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传 略
一、烈士传略(以卒年先后为序)
詹谷堂(1883~1929)又名詹生堡,南溪人,清末秀才,县境共产党组织创建人之一。他出身贫苦,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光绪三十二年(1905)在家乡设馆教书,免费让贫家子弟入学,并招收女生。民国3年(1914)受聘为固始县志成小学校长兼国文教员。“五四”运动后,开始接受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日趋进步。民国10年,在他和曾静华老师的倡议下,学校成立读书会,詹被推举为主持人。他将收集到的《新青年》杂志和《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手抄本,送给进步师生秘密阅读,并启发他们参加变革现实的斗争。读书会很快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100多人。民国13年詹谷堂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积极发展党的组织,以读书会为基础,成立了豫东南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他被推选为支部书记,经常组织师生作社会调查,向农民宣传“耕者有其田”和“团结起来,打倒劣绅,打倒军阀”等政治主张。
民国13年秋,他与共产党员袁汉铭、曾静华前往笔架山甲种蚕科学堂讲学,发展党组织,建立了县境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小组,后扩大为支部,使革命斗争的烽火燃及商南。次年回南溪明强小学任教。以南溪为中心,在胡家店、熊家河、竹畈、丁家埠、双河等地发展中共党员和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学生和农民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和减租减息斗争。先后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党组织,并与笔架山蚕科学堂党支部合并成立南溪支部,冬季扩大为特别支部。
民国16年“八七”会议后,詹谷堂致力于农民武装斗争,奔走于南溪、斑竹园等地,参与武装暴动的筹划与领导工作。民国18年5月6日立夏节武装暴动之夜,他在南溪发动明强小学师生和200多名农民,配合丁家埠、斑竹园、吴家店等地武装起义。5月7日,在南溪火神庙主持召开了2000多人的庆祝大会,并为大会会场题写对联:“赤帝本威灵,应教普天赤化;红军初暴动,试看遍地红花”。接着,参与红三十二师的组建工作。同年8月,被顾敬之反动民团逮捕,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牺牲前,他在牢房墙上血书了“共产党万岁”5个大字,表现了对党的赤胆忠心。
徐育三(1905~1930)又名徐先智,燕子河人,曾任中共英(山)霍(山)边区党支部书记、中共霍山县委委员、安徽省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他少年时代富有正义感。早在小学读书时,因校方克扣学生生活费、无故体罚和开除学生,他曾带头组织学生与校方辩论而被学校开除学籍。民国15年(1926)他满怀愤懑,立志深造,以同等学力考入安庆法政学堂。在安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加入中国共产党。
翌年,受党组织派遣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徐育三奉命回乡发展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民国18年11月在红三十二师的支援下,他与共产党员刘仁辅等率领赤卫队起义,解放了燕子河至漫水河一带。接着又率领西镇游击队,配合桃源河农民武装起义成功。民国19年1月,红三十三师成立,徐育三被任命为一○七团团长。同年5月,率部在六安两河口对敌作战牺牲。
汪维裕(1909~1930)化名孙能武,燕子河人。民国15年(1926)在颖州农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乡后,以霍山县督学的身份,在燕子河一带与刘仁辅、徐育三、徐狩西等从事农民运动。民国16年“八·七”会议以后,他积极筹划武装暴动,为暴动筹措物资,并化装成商人,到湖北省罗田县僧塔寺、九资河一带,购回一批枪支子弹,武装了赤卫队。
民国18年11月,在红三十二师的支援下,他与刘仁辅、徐育三等共同领导燕子河、闻家店、漫水河一带农民武装暴动取得胜利。民国19年红三十三师成立后,被任命为一○七团党代表兼副团长,为建设皖西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第三十三师作出了贡献。同年5月,与顾敬之民团作战牺牲。
杨光臣(1892~1930)、杨光炎(1904~1930)
杨光臣,油坊店乡人,打猎出身。民国18年(1929),参加红十五支队(驻油坊店)任队长,经常带领队员昼伏夜出,为民除害,为保卫苏区、扩大红军作出了贡献。
杨光炎,出生于富豪之家。立夏节起义后,他在共产党人雷晓斋、堂兄杨光臣的指引下,毅然变卖家产,购买枪支,参加杨光臣所在的红十五支队被任命为中队长。由于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所带领的中队,成为十五支队的一支劲旅。
民国19年6月,红十四支队队长马伯良叛变,向十五支队进攻,杨光臣迎战牺牲。杨光炎被捕后,敌人百般劝降不成,最后被钉在用4棵树交叉成的井字架上,英勇就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杨光炎犹高呼“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
刘仁辅(1885~1930)又名刘载寿,燕子河人。出生于地主家庭,民国初年于安徽法政学堂毕业后,回乡经商,曾任县议员。民国11年(1922),他毅然背弃家庭,领导燕子河地区农民反对地主转庄夺佃斗争,捍卫了农民的永佃权。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徐育三、徐轩义、汪维裕等人在燕子河地区组织农民赤卫军,保护农民利益,打击土豪劣绅。
民国18年11月,任中共霍山县西镇区委书记时,在红三十二师支援下,与徐育三等领导西镇(燕子河、漫水河一带)农民暴动取得胜利。为保卫胜利果实和苏维埃政权,竭力发展革命武装,一个多月内,发展游击队员400多人,被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命名为“安徽第二游击纵队”,他任纵队党代表。民国19年1月,游击纵队一部被编入红三十三师,刘仁辅重新组建革命军队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并在西镇地区开展土地革命。4月,红三十三师改编为红三师,调外线作战,刘仁辅率赤卫队英勇抗敌,8月,在一次战斗中,因弹尽跳崖负伤而被捕。敌人百般摧残,他坚贞不屈,并与审讯他的法官辩论“社会何为公平”,借机陈说共产主义理论。法官以死相威胁,他坦然大笑,视死如归,最后被敌人钉死在六安城门上。
汪映西(1899~1931)又名汪志荣,大岗人。民国16年(1927)经戴铸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回乡后,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民国18年冬,他与潘荣初、李大刚等领导白塔畈地区农民暴动成功,后调任霍邱县苏维埃独立团团长。
民国20年7月,霍邱县县长杨克瀛率领县大队和国民党军第四十旅一部,“围剿”独立团,扬言要活捉汪映西。汪率红军独立团300余人,凭借“青纱帐”,沉着应战,声东击西,活捉杨克瀛和公安局长杨家修以下20多人。后在与敌增援部队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
周发商(1908~1931)斑竹园人。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小河口开设商店,秘密传递情报,从事农民运动。翌年春,奉命随周维炯等打入丁家埠民团,策动民团起义。立夏节起义后,任红三十二师中队长、红四军某部团长等职。民国18年12月在攻打商城的战斗中,他与王玉田等人化装成卖柴草、卖油条的农民。与主力部队里应外合,取得了红军首次攻克商城的胜利。民国20年7月,周发商率部在固始县武庙集与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作战牺牲。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笔名侠僧、光赤,白塔畈人。民国6年(1917)夏,入芜湖省立第五中学读书,投身新文化运动,编印小报《自由之花》,抨击时弊,是当时安徽省有影响的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民国9年,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夏,与刘少奇、肖劲光、曹靖华、任弼时等同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民国11年,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翻译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和苏联文学论著,同时写下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诗篇,歌颂列宁和十月革命,号召中国人民起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这些诗,后在上海汇集出版,题名《新梦》。
民国13年回国后,在上海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连续发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等理论文章,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翌年,受党的派遣,担任冯玉祥将军的苏联顾问翻译。民国15年1月,蒋光慈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在上海出版,引起强烈的反响,被郭沫若称之为“革命文学的前茅”。
大革命失败后,开始探索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主编出版《太阳月刊》,倡导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民国19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蒋光慈当选为常务候补委员,主编“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是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咆哮的土地》,为其创作史上新的高峰。
民国20年8月,病故于上海。1953年,党和人民在上海虹桥公墓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陈毅市长亲笔题写了“作家蒋光慈之墓”。
徐狩西(1893~1931)又名石麟,燕子河人。民国6年(1917)春,徐狩西于安庆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在燕子河小街创办燕溪小学,自任校长,聘请当地进步知识青年刘长青等任教。五四运动后,徐狩西与刘长青将校内进步青年组织起来,于民国9年秋成立“学习小组”,并吸收刘仁辅等10多名校外进步人士参加,传播进步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
民国11年,离开燕溪小学,受聘为黄栗杪第二高等小学校长,自办《醒狮》杂志,宣传新文化,召唤民众。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奉命复任燕溪小学校长,与徐育三、汪维裕、刘仁辅等共同领导燕子河地区的农民革命斗争。民国18年霍山西镇暴动成功后,先后任霍山县苏维埃常委、县独立营政委。民国20年秋,率部攻打霍邱县李家圩时,不幸牺牲。
漆先科(1903~1931)果子园人。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吴家店、牛食畈一带以经商为名,秘密组织农会,发展党组织。立夏节武装暴动期间,他奉命率领农民武装攻打佛堂坳柯寿恒民团,缴获部分枪支。起义后,积极参与领导和建设红军工作,历任红三十二师师部副官主任,红一军第二师第五团团长,红四军第十二师参谋长。民国20年秋,漆先科在率部攻打霍邱县城的战斗中负伤被捕,壮烈牺牲。
周维炯(1908~1931)沙河人。民国13年(1924)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7月赴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民国16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回乡从事兵运和农运。翌年春,打入民团任教练兼班长,发展中共党员7人,建立中共党支部。民国18年立夏节指挥丁家埠民团暴动,并参加领导商南起义。5月9日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周维炯任师长。5月中旬,率红三十二师支援六安六区暴动,活捉自卫团团总汪建青,建立六区游击队,揭开了六霍暴动的序幕。
同年11月,霍山县西镇地区农民武装暴动。周维炯率三十二师一部,配合西镇农民赤卫队,于19日夜袭西镇地区自卫团,击毙自卫团团长陈先觉,捣毁西镇事务所,成立西镇革命委员会。民国19年1月,红三十三师在流波成立,与红三十二师联合成立豫皖边区前敌指挥部,周维炯和红三十三师长徐百川分任正副指挥,并与鄂东的红三十一师协同作战,发展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民国19年4月~20年8月,周维炯先后任红一军第三师师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师长,率部驰骋鄂豫皖边区。民国19年底,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率1个师又1个旅的兵力,分三路进犯皖西。红军在鲜花岭设伏,周维炯率部参加阻击。是役生俘敌团长柏心山及敌军2000余人。民国20年3月,周维炯参加了红四军在双桥镇的战斗,活捉敌三十四师师长岳维峻,全军击毙敌1000余人,生俘5000余人,缴枪6000余支、迫击炮和山炮16门。以后,在攻克英山、奇袭徐源泉部等重大战役中,屡建奇功,成为威震敌胆的红军将领。民国20年10月“肃反”时,被诬为“改组派”,在河南新集错遭杀害,已平反昭雪。
漆禹源(1896~1931)又名漆先昀,果子园人。民国11年(1922)考入笔架山蚕科学堂,毕业后,回到家乡,一边教书,一边从事农民运动。民国1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李声五等组建简家坳支部。同年被派往湖北省罗田县滕家堡协助李梯云、肖方等开展农民运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回商南地区,担任商城县农民协会秘书长。
立夏节起义时,他积极参与武装暴动工作。起义后,参与红三十二师的组建,后任师政治部主任,为扩充红军、提高部队素质,竭力工作。民国20年10月“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河南光山白雀园。1982年8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袁皋甫(1898~1931)又名袁成进,古碑人。出身于地主家庭,先后入笔架山蚕科学堂和六安第三农业学校读书。民国15年(1926)春毕业后,与桂月峰、桂伯炎等同时执教于七邻湾笃本学堂,在他们的影响下,师生思想日益倾向革命,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7年,他打进六保自卫团任团长,与共产党员何子凡一起,在自卫团内部秘密发展党员,伺机举事。立夏节起义后,在红三十二师的支援下,他策动六保自卫团起义成功,所部编入红三十二师补充团,任团长,后任红四军十一师政治部主任、三十三团政委,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民国20年10月“肃反”时,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河南光山白雀园。1982年8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乎反昭雪。
肖方(1905~1931)又名肖大椿,湖北省罗田县人。出身于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忧于民族的灾难,毅然投身黄埔军校学习。在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教育和影响下,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返回湖北省罗田县从事革命活动。他与李梯云等中国共产党员一起,在知识份子和工农青年中宣传革命,组建农民协会,先后担任罗田县农民协会委员长、中共商罗麻特别支部书记、罗田县县长等职。
民国16年大革命失败后,肖方受中共鄂东党组织派遣,到商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是立夏节武装起义领导人之一。起义胜利后,先后担任红十一军三十二师九十七团团长,红一军第三师副师长、中央教导第二师师长、红四军第十二师副师长兼三十四团团长,率部转战于鄂豫皖边区,在历次反“围剿”战斗中屡立战功,成为著名的红军将领。
民国20年10月“肃反”时,肖方被诬为“改组派’,错遭杀害。已平反昭雪。
詹慕禹(1903~1931)原名化甸,字绍伯,化名余爱民,双石人。9岁入学,14岁读完四书、五经,后入笔架山蚕科学堂,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7年(1928)在六安县高级实验小学任教,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农民协会,为六霍起义筹备武装。六霍起义后,任红三十三师一○六团党代表、红四军十一师参谋长以及中央独立师、皖西北独立师政委等职,转战鄂豫皖边区,有勇有谋,是红军中的一位优秀政治工作者和指挥员。民国20年10月“肃反”时,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河南光山白雀园。1982年11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廖秉国(1892~1931)、廖业麒(1905~1931)
廖秉国,又名廖业钧,吴家店人,民国15年(1926)参加农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中共商城县委委员。他经常以做手艺为名,走村串户,从事革命活动。以拜“把兄弟”的形式,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员和农民武装,为武装暴动培养了骨干力量。
立夏节起义时,他分工负责联络工作,当晚,与其四弟廖业麒率领一批农民武装,前往吴家店攻击竹影庵民团,取得胜利。
民国19年3月,筹设五县边区苏维埃政府,廖秉国任主席。民国20年10月“肃反”中,被诬为“改组派”,在麻埠遭杀害。
廖业麒,早年随胞兄廖秉国参加农民运动,民国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夏节起义后,先后任红三十二师九十七团营长,红一军独立旅旅长,率部转战鄂豫皖边区,在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中,为保卫苏区和扩大红军多次立下战功。民国20年10月“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在河南光山错遭杀害。均已平反昭雪。
王凤池(1893~1931)又名王道矩,竹畈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葛藤山、花园、王畈一带从事农民运动。民国17年(1928)9月,党组织为显示农民革命的力量,决定举行“文字暴动”。王凤池与詹谷堂、袁汉铭等紧密配合,发动广大农会会员,一夜之间,将银山畈、汤家汇、南溪、竹畈、丁家埠等乡村集镇的墙壁、大树和地主豪绅的大门上,贴满反帝反封建的标语,吓得地主豪绅坐卧不安。民国18年5月,立夏节武装暴动之夜,他与詹谷堂、袁汉铭等在南溪小街组织明强小学师生和200多名农会会员起义,成立赤卫队。起义胜利后,先后任商城县革命委员会秘书长、赤城县苏维埃农运委员兼秘书长、皖西北道区苏维埃秘书长等职。民国20年10月“肃反”扩大化,王凤池被诬为“改组派”,在麻埠错遭杀害。1982年7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毛月波(1884~1931)又名端志,南湾人。生性豪爽,喜好交游,见义勇为,爱打抱不平。曾参加“青帮”组织,并成为一方首领。民国16年(1927)离开“青帮”,加入农民协会,在他的带动下当地青年纷纷加入农会。不久,毛月波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7年春,商南党组织决定举行武装暴动,他奉命到莲花山一带发展党组织,建立农民武装。立夏节起义时,率领部分农民武装,轻取斑竹园民团。起义后,奉命重返莲花山,负责组建混成团,被任命为团长,率部配合红军主力,在麻埠、油坊店、金家寨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民国20年11月因“肃反”扩大化,毛月波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麻埠。其子毛本镱、儿媳杨朝英、女儿毛本勤受株连,均遭杀害。1982年7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袁继安(1901~1931)又名袁成席,化名汪洪涛,七邻湾人。自幼随父读私塾,民国13年在笔架山乙种蚕科学堂读书时,积极参加“青年读书会”和学生运动,思想进步较快,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蚕科学堂毕业后,奉命与桂杰生等在七邻湾、金家寨一带组建农民协会,改造“青帮”、“大刀会”,策动地方民团起义。立夏节起义后,先后任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委员、六安六区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区委副书记、书记等职。他与桂月峰、桂伯炎、桂杰生等共同起草了六区苏维埃条例、选举法、土地政纲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进行土地分配试点,把经验推广到皖西各苏区。
民国19年袁继安调任中共霍山县委书记。民国20年冬“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河南光山白雀园。1982年7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余海若(1905~1931)又名余道涵,双河人。早年在白沙河禅堂学校读书,后入笔架山蚕科学堂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春毕业回乡,与共产党员杜孝芬、蔡兴芬等在双河刘氏祠创办贫民小学,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积极组建农民协会,曾与杜孝芬等共同领导了双河地区的“文字暴动”。
民国17年春,余海若在双河地区秘密进行武装暴动准备工作。立夏节起义后,任双河赤卫队指导员、中共商城县二区区委书记,率赤卫队转战在挥旗山、金刚台、熊家河一带,坚持苏区斗争。
民国20年8月,余海若被调到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工作。同年冬,因“肃反”扩大化,被诬为“第三党”,在河南新集错遭杀害。1982年3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袁汉铭(1902~1931)又名袁成耀,南溪袁家湾人。少年时随姨父詹谷堂就读于河南省固始县志成小学,与蒋光慈等进步同学结为挚友。民国10年春,考入武汉中学,亲聆董必武、陈潭秋等革命前辈教诲,次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由团转党。
民国13年奉命回乡,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组织,并创办“商城书社”和“商城学会”。嗣后,在家乡通过办贫民学校、识字班等活动,组建农民协会,发展农民武装。
民国18年,他参加立夏节起义的准备和领导工作。起义后,任商城县总工会干事,不辞辛劳,奔走于城乡,筹建基层工会,动员青年参加红军。民国19年,当选为中共商城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同年夏,调任红一军二师五团政治处主任,民国20年元月改任红四军三十五团政委。同年冬因“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活埋于英山县城。1982年7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桂伯炎(1900~1931)又名桂尊夏,号少烈,桂月峰长子。幼年随父在六安第三农业学校读书,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追求光明和进步。民国15年(1926)秋曾在武汉学习农运知识。民国1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参与组建国民党六安县党部,进行统一战线工作。8月,中共六安特别区委成立,任宣传部长。民国18年,桂伯炎被选为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和六区区委书记,参加和领导六霍起义。皖西革命根据地形成后,他任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文教委员会主任。民国20年冬,因不满张国焘的错误肃反路线,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麻埠。新中国成立后予以平反昭雪。
李大刚(1892~1931)又名李立三,大岗人。出身子富有家庭,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奉命回乡从事农民运动,在白塔畈地区先后发展一批中共党员,成立中共党支部,任支部书记。民国16年秋大旱,庄稼无收,李大刚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并不顾父亲反对,带头把自家的粮食借给农民,同时,与妻子张洪仙密切配合,组织农民于夜间冒充“黑杀党”,抢其岳父家的粮食,救济嗷嗷待哺的贫民,深得农民信赖。
民国18年冬,他与潘荣初、汪映西等领导白塔畈地区农民武装暴动。打开当地豪门王家老楼,赶跑国民党驻白塔畈的警备营。暴动胜利后,李大刚任中共霍邱县一区区委书记。民国20年冬因“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在霍邱大顾店错遭杀害。1982年8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窦克难、赵慧爰(?~1931)窦克难,又名窦克兰,六安县人,赵慧爰(女)齐山乡人。早年参加革命,才华出众,被群众誉为革命夫妻。
窦克难、赵慧爰先后于民国17年(1928)和民国18年(1929)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学运、农运多年。民国19年2月,窦克难任少共六安特区临时委员会书记。3月,为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七邻湾召开的皖西六县党委和红军三十三师党委联席会议起草部分会议文件。会后,调任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秘书长,化名薛英。民国20年1月,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成立,窦克难任常委兼鄂豫皖特区苏维埃东方办事处常委。4月,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改组为中共皖西北特委,窦克难任特委常委、宣传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赵慧爰任党报编辑。
窦克难、赵慧爰夫妇具体负责党的宣传文化工作。他俩主持和参与创办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机关的《红旗报》,皖西北特委机关的《皖西北日报》、《火花》半月刊和《红旗》三月刊,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的《苏维埃周报》,少共特委机关的《赤色先锋》,妇委机关的《鲁森堡》周刊,霍山县委机关的《雪花报》。他俩经常活动于诸佛庵、麻埠、杨店、马店、苏家畈、金家寨、汤家汇等苏区,联系鼓动群众、报导革命动态。还参与编写和审定学校课本,为中共皖西北特委办的向忠发学校(即党校)、军事政治学校、模范学校、女校讲课,作政治报告,帮助基层建立列宁文化室、列宁小学和群众戏剧团体,推动和发展了区乡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
