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医 疗
一、中医
明末,果子园的金六先生是本县最早的知名中医。清代,群众对古碑著名中医李三畏有“起死回生”之说,誉满六安、霍山诸县,曾获清廷授予“德优灏庆”巨匾一幅。南溪中医鲍尊源,任光绪御医。中医蔡宏犹,在清廷太医院供职。清末至民国初年,张畈乡著名中医胡焕章擅长痘疹、伤寒、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治。南溪名中医张竹渠,曾任河南省国医馆馆长。胡店中医陈艮山被列为全国名医之一。老中医彭久如,1981年被行署卫生局授予“名老中医”称号。
1950年前,本县中医人才培训为学徒形式。1952年,县卫生科举办中医业务培训班,学员148人。1970~1972年培训西医改学中医人员143人。1979年,中医人员参加全省录用考试,录用14人,为六安地区之首,居全省第二。
本县中医历来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断方法,部分中医运用拔火罐、打灯火、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1950年后,中医逐步使用普通的西医诊疗技术,对肝、肾、胃、造血等疑难病症的治疗积累了较好的经验。1962年,古碑看戏观众拥挤踩伤骨折7人,中医方升福采用中医复位固定法连夜抢救,无一例感染或畸形。1970年,县卫生局抽调中医中药人员搜集民间单验方1200多种,编印成《金寨单方验方选编》。1983年,槐树湾乡中医汪德润采用针灸加服中药,仅15天即治愈一头部外伤引起失语两个月的病人。
附单方、验方选介
预防麻疹贯众1个,置于水中浸泡浴洗。
治传染性肝炎茵陈30克,红枣60克,鸡蛋2~3个,同煎吃,每日1剂。
治急性菌痢马齿苋30克,白木槿花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肺炎鲜鱼腥草5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哮喘蝙蝠1只,甜酒适量,剥皮取其肉和心焙焦,分次用甜酒冲服。
治溃疡病乌龟1只,猪肚1个,挖出乌龟内脏置于猪肚炖烂,常吃。
治慢性肾炎杜仲6克,猪肾1个,炖烂吃,每日1剂。
治腮腺炎龙须草1把,与鸡蛋或豆腐同煎吃。
治慢性菌痢石榴花或皮10克,水煎服,日服1剂。
治癫痫过冬生长的老干茶叶50克,研末或制丸,日服2次,每次3克。
治早期轻型肺结核鲜马齿苋2把。水煎服,日服1剂。
治便血老鼠刺果100克,与猪肉同炖,日服1剂。
治慢性肾炎玉米须、白茅草根若干,水煎服加糖常饮。
解有机或无机物中毒、酒醉小野鸡尾草,晒干研末冲服或鲜草捣汁服。
治痔金刚刺适量,煎水熏洗、坐浴,1日3次。
治妊娠呕吐灶心土1块,姜炒,煎水当茶饮。
治牙痛马蜂窝1块,洗净后煎服。
治过敏性皮炎兰花草根、千里光根各250克,水煎洗。
治风湿痛金樱子根200克,米酒500克,浸泡一星期以上,日服2次,1次50毫升。
止创伤出血松树内皮,捣烂外敷,或制薄条包扎。
治月经不调、经后痛经益母草(八方麻)花和茎、红糖,熬成膏,每日早晚各服1匙。
治急性咽炎鲜鱼腥草100克捣烂,甜酒1碗加白糖冲煮,1日2次分服。
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癫仙鹤草100克、白芨10克、红枣10枚,煎服,每日1剂,连服1月。
治百日咳半夏2克,猪胆汁适量,糖水冲服,每日1剂,分3次,连服7日。
治高血压天麻、双丁、磁石、竹茹、生牡、生龟板各15克,生地、川牛夕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梅毒中药复方土茯苓膏(丸)。
二、西医
清末,果子园周雕于武汉学习西医,归里兴办仁济医院,西医始传入本县。他用西医术诊治常见病,还可作痔、瘘、疝和骨科小手术。1949年前,县内有西医诊所3所,医生5人,较有影响的有麻埠的台厚民、金家寨的叶伯平等。1951年县医院仅能作常见病的诊治,外科作疝囊修补、阑尾切除等一般手术。1956年始作多种下腹部手术和脾、胃、胆囊切除术。1966年,县医院开始使用心电图并逐步开展血液生化及肾功能等测定。1984年,使用消化道纤维内窥镜及脑电图,设置了心电监护装置。1983~1985年,采用心电监护处理心肌梗塞、心律紊乱等危重病人391例,抢救成功率为87%。1984年,外科可作心包液引流术、椎司盘髓核切除术、股动脉次全断裂修补术、膀胱癌根治术。同年,为一患者切除罕见的巨大卵泡膜细胞瘤,瘤体36×28×16厘米,重11公斤。80年代以来,本县各区医院普遍可作上腹部肝、胆、脾、胃和甲状腺肿摘除及子宫全切等较大手术。江店区医院,新开展宫颈癌、胃癌根治术,开展脑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和经皮穿刺肝胆造影检查,并率先使用B型超声波诊断。至1987年,全县52所乡卫生院能开展普通检验、胸透、下腹部手术。
