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武装
一、苏区人民武装
红军第三十二师民国18年(1929)5月6日,在今县境斑竹园、沙堰、丁家埠、南溪一带爆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夏节武装起义。5月9日,起义队伍会师斑竹园,召开群众大会庆祝起义胜利,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其
虚,副师长漆德玮,政治部主任李梯云,下辖九十七团、团长肖方,九十八团、团长郑延青,师直属特务营、营长姚第圃,炸弹队、队长廖肇炎。每团辖两个中队。全师100余人枪。稍后,兵员扩充,组建第一○○团、第一○一团、手枪团,兵员300余人;成立师部,建制不断完善。这是县境诞生的第一支工农红军,民国19年春改编为红一军第二师,民国20年1月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一师,11月成为红四方面军的组成部分,民国21年10月西去川陕。
红军第三十三师民国18年(1929),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皖西六、霍一带(含县境古碑、青山、燕子河、江店地区)爆发了著名的六霍起义。民国19年1月20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流波召开中心县委常委和游击队党团负责人会议,决定将六霍起义武装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师长徐百川,政治部主任张建民,数日后改由姜镜堂继任。下辖一○六团,正,副团长冯小山、高天栋,党代表余爱民(即詹慕禹);一○七团,正、副团长徐育三、李锡三,党代表孙能武(即汪维裕)。全师200余人,长短枪140支。稍后,白塔畈等地起义武装一度编为该师一○八团。这是县境诞生的第二支工农红军,民国19年春合编为红一军第三师,民国20年春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二师,10月改编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是红四方面军的组成部分,民国21年10月西去川陕。
赤卫队、赤卫军民国18年5月间,汤家汇、丁家埠、吴家店、白沙河、银山畈、全家寨等区乡,先后将政治素质和身体条件好的工农群众组成赤卫队,设大队、中队。大革命时期建立的秘密武装小组(摸瓜队)和纠察队、梭标队、钢枪队、暴动队等民间武装,一部分参加红军,大部分整编为赤卫队。同年9月,区乡赤卫队普遍建立,指挥系统、建制、名称逐步统一。民国20年5月5日,皖西北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在金家寨成立,7月下旬,各县赤卫队、游击队、常备队等统编为赤卫军。三三建制,乡为连,兵员60~120人,区为团(大队),县为师,设司令部。武器以刀、矛为主,营以上干部有短枪。思想、技术兼优的编为模范连,配钢(步)枪,随时参战。参加赤卫军(队)的条件为18~35岁的工农劳动群众。亦卫军佩戴绘有斧头、镰刀标志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字样的红布袖章,胸前挂长方形红布条,写所属乡苏维埃政府和本人姓名,武器自备。至12月底,县境30万人口中,已有59000人参加赤卫军。赤卫军的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保卫苏维埃政权,生产、支前、参战。民国21年春,苏家埠战役时,金家寨、麻埠、吴家店、斑竹园、南溪等地赤卫军,以营、连建制开赴前线,包围苏家埠,袭扰六安城,燕子河等地赤卫军袭击霍山,封锁六、霍交通,拦截敌军物资。民国21年10月,红军主力西去川陕,赤卫军难成建制,分散游击全县。
县区独立团民国20年7月下旬至民国21年10月,境内赤城、赤南、五星县相继组编县区独立团,是脱产武装,三三建制,辖营连排班,兵员来自赤卫军、模范连,每团1000人左右,受县军事指挥部指挥。其任务是,配合红军在县境和周围地区作战;经常成建制的编入主力红军后,再行组建。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七十五师即是在苏家埠大捷后,由六安、霍邱、霍山、赤城等独立团扩编组成。独立团建制在红军主力西去川陕后,多以游击形式活动。
一路游击师民国21年冬,中共赤南县委书记高克文、游击队长林承祥等在葛藤山、胭脂一带组成,1000余人。师长李宾,后为林承祥;政治委员高克文,后为田继露。
二路游击师民国21年冬,中共赤城县委书记吴代芬,游击队长朱世生、杜昌甫等在双河、悬剑山、桐岗冲一带组成,500余人。正副师长朱世生、杜昌甫,政治委员吴代芬,政治部主任萧新甫。
三路游击师民国21年冬,皖西北道区苏维埃主席吴宝才和道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六安县委书记江求顺、中共霍山县委洪善维在方家坪、花凉亭一带组成,400余人。师长江求顺,政治委员洪善维。
游击师以诞生地为基本活动区域,兼顾鄂豫皖边区,经常向红军输送兵员,后均陆续编入红二十八军。
洪家大山战斗营初称六安六区游击队,以经常活动于洪家大山而得名,民国20年冬组成,70余人;民国23年11月,有3个连,300余人、200余支枪,方藻树、陈嘉全先后任营长,区委书记方藻庭任营政治委员。该营经年艰苦鏖战,民国24年减至100余人,民国25年6月仅存12人,称红二十八军便衣队坚持活动,后编入新四军四支队。
