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小说散文
诗歌


小说20年代末,革命作家蒋光慈创作的小说有: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野祭》、《短裤党》、《菊芬》;长篇小说《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田野的风》。抗日战争时期,外籍作家姚雪垠、赵景琛、王萍草在立煌均发表有中篇小说。

1949~1987年,县内作者在省以上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36篇。京隆著《四叔讲的故事》、台运行著《将军传奇》均由省级出版社出版发行。

散文20年代,蒋光慈著有散文集《纪念碑》、《异帮与故国》;40年代王亮哉著有《康王寨志》。

1949~1987年,本县作者在省、地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散文66篇,杂文17篇,报告文学28篇。其中京隆的散文诗《连香树》获1987年全国首届金龙散文诗大奖赛佳作奖;周拥军的《山恋、我阅读》散文诗获二等奖。


诗歌清代,县内文人诗词品作仅存少数篇目。民国时期,江伯良、马中膺、吴沧洲、革命烈土詹谷堂、袁汉铭均有诗作,惜多散失。

民国14年(1925)蒋光慈第一部新诗集《新梦》由上海书店印行。诗集中收进作者民国10~13年在苏联留学时期创作的主要诗作。民国16年1月,蒋光慈的第二部诗集《哀中国》由瞿秋白题署,在武汉长江书店出版。民国17年3月,长诗《哭诉》由春野书店印单行本。

民国30年(1941),外籍作家臧克家在立煌《学生界》上发表长篇叙事诗《范筑先》,蒲风在立煌也发表了一些新诗,激励抗日土气。

1949~1987年,县内诗作者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新诗222首,旧体诗25首,词4首。其中,台德谦写的组诗《大别山中》(5首),发表在《诗刊》1964年第2期上。1985年县政协成立笔架山诗词社,内部出版《笔架山诗词》,以古体诗为主兼新诗、楹联,至1987年,已出版1期。

附一旧志中诗词作品篇目辑录

《听月楼诗稿》1卷,清道光贡生、张冲人吕潮著。仅余残篇。

《定远留别诗》1卷,清道光三年进士、汉中府定远州同知、果子园人罗定约著。今存12首。

《横溪草堂诗钞》22卷,清光绪进士,丁家埠人张良暹(张晋芝)著。今存。

《鸠江纪事诗集》1卷,清光绪举人、芜湖教谕、燕子河人余德香著。今存抄本。

《绿月亭诗集》多卷,清光绪举人、三合人傅云(香箬)著。已散失。

《游淮诗草》1卷,清光绪秀才、双河人冯味谙著。今存。

《碧乐轩诗草留粹》1卷,清光绪壬寅恩科贯生、张冲人江荫先著。残存。

《梦醒录诗文集》2卷,清末秀才、徐冲人郑鼎三著。存抄本。

《翠筠轩诗草》1卷,清末女诗人、齐山人赵鉴明著。已散失。

《四吟诗草》1卷,清末齐山人晁云甫著。残存。

《陶陶书屋诗草》1卷,民国年间张冲人文子安著。残存。

《育英堂诗集》1卷,民国年间燕子河人徐百超著。残存。

《鸿爪回溯集》1卷,民国年间教师、徐冲人叶庐山著。存抄本。

附二诗词、楹联选

采茶乐明潘世美

高峰直与浮云齐,望入无峰天亦低。爱探惊雷新吐荚,提筐争向雾中迷。

春暮感怀清余德香

诗吟崔颢兴尤佳,风物仍将故土夸。犊角竞抽三月笋,龙团新辗六安茶。树林白集舂锄鸟,岩谷红铺踯躅花。我既同乡即同恨,何能在此久为家。

咏松子关清张晋之

千里中原此划疆,平分天堑界光黄。月明绕树飞乌鹊,日落居人畏虎狼。东去淮淝环铁锁,南通云梦固金汤。泥丸塞断雄关险,隐若长城据一方。

采茶忙清关世恩

抛却春花簇簇红,全家忙向白云中。小姑寻到岭前去,浅步山腰又几弓。

焙茶
清王毗翁

露芯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须采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

苦茶贡清陈章

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心连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苦茶商盘剥
清陈燕兰

近城百里尽茶山,估客腰缠到此间。新谷新丝权子母,露芽摘尽泪潸潸。

观渔·伤税赋烦郑鼎三

河水涓涓断泉源,河鱼皓皓盼霖甘。河流告竭鱼儿尽,我看渔翁还不还!