〔表27—4〕若干年份医院住院、门诊人数统计表
附一
1974~1976年死因调查分析资料
全县三年合计人口1580828人,死亡人数14325人,死亡率为9.06‰,其中男性略低于女性。死亡人数中,前10位死亡病因人数13168人,占死亡总人数的91.92%。
全县三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人员中,肺心病死亡率1.10‰,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0.72‰,两者共占心血管死亡人数的64.07%,50岁以后死亡率剧增,高峰均在70岁组。先心病1岁以下为高峰,死亡率为2.68‰,1岁组为0.24‰。男性死亡率为2.56‰,女性为3.14‰。县城梅山镇死亡率为2.23‰,区乡死亡率为2.86‰。
〔表27—5〕
1974~1976死亡人数分类统计表
死于呼吸系统疾病以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死亡率最高,分别为0.79‰和0.46‰,共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总人数的92.78%。5岁以下肺炎患儿死亡率最高,占死亡数84.41%,慢性支气管炎随年龄递增,70岁达高峰。
恶性肿瘤死亡1289人,其中:食管癌376人,胃癌239人,宫颈癌141人,肝癌133人,肺癌71人,直肠癌55人,共1015人,占同期癌症死亡总数78.74%;男性786人,死因居男性第四位,女性503人,死因居女性第六位,35岁以后死亡率急剧上升,45~64岁死亡者中有20~25%死于恶性肿瘤;0~14岁以白血病为多。
本县主要恶性肿瘤食管癌相对高发地带和防治重点地区,在包畈、果子园、西庄、斑竹园、吴家店、古碑、七邻湾、双石一带,胃癌在莲花山、古碑、南湾、南溪、双河,宫颈癌在姜河、方坪、黄畈、洪冲、青山、莲花山、八河、张冲、齐山、鲜花岭一带,肝癌在后畈、渔潭、四道河、两河、毛河、方坪一带,肺癌在梅山镇、青山、张冲、莲花山、槐树湾、油坊店、双河、黄龙、南湾一带,直肠癌在竹畈、前畈、方坪。
死于消化系统疾病人员中,以消化道系统溃疡、肝硬化、肠梗阻死亡率为高。
死于结核病人员中,肺结核775人,占结核病死亡人数93.37%。
传染病死亡人员中,菌痢、败血症、流脑、乙脑、麻疹、肝炎死亡率为高。
除因病死亡外,另有:外伤死亡53人,农药中毒死亡8人,车祸、溺水、电击等意外死亡1671人。
附二眼病调查
1987年,县医院眼科医师抽样调查黄龙乡的大桥村和大畈村、花石乡的白水河村和绿化村(属山区)、竹畈乡的竹畈村和花园村(属低山区)、开顺镇的西街村和大兴寺村(属平原区),共4个乡(镇)8个村,受查3502人,其中盲目65人。
〔表27—6〕
1987年四乡八村盲目病因分析表
附三
1974~1985年县医院住院病人前八位病种统计资料
〔表27—7〕
县医院历年住院病人前八位病种分类统计表
三、中西医结合
1949年以前,本县医疗以中医为主。1950年后,各区、乡成立联合诊所,医务人员中,中医师占多数。党和国家强调继承和发展祖国中医科学,提倡西医向中医学习,取长补短,县、区都成立了中西医联合会,以促进中西医交流。西医台厚民医师,掌握较多的中医单验方,尤其对儿科、妇科病人的诊断多从望、闻、问、切入手,辨证施治,疗效声誉均好。西医师李定福在诊断施治时亦常常中、西药兼用。60~70年代曾多次举办西医向中医学习的培训班,并送在职医务人员至省中医院校进修。
70年代,县医院设针药制剂室,以中草药制成针剂,以西医方法注射,疗效较好。由中药房配方加工制作抗癌一、二号合剂、肝炎合剂、鱼桔合剂等十多种,并广泛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近几年中医师诊断还借助于透视、心电图、B超等西医器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县医院、区卫生院已常用中医术治疗阑尾炎、胆囊炎、肠炎、烫伤、骨折等疾病。中药复方土茯苓膏(丸)治疗梅毒,疗效显著。
现中药价格偏高,煎服中药不及服西药方便,致使部分中医师多使用中成药或开西药处方,不利于中草药的研究利用和中医术的提高。
四、外援医疗队