商北游击大队民国23年4月,中共赤城二区区委组建于铁炉冲南小涧,初为4个分队、100人;同年秋,近200人。正、副大队长余海宽、李占彪,县委书记石裕田兼大队政治委员,以经常活动于商城北部窑沟一带,称商北游击大队。民国24年春,扩大为4个中队,近400人,以一部编入红二十八军,余部169余人,改称二路游击师;7月,在今岳西五河地区编入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
赤南特务队民国23年11月,由赤南县区、乡干部和部分年轻游击队员组成,30余人,是中共赤南县委直接领导的一支精悍游击武装,活动于南溪、大埠口、伏山一带,后编入红二十八军。
商南游击大队民国24年6月,赤城县苏区被国民党军占领,张泽礼率县委机关武装和女工作人员近30人,转战金刚台,与赤南县部分干部会合。赤城、赤南两县委合并成立中共商南县委,组建商南游击大队,80余人,大队长余绪龙,邱玉申、张泽礼先后兼政治委员。同时组建妇女排,40余人,排长袁翠明。26年4月,游击大队减员过多,重新组建,仍为80余人,大队长雷维先,指导员杨瑞江,后编入红二十八军。
便衣队民国23年5月,红二十五军从太湖、英山返师皖西,经燕子河团山时,派出12名骨干组成第一支便衣队——团山便衣队,队长夏云龙,指导员汪少川。至民国24年上半年,在县境及周围地区普遍建立便衣队。较为活跃的便衣队有:团山便衣队,活动于团山、白莲涧、毛河、永佛寺之间;西河桥便衣队,活动于西河、胭脂一带;挥旗山便衣队,活动于挥旗山、伏山一带;麻埠第三冲便衣队,活动于第三冲、齐山、龙门冲等地;杜立保(赤城县第二区区委书记)便衣队,活动于熊家河、悬剑山、大河冲、金家院子一带。
便衣队初期主要任务是掩护红军伤病员,后逐渐成为宣传鼓动群众,为红军输送兵员、传递情报、采购药品、粮秣,打击反动势力,保护革命群众,配合红军作战的秘密武装。西河桥、熊家河等地的联保组织,在便衣队的政治宣传和武力威慑下,变成了“两面”政权。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县境便衣队和游击队编入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
二、抗日游击武装
悬剑山游击队民国29年5月13日,国民党立煌警备司令部,在双河一次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6人,公开制造反共反人民事件,破坏国共合作。同日,中共双河区委委员冯远清,以新四军驻立煌办事处撤离前交下的12支枪,组织起30多人的武装,分成两个班,王如祥、赵克厚分任班长,活动于悬剑山、熊家河、大河冲一带,宣传抗日救亡,反击国民党的反共反人民行为。
长岭关游击队民国29年8月成立,20余人,队长曾庆恩,指导员袁化民,活动于鄂豫皖边区。
五县边区抗日武装民国32年冬,中共立煌、霍山、英山、岳西、太湖五县边区工作委员会成立,设五县边区抗日指挥部,拥有50人的抗日武装,活动于五县边区,保持新四军五师与七师的联系,中共五县边区工委副书记鲁教瑞任指挥长,工委书记钟子恕兼政治委员。次年春,工委撤销,抗日武装改编入新四军第五师。
抗日武装小分队民国33年,中共立煌党组织负责人之一袁化民、便衣队长彭仁安等,分别组成6支抗日武装小分队,约100余人,活动于七邻湾、帽顶山、抱儿山、笔架山、金刚台、苏仙石等地,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战争,揭露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罪行。
三、县境地方武装
民团本县建置前为六安、霍邱、霍山、商城、固始5县分治。各县均设有自卫团(队)编制均为3个中队,各约300人。民团始建于清代。民国初年,县、区设团防局,有保卫团通称民团,兵员30~50人;驻防街镇的又称商团,兵员20~50人不等。
金家寨驻有六安县六区民团,民国10年(1921)组建,约50人,又称商团,民国18年六霍起义后,一部分起义参加红军,余部后与红军交战被歼。
麻埠镇驻有六安县七区民团,初为商团,约40人,团总朱茂功。民国19年被红军击溃,后又补充兵员,编入六安第三团队。民国23年麻埠驻有晁某民团,人枪多于商团。
丁家埠、李家集驻有商城县乐区杨晋阶民团,50余人。民国18年立夏节该民团起义,大部分加入红军。
白沙河佛缘庵驻有商城县乐区民团,大革命时期,为当地豪绅漆春圃、漆汉藩、蔡文亭等组建,约40人,团总郑水心、柯寿蘅等。该民团于立夏节起义后陆续被红军歼灭,后经郑水心、郑芸松、柯寿蘅、闵啸云、柯干甫等重建,南结郑渐逵(郑其玉),东联黄英,西合顾敬之,极力反共。民国21年,立煌县政府成立后,郑水心率部编入立煌县自卫队。
燕子河、前后畈地区驻有霍山县团防八区团,习惯称老八团,民国18年重新组建,100余人,黄伯孚、黄英先后任团总。民国36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黄英又成立民众自卫大队,自任大队长,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顽抗。民国33年5月,黄部被编为汪宪、袁成英等组建的豫鄂皖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二团,黄英任团长。同年9月,该团大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击毙,一部分被擒。
