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佛教

本县的佛教属禅宗的南宗派,响山寺属南宗派南岳系的临济宗,万寿寺属南宗派青原系的曹洞宗。

民国29年(1940)4月,立煌县佛教协会成立,由12人组成,释定惠为会长。民国30年6月,立煌县佛教协会选举第一届理监事,释定惠为理事长。民国35年2月,立煌县佛教协会改名“中国佛教协会安徽省立煌支会”。同年立煌佛教支会进行寺庙登记,全县有佛教寺庙88处,大部分建于唐代及明、清时期。民国36年5月,立煌县佛教支会在响山寺召开第三届理、监事会,出席33人,选举出由11人组成的理、监事会,释定惠为理事长,桂良弼为监事长。释定惠同时任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1949年后,僧尼佛事活动受到法律保护。佛教职业人员在土改时同农民一样分得土地、房屋、山场,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响山寺主持释定惠,如意庵主持释圆明(尼姑)被选为金寨县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此期间有部分僧尼自愿还俗,个别僧人因参加反动会道门进行反革命活动被依法捕办。对无僧尼居住的寺庙,大多由当地人民政府加以维修,为机关、学校、粮站、供销社等单位所利用。“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扫“四旧”,寺庙的塑像、佛器、经文被损坏和焚烧,佛事活动停止。

1978年以来,党和政府逐步落实宗教政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于1982年7月成立宗教事务科。1983年6月,县财政局拨出专款,对全县4名年老的和尚给予定期生活补助,并解决住房问题。19984年9月,县宗教事务科组织力量,对全县寺庙财产进行普查。1984年11月23日县委落实统战政策领导组专题研究落实佛教寺庵房屋为宗教团体财产,并通知有关区乡。1985年3月,响山寺释心发的徒弟释宗云,被选送到九华山佛教培训班学习,1986年结业受戒。1987年全县有和尚10人(其中1人是县政协委员),尼姑1人。

附响山古寺

响山古寺,位于本县古碑区的槐树湾、双石、古碑三乡交界处。历史碑文记载,该寺原系唐建中四年(783)段太尉秀实舍宅兴建。

元季兵燹,该寺被毁。明天顺七年(1463)禅师惠能来此募化重修,立有碑文。寺前建有院墙及六角门楼,门楼上方有两块匾额:一为“响山寺”,一为“段太尉祠”。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当地段姓联结英山段姓,先后7次兴讼,欲改“段太尉祠”为段氏祠。民国9年(1920年)段氏再度上诉,北京政府批文“仍以段太尉舍宅为寺为据,段姓后裔不得干涉”,至此了结此案。民国32年元月,日军入侵立煌县,寺院被焚。民国34年,安徽省政府拨款重修,并派省政府秘书项凯然会同该寺主持释定惠领修,历时八个月,建成一宅三院式建筑群体,计瓦屋30间。左为“廖公祠”(纪念已故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右为“忠烈祠”,中为省政府主席李品仙题书匾额“响山古寺”,以后遂以响山古寺为名。该寺宗谱祖堂上供有文悦、惠能二禅师之位。



响山寺是立煌县佛教活动中心,县佛教支会会址在此,现在的主持释惠果于1982年9月出席省在九华山召开的佛教工作会议。1983年3月,九华山派妙正和尚来该寺巡视。该寺现有和尚5人,设有禅堂1座,供奉释迦牟尼和观世音等神位,藏有《华严经》、《禅门日诵》等佛教经典,和尚按时礼佛诵经。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147)文件通知,“响山古寺”为省级保护单位,1986年又拨专款重修,1987年大雄宝殿修复竣工。该寺和尚的派辈按《禅门日诵·宗派篇》第4页载:续演为“湛然法界,方广严宏,弥满本觉,了悟心宗,唯灵廓澈,体用周隆,闻思修学,止观常荣,传持妙理,继古贤公,信解行证,月朗天中”。现已传至第17个宇。立煌县时期主持释了缘已去世,现寺内5个僧人是释悟正(又名释惠果)、释心法、释宗云、释唯善、释唯智(即了、悟、心、宗、唯)。

响山寺环境幽静,后有山林,前有唐朝种植银杏,主干虽已老枯,而侧发新枝亦高达数十米,枝叶繁茂,结实累累,颇为古寺增辉。寺院内花卉绿草,苍松翠柏,有碑刻多方,古意盎然。