咏菊
詹谷堂

生来傲骨迈王侯,压倒群英占晚秋。最是名花怜知己,不嫌冷淡几经秋。

卜算子·民国10年(1921)在武汉喜见董必武同志詹谷堂

束发读书时,着意爱梅洁,一任漫天风雪飞,怒放花称浥。结识陆放翁,千载知音客,傲骨遒姿更扬眉,堪笑群芳歇。

庆祝立夏节起义胜利成功大会对联詹谷堂


赤帝本威灵,应教普天赤化;

红军初暴动,试看遍地红花。

咏岳飞周百谷

莫须三字痛奇冤,千载人人恨桧奸。一桧岂能冤武穆,宋王不想父兄还。

金寨地名楹联鲍增豫

古寨耸石心,想当年火炮连天,红旗蔽日,只杀得马头坠地,狗迹成仙,问这些狱府孤魂,滑油金耙,为什么泪洒斑竹,血染白沙,往事付流波,且莫谈,悬剑山头悬宝剑;

层峦撑大别,看今日梅子遍地,帽顶凌云,有多少老母抱儿,盘婆扶子,遥指着金台银畈,铁瓦铜锣,喜归来地辟麦园,开顺船冲,催耕闻社鼓,慢逗留,望灯山下望春灯。

题高庙联马中膺

正堪远瞩高瞻,悠悠史水,列列群峰,无非东下长淮,西连大别,如画旧河山,常留胜迹;

到此抚今追昔,衮衮诸公,济济多士,亦有冶城谢傅,江左夷吾,慷慨誓舟楫,共赴时艰。

自题
联赵筱舫

甘淡泊以清高,任满眼繁华付诸春梦;

守清贫而尚志,论半生洒落等若行云。

附三儿歌

月老老,黄巴巴。小孩子,要吃妈(奶),拿刀来,割给他;拿秤来,称给他。他不要,“扳”掉它(扳,丢掉之意)。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小大姐,抱猫来,几里咕冬滚下来。

腊月八,日子好,许多姑娘变大嫂。嘴里哭,心里笑,转身又坐大花轿。

二、戏剧音乐舞蹈


戏剧清末民初,京戏、倒七戏、皮影戏班社在城乡流动演出,上演传统剧目,大都是宣扬封建道德的内容。皮影戏班根据民间传说《黄花天子坐古城》编排成《五女征南》剧目上演。民国20年(1931),金家寨剧团及苏区各地宣传队自编自演革命内容的新戏,如《送郎当红军》、《红军打商城》等。

抗日战争期间,省属各话剧团体在立煌上演《放下你的鞭子》、《盲哑恨》、《马百计》、《八百壮士》等独幕剧;其他剧团上演的还有夏衍编的《一年间》、凌鹤松编的《黑地狱》、老舍编的《面子问题》、宋之的编的《黑字二十八》、陈白尘编的《群魔乱舞》、曹禺编的《雷雨》、田汉编的《吕优之死》、洪深改编契诃夫的《蠢货》等剧目;京剧团上演的有《梁红玉》、《情忠报国》等剧。

1950年,为配合清匪反霸,城乡业余剧团演出《地主请客》、《活捉汪宪》等。1951年,县组织抗美援朝宣传队在城镇、农村演出《戳破纸老虎》等戏剧,宣传抗美援朝。1958年,山歌剧《闹红灯》获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优秀节目奖。“文化大革命”前17年,戏剧节目多为配合政治运动的内容。“文化大革命”间的10年,传统剧目被禁,“样板戏”统治舞台,业余剧团统称“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革命大批判”小节目。1978年后,剧团恢复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县文化馆业余演出队参加省业余剧团调演,演出李皓创作的《夜宿翠屏岭》获创作奖,1984年,张传习创作的古装剧《铁碑怨》和甄远东创作的《点状元》,由县黄梅戏剧团和皖西庐剧团参加省首届戏剧节演出,分别获编剧二等奖和一等奖,1985年,《铁碑怨》、《点状元》两剧由省电视台黄山音像公司联合录相放映。


音乐县境流传有民歌、山歌、小调等,既有抒发男女青年的美好爱情,也有揭露旧社会的不平,反映人民群众反抗压迫的心声。立夏节起义后,苏区宣传工作者采用旧民歌曲调填入新词,宣传革命思想。佛堂坳列宁小学校长罗银卿用民歌《八段锦》曲谱,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新歌,在根据地广泛流传。此歌已编入《革命历史民歌表演唱》和大型音乐舞蹈影片《东方红》。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西学生军宣传队、动员委员会工作团、学生街头宣传队,在县境用歌曲宣传抗日救国。《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救国军歌》等歌声遍及城乡。民国27年(1938)“立社”组织大型合唱团举办音乐晚会、音乐讲座。民国28年合唱团举办《黄河大合唱》,民国31年举办《生产大合唱》。