十区团,又称新八团,民国19年为反抗红军组建,80人,团总胡晓峰、团附汪友山,其后为邵子厚、胡玉美,与老八团互为声援,活动于燕子河、张畈、八河一带,民国37年重建,民国38年秋,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歼灭于前后畈地区。
铲共义勇队民国21年秋,国民党军进犯苏区时组建的各区、乡地方反共武装,县境约近1000人,极为凶残。
县保安总队民国21年冬议建,次年秋组成的立煌县武装。初建时,为扩大反共力量,按乙等县编制,装备从优,计7个中队,729人,县长严尔艾兼任总队长。
县自卫军(总团队)民国21年冬,立煌县组建县常备武装——社训总队,后改为自卫总团。民国27年改为抗日人民自卫军,设司令部,县长张岳灵兼司令,副司令沈佐伯。其建制,按丙等县设3个自卫常备中队,每中队200人,官兵计600余人。民国28年1月,抗日人民自卫军改称国民兵自卫总队辖3个常备大队,888人。各区、乡(镇)设有后备队、清乡队。
县国民兵团民国29年由县国民兵自卫总队改编而成,县长马中骥兼团长,副团长周华庭,下分常备大队和预备队。常备大队辖3个中队,计600人;预备队由青壮年组成,乡(镇)分队、保警队。民国34年,县国民兵团撤销。
县民众自卫总队民国35年7月组建。县长兼总队长,以县属保安、警察等武装编为3个常备中队民国37年春,增加两个中队,官兵700余人乡(镇)设自卫中队以保为单位将18~45岁的男性青壮年编成自卫队。
四、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武装
金寨县武装集团又称独立团,民国37年(1948)2月以中共金寨县委机关自卫武装为主组成,500人,团长李华珍,政治委员张延积,参谋长张太升,活动于金家寨史河两岸周围地区。
金东县武装集团民国37年2月由中共金东县委及所属区自卫武装组成,600余人,指挥长张绍基,政治委员白涛,活动于燕子河、前后畈地区。不久分成三部分,相互配合行动。
南集团民国37年2月由中共金寨县委所属的李集、吴店、漆店、关王庙4个区自卫武装组成,300余人,指挥长孔照亮,政治委员江川,以李集为重点,活动于上述4个区。
北集团民国37年2月由中共金寨县委所属的南溪、汤汇、城关3个区和刘、邓大军二纵队后方医院人员组成,300余人,指挥长袁兴明,政治委员张健三,据汤家汇、南溪一线向城关等地展开活动。
金北武装集团民国37年2月由中共金北工委所属金北地区自卫武装组成,100余人,指挥长黄耀华,政治委员李晓明,活动于莲花山、油坊店、南水田、全军一带。
5个武装集团近2000人,互相配合,迂回转战,牵制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和一三八旅共一万余人于县境,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外线作战,至民国37年秋合编为金商支队。
金商支队民国37年秋,为便于统一指挥,由中共金寨县委和商城县委所属金寨独立团和商城独立团联合组成,指挥长黄家景,政治委员谭申平,参谋长任善斌,辖金寨、商城两个大队金寨大队指挥长林木森,副指挥长黄耀华、张绍基,参谋长张太升。
县大队、区干队1949年夏秋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山剿匪时,成立县大队,辖4个连。8个区各建1个区干队,每队编制20人左右。县大队、区干队是县、区自卫武装,在县、区党政部门领导下,清剿散匪、镇压反革命分子、看管监所、维持社会治安、协助地方干部开辟新区工作。
五、民兵
组训1949年冬,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清剿境内国民党残存武装,各区相继以村为单位组织防匪队,1950年初改称民兵,凡年满16~45岁的男性公民和16~35岁的女性公民,政治、身体好,经农会批准皆可参加。村成立民兵分队乡为中队区为大队属县人民武装总队部,稍后属县、区人民武装部指挥。
1952年,民兵分为基干和普通两种。16~35岁的男女公民适合执行战斗任务的为基于民兵,其余为普通民兵。基干民兵中有武装基干民兵,随时执行战勤任务。
1958年9月,毛泽东主席号召“大办民兵师”、“实现全民皆兵”后,全县合格的男女青壮年加入民兵组织。县成立民兵师。妇女民兵单独建制。7万多基干民兵战备训练15天。
1962年贯彻毛泽东主席于当年6月19日提出的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每年冬春进行民兵整训。1972年,梅山地区1829名民兵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1674~1976年,本县推行“上海民兵工作经验”,县、区成立民兵指挥部,公社成立“民兵值勤小分队”10~20人,大量的劳动力长期脱离生产岗位。
1976年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撤销各级民兵指挥部和“小分队”,恢复原民兵组织建制。12月,在斑竹园区举行2000多名民兵参加的反空降、平暴乱实战演习。1979年9月,县举行民兵军事汇报表演,337人表演各项战术项目。
1981年,县对民兵组织进行调整改革:民兵年龄为18~35周岁,其中男性基干民兵年龄为18~28岁,连同28岁以下的复员退伍军人编入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年龄为29~35岁(均为男性),编入二类预备役。女性基干民兵年龄为18~23岁,人数不超过民兵总数的15%,不列入预备役。改革后,年龄缩小,数量减少,素质提高,人民负担减轻,利于战时动员。
