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协会 学会


金寨县科学技术协会1956年4月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6月与县科委、科研所合署办公。1960年3月改名为金寨县科学技术协会(县科协),1982年撤销,其业务并入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78年6月恢复县科协,与科委合署办公。1984年县科协为独立建制,内设科普工作部、学会咨询部。


区、乡(镇)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6年10月,全县建立7个区科普工作委员会,10个乡会员工作组,会员150人。1957年区科普工作委员会合并为5个,会员工作组发展到36个,会员247人。1958年会员工作组发展到54个,会员475人。1960年撤销区的行政建置,区科普工作委员会随撤销,建管理区科协工作委员会,人民公社会员工作组改称科协工作组。]961年管理区、公社科协组织撤销,业务并入公社科学技术委员会。1983年建立区、乡基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至1987年全县7区1镇58个乡(镇)均建立科普协会,配有专(兼)职干部;农村建立茶、桑、板栗等专业技术研究会105个,会员4000多人。


学会1956年,县直属单位组建医学、农学、物理3个学会,有会员150人。1978~1987年组建县级农、林、牧、医等学(协)会29个,有会员1606人,各学会定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表25—1〕
1987年各学会会员统计表

二、机构


梅山水库中心水文站1951年5月设梅山水库水文实验站,工作人员18人。1955年易名为梅山水库中心水文站。1958年后相继设立七邻湾、黄泥庄、观音堂、李集、梅山水文测报站和关庙、吴家店报汛点。现有干部职工30人。


响洪甸水文站原为独山水文站,1952年迁至麻埠龙井冲。1954年改称响洪甸水文站,有工作人员10人。1956年迁至驻驾湾。1957年下设张冲水文测报站,前畈、汤店报汛点。1965年在响洪甸建立全省第一座虹吸式自记水位测井。1967年采用电动机械测流,提高了测验精度。现有干部职工18人。


气象站1957年建南溪气象站,“三权”在上,由县代管。该站以积累大别山气象资料为主要任务,进行长、中、短期天气预报。1959年在梅山建县气象站,1960年正式进行气象观测记录,担负发布天气预报、拍发航危报和向上级汇报资料等任务。曾编印《金寨气象谚语手册》、《金寨气候》、《土法预报天气》、《农业气象一览表》等内部资料。1974年分别在后畈、抱儿山设气象哨,后改称气象考察站。1975~1977年县气象站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和当地民兵,分别在古碑、南溪、斑竹园、白塔畈等地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共作业100余次、发射碘化银炮弹1000余发,最大一次降雨量达50毫米,对缓解当时旱情,起到一定作用。1982年编写《金寨农业气候区划》,采用以垂直分层为主,平面分区为辅的方法,对本县农业气候进行立体分析和表述。1983年安装传真机,分别接收北京、上海及日本发出的大区域天气云图,结合县站的气象观测,进行分析预报,准确率达到国家规定指标。同年6月,增设响洪甸水库海岛气候考察站,进行观察记录,为山区光热水资源的利用提供依据。1984~1986年,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气象系统“创造优质服务第一流”单位,获安徽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银质奖章二枚、奖杯一个。副站长陆兴华连续6年创“百班无错情”,受到省气象局表彰,1985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边陲儿女授奖大会,荣获奖章一枚。该站倪本泉、王刚、芮泽清、王太平先后获全省最佳预报员、最佳仪器维修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1986年,安装甚高频无线电话一台,可直接与上级台联系,1987年,在江店区安装6部天气警报器,每逢灾害性天气,或电话线路中断,可向用户直接报警及布置预防措施。同年该站技术人员陈东完成PC1500电子计算机三次观测报表编制程序,通过省气象局鉴定。


农业科学研究所1961年12月设立,编制8人,归县科委领导,县良种场(原白大农场)为农科所试验基地。1980年迁至白大公社楼冲队,有水田20亩,旱地30亩,荒山50亩,职工20人,其中技术干部5人,行政干部1人,工人14人。1982年改称县农业技术推广所,试验、示范、推广杂交稻,培育水稻、小麦新品种,为大田生产服务。