民国20年12月肃反时,因“肃反”扩大化,窦克难、赵慧爰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麻埠。均已平反昭雪。
李梯云(1995~1931)又名李济棠,沙堰乡人。幼读私塾,民国11年(1922)考入笔架山甲种蚕科学堂,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开始投身学生运动。民国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小组长、支部书记。后考入武昌中华大学,一边读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曾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到英资泰安纱厂等工厂开展工人运动。民国14年加入国民党。民国15年夏,奉命往湖北省罗田县滕家堡进行革命活动,与共产党员肖方等以平民小学为阵地,组织成立青年协进会,秘密发展党团员,成立中共滕家堡支部。同年10月,与肖方等共同组建中共商(城)罗(田)麻(城)特别支部。民国16年组建中共罗田县委,任书记。民国17年2月,中共商南区委成立,当选为委员。3月,商城县委改组,当选为县委委员。
民国18年初,中共商城县委连遭破坏,成立临时县委,他当选为书记。立夏节起义时,率领部分农民武装,于当夜活捉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委员、当地豪绅罗维楚。稍后,被任命为红十一军三十二师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曾任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鄂豫皖特委委员、特区苏维埃秘书长,为创建鄂豫皖根据地立下功勋。民国20年不幸牺牲,时年26岁。
曾泽民(1906~1931)原名曾昭烈,丁家埠人。民国14年(1925)参加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和领导斑竹园、白沙河、汤家汇一带农民运动。民国17年冬领导商南农民均粮斗争,受到革命斗争考验。民国18年5月6日晚,积极领导丁家埠、李家集一带农民暴动,发动民团起义,取得成功。民国19年在斑竹园、白沙河、汤家汇等地领导基层苏维埃政权建设,保卫革命根据地。
民国20年1月20日,在金家寨举行党的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中共鄂豫皖特委会议精神,成立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鄂豫皖特区苏维埃东方办事处及皖西分特临时军事委员会,曾泽民任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常委、东方办事处执行委员会常委兼政治保卫局局长、皖西临时军事委员会副主席。4月,中共皖西分特委改称中共皖西北特委。5月,成立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军事委员会皖西北分会,曾泽民继续任特委委员、特区苏维埃常委兼保卫局局长、军分会副主席,为皖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
同年9月,莫须有的“皖西事件”发生,张国焘的错误“肃反”路线强制在皖西推行。10月,曾泽民和中共皖西北特委书记方英均以“肃反不力”被撤职。12月,曾泽民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麻埠。已平反昭雪。
高天栋(1893~1931)
字少周,燕子河人。幼年熟读诗书、颇通翰墨。民国17年(1928),他在南溪结识詹谷堂、周维炯等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训导,后回到燕子河,与共产党员刘仁辅、徐育三等共同组织农民协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民国1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家乡龙门石组织40多人的农民赤卫队。同年11月率赤卫队参加西镇暴动。民国19年1月,红三十三师在流波成立,高天栋被任命为一○六团副团长兼一营营长,被群众称为“高营”。民国20年任红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副团长时,在商城作战牺牲。
漆德玮(1908~1931)字润如,斑竹园人。在笔架山蚕科学堂读书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撰写诗文,发表演讲,发起成立“青年读书会”等。民国13年(1924)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学习。次年转入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毕业后回乡领导革命斗争。民国17年春,打入商城县民团大队。由于他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家庭又是商南豪门,很快受到重用,被任命为中队副。在民团中,他以拜“把兄弟”为名,广泛联络出身贫苦的土兵,秘密发展6名中共党员,建立党小组,积极地配合立夏节起义。
漆德玮平时喜读兵书,多谋善断,具有较强的军事指挥能力。民国18年12月,在攻打商城的战斗中,他率队担任主攻,一举攻克县城。民国19年春红军改编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同年10月,赴中央革命根据地学习,后在中央苏区工作。民国20年不幸牺牲。
潘荣初(1902~1931)又名乾泰、肇华,船板冲人。民国14年(1925)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时,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后经蒋光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回乡,在白塔畈街开设“天元公”商店,作为革命活动联络点,秘密从事农民运动。
潘荣初的舅舅王子敬是白塔畈地区有名的豪绅,拥有60多支枪。潘荣初为筹集武装暴动所需物资,把妻女搬到舅舅家居住,向雇工们宣传革命道理,以便里应外合,夺取枪支。民国18年12月,他与李大刚、汪映西等领导白塔畈地区农民暴动,在他妻子配合下,收缴了王子敬的全部枪支弹药。
白塔畈暴动成功后,潘荣初于民国19年春被调任红一军某营政委。民国20年在作战中不幸牺牲。
杨晴轩(1902~1932)又名杨季昌、吴季昌,白塔畈乡人。少时在家乡民新小学读书,后因家贫,在其舅父资助下,考入颖州省立第三师范。毕业后回乡任教。
民国16年(1927)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当选为中共霍邱县委书记。发动大别山“文字暴动”后,敌人疯狂搜捕共产党人,他机智地周旋于地主、豪绅之间,设法掩护基层党组织。民国18年任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常委。苏维埃建立初期,他在县委机关和《红光报》社,亲自编写宣传、文艺演唱材料,讴歌农民运动,揭露豪绅罪行,为武装民众思想、建设苏区竭力工作。民国19年3月,出席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七邻湾召开的六县党委和三十三师党委联席会议,参与六县工作计划决议案等重要文件起草工作。民国20年4月,任皖西北特委常委、组织部长。民国21年春,因“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麻埠。
1957年予以平反昭雪。
刘开源(1888~1932)青山人,民国17年(1928)参加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六霍起义后,他工作积极热情,先后任六安四区苏维埃执行队队长、保卫股股长、皖西北道区独立团团长兼政委,为开创皖西北根据地、巩固苏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做出了贡献。
民国21年秋,刘开源在率队掩护红四方面军转移时,身负重伤被捕。面对残暴的敌人,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剖腹挖心,割头示众,壮烈牺牲。
余品英(1911~1932)女,沙河人。民国18年(1929)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苏维埃宣传委员、区委宣传部长、中共豫东南道委常委兼妇女会主席。她能歌善舞,诚挚热情,自编自唱山歌,深得乡亲们喜爱。她负责三区教育和扫盲工作,自编教材,自己兼课,关心教师,多次受到县苏维埃的表扬。
民国20年夏,敌人封锁苏区,急需抗菌药品医治伤员。余品英多次化装成富家少妇,坐着轿子,往返于敌占区,购回大量军需药品。民国21年秋,她在带领群众转移时,不幸落入敌手。残暴的敌人软硬兼施,要她穿“红绣鞋”(两个烧红的犁尖),她嘲笑挖苦敌人,毫不犹豫地穿上“红绣鞋”,敌人的威胁利诱对她毫无作用。最后,她被敌人剁成4块,壮烈牺牲。
桂月峰(1872~1932)又名桂明钊,字树舟,清末秀才,双石人。民国初年在安徽高等学堂加入同盟会,后入国民党。毕业后,先后在安庆、芜湖等地任教,接触柯庆施、胡苏明、朱蕴山等进步人士,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潜心于教育救困。曾与朱蕴山等在六安创办安徽省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六安三农中学),任学监。他严谨治校,并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为办校宗旨。
民国15年(1926),桂月峰在芜湖任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归里,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8年5月,与袁继安、桂伯炎、桂杰生等,配合红三十二师策动六保自卫团起义成功。民国19年,皖西根据地初建时,议设兴中县,委桂月峰任县长。他自编小歌剧,创办六安六区苏维埃文化印刷社,编辑出版《火花报》,还为列宁小学编写课本。民国21年秋,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时负伤,回乡后在横溪山被捕,英勇就义。
袁大桂(1893~1932)女,七邻湾人。清宣统二年(1910)嫁至燕子河金坪岭。民国18年,燕子河地区武装暴动后,参加农民协会、妇女会工作,翌年被选为霍山县六区苏维埃
常委。她积极组织妇女做军鞋,慰问红军,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县、道区模范工作者。民国21年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转移,她在掩护伤病员时被捕,受尽酷刑,誓死一字不吐,最后被敌人用烧红了的火钳捅入腹部,壮烈牺牲。
毛绍成(1903~1932)女,又名展旗,吴家店人。民国16年(1927)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妇女运动,曾任中共赤南县委妇女部部长。在红军攻打英山的战斗中,她带领一支由50多名妇女干部组成的慰劳、宣传队,深入前线,护理伤病员,开展阵前宣传,受到红军领导人的表扬。民国21年10月,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苏区后,中共赤南县委转入地下,她负责保存中共赤南县委机关全部文件,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县委传递指示。不久,因叛徒告密被捕。敌人软硬兼施,要毛绍成交出中共赤南县委成员名单和党组织活动情况,她机智地将敌人骗到悬崖,自己纵身跳入深潭。当她再次落入魔掌后,恼羞成怒的敌人对她进行百般摧残。端来燃烧的炭火,嚎叫着要她吃“红头点心”,她处之泰然,视死如归,被烙得皮开肉绽,最后被乱刀砍死,壮烈牺牲。
王明玉(1913~1932)女,汤家汇人。民国19年(1930)参加红军,在红十二师某团当护士。民国21年冬,红军主力西进川陕,她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在一路游击师当护士。部队日夜作战,加之饥饿、劳累,伤病员日增,全靠王明玉挖草药医治。在一个冰封的冬夜,游击师于抱儿山被围,她为抢救战友,不幸被捕,备受摧残,始终英勇不屈,最后被敌人活埋,为革命献出了19岁的青春。
詹凤梅(?~1933)女,果子园人,民国15年(1926)加入农会任小组长。民国1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乡苏维埃妇女会主席、县苏维埃委员。她积极组织和发动妇女拥军优属,锄奸支前。民国21年冬,红军主力西征后,她带领妇女游击队侦探敌情,筹集军粮,护理伤病员,主动配合部队开展游击战。翌年2月,不幸被捕。敌人对她施用种种酷刑,把她10个指甲缝钉上铁钉,用铁丝穿透她的乳房,牵着押送给驻吴家店的国民党军。她始终坚贞不屈,在吴家店,敌人把她绑在电线杆上,残酷地先后割去她的鼻子、耳朵、乳房、舌头,敲掉牙齿,挖去双眼,最后将她剁成4块,抛在河滩,并插上标牌,不准收尸。
詹凤梅牺牲的消息传出,当地群众无限悲痛,更激发了革命群众的斗争精神。地方老人于当晚偷偷从河滩上把她的尸体捡回,凑了几块门板安葬于南河。
桂杰生(1901~1933)又名尊发,古碑人。早年就读于笔架山蚕科学堂,受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组织成立六安六区第一个农民协会,建立中共党支部。民国18年5月中旬,率领六区农协警卫队与周维炯率领的红三十二师一部,夜袭南庄畈,策应六保联络自卫团起义成功。起义后,建立六区游击队,打富济贫,深得群众信赖。民国19年春,六区游击队部分编入红三十三师,桂杰生任该师一○六团副团长,后调任一○七团团长,指挥攻打霍山县城等一系列重大战斗。后转入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参加长征,历任营长、团长。民国22年春,在与敌田颂尧部作战时牺牲。
葛鲁生(1902~1933)又名葛文宗,白塔畈人。民国7年(1918),在志成小学受詹谷堂和蒋光慈等人的影响,立志读书救国。民国9年考入安徽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校址安庆),投身学生运动。翌年,参加安庆学生“六·二”学潮,被选为安徽省学联成员。不久,领导驱逐省长李兆珍和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的斗争。民国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与舒传贤、王步文等同学一边学习,一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北伐战争前夕回国,在安庆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日文教员。北伐军进入安庆后,他与柯庆施一起参加左派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发动工人、农民,与国民党右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民国16年秋,任中共怀宁县委书记、怀宁中心县委书记。后任皖西北道区革命法庭书记,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政治部宣传科长。民国22年,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不幸受重伤被捕,遭敌人杀害。
周世觉(1901~1934,)西庄人。民国17年(1928)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立夏节起义。后任赤卫队长、游击队长、独立团长和红八十二师师长。民国23年10月,国民党军15个师又3个独立旅,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红二十五军奉命北上抗日,苏区大部沦入敌手。11月初,高敬亭派遣红八十二师深入敌后,奔向霍(山)、舒(城)、潜(山)等地,开展游击战争。中旬,胜利通过霍山县境,进抵潜山县衙前(今岳西县城)、小河南等地区。在广大农民和市民的积极支持下,一举攻克衙前镇。歼灭潜山县保安队1个中队,俘中队长以下官兵30余人,缴获长短枪30余支。下旬,率部攻克舒城县的晓天镇,全歼舒城县保安队及民团90余人,缴获长短枪80余支和大量银元等。12月3日在返回金家寨途中,于长山冲(今长岭乡石墙村)遭国民党第十一路军和老、小八团的伏击,英勇牺牲。
杜昌甫(?~1934,)双河人。民国16年(1927)冬,参加农民协会,旋即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与另外两名党员在洪家湾以开米坊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联络工作。民国18年10月,在商南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六乡农民武装暴动成功,成立六乡苏维埃和赤卫队,他任乡苏维埃委员兼赤卫队长,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抗捐税,建立基层革命政权。
民国21年冬,红军主力西征,革命转入低潮,杜昌甫率领六乡游击队转战山林,战胜了敌人的“搜剿”。第二路游击师成立后,他任师长,率部在豫皖边区的大片土地上,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敌人畏之如虎,称他“杜老虎”。民国23年冬,因“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饮恨逝世。
蒋立贵(1914~1934)南溪人。民国20年(1931)入红军,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三、四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1年冬,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曾任红四军党委书记,红三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翌年9月,在攻打龙凤寨时,敌火力密集,蒋立贵奋不顾身,跳出掩体,向敌重机枪火力点扑去,连甩两颗手榴弹,将敌机枪炸哑。冲锋部队一拥而上,夺取了前进咽喉要地龙凤寨,为左路军前进扫除了障碍。民国23年在镇巴县战斗中英勇牺牲。
朱泽荣(1911~1935)桃岭人。民国19年(1930)初,他与胞兄弟朱泽堂、朱泽华同时参加红军,不久,任游击队中队长。民国21年红军主力西征后,调任皖西北二路游击师一营营长,率部在武庙集一带打击敌人。民国23年冬,红二十五军北上,他任四路游击师师长,率部开辟英(山)霍(山)潜(山)太(湖)边区革命根据地,使红二十八军有了重要依托。民国24年5月,率部在岳西五河对敌作战中牺牲。
林承祥(1910~1935)果子园人。民国18年(1929)立夏节起义后,他在家乡组织起一支30多人的赤卫队,自任队长。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参加红军,历任交通排长、连长、营长。他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一人一骑冲破敌人的封锁线,传达战斗命令。
民国21年底,赤南县一路游击师成立,林承祥先后任师长、师政委,率部杀民团、截军饷,神出鬼没地相机歼敌,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民国24年7月,率部东进岳西途中遇敌,在战斗中牺牲。
黄耀宗(1902~1935)南溪人。民国18年(1929)入党,同年参加红军。先后在红三十二师、红二师、红十二师任班长、连长、营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1年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翌年任二六三团团长。在长征途中,他多次率全团开路,被评为“开路先锋团”。民国24年12月,在四川芦山战斗中英勇牺牲。
黄安仁(1894~1935)面冲人。原在南溪民强小学任教,为人正直。民国17年(1928),结识了共产党员周维炯和詹谷堂,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初回乡和中共党员吴江接上关系,发展10多名中共党员,成立中共党支部。并建立了30多人的农民赤卫队,在中共六霍县委领导下,积极准备武装暴动。
民国18年5月21日,周维炯率红三十二师一部攻打流波镇,在吴江、黄安仁率领的农民赤卫军配合下,击溃朱茂公民团。以后黄安仁编入红三十二师,历任九十七团参谋、红十一师三十三团参谋长、师参谋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和创建川陕根据地斗争。民国24年,他积劳成疾,牺牲于长征途中。
沈仲华(1911~1935)女,西庄人。民国17年(1928)春,参加农民协会,她带头剪辫子、放足,参加识字班学习文化,动员并鼓励姐妹们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立夏节起义后,担任乡苏维埃委员兼少先队长,同年冬调任区妇女会主席,继调任赤南县政治保卫局副局长。她办案果断,无私无畏,敢于抵制错误的“肃反”路线,保护革命同志。
民国21年秋,红军主力撤出苏区后,她奉命带领游击队在吴家店一带坚持游击战争。民国24年因叛徒告密被捕。在狱中,敌军官进入调戏,她骗敌解开被反绑的双手,乘敌不备,敏捷地抽出身后的刺刀,将敌军官刺死。事后,受尽了烟熏、火烧、辣椒水灌、烙铁烙等酷刑,她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廖赤见(1915~1936)女,原名廖肇见,汤家汇人。民国18年(1929)参加革命,翌年初加入红军,不久,调任红一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
民国21年秋,廖赤见随红军主力西进川陕,一路上,她剃平头,穿男装,肩扛马枪,身背干粮,带领宣传队员战胜了蜀道艰难、巴山风雨和各种恶劣的环境,在极其艰苦的征途中表演节目,做宣传鼓动工作。民国22年2月,中共川陕省委和省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后,她被任命为少共川陕省委青妇部长,当选为少共省委常委。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4年随红军主力爬雪山、过草地,到达甘肃,与中央红军再次会师。
民国25年11月,廖赤见在带领剧团随红四方面军向甘肃永昌行进途中,遭敌包围,她率部顽强抗敌,在打死数十名敌人后,弹尽被捕,被敌人砍死,时年21岁。
张子义(1904~1936)银山畈人。民国19年(1930)参加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民国21年在苏家埠战役中,多处负伤不下火线,坚持率部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俘敌300多人。在长征途中,他多次立功。后被诬为“改组派”,经全师担保,留队做一般工作。民国24年又被提升为红四军参谋主任。民国25年在四川荥经县战斗中英勇牺牲。
张经川(1901~1940)南湾人。民国17年(1928)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夏节起义后担任赤卫队队长、游击队长。红军主力撤出苏区后,他带领游击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南溪区委书记兼县委联络员,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为党传递情报,寻找失散同志,保存党的秘密文件,护送中共立煌中心县委书记魏心一安全离境。民国29年,张经川在执行任务时,由于叛徒告密被捕,遭杀害。
周明(?~1943)字铭魁,湖南衡阳人。少年时怀有从戎报国志向。从军后作战勇敢,提升为上尉连长。抗日战争初期,随军进入立煌,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军一七一师五一三团三营八连连长。
民国32年(1943)1月1日,日本侵略军窜犯立煌,八连受命前往古碑冲的柳树沟一带堵截。柳树沟位于公路通道,控扼古碑冲咽喉,形势十分险要。2日,日本侵略军进入伏击圈,被八连火力挫回。日本侵略军多次结集兵力强攻,均被击退。双方相持至午后,日本侵略军一支绕道石路岭,前后夹攻。八连腹背受敌,且无援军,渐渐不支。士兵见此情况,认为已达到掩护城区群众转移目的,建议撤退。周明怀着对敌人的满腔怒火,激昂地说:“我的机枪不哑,就不许敌人从此通过,我守一刻是一刻,与阵地共存亡”,说罢抓起机枪又向敌人猛烈射击。官兵们为连长的精神所感动,个个顽强拼杀。终因寡不敌众,周明与大部分官兵牺牲,阵地失守。这次阻击战,周明以一连兵力抗击数千日本侵略军。激战大半日,阻遏侵略军铁蹄的行进,使立煌数万军民得以安全转移,免遭浩劫。
周明壮烈殉国及八连战士英勇抗日杀敌的功绩,赢得了大别山人民的赞誉传扬。同年6月,五一三团为周明在古碑冲的薛家山竖碑建墓,团长肖湘阳撰有碑志。
胡继庭(1916~1944)南畈人。民国18年(1929)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3年10月,所在部队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他被留下任中共皖西(北)道委秘书。后积极参与红二十八军党务和军务决策工作。民国24年冬任中共鄂东道委书记,着力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和地方政权。组建便衣队,开展反“围剿”斗争,使鄂东地区成为扼制武汉的斗争前哨。民国25年夏回军部,协助军政委高敬亭工作,提出进一步发展和加强便衣队的意见,高敬亭十分重视和支持。便衣队很快发展到80多个,近千人,遍布鄂豫皖苏区,成为红军反“围剿”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七·七”事变后,高敬亭化名与国民党卫立煌部谈判,他以秘书身份随从,参与研究方案,协助处理事务,谈判顺利成功。红二十八军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后,先后去南京和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向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领导人回报请示工作。民国27年夏,四支队进至舒城、桐城、无为、庐江一带,胡继庭任团长,和副团长顾士多率部多次在安庆——合肥公路及棋盘岭设伏,击毙、击伤日本侵略军200余人,烧毁汽车百余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受到党中央的表扬。不久,调九团任政委。民国32年调任沿江支队参谋长兼桐(城)怀(宁)潜(山)中心县委书记。其间,他领导军民对日、伪、顽军作战,并从事桐、怀、潜根据地建党建政工作,广泛宣传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开展二五减租减息斗争,推动了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民国33年初,国民党桂系大兵团向桐城东乡革命根据地进攻。2月12日,胡继庭在陈瑶湖地区指挥作战时牺牲。
袁大鹏(1914~1945)古碑人。民国18年(1929)参加红军。翌年春攻打金家寨时,立二等功。7月攻打英山时,被师部授予“红军勇士”称号。民国20年2月,攻打双桥镇时,任敢死队尖刀班长。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参加攻打黄安战斗。民国23年10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任二二三团三营副营长。12月,在陕南余家湾保卫战中,表现英勇,受到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的表扬。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成立。大鹏随叶挺军长到皖南军部,任教导队队长,负责训练新四军营连干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指战员大部牺牲,袁率教导队学员突围,与敌进行了7天7夜的殊死搏斗。后至江北指挥部,任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参谋长、师教导队大队长。民国32年春,任师部独立团副团长。在对日、伪、顽作战中,全身多处负伤,仍坚持在前线指挥战斗。同年11月下旬,日、伪4个团的兵力向巢湖、无为根据地进攻,独立团在第十六团一、二营配合下,于岱山地区与敌展开白刃格斗,血战一天,将敌击溃。民国34年初,任第五十六团副团长,率全团固守无为周家山一线,与日、伪4个团兵力对峙,保卫师、旅及行署等首脑机关安全。后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白涛(1915~1948)原名袁怀义,河南省内乡县人。民国26年(1937)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共产党北方局交通科长、辽西区委书记。
