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成人教育
一、农民业余教育
民国15年(1926),境内一批在外地求学或工作的中共党员、进步青年回到家乡,组织农民协会,开办夜校,帮助农民学文化,开展革命活动。民国17年,南溪、斑竹园、燕子河等地办有夜校8所,入学农民350余人。民国18年,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胜利后,区、乡苏维埃普遍举办工农业余识字班,帮助农民扫除文盲,同年冬,六安六区(金家寨、古碑一带)办农民识字班22个,每班二三十人。建县初,立煌县政府办有18所中山民校,内设成人班和妇女班,以“肃清”共产党的思想影响为目的,兼教文化。民国29年,全县不识字人数216263人,文盲率达77%。民国33年,省皖干团在洪湾示范乡组办成人教育,乡中心小学设成人、妇女各1班,保国民学校设一成人班,全乡共入学500余人。
1949年冬,麻埠、城关两区首先办冬学。1950年12月,全县冬学484所,冬学教师519人,学员12973人;有民校189所,教师275人,学员8500人。1952年秋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由省培训速成识字教师5人,回县举办师资班3期,培训速成师资150人;办实验班3期,扫盲120人,脱盲标准为会认、会写1500字。1953年冬季学员达4万人。1956年2月全县有日班民校1825所,夜班1981所,另有学习小组905个,入学农民共有12009人。
1958年11月,县委号召“苦战20天,实现无盲县”,力求在12月底前全县脱盲。此要求违背客观规律。后又逢三年经济困难,无力顾及扫盲。“文化大革命”时期,扫盲工作停顿。1979年统计,全县文盲率为40.3%。
1978年后,贯彻落实全国第二次农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成立金寨县工农教育委员会,教育局设农民教育股,有专职扫盲干事2人,各区均有1人,中心小学有1名副校长办理扫盲工作。全县农村以冬学、民校为阵地,组织农民学文化。1985年统计,全县办民校1065所,入学23654人,通过测验,脱盲2221人。1979~1987年,累计在民校学习40941人,脱盲人数18364人。
二、干部、职工教育
1950~1958年,机关干部和职工业余教育主要是学习初小、高小和初中的语文、算术及政治。1950年,金家寨开办县直干部、职工文化补习班,54人参加学习,配专职教师1人;同时在麻埠、流波两镇各设职工业余学校1所,每校二三十人。1951年,补习班改为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设扫盲、初小各1班,专职教师2人。1952年,推广速成识字法,加快了扫盲进度。1953年,有机关干部业余学校2所,3个班,学员148人,专职教师4人;有职工业余学校3所,7个班,学员217人,专职教师5人。职工文化学习成绩列入考勤考绩内容。1957年,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与县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合并,有初小、高小、初中共5班146人,专职教师6人。此后,区直也办机关干部、职工业余学校,学员共180余人,1958年停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厂政工干部和技术干部任教员,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革命大批判”,兼学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知识。
1978年以后,党和政府重视文化科学教育,提倡自学成才,干部和职工参加学习人数增多。1982年,县成立职工教育办公室,配兼职教师23人,至1985年,全县有1214人参加各类院校、电大脱产或函授学习,其中参加高等教育学习的322人,中专业余教育的712人。全县职工参加中技学习的399人,初技学习的2140人。
附境内苏区红军学校
女子职业改进社民国19年(1930)秋,由红军第二师军需长王少怀在南溪创办,后迁小河,女学员40余人,半天学习、半天做工,学校附设工厂,有机器多部,骡马多匹,学员织布、制成衣、做鞋袜等供给军需。
彭杨军政学校前身为民国19年(1930)11月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又称红军随军学校。次年5月,改建为彭杨军政学校(为纪念彭湃、杨殷),校长蔡申熙,政治部主任傅钟,教育部主任李特,校址在麻埠。
该校直属鄂豫皖中央分局军委领导,分军事、政治两个大队(班),按兵种和党、团政治干部分设若干中队,下辖班,每班10~12人。全校约有教官30多人,学生400多人,学员是从红军、苏维埃政府中选派的班以上干部,4个月为一期,共办4期。学校备有手枪、步枪、炮等武器供训练或见习用。军事班以训练为主兼学政治理论,政治班以学政治理论为主兼学军事,大队或中队分别进行作战实习,除学好军事、政治课外,文体生活也十分丰富。学校校风正、学风好,朝气蓬勃,被誉为培养鄂豫皖苏区军政干部的摇篮。
民国21年初,张国焘把“白军过来的”或地主富农出身的干部作为“肃反”对象,该校多数教官遭无辜杀害,部分学员也受到牵连。同年夏学校停办,所余师生编入红四方面军西去川陕。