民国36年(1947)冬,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纵队后方医院驻汤家汇、银山畈之间,至民国37年5月多次派出医疗小队、组,为贫苦农民治病、施药。1958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和省有关卫生单位派出80多人的医疗队,助帮县开展地方性甲状腺肿和梅毒防治;1965年省医疗轻骑队先后来县境开展医疗巡诊;60年代末合肥市人民医院、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派医疗队来县境南溪区和吴家店乡开展防病治病,帮助基层培训卫生技术人才。
1970~197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七医院先后派遣10批248名医务人员驻油店公社。9年中为油店、面冲、莲花山3个公社培训赤脚医生128名,帮助办合作医疗,搜集民间单方验方230多个,指导群众挖中药8500多公斤,自制膏、丹、丸、散80多种,诊治病人136500例,抢救危重患者945名,做手术1730例。
1978年,安医附院、省立医院、解放军126医院、淮南市矿工二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别派出医疗队来本县江店、青山、南溪、双河、斑竹园、燕子河、古碑为群众防病治病。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等4个部联合发出《关于组派医疗队支援革命老区建设的通知》,1985~1987年,解放军总后勤部、南京军区后勤部、省卫生厅先后派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和长征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八一医院、九七医院、一○五医院、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六安地区医院等36批286名医务人员分赴本县7区,医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3年共门诊301298人次,巡诊71824人次,出诊119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6745人次,施行各种手术29432例,抢救危重病人1243例,体检21420人次,开展疾病普查462680人次,为烈军属、贫困户减免医药费15万元。
各医疗队在开展防病治病的同时,积极帮助区乡卫生院培训卫生技术人才,3年共举办专科培训班48期,开展学术讲座421次,参加学习1350人次。支援器械设备1300件(台),价值60万元,支援药品价值8万元,免费修理器械350件。
医疗队继承老红军的传统,在本县各区乡跋山涉水,开展地方性甲状腺肿、痴呆病的医疗防治工作,作出了大量令人称颂乐道的事迹。古碑区洪达荣农药中毒4小时,经二军大医疗队全体人员30多小时抢救,转危为安。群众称赞解放军有起死回生之术。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主治医师王昭梅治愈因尿瘘症而住山洞8年的痴呆女患者。南京军区总医院的李良友抢救危重病人19人,治愈疑难病症30多例,八一医院的杨建东和朱小妹,先后作白内障手术11例。
在医疗队驻本县期间,中央军委委员、副秘书长洪学智于1986年专程来县,看望和慰问医疗队。1987年10月,全军支援老区卫生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在本县召开,12月,医疗队陆续撤回。
附制药
清末至民国时期,全县仅有10多家药店能配制常用的膏、丹、丸、散,熬制龟胶等。历来讲究茯苓加工工艺,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县医药公司用茯苓、黄豆、麦麸、红糖、青橡子等作原料,配制成“浮肿散”,疗效甚佳。1971年,县医药公司建立小规模制药厂,先后生产豹骨木瓜酒、天麻丸、止咳糖浆等10多个品种。因受资金、技术、设备等条件限制,1974年4月停办。
70年代初县医院制剂室生产千里光、板兰根、喜树、百蕊草等中草药小针剂十几种。70年代末至1985年,县医院、青山和燕子河区医院、油坊店乡卫生院各设制剂室,自制葡萄糖输液、眼药水、局部麻醉药、丹参丸、山楂丸等20多个品种。1985年,燕子河、青山制剂室均停办。同年县医院制剂获全地区医院制剂第一名。