二、道教

传入本县的道教有“正乙”、“全真”两派,明,清两代极为兴盛。双河观道士为“正乙派”。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湖北省黄陂县木兰山迁真支下一派传到双河观的。据《双河观元皇历代宗谱》记载,该派续演为“守玄道德,清静致和,玉全演范,宗古流传,自然正直,积寿成仙,忠精礼义,真通朝天”。双河观现已传至25代的忠字,健在的老道士为张忠尧。

本县汤家汇镇的龙尹观属“全真派”。据该观老道士汪志德(85岁)介绍:他开始出家于商城县的铁佛寺。民国19年来到汤家汇的龙尹观,属全真派的分支“龙门派”。该派续演100个字,现已传到23代。

据文献记载和对道观遗址的考察,道教于隋代(581~618)传入我县。民国年间全县有道观24座,其中建于隋代的2座、明代5座、清代7座、民国1座,其他不详。

辛亥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部分道观用于学校或其他公用。双河观于民国18年间被隔成东西两院,东院近50间房屋用来办学。民国26年,立煌县政府决定将该庙田产拨出80亩办学。

1950年后,道教职业人士在土地改革中与群众一样分得土地房屋,对有道士居住的道观,其庙会及正常宗教活动受到法律保护。人民政府对老年的道士给以安置和照顾,道士钱宣成,1955年(80岁)孤居“高庙”,将其迁至梅山镇,每月定补9元,并照顾其看管自来水,月收入30元,不低于一般市民生活.道士胡焕然,1955年从麻埠迁至梅山镇,人民政府发给供应优待证以购买麻油,配制单方,为人治疮,月收入80元左右,粮站职工按月将粮油送到家,八年如一日。1964年胡焕然去世,享年103岁。1958年10月,双河观道士宋晓鹤被选为金寨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据调查,1950年初全县有道士35人,至1962年相继去世7人,还俗6人。对无道士居住的道观,由所在地的政府、学校、粮站、供销社等单位,进行维修利用。

“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除“四旧”,将一些道观内尚存的塑像、雕刻、经文破坏,有的地方将旧观拆除另建他房。双河区铁冲乡的天齐观拆除后,将砖瓦用于兴建前营小学校舍。双河观的道士张忠尧被迁至双河乡谢氏祠居住,道教活动完全停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人民政府落实宗教工作政策,道士张忠尧先后被荐为县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1983年,县人民政府、县政协联合拨款300元为张忠尧建瓦房1间,供其居住,县财政拨出专款对全县6名老年道士实行生活定期补助。1984年,县宗教事务科对全县道观进行普查。同年11月23日,县委落实统战政策领导组下文落实3处道观房产权。1987年,全县有道士5人,其中有1人是县政协委员。

附一双河观

双河观位于双河镇,群众俗称为双河大庙。该处一峰突起状如一颗珍珠,自皮坊村和九房村南流的两条河至此汇集。滔滔河水经西侧南流,周围有九座高峰环抱,当地群众美称为“九龙传珠”宝地,双河观就建在“宝地”之巅。





双河现存有一副石刻楹联:“托大地帲幪弋郡人民怀古道,望高山朝观双河崖岸仰芳型”。豫东南一带地方在历史上曾属弋阳郡管辖,足证双河观在历史上影响范围之广。

据有关史料记载,双河观始建于隋代,明嘉靖年间重建,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9)部分庙宇破败,时有道士周鹤栖主持募化,重修了三清殿、中华殿、小山门、大成殿。

建县前该观属河南省商城县。明清两代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庙会期,河南省的信阳知府及“南五县”(固始、商城、潢川、光山、息县)知县均来朝山进香,并派官兵“镇会”。安徽省的六安、霍邱、霍山以及湖北省的罗田、麻城、黄陂等地信教群众亦来此朝拜,俗称“朝双河”。会期3天,届时玩灯、唱戏、杂耍、游戏、百货摊贩、土产交易云集,最盛时每日可达万人,为山区盛会之一。这期间,有程致遥、周和公、黄然悟、萧正怀4位道士担任过“道会司”的道官。

1952年后,常利用双河庙会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为搞活城乡经济起了良好作用。