民国15年(1926),境内一批在外地求学或工作的中共党员、进步青年回到家乡,组织农民协会,开办夜校,帮助农民学文化,开展革命活动。民国17年,南溪、斑竹园、燕子河等地办有夜校8所,入学农民350余人。民国18年,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胜利后,区、乡苏维埃普遍举办工农业余识字班,帮助农民扫除文盲,同年冬,六安六区(金家寨、古碑一带)办农民识字班22个,每班二三十人。建县初,立煌县政府办有18所中山民校,内设成人班和妇女班,以“肃清”共产党的思想影响为目的,兼教文化。民国29年,全县不识字人数216263人,文盲率达77%。民国33年,省皖干团在洪湾示范乡组办成人教育,乡中心小学设成人、妇女各1班,保国民学校设一成人班,全乡共入学500余人。
1949年冬,麻埠、城关两区首先办冬学。1950年12月,全县冬学484所,冬学教师519人,学员12973人;有民校189所,教师275人,学员8500人。1952年秋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由省培训速成识字教师5人,回县举办师资班3期,培训速成师资150人;办实验班3期,扫盲120人,脱盲标准为会认、会写1500字。1953年冬季学员达4万人。1956年2月全县有日班民校1825所,夜班1981所,另有学习小组905个,入学农民共有12009人。
1958年11月,县委号召“苦战20天,实现无盲县”,力求在12月底前全县脱盲。此要求违背客观规律。后又逢三年经济困难,无力顾及扫盲。“文化大革命”时期,扫盲工作停顿。1979年统计,全县文盲率为40.3%。
1978年后,贯彻落实全国第二次农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成立金寨县工农教育委员会,教育局设农民教育股,有专职扫盲干事2人,各区均有1人,中心小学有1名副校长办理扫盲工作。全县农村以冬学、民校为阵地,组织农民学文化。1985年统计,全县办民校1065所,入学23654人,通过测验,脱盲2221人。1979~1987年,累计在民校学习40941人,脱盲人数18364人。
二、干部、职工教育
1950~1958年,机关干部和职工业余教育主要是学习初小、高小和初中的语文、算术及政治。1950年,金家寨开办县直干部、职工文化补习班,54人参加学习,配专职教师1人;同时在麻埠、流波两镇各设职工业余学校1所,每校二三十人。1951年,补习班改为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设扫盲、初小各1班,专职教师2人。1952年,推广速成识字法,加快了扫盲进度。1953年,有机关干部业余学校2所,3个班,学员148人,专职教师4人;有职工业余学校3所,7个班,学员217人,专职教师5人。职工文化学习成绩列入考勤考绩内容。1957年,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与县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合并,有初小、高小、初中共5班146人,专职教师6人。此后,区直也办机关干部、职工业余学校,学员共180余人,1958年停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厂政工干部和技术干部任教员,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革命大批判”,兼学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知识。
1978年以后,党和政府重视文化科学教育,提倡自学成才,干部和职工参加学习人数增多。1982年,县成立职工教育办公室,配兼职教师23人,至1985年,全县有1214人参加各类院校、电大脱产或函授学习,其中参加高等教育学习的322人,中专业余教育的712人。全县职工参加中技学习的399人,初技学习的2140人。
附境内苏区红军学校
女子职业改进社民国19年(1930)秋,由红军第二师军需长王少怀在南溪创办,后迁小河,女学员40余人,半天学习、半天做工,学校附设工厂,有机器多部,骡马多匹,学员织布、制成衣、做鞋袜等供给军需。
彭杨军政学校前身为民国19年(1930)11月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又称红军随军学校。次年5月,改建为彭杨军政学校(为纪念彭湃、杨殷),校长蔡申熙,政治部主任傅钟,教育部主任李特,校址在麻埠。
该校直属鄂豫皖中央分局军委领导,分军事、政治两个大队(班),按兵种和党、团政治干部分设若干中队,下辖班,每班10~12人。全校约有教官30多人,学生400多人,学员是从红军、苏维埃政府中选派的班以上干部,4个月为一期,共办4期。学校备有手枪、步枪、炮等武器供训练或见习用。军事班以训练为主兼学政治理论,政治班以学政治理论为主兼学军事,大队或中队分别进行作战实习,除学好军事、政治课外,文体生活也十分丰富。学校校风正、学风好,朝气蓬勃,被誉为培养鄂豫皖苏区军政干部的摇篮。
民国21年初,张国焘把“白军过来的”或地主富农出身的干部作为“肃反”对象,该校多数教官遭无辜杀害,部分学员也受到牵连。同年夏学校停办,所余师生编入红四方面军西去川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