明末,果子园的金六先生是本县最早的知名中医。清代,群众对古碑著名中医李三畏有“起死回生”之说,誉满六安、霍山诸县,曾获清廷授予“德优灏庆”巨匾一幅。南溪中医鲍尊源,任光绪御医。中医蔡宏犹,在清廷太医院供职。清末至民国初年,张畈乡著名中医胡焕章擅长痘疹、伤寒、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治。南溪名中医张竹渠,曾任河南省国医馆馆长。胡店中医陈艮山被列为全国名医之一。老中医彭久如,1981年被行署卫生局授予“名老中医”称号。
1950年前,本县中医人才培训为学徒形式。1952年,县卫生科举办中医业务培训班,学员148人。1970~1972年培训西医改学中医人员143人。1979年,中医人员参加全省录用考试,录用14人,为六安地区之首,居全省第二。
本县中医历来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断方法,部分中医运用拔火罐、打灯火、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1950年后,中医逐步使用普通的西医诊疗技术,对肝、肾、胃、造血等疑难病症的治疗积累了较好的经验。1962年,古碑看戏观众拥挤踩伤骨折7人,中医方升福采用中医复位固定法连夜抢救,无一例感染或畸形。1970年,县卫生局抽调中医中药人员搜集民间单验方1200多种,编印成《金寨单方验方选编》。1983年,槐树湾乡中医汪德润采用针灸加服中药,仅15天即治愈一头部外伤引起失语两个月的病人。
附单方、验方选介
预防麻疹贯众1个,置于水中浸泡浴洗。
治传染性肝炎茵陈30克,红枣60克,鸡蛋2~3个,同煎吃,每日1剂。
治急性菌痢马齿苋30克,白木槿花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肺炎鲜鱼腥草5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哮喘蝙蝠1只,甜酒适量,剥皮取其肉和心焙焦,分次用甜酒冲服。
治溃疡病乌龟1只,猪肚1个,挖出乌龟内脏置于猪肚炖烂,常吃。
治慢性肾炎杜仲6克,猪肾1个,炖烂吃,每日1剂。
治腮腺炎龙须草1把,与鸡蛋或豆腐同煎吃。
治慢性菌痢石榴花或皮10克,水煎服,日服1剂。
治癫痫过冬生长的老干茶叶50克,研末或制丸,日服2次,每次3克。
治早期轻型肺结核鲜马齿苋2把。水煎服,日服1剂。
治便血老鼠刺果100克,与猪肉同炖,日服1剂。
治慢性肾炎玉米须、白茅草根若干,水煎服加糖常饮。
解有机或无机物中毒、酒醉小野鸡尾草,晒干研末冲服或鲜草捣汁服。
治痔金刚刺适量,煎水熏洗、坐浴,1日3次。
治妊娠呕吐灶心土1块,姜炒,煎水当茶饮。
治牙痛马蜂窝1块,洗净后煎服。
治过敏性皮炎兰花草根、千里光根各250克,水煎洗。
治风湿痛金樱子根200克,米酒500克,浸泡一星期以上,日服2次,1次50毫升。
止创伤出血松树内皮,捣烂外敷,或制薄条包扎。
治月经不调、经后痛经益母草(八方麻)花和茎、红糖,熬成膏,每日早晚各服1匙。
治急性咽炎鲜鱼腥草100克捣烂,甜酒1碗加白糖冲煮,1日2次分服。
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癫仙鹤草100克、白芨10克、红枣10枚,煎服,每日1剂,连服1月。
治百日咳半夏2克,猪胆汁适量,糖水冲服,每日1剂,分3次,连服7日。
治高血压天麻、双丁、磁石、竹茹、生牡、生龟板各15克,生地、川牛夕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梅毒中药复方土茯苓膏(丸)。
二、西医
清末,果子园周雕于武汉学习西医,归里兴办仁济医院,西医始传入本县。他用西医术诊治常见病,还可作痔、瘘、疝和骨科小手术。1949年前,县内有西医诊所3所,医生5人,较有影响的有麻埠的台厚民、金家寨的叶伯平等。1951年县医院仅能作常见病的诊治,外科作疝囊修补、阑尾切除等一般手术。1956年始作多种下腹部手术和脾、胃、胆囊切除术。1966年,县医院开始使用心电图并逐步开展血液生化及肾功能等测定。1984年,使用消化道纤维内窥镜及脑电图,设置了心电监护装置。1983~1985年,采用心电监护处理心肌梗塞、心律紊乱等危重病人391例,抢救成功率为87%。1984年,外科可作心包液引流术、椎司盘髓核切除术、股动脉次全断裂修补术、膀胱癌根治术。同年,为一患者切除罕见的巨大卵泡膜细胞瘤,瘤体36×28×16厘米,重11公斤。80年代以来,本县各区医院普遍可作上腹部肝、胆、脾、胃和甲状腺肿摘除及子宫全切等较大手术。江店区医院,新开展宫颈癌、胃癌根治术,开展脑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和经皮穿刺肝胆造影检查,并率先使用B型超声波诊断。至1987年,全县52所乡卫生院能开展普通检验、胸透、下腹部手术。
