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教师教学
一、教师
队伍清末民初,教师多系从外地求学回乡的学生,也有当地绅士及塾师。20年代后期,一些中共党员知识分子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南溪明强小学教师詹谷堂、袁汉铭,斑竹园共进小学教师徐立朝、罗银卿,燕溪小学教师徐狩西、徐育三等20余人都是中共地下党员。苏维埃时期,列宁小学和工农识字班教师来源于社会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塾师,多数经过师资训练所或简易师范学校短期学习。省政府迁立煌后,乡保小学增多,教师来源一是立煌县简易师范毕业生;二是聘用经政府检定合格的中学生。民国29年(1940),地方小学教师144人,受检定79人,仅合格2人。外地迁入县境的中小学师资程度较高。
县人民政府重视师资的培养。1949年暑假,选送失学、失业青年12人到专区暑期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会学习。1950年1月20日于县城金家寨举办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会,吸收在乡知识分子和教师300余人,结业后分配到全县乡、镇小学。1950年8月,皖北行政师范等校结业生21人来县任小学教师。1952年全县有教师915人。1952~1957年先后组织部分中、小学教师到六安、芜湖、霍山、金寨师范学习。1957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全县中、小学教师多数受批判,239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其中131人被开除公职回乡生产或送劳动教养,58人被开除留用,降职降薪,其它处理(含死亡)50人。1959年“反右倾”斗争又伤害了一批教师,挫伤了教师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中清理阶级队伍,不少教师被当作“牛鬼蛇神”和“反革命分子”受到批斗,下放劳动。
1973年后,有大专毕业生分配到中等学校,师范毕业生充实中小学教师队伍。1975年后小学还接收复、退军人助人,教育系统离、退休教师子女顶替500人,社会招工60人。这些人先以工人身份代教,通过师范培训达中师水平者,承认其教师身份。至1978年,全县中小学教职员工5083人,其中公办1877人,民办3206人。1980~1985年每年约有10人被录取教育院校或其他高校离职进修。1983~1985年选招未达标准小学教师210人,1987年选招民师23人到金寨师范进修。
1978年以来,教师队伍中平反冤、假、错案782件。1978年12月中、小学教师有8人出席省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83年有38人被评为省、地、县先进教师和先进班主任。1984年,全县小学教师3672人,其中中师毕业生795人,高中毕业生1028人;初中教师88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8人,专科毕业及本科肄业118人;高中教师14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73人。1984年,全县有69人享受讲师待遇,金寨师范教师11人被评为讲师。至1987年,评上职称的中学(含师范)教师(包括评上职称的离退休教师)有1157人,其中:高级教师和高级讲师50人,一级教师314人、二级教师589人、三级教师204人;评上职称的小学教师有1649人,其中:高级教师449人、一级教师544人、二级教师421人、三级教师235人。1987年,全县小学专任教师3607人,其中具备中师学历的830人,未达国家规定学历标准的2777人(含高中毕业生1028人)。
待遇抗日战争以前,教师待遇较好。民国28年(1939),本县小学教师月工资为16、18、20元3个等级,中等学校教师工资高于小学教师。
1949年下半年,实行粮薪制,中、小学教师每月月薪大米50~100公斤。1952~1955年实行“折实工资’,中、小学教师每人月工资85~170个工资分(1个工资分含大米1公斤、小麦0.5公斤、油盐各15克、柴2.5公斤、布1/3米)。1955年7月,实行工资制,教师月工资26~39元,1956年工资改革,教师平均月工资37.71元,1933年,全县中、小学40%教职工调一级工资。1972年给中教10级、小教8级的教师调一级工资,计643人。1977、1979年分别给40%的中、小学教师增加一级工资。1981年中、小学教师普调一级工资。1983年,教师工资实行套改和工龄、教龄补贴,有20年以上教龄的中学五级教师,工资达130余元。小学教师最低者也达70元以上。
解放前教师地位低下,立煌参议会规定32名参议员中有教师代表1人。1949年后,教师社会地位起伏较大,趋向逐步提高。1981年,有22名教师当选为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4名教师任县政协委员,1名教师任省政协委员。1986年县政府规定,全县161名中教六级、小教三级以上教师工资上浮10%,其中教师家属280人转为商品粮户口。