值勤
参战1949~1950年,本县民兵为肃清潜伏县境的国民党残存武装,经常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作战。1951年,国民党原支队司令周醒民潜境,纠集地方土顽,组织“豫鄂皖反共救国军”,自任司令,民兵配合公安部队及时予以捕获。在剿匪中,民兵战绩突出,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武装部联合通报全县,表扬吴家店、白沙河、燕子河、汤家汇等山区民兵捕获首犯周醒民与主犯方天戟等战绩。
1950~1958年,本县民兵配合公安机关破获土匪、特务、恶霸案件170起,逮捕人犯755名,搜查出人犯126名,就地看押人犯2141名,解送1060名。
1958年,燕闻乡女民兵队长胡知红率民兵追捕杀害地方干部的罪犯刘恩清,历时三昼夜,将其捕获。平原乡(今洪冲乡)民兵配合县公安机关捕获长期藏在山洞里的罪犯1名,后又与燕闻乡民兵配合,出动50余人,搜捕燕闻乡逃犯4名。
1960年2月3日2时零6分,台湾“国家安全局”PZV型飞机一架,于梅山水库东侧约2公里处空投武装特务6名,军用物资两箱。同日,梅山、船冲、洪冲、徐冲、全军、江店等十多个公社民兵和公安干警、当地干部群众奉命搜捕。六安、霍邱、霍山三县与本县毗连地区的民兵同时配合。8时,梅山公社塘湾大队女民兵刘承英在本大队一山洼里发现敌机空投的两只大木箱,当即有800名民兵将该山洼包围待查,15时许,六安公安处民警1个排赶来增援,梅山周围十数公里的山头、路口均被包围、封锁,民兵带领各路搜捕队伍,跟踪追捕。至4日12时许,民兵队长张农友等在距空投地点东南4公里黑洼捕获特务5名。5日13时许,梅山公社杨滩大队党支部书记、民兵指导员卢本立等,根据该大队望岭生产队女民兵秦乾如报告,率民兵在空投地点西北瓦屋基山捕获另一名特务。至此,空投的武器、物资全被缴获。该6名特务代号为“兰花小组”,受台湾国民党“国家安全局”派遣,妄图潜伏大别山,组织民众“抗暴”活动。
同年4月30日零时28分,台湾B—17型飞机一架,于响洪甸水库以西土门子、龙王庙
〔表23—2〕
历年民兵组织统计表
空投武装特务4名,军用及生活物资18包。飞机去后,大批民兵和公安干警奉命包围空投地区。30日10时许,江店公社民兵刘大江、文富贤在文潭冲附近麦地里发现一顶降落伞和一个行迹可疑的陌生人,刘大江上前与之搭讪,文富贤回大队报告,后率两名基干民兵,赶赴现场将其捕获,经审讯是敌特报务员。22时10分,省、地区军警700余人来援,至5月5日下午,又捕获两名,击毙1名,4名特务全部落网,缴获全部武器和空投物资。搜捕中,省军区工兵团一上士副排长右腿负伤。该4名特务代号为“威廉小组”,从台湾国民党“陆军伞兵空降教导团”调出,经“淡水训练”后,由国民党“中央情报联络中心”派遣来大别山,与前一批特务“兰花小组”联络,执行同一任务。
前后两次缴获的武器、物资有:卡宾枪9支,左轮手枪3支,加拿大手枪4支,猎枪2支,各种子弹2417发,电台2部,降落伞26顶,收、发报机各1部,导航仪1部,手摇电机3部,望远镜4架,美制炸药1箱,雷管导火线1箱,以及军用地图、密电码、大米、人民币、粮票、医药等各种物资。
防护1954年,本县执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粮仓增多,粮点分散,全县组织民兵160人轮流护仓50处,内有50名民兵常年守护9处固定粮点,女民兵守护驻地附近粮点。同年,开展防匪、防特、防空降活动。白大、燕子河、吴家店、后畈、白沙河5个区组织瞭望哨(所)8处,有740名民兵担任对空瞭望。双河、丁家埠等地民兵自动设7座瞭望台。至1977年,全县共建临时和固定瞭望哨128个,有2328名民兵轮流执勤。
1977年,全县有1200名民兵对各自所在社队的桥梁、公路、通信线路进行夜间巡护。油店公社民兵认真维护线路,成绩显著,受到南京军区和县人武部的表扬。
参加国防建设1971年4月~1972年6月,本县23个公社的2700名男性民兵组成独立团,辖11个连,44个排,开赴外地,参加经中央军委批准兴建的8301国防工程。
代表会1956年12月24~26日,县在梅山召开民兵干部、积极分子代表会,出席代表290人。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兵役制和民兵工作。
1958年10月30~31日,县在梅山召开民兵、复员退伍军人、烈军属积极分子代表会,出席代表138人。会议大力贯彻民兵组训,实现全民皆兵;评出特等奖2人,一等奖10人,二等奖20人,三等奖106人,并分别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1960年3月16~19日,金寨县第三届民兵代表会议在梅山召开,出席代表1101人。会议讨论上级有关加强民兵工作的指示,交流工作经验。
1960年4月,首次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县民兵代表林英桂、王业康、程延茂、卢本立、张尚文5人出席大会。每人分别荣获中央军委奖给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1支,7.62毫米子弹150发。其中老赤卫队员林英桂先后在全国和全省民兵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老赤卫队员的片断回忆》的发言。
1963年10月28~31日,金寨县第四届民兵代表会议在梅山召开,出席代表427人,总结汇报练兵活动情况,评出先进单位70个,先进个人132人。