〔表27—4〕若干年份医院住院、门诊人数统计表
附一
1974~1976年死因调查分析资料
全县三年合计人口1580828人,死亡人数14325人,死亡率为9.06‰,其中男性略低于女性。死亡人数中,前10位死亡病因人数13168人,占死亡总人数的91.92%。
全县三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人员中,肺心病死亡率1.10‰,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0.72‰,两者共占心血管死亡人数的64.07%,50岁以后死亡率剧增,高峰均在70岁组。先心病1岁以下为高峰,死亡率为2.68‰,1岁组为0.24‰。男性死亡率为2.56‰,女性为3.14‰。县城梅山镇死亡率为2.23‰,区乡死亡率为2.86‰。
〔表27—5〕
1974~1976死亡人数分类统计表
死于呼吸系统疾病以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死亡率最高,分别为0.79‰和0.46‰,共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总人数的92.78%。5岁以下肺炎患儿死亡率最高,占死亡数84.41%,慢性支气管炎随年龄递增,70岁达高峰。
恶性肿瘤死亡1289人,其中:食管癌376人,胃癌239人,宫颈癌141人,肝癌133人,肺癌71人,直肠癌55人,共1015人,占同期癌症死亡总数78.74%;男性786人,死因居男性第四位,女性503人,死因居女性第六位,35岁以后死亡率急剧上升,45~64岁死亡者中有20~25%死于恶性肿瘤;0~14岁以白血病为多。
本县主要恶性肿瘤食管癌相对高发地带和防治重点地区,在包畈、果子园、西庄、斑竹园、吴家店、古碑、七邻湾、双石一带,胃癌在莲花山、古碑、南湾、南溪、双河,宫颈癌在姜河、方坪、黄畈、洪冲、青山、莲花山、八河、张冲、齐山、鲜花岭一带,肝癌在后畈、渔潭、四道河、两河、毛河、方坪一带,肺癌在梅山镇、青山、张冲、莲花山、槐树湾、油坊店、双河、黄龙、南湾一带,直肠癌在竹畈、前畈、方坪。
死于消化系统疾病人员中,以消化道系统溃疡、肝硬化、肠梗阻死亡率为高。
死于结核病人员中,肺结核775人,占结核病死亡人数93.37%。
传染病死亡人员中,菌痢、败血症、流脑、乙脑、麻疹、肝炎死亡率为高。
除因病死亡外,另有:外伤死亡53人,农药中毒死亡8人,车祸、溺水、电击等意外死亡1671人。
附二眼病调查
1987年,县医院眼科医师抽样调查黄龙乡的大桥村和大畈村、花石乡的白水河村和绿化村(属山区)、竹畈乡的竹畈村和花园村(属低山区)、开顺镇的西街村和大兴寺村(属平原区),共4个乡(镇)8个村,受查3502人,其中盲目65人。
〔表27—6〕
1987年四乡八村盲目病因分析表
附三
1974~1985年县医院住院病人前八位病种统计资料
〔表27—7〕
县医院历年住院病人前八位病种分类统计表
三、中西医结合
1949年以前,本县医疗以中医为主。1950年后,各区、乡成立联合诊所,医务人员中,中医师占多数。党和国家强调继承和发展祖国中医科学,提倡西医向中医学习,取长补短,县、区都成立了中西医联合会,以促进中西医交流。西医台厚民医师,掌握较多的中医单验方,尤其对儿科、妇科病人的诊断多从望、闻、问、切入手,辨证施治,疗效声誉均好。西医师李定福在诊断施治时亦常常中、西药兼用。60~70年代曾多次举办西医向中医学习的培训班,并送在职医务人员至省中医院校进修。
70年代,县医院设针药制剂室,以中草药制成针剂,以西医方法注射,疗效较好。由中药房配方加工制作抗癌一、二号合剂、肝炎合剂、鱼桔合剂等十多种,并广泛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近几年中医师诊断还借助于透视、心电图、B超等西医器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县医院、区卫生院已常用中医术治疗阑尾炎、胆囊炎、肠炎、烫伤、骨折等疾病。中药复方土茯苓膏(丸)治疗梅毒,疗效显著。
现中药价格偏高,煎服中药不及服西药方便,致使部分中医师多使用中成药或开西药处方,不利于中草药的研究利用和中医术的提高。
四、外援医疗队