民办教师工资由群众负担和国家补助,群众负担部分由所在乡(镇)统筹。国家补助每人每月17元,1985年7月起,中、小学民办教师由县财政每月补助26~28元,并规定群众负担部分加上国家补助,中学民师不低于56元。小学民师不低于52元。1987年冬,从民办教师中选招为国家教师185人。
二、教学
教学研究民国时期,城镇小学教员5人以上成立教研会,每月开会1~2次,研究改进校务及教学事项。以学区成立小学教师联合教育研究会,定期开会研究改进本学区小学教育。1950年后,每年暑假地、县两级分别举办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会,1952年起完全小学分科成立教研组或备课小组,辅导区建立星期日学习制度。1957年县文教局成立教研室,配备专职干部3人,不久从教师中聘请兼职研究员14人,成立县教研会,辅导区成立校际教研组,初步形成三级教研网。“文化大革命”期间废教研室。1978年恢复教研室,分别配小学学科和中学学科教研员。1980年起,县成立中小学语、数等科教研会,恢复县、区、乡三级教研网,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1984年秋,县教育局成立电教馆,中、小学开始研究应用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思想教育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任务是围绕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的变革而演变。
五四运动前,以尊孔为主体,向学生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苏维埃时期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结合政治、经济、军事革命任务,教育学生反帝反封建,保卫苏维埃政权。民国22~36年(1933~1947)以三民主义为内容,实行训导制度,通过学生自治、童训、军训(高中)和三青团活动等形式灌输“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教育内容。
解放后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各校重视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并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主要内容,以雷锋为榜样,通过少先队、共青团、班会活动以及周会课、政治课等途径,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学习《毛主席语录》为主要内容。
1978年以后,围绕“四化”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行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勤工俭学民国时期中小学设有劳作课,培养学生园艺方面的技能和做家务的能力。学校结合教学实践安排相应的生产劳动,如农职学校生产蚕种、培植林苗,工职学校生产牙膏、肥皂、毛巾等日用化工品。
1950年后,各类学校开展勤俭办学、勤工俭学活动,贯彻劳动教育。开展饲养、编织、刺绣、采集树种、培植苗圃等活动;学校办工厂、农场、林场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30多年来,全县举办两次勤工俭学成果展览,1959年9月于县委党校,分区(镇)设馆;1975年11月于县体育馆分区(镇)设馆。1986年3月,六安行署教育局以县设馆,本县参展。每次展品100多种。70年代,中小学普遍采集赤柳金树叶制成代钻井粉,销往湖北、江苏、甘肃等地,收入近50万元。
近几年,中小学发动学生采集中草药等勤工俭学活动,1985年收入5万元,1986年9万元,1987年20万元。
教学设备20年代,中小学教学设备简陋,一般学校有少量体育器具和图书资料。抗日战争时期省立中等学校教学设备较好,可供理科教师临堂演示,有时因化学药剂缺乏而影响学生实验。
50~60年代,国家拨给中、小学校一定经费,购置教学设备,要求中、小学教师自制直观教具,提倡教学临堂演示,结合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阅览、实验。
1980年后,中、小学不断更新和添置体育器械、图书资料、乐器和动植物标本等。中等学校按地区分等级逐步建立教学实验室。按一类完中仪器配备,拨7.4万元给金寨一中;按二类仪器配备,各拨4.2万元,给南溪、古碑、双河高中及金寨师范。按二类初中仪器配备,各拨1.8万元,给白塔畈、前畈、槐树湾、沙河四乡初中购置教学设备。
1983年县城中小学相继建立电教室,一般配有收录机、幻灯、电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天平、生物显微镜等。金寨一中有微型电子计算机,列宁小学、金寨师范有电影放映机等。
1987年,本县被选定为省第一个重点配套实验器材县。