民国36年秋,随刘邓大军南下。县境解放后,任金寨县县长,11月调任金东县委书记兼县长。在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建立区乡政权和地方武装、进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革命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国37年5月,白涛率领革命武装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突围时走散,遭土匪黄英部包围被捕。同年7月7日,英勇就义于金家寨。
袁化民(1913~1948)又名袁如为,古碑人。民国20年(1931)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连长、指导员、联络员。他常化装为民夫、货郎传递情报。抗日战争时期,他与李中元、张经川等在丁家埠地区组织2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打击地方反动武装。金寨县民主政府成立后,任城关区民兵游击大队长,率部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镇压反革命和清剿余匪的斗争。民国37年2月,袁化民率部与国民党军第四十八师激战时,不幸被捕。7月7日,与县长白涛同时就义于金家寨。
李俊德(1915~1953)原名程向成,出生于小南京一个地主家庭。7岁入私塾,后考入安庆高中。“七·七”事变后,他在中共党组织教育下,毅然投笔从戎,参加皖省学生训练队和省战土民众动员推动队。民国27年(1938)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奉命回乡任联保主任,利用家族在当地的声望,宣传抗日救亡,打击汉奸和地方反动势力,被立煌县政府扣押,后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狱。不久,转入新四军四支队,任民运科长、敌工科长、民运部长等职。随军转战于无为、巢县、天长和含山之间,宣传组织群众,搜集情报,为敌后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
民国33年10月,在与日军作战时被捕,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他终未暴露身份。经营救脱险归队后,一面接受组织审查,一面从事部队后勤工作。他在任七纵队旅生产科长时,设法深入到盐城、淮阴和山东胶东一带敌据点采购军需物品。民国36年起任华东野战军七纵旅担架团和二十五军担运团长、供应总站站长。在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中,冲锋陷阵,顽强战斗,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务,3次荣立三等功,历经党组织考验,民国37年重新入党。
1951年,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军新兵团及华东新兵训练第二十团、二十五军第十三团党委委员和副团长。1953年,调任第二十五军后勤部部长,奉命率部赴朝参战,牺牲于朝鲜战场。
王绍禹(1960~1979)两河乡人。出身于贫农家庭,7岁入学,读书3年。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8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战士,对军事技术苦练勤学。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他英勇作战,不怕牺牲。2月11日,在一次战斗中,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追记三等功。
叶丙建(1953~1981)全军乡人。1981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深夜,叶丙建得知有人偷伐生产队树木的报告后,随即与生产队会计高万龙赶到现场进行管理。时值深夜,山村一片寂静,犯罪分子一伙11人见叶丙建等势单力薄,蜂拥而上,棍棒齐下。叶丙建面对一群暴徒,临危不惧,一面与犯罪分子进行激烈的搏斗,一面派人到社员家里送信。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于2月6日不幸牺牲。案发后,有关部门依法惩处了杀人凶手。同年9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叶丙建为革命烈士,并授予“护林英雄”光荣称号。
二、省、军级以上红军干部传略(以卒年先后为序)
文建武(1911~1951)原名文佩武,果子园乡人。幼读私塾8年,练得一手好字,深受塾师宠爱。14岁学徒,16岁在李集“元丰协”商店管账。他喜书法,善社交,长于筹划。在漆海峰等共产党员影响下,于民国18年(1929)参加乡农会,翌年参加红军,民国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2年5月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参谋主任,民国24年冬任总兵站部部长和粮食部长。参加创建川陕苏区的斗争,在反击四川军阀“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战斗中,多次立功。红军长征途中粮食奇缺,他经常带领工作人员深入群众,筹集粮食,供四方面军机关和部分战士食用。
抗日战争期间,任一二九师作战科长、副官主任、东进纵队参谋长、冀南军区参谋长、四旅旅长、七旅政委等职。在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中,率部与日本侵略军和汪伪部作战百余次,负伤4处。他作战勇敢,善于做统战和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受到八路军总部表彰。
民国33年任新四军第五师兼鄂豫皖湘赣军区参谋长。协助李先念等军区首长战斗在中原地区,不断沉重打击敌人,开辟中原地区抗日战争新局面。民国35年春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在中原突围战斗中,由于路线选择得当和指挥果断,顺利地掩护中原军区机关和首长安全突围。民国36年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二纵队政治委员,豫西军区副司令员,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均立有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1月因积劳成疾,逝于北京。
王远芬(1907~1962)斑竹园区人,民国17年(1928)参加农会和赤卫队,民国19年参加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苏区时参加过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1年,随红四军转移,在湖北枣阳的新集,土桥铺一带与数倍的追堵敌军激战。王远芬率全排与敌肉搏,多处负伤,仍坚持奋战到战役全胜,受到上级表彰。民国22年2月,任红十一师三十二团特务连指导员,参加该团反击田颂尧部第五师3个团的进攻,毙俘敌千余人,缴枪700余支,获川陕省工农政府颁发的“以一胜百”奖旗一面。民国25年,任红十师二十八团参谋长,在萌城战斗中,二十八团担任设伏阻敌任务,毙敌胡宗南部第一师第二旅团长以下6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
民国26年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侦察参谋。10月19日夜,该团袭击代县日本侵略军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24架,歼敌100余人。民国28年8月,任三八五旅独立团团长,翌年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民国34年8月,任太行军区一分区副司令员,配合五、六分区,攻占昔阳、赞皇两城及沿线敌据点50余处。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远芬先后任太行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太行军区参谋长,参加临汾战役,激战72天,攻下临汾城。
新中国建立后,王远芬先后任河南省军区参谋长和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1962年12月,病逝于郑州。
丁世方(1913~1965)原名丁诗煌,槐树湾乡人。读书5年,学医3年。民国18年(1929)参加家乡的农民暴动,在赤卫队中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0年3月由团转党,任少共皖西北特委宣传部长。12月出席皖西北特委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民国21年随红四军西进川陕。翌年任红四军总医院中医部主任。他团结教育老中医,举办训练班,组建近百人的中医队伍,带领大家采集、自制中草药,使大批伤病员恢复健康,重返战场,受到方面军总部表扬。民国24年5月长征途中,丁世方任红四方面军中医院院长。他率领医护人员组织运输队、担架队,运输药品器材和近千名重伤员。越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于民国25年10月到达陕甘宁根据地。
民国25年冬,参加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马步芳等部作战中被敌人冲散,在白雪覆盖的祁连山大森林里躲避40余天。次年4月,化装出山,在临泽县明麦渠行医4个月,为人民救死扶伤,受到当地群众爱戴。8月经谢觉哉介绍回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民国27年毕业,任军委第三后方医院院长,不久带职在延安医科大学学习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南满安东军区卫生部部长。接管伪满医院,改造本溪以下中小城镇医院数十家,团结教育一大批伪满医务人员,并组织干部走城镇、钻深山,很快收集到日、伪溃退时隐藏和丢弃的大批药品、器具等,改善了南满军区的医疗条件。
东北解放后任医大三分校校长,1950年调任海军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创办海军第二医科大学。1954年任海军后勤部部长兼卫生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1962年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1965年6月,在北京逝世。
吴诚忠(1911~1968)南湾人,民国18年(1929)参加区赤卫队,任队长。民国1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参加红军。民国20年编入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任战土、班长、排长,参加鄂豫皖根据地第二、三、四次反“围剿”作战。民国21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后,历仕方面军总部交通队排长和指导员、三十一军二七九团政委、四军十一师副师长、九军二十五师政委等职,参加川陕根据地的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和强渡嘉陵江等战役。曾率部三过雪山草地,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前堵后追,于民国25年7月初在甘孜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胜利会师。
民国27年3月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副团长,参加了晋东南粉碎日军“九路围攻”战斗。31日率两个营在晋冀交界的响堂铺地区,担任伏击任务,全歼日军200余人,烧毁汽车180辆,受到刘(伯承)邓(小平)首长的表扬。民国29年8月,任冀南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百团大战”,粉碎日军“囚笼”政策,保卫冀南二分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在战斗中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民国33年10月,吴诚忠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调至新四军第五师任鄂豫皖湘赣军区一分区司令员,率部转战大别山西麓,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树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鄂东军区独二旅旅长。民国35年6月中原突围时,奉命率一个团活动于黄(梅)、广(济)、浠(水)地区,钳制敌军8个师于鄂东地带,受到中央分局首长高度赞扬。民国37年11月,淮海战役中,吴诚忠率中原军区二纵四旅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他亲临前线指挥爆破,为全歼黄维兵团扫清障碍。在阻击李延年兵团的战斗中,吴诚忠率四旅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激战两月余,圆满完成作战任务。
50年代初,吴诚忠任河南省军区后勤部政委,许昌军分区司令员、河南省军区干部部部长。1955年11月起,任武汉军区后勤部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1968年10月病逝于北京。
李云鹤(1894~1969)原名郑鼎,又名郑卫华,曾用名李梅村、秦波,白塔畈乡人。民国10年(1921)考入安徽皖江专科师范读书,民国13年春,入广东军官讲武堂,8月回皖读书,被选为安徽省学生会常委,后转到上海组织学生流亡团办《黎明周刊》。翌年返回安庆,领导学生爱国运动,被选为安徽省学生会会长。同年4月去北平,5月经蒋光慈、赵世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河南豫军樊钟秀部任四支队参谋长。民国15年11月,任安徽省临时党部特派员,在合肥与蔡晓舟等人制订寿县、合肥部分地方武装起义方案。11月11日,寿县古渡岗李雨村民团和合肥东乡民团约300人,在吴山庙成立安徽讨贼军第四路军,蔡晓舟任司令,李云鹤任指导员,并于12日正式宣布起义。同年冬,李云鹤在武汉任张治中学兵团总务科长。民国16年任鄂西督察专员、武汉卫戍司令部副官处处长。“七·一五”事变后,被派往北方任中共绥远省委书记,并参加西北军委。民国17年身份暴露,被调往河南任中共虞城、夏邑、永城中心县委书记。民国18年任中共豫东特委书记兼红二十七军军长。民国20年任中共开封市委书记,被诬为“改组派”,出走上海、山东。后在山东日照县政府当秘书,日照中学当教员。后任中共日照、诸城中心县委书记,因组织日照暴动,被叛徒告密被捕入狱,民国26年保释。民国27年夏任中共广饶、益都、寿光中心县委书记,是年冬任中共清河特委统战部长。民国28年冬任八路军南进纵队运西办事处主任。民国31年,任泗(县)、五(河)、灵(壁)、凤(阳)中心县委书记。民国33年夏,任淮北区党委联络部长兼边区参议会秘书长。民国35年春起,先后任山东野战军联络部长,华中局农委书记。全国解放后,经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提名回皖任皖北行署副主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肋骨被打断多根,于1969年1月12日在合肥逝世。1979年中共中央追认李云鹤为革命烈士。
卜万科(1910~1969)洪冲乡人,民国18年(1929)参加少先队,翌年参加红军,民国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十二师三十六团班长、排长、连长,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1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12月下旬在白庙场战斗中,他亲率两个连夜袭敌前沿阵地,全歼田颂尧部1个团,确保红七十三师顺利进军南江,受到方面军总部的嘉奖。民国22年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一团副团长。次年1月,在反击“六路围攻”中,配合红九军二十七师,在西线五里墩击溃敌4个团,歼敌600余人。翌年,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后,卜万科所率的二七一团,协同八十八师、九十三师全歼守敌刁文俊部3个团,攻克剑门关,打掉敌江防部署支撑点,夺取广元、昭化,控制了嘉陵江西岸大部分地区。民国25年3月,任红四军十二师参谋长,率部越雪山,过草地。10月上旬,与第一、二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团一营营长、副团长,豫西支队第十团团长。民国31年,陕甘宁边区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卜万科荣获甲等劳动英雄称号。
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中原军区二纵十三、十五旅副旅长,豫皖苏军区汝南分区副司令员。曾率部接应原国民党豫南挺进军游击队第十三纵队程耀德部起义。在中原突围战斗中,圆满完成保卫师部机关跨越平汉路的任务。在淮海战役中,卜万科胸骨被炮弹炸伤,为一等甲级残废。
新中国建立后,任信阳军分区司令员,配合地方剿匪反霸,建立政权,发展地方武装。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1枚。1969年3月病逝。
李家益(1918~1974)桃岭乡人,民国20年(1931)4月参加红军,8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在韩摆渡战斗中立功,受到军首长表扬,并提升为连指导员。民国21年7月红军围攻麻城,他指挥全连守住一个山坡,打退敌人10多次进攻,直到主力赶到全歼该敌,俘敌旅长章祖卿。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三十二团共青团委书记。次年5月,任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秘书。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长征,胜利后编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敌人血战数月。西路军受挫,他沿途乞讨,辗转跋涉一年多,两次翻越冰封雪冻的祁连山,到达陕北。
民国28年9月,入瓦窑堡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学习。任三分校训练部军事教员、军委一局作战科科长、三八五旅警卫五团参谋长、三八五旅司令部一科科长等职,在保卫晋绥抗日根据地斗争中,多次立功。
民国34年,任三八五旅参谋长,率100余名骨干去山东开辟新区,经过日本侵略军多道封锁线,到达新战场。翌年任鲁南十师参谋长。民国36年1月参加鲁南战役,和兄弟部队并肩作战。在枣庄、峄县地区全歼国民党整编二十六师、五十一师和第一快速纵队5万余人。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七师参谋长,参加莱芜、孟良崮等战役。民国37年2月任第三纵队九师参谋长,3月参加洛阳战役。该战役歼敌青年军二○六师两个旅及保安部队近两万人。解放洛阳、新安、渑池、偃师等城,切断中原与西北敌人的战略联系,巩固并扩大了豫西解放区。因在战役中多次立功,受到华东野战军记功嘉奖。6月中旬,参加攻打开封战役。下旬参加睢杞战役。11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围歼黄伯韬兵团战斗中再立战功。1949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军参谋长,进军福建剿匪,加强东南海防建设。
1952年9月,李家益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四军参谋长,10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秋季反击战。其间,他一面组织学习,一面指挥练兵,进行坑道作业,训练神枪手、神炮手和突击小分队。经44天战斗,击退敌人向朝鲜蜂腰部元山的进攻。1953年4月任二十四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6月参加夏季攻击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1957年6月于军事学院毕业,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1965年7月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6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第一副司令员。1974年1月16日在北京病逝。
陈绍禹(1904~1974)化名王明,又名陈绍玉,字露清,金家寨人,出生于小商人家。资质聪颖,6岁入私塾,8岁能为乡邻书写春联。后入大王庙小学读书。民国9年(1920),考入六安第三农业学校,民国13年,他和进步同学共同组织豫皖青年学会。翌年入武昌商科大学预科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先后任豫皖青年学会事务部长、安徽同学会会刊《皖光》编辑。民国14年6月,他在武昌积极参加支援上海“五卅”运动,被推选为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行委员。夏,他邀请豫皖青年学会的部分会员到金家寨,在大王庙举行青年学会的第二次会议,并游行示威,演戏募捐,开会追悼上海、汉口等地的死难同胞。陈绍禹的挽联是:“四百兆同胞放声大哭,五千年历史特写奇冤”。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宣传干事。11月,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民国18年回国,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宣传干事,后到中共中央宣传部,任《红旗》报编辑。先后在《红旗》、《布尔塞维克》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多篇,宣传共产国际的思想和政策。民国19年底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次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米夫的支持下,他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主持中央工作。按照共产国际指示,派特派员、中央代表到各苏区进行反右倾斗争,导致“肃反”严重扩大化,伤害了大批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中高级党政军干部。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在上海被捕叛变后,陈绍禹代理总书记。10月,去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不久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负责亚洲、拉美各国共产党的事务。
抗日战争初期,陈绍禹由苏联回国,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使革命力量又一次遭到严重损失。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在延安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国女子大学校长、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央委员等职。
新中国建立后,陈绍禹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当选中共八大代表、中央委员。同年去苏联。自60年代起,陈绍禹根据苏联当时的政治需要,先后撰写、发表了《论中国事件》、《列宁、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等书,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攻击毛泽东。1974年3月27日病逝于莫斯科。
周时源(1914~1974)古碑人,民国18年(1929)参加红军。翌年2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6月由团转党,任班长、排长和手枪连连长。先后参加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等战役。民国21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民国22年,任第二七四团二营营长,在粉碎敌“六路围攻”战斗中,指挥有方,全团立大功,受到红四方面军总部的嘉奖,二七四团荣获“夜袭常胜军”奖旗1面,奖给二营全体指战员每人军服1套,鞋子1双,周时源被提升二七四团团长。
民国24年5月参加长征,民国25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师长。10月下旬,在山城堡战役中,他率部在萌城、甜水一带设伏阻敌,毙伤敌团长以下几百人。后又主攻山城堡,在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五军团和第三十一军等兄弟部队配合下共歼敌第七十八师1个旅另1个团,给蒋介石嫡系胡宗南第一军以沉重打击。
民国27年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副参谋长,10月挺进豫皖苏边区。民国28年11月,游击支队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他任第六支队副参谋长兼三团团长。率部转战于永城、萧县、砀山等地,多次粉碎日伪进攻,开辟了豫皖苏边区的抗战局面。民国31年,去延安抗大学习。民国34年8月任吉林省乾安县县长。他配合县委深入基层,建立、健全县境的区乡政权和县区武装,开展减租减息,反匪反霸,深受群众拥护。民国35年7月,任辽东军区保安第一旅三团团长。率部参加四平街保卫战,在攻打锦州、解放天津等重要战斗中,多次受到军区领导的表扬。
新中国建立后,周时源先后任华南军区江西军分区司令员兼党委副书记,江西军区抚州军分区司令员,解放军第四十五文化速成中学代理校长,福建军区福安军分区司令员,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副军长。1964年授少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各1枚。1974年6月病逝于上海。
陈伯禄(1905~1976)银山畈乡人,民国18年(1929)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秘书等职。12月参加攻克商城战斗。曾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多次立功受奖。民国21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参加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和强渡嘉陵江战役,转战川康边区。民国24年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连指导员、冀南东进纵队一支队二营教导员、八支队二团政委、一二九师九旅二十五团政委。民国27年3月,他率2个连参加神头岭伏击战,激战两小时,毙俘伤敌1500余人,缴获大量物资。4月,参加榆社、辽县、武乡战役,歼敌2200余人,对粉碎日本侵略军“九路围攻”起了决定性作用。翌年1月,日军集中万余人对冀南根据地大举进攻,时任八支队二团政委的陈伯禄率部与敌作战数十次,杀伤大量敌人,保卫了根据地。为坚持敌后作战,他发动群众,挖掘无数条纵横交错、村村相通的道沟,机动灵活地开展游击战,粉碎了敌人企图摧毁冀南根据地的阴谋。民国29年8月,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圆满完成在冀南地区的破击任务。民国34年11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冀南五分区副政委兼地委书记。民国36年刘邓大军南下,任二纵队后勤指挥部政委,后任冀南军区五分区司令员、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在平津战役中,他率冀南五分区的主力军协同友邻部队主攻津南。天津解放后,参与指挥解放太原、衡水、故城、高唐等战役。