红军第三十二师民国18年(1929)5月6日,在今县境斑竹园、沙堰、丁家埠、南溪一带爆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夏节武装起义。5月9日,起义队伍会师斑竹园,召开群众大会庆祝起义胜利,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其
虚,副师长漆德玮,政治部主任李梯云,下辖九十七团、团长肖方,九十八团、团长郑延青,师直属特务营、营长姚第圃,炸弹队、队长廖肇炎。每团辖两个中队。全师100余人枪。稍后,兵员扩充,组建第一○○团、第一○一团、手枪团,兵员300余人;成立师部,建制不断完善。这是县境诞生的第一支工农红军,民国19年春改编为红一军第二师,民国20年1月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一师,11月成为红四方面军的组成部分,民国21年10月西去川陕。
红军第三十三师民国18年(1929),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皖西六、霍一带(含县境古碑、青山、燕子河、江店地区)爆发了著名的六霍起义。民国19年1月20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流波召开中心县委常委和游击队党团负责人会议,决定将六霍起义武装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师长徐百川,政治部主任张建民,数日后改由姜镜堂继任。下辖一○六团,正,副团长冯小山、高天栋,党代表余爱民(即詹慕禹);一○七团,正、副团长徐育三、李锡三,党代表孙能武(即汪维裕)。全师200余人,长短枪140支。稍后,白塔畈等地起义武装一度编为该师一○八团。这是县境诞生的第二支工农红军,民国19年春合编为红一军第三师,民国20年春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二师,10月改编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是红四方面军的组成部分,民国21年10月西去川陕。
赤卫队、赤卫军民国18年5月间,汤家汇、丁家埠、吴家店、白沙河、银山畈、全家寨等区乡,先后将政治素质和身体条件好的工农群众组成赤卫队,设大队、中队。大革命时期建立的秘密武装小组(摸瓜队)和纠察队、梭标队、钢枪队、暴动队等民间武装,一部分参加红军,大部分整编为赤卫队。同年9月,区乡赤卫队普遍建立,指挥系统、建制、名称逐步统一。民国20年5月5日,皖西北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在金家寨成立,7月下旬,各县赤卫队、游击队、常备队等统编为赤卫军。三三建制,乡为连,兵员60~120人,区为团(大队),县为师,设司令部。武器以刀、矛为主,营以上干部有短枪。思想、技术兼优的编为模范连,配钢(步)枪,随时参战。参加赤卫军(队)的条件为18~35岁的工农劳动群众。亦卫军佩戴绘有斧头、镰刀标志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字样的红布袖章,胸前挂长方形红布条,写所属乡苏维埃政府和本人姓名,武器自备。至12月底,县境30万人口中,已有59000人参加赤卫军。赤卫军的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保卫苏维埃政权,生产、支前、参战。民国21年春,苏家埠战役时,金家寨、麻埠、吴家店、斑竹园、南溪等地赤卫军,以营、连建制开赴前线,包围苏家埠,袭扰六安城,燕子河等地赤卫军袭击霍山,封锁六、霍交通,拦截敌军物资。民国21年10月,红军主力西去川陕,赤卫军难成建制,分散游击全县。
县区独立团民国20年7月下旬至民国21年10月,境内赤城、赤南、五星县相继组编县区独立团,是脱产武装,三三建制,辖营连排班,兵员来自赤卫军、模范连,每团1000人左右,受县军事指挥部指挥。其任务是,配合红军在县境和周围地区作战;经常成建制的编入主力红军后,再行组建。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七十五师即是在苏家埠大捷后,由六安、霍邱、霍山、赤城等独立团扩编组成。独立团建制在红军主力西去川陕后,多以游击形式活动。
一路游击师民国21年冬,中共赤南县委书记高克文、游击队长林承祥等在葛藤山、胭脂一带组成,1000余人。师长李宾,后为林承祥;政治委员高克文,后为田继露。
二路游击师民国21年冬,中共赤城县委书记吴代芬,游击队长朱世生、杜昌甫等在双河、悬剑山、桐岗冲一带组成,500余人。正副师长朱世生、杜昌甫,政治委员吴代芬,政治部主任萧新甫。
三路游击师民国21年冬,皖西北道区苏维埃主席吴宝才和道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六安县委书记江求顺、中共霍山县委洪善维在方家坪、花凉亭一带组成,400余人。师长江求顺,政治委员洪善维。
游击师以诞生地为基本活动区域,兼顾鄂豫皖边区,经常向红军输送兵员,后均陆续编入红二十八军。
洪家大山战斗营初称六安六区游击队,以经常活动于洪家大山而得名,民国20年冬组成,70余人;民国23年11月,有3个连,300余人、200余支枪,方藻树、陈嘉全先后任营长,区委书记方藻庭任营政治委员。该营经年艰苦鏖战,民国24年减至100余人,民国25年6月仅存12人,称红二十八军便衣队坚持活动,后编入新四军四支队。