队伍清末民初,教师多系从外地求学回乡的学生,也有当地绅士及塾师。20年代后期,一些中共党员知识分子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南溪明强小学教师詹谷堂、袁汉铭,斑竹园共进小学教师徐立朝、罗银卿,燕溪小学教师徐狩西、徐育三等20余人都是中共地下党员。苏维埃时期,列宁小学和工农识字班教师来源于社会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塾师,多数经过师资训练所或简易师范学校短期学习。省政府迁立煌后,乡保小学增多,教师来源一是立煌县简易师范毕业生;二是聘用经政府检定合格的中学生。民国29年(1940),地方小学教师144人,受检定79人,仅合格2人。外地迁入县境的中小学师资程度较高。
县人民政府重视师资的培养。1949年暑假,选送失学、失业青年12人到专区暑期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会学习。1950年1月20日于县城金家寨举办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会,吸收在乡知识分子和教师300余人,结业后分配到全县乡、镇小学。1950年8月,皖北行政师范等校结业生21人来县任小学教师。1952年全县有教师915人。1952~1957年先后组织部分中、小学教师到六安、芜湖、霍山、金寨师范学习。1957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全县中、小学教师多数受批判,239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其中131人被开除公职回乡生产或送劳动教养,58人被开除留用,降职降薪,其它处理(含死亡)50人。1959年“反右倾”斗争又伤害了一批教师,挫伤了教师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中清理阶级队伍,不少教师被当作“牛鬼蛇神”和“反革命分子”受到批斗,下放劳动。
1973年后,有大专毕业生分配到中等学校,师范毕业生充实中小学教师队伍。1975年后小学还接收复、退军人助人,教育系统离、退休教师子女顶替500人,社会招工60人。这些人先以工人身份代教,通过师范培训达中师水平者,承认其教师身份。至1978年,全县中小学教职员工5083人,其中公办1877人,民办3206人。1980~1985年每年约有10人被录取教育院校或其他高校离职进修。1983~1985年选招未达标准小学教师210人,1987年选招民师23人到金寨师范进修。
1978年以来,教师队伍中平反冤、假、错案782件。1978年12月中、小学教师有8人出席省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83年有38人被评为省、地、县先进教师和先进班主任。1984年,全县小学教师3672人,其中中师毕业生795人,高中毕业生1028人;初中教师88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8人,专科毕业及本科肄业118人;高中教师14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73人。1984年,全县有69人享受讲师待遇,金寨师范教师11人被评为讲师。至1987年,评上职称的中学(含师范)教师(包括评上职称的离退休教师)有1157人,其中:高级教师和高级讲师50人,一级教师314人、二级教师589人、三级教师204人;评上职称的小学教师有1649人,其中:高级教师449人、一级教师544人、二级教师421人、三级教师235人。1987年,全县小学专任教师3607人,其中具备中师学历的830人,未达国家规定学历标准的2777人(含高中毕业生1028人)。
待遇抗日战争以前,教师待遇较好。民国28年(1939),本县小学教师月工资为16、18、20元3个等级,中等学校教师工资高于小学教师。
1949年下半年,实行粮薪制,中、小学教师每月月薪大米50~100公斤。1952~1955年实行“折实工资’,中、小学教师每人月工资85~170个工资分(1个工资分含大米1公斤、小麦0.5公斤、油盐各15克、柴2.5公斤、布1/3米)。1955年7月,实行工资制,教师月工资26~39元,1956年工资改革,教师平均月工资37.71元,1933年,全县中、小学40%教职工调一级工资。1972年给中教10级、小教8级的教师调一级工资,计643人。1977、1979年分别给40%的中、小学教师增加一级工资。1981年中、小学教师普调一级工资。1983年,教师工资实行套改和工龄、教龄补贴,有20年以上教龄的中学五级教师,工资达130余元。小学教师最低者也达70元以上。
解放前教师地位低下,立煌参议会规定32名参议员中有教师代表1人。1949年后,教师社会地位起伏较大,趋向逐步提高。1981年,有22名教师当选为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4名教师任县政协委员,1名教师任省政协委员。1986年县政府规定,全县161名中教六级、小教三级以上教师工资上浮10%,其中教师家属280人转为商品粮户口。
