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清末,民初学堂、学校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南溪人林伯襄向亲族邻里倡议捐款办学堂,培养人才,开化山区,取得族人同意,在林氏同创办学校,本“明耻所以教战,强身即以兴邦”之义命名为“明强学堂”,招收豫、鄂、皖边区一带青少年入学,他自任教习,光绪三十四年,该学堂发展为两等小学堂,受教育者达一、二百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汪祖贤于金家寨徽西会馆创办的官立两等鸣皋小学堂,初等4年、高等5年,学生27人,以庙捐、排捐、厘捐为常年经费,陈绍禹(王明)等曾在该学堂读书。光绪三十三年,流波人江淮在青山创办淠阳两等小学堂,辛女革命志士张树侯曾来此讲学。清宣统元年(1909),郑水心在双河大庙创办明新两等学堂,宣统二年改为“四、四”制。此后,县内办有西山两等小学堂、公立春华小学堂、孝义祠初等小学堂。民国初至民国18年(1929),又办白衣庵初等小学、船板冲养正初等小学、燕溪小学、八里滩国民小学、霍邱南四区第三初级国民小学、傅家河国民小学、民新国民小学、禅堂国民小学、石鼓冲云燕小学、闻家店天逊小学、三义祠蔚文初级小学、袁氏祠笃本小学等十几所。每校有学生20~50人。这些早期学校的教师,大多曾到外地求学,接触民主思想,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注意传授新思想。主要课程有国文、算术、讲经、修身、格致、手工、图画等。民国初期,废除修身、格致等课程,增设历史、地理、英语、农业或常识等课程。民国初年,两等小学实行“三·四”制,至民国11年,两等小学实行“四·二”制。

二、苏区小学

民国18年(1929)立夏节起义后,境内苏维埃政府提出“要在革命战争的枪炮烟火中去开创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工作”和“教育面向工农”的口号,实行免费教育。当年冬,各地兴办列宁小学,金家寨、麻埠、南溪、汤家汇、白塔畈等地设立列宁模范高级小学,各乡设列宁小学,苏区中心地区每乡多达2~3所,每校一般有学生30~40人,多则130~140人。民国19年春,六安六区(金家寨)拥有人口6.5万人,有列宁小学22所,在校学生1700多人。民国20年秋,列宁小学体制逐步统一:县区办完全小学,原商南地区称列宁模范小学,皖西地区称列宁中心小学;乡和村办初级小学,六安七区(麻埠)还有工余小学校。

列宁小学学生12岁以下的参加童子团,12岁以上的参加少年先锋队。年龄规定不一致。童子团、少先队受共青团领导。学生参加学校管理,成立学生公社(皖西称学生会),下设总务、宣传、教育、卫生、音乐五股。学生在学习期间有学习、劳动、宣传三大任务。除课堂教学外,星期六、星期日和农忙时参加耕种红军公田、慰问红军、扫盲、读报、宣传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中心任务,配合赤卫队站岗放哨,维持社会治安。课程有国文、算术、常识、自然、体育、音乐、习字等。苏区教育也受到“左”的错误影响,曾出现一些“左”的做法,如不准富家子弟入学或收高额学费,在“肃反”中错杀了一批教师等。民国21年秋红军主力西去后,苏区教育事业中断。

三、立煌县小学

建县后,小学有三种形式:一是国民小学,分初小(1~4年级)与完小(1~6年级);二是短期或简易小学,招收年龄较大的失学儿童,修业年限1~2年;三是中山民众学校,分成人、妇女、儿童班。民国22年(1933),麻埠驻军十二师办清白小学,设民族、民权、民生、幼稚4个班;金家寨驻军于老城街办新民小学,民国22年下半年改为城厢小学,学生百余人。民国23年全县共有5所小学,其中私立1所,共16班,学生632人。民国24年全县办有短期小学15所,学生925人中山民众学校中有儿童班32班。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山民众学校停办,因立煌系省府所在地而保留1所安徽省实验中山民众学校,有成人班42人,妇女班22人,儿童班56人。民国27年省政府迁金家寨后,由于人口激增,本县小学教育发展较快,安庆高琦小学迁至金家寨。立煌市区小学增至15所,学生1200多人。省立立煌临时小学,校本部设郑家湾,于张家畈、傅家湾、柯家畈设3个分部,计17班,学生944人,次年各分部单独设校。

民国28年实行“政教卫合一”,小学改为乡保小学,取消短期或简易小学,全县32个乡(镇)计有中心小学校32所、学生4044人,保小学194所、学生8395人。民国31年,乡保学校改为乡中心学校及保国民学校。民国32年,乡(镇)中心学校改称中心国民学校。民国33年2月,立煌县佛教会在七邻湾乡老金堂庙内办慈善小学1所,以救济贫苦失学儿童。民国34年冬省政府迁合肥,省立临小等校先后迁出。民国36~38年上半年,小学大部分停办。这一时期的初小设国语、算术、常识,高小增设历史、地理、自然、公民,减去常识。