新中国建立后,陈伯禄任唐山军分区副政委、华北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部政委、天津市公安总队第二政委。1955年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各1枚。1959年1月任天津市公安局副局长兼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政委。1962年12月任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1964年5月兼公安部队军事法院院长,10月离休。1976年4月18日在北京逝世。
皮定均(1914~1976)双石乡人。民国18年(1929)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任英山县童子团团长。同年冬由团转党并参加红军。在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战斗和创建川陕根据地及长征途中,英勇顽强,多次立功,迅速成长为一名红军指挥员。
民国28年,皮定均任一二九师特务团团长,率部到潞城、黎城、涉县、武安等县,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运用麻雀战、破击战、地雷战等,打得日、伪、顽军心惊肉跳。有效地控制了邯(郸)长(治)大道,保卫了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东南侧安全,巩固了太行山根据地,民国32年秋,为粉碎敌人对豫北地区的蚕食,太行军区任命皮定均为第七分区司令员,挺进豫北,两个月中,发展近1个团的武装,不脱产的民兵发展到3万多人。打得孙殿英、庞炳勋等军狼狈不堪,豫北大部农村获解放。翌年夏,为打击日本侵略军气焰,皮定均率1个支队开赴豫西,以嵩山和箕山为依托,攻打日军据点、惩办汉奸,半年中建立10个县级抗日武装,解放豫西大片土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皮定均率五千健儿,到桐柏山区,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任旅长,人称“皮旅”。民国35年,蒋介石以30万兵力,包围6万中原人民解放军,并修筑10多个碉堡,工事纵深达10多公里。妄图在7月1日前夕发起总攻,一举消灭中原解放军。6月23日,党中央电令中原局,以一部分兵力作掩护,迅速组织主力部队突围。皮定均率部奋力拚杀,掩护主力突围。接着长驱千余公里,击退数倍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受到华中军区的表彰。蒋介石对中原地区“围剿”未得逞,又以50万兵力,进攻华中解放区。皮旅在保卫华中和莱芜、孟良崮、涟水、淮海、渡江等战役中,都立下了卓著战功。民国3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四军军长等职。
1952年9月,军长兼政委的皮定均率志愿军抗美援朝。在上甘岭、五圣山、西方山等地,与美国、比利时、希腊和南朝鲜等敌军作战,不断获胜,使阵地向前推进30多公里。
抗美援朝结束,皮定均回国到福建前线,负责东南沿海防务。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1枚。1969年,“三北”边防紧张,奉命调往西北前线,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1974年又调往东南沿海前线,任福州军区司令员。1975年6月,皮定均亲自主持团以上各级干部训练,整顿部队纪律和作风。“文化大革命”期间,皮定均承受多方压力,排除干扰,坚持抓部队建设,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6年7月,他因眼病刚做手术,即去海防前线指挥军事演习,飞行途中,不幸殉职。
邓忠仁(1904~1976)汤家汇镇人,民国16年(1927)参加农民协会。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8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民国20年,在红四军独立团任班长,7月调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任排长,参加了著名的黄安、商潢、潢光、苏家埠战役。次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11月,随军挺进川北。民国22年春,被提升为红七十三师二一九团一营营长。在反击“三路围攻”中,二一九团于南江地区的木门、长池等地依托险要阵地,顽强抗击并重创敌左纵队。5月,红七十三师二一九团与十师、十二师密切配合,将敌左纵队分割包围于空山坎以南的余家湾、柳林坎地区,全歼敌7个团,击溃6个团,缴获长短枪8000余支,迫击炮50余门。7月,调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九团营长,参加反“六路围攻”的仪(陇)、宣(汉)、达(县)战役,受到四方面军总部的表扬。民国24年1月,被提任二七九团副团长,参加了广(元)昭(化)战役。后协同三十军,攻占敌江防险要阵地剑门关,全歼守敌3个团。乘胜攻克了昭化,彻底击溃了田颂尧二十九军的江防部队,为红军长征开辟了道路。
抗日战争初期,邓忠仁在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在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任营长。民国27年冬,调任冀南军区警备营长。民国29年春,调任新九旅二十六团团长,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功绩显著。民国30年冬至32年7月,他率二十六团随旅部到大名建立一分区,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民国33年10月,去豫西改编土匪武装,任第五旅副旅长。在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解放战争初期,调任开源二十四旅副旅长,率直属队开辟和建立了辽吉分区。民国35年春调任二分区副司令员。同年4月,配合东北民主联军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后晋升为辽吉二分区司令员。民国37年春,调任四平独立第十师副师长。11月,任三十八军一五一师副师长,率部参加解放天津的战斗。
全国解放初期,先后任江西吉安军分区和上饶军分区副司令员、江西公安总队副司令员。1952年10月,调任中南公安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1961年8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各1枚。
佘积德(1916~1981)沙河乡人,民国18年(1929)参加革命,翌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任少先队指挥部政治指导员、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政治处宣传队长、组织科长。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1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边区,余积德带领一支50多人的工作队,在南江地区发动群众,清匪反霸,开仓分粮。建立苏维埃政权和人民武装,进行土地革命,并为部队筹粮捐款。民国22年春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地方工作科科长,接着参加反击四川军阀刘湘“六路围攻”的战斗。民国24年参加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到达陕北后,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六团政洽处书记、九十一师政治部特派员。民国25年11月,参加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政治部保卫干事、七七二团特派员、太原军区太行一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太行四分区政治部主任。负责保卫、锄奸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太行五分区政治部主任、安阳军分区副政委、安阳警备司令部政委。在清剿残匪时,活捉豫北大土匪头子王三祝,为民除了一大祸害。
1953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他不避战火,跑遍了“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带领政工干部开展宣传鼓动、立功评模工作,极大地鼓舞了炮兵指战员的杀敌斗志。1956年任福州军区炮兵政委。1958年军区炮兵向金门进行一次警告性的大规模炮击,他深入沿海各基层炮群具体部署。8~12月底,在与蒋军4次大规模炮战中击沉击伤蒋军各种舰艇23艘、击落击伤飞机34架,毙伤大批蒋军官兵。以后一直在前线指挥,坚守祖国东大门。
“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持工作。他不顾各方面干扰,维护军区党委的团结。1973年任福州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指定他和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石一宸共同主持江西省委工作。由于正确执行周总理指示,进行艰苦细致工作,团结了大批干部,半年后江西形势好转,受到总理的称赞。“文化大革命”后,回福州军区任原职,1979年调成都军区任顾问。1981年病逝。
佘积德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1枚。当选为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熊挺(1905~1981)原名熊光勋,沙河乡人。幼读私塾三年,后因家贫辍学务农。民国15年(1926)在白沙河参加农民协会,民国16年5月参加农民赤卫队,曾在银山畈、椴皮岭等地抵御任应歧部康旅进犯。
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和战友们拿着火枪、长矛向敌人冲锋,打退敌人多次进攻,被农友们誉为“熊大胆”。民国17年春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立夏节起义时,参加攻打卢迎宾民团的战斗,他1人缴枪3支,处决恶霸两人。后任乡苏维埃赤卫队班长。民国1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后,先后任赤南县四区区委秘书、豫东南道委油印科科员等职,参加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被评为党的模范工作者。民国22年6月,被诬为“第三党”遭逮捕,多次严刑逼供,他忠贞不屈,最后被罚做苦工3个月,遣送回乡。在家乡仍积极参加苏维埃工作,多次被评为模范。民国23年2月参加一路游击师任宣传员,6月任红二十八军二四六团政治处秘书。民国24年1月,调往湖北蕲春便衣队,为红二十八军筹粮筹款,购买药品,掩护伤病员,输送兵员,坚持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新四军四支队七团民运股长、组织股长、九团政治处副主任、政治部组织科长,新四军淮南路东分区天高支队政治处主任。在津浦线上、淮河两岸反击日伪军扫荡,开展民运工作,组织支前民工、筹备给养,成绩显著,受到上级多次表扬。
解放战争初期,先后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巡视团副团长、二纵组织部长、华中军区军工部政委、苏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等职,均立有战功。民国36年5月,熊挺随二纵队协同兄弟部队参加孟良崮战役的阻击打援战斗,取得了全歼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巨大胜利。10月,胶东战役开始,熊挺参加并指挥胶(县)高(密)追击战,歼敌1万余人。翌年2月,华野二纵会同第十一、十二纵队组成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展开华中战役。3月,熊挺协助纵队首长指挥苏北益林攻坚战,歼敌千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熊挺先后任苏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江苏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南京军区直属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南京军区第一文化学校政委,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1枚。1981年3月于合肥逝世。
方升普(1915~1981)斑竹园区人,民国18年(1929)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1月参加红军,次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军排长、连长、副营长。参加鄂豫皖苏区1~5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3年11月,参加长征,在方城战斗中,身负重伤。到达陕南后任豫陕游击师师长、特委委员,奋战在汉水两岸、商洛山区,配合主力红军解放镇安、柞水等5县城。民国24年6月,率游击师在山阳县袁家沟口伏击战中,全歼敌警一旅,毙俘敌1800余人,活捉敌旅长唐嗣松。7月,任红七十四师副师长兼参谋长、鄂豫陕特委常委。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与敌作战百余次,歼敌3000余人,牵制敌十几个团的兵力,有力地配合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主力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方升普任晋豫游击支队副司令,八路军一二九师一旅团长、太行军区七分区副司令员、豫西抗日独立大队副司令员等职。民国29年,率新一旅二团在潼关、平顶山地区歼灭日军8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战马。百团大战中,又率全团袭击日军在晋南的指挥中枢长治城郊,烧毁长治机场敌机3架。民国33年春,任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副司令员,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转战洛阳以南,郑州以西,许昌以北地区。先后建立偃师、巩县等10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地方武装。至民国34年8月,支队由1700人发展到1万余人,收复国土万余平方公里,建立2个专区、10个县、200余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一纵一旅副旅长,华东野战军独立师师长,华北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华北野战军十五纵队副司令员,十八兵团六十二军副军长等职。参加了淮阴、淮安、涟水保卫战和盐城阻击战及山东莱芜、孟良崮、临(沂)枣(庄)、胶河战役。孟良崮战役打响时,任独立师师长的方升普率全师孤军深入敌穴,迅速占领蛤蟆崮、天马山,覆浮山等重要阵地。连续击退敌14次反扑,迫使敌七十四师退到孟良崮山区。接着独立师又和友邻部队一起,迅速攻占孟良崮高峰,全歼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
1949年,任十八兵团六十二军副军长,率部参加太原、扶(风)郿(县)、兰州战役,率部一直打到宁夏、青海。接着又参加西南战役,解放四川,进军西康剿匪,并任西康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春,入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高级步校副教育长兼科学研究部部长。1955年转入空军工作,历任防空一军军长、空一军军长,福州和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1981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
徐立清(1910~1983)原名徐映清,斑竹园镇人,童年读过3年私塾。民国16年(1927)5月参加农会,翌年参加赤卫队,民国18年参加红军,民国1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先后任红三十二师经理处书记,师政治部干事,团政治处主任,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政委。参加了粉碎敌人的“三次会剿”和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及粉碎四川军阀“三路围攻”、“六路围攻”等多次战役和战斗。民国24年长征中曾三次过雪山草地。民国26年3月,他临危授命,带领千余名伤病员,在祁连山一带打游击,掩护主力突围。
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组织部长、冀南东进纵队政委,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粉碎日本侵略军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巩固冀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民国29年6月到延安军政学院、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央党校组教科科长。民国33年2月任陕甘宁边区新四旅政委,执行“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延安”的任务。抗日战争后期,参加斧台山反击战,粉碎国民党妄图发动全面内战的阴谋。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联防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六纵队政委,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民国36年先后参加延安保卫战、沙家店战役、岔口追击战、延清战役等。民国37年2月,率部解放宜川,改变了西北战场的局面。4月,在西府战役中,遭遇到数倍于己的胡(宗南)马(继援)敌军的前后夹击,情况十分危急。徐立清又一次临危授命,率部掩护野战军总部机关和兄弟部队脱离险境。
民国38年,徐立清率部参加西北战场的春季攻势,在解放西安、兰州和河西走廊地区的战斗中,屡立战功。10月调任第一兵团政委,进军新疆,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副书记,兼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为和平解放新疆、平定叛乱、恢复生产,消除民族隔阂、建立新的政权、改造起义部队、建设新疆立下了殊功。
全国解放后,徐立清任中央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主管干部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身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仍坚持原则,竭力保护干部。1973年恢复工作后,任济南军区政委。1975年9月回总政治部任副主任。1980年1~6月任成都军区政委、第一政委。1983年1月在北京病逝。
徐立清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各1枚。先后当选为中共七大、八大、十一大、十二大代表,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当选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军委委员。
赵遵康(1913~1983)又名赵永康,三合乡人。民国17年(1928)8月参加农民协会。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月参加商南立夏节起义,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等职。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0年7月红四军南下,任十二师三十六团二营六连排长。8月1日,红四军以3个团的兵力首战英山。赵遵康排作为三十六团先锋排,奋勇当先,战斗到午后,三十六团攻占敌城南要点坡儿垴、白石坳等阵地,歼灭了阵地上的守敌。下午四时发起总攻,该排又被编入攻城突击队。他率全排由西门北角经小山包翻进城墙,消灭守敌一部,打开突破口,全团迅即登城,经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生俘敌团长张汉泉以下1800余人。战后赵遵康受到团部的表扬,并批准由团转党。9月,在浠水县的洗马畈战斗中,在与敌人拼搏时身负重伤,伤愈后,调第二路游击师任连长兼指导员。民国23年秋,随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民国24年在陕西山阳县袁家沟战斗中,率1个班全歼陕军警备一旅唐子桐部1个连,缴获1部电台及部分军需物品,受到军部袭扬。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政治处敌军工作股股长、民运股长。民国27年8月,在晋南中条山、稷王山一带扩军,组建三四四旅晋南游击支队,辖3个大队1100余人,任支队政治部主任。民国29年初,任冀鲁豫五分区南乐县独立团副团长、团长。翌年4月,率全团配合军区部队,在南乐、内黄、清丰一带,与日本侵略军进行大小10多次战斗,攻克敌人多处据点,毙俘敌伪600余人。8月任冀鲁豫三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初期,任冀鲁豫四分区副司令员。民国36年2月敌人对四分区重点“合围”,赵遵康率分区武装迎击,肩部负伤仍不下战场。经9天激战,获得反“合围”的胜利,俘敌将校军官10余名,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扭转了四分区的斗争形势,受到军区通令嘉奖。6月,任十一纵队三十三旅副旅长。为配合刘邓大军南下,率三十三旅活动在开封至徐州一线,多次破击陇海线,阻击和牵制敌人。次年6月,在攻打开封时,三十三旅作为十一纵队的主力和华野一起担任阻援,歼敌近万人。开封攻克后,与华野一部组成突击集团,于27日晚对进抵睢杞地区的区寿年兵团发起猛攻,激战到7月2日,摧毁区寿年兵团部及其七十五师师部,活捉第六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兼第七兵团司令区寿年及少将军官4名,共歼敌9万人。民国38年1月,任十七军补训师师长。9月调任十七军后勤部长。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贵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和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后勤部长、顾问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各1枚。1979年冬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半年多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保证军需物资的供应。1983年7月12日病逝。
徐其海(1913~1984)沙河乡人,民国17年(1928)参加革命,秘密发展武装。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8年5月,参加立夏节起义,后任红军游击队队长,红四方面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连长、指导员、副营长等职。在鄂豫皖苏区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多次立功。民国21年夏由团转党。11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民国22年1月28日,七十三师经新场坝向南江县进发,敌刘汉雄十八旅、十九旅设防于县城东北险关阻击红军前进。徐其海率1个连从鹿角垭北面攀登峭壁,绕到敌后,出其不意地向敌指挥部猛攻,敌阵脚大乱,七十三师继而发起总攻,敌十八旅被击溃,十九旅不战而退,一举攻克南江县城。同年1月,四川军阀田颂尧以30个团的兵力,发动对红军的“三路围攻”,时任二一八团一营副营长的徐其海率部,打退数倍的敌人几十次冲锋,子弹打完和敌人拼刺刀、肉搏,守住了阵地。
是年7月,刘湘纠集10万兵力,向红军发起“六路围攻”。时任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一七团参谋长的徐其海和团长率部在仪陇县城南的五里堆,配合兄弟部队一夜之间击溃敌4个团。民国23年9月,红军发起总攻,二七一团作为九十一师的主力担负追击第一路敌人的任务,连续收复南江、长池、旺苍、广元等城,歼敌2500余人。由于屡立战功,晋升为九十一师参谋长。民国24年3月底,在嘉陵江战役中,他协同师首长率九十一师在苍溪上游石落锅强渡成功,击溃敌刘汉雄部1个旅。后九十一师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一举攻克敌东侧阵地。徐其海又率1个团配合兄弟部队向敌冲锋,歼敌2个团,攻克剑门关,取得嘉陵江战役的胜利。5月参加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历尽艰辛。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一营营长、八路军留守兵团绥德警备司令部科长、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参谋长、关中警备司令部特务营营长等职。参加过神头岭、响堂铺、七亘村、黄崖底等伏击战。后在延安担任卫戍任务,并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炮兵第三团团长、热河军区教导团团长。民国36年5月中旬,率部配合东北民主联军作战,先后收复赤峰、昌黎、抚宁、迁安等城,切断了敌北(平)宁(河)线。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二十四师参谋长,协同师首长共同指挥攻打锦州以北的葛文碑、帽儿山等外围阵地,与主力部队完成对锦州的合围。10月,二十四师随纵队从锦西方向突破,在车站俘敌九十三军军长盛家兴、暂编十八师师长景阳等大批官兵。民国37年11月,任四十五军一五八师副师长,参加平津战役,完成穿插围歼任务,为解放天津作出了贡献。
民国38年徐其海任四十五军参谋处长,参加渡江战役,协助军首长指挥部队由黄石港突破敌人防线,渡过长江,进占鄂城、大冶、阳新等城,配合兄弟部队于5月中旬解放武汉三镇。后又参加了湘赣、衡宝、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徐其海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师长、副军长,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广西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军区顾问等职。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在歼灭越南派遣的特务、股匪等战斗中,立下功勋。1955年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1枚。1984年8月病逝于北京。