民办教师工资由群众负担和国家补助,群众负担部分由所在乡(镇)统筹。国家补助每人每月17元,1985年7月起,中、小学民办教师由县财政每月补助26~28元,并规定群众负担部分加上国家补助,中学民师不低于56元。小学民师不低于52元。1987年冬,从民办教师中选招为国家教师185人。
二、教学
教学研究民国时期,城镇小学教员5人以上成立教研会,每月开会1~2次,研究改进校务及教学事项。以学区成立小学教师联合教育研究会,定期开会研究改进本学区小学教育。1950年后,每年暑假地、县两级分别举办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会,1952年起完全小学分科成立教研组或备课小组,辅导区建立星期日学习制度。1957年县文教局成立教研室,配备专职干部3人,不久从教师中聘请兼职研究员14人,成立县教研会,辅导区成立校际教研组,初步形成三级教研网。“文化大革命”期间废教研室。1978年恢复教研室,分别配小学学科和中学学科教研员。1980年起,县成立中小学语、数等科教研会,恢复县、区、乡三级教研网,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1984年秋,县教育局成立电教馆,中、小学开始研究应用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思想教育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任务是围绕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的变革而演变。
五四运动前,以尊孔为主体,向学生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苏维埃时期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结合政治、经济、军事革命任务,教育学生反帝反封建,保卫苏维埃政权。民国22~36年(1933~1947)以三民主义为内容,实行训导制度,通过学生自治、童训、军训(高中)和三青团活动等形式灌输“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教育内容。
解放后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各校重视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并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主要内容,以雷锋为榜样,通过少先队、共青团、班会活动以及周会课、政治课等途径,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学习《毛主席语录》为主要内容。
1978年以后,围绕“四化”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行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勤工俭学民国时期中小学设有劳作课,培养学生园艺方面的技能和做家务的能力。学校结合教学实践安排相应的生产劳动,如农职学校生产蚕种、培植林苗,工职学校生产牙膏、肥皂、毛巾等日用化工品。
1950年后,各类学校开展勤俭办学、勤工俭学活动,贯彻劳动教育。开展饲养、编织、刺绣、采集树种、培植苗圃等活动;学校办工厂、农场、林场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30多年来,全县举办两次勤工俭学成果展览,1959年9月于县委党校,分区(镇)设馆;1975年11月于县体育馆分区(镇)设馆。1986年3月,六安行署教育局以县设馆,本县参展。每次展品100多种。70年代,中小学普遍采集赤柳金树叶制成代钻井粉,销往湖北、江苏、甘肃等地,收入近50万元。
近几年,中小学发动学生采集中草药等勤工俭学活动,1985年收入5万元,1986年9万元,1987年20万元。
教学设备20年代,中小学教学设备简陋,一般学校有少量体育器具和图书资料。抗日战争时期省立中等学校教学设备较好,可供理科教师临堂演示,有时因化学药剂缺乏而影响学生实验。
50~60年代,国家拨给中、小学校一定经费,购置教学设备,要求中、小学教师自制直观教具,提倡教学临堂演示,结合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阅览、实验。
1980年后,中、小学不断更新和添置体育器械、图书资料、乐器和动植物标本等。中等学校按地区分等级逐步建立教学实验室。按一类完中仪器配备,拨7.4万元给金寨一中;按二类仪器配备,各拨4.2万元,给南溪、古碑、双河高中及金寨师范。按二类初中仪器配备,各拨1.8万元,给白塔畈、前畈、槐树湾、沙河四乡初中购置教学设备。
1983年县城中小学相继建立电教室,一般配有收录机、幻灯、电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天平、生物显微镜等。金寨一中有微型电子计算机,列宁小学、金寨师范有电影放映机等。
1987年,本县被选定为省第一个重点配套实验器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