1949年后,学校重视音乐课,有专用教材。“文化大革命”中,“语录歌”、“忠”字歌占据歌坛。1982年,省电台播放由县文化馆搜集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金寨师范教师廖家骅整理的《大别山民歌联唱》49首。80年代以来,现代音像设备日渐增多,促进了新歌曲的普及,青年爱唱轻松、活泼、富有生活情趣的流行歌曲。

舞蹈县境历来流行各式花灯舞蹈,无固定程式,舞姿因人而异。学校兴起后,教学《葡萄仙子》一类舞蹈。苏区宣传队员常用边歌边舞形式,加强宣传效果。民国33年,立煌举办体育运动会时,立煌女子中学表演《土风舞》。1949年,老解放区的腰鼓、秧歌、莲湘(花棍)传入县境,学校师生学习、表演。1956年,县举办民间音乐舞蹈会演,青山区演出挖掘整理的《莲花灯舞》和《十把扇子》传统节目,参加省地会演。省剧团还把金寨的“道花谜”节目带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观众欢迎。同年,职工、学生一度学跳“交际舞”。1968年,盛行“忠”字舞,男女老少都得学跳,文化主管部门还办培训班教练推广。1980年后,青年喜跳迪斯科,工会、共青团常组织小型舞会。

附县境流行及创作的历史民歌、革命歌曲选

慢赶


送郎送在清水河


小小茶棵矮登登


吴店山歌


穷人歌


歌唱立夏节暴动


八月桂花遍地开


送哥当红军

红军


红军到金寨


〔表26—1〕
历年在地市以上报刊发表的文艺作品统计表


〔表26—2〕
历年获地(市)级以上奖励的文艺作品一览表

三、美术书法 摄影

美术、书法县内美术、书法作品经历代兵燹和“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的焚掠,幸存不多。清末,辛亥革命元老、寿县人张树侯来我县进行革命活动,曾在流波大眼旁石壁上刻有“滚雪”二字,还在本县为人制作石砚、印章,书写对联。县人王亮哉擅长书法、国画、治印。民国21年(1932),苏区宣传工作者在槐树湾乡陈冲村葛氏祠山墙上画的《拥护第三国际,完成土地革命》、《打倒帝国主义》两幅壁画,是农民画家徐凤章的手迹,保存至今。

民国28年(1939)6月,省政府在立煌组织绘画研究会、绘画标语队,并出版美术刊物《大别山画报》。民国29年元旦,举办“抗战漫画及战利品展览会”,征集名人字画义卖,将所得慰劳前线抗战将士。6月,“立社”主办美术展览会,展出绘画、木刻、雕塑等作品。7月,抗战艺术社为纪念“七七”3周年举办画展,展出作品198件,画家於种展出《蒙城之难》、《台儿庄大捷》大型油画。11月,青年服务社举办抗战画展。

50年代后,专业、业余美术作者在全国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国画、油画、木刻等作品32件,雕刻作品8件。参加省级美展32件。洪志准、曹勇、李胜作品参加省、地区展出并在梅山举办个人画展。全国版画协会会员洪志准的版画和国画获得了省级奖3幅,地区奖3幅,李胜版画《春到山乡》获地区创作一等奖。县文化馆多次举办美术培训班,举办橱窗美展。1979年,县文化局举办建国30周年美展;县总工会文化宫亦曾举办美术、书法展览。1982年,梅山一小四年级学生黄慷的《春游》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少儿画展。卢道福的行草书秦观《行香子》词,获1987年“黄山杯”首届书画大奖赛优秀奖。


摄影民国27年(1938),金寨、麻埠二镇始有照像馆。民国29年“立社”及新生俱乐部等单位联合举办摄影图片展览,反映我县军民英勇抗战事迹,揭露日本侵略军的罪行。1953年,文化馆展出中国新闻图片社发行的新闻展览图片。内容多为祖国建设新貌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业绩。1978年以来,县人摄影作品在报刊上发表150余幅。在省以上参展作品12件。全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汪承凡的《中国武术作月老》获1985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展览银牌奖。