商北游击大队民国23年4月,中共赤城二区区委组建于铁炉冲南小涧,初为4个分队、100人;同年秋,近200人。正、副大队长余海宽、李占彪,县委书记石裕田兼大队政治委员,以经常活动于商城北部窑沟一带,称商北游击大队。民国24年春,扩大为4个中队,近400人,以一部编入红二十八军,余部169余人,改称二路游击师;7月,在今岳西五河地区编入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
赤南特务队民国23年11月,由赤南县区、乡干部和部分年轻游击队员组成,30余人,是中共赤南县委直接领导的一支精悍游击武装,活动于南溪、大埠口、伏山一带,后编入红二十八军。
商南游击大队民国24年6月,赤城县苏区被国民党军占领,张泽礼率县委机关武装和女工作人员近30人,转战金刚台,与赤南县部分干部会合。赤城、赤南两县委合并成立中共商南县委,组建商南游击大队,80余人,大队长余绪龙,邱玉申、张泽礼先后兼政治委员。同时组建妇女排,40余人,排长袁翠明。26年4月,游击大队减员过多,重新组建,仍为80余人,大队长雷维先,指导员杨瑞江,后编入红二十八军。
便衣队民国23年5月,红二十五军从太湖、英山返师皖西,经燕子河团山时,派出12名骨干组成第一支便衣队——团山便衣队,队长夏云龙,指导员汪少川。至民国24年上半年,在县境及周围地区普遍建立便衣队。较为活跃的便衣队有:团山便衣队,活动于团山、白莲涧、毛河、永佛寺之间;西河桥便衣队,活动于西河、胭脂一带;挥旗山便衣队,活动于挥旗山、伏山一带;麻埠第三冲便衣队,活动于第三冲、齐山、龙门冲等地;杜立保(赤城县第二区区委书记)便衣队,活动于熊家河、悬剑山、大河冲、金家院子一带。
便衣队初期主要任务是掩护红军伤病员,后逐渐成为宣传鼓动群众,为红军输送兵员、传递情报、采购药品、粮秣,打击反动势力,保护革命群众,配合红军作战的秘密武装。西河桥、熊家河等地的联保组织,在便衣队的政治宣传和武力威慑下,变成了“两面”政权。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县境便衣队和游击队编入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
二、抗日游击武装
悬剑山游击队民国29年5月13日,国民党立煌警备司令部,在双河一次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6人,公开制造反共反人民事件,破坏国共合作。同日,中共双河区委委员冯远清,以新四军驻立煌办事处撤离前交下的12支枪,组织起30多人的武装,分成两个班,王如祥、赵克厚分任班长,活动于悬剑山、熊家河、大河冲一带,宣传抗日救亡,反击国民党的反共反人民行为。
长岭关游击队民国29年8月成立,20余人,队长曾庆恩,指导员袁化民,活动于鄂豫皖边区。
五县边区抗日武装民国32年冬,中共立煌、霍山、英山、岳西、太湖五县边区工作委员会成立,设五县边区抗日指挥部,拥有50人的抗日武装,活动于五县边区,保持新四军五师与七师的联系,中共五县边区工委副书记鲁教瑞任指挥长,工委书记钟子恕兼政治委员。次年春,工委撤销,抗日武装改编入新四军第五师。
抗日武装小分队民国33年,中共立煌党组织负责人之一袁化民、便衣队长彭仁安等,分别组成6支抗日武装小分队,约100余人,活动于七邻湾、帽顶山、抱儿山、笔架山、金刚台、苏仙石等地,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战争,揭露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罪行。
三、县境地方武装
民团本县建置前为六安、霍邱、霍山、商城、固始5县分治。各县均设有自卫团(队)编制均为3个中队,各约300人。民团始建于清代。民国初年,县、区设团防局,有保卫团通称民团,兵员30~50人;驻防街镇的又称商团,兵员20~50人不等。
金家寨驻有六安县六区民团,民国10年(1921)组建,约50人,又称商团,民国18年六霍起义后,一部分起义参加红军,余部后与红军交战被歼。
麻埠镇驻有六安县七区民团,初为商团,约40人,团总朱茂功。民国19年被红军击溃,后又补充兵员,编入六安第三团队。民国23年麻埠驻有晁某民团,人枪多于商团。
丁家埠、李家集驻有商城县乐区杨晋阶民团,50余人。民国18年立夏节该民团起义,大部分加入红军。
白沙河佛缘庵驻有商城县乐区民团,大革命时期,为当地豪绅漆春圃、漆汉藩、蔡文亭等组建,约40人,团总郑水心、柯寿蘅等。该民团于立夏节起义后陆续被红军歼灭,后经郑水心、郑芸松、柯寿蘅、闵啸云、柯干甫等重建,南结郑渐逵(郑其玉),东联黄英,西合顾敬之,极力反共。民国21年,立煌县政府成立后,郑水心率部编入立煌县自卫队。
燕子河、前后畈地区驻有霍山县团防八区团,习惯称老八团,民国18年重新组建,100余人,黄伯孚、黄英先后任团总。民国36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黄英又成立民众自卫大队,自任大队长,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顽抗。民国33年5月,黄部被编为汪宪、袁成英等组建的豫鄂皖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二团,黄英任团长。同年9月,该团大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击毙,一部分被擒。