民国36年(1947)冬,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纵队后方医院驻汤家汇、银山畈之间,至民国37年5月多次派出医疗小队、组,为贫苦农民治病、施药。1958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和省有关卫生单位派出80多人的医疗队,助帮县开展地方性甲状腺肿和梅毒防治;1965年省医疗轻骑队先后来县境开展医疗巡诊;60年代末合肥市人民医院、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派医疗队来县境南溪区和吴家店乡开展防病治病,帮助基层培训卫生技术人才。
1970~197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七医院先后派遣10批248名医务人员驻油店公社。9年中为油店、面冲、莲花山3个公社培训赤脚医生128名,帮助办合作医疗,搜集民间单方验方230多个,指导群众挖中药8500多公斤,自制膏、丹、丸、散80多种,诊治病人136500例,抢救危重患者945名,做手术1730例。
1978年,安医附院、省立医院、解放军126医院、淮南市矿工二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别派出医疗队来本县江店、青山、南溪、双河、斑竹园、燕子河、古碑为群众防病治病。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等4个部联合发出《关于组派医疗队支援革命老区建设的通知》,1985~1987年,解放军总后勤部、南京军区后勤部、省卫生厅先后派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和长征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八一医院、九七医院、一○五医院、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六安地区医院等36批286名医务人员分赴本县7区,医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3年共门诊301298人次,巡诊71824人次,出诊119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6745人次,施行各种手术29432例,抢救危重病人1243例,体检21420人次,开展疾病普查462680人次,为烈军属、贫困户减免医药费15万元。
各医疗队在开展防病治病的同时,积极帮助区乡卫生院培训卫生技术人才,3年共举办专科培训班48期,开展学术讲座421次,参加学习1350人次。支援器械设备1300件(台),价值60万元,支援药品价值8万元,免费修理器械350件。
医疗队继承老红军的传统,在本县各区乡跋山涉水,开展地方性甲状腺肿、痴呆病的医疗防治工作,作出了大量令人称颂乐道的事迹。古碑区洪达荣农药中毒4小时,经二军大医疗队全体人员30多小时抢救,转危为安。群众称赞解放军有起死回生之术。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主治医师王昭梅治愈因尿瘘症而住山洞8年的痴呆女患者。南京军区总医院的李良友抢救危重病人19人,治愈疑难病症30多例,八一医院的杨建东和朱小妹,先后作白内障手术11例。
在医疗队驻本县期间,中央军委委员、副秘书长洪学智于1986年专程来县,看望和慰问医疗队。1987年10月,全军支援老区卫生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在本县召开,12月,医疗队陆续撤回。
附制药
清末至民国时期,全县仅有10多家药店能配制常用的膏、丹、丸、散,熬制龟胶等。历来讲究茯苓加工工艺,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县医药公司用茯苓、黄豆、麦麸、红糖、青橡子等作原料,配制成“浮肿散”,疗效甚佳。1971年,县医药公司建立小规模制药厂,先后生产豹骨木瓜酒、天麻丸、止咳糖浆等10多个品种。因受资金、技术、设备等条件限制,1974年4月停办。
70年代初县医院制剂室生产千里光、板兰根、喜树、百蕊草等中草药小针剂十几种。70年代末至1985年,县医院、青山和燕子河区医院、油坊店乡卫生院各设制剂室,自制葡萄糖输液、眼药水、局部麻醉药、丹参丸、山楂丸等20多个品种。1985年,燕子河、青山制剂室均停办。同年县医院制剂获全地区医院制剂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