詹化雨(1911~1984)古碑镇人,民国18年(1929)任乡苏维埃主席,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3月调皖西北少共道委工作,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1年10月,红四方面军离开苏区后,随省委机关于鄂豫皖苏区坚持斗争。民国23年先后任红二十八军手枪团排长、分队长、团长。民国24年4月率部参加桃树岭战斗,歼敌2个营,毙敌营长2人,粉碎了敌人妄图“3个月消灭红二十八军”的阴谋。5~6月,参加三战“独立旅”战斗,三战三胜。三年游击战争中他率手枪团担负侦察、开路、突击、掩护等任务,经常化装进入敌占区,手枪团被评为红二十八军“好向导”,詹化雨也被称为“老向导”。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新四军四支队手枪团团长、九团团长、四旅参谋长、五旅副旅长、二师副参谋长。参加和指挥河口、棋盘岭、铁铺岭以及庐江、襄安、高唐铺、周家岗等10多次反顽和反“扫荡”战斗。粉碎日军对淮南津浦路西的大“扫荡”,创建了淮南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初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参谋长,参加在胶济线西段和东段的胶县和高密、平度和安邱、鲁南和莱芜、南麻和临朐等战役。在莱芜战役中,和友邻部队与敌激战4天,共歼敌7万余人,俘敌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收复城市13座。民国37年春,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率部与友邻部队在胶济线西段向敌人发动攻势,收复周村、张店、淄川、博山等大部分地区,接着又参加兖州、济宁、淮海等战役。民国38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二十五军副军长、政治委员,指挥部队参加渡江作战和解放上海等重大战役。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中央军委总参作战部军务局局长、测绘局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1枚。1957年7月,任西藏军区副政委,参加指挥西藏平叛战斗。1962年10月,参加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5年后任福州军区副政委、福州军区顾问。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撰写和发表了数万字革命回忆文章。1983年3月离休后,参与搜集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资料,编写红二十八军战史。1984年12月3日,因病在福州逝世。
王凤梧(1901~1985)竹畈乡人,河南省农学院毕业。民国12~16年(1923~1927),任河南省考城县实业局长、冯玉祥部队的书记官。民国1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河南省革命互济总会主任、中共焦作中心县委书记。民国21年为中共中央交通局北线(驻上海)负责人,开展党的白区工作。民国25年12月,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统战部干事。
抗日战争初期,王凤梧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部民运科长、处长,参加平型关大战。民国28年后,任八路军第二纵队秘书长、冀鲁豫军区第一和第五军分区政委,率领分区武装粉碎日伪多次“扫荡”。民国34年任新四军三师十旅政委。翌年春,十旅参加为时1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5月在哈尔滨以北的呼兰一线发动群众,开辟根据地。8月,任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政委。民国36年2月,第二纵队南渡松花江,五师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于九台东北的城子街歼敌新一军1个团和1个保安团,有力地牵制了进攻临江之敌。民国37年11月,任东北野战军特种兵炮二师(重炮师)政委,参加平津战役。
新中国建立后,王凤梧历任防空学校政委、中国民航局副局长和党委代理书记、空军高射炮指挥部副政委等职,为创建中国的民航事业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曾当选为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病逝于北京。
林维先(1912~1985)丁家埠镇人。民国18年(1929)参加红军,民国21年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民国23年4月任中共皖西北道委领导的红八十二师师长,率部配合主力红军开展反“围剿”斗争,恢复和保卫苏区。同年冬“肃反”时被诬为“第三党”,撤销师长职务,开除党籍。在审查时,全师指战员冒死作保,才免被处死,分到苦工队当挑夫。林维先遭此不白之冤,丝毫没有动摇革命信念,不久又被任命为红二十八军二营营长。民国24年9月,林维先率部在妙道山阻击敌三十二师九十五旅,掩护主力转移,连续打退敌人数次进攻,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转战鄂豫皖边区,牵制10多万敌人,粉碎敌人的反复“清剿”。身为红二十八军指挥员之一的林维先,出生入死,8次负伤,毛泽东曾称赞他为“游击专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林维先任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后任第七师副参谋长兼十九旅旅长,两次率部挺进敌后,转战皖中、大别山边区。在安(庆)、桐(城)、舒(城)、合(肥)公路沿线不断袭击日本侵略军和亲日反动势力,开辟皖中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初期,任华东军区七纵队副司令员,转战苏鲁,参加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民国37年秋,任华东军区后备兵团司令员,在鲁中南的广大地区开展支前工作。两个月内,动员8万多农民参军,筹集1万多辆骡马大车和数百万公斤粮食,支援前线。1949年上海解放,任淞沪警备区副司令员,夜以继日地工作,受到陈毅的好评。1955年1月,林维先协助张爱萍指挥解放军首次陆海空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1枚。后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林维先一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忠于职守,工作勤恳认真。1953年,他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后,十分重视沿海岛屿国防工程建设。他到大陈岛视察时,发现岛上还有不少国民党军撤离时埋下的地雷未排除,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查遍全岛各要塞部位。林维先幼时家贫,未能上学,参加革命工作后,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文化、理论、政策和军事知识,终于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丰富知识的优秀指挥员。著有军事回忆录《敌后三年》。
1982年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4年退居二线,仍积极热情地承担中央军委赋予他主持编写《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战史》的任务,先后5次带领编辑人员到鄂豫皖3省的31个县调查核实58次战斗情节,如期编成,留下了珍贵的革命斗争史料。1985年7月在武汉病逝。
闵鸿友(1913~1985)南溪人,民国18年(1929)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翌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先后任七十三师二一八团连长、营教导员、营长等职。入川后参加反“三路围攻”的战斗。民国24年4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冀中军区十七团团长,“百团大战”中,十七团组织数千群众,在石(家庄)德(州)铁路的束(鹿)晋(县)段展开破袭战。一夜间摧毁敌新建铁路30多公里,烧毁枕木两万余根,拔除敌据点15处。在冀中高门屯、宣村南龙岗同日军作战,三战三捷。在宣村伏击战中,将日军一军火列车炸毁,歼敌100多人,缴获山炮4门,三八步枪两箱和大批军用物资,烧毁敌重炮7门、坦克1辆、汽车40辆,击伤敌机1架,受到八路军总部通令嘉奖。民国29~34年,率十七团转战冀中、冀西、晋绥地区,屡树奇功,被根据地人民誉为“神八路”、“常胜团”,闵鸿友荣获晋绥军区二等奖章,并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
在解放战争中,闵鸿友率十七团先后担任绥包、晋北、大同等战役的主攻任务。参加张家口保卫战、延安保卫战和榆林、沙家店、岔口、宜川、荔北、扶郡等战役。民国37年2月,任西北野战军二纵五旅副旅长,参加宜川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歼敌援军3万人,毙敌军长刘戡,俘敌师长严明以下5千多人。民国38年8月,任第一野战军第三三九师师长,参加兰州战役。
新中国建立后,闵鸿友带病入朝作战,完成守卫老虎山等前沿阵地和反击战役的部署。回国后,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
1982年,被选为陕西省政协副主席。1985年5月经批准享受副兵团职待遇,12月病逝于西安。
但远长(1916~1985)七邻乡人。民国20年(1931)参加红军。历任红军医院公务员、司务员、护士、班长、护士长、医生、主治医生,八路军军团卫生所长、卫生队长、卫生处长、医务主任、师后勤处处长,解放军三○六医院院长、伤病员分配处长、管理处长,二一○医院院长、二一四医院院长,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在工作中,他刻苦钻研医疗技术,热情为病员服务,对工作高度负责,曾获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各1枚。1985年在北京病逝。
三、各界知名人士传略(以卒年先后为序)
周祖培(1793~1867)字淑滋,号芝台,果子园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次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礼、工、刑部侍郎,刑、兵、吏等部尚书。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皇帝仓惶逃往热河,周祖培受命为留京办事大臣,并拜为体仁阁大学士兼军机处协办大臣,料理朝廷政务。次年咸丰帝病死于热河,慈禧与载垣等八大臣争夺政权,周祖培与学士贾祯疏议“垂帘听政”。清同治六年(1867)病死于北京。
江淮(1865~1908)字朴斋,方坪乡人。幼时家贫,帮人放牛。逢过塾馆便伫立旁听,日久,竟能背诵《论语》、《千家诗》等。他的哥哥见其求学心切,勉力供入馆就读。
28岁举庠生,嗣因兄长经商有方,家中逐渐殷实,得以游学西南诸省,并在岳麓、敬敷书院磨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两江高等学堂,得该校负责人缪小珊器重,翌年,被选送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
清光绪三十一年回国,任六安州学监,兼理师范讲习所。自此,倾力改革考棚,创建中学,培养新型人才。江淮为改革教育,以俸金千两在六安第五学区(今青山境)创办淠阳高初两等小学和正本小学,此举曾遭旧势力的竭力反对。淠阳小学创办不久,即被族人守旧派捣毁。江淮不徇私情,请六安知州将为首者拿办。后虽遭守旧势力威胁,仍不动摇,从而保障了革新事业。在任期间,除致力于教育革新外,还注重兴办实业。曾创办大经公司、纺织公司,并从日本引进机器,在六安、苏家埠兴建毛巾厂。清光绪三十四年秋,病逝于任上。
罗洁(1872~1913)字雪予,吴家店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在日本东京留学时加入“光复会”,任机要秘书。同盟会成立后,任干事。
光绪二十年,罗洁奉命归国。辛亥武昌起义,任招遣所总办。旋任北伐军左翼司令。率军辗转鄂、豫、皖三省。
南北议和,孙中山欲让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罗闻讯,于病榻上写信给孙中山,指出要谨防袁氏野心,避免给革命带来损失,并拟亲赴南京阻止议和,后因病未能成行。民国元年(1912)南北统一后,罗洁被任命为革命实录馆馆长。翌年1月,病逝于武昌青山舟次。
林英钟(1876~1914)字蕴于,号琴舫,南溪人。早年受孙中山、宋教仁等人革命思想影响,倾向于进步,渴望变革现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与族人林伯襄等创办明强学堂,传播新学。
民国初年,林英钟任商城东镇(今南溪镇)自治会会长,后赴北京任临时议会议员。因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活动进行坚决抵制和斗争,遭袁世凯忌恨,终以莫须有的罪名遭袁逮捕。民国3年(1914)4月15日,被杀害于京郊。
桂丹墀(1882~1929)字仙峰,金家寨人,幼时在家读书,后入安徽武备学堂,毕业后在安徽督练公所任职。不久,调任陆军第六十一标教练官、三营管带,驻防凤、颍、庐、泗年余。清宣统三年(1911)春,驻防英山。辛亥革命时,各地民军纷纷行动,赣军乘隙入皖。11月,赣军以索饷、索印信为名闹事,省会安庆秩序混乱。桂率部至安庆,恢复秩序,受到百姓赞誉,被举为安徽都督,他力辞未就,任军政部长,代理安徽都督事务至民国元年(1912)3月。翌年,调任中华民国陆军部少将顾问。民国3年改任少将参议。民国5年随段琪瑞马厂誓师,反对张勋复辟,获三等文虎勋章。民国9年任陆军第七师少将参谋长。民国13年冬晋升陆军中将。14年任陕西督办公署中将参谋长。民国18年逝于家乡。
陈淮生(1885~1932)麻埠人。早年求学于上海育才学堂,结识革命志士谭人凤等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东渡日本。翌年加入同盟会,坚决奉行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不久归国,以其岳父在北京开设的茶庄作掩护,秘密从事联合会党、帮助新军的革命活动。不久被迫离京南返,途经南京时,参加了孙少侯、张树侯等志土谋刺端方的活动,谋刺未遂,遭通缉,日夜兼程潜回流波。后历尽艰险,辗转广东,参加广州第二次起义。事败后转赴武汉,进大别山为新军秘密运送武器弹药。筹划并参加了武昌起义。
全国光复后,陈淮生在扬州负责两淮盐务。民国2年(1913)讨袁失败后,随郑赞丞再次东渡日本,旋复归国,任同盟会安徽支部长。16年宁汉分裂,陈淮生寓居上海法租界马浪路,闭门读书,不复任事。民国21年,因贫病交困逝于上海。
吴坤山(1894~1933)麻埠人。14岁起跟随漆匠邹兰亭师傅学油漆手艺。他尊师好学,肯于钻研,技艺长进很快。手艺学成后,在麻埠镇办起县境最早的推光漆店——吴铨泰漆店。桌椅等家具经他精工细磨,耐热耐用,古朴大方,光亮透人,并善长推磨漆画等制作,画面有兰、竹、鱼、鸟等。
吴坤山病故后,其子吴松贵、侄吴松富继承并发展该项传统工艺,与其同行共同努力,使推光漆器发展为本县主要工艺出口产品。
郑养吾(1879~1937)字水心,沙河乡人。河南优级师范理化科毕业。清宣统二年
(1910)被聘为明新两等小学堂堂长。民国6年(1917)任笔架山乙种蚕科学堂堂长,他亲授理化课,并利用寒暑假率学生考查地方蚕桑养殖生产状况。养蚕旺季,组织学生下乡查治蚕病,深受蚕农欢迎。
由于受到五四运动进步思想的影响,他对中共党组织在笔架山甲种蚕科学堂的活动默许。当时校内新旧思想斗争激烈,在旧势力的排挤下,进步教员熊薪樵等相继被解职,郑敦促县知事收回原议,曾一度保护了进步势力。
大革命时期,当地豪绅漆春圃等组建乐区民团,他出任团总。该团后被红军击溃,他又与郑芸松等重建民团,进行反共活动。民国21年投奔国民党军张仿部,出任经扶县(新县)县长。数月后离任返里,任立煌县教育科长,民国26年病故。
汪若翰(1866~1941)青山人,清末秀才。幼年入私塾读书,成年后,在家设馆课徒,执教50余年,学生遍及皖西一带。
汪若翰思想进步,支持两个侄子参加红军。民国22年(1933)主动为当地50多户300多群众承担3个月捐税,并赈济断炊户每人2元,帮助群众度过春荒。抗日战争初期,他与王化光先生倡议用汪、王、徐三姓祠产在青山嘴办起三民小学,并经常写文章和标语宣传抗日。
张良暹(1855~1941)字晋芝,号横溪山人,南溪区丁家埠人。幼时家贫,读书用功。清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次年赐同进士出身,历任直隶同知、知州、丰润、怀安、衡水、清苑、邢台等县知县,天津府知府。
光绪二十七年(1901),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时,他曾参赞幕府,因负责营务有功,被奏派为审检厅厅长,并诰授通议大夫。
张良暹喜爱文学,精通经史,晚年任河南省商城县文峰书院山长(院长),常以诗词与亲朋酬和。现存所著《横溪草堂诗钞》22卷。
胡焕章(1863~1943)原名崇文、号焕章。张畈乡人,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出生于富庶农家,资质聪颖。光绪年间,当地瘟疫流行,他毅然弃儒习医,自学历代名医论著,并得到当地名医指导。善治痘疹、伤寒、流感等症,誉满商城、罗田、英山、麻城、霍山、六安等县。
胡焕章开始仅诊病开方,不收诊费。后来开中药店一所,贫病者求医,一律施舍药品,遇富者就医,也取利甚微。并多用单方及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既见疗效,又减轻病人负担。凡受其接济过的贫病农民,皆尊称他为“胡菩萨”。清末10余年中,乡邻公推他为马畈上、中、下三段“总董”,专门处理民事。他处世公正廉直,不畏豪强,不凌贫弱,更拒贿赂,全凭公理和道义断处,人多悦服。后因厌恶官府腐败和世态动乱,毅然辞去“总董”之职,专心致力于医业。
陈钢(1890~1943)、陈铁(1898~1966)陈钢,双石乡人,名立勋,号冶青,幼读私塾,后入安徽陆军学堂炮科学习,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师六十一团二营营长,驻守镇江。民国2年,任九江镇守府参谋长兼卫军团长。因遭袁世凯通缉,流亡日本。民国4年回国,活动于陕西、甘肃,与胡景翼、景定成等密谋反袁。后赴南京与柏文蔚等组织讨袁军,率部转战于镇江等地。民国6年,护法运动开始后,任广东韶关炮兵支队司令,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参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民国24年后,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禁烟处处长。抗日战争期间,在宣城任安徽省贫儿教养院院长。曾与国民党参政员耿鹤生等发起倒蒋,被贬职。宣城沦陷后离职还乡。
陈钢关心人民疾苦。民国10年他将所获千元头等彩票奖金资助困难学生、失业青年和社会孤老。他在本省任职期间,常根据地方民意,运用个人影响,敦促执政的桂系当局体恤民情、薄赋和兴办地方福利事业。他平生追求进步,向往革命,民国27年,动员其胞弟陈纯青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投奔共产党。纯青中途叛离,曾遭陈钢书面严词痛责。陈钢晚年仍忧心国事,民国32年病逝于故里。
陈铁名立国,号血生,陈钢胞弟。早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留学法国,进修飞机机械专业。回国后任国民党安徽省党务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兼安徽省第二区党务专员、党务督导团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三区区团长、安徽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并先后兼任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长、情报部副部长,豫鄂皖苏党政分会委员,国民政府中央赈济委员会委员、立法委员,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三届参政员。
陈铁受陈钢等人影响,思想开明,能体察民情。民国34年底,皮定均将军的母亲陈立兰被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警备司令部逮捕,陈铁出面保释并接至家中。他对减轻地方负担赈济灾民等多有建议,在省动员委员会工作时,与进步人士相配合,为推动桂系抗日作不懈努力。1949年去台湾,1966年病逝。
江寿山(1887~1952)又名选仁,张冲乡人。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少长随父进京,毕业于北京汇文大学。清宣统二年(1910)在香港加入同盟会。稍后,为掩护革命活动,与张仁杰、雷子开等合资开办广德州煤矿。五月,他见长淮流域革命志士活动经费困窘,将家中经营的茶叶运至正阳关,售银3千余两,倾囊献出。广州起义失败,他转赴武汉,筹划并参加了武昌起义,先后任陆军上校,六、英、霍、霍、寿5县禁烟局长,淮上军总参议。
民国4年(1915)参加反袁活动,奉命往北京刺探机要,身怀密件,多次在警探包围时化验为夷。后在武汉法租界的晋通栈和日租界的茂源旅馆设联络点,秘密筹划倒袁护法事宜。民国5年回归故里,经办江利丰北货行、苏口元顺茂记茶行,开办“在山泉”、“清于沂”浴池。1952年病逝于乡里。
罗银卿(1894~1952)沙堰乡人。民国3年(1914)设馆教书。他经常教育学生:“求知报效于民,读书勿忘救国”,“不排外患,国无宁日,不解内忧,民无生计”。他的卧室挂着一幅“投枪杀敌英雄志,挥笔诛奸士子心”的对联,抒发自己抱负。
民国14年春,罗银卿在武汉随李梯云到英资泰安纱厂,开展工人运动。次年春,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聆听毛泽东、恽代英、萧楚女等人的教诲,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回乡,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利用自身优势,在沙堰洪觉庵办起私塾,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学生既学文化,又学政治,他曾以《泥菩萨》为题写诗,启迪学生。诗云:“满腹文章草和泥,假装体面把人欺。空因尸位夸尊贵,贯向乡民作福威”。他还组织“农运研究小组”,学习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私塾又是中国共产党组织活动的联络点,罗固城、李梯云、周维炯、肖方等常以吟诗填词为名,来此交换情报。民国17年冬,他在小河王氏祠办学时,发展党员15人。立夏节起义后,任佛堂坳模范小学校长,经常编歌写戏,率领师生宣传革命道理,动员青年参加红军,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
民国18年9月间,商南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罗银卿为纪念“穷人政权建立之日”,用当地群众喜爱的《八段锦》民歌曲调,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这首歌词富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号召力,被中共商城县委和红三十二师定为党政军民必唱的歌曲,很快传遍鄂豫皖苏区,新中国建立后,《八月桂花遍地开》被选入《东方红》影片,传遍全国。民国20年2月,罗调到汤家汇与何复舟经办《红日报》和石印馆。民国21年10月,红军主力西进川陕,罗银卿坚持地方工作,因保长告密而被捕,敌人严刑拷问,罗坚贞不屈。后经地方绅士保释出狱。
罗银卿一生诗词文章甚多。民国29年前后,他在《愤世谈》一文中写道:“烈日施威,蒸出万民血汗,南风解愠,怎除百姓烦愁。乡长保长,五殿阎王,豪门显贵,一路凶神。征粮逼租,谁敢短缺一升半合;催夫要款,说半夜不能到五更。乡民父老,披星戴月,昼夜辛勤,到头来室如悬罄。官长流痞,敲骨吸髓,惯行讹诈,全都是巨富名门。这个世道,颠颠倒倒,哪一年月,清清正正!真是要人死命”!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家安度晚年。当他看到过去的学生,现在已是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给他的信时,特别高兴,在病榻上吟诗一首歌颂党的领导:
老迈徒悲志力衰,频年愤愤总徘徊。
身处污泥防自染,腹藏攸思盼云开。
山河改貌歌千曲,书信传来笑满腮。
英才济济党陶铸,桃李春风亦快哉。
1952年2月,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
张竹渠(1883~1958)南湾人。青年时期学习中医,医技精湛,德望颇高。民国22年(1933)赴开封访砚友林伯襄,恰遇刘峙染疾,久不能愈。林伯襄推荐张竹渠施诊,刘峙服药7天痊愈。自此,刘对张视为上宾,经常聚会,因而誉满开封。民国23年河南省中医测试,张应试夺魁,在刘峙支持下,任河南省国医馆馆长。民国26年,他参加中医界反抗政府压制中医的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张自动离职,回乡行医。1953年病故。
陈觉民(1907~1955)女,原名陈绍喜,陈绍禹胞妹,金家寨人。启蒙于私塾,毕业于鸣皋小学。民国16年(1927)秋,在沙堰小学教书时,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书刊。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文明戏剧演出活动,办妇女速成训练班,编写贫民识字课本、工余识字课本等。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8年入中共商城县委举办的党政干部训练班学习。翌年春,任商城县委组织部秘书、文化教育委员。参加编辑《红光半月刊》。
民国20年,任商城县妇女会秘书。后调至南溪文昌宫列宁小学、丁家埠列宁模范文化学校任教,培养红色“幼苗”,曾受到县苏维埃的表扬。
民国21年红军西征时未跟上部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次年受聘于立煌县城厢小学任教,她身处白色恐怖中,不顾个人安危,设法掩护落伍游散红军。民国24年春,曾任中共赤城、霍山县委组织部长的詹淑媛一家9口人,被国民党当局由南溪送往麻埠难民所(实为集中营),路过金家寨,得觉民营救而脱险。
“七·七”事变后与陈绍禹取得联系,并于民国27年1月带着父亲、爱人和女儿赶到武汉,受到周恩来、秦邦宪等领导人接见。经组织介绍,偕同其爱人汪惠生前往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又名公安馆)。汪惠生化名汪忠铭,任迪化县县长、新疆教育厅督学兼教材编辑处主任。觉民协助汪从事教材的收集、整理工作。民国33年觉民夫妇遭逮捕,敌人多次审讯,毫无所获,遂驱逐觉民夫妇出新疆。中共地下党组织委托觉民把刘亚楼同志的幼儿带回抚养,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于民国35年4月返乡。同年5月,觉民被捕,以异党分子罪被国民党当局判处死刑。后经亲友营救,37年底于霍山出狱。1949年金寨解放,是年冬,县长刘伟登门看望觉民夫妇,将汪惠生安排在古碑小学任校长。1953年,陈觉民夫妇将刘亚楼之子交其生母袁凌漪领回。1955年10月,陈觉民失足落水不幸身亡。
林伯襄(1878~1956)名英赞,字思于,南溪人。幼时随父诵读经书,14岁汝南府试第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倡议捐资办学,与族人林英钟等创办“明强”学堂,并自任学监兼教习。后考入河南优级师范。光绪三十四年返里,于明强小学执教。
宣统二年(1910),林伯襄受聘为河南优级师范教习,次年调任河南教督府教育司科长。他主张吸收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倡议并负责创办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自任校长。
民国元年(1912)任河南省教育厅第一科科长,主管教育经费和人事任免。民国20年8月,被河南教育专款管理委员会推选为河南教育款产管理处处长。其间,为争取教育经费并专款专用、统一整顿全省学田、实行各校会计独立、创立高等学校豫籍贫穷学生贷金制等一系列教育措施,竭尽全力。
林伯襄因早年受到进步书刊和维新思想影响,思想较进步,支持长子林萃(早期中共党员,民国22年被国民党杀害于南京雨花台)投身革命,并掩护抗日革命青年。
新中国建立后,林伯襄当选为金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并应邀出席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和河南省文教厅副厅长。1956年病逝于开封。
王葆斋(1883~1958)又名铸人,白塔畈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毕业于安徽武备学堂,曾任四川新军标统、黑龙江防边军统领。辛亥革命后,他追随北洋军阀“安福系”,历任陆军团、旅长,广东省军务厅厅长,安徽清乡总办。北伐时,一度任柏文蔚第三十三军参谋长。民国18~26年(1929~1937),先后任武汉卫戍总部参议兼稽查处长、合肥县长、安徽芜湖及贵州独山行政督察专员。曾利用工作之便,在武汉资遣过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在芜湖营救中共地下党员李云鹤出狱。民国32年归里,后任立煌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民国35年任中华民国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国民党中央戡乱委员会委员等职。新中国建立后,特邀参加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58年病故。
王亮哉(1901~1960)字必达,西河乡人,习诗词,工书画、篆刻,好学不倦,博通经史和考古。著有《莲庵集》。