十区团,又称新八团,民国19年为反抗红军组建,80人,团总胡晓峰、团附汪友山,其后为邵子厚、胡玉美,与老八团互为声援,活动于燕子河、张畈、八河一带,民国37年重建,民国38年秋,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歼灭于前后畈地区。
铲共义勇队民国21年秋,国民党军进犯苏区时组建的各区、乡地方反共武装,县境约近1000人,极为凶残。
县保安总队民国21年冬议建,次年秋组成的立煌县武装。初建时,为扩大反共力量,按乙等县编制,装备从优,计7个中队,729人,县长严尔艾兼任总队长。
县自卫军(总团队)民国21年冬,立煌县组建县常备武装——社训总队,后改为自卫总团。民国27年改为抗日人民自卫军,设司令部,县长张岳灵兼司令,副司令沈佐伯。其建制,按丙等县设3个自卫常备中队,每中队200人,官兵计600余人。民国28年1月,抗日人民自卫军改称国民兵自卫总队辖3个常备大队,888人。各区、乡(镇)设有后备队、清乡队。
县国民兵团民国29年由县国民兵自卫总队改编而成,县长马中骥兼团长,副团长周华庭,下分常备大队和预备队。常备大队辖3个中队,计600人;预备队由青壮年组成,乡(镇)分队、保警队。民国34年,县国民兵团撤销。
县民众自卫总队民国35年7月组建。县长兼总队长,以县属保安、警察等武装编为3个常备中队民国37年春,增加两个中队,官兵700余人乡(镇)设自卫中队以保为单位将18~45岁的男性青壮年编成自卫队。
四、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武装
金寨县武装集团又称独立团,民国37年(1948)2月以中共金寨县委机关自卫武装为主组成,500人,团长李华珍,政治委员张延积,参谋长张太升,活动于金家寨史河两岸周围地区。
金东县武装集团民国37年2月由中共金东县委及所属区自卫武装组成,600余人,指挥长张绍基,政治委员白涛,活动于燕子河、前后畈地区。不久分成三部分,相互配合行动。
南集团民国37年2月由中共金寨县委所属的李集、吴店、漆店、关王庙4个区自卫武装组成,300余人,指挥长孔照亮,政治委员江川,以李集为重点,活动于上述4个区。
北集团民国37年2月由中共金寨县委所属的南溪、汤汇、城关3个区和刘、邓大军二纵队后方医院人员组成,300余人,指挥长袁兴明,政治委员张健三,据汤家汇、南溪一线向城关等地展开活动。
金北武装集团民国37年2月由中共金北工委所属金北地区自卫武装组成,100余人,指挥长黄耀华,政治委员李晓明,活动于莲花山、油坊店、南水田、全军一带。
5个武装集团近2000人,互相配合,迂回转战,牵制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和一三八旅共一万余人于县境,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外线作战,至民国37年秋合编为金商支队。
金商支队民国37年秋,为便于统一指挥,由中共金寨县委和商城县委所属金寨独立团和商城独立团联合组成,指挥长黄家景,政治委员谭申平,参谋长任善斌,辖金寨、商城两个大队金寨大队指挥长林木森,副指挥长黄耀华、张绍基,参谋长张太升。
县大队、区干队1949年夏秋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山剿匪时,成立县大队,辖4个连。8个区各建1个区干队,每队编制20人左右。县大队、区干队是县、区自卫武装,在县、区党政部门领导下,清剿散匪、镇压反革命分子、看管监所、维持社会治安、协助地方干部开辟新区工作。
五、民兵
组训1949年冬,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清剿境内国民党残存武装,各区相继以村为单位组织防匪队,1950年初改称民兵,凡年满16~45岁的男性公民和16~35岁的女性公民,政治、身体好,经农会批准皆可参加。村成立民兵分队乡为中队区为大队属县人民武装总队部,稍后属县、区人民武装部指挥。
1952年,民兵分为基干和普通两种。16~35岁的男女公民适合执行战斗任务的为基于民兵,其余为普通民兵。基干民兵中有武装基干民兵,随时执行战勤任务。
1958年9月,毛泽东主席号召“大办民兵师”、“实现全民皆兵”后,全县合格的男女青壮年加入民兵组织。县成立民兵师。妇女民兵单独建制。7万多基干民兵战备训练15天。
1962年贯彻毛泽东主席于当年6月19日提出的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每年冬春进行民兵整训。1972年,梅山地区1829名民兵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1674~1976年,本县推行“上海民兵工作经验”,县、区成立民兵指挥部,公社成立“民兵值勤小分队”10~20人,大量的劳动力长期脱离生产岗位。
1976年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撤销各级民兵指挥部和“小分队”,恢复原民兵组织建制。12月,在斑竹园区举行2000多名民兵参加的反空降、平暴乱实战演习。1979年9月,县举行民兵军事汇报表演,337人表演各项战术项目。
1981年,县对民兵组织进行调整改革:民兵年龄为18~35周岁,其中男性基干民兵年龄为18~28岁,连同28岁以下的复员退伍军人编入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年龄为29~35岁(均为男性),编入二类预备役。女性基干民兵年龄为18~23岁,人数不超过民兵总数的15%,不列入预备役。改革后,年龄缩小,数量减少,素质提高,人民负担减轻,利于战时动员。
值勤