双河观原有房屋99.5间,是县境建筑规模最大的古刹。因屡遭兵燹,至1949年尚有房屋42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9间。曾为双河镇中学校址,1987年学校迁移,政府拨款开始重修,定为县级保护单位。

附二洪道人尖

洪道人尖,又称蒙山寺,位于青山区面冲乡境海拔657米的蒙山上。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只是几间草房。据《洪氏崇敬堂第五次通修宗谱》载:洪氏第23世孙洪嘉、号海清的读书人,因三次进京考试均名落孙山,因而出家入该寺专心修道,并钻研医学,治病救人,医术高明,被乡人誉为“华佗再世”,称洪嘉为“洪道人”,建“蒙山寺”的寺址,被称为“洪道人尖”。明嘉靖十二年(1533)蒙山寺草房改建为砖瓦房,并塑有药王、华佗、洪道人等像。至隆庆六年(1572),因无僧道主持,寺倒塌。万历十三年(1585)后,数次重修,香火兴盛,朝山进香者多达数万人。

民国18年(1929年),该寺再次破败,住寺道士还俗回原籍亳县。民国26年复重建,由寿县张寿喜道士侍奉香火。

1966年张道士被红卫兵逐出洪道人尖,寺亦被毁。1978年后,当地有少数人借修复“名胜古迹”为名,多次资助在洪道人尖兴建几间草房,作为庙址,虽几经有关方面拆除,而崇敬“神灵”的人们,利用“重阳”节庙会期的传统习惯,动员善男信女及乡众捐资、献工、献料、携带砖瓦等物上山,于1987年重阳节前竣工。建有瓦房两幢,中有院落,边有走廊,正殿塑有观音像,供奉洪嘉雕花木主牌位,巨形石刻古香炉安放于山门下,门的上端重新书写“蒙山寺”匾额。现有释果义和尚住寺,游人到此有深山幽境、古朴典雅之感。近几年每逢重阳节,鄂、豫、皖三省前来赶庙会的群众多达万余人。

三、天主教

本县有4处天主教堂,均分布在燕子河地区。其中:楼房湾天主教堂为本堂,也称总堂或驻堂,常年住有神甫,属安庆教区管辖;其余3处教堂为分堂,也称行堂或公所,每年有神甫巡视1~2次。

清同治五年(1866)三月,法国传教士金式玉(字缄三)乘法国军舰由上海经武汉到达鄂皖边界的英(山)、霍(山)、六(安)等地视察和确定建堂地址,先于霍山深沟铺建起教堂一所,以后即向燕子河地区发展。

据清光绪末年(1908)成书的《皖政辑要》记载:光绪八年(1882)西山乡(今燕子河区)总堂在张畈购买王姓之屋,建赶钟山教堂。同年法国神甫到楼房湾,将已购买的郑姓房屋改建教堂。另据曹振东、郑以敏、熊以德提供的口述资料:法籍神甫牧良经手建成楼房湾天主教堂,教堂正屋大梁上和一块匾额均记有“落成于大清光绪十六年(1890)吉日牧良筹建”等字样。光绪九年(1883)购买张姓之屋建前畈教堂,教务由十八道(楼房)总堂教士兼理。燕子河的红岩有教堂一座,原有砖瓦结构房屋五间,始建时间不详。

天主教在境内的兴盛时期是清光绪二十年至三十三年(1894~1907),由教士石资训主持教务。光绪末年《霍山大事记》载“西人传教势力膨胀,霍山小邑,教堂多至10余处,愚民多以信教为荣,一经入教,偶与平民涉讼,即以教主为护符,良民受其屈抑者甚多……。”现本省神职人员杨堤提供资料称:“教堂看病施药不收费,并办有男女小学,免费吸收儿童入学,供应教友子弟学生食宿,成人亦可短期入校就读。”另据《燕子河大事记》载:天主教神甫以传布天主教义为名,摧残无辜群众。“光绪二十年(1894年)楼房郑姓一个19岁的女青年在教堂当炊事工,因腹部比常人稍大,法国神甫石资训诬其“作风不正”以败坏教风为名进行迫害,郑女蒙冤受辱,含恨自缢,其母与石资训论理无效,亦气愤吊死,郑女之父从外地回家,了解妻女死因后,愤怒地拿起菜刀,将石资训从教堂揪出,拖至河边要砍,适逢大地主郑世济闻讯赶来,强行救了石的命。民国11年(1922)西班牙籍的神甫白菡雨,亦无端逼死郑小丫和不愿离家到楼房湾教堂学经的虞姓教徒,均未受法律制裁,仅调往铜陵传教了事。”自张正金反教堂案发生和辛亥革命后,天主教势力减弱。民国18年土地革命爆发,教堂神甫出走。民国20年后。前畈、赶钟山两个行堂停止活动,部分教徒参加了革命。楼房湾天主教堂教徒周传布和他的妹妹都参加了红军。民国38年后只有西班牙神甫麻磊在楼房湾教堂主持教务,主要在教堂内传教。1951年4月麻磊离开燕子河回国,该地区天主教停止活动。