早年毕业于笔架山蚕科学堂,后在商城小学任教,受进步思想影响,投身革命。民国18年(1929)被民团逮捕,于送往处决途中脱险。转赴上海、平、津,历时年余。民国20年潜回开封,化名王两再,得林伯襄推荐,在开封各报刊投稿,以文笔犀利,拥有读者。后参加开封古迹研究会,进一步探讨殷商甲骨文,民国23年参加著名教授傅斯年组织的考古队。民国26年返里,以卖文、教书糊口。翌年应邀任安徽省财政厅科员。
新中国建立后,在南畈小学任教,其间章乃器致函邀请去北京,他婉言谢绝。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保留公职、劳动教养处分,1960年病逝。1979年改正,恢复名誉。
罗固城(1900~1960)原名罗宗强,沙堰乡人。民国5年(1916)考入商城乙种蚕桑学校,民国8年就读于武昌政法学校,并参加五四运动。民国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的领导下,从事学生和工人运动。民国15年与漆禹源等人在斑竹园创办共进小学。民国17年春荒,他组织数乡农民在商城游行,并代表均粮农民与地主豪绅打官司,迫使县长释放关押的农民。由此身份暴露,隐蔽于商城西乡张家大庙工业学校任教。其时中共河南省委遭破坏,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转至南阳地区执教。后在皖西乡村联立师范任教,民国26年随校迁往南召县。民国31年在躲避国民党的搜捕中患精神病。
民国37年郑州解放,经人介绍,任郑州大众烟厂经理,未及一年,因精神病复发辞职。1955年“肃反”中,因受杨蔚一案牵连含冤入狱,半年后出狱,1960年病逝于北京。1983年8月彻底平反。
钟朗清(1888~1961)字明煜,号朗清,麻埠镇人。出身儒医世家,16岁起从父学医,刻苦钻研医学,20岁随父出诊。擅妇科、儿科,闻名乡里。行医50余年,病家随叫随到,且耐心望、闻、问、切,细心探求病因,对症下药。他以“临床如临阵,用药如用兵”为座右铭,并以此对学生言传身教,深受病家信赖。
他坚持记载辨证施治心得和疑难症候医案。对危急重症,既诊断又护理。他常说:“当医生要济世活人,为社会作点贡献,对患者应问心无愧”。为医治疑难病症,常于深夜博览医书,有时还与同行会诊,虚心切磋。
钟朗清家中近20人,负担较重,却多年如一日对穷人施医施药,并在处方上标注“义”、“半义”字样(全免、半免费)。钟家药店名“钟泰生号”由病家赠送匾额,并附对联:“泰而不骄仁心济世,生之者众妙手回春。”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先后为皮定均、黄岩等高级干部治病,受到好评。1955年入县医院工作后,多次被选为县人民代表。1956年出席安徽省先进卫生工作者代表会,获省人民委员会奖状。
江求治(1892~1961)字白良,方坪乡人。毕业于南京两江师范,后在正本小学和六安第三农业学校任教。民国11~13年(1922~1924),任安徽省教育厅编辑室主任、《皖铎》报编辑。曾著文抨击安徽军阀马联甲扣发教育经费,枪杀学生的暴行。民国17年后,任广东省政府公报室主任、广东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和福建省清流、宁化等县县长。抗日战争初卸任回乡。民国28年后,任安徽省政府秘书和中央军事委员会豫鄂皖分会专员、安徽省咨议、立煌县临时参议会议员。民国34年,立煌县志馆成立,他被推举为馆长,主持搜集部分资料,现存部分乡镇采访录。
民国36年,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移居武汉,与白祟禧等策划成立“豫鄂皖边区游击司令部”,支持汪宪、袁成英在大别山区进行反革命活动。1950年转道香港去台湾,1961年12月在台北病逝。
江求治所作诗词联语多散佚。现存有《响山寺抗日烈士墓》、《登安庆大观楼》等。
李俊臣(1901~1965)流波人。1950年参加工作,1952年6月~1953年12月被选为金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驻会常委,1953~1958年任金寨县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后被推选为省工商业联合会执委,是县第一、二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李俊臣16岁自营油炸、挂面、豆腐作坊,善于管理,重商业道德,生意日益兴隆。后与人合股经营李义记布匹杂货店、同仁中药房、瑞康盐庄,成为流波镇工商界的知名人士。
1951年冬,他参与组建合作商业组织“流波货栈”。1956年,带头将自己经营的旅社与国营公司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梅山镇养猪场劳动改造。1962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1979年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王燮衡(1904~1967)
流波人。16岁当中医药学徒,抗战时参加上海中医函授学习,曾开设王广济药店。新中国建立后,在基层卫生单位工作。
王燮衡一生以“治病明其理,疗疾药有效,看病不分贫富,医药急施于贫病者”为指导思想,昼夜应诊,有求必应,数十年如一日,深受群众敬仰。他擅长中医骨科、外科、中药加工及针灸技术,重视中西医结合。民国32年(1943)入境日本侵略军将一少年刺伤,致成气胸,生命垂危,他闻讯后急赴抢救,使少年脱险。
王燮衡热爱卫生事业,教育次子王猷宗学习现代医学,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使其成长为省立医院著名高级医师。
吴沧洲(1887~1973)名学弟,字古岳,胡家店(双河区三合乡)人。幼习经史,养成儒家伦理思想和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于开封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后被选送保定军校炮兵科学习,毕业后在河南新军任职。不久,出任陆军第四镇炮兵营长。
民主革命时期参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曾任豫西民军指挥。后入陆军大学学习。因军阀混战,辗转至冯玉祥麾下,以学术兼优,治军有方,历任陕西督军署参谋长兼卫队混成旅旅长、总司令部参谋长、豫陕宣抚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
民国20年(1931),日本侵略军侵占东三省,蒋介石坚持不抵抗主义,并下令“围剿”鄂豫皖苏区红军。吴为此数次上书,还去蒋住所陈述己见无成效,于民国21年辞去国民党军十二军参谋长,参加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热河抗日军前敌指挥官。喜峰口一战被捕,幸遇保定军校教官杉元而未死。芦沟桥事变后,吴直奔抗日前线,任五战区行营中将办公厅主任。
民国29年返里,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参军兼五战区干训团教官,亲自编写《中国民族革命史》教材。民国31~34年被选为第三、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住重庆,曾参加战区军风纪巡察团,揭发重庆克扣军饷、纵兵殃民案件数起。民国35年退役。次年冬当选为国大代表。南京解放前夕,有人劝其去台,他婉言谢绝。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江苏省文史馆员和南京市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1973年逝世。
王文恺(1895~1974)麻埠人,出身贫穷。十几岁时,入麻埠镇王和民馆店学烹饪技术,勤奋刻苦,虚心求教,技艺不断提高。后单独开业,亲自掌厨,能承办海参、燕窝等各种宴席,制作多种高级点心,成为全县名厨师。
1960年,先后去合肥和北京参加厨师竞赛。1972年,六安地区举办厨师训练班,他应邀当师傅,传授烹调技艺。
余道品(1902~1975)张畈乡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霍山县六区六乡贫农团组长、乡苏维埃粮食委员、乡苏维埃主席。民国21年(1932)红军西撤时落伍回乡务农,在白色恐怖时期,他精心保存革命文物,细心照料红军家属。新中国建立后,被评为县区乡优属模范。
1951年他应党中央特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次会议和国庆观礼,获优抚奖旗一面。1952~1955年任县人民委员会驻会委员,1952年秋,参加第三批赴朝慰问团为团员,12月被选为省人民代表。1955年后相继任县林业局副局长、史河园艺场副场长。是县第一、二、三、四、五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陈焕友(1904~1975)大湾乡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1954年任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负责林业生产。他积极带头植树,当年所在社插杉300多亩,成活率在90%以上,被评为省林业先进集体。1956年冬,他在超额完成造林任务的同时,又带领25名社员,登上海拔1300多米的马鬃岭开荒造林。在雪地里奋战1个月,造林116亩,成活率在95%以上。1957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以十二、十三两生产队为基础,向全社33个生产队发起挑战,提出每个劳力栽树3000棵。在他的带领下,全社掀起了造林高潮。是年,他所在的两个队共栽杉植树447亩,平均每个劳动力栽树3746棵。
陈焕友在近半生的植树造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月月插杉、侧枝插条等植树法。省林业厅曾将他的经验编印成《陈焕友插杉》的小册子,在全省推广,成为50年代杉树植造重要方法。
1954年起,他所在的集体年年被评为先进,陈焕友也被评为林业劳动模范,多次出席县、省劳模会议。1957年,被评为全国一等林业劳动模范,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表彰。被人们誉称为“陈老模”。
柏方厚(1919~1976)安徽寿县人,早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华美术专科学校,先后在四川、蚌埠等地任教和从事教育行政工作。1951年秋,调来麻埠,负责金寨初级中学工作。1954年,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8年后,先后在金寨中学和金寨师范任副校长,他一边抓学校建设,一边授课,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他廉洁无私,言传身教,平易近人,关心学生生活,长期带病工作。1963~1965年,他再次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柏方厚遭到迫害,被开除公职,下放劳动。他不埋怨,不颓废,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在生产队“政治夜校”上课。1973年3月恢复工作后,在燕子河中学执教3年多,一如既往,勤奋认真。1976年9月因病去世。
汤良汉(1923~1980)金家寨人。7岁丧父,上过5年小学,后在家帮助堂兄嫂开磨坊,兼做丝棉线维持生计。民国37年(1948)从事肩担贸易,往返于武汉、金家寨贩卖布匹等商品。1950年与人合股开设群力商店,经营布匹。1955年参加合作商业。1961~1966年,被选为县工商业联合会第二、第五届主任委员,县第四、五、六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后任百货合作商店业务经理,为人清廉不阿,重视服务质量。1980年3月因病逝世。
法纪祥(1888~1981)山东济南人。13岁学当阿訇,29岁结婚,有两男两女,民国18年(1929)来麻埠当阿訇,主持礼拜事务。曾参加红军担架队,昼夜运送伤员。1958年起在梅山镇回民饭馆工作,是县第六、七、八、九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他信仰伊斯兰教,能背诵很多经文。为回族民众主持婚、丧礼仪热情主动,在回民中享有较高信誉。
张萍生(1911~1985)原名张世谨,六安县马家庵人。民国19年(1930)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时,曾倡建“火车头”足球队,并参加网球队,选入上海代表队与法国队角逐。翌年入上海江南体育专科学校深造,曾参加全国运动会。民国21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在《边事日报》上,发表《在轮船上》、《街头巷尾》等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抨击时弊。体专毕业后,执教于上海震德中学。抗日战争开始,随中央教育部“战时教师服务团”去湖南,后在藏江第二十中学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归里,被选为安徽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先后在六安省中、六安县中任教。
1951年,张萍生调来本县,先后在金寨完小、金寨中学工作。他教学认真,一丝不苟。在他的精心培养下,许多学生爱上体育运动,有的成为优秀运动员,本县的体育教师不少出自他的门下。他的子女中有7人从事教育工作。1985年,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县人民政府授予“教师之家”的光荣称号。
彭九如(1901~1985)姜河乡人,名中医。早年随当地名医习中医,后办同仁药房,热,心为贫困农民施医。1952年,他在当地首先组建联合诊所,身兼医生、药剂、会计三职,尽力勤学,对来者有求必应,深得四方乡邻和同行的尊敬。
他十分重视祖国的中医、中药遗产,边从医,边从事中药收购、培植。见当地药材场一度停办,他很痛心,遂作诗给该场场长,劝其“培养药种医疗用,不为金银为人民”,使该药材场恢复药种培植生产。1980年被选为政协金寨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耄耋之年,犹为发展中医中药事业竭尽余力。彭九如喜好诗文,工于书法,84岁高龄仍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书画展览。
郑其龙(1906~1986)毛河乡人。少时受家学影响,遍读经史子集。少长入合肥省立中学读书。民国17年(1928)毕业于庐州师范,因学业优异,留附小任教。其间,对算术教学颇有研究,曾撰有《低年级算术基本法结合教学之研究》、《小学算术应用题之我见》等论文,后分别发表于《教育杂志》与《中华教育界》。民国22年春,考入安徽大学教育系,因家境贫寒,一面读书,一面在中学兼课,获微薄酬金,以支付学费、维持一家3口人生计。民国26年毕业,先后在省第一临时中学(流波)和国立第八中学(湖南乾城)任教。因支持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被迫离开八中,去湖北省教育厅任督学、秘书。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系教研室主任,并兼任国家教育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老年文物研究会书院研究所顾问、湖南省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晚年致力于教育学研究,兼顾辅导青年教师、指导研究生工作,深受师生爱戴。他追求进步,曾参加过民盟,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1月,因哮喘猝然逝世。
郑其龙一生笔耕不辍。任教期间,曾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著有《论教学规律》等专著4部。
钟建华(1973~1987)女,三合乡人。小学四年级学生,少先队员。1987年7月6日晨,县境降特大暴雨,山洪暴发。钟建华与4名小同学在走到距学校1公里的张家沟过河时,咆哮的山洪将后路切断,面前河水猛涨。在进退维谷的危险关头,钟建华沉着镇定,安慰其他几位比自己年纪小的同学,先后两次冒着生命危险将两名小同学护送过河。当她准备第3次护送时,上方的山塘突然破裂,洪水无情地将她卷进汹涌的急流中,献出了自己年仅14岁的幼小生命。
钟建华生前勤奋好学,品德优良,曾被评为学校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她牺牲后,共青团金寨县委授予“优秀少先队员”的称号,并号召全县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向她学习。
张德山(?~1935)关庙乡人,工人出身。民国16年(1927)参加商南农民运动,加入
中国共产党。民国18年参加立夏节起义。同年12月25日,红军首克商城,他任商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民国19年,在商南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反“包剿”、“会剿”斗争。民国20年1月,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和鄂豫皖东方办事处成立,张任分特委委员和办事处常委。5月任中共皖西北特委委员。民国21年3月,任赤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同期组建中共豫东南道委和豫东南道区苏维埃,高敬亭任道委书记,张德山任豫东南道苏主席(兼赤城县苏主席至8月)。民国22年元月,豫东南并入皖西北道区.郭述申任道委书记,4月张当选为皖西北道区苏维埃主席,在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
民国23年5月离队回乡后叛变入国民党第二十五路军,不久任反共工作团团长。鉴于他掌握大量党和军队的机密,对皖西北根据地造成威胁,为根除后患,民国24年被红28军秘密处死。
黄英(1890~1949)又名黄从新,前畈乡人,封建地主家庭出身。民国18年(1929)县境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黄英联络地方土豪劣绅,组织“编练队”,加入霍山人民自卫团,充任队长。曾率队联合湖北麻城县自卫队,阻击红军,杀害红军江求坦等50多人。民国21~23年,他先后任霍山第八区团团长、“立南铲共游击队”大队副,带领“摸瓜队”,捕杀地方革命干部和红军游击队员,先后杀害红军70多人,抢卖红军家属10余人。民国24年初,任立煌县第二区区队副,带队配合国民党军在乌凤沟、桐桃源等地夹击红军。并胁迫群众修筑碉堡,致使红军折员200余人,仅一次就活埋红军战土杨宜龙等8人。
民国36年秋,人民解放军南下后,黄英又搜罗残匪,负隅顽抗。组织自卫大队,自任队长,率匪众袭击人民解放军,先后杀死张绍基团战士70多人,翌年配合国民党军第五十六师搜捕并杀害金东县县长白涛。民国38年5月,他接受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豫鄂皖边区人民自卫军总司令部”委任,为立煌支队副司令兼立煌人民自卫军第二团团长。与匪首袁成英等策划建立所谓“敌后游击根据地”,袭击人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残害群众,大肆掠夺财物。1949年12月31日,黄英在后畈被皖北军区武装捕获。1950年8月10日,在合肥被处决。
詹谷堂(1883~1929)又名詹生堡,南溪人,清末秀才,县境共产党组织创建人之一。他出身贫苦,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光绪三十二年(1905)在家乡设馆教书,免费让贫家子弟入学,并招收女生。民国3年(1914)受聘为固始县志成小学校长兼国文教员。“五四”运动后,开始接受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日趋进步。民国10年,在他和曾静华老师的倡议下,学校成立读书会,詹被推举为主持人。他将收集到的《新青年》杂志和《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手抄本,送给进步师生秘密阅读,并启发他们参加变革现实的斗争。读书会很快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100多人。民国13年詹谷堂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积极发展党的组织,以读书会为基础,成立了豫东南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他被推选为支部书记,经常组织师生作社会调查,向农民宣传“耕者有其田”和“团结起来,打倒劣绅,打倒军阀”等政治主张。
民国13年秋,他与共产党员袁汉铭、曾静华前往笔架山甲种蚕科学堂讲学,发展党组织,建立了县境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小组,后扩大为支部,使革命斗争的烽火燃及商南。次年回南溪明强小学任教。以南溪为中心,在胡家店、熊家河、竹畈、丁家埠、双河等地发展中共党员和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学生和农民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和减租减息斗争。先后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党组织,并与笔架山蚕科学堂党支部合并成立南溪支部,冬季扩大为特别支部。
民国16年“八七”会议后,詹谷堂致力于农民武装斗争,奔走于南溪、斑竹园等地,参与武装暴动的筹划与领导工作。民国18年5月6日立夏节武装暴动之夜,他在南溪发动明强小学师生和200多名农民,配合丁家埠、斑竹园、吴家店等地武装起义。5月7日,在南溪火神庙主持召开了2000多人的庆祝大会,并为大会会场题写对联:“赤帝本威灵,应教普天赤化;红军初暴动,试看遍地红花”。接着,参与红三十二师的组建工作。同年8月,被顾敬之反动民团逮捕,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牺牲前,他在牢房墙上血书了“共产党万岁”5个大字,表现了对党的赤胆忠心。
徐育三(1905~1930)又名徐先智,燕子河人,曾任中共英(山)霍(山)边区党支部书记、中共霍山县委委员、安徽省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他少年时代富有正义感。早在小学读书时,因校方克扣学生生活费、无故体罚和开除学生,他曾带头组织学生与校方辩论而被学校开除学籍。民国15年(1926)他满怀愤懑,立志深造,以同等学力考入安庆法政学堂。在安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加入中国共产党。
翌年,受党组织派遣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徐育三奉命回乡发展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民国18年11月在红三十二师的支援下,他与共产党员刘仁辅等率领赤卫队起义,解放了燕子河至漫水河一带。接着又率领西镇游击队,配合桃源河农民武装起义成功。民国19年1月,红三十三师成立,徐育三被任命为一○七团团长。同年5月,率部在六安两河口对敌作战牺牲。
汪维裕(1909~1930)化名孙能武,燕子河人。民国15年(1926)在颖州农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乡后,以霍山县督学的身份,在燕子河一带与刘仁辅、徐育三、徐狩西等从事农民运动。民国16年“八·七”会议以后,他积极筹划武装暴动,为暴动筹措物资,并化装成商人,到湖北省罗田县僧塔寺、九资河一带,购回一批枪支子弹,武装了赤卫队。
民国18年11月,在红三十二师的支援下,他与刘仁辅、徐育三等共同领导燕子河、闻家店、漫水河一带农民武装暴动取得胜利。民国19年红三十三师成立后,被任命为一○七团党代表兼副团长,为建设皖西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第三十三师作出了贡献。同年5月,与顾敬之民团作战牺牲。
杨光臣(1892~1930)、杨光炎(1904~1930)
杨光臣,油坊店乡人,打猎出身。民国18年(1929),参加红十五支队(驻油坊店)任队长,经常带领队员昼伏夜出,为民除害,为保卫苏区、扩大红军作出了贡献。
杨光炎,出生于富豪之家。立夏节起义后,他在共产党人雷晓斋、堂兄杨光臣的指引下,毅然变卖家产,购买枪支,参加杨光臣所在的红十五支队被任命为中队长。由于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所带领的中队,成为十五支队的一支劲旅。
民国19年6月,红十四支队队长马伯良叛变,向十五支队进攻,杨光臣迎战牺牲。杨光炎被捕后,敌人百般劝降不成,最后被钉在用4棵树交叉成的井字架上,英勇就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杨光炎犹高呼“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
刘仁辅(1885~1930)又名刘载寿,燕子河人。出生于地主家庭,民国初年于安徽法政学堂毕业后,回乡经商,曾任县议员。民国11年(1922),他毅然背弃家庭,领导燕子河地区农民反对地主转庄夺佃斗争,捍卫了农民的永佃权。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徐育三、徐轩义、汪维裕等人在燕子河地区组织农民赤卫军,保护农民利益,打击土豪劣绅。
民国18年11月,任中共霍山县西镇区委书记时,在红三十二师支援下,与徐育三等领导西镇(燕子河、漫水河一带)农民暴动取得胜利。为保卫胜利果实和苏维埃政权,竭力发展革命武装,一个多月内,发展游击队员400多人,被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命名为“安徽第二游击纵队”,他任纵队党代表。民国19年1月,游击纵队一部被编入红三十三师,刘仁辅重新组建革命军队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并在西镇地区开展土地革命。4月,红三十三师改编为红三师,调外线作战,刘仁辅率赤卫队英勇抗敌,8月,在一次战斗中,因弹尽跳崖负伤而被捕。敌人百般摧残,他坚贞不屈,并与审讯他的法官辩论“社会何为公平”,借机陈说共产主义理论。法官以死相威胁,他坦然大笑,视死如归,最后被敌人钉死在六安城门上。
汪映西(1899~1931)又名汪志荣,大岗人。民国16年(1927)经戴铸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回乡后,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民国18年冬,他与潘荣初、李大刚等领导白塔畈地区农民暴动成功,后调任霍邱县苏维埃独立团团长。
民国20年7月,霍邱县县长杨克瀛率领县大队和国民党军第四十旅一部,“围剿”独立团,扬言要活捉汪映西。汪率红军独立团300余人,凭借“青纱帐”,沉着应战,声东击西,活捉杨克瀛和公安局长杨家修以下20多人。后在与敌增援部队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
周发商(1908~1931)斑竹园人。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小河口开设商店,秘密传递情报,从事农民运动。翌年春,奉命随周维炯等打入丁家埠民团,策动民团起义。立夏节起义后,任红三十二师中队长、红四军某部团长等职。民国18年12月在攻打商城的战斗中,他与王玉田等人化装成卖柴草、卖油条的农民。与主力部队里应外合,取得了红军首次攻克商城的胜利。民国20年7月,周发商率部在固始县武庙集与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作战牺牲。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笔名侠僧、光赤,白塔畈人。民国6年(1917)夏,入芜湖省立第五中学读书,投身新文化运动,编印小报《自由之花》,抨击时弊,是当时安徽省有影响的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民国9年,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夏,与刘少奇、肖劲光、曹靖华、任弼时等同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民国11年,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翻译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和苏联文学论著,同时写下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诗篇,歌颂列宁和十月革命,号召中国人民起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这些诗,后在上海汇集出版,题名《新梦》。
民国13年回国后,在上海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连续发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等理论文章,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翌年,受党的派遣,担任冯玉祥将军的苏联顾问翻译。民国15年1月,蒋光慈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在上海出版,引起强烈的反响,被郭沫若称之为“革命文学的前茅”。