四、民间传说故事选


黄花天子坐古城金家寨东北五里有一古城畈,传说为黄花天子的王城。北宋时后周柴荣的裔孙在此称“百里王”,辖地方圆百余里。狗迹岭、清风岭、长岭关、松子关为主要关卡。黄花天子在王城设四门:狮子口为北门,高庙为南门,东门在下棋尖,西门在河南岸。天堂湾(今槐树湾乡)设有粮仓、马厩、军器库和药厂(今槐树湾乡犹有运粮沟、养马寨等地名)。黄花天子王城附近有羊毛寨、天堂湾、将军寨、清风寨等十寨。传说梅山附近青峰岭即为当年的清风寨,因其守关将领“清风”而得名。

黄花天子有丞相龙天表,以清风、明月二位道人为军师。三人俱有妖术,怂恿黄花天子造反,黄花天子遂于宋天圣年间举兵反宋。朝廷派杨门女将杨乃红、杨金花等率兵征讨。宋兵先从狗迹岭进军被阻后,改从清风岭突破,打败了清风、明月二将,再越盘婆岭,至高庙攻破其城门,打死丞相龙天表。这时,黄花天子只身向西逃跑,杨乃红紧紧追赶,追至张公山下狮子岭头处,云鬓松散,金钗堕地(金家寨一名金钗镇,源此),不及拾取,仍尾追不舍。黄花天子见前有大河后有重兵,便舍弃战马,跳入黑龙潭自尽(一说跳入双河区境内之黄龙河,今河中有一黄色巨石,传说为黄花天子玉玺)。


眼龙女大眼位于张冲乡人民政府南1.5公里处的黄树岭的峡谷中。燕子河从海拔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岭中东突西撞奔腾而下,至黄树岭处陡然从高约15米的悬崖断壁上跌落下来,冲入深潭,形成瀑布,水花四溅,声如雷鸣。潭中伏一暗礁,顶上有洞,洞围一米许,“眼”由此得名,亦即所谓“龙门”,潭为“龙宫”。潭中有一高出水面二、三米的礁石,称为龙女的梳妆台。传说这里住一贫穷的青年樵夫,每当清晨登山打柴时,就见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梳妆台前梳妆。樵夫与姑娘日久相爱,私结终身。一年大旱,禾苗枯萎,穷人断炊。樵夫的老母对儿子说:“龙王爷多狠心,再旱下去,我们怎能活命啊!”此话触动了一向敬爱老母的樵夫,他便把与龙女相爱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听了,心中大喜,立即要他去求龙女降雨,解救穷人。第二天,樵夫再三恳求龙女救助乡亲,龙女为之感动,当夜将龙王身边播云布雨的云帚偷出,对空轻拂,随即下了一场大雨。人们欢呼拜谢龙王。龙王惊异,一查知是龙女所为,欲加惩罚。龙女吓得逃出龙宫,与樵夫母子一起驾彩云奔东海而去。此后,每逢久旱,人们都思念龙女与樵夫,憎恨龙王,气愤地把千斤炸药投入眼,大闹“龙宫”,名叫“闹眼”。

五、民间文艺

本县民间文艺形式多种多样,有丝弦锣鼓、渔鼓、湖北道情和灯会。灯会中有龙灯、狮子灯、河蚌灯、花车、旱船、高跷、腰鼓、锣鼓篷、伞灯、平台灯、花鼓灯、花挑灯、尾灯等各种灯舞。历史上春节、元宵或地区性的节日,集镇多以行业、农村则以村庄举办形式各样的灯会,表演者载歌载舞,观看者放鞭炮欢迎致意。流波镇春节至元宵节玩龙灯,几十条龙,欢腾飞舞,尤为壮观。

抗日战争期间,金家寨城区于民国32年(1943)“双十节”夜晚举办大规模提灯游行。抗日战争胜利,金家寨城区掀起大规模的灯会庆祝活动,连日不绝。

1950年春节,为欢庆大别山剿匪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城关区各乡镇都组织花灯到金寨镇会灯,还有秧歌、腰鼓和莲湘舞、活报剧等,盛况空前。1954年花桥乡农民陈淑林一家五口人同台演出地方戏《一家人》,受到观众好评。1977年元旦和春节,为庆祝粉碎王、张、江、姚反革命集团的胜利,县城梅山举行了两次规模盛大的灯会,禁锢多年的龙灯、花船、秧歌等文艺形式,重现街头。1983年5月6日,为纪念立夏节起义54周年,县城梅山各机关学校在体育场举行盛大灯会,参加活动者3000余人,回乡参加纪念立夏节起义的部分省、军、地级老红军也观看了灯会。中央及省10余家新闻单位进行现场采访,并录制纪录片,拍摄电视音乐片《将军的摇篮》中的大部分镜头。活动连续3天,观众达十数万人次。


