关体制改革前有17人担任局级领导工作;体改后,担任县、区、乡各级领导的31人,其中县人大副主任1人,政协副主席4人,政府科局长8人,相当科局级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负责人3人,正、副乡长16人。至1987年发展优秀知识分子入党的69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