大革命失败后,开始探索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主编出版《太阳月刊》,倡导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民国19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蒋光慈当选为常务候补委员,主编“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是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咆哮的土地》,为其创作史上新的高峰。
民国20年8月,病故于上海。1953年,党和人民在上海虹桥公墓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陈毅市长亲笔题写了“作家蒋光慈之墓”。
徐狩西(1893~1931)又名石麟,燕子河人。民国6年(1917)春,徐狩西于安庆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在燕子河小街创办燕溪小学,自任校长,聘请当地进步知识青年刘长青等任教。五四运动后,徐狩西与刘长青将校内进步青年组织起来,于民国9年秋成立“学习小组”,并吸收刘仁辅等10多名校外进步人士参加,传播进步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
民国11年,离开燕溪小学,受聘为黄栗杪第二高等小学校长,自办《醒狮》杂志,宣传新文化,召唤民众。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奉命复任燕溪小学校长,与徐育三、汪维裕、刘仁辅等共同领导燕子河地区的农民革命斗争。民国18年霍山西镇暴动成功后,先后任霍山县苏维埃常委、县独立营政委。民国20年秋,率部攻打霍邱县李家圩时,不幸牺牲。
漆先科(1903~1931)果子园人。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吴家店、牛食畈一带以经商为名,秘密组织农会,发展党组织。立夏节武装暴动期间,他奉命率领农民武装攻打佛堂坳柯寿恒民团,缴获部分枪支。起义后,积极参与领导和建设红军工作,历任红三十二师师部副官主任,红一军第二师第五团团长,红四军第十二师参谋长。民国20年秋,漆先科在率部攻打霍邱县城的战斗中负伤被捕,壮烈牺牲。
周维炯(1908~1931)沙河人。民国13年(1924)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7月赴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民国16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回乡从事兵运和农运。翌年春,打入民团任教练兼班长,发展中共党员7人,建立中共党支部。民国18年立夏节指挥丁家埠民团暴动,并参加领导商南起义。5月9日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周维炯任师长。5月中旬,率红三十二师支援六安六区暴动,活捉自卫团团总汪建青,建立六区游击队,揭开了六霍暴动的序幕。
同年11月,霍山县西镇地区农民武装暴动。周维炯率三十二师一部,配合西镇农民赤卫队,于19日夜袭西镇地区自卫团,击毙自卫团团长陈先觉,捣毁西镇事务所,成立西镇革命委员会。民国19年1月,红三十三师在流波成立,与红三十二师联合成立豫皖边区前敌指挥部,周维炯和红三十三师长徐百川分任正副指挥,并与鄂东的红三十一师协同作战,发展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民国19年4月~20年8月,周维炯先后任红一军第三师师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师长,率部驰骋鄂豫皖边区。民国19年底,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率1个师又1个旅的兵力,分三路进犯皖西。红军在鲜花岭设伏,周维炯率部参加阻击。是役生俘敌团长柏心山及敌军2000余人。民国20年3月,周维炯参加了红四军在双桥镇的战斗,活捉敌三十四师师长岳维峻,全军击毙敌1000余人,生俘5000余人,缴枪6000余支、迫击炮和山炮16门。以后,在攻克英山、奇袭徐源泉部等重大战役中,屡建奇功,成为威震敌胆的红军将领。民国20年10月“肃反”时,被诬为“改组派”,在河南新集错遭杀害,已平反昭雪。
漆禹源(1896~1931)又名漆先昀,果子园人。民国11年(1922)考入笔架山蚕科学堂,毕业后,回到家乡,一边教书,一边从事农民运动。民国1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李声五等组建简家坳支部。同年被派往湖北省罗田县滕家堡协助李梯云、肖方等开展农民运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回商南地区,担任商城县农民协会秘书长。
立夏节起义时,他积极参与武装暴动工作。起义后,参与红三十二师的组建,后任师政治部主任,为扩充红军、提高部队素质,竭力工作。民国20年10月“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河南光山白雀园。1982年8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袁皋甫(1898~1931)又名袁成进,古碑人。出身于地主家庭,先后入笔架山蚕科学堂和六安第三农业学校读书。民国15年(1926)春毕业后,与桂月峰、桂伯炎等同时执教于七邻湾笃本学堂,在他们的影响下,师生思想日益倾向革命,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7年,他打进六保自卫团任团长,与共产党员何子凡一起,在自卫团内部秘密发展党员,伺机举事。立夏节起义后,在红三十二师的支援下,他策动六保自卫团起义成功,所部编入红三十二师补充团,任团长,后任红四军十一师政治部主任、三十三团政委,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民国20年10月“肃反”时,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河南光山白雀园。1982年8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乎反昭雪。
肖方(1905~1931)又名肖大椿,湖北省罗田县人。出身于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忧于民族的灾难,毅然投身黄埔军校学习。在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教育和影响下,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返回湖北省罗田县从事革命活动。他与李梯云等中国共产党员一起,在知识份子和工农青年中宣传革命,组建农民协会,先后担任罗田县农民协会委员长、中共商罗麻特别支部书记、罗田县县长等职。
民国16年大革命失败后,肖方受中共鄂东党组织派遣,到商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是立夏节武装起义领导人之一。起义胜利后,先后担任红十一军三十二师九十七团团长,红一军第三师副师长、中央教导第二师师长、红四军第十二师副师长兼三十四团团长,率部转战于鄂豫皖边区,在历次反“围剿”战斗中屡立战功,成为著名的红军将领。
民国20年10月“肃反”时,肖方被诬为“改组派’,错遭杀害。已平反昭雪。
詹慕禹(1903~1931)原名化甸,字绍伯,化名余爱民,双石人。9岁入学,14岁读完四书、五经,后入笔架山蚕科学堂,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7年(1928)在六安县高级实验小学任教,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农民协会,为六霍起义筹备武装。六霍起义后,任红三十三师一○六团党代表、红四军十一师参谋长以及中央独立师、皖西北独立师政委等职,转战鄂豫皖边区,有勇有谋,是红军中的一位优秀政治工作者和指挥员。民国20年10月“肃反”时,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河南光山白雀园。1982年11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廖秉国(1892~1931)、廖业麒(1905~1931)
廖秉国,又名廖业钧,吴家店人,民国15年(1926)参加农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中共商城县委委员。他经常以做手艺为名,走村串户,从事革命活动。以拜“把兄弟”的形式,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员和农民武装,为武装暴动培养了骨干力量。
立夏节起义时,他分工负责联络工作,当晚,与其四弟廖业麒率领一批农民武装,前往吴家店攻击竹影庵民团,取得胜利。
民国19年3月,筹设五县边区苏维埃政府,廖秉国任主席。民国20年10月“肃反”中,被诬为“改组派”,在麻埠遭杀害。
廖业麒,早年随胞兄廖秉国参加农民运动,民国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夏节起义后,先后任红三十二师九十七团营长,红一军独立旅旅长,率部转战鄂豫皖边区,在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中,为保卫苏区和扩大红军多次立下战功。民国20年10月“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在河南光山错遭杀害。均已平反昭雪。
王凤池(1893~1931)又名王道矩,竹畈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葛藤山、花园、王畈一带从事农民运动。民国17年(1928)9月,党组织为显示农民革命的力量,决定举行“文字暴动”。王凤池与詹谷堂、袁汉铭等紧密配合,发动广大农会会员,一夜之间,将银山畈、汤家汇、南溪、竹畈、丁家埠等乡村集镇的墙壁、大树和地主豪绅的大门上,贴满反帝反封建的标语,吓得地主豪绅坐卧不安。民国18年5月,立夏节武装暴动之夜,他与詹谷堂、袁汉铭等在南溪小街组织明强小学师生和200多名农会会员起义,成立赤卫队。起义胜利后,先后任商城县革命委员会秘书长、赤城县苏维埃农运委员兼秘书长、皖西北道区苏维埃秘书长等职。民国20年10月“肃反”扩大化,王凤池被诬为“改组派”,在麻埠错遭杀害。1982年7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毛月波(1884~1931)又名端志,南湾人。生性豪爽,喜好交游,见义勇为,爱打抱不平。曾参加“青帮”组织,并成为一方首领。民国16年(1927)离开“青帮”,加入农民协会,在他的带动下当地青年纷纷加入农会。不久,毛月波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7年春,商南党组织决定举行武装暴动,他奉命到莲花山一带发展党组织,建立农民武装。立夏节起义时,率领部分农民武装,轻取斑竹园民团。起义后,奉命重返莲花山,负责组建混成团,被任命为团长,率部配合红军主力,在麻埠、油坊店、金家寨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民国20年11月因“肃反”扩大化,毛月波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麻埠。其子毛本镱、儿媳杨朝英、女儿毛本勤受株连,均遭杀害。1982年7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袁继安(1901~1931)又名袁成席,化名汪洪涛,七邻湾人。自幼随父读私塾,民国13年在笔架山乙种蚕科学堂读书时,积极参加“青年读书会”和学生运动,思想进步较快,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蚕科学堂毕业后,奉命与桂杰生等在七邻湾、金家寨一带组建农民协会,改造“青帮”、“大刀会”,策动地方民团起义。立夏节起义后,先后任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委员、六安六区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区委副书记、书记等职。他与桂月峰、桂伯炎、桂杰生等共同起草了六区苏维埃条例、选举法、土地政纲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进行土地分配试点,把经验推广到皖西各苏区。
民国19年袁继安调任中共霍山县委书记。民国20年冬“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河南光山白雀园。1982年7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余海若(1905~1931)又名余道涵,双河人。早年在白沙河禅堂学校读书,后入笔架山蚕科学堂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春毕业回乡,与共产党员杜孝芬、蔡兴芬等在双河刘氏祠创办贫民小学,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积极组建农民协会,曾与杜孝芬等共同领导了双河地区的“文字暴动”。
民国17年春,余海若在双河地区秘密进行武装暴动准备工作。立夏节起义后,任双河赤卫队指导员、中共商城县二区区委书记,率赤卫队转战在挥旗山、金刚台、熊家河一带,坚持苏区斗争。
民国20年8月,余海若被调到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工作。同年冬,因“肃反”扩大化,被诬为“第三党”,在河南新集错遭杀害。1982年3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袁汉铭(1902~1931)又名袁成耀,南溪袁家湾人。少年时随姨父詹谷堂就读于河南省固始县志成小学,与蒋光慈等进步同学结为挚友。民国10年春,考入武汉中学,亲聆董必武、陈潭秋等革命前辈教诲,次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由团转党。
民国13年奉命回乡,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组织,并创办“商城书社”和“商城学会”。嗣后,在家乡通过办贫民学校、识字班等活动,组建农民协会,发展农民武装。
民国18年,他参加立夏节起义的准备和领导工作。起义后,任商城县总工会干事,不辞辛劳,奔走于城乡,筹建基层工会,动员青年参加红军。民国19年,当选为中共商城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同年夏,调任红一军二师五团政治处主任,民国20年元月改任红四军三十五团政委。同年冬因“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活埋于英山县城。1982年7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桂伯炎(1900~1931)又名桂尊夏,号少烈,桂月峰长子。幼年随父在六安第三农业学校读书,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追求光明和进步。民国15年(1926)秋曾在武汉学习农运知识。民国1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参与组建国民党六安县党部,进行统一战线工作。8月,中共六安特别区委成立,任宣传部长。民国18年,桂伯炎被选为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和六区区委书记,参加和领导六霍起义。皖西革命根据地形成后,他任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文教委员会主任。民国20年冬,因不满张国焘的错误肃反路线,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麻埠。新中国成立后予以平反昭雪。
李大刚(1892~1931)又名李立三,大岗人。出身子富有家庭,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奉命回乡从事农民运动,在白塔畈地区先后发展一批中共党员,成立中共党支部,任支部书记。民国16年秋大旱,庄稼无收,李大刚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并不顾父亲反对,带头把自家的粮食借给农民,同时,与妻子张洪仙密切配合,组织农民于夜间冒充“黑杀党”,抢其岳父家的粮食,救济嗷嗷待哺的贫民,深得农民信赖。
民国18年冬,他与潘荣初、汪映西等领导白塔畈地区农民武装暴动。打开当地豪门王家老楼,赶跑国民党驻白塔畈的警备营。暴动胜利后,李大刚任中共霍邱县一区区委书记。民国20年冬因“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在霍邱大顾店错遭杀害。1982年8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窦克难、赵慧爰(?~1931)窦克难,又名窦克兰,六安县人,赵慧爰(女)齐山乡人。早年参加革命,才华出众,被群众誉为革命夫妻。
窦克难、赵慧爰先后于民国17年(1928)和民国18年(1929)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学运、农运多年。民国19年2月,窦克难任少共六安特区临时委员会书记。3月,为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七邻湾召开的皖西六县党委和红军三十三师党委联席会议起草部分会议文件。会后,调任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秘书长,化名薛英。民国20年1月,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成立,窦克难任常委兼鄂豫皖特区苏维埃东方办事处常委。4月,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改组为中共皖西北特委,窦克难任特委常委、宣传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赵慧爰任党报编辑。
窦克难、赵慧爰夫妇具体负责党的宣传文化工作。他俩主持和参与创办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机关的《红旗报》,皖西北特委机关的《皖西北日报》、《火花》半月刊和《红旗》三月刊,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的《苏维埃周报》,少共特委机关的《赤色先锋》,妇委机关的《鲁森堡》周刊,霍山县委机关的《雪花报》。他俩经常活动于诸佛庵、麻埠、杨店、马店、苏家畈、金家寨、汤家汇等苏区,联系鼓动群众、报导革命动态。还参与编写和审定学校课本,为中共皖西北特委办的向忠发学校(即党校)、军事政治学校、模范学校、女校讲课,作政治报告,帮助基层建立列宁文化室、列宁小学和群众戏剧团体,推动和发展了区乡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
民国20年12月肃反时,因“肃反”扩大化,窦克难、赵慧爰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麻埠。均已平反昭雪。
李梯云(1995~1931)又名李济棠,沙堰乡人。幼读私塾,民国11年(1922)考入笔架山甲种蚕科学堂,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开始投身学生运动。民国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小组长、支部书记。后考入武昌中华大学,一边读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曾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到英资泰安纱厂等工厂开展工人运动。民国14年加入国民党。民国15年夏,奉命往湖北省罗田县滕家堡进行革命活动,与共产党员肖方等以平民小学为阵地,组织成立青年协进会,秘密发展党团员,成立中共滕家堡支部。同年10月,与肖方等共同组建中共商(城)罗(田)麻(城)特别支部。民国16年组建中共罗田县委,任书记。民国17年2月,中共商南区委成立,当选为委员。3月,商城县委改组,当选为县委委员。
民国18年初,中共商城县委连遭破坏,成立临时县委,他当选为书记。立夏节起义时,率领部分农民武装,于当夜活捉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委员、当地豪绅罗维楚。稍后,被任命为红十一军三十二师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曾任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鄂豫皖特委委员、特区苏维埃秘书长,为创建鄂豫皖根据地立下功勋。民国20年不幸牺牲,时年26岁。
曾泽民(1906~1931)原名曾昭烈,丁家埠人。民国14年(1925)参加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和领导斑竹园、白沙河、汤家汇一带农民运动。民国17年冬领导商南农民均粮斗争,受到革命斗争考验。民国18年5月6日晚,积极领导丁家埠、李家集一带农民暴动,发动民团起义,取得成功。民国19年在斑竹园、白沙河、汤家汇等地领导基层苏维埃政权建设,保卫革命根据地。
民国20年1月20日,在金家寨举行党的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中共鄂豫皖特委会议精神,成立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鄂豫皖特区苏维埃东方办事处及皖西分特临时军事委员会,曾泽民任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常委、东方办事处执行委员会常委兼政治保卫局局长、皖西临时军事委员会副主席。4月,中共皖西分特委改称中共皖西北特委。5月,成立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军事委员会皖西北分会,曾泽民继续任特委委员、特区苏维埃常委兼保卫局局长、军分会副主席,为皖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
同年9月,莫须有的“皖西事件”发生,张国焘的错误“肃反”路线强制在皖西推行。10月,曾泽民和中共皖西北特委书记方英均以“肃反不力”被撤职。12月,曾泽民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麻埠。已平反昭雪。
高天栋(1893~1931)
字少周,燕子河人。幼年熟读诗书、颇通翰墨。民国17年(1928),他在南溪结识詹谷堂、周维炯等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训导,后回到燕子河,与共产党员刘仁辅、徐育三等共同组织农民协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民国1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家乡龙门石组织40多人的农民赤卫队。同年11月率赤卫队参加西镇暴动。民国19年1月,红三十三师在流波成立,高天栋被任命为一○六团副团长兼一营营长,被群众称为“高营”。民国20年任红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副团长时,在商城作战牺牲。
漆德玮(1908~1931)字润如,斑竹园人。在笔架山蚕科学堂读书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撰写诗文,发表演讲,发起成立“青年读书会”等。民国13年(1924)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学习。次年转入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毕业后回乡领导革命斗争。民国17年春,打入商城县民团大队。由于他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家庭又是商南豪门,很快受到重用,被任命为中队副。在民团中,他以拜“把兄弟”为名,广泛联络出身贫苦的土兵,秘密发展6名中共党员,建立党小组,积极地配合立夏节起义。
漆德玮平时喜读兵书,多谋善断,具有较强的军事指挥能力。民国18年12月,在攻打商城的战斗中,他率队担任主攻,一举攻克县城。民国19年春红军改编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同年10月,赴中央革命根据地学习,后在中央苏区工作。民国20年不幸牺牲。
潘荣初(1902~1931)又名乾泰、肇华,船板冲人。民国14年(1925)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时,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后经蒋光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回乡,在白塔畈街开设“天元公”商店,作为革命活动联络点,秘密从事农民运动。
潘荣初的舅舅王子敬是白塔畈地区有名的豪绅,拥有60多支枪。潘荣初为筹集武装暴动所需物资,把妻女搬到舅舅家居住,向雇工们宣传革命道理,以便里应外合,夺取枪支。民国18年12月,他与李大刚、汪映西等领导白塔畈地区农民暴动,在他妻子配合下,收缴了王子敬的全部枪支弹药。
白塔畈暴动成功后,潘荣初于民国19年春被调任红一军某营政委。民国20年在作战中不幸牺牲。
杨晴轩(1902~1932)又名杨季昌、吴季昌,白塔畈乡人。少时在家乡民新小学读书,后因家贫,在其舅父资助下,考入颖州省立第三师范。毕业后回乡任教。
民国16年(1927)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当选为中共霍邱县委书记。发动大别山“文字暴动”后,敌人疯狂搜捕共产党人,他机智地周旋于地主、豪绅之间,设法掩护基层党组织。民国18年任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常委。苏维埃建立初期,他在县委机关和《红光报》社,亲自编写宣传、文艺演唱材料,讴歌农民运动,揭露豪绅罪行,为武装民众思想、建设苏区竭力工作。民国19年3月,出席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七邻湾召开的六县党委和三十三师党委联席会议,参与六县工作计划决议案等重要文件起草工作。民国20年4月,任皖西北特委常委、组织部长。民国21年春,因“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麻埠。
1957年予以平反昭雪。
刘开源(1888~1932)青山人,民国17年(1928)参加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六霍起义后,他工作积极热情,先后任六安四区苏维埃执行队队长、保卫股股长、皖西北道区独立团团长兼政委,为开创皖西北根据地、巩固苏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做出了贡献。
民国21年秋,刘开源在率队掩护红四方面军转移时,身负重伤被捕。面对残暴的敌人,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剖腹挖心,割头示众,壮烈牺牲。
余品英(1911~1932)女,沙河人。民国18年(1929)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苏维埃宣传委员、区委宣传部长、中共豫东南道委常委兼妇女会主席。她能歌善舞,诚挚热情,自编自唱山歌,深得乡亲们喜爱。她负责三区教育和扫盲工作,自编教材,自己兼课,关心教师,多次受到县苏维埃的表扬。
民国20年夏,敌人封锁苏区,急需抗菌药品医治伤员。余品英多次化装成富家少妇,坐着轿子,往返于敌占区,购回大量军需药品。民国21年秋,她在带领群众转移时,不幸落入敌手。残暴的敌人软硬兼施,要她穿“红绣鞋”(两个烧红的犁尖),她嘲笑挖苦敌人,毫不犹豫地穿上“红绣鞋”,敌人的威胁利诱对她毫无作用。最后,她被敌人剁成4块,壮烈牺牲。
桂月峰(1872~1932)又名桂明钊,字树舟,清末秀才,双石人。民国初年在安徽高等学堂加入同盟会,后入国民党。毕业后,先后在安庆、芜湖等地任教,接触柯庆施、胡苏明、朱蕴山等进步人士,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潜心于教育救困。曾与朱蕴山等在六安创办安徽省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六安三农中学),任学监。他严谨治校,并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为办校宗旨。
民国15年(1926),桂月峰在芜湖任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归里,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8年5月,与袁继安、桂伯炎、桂杰生等,配合红三十二师策动六保自卫团起义成功。民国19年,皖西根据地初建时,议设兴中县,委桂月峰任县长。他自编小歌剧,创办六安六区苏维埃文化印刷社,编辑出版《火花报》,还为列宁小学编写课本。民国21年秋,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时负伤,回乡后在横溪山被捕,英勇就义。