参战1949~1950年,本县民兵为肃清潜伏县境的国民党残存武装,经常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作战。1951年,国民党原支队司令周醒民潜境,纠集地方土顽,组织“豫鄂皖反共救国军”,自任司令,民兵配合公安部队及时予以捕获。在剿匪中,民兵战绩突出,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武装部联合通报全县,表扬吴家店、白沙河、燕子河、汤家汇等山区民兵捕获首犯周醒民与主犯方天戟等战绩。
1950~1958年,本县民兵配合公安机关破获土匪、特务、恶霸案件170起,逮捕人犯755名,搜查出人犯126名,就地看押人犯2141名,解送1060名。
1958年,燕闻乡女民兵队长胡知红率民兵追捕杀害地方干部的罪犯刘恩清,历时三昼夜,将其捕获。平原乡(今洪冲乡)民兵配合县公安机关捕获长期藏在山洞里的罪犯1名,后又与燕闻乡民兵配合,出动50余人,搜捕燕闻乡逃犯4名。
1960年2月3日2时零6分,台湾“国家安全局”PZV型飞机一架,于梅山水库东侧约2公里处空投武装特务6名,军用物资两箱。同日,梅山、船冲、洪冲、徐冲、全军、江店等十多个公社民兵和公安干警、当地干部群众奉命搜捕。六安、霍邱、霍山三县与本县毗连地区的民兵同时配合。8时,梅山公社塘湾大队女民兵刘承英在本大队一山洼里发现敌机空投的两只大木箱,当即有800名民兵将该山洼包围待查,15时许,六安公安处民警1个排赶来增援,梅山周围十数公里的山头、路口均被包围、封锁,民兵带领各路搜捕队伍,跟踪追捕。至4日12时许,民兵队长张农友等在距空投地点东南4公里黑洼捕获特务5名。5日13时许,梅山公社杨滩大队党支部书记、民兵指导员卢本立等,根据该大队望岭生产队女民兵秦乾如报告,率民兵在空投地点西北瓦屋基山捕获另一名特务。至此,空投的武器、物资全被缴获。该6名特务代号为“兰花小组”,受台湾国民党“国家安全局”派遣,妄图潜伏大别山,组织民众“抗暴”活动。
同年4月30日零时28分,台湾B—17型飞机一架,于响洪甸水库以西土门子、龙王庙
〔表23—2〕
历年民兵组织统计表
空投武装特务4名,军用及生活物资18包。飞机去后,大批民兵和公安干警奉命包围空投地区。30日10时许,江店公社民兵刘大江、文富贤在文潭冲附近麦地里发现一顶降落伞和一个行迹可疑的陌生人,刘大江上前与之搭讪,文富贤回大队报告,后率两名基干民兵,赶赴现场将其捕获,经审讯是敌特报务员。22时10分,省、地区军警700余人来援,至5月5日下午,又捕获两名,击毙1名,4名特务全部落网,缴获全部武器和空投物资。搜捕中,省军区工兵团一上士副排长右腿负伤。该4名特务代号为“威廉小组”,从台湾国民党“陆军伞兵空降教导团”调出,经“淡水训练”后,由国民党“中央情报联络中心”派遣来大别山,与前一批特务“兰花小组”联络,执行同一任务。
前后两次缴获的武器、物资有:卡宾枪9支,左轮手枪3支,加拿大手枪4支,猎枪2支,各种子弹2417发,电台2部,降落伞26顶,收、发报机各1部,导航仪1部,手摇电机3部,望远镜4架,美制炸药1箱,雷管导火线1箱,以及军用地图、密电码、大米、人民币、粮票、医药等各种物资。
防护1954年,本县执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粮仓增多,粮点分散,全县组织民兵160人轮流护仓50处,内有50名民兵常年守护9处固定粮点,女民兵守护驻地附近粮点。同年,开展防匪、防特、防空降活动。白大、燕子河、吴家店、后畈、白沙河5个区组织瞭望哨(所)8处,有740名民兵担任对空瞭望。双河、丁家埠等地民兵自动设7座瞭望台。至1977年,全县共建临时和固定瞭望哨128个,有2328名民兵轮流执勤。
1977年,全县有1200名民兵对各自所在社队的桥梁、公路、通信线路进行夜间巡护。油店公社民兵认真维护线路,成绩显著,受到南京军区和县人武部的表扬。
参加国防建设1971年4月~1972年6月,本县23个公社的2700名男性民兵组成独立团,辖11个连,44个排,开赴外地,参加经中央军委批准兴建的8301国防工程。
代表会1956年12月24~26日,县在梅山召开民兵干部、积极分子代表会,出席代表290人。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兵役制和民兵工作。
1958年10月30~31日,县在梅山召开民兵、复员退伍军人、烈军属积极分子代表会,出席代表138人。会议大力贯彻民兵组训,实现全民皆兵;评出特等奖2人,一等奖10人,二等奖20人,三等奖106人,并分别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1960年3月16~19日,金寨县第三届民兵代表会议在梅山召开,出席代表1101人。会议讨论上级有关加强民兵工作的指示,交流工作经验。
1960年4月,首次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县民兵代表林英桂、王业康、程延茂、卢本立、张尚文5人出席大会。每人分别荣获中央军委奖给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1支,7.62毫米子弹150发。其中老赤卫队员林英桂先后在全国和全省民兵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老赤卫队员的片断回忆》的发言。
1963年10月28~31日,金寨县第四届民兵代表会议在梅山召开,出席代表427人,总结汇报练兵活动情况,评出先进单位70个,先进个人1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