地震台1972年建于金寨一中后山,为全省首批建立的3个地震台之一。有测震记录室、仪器观测室、办公室等,建筑面积170平方米。拥有测震、地磁、地倾、地电及电子计算机、地震自动报警器等先进设备,能记录近震、地方震及微震,通过三个分向记录,进行放大处理。地磁仪器,是三分向磁变仪,记录磁场的相对变化。地倾斜仪器,有平摆倾斜仪两套,水管倾斜仪一套,1973年投入观测记录。地电仪用以观测地下自然电位和形变电阻率,1975年投入观测。测震记录室每天24小时记录仪器反映的资料,通过微机处理后,定时将数据电报中央和省地震台。遇有震情随时向省台报告。1976年,全县建立群众地震观测站35个,宏观哨420个,拥有业余观测人员500人。1984年4月,仅保留梅山镇银湾村一处深井观测点,业务由县科委兼管,处理日常数据分析。1979~1984年,地震台在全省地震观测质量评比中荣获全省先进台称号。1987年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工3人,技术员1人。

县农机局农机研究所1977年成立,有农机工程师等技干3人,1979年研制一盘SD-1.1型悬挂钉齿耙,试配中型拖拉机复式作业,提高动力利用率20%,一次可完成耕耙农艺要求。1980年该所改制成功2B-1A型谷物播种机,在开顺公社大田试验,每小时可播种6亩以上,提高工效5倍,下种均匀,播深一致,出苗整齐。1983年引进推广4千瓦小型手扶拖拉机,体积小、重量轻(150公斤),作业稳定,适应最大迎坡角18°,横向移动坡角12°,时效1亩,耗油量可降低7%,1987年全县推广25台。

食用菌研究所1983年由县农林办公室筹建,1984年划归乡镇企业局管理,有职工11人,其中干部、技术人员各1人。主要研究木耳、银耳、香菇、猴头、凤尾菇等菌种生产,至1935年生产各类菌种8.5万瓶。1986年生产代料栽培香菇菌种36万袋,栽培香菇3600平方米,产鲜菇3.75万公斤。同年,该所迁至香草湾借用部队营房改建厂房,招收合同工56人,增购两吨锅炉1台,灭菌锅8口,接种箱20个,栽培架5600平方米,可年产鲜菇5万公斤。1987年生产代料栽培香菇菌种28万袋,其他菌种0.8万瓶,栽培香菇4200平方米。

附抗日战争时期境内省属科技机构及活动


省立气象测候所民国28年(1939),安徽省政府在金家寨设省会气象测候所,11月开始观测记录,民国30年9月21日该所组织导淮事务所、建设厅测量队等单位共9人于金寨镇詹家畈进行日食观测,初亏9时51分53秒,食甚11时22分23秒,复圆12时47分46秒。食前最高温度25.6℃,食时最低温度21.6℃,复圆后回升到24.7℃。食分为0.95。当时绘图20幅、拍照片8张。


立煌苗圃民国28年10月,省政府在白龙岗(今双石乡)创办省立立煌苗圃,面积20亩。当年栽植树苗1万株、播树种500公斤,民国29年4月改为省立立煌农林示范场,进行农林良种的引进、试验。


水文站民国33年,安徽省政府在本县设立水文站、雨量站记载史河水位变化和降雨情况。

小型农场民国33年在洪湾乡(今桃岭乡)胡家畈创办小型农场,有土地4亩,水塘8亩,进行粉丝加工,畜禽饲养及蔬菜、花卉、林木栽培试验。

三、科技队伍

本县于1983年首次开展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全县有科技工作者3072人,获得职称的有71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人,中级技术职称85人(工程师21人、农艺师24人、畜牧师2人,主治医师19人,会计师8人,统计师1人,经济师1人,讲师9人),助师职称458人(助理农艺师33人,助理工程师82人,助理畜牧师9人,助理会计师66人,助理统计师16人,助理农经师2人,医师250人),技术员职称174人(工程技术员61人,农业技术员37人,畜牧技术员7人,会计员66人,统计员3人)。此外,在中学、中专教师中享受讲师待

〔表25—2〕
1987年科技人员职称情况统计表

遇74人。

1987年职称改革后,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4861人,其中高级职称85人,中级职称1145人,助师职称2033人,技术员1598人。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