丝弦锣鼓流行于古碑、麻埠、燕子河、斑竹园、南溪一带。主要有弦乐、管乐、打击乐器。演奏时要20多人,形式灵活多变,边打边走,或列为方阵,或就地成对。麻锣,按行进的节奏和速度,边敲边抛向五、六米的上空,接在手上后继续前行和敲打,表现出熟练技艺。南溪区丁家埠乡后冲村群众能演奏丝弦锣鼓全套36路。


渔鼓来源于湖北,流行于斑竹园、吴家店、燕子河、长岭一带。由一人或四、五人演唱。根据演唱节奏叩击鼓面,发出短促、明快“砰砰砰”的声音,音调铿锵,节奏沉稳,着重叙事。唱词—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一般四句为一乐段,尾句由众人唱和。大都用“楚语”演唱。


湖北道情来源于鄂北,流行于斑竹园、燕子河、长岭一带,一般由2~8人随唱(男女各半)。女演员手执碟子,表演时不断翻腕扬臂,动作多变,以竹筷交替敲击碟边、碟面和碟底,给人一种明快的节奏感。男演员手执简板,双手各握两块,以手指和手掌灵活操作,相互撞击,发出“达达”的声响,以丰富碟音的声部,稳定演唱的节奏。湖北道情多用“楚语”演唱,地方特色较浓,唱词可自由换韵,结构完整。一段中有快板、慢板、数板和道白,容量较大,以表达复杂的感情,曲调委婉、流畅、多变化;节奏跳跃、明快,富于抒情。


平台灯流行于麻埠、流波一带,春节期间盛行。灯为立体状,长宽各2.5~3米,高约3~8米,以山为背景,山上有苍松翠柏、楼台亭阁、山庄庙宇、小溪竹林、农事耕作、牧童和桥梁等,有的扎成幕戏,以灯烛穿插其中,光彩夺目。最大的平台灯有3节,中等两节,最小的1节2.5~3.5米,大的用16人抬,小的用8人抬,随从执事,手持三、四米长的鸡毛帚,随灯防火。另有烛挑相从,以便随时更换。平台灯的寓意是象征百姓平平安安过新年,政局稳定,国家兴旺昌盛,歌舞异平,同时给人以山水园林美的享受。平台灯扎法手艺精巧,以竹木为主,铁丝结扎。山的外衣用色纸,甚为壮观。人与动物用棉花制作,形象逼真。


狮子舞流行全境,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出现。两个人在狮皮内,一前一后相互配合,运用熟练的技巧,作各种动作。小场狮子舞在平场地或街道上,摇头摆尾沿街跑一遍或追逐绣球。大场狮子舞多在盛大的灯会上出现,集中数十张方桌,搭成塔式,狮子在架叠的桌凳上竖蜻蜓,甩跟头。


花鼓灯流行全境,历史久远。花鼓灯是一种集体歌舞。一般的花鼓灯人员有:2个送灯信、1个打花鼓伞(丑角)、2或4个花鼓娘子站边场,站中场的是主角唱得较多。灯场上配一套锣鼓:花鼓、大锣、马锣、二锣。每唱一首花鼓词打3次锣,便于唱的人休息思考,花鼓词大多是五句或六句,如果唱四句的诗,唱的人要编出末尾一两句,收尾的唱词必须与前面的音韵协调。在唱腔上,燕子河以南的前畈、后畈、长岭等地多唱南腔,拖音长、语音重;燕子河以北的方坪、青山、张冲、油坊店等地多唱北调,收音短,干脆利落。


花挑舞历史久远,流行全县。此舞用一根竹扁担挑着两只大口小底的圆形竹篮,篮内盛着能够旋转的大朵荷花、牡丹等花卉,有4至8人参加,原多为男扮女装,1950年后,多为女青年扮演。她们头戴彩色花环、腰系红绸带,担着花篮,以轻盈的舞步,踏着舒缓的锣鼓节奏,边唱边舞。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唱词有新有旧,或触景生情即兴编唱,多是祝愿人们吉祥富贵、多福多寿的。


尾灯盛行全县,是整个灯会最后一个“笑”的节目。此灯由一丑角走在前面,头戴破草帽,画八字胡,反穿羊皮袄,腰系草绳,左手举着竹杆小灯,右手摇着破蒲扇,领着10~12名青年演员(男女各半)进行表演。他们踏着轻快的锣鼓点子,旋转一阵,对白一阵,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逗人发笑。
下一篇:第三节 文 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