据1955年调查,燕子河地区4处教堂,共有教徒108人,分布在11个乡:两河46人,长河33人,长岭3人,张畈4人,杨树2人,毛河1人,燕闻3人,土塘4人,土岭1人,千坪8人,前畈3人。以后有不少的教徒参加共产党、共青团,当了村干部,其他教徒也有正当职业。

1984年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时调查,楼房教堂有房屋16间,赶钟山教堂有房屋3间,交当地政府代管。现有原神职人员3人,无宗教活动。

附楼房湾天主教堂

楼房湾天主教堂(本堂)坐落在燕子河区两河乡楼房湾,为坐西朝东西式瓦房。因霍山深沟铺教堂附近群众反对传教情形不断发生,地方上进步的知识分子,也编写小册子揭露教会文化侵略的事实,并声言要杀教堂神甫。外国教士吓得不敢开展传教活动,江南教区乃选派1名中国神甫李问渔(江苏人)去主持传教活动,亦被群众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赶走。教会乃向深山区发展,适两河楼房湾有一大户郑世济,家资富有,在当地颇有声势,教会为依附地方势力,购买郑承宗(济之紧邻)部分屋地,兴建教堂,光绪十六年(1890)竣工。在楼房湾教堂门前小河对岸,由法国1名女传教士捐款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一座女堂,刻有碑文,记述建堂经过。

楼房本堂区先后有5个国家的16名神甫和7名修女传教、教学或作医护工作。教会的经济来源除江南教区供给外,还出租土地剥削农民,并雇用工人长年为教堂服役,由于教会

〔表29—1〕天主教楼房本堂区历任神甫一览表


与地方势力相互勾结利用,欺压群众,于是引起了清光绪三十一年发生在霍山漫水河、燕子河地区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张正金组织农民反教堂事件”。

辛亥革命后,教会势力有所减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由西班牙传教士接管楼房湾本堂教务,但只是维持现状,靠招收教友子弟入学进行传教、发展教徒。民国18年(1929)土地革命时期,教会活动处于低潮。1951年4月,最后一名西班牙籍神甫麻磊回国,教会活动停止。


〔表29—2〕1937年寺、庙、教堂一览表


四、伊斯兰教

根据梅山部分回民介绍和史料考证,伊斯兰教传入本县已有600余年历史。民国20年(1931),在麻埠镇独龙冲有清真寺1座,草房3间,由谭阿訇坐位。

金寨镇原有礼拜寺1座,始建时间不详,有3间大殿、4间边房。法吉祥阿訇曾于民国33年在寺坐位。36年麻埠镇独龙冲清真寺倒塌,又在该镇广佛寺附近重建1座,草房3间,由法吉祥阿訇坐位。梅、响水库修建后,麻埠镇的清真寺、金寨镇的礼拜寺相继被水淹没。1956年,在梅山镇老市场(现物资局附近)曾建清真寺1座(草房3间),由法吉祥阿訇坐位。

人民政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照顾。50年代,回民被选为县人民代表3人,镇人民代表1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与地方势力相互勾结利用,欺压群众,于是引起了清光绪三十一年发生在霍山漫水河、燕子河地区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张正金组织农民反教堂事件”。

五、基督教

本县在历史上没有基督教组织。1980年,本县群众有去阜南、开封、固始等地探亲,信了基督教,他们回乡后,自行发展教徒,设立家庭聚会点,做礼拜,现有家庭聚会点约30个,信教群众2000余人,其活动涉及5区1镇(江店、双河、古碑、青山、南溪、梅山镇)。政府已采取乡村领导负责制,加强基督教家庭聚会的领导。


上一篇:第一节 风 俗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