四、金寨县小学

1949年下半年全境解放,当年在城关、麻埠、流波、白塔畈等地恢复7所小学,计28班,学生1054人,教员37人,县人民政府将公学产大米9.56万公斤,用作学校开办费用。1950年,公立小学有麻埠、流波、金寨三所完小,白塔畈、南溪、双河、南庄畈、方坪、杨店、船板冲、皂河等12所初小,民办小学142所,共157所。1952年,全县公、民办小学计375所,学生22664人,教师909人;1953年,民办小学及少数私塾由政府接办,并调整了布局。1954年春~1957年,梅、响两水库移民,有49所小学迁至库区周围和寿县。1958年,公、民办小学发展到431所,在校学生44285人,其中民办小学由1957年的7所增至98所。同年,响洪甸水库职工子女小学、金寨师范附属小学相继开办。1959年,县将梅山小学等24所完小定为县重点小学。1962年,小学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允许私人办学,民办小学有较大发展。1964~1965年,有简易小学(后改称耕读小学)900多所。这类学校无固定校舍和正常教学计划,教师多由生产队会计兼任或回乡学生担任,发展虽快,巩固困难,教学质量亦无保证,1966年大部分停办。

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波及全县,各类学校停课;1968年在“复课闹革命”的号召下,县组织“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接管学校。继而推广山东“马集公社经验”,全县342所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同年,《光明日报》、《人民画报》先后报导本县团山小学9户贫农坚持办学18年的经验和照片。1969年,中、小学实行分散布点,要求把学校办到大山头,办进大山沟。1972年办早、午、晚班,采取送教上门、巡回教学等多种形式。1973年全县有小学1118所,在校学生9183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3%。由于学校办得多,师资来源不足,文化素质差,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整顿教育,建立规章制度,恢复教学秩序。1978年3月县革委批准梅山一小、金寨县列宁小学为县重点小学,六安地区革委会定列宁小学为地区重点小学;同年,贯彻执行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教学大纲》、《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冽》、《小学生守则》,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78年以后,学习贯彻中央推广的湖南省桃江县“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改革经验,调整布局。1980年全县有小学868所,在校学生100239

〔表24—1〕
历年小学教育基本情况统计表

人。1981年起,县委、县人民政府全力抓普及初等教育;1984年,县人民政府发给梅山镇以及长岭、大岗、竹畈、斑竹园、大湾、双河、桃岭7个乡首批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1985年船板冲、开顺等37个乡(镇),入学率达96.5%,年巩固率97.8%,毕业率93.3%,普及率89%。1987年,全县普及了初等教育。

这一时期,初小设语文、算术、常识、唱游、图画等;高小减常识,增设历史、地理、自然、时政、体育、音乐、劳动等课程。1981年增设思想品德课程。大山区的小学校较分散,多复式班,以语文、算术为主,适当开设体育、音乐等课程。学制:初为“四·二”制,金寨师范附小于1960年、梅山小学于1965年试行五年一贯制。1969年,全县推行五年一贯制。

附小学选介

列宁小学位于四道河乡瓦屋基村,民国19年(1930)春为县境内苏维埃政权创办的一所小学。校匾为“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创办时有4个教学班,1个早晚识字班,适龄儿童和成人均可免费入学。教师4人,学生百余人。学校由乡苏维埃政府管理,校长由乡苏维埃主席兼任,共青团支部受党的委托领导学校工作,成立学生公社,下设总务、教育、卫生、宣传、音乐5股。学生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参加劳动,站岗放哨,开展政治宣传活动。宣传股长晏绍兴在宣传活动中几次被捕都机智逃出,一次在前往伏山路上遇敌受重伤。吴尚慈、周百莲均在宣传活动中不幸被捕,英勇牺牲。民国21年秋,国民党军进犯大别山,列宁小学停办,大部分学生参加红军长征,校舍被焚,仅存前幢瓦房6间。农民程得兴和周百龙机智地保存了“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匾。

1957年瓦屋基小学与四道河小学合并,迁入列宁小学旧址,复名为列宁小学。1961年该校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附设初中班。1978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奖给“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的锦旗一面。1987年该校有10个班,教师27人,学生500多人,其中附设初中3个班,221人。学校有革命历史文物陈列室,实验室有仪器240多件,图书室藏书1.2万册,有电影放映机、幻灯机等电化教学设备。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周纯麟和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廖辉等革命前辈都曾来校向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金寨师范附属小学1957年始建于梅山镇红村路。1958年春,招初小8班、高小3班,学生400余人,有教职工16人,执行“四·二”制教学计划。1961~1963年一年级新生试行五年一贯制。1964年改为六年制。1965年在师范校园新建校舍;1969年,原附小随师范建制撤销,改为梅山四小。


金寨县梅山第一小学位于梅山史河路南端,为本县和六安地区重点小学。前身为上磊小学,1950年开办1个复式班,1953年改名梅山小学。1954年,由县人民政府和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合办,改称梅山水库职工子女小学,新建草房80余间,学生1200多人。1956年,梅山菜市场初级小学并入,复名梅山小学,1964年改为金寨县梅山第一小学,1967年,附设初中12班。1976年,校舍和初中班师生划入新成立的金寨第二中学,学校迁至原梅山幼儿园。1982年,梅山第五小学并入,新建教学楼两座,2008平方米。至1987年,有17个班,学生1124人,教职员45人,学校图书室藏书600余册,电教室有收录两用机12台,幻灯机19台,电化教学器具1100余件。

梅山一小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取得较好成绩。1955年,该校获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先进集体奖旗和奖章。1960年获省文教群英会奖旗一面,国务院发给“先进单位”奖状。1984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总工会发给“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奖状,奖给每位老师一枚奖章;1985年,全国少年工作委员会及中国少年报社联合奖给学校少年先锋队“创造杯”一个。同年,省人民政府发给该校先进集体嘉奖令,教职员工先后有10余人被评为县以上优秀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1987年获省教委颁发的“电化教育先进单位”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