袁大桂(1893~1932)女,七邻湾人。清宣统二年(1910)嫁至燕子河金坪岭。民国18年,燕子河地区武装暴动后,参加农民协会、妇女会工作,翌年被选为霍山县六区苏维埃
常委。她积极组织妇女做军鞋,慰问红军,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县、道区模范工作者。民国21年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转移,她在掩护伤病员时被捕,受尽酷刑,誓死一字不吐,最后被敌人用烧红了的火钳捅入腹部,壮烈牺牲。
毛绍成(1903~1932)女,又名展旗,吴家店人。民国16年(1927)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妇女运动,曾任中共赤南县委妇女部部长。在红军攻打英山的战斗中,她带领一支由50多名妇女干部组成的慰劳、宣传队,深入前线,护理伤病员,开展阵前宣传,受到红军领导人的表扬。民国21年10月,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苏区后,中共赤南县委转入地下,她负责保存中共赤南县委机关全部文件,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县委传递指示。不久,因叛徒告密被捕。敌人软硬兼施,要毛绍成交出中共赤南县委成员名单和党组织活动情况,她机智地将敌人骗到悬崖,自己纵身跳入深潭。当她再次落入魔掌后,恼羞成怒的敌人对她进行百般摧残。端来燃烧的炭火,嚎叫着要她吃“红头点心”,她处之泰然,视死如归,被烙得皮开肉绽,最后被乱刀砍死,壮烈牺牲。
王明玉(1913~1932)女,汤家汇人。民国19年(1930)参加红军,在红十二师某团当护士。民国21年冬,红军主力西进川陕,她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在一路游击师当护士。部队日夜作战,加之饥饿、劳累,伤病员日增,全靠王明玉挖草药医治。在一个冰封的冬夜,游击师于抱儿山被围,她为抢救战友,不幸被捕,备受摧残,始终英勇不屈,最后被敌人活埋,为革命献出了19岁的青春。
詹凤梅(?~1933)女,果子园人,民国15年(1926)加入农会任小组长。民国1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乡苏维埃妇女会主席、县苏维埃委员。她积极组织和发动妇女拥军优属,锄奸支前。民国21年冬,红军主力西征后,她带领妇女游击队侦探敌情,筹集军粮,护理伤病员,主动配合部队开展游击战。翌年2月,不幸被捕。敌人对她施用种种酷刑,把她10个指甲缝钉上铁钉,用铁丝穿透她的乳房,牵着押送给驻吴家店的国民党军。她始终坚贞不屈,在吴家店,敌人把她绑在电线杆上,残酷地先后割去她的鼻子、耳朵、乳房、舌头,敲掉牙齿,挖去双眼,最后将她剁成4块,抛在河滩,并插上标牌,不准收尸。
詹凤梅牺牲的消息传出,当地群众无限悲痛,更激发了革命群众的斗争精神。地方老人于当晚偷偷从河滩上把她的尸体捡回,凑了几块门板安葬于南河。
桂杰生(1901~1933)又名尊发,古碑人。早年就读于笔架山蚕科学堂,受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组织成立六安六区第一个农民协会,建立中共党支部。民国18年5月中旬,率领六区农协警卫队与周维炯率领的红三十二师一部,夜袭南庄畈,策应六保联络自卫团起义成功。起义后,建立六区游击队,打富济贫,深得群众信赖。民国19年春,六区游击队部分编入红三十三师,桂杰生任该师一○六团副团长,后调任一○七团团长,指挥攻打霍山县城等一系列重大战斗。后转入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参加长征,历任营长、团长。民国22年春,在与敌田颂尧部作战时牺牲。
葛鲁生(1902~1933)又名葛文宗,白塔畈人。民国7年(1918),在志成小学受詹谷堂和蒋光慈等人的影响,立志读书救国。民国9年考入安徽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校址安庆),投身学生运动。翌年,参加安庆学生“六·二”学潮,被选为安徽省学联成员。不久,领导驱逐省长李兆珍和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的斗争。民国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与舒传贤、王步文等同学一边学习,一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北伐战争前夕回国,在安庆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日文教员。北伐军进入安庆后,他与柯庆施一起参加左派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发动工人、农民,与国民党右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民国16年秋,任中共怀宁县委书记、怀宁中心县委书记。后任皖西北道区革命法庭书记,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政治部宣传科长。民国22年,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不幸受重伤被捕,遭敌人杀害。
周世觉(1901~1934,)西庄人。民国17年(1928)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立夏节起义。后任赤卫队长、游击队长、独立团长和红八十二师师长。民国23年10月,国民党军15个师又3个独立旅,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红二十五军奉命北上抗日,苏区大部沦入敌手。11月初,高敬亭派遣红八十二师深入敌后,奔向霍(山)、舒(城)、潜(山)等地,开展游击战争。中旬,胜利通过霍山县境,进抵潜山县衙前(今岳西县城)、小河南等地区。在广大农民和市民的积极支持下,一举攻克衙前镇。歼灭潜山县保安队1个中队,俘中队长以下官兵30余人,缴获长短枪30余支。下旬,率部攻克舒城县的晓天镇,全歼舒城县保安队及民团90余人,缴获长短枪80余支和大量银元等。12月3日在返回金家寨途中,于长山冲(今长岭乡石墙村)遭国民党第十一路军和老、小八团的伏击,英勇牺牲。
杜昌甫(?~1934,)双河人。民国16年(1927)冬,参加农民协会,旋即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与另外两名党员在洪家湾以开米坊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联络工作。民国18年10月,在商南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六乡农民武装暴动成功,成立六乡苏维埃和赤卫队,他任乡苏维埃委员兼赤卫队长,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抗捐税,建立基层革命政权。
民国21年冬,红军主力西征,革命转入低潮,杜昌甫率领六乡游击队转战山林,战胜了敌人的“搜剿”。第二路游击师成立后,他任师长,率部在豫皖边区的大片土地上,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敌人畏之如虎,称他“杜老虎”。民国23年冬,因“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饮恨逝世。
蒋立贵(1914~1934)南溪人。民国20年(1931)入红军,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三、四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1年冬,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曾任红四军党委书记,红三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翌年9月,在攻打龙凤寨时,敌火力密集,蒋立贵奋不顾身,跳出掩体,向敌重机枪火力点扑去,连甩两颗手榴弹,将敌机枪炸哑。冲锋部队一拥而上,夺取了前进咽喉要地龙凤寨,为左路军前进扫除了障碍。民国23年在镇巴县战斗中英勇牺牲。
朱泽荣(1911~1935)桃岭人。民国19年(1930)初,他与胞兄弟朱泽堂、朱泽华同时参加红军,不久,任游击队中队长。民国21年红军主力西征后,调任皖西北二路游击师一营营长,率部在武庙集一带打击敌人。民国23年冬,红二十五军北上,他任四路游击师师长,率部开辟英(山)霍(山)潜(山)太(湖)边区革命根据地,使红二十八军有了重要依托。民国24年5月,率部在岳西五河对敌作战中牺牲。
林承祥(1910~1935)果子园人。民国18年(1929)立夏节起义后,他在家乡组织起一支30多人的赤卫队,自任队长。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参加红军,历任交通排长、连长、营长。他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一人一骑冲破敌人的封锁线,传达战斗命令。
民国21年底,赤南县一路游击师成立,林承祥先后任师长、师政委,率部杀民团、截军饷,神出鬼没地相机歼敌,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民国24年7月,率部东进岳西途中遇敌,在战斗中牺牲。
黄耀宗(1902~1935)南溪人。民国18年(1929)入党,同年参加红军。先后在红三十二师、红二师、红十二师任班长、连长、营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1年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翌年任二六三团团长。在长征途中,他多次率全团开路,被评为“开路先锋团”。民国24年12月,在四川芦山战斗中英勇牺牲。
黄安仁(1894~1935)面冲人。原在南溪民强小学任教,为人正直。民国17年(1928),结识了共产党员周维炯和詹谷堂,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初回乡和中共党员吴江接上关系,发展10多名中共党员,成立中共党支部。并建立了30多人的农民赤卫队,在中共六霍县委领导下,积极准备武装暴动。
民国18年5月21日,周维炯率红三十二师一部攻打流波镇,在吴江、黄安仁率领的农民赤卫军配合下,击溃朱茂公民团。以后黄安仁编入红三十二师,历任九十七团参谋、红十一师三十三团参谋长、师参谋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和创建川陕根据地斗争。民国24年,他积劳成疾,牺牲于长征途中。
沈仲华(1911~1935)女,西庄人。民国17年(1928)春,参加农民协会,她带头剪辫子、放足,参加识字班学习文化,动员并鼓励姐妹们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立夏节起义后,担任乡苏维埃委员兼少先队长,同年冬调任区妇女会主席,继调任赤南县政治保卫局副局长。她办案果断,无私无畏,敢于抵制错误的“肃反”路线,保护革命同志。
民国21年秋,红军主力撤出苏区后,她奉命带领游击队在吴家店一带坚持游击战争。民国24年因叛徒告密被捕。在狱中,敌军官进入调戏,她骗敌解开被反绑的双手,乘敌不备,敏捷地抽出身后的刺刀,将敌军官刺死。事后,受尽了烟熏、火烧、辣椒水灌、烙铁烙等酷刑,她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廖赤见(1915~1936)女,原名廖肇见,汤家汇人。民国18年(1929)参加革命,翌年初加入红军,不久,调任红一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
民国21年秋,廖赤见随红军主力西进川陕,一路上,她剃平头,穿男装,肩扛马枪,身背干粮,带领宣传队员战胜了蜀道艰难、巴山风雨和各种恶劣的环境,在极其艰苦的征途中表演节目,做宣传鼓动工作。民国22年2月,中共川陕省委和省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后,她被任命为少共川陕省委青妇部长,当选为少共省委常委。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4年随红军主力爬雪山、过草地,到达甘肃,与中央红军再次会师。
民国25年11月,廖赤见在带领剧团随红四方面军向甘肃永昌行进途中,遭敌包围,她率部顽强抗敌,在打死数十名敌人后,弹尽被捕,被敌人砍死,时年21岁。
张子义(1904~1936)银山畈人。民国19年(1930)参加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民国21年在苏家埠战役中,多处负伤不下火线,坚持率部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俘敌300多人。在长征途中,他多次立功。后被诬为“改组派”,经全师担保,留队做一般工作。民国24年又被提升为红四军参谋主任。民国25年在四川荥经县战斗中英勇牺牲。
张经川(1901~1940)南湾人。民国17年(1928)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夏节起义后担任赤卫队队长、游击队长。红军主力撤出苏区后,他带领游击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南溪区委书记兼县委联络员,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为党传递情报,寻找失散同志,保存党的秘密文件,护送中共立煌中心县委书记魏心一安全离境。民国29年,张经川在执行任务时,由于叛徒告密被捕,遭杀害。
周明(?~1943)字铭魁,湖南衡阳人。少年时怀有从戎报国志向。从军后作战勇敢,提升为上尉连长。抗日战争初期,随军进入立煌,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军一七一师五一三团三营八连连长。
民国32年(1943)1月1日,日本侵略军窜犯立煌,八连受命前往古碑冲的柳树沟一带堵截。柳树沟位于公路通道,控扼古碑冲咽喉,形势十分险要。2日,日本侵略军进入伏击圈,被八连火力挫回。日本侵略军多次结集兵力强攻,均被击退。双方相持至午后,日本侵略军一支绕道石路岭,前后夹攻。八连腹背受敌,且无援军,渐渐不支。士兵见此情况,认为已达到掩护城区群众转移目的,建议撤退。周明怀着对敌人的满腔怒火,激昂地说:“我的机枪不哑,就不许敌人从此通过,我守一刻是一刻,与阵地共存亡”,说罢抓起机枪又向敌人猛烈射击。官兵们为连长的精神所感动,个个顽强拼杀。终因寡不敌众,周明与大部分官兵牺牲,阵地失守。这次阻击战,周明以一连兵力抗击数千日本侵略军。激战大半日,阻遏侵略军铁蹄的行进,使立煌数万军民得以安全转移,免遭浩劫。
周明壮烈殉国及八连战士英勇抗日杀敌的功绩,赢得了大别山人民的赞誉传扬。同年6月,五一三团为周明在古碑冲的薛家山竖碑建墓,团长肖湘阳撰有碑志。
胡继庭(1916~1944)南畈人。民国18年(1929)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3年10月,所在部队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他被留下任中共皖西(北)道委秘书。后积极参与红二十八军党务和军务决策工作。民国24年冬任中共鄂东道委书记,着力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和地方政权。组建便衣队,开展反“围剿”斗争,使鄂东地区成为扼制武汉的斗争前哨。民国25年夏回军部,协助军政委高敬亭工作,提出进一步发展和加强便衣队的意见,高敬亭十分重视和支持。便衣队很快发展到80多个,近千人,遍布鄂豫皖苏区,成为红军反“围剿”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七·七”事变后,高敬亭化名与国民党卫立煌部谈判,他以秘书身份随从,参与研究方案,协助处理事务,谈判顺利成功。红二十八军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后,先后去南京和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向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领导人回报请示工作。民国27年夏,四支队进至舒城、桐城、无为、庐江一带,胡继庭任团长,和副团长顾士多率部多次在安庆——合肥公路及棋盘岭设伏,击毙、击伤日本侵略军200余人,烧毁汽车百余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受到党中央的表扬。不久,调九团任政委。民国32年调任沿江支队参谋长兼桐(城)怀(宁)潜(山)中心县委书记。其间,他领导军民对日、伪、顽军作战,并从事桐、怀、潜根据地建党建政工作,广泛宣传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开展二五减租减息斗争,推动了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民国33年初,国民党桂系大兵团向桐城东乡革命根据地进攻。2月12日,胡继庭在陈瑶湖地区指挥作战时牺牲。
袁大鹏(1914~1945)古碑人。民国18年(1929)参加红军。翌年春攻打金家寨时,立二等功。7月攻打英山时,被师部授予“红军勇士”称号。民国20年2月,攻打双桥镇时,任敢死队尖刀班长。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参加攻打黄安战斗。民国23年10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任二二三团三营副营长。12月,在陕南余家湾保卫战中,表现英勇,受到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的表扬。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成立。大鹏随叶挺军长到皖南军部,任教导队队长,负责训练新四军营连干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指战员大部牺牲,袁率教导队学员突围,与敌进行了7天7夜的殊死搏斗。后至江北指挥部,任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参谋长、师教导队大队长。民国32年春,任师部独立团副团长。在对日、伪、顽作战中,全身多处负伤,仍坚持在前线指挥战斗。同年11月下旬,日、伪4个团的兵力向巢湖、无为根据地进攻,独立团在第十六团一、二营配合下,于岱山地区与敌展开白刃格斗,血战一天,将敌击溃。民国34年初,任第五十六团副团长,率全团固守无为周家山一线,与日、伪4个团兵力对峙,保卫师、旅及行署等首脑机关安全。后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白涛(1915~1948)原名袁怀义,河南省内乡县人。民国26年(1937)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共产党北方局交通科长、辽西区委书记。
民国36年秋,随刘邓大军南下。县境解放后,任金寨县县长,11月调任金东县委书记兼县长。在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建立区乡政权和地方武装、进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革命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国37年5月,白涛率领革命武装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突围时走散,遭土匪黄英部包围被捕。同年7月7日,英勇就义于金家寨。
袁化民(1913~1948)又名袁如为,古碑人。民国20年(1931)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连长、指导员、联络员。他常化装为民夫、货郎传递情报。抗日战争时期,他与李中元、张经川等在丁家埠地区组织2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打击地方反动武装。金寨县民主政府成立后,任城关区民兵游击大队长,率部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镇压反革命和清剿余匪的斗争。民国37年2月,袁化民率部与国民党军第四十八师激战时,不幸被捕。7月7日,与县长白涛同时就义于金家寨。
李俊德(1915~1953)原名程向成,出生于小南京一个地主家庭。7岁入私塾,后考入安庆高中。“七·七”事变后,他在中共党组织教育下,毅然投笔从戎,参加皖省学生训练队和省战土民众动员推动队。民国27年(1938)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奉命回乡任联保主任,利用家族在当地的声望,宣传抗日救亡,打击汉奸和地方反动势力,被立煌县政府扣押,后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狱。不久,转入新四军四支队,任民运科长、敌工科长、民运部长等职。随军转战于无为、巢县、天长和含山之间,宣传组织群众,搜集情报,为敌后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
民国33年10月,在与日军作战时被捕,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他终未暴露身份。经营救脱险归队后,一面接受组织审查,一面从事部队后勤工作。他在任七纵队旅生产科长时,设法深入到盐城、淮阴和山东胶东一带敌据点采购军需物品。民国36年起任华东野战军七纵旅担架团和二十五军担运团长、供应总站站长。在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中,冲锋陷阵,顽强战斗,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务,3次荣立三等功,历经党组织考验,民国37年重新入党。
1951年,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军新兵团及华东新兵训练第二十团、二十五军第十三团党委委员和副团长。1953年,调任第二十五军后勤部部长,奉命率部赴朝参战,牺牲于朝鲜战场。
王绍禹(1960~1979)两河乡人。出身于贫农家庭,7岁入学,读书3年。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8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战士,对军事技术苦练勤学。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他英勇作战,不怕牺牲。2月11日,在一次战斗中,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追记三等功。
叶丙建(1953~1981)全军乡人。1981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深夜,叶丙建得知有人偷伐生产队树木的报告后,随即与生产队会计高万龙赶到现场进行管理。时值深夜,山村一片寂静,犯罪分子一伙11人见叶丙建等势单力薄,蜂拥而上,棍棒齐下。叶丙建面对一群暴徒,临危不惧,一面与犯罪分子进行激烈的搏斗,一面派人到社员家里送信。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于2月6日不幸牺牲。案发后,有关部门依法惩处了杀人凶手。同年9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叶丙建为革命烈士,并授予“护林英雄”光荣称号。
二、省、军级以上红军干部传略(以卒年先后为序)
文建武(1911~1951)原名文佩武,果子园乡人。幼读私塾8年,练得一手好字,深受塾师宠爱。14岁学徒,16岁在李集“元丰协”商店管账。他喜书法,善社交,长于筹划。在漆海峰等共产党员影响下,于民国18年(1929)参加乡农会,翌年参加红军,民国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2年5月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参谋主任,民国24年冬任总兵站部部长和粮食部长。参加创建川陕苏区的斗争,在反击四川军阀“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战斗中,多次立功。红军长征途中粮食奇缺,他经常带领工作人员深入群众,筹集粮食,供四方面军机关和部分战士食用。
抗日战争期间,任一二九师作战科长、副官主任、东进纵队参谋长、冀南军区参谋长、四旅旅长、七旅政委等职。在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中,率部与日本侵略军和汪伪部作战百余次,负伤4处。他作战勇敢,善于做统战和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受到八路军总部表彰。
民国33年任新四军第五师兼鄂豫皖湘赣军区参谋长。协助李先念等军区首长战斗在中原地区,不断沉重打击敌人,开辟中原地区抗日战争新局面。民国35年春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在中原突围战斗中,由于路线选择得当和指挥果断,顺利地掩护中原军区机关和首长安全突围。民国36年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二纵队政治委员,豫西军区副司令员,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均立有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1月因积劳成疾,逝于北京。
王远芬(1907~1962)斑竹园区人,民国17年(1928)参加农会和赤卫队,民国19年参加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苏区时参加过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1年,随红四军转移,在湖北枣阳的新集,土桥铺一带与数倍的追堵敌军激战。王远芬率全排与敌肉搏,多处负伤,仍坚持奋战到战役全胜,受到上级表彰。民国22年2月,任红十一师三十二团特务连指导员,参加该团反击田颂尧部第五师3个团的进攻,毙俘敌千余人,缴枪700余支,获川陕省工农政府颁发的“以一胜百”奖旗一面。民国25年,任红十师二十八团参谋长,在萌城战斗中,二十八团担任设伏阻敌任务,毙敌胡宗南部第一师第二旅团长以下6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
民国26年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侦察参谋。10月19日夜,该团袭击代县日本侵略军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24架,歼敌100余人。民国28年8月,任三八五旅独立团团长,翌年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民国34年8月,任太行军区一分区副司令员,配合五、六分区,攻占昔阳、赞皇两城及沿线敌据点50余处。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远芬先后任太行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太行军区参谋长,参加临汾战役,激战72天,攻下临汾城。
新中国建立后,王远芬先后任河南省军区参谋长和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1962年12月,病逝于郑州。
丁世方(1913~1965)原名丁诗煌,槐树湾乡人。读书5年,学医3年。民国18年(1929)参加家乡的农民暴动,在赤卫队中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0年3月由团转党,任少共皖西北特委宣传部长。12月出席皖西北特委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民国21年随红四军西进川陕。翌年任红四军总医院中医部主任。他团结教育老中医,举办训练班,组建近百人的中医队伍,带领大家采集、自制中草药,使大批伤病员恢复健康,重返战场,受到方面军总部表扬。民国24年5月长征途中,丁世方任红四方面军中医院院长。他率领医护人员组织运输队、担架队,运输药品器材和近千名重伤员。越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于民国25年10月到达陕甘宁根据地。
民国25年冬,参加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马步芳等部作战中被敌人冲散,在白雪覆盖的祁连山大森林里躲避40余天。次年4月,化装出山,在临泽县明麦渠行医4个月,为人民救死扶伤,受到当地群众爱戴。8月经谢觉哉介绍回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民国27年毕业,任军委第三后方医院院长,不久带职在延安医科大学学习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南满安东军区卫生部部长。接管伪满医院,改造本溪以下中小城镇医院数十家,团结教育一大批伪满医务人员,并组织干部走城镇、钻深山,很快收集到日、伪溃退时隐藏和丢弃的大批药品、器具等,改善了南满军区的医疗条件。
东北解放后任医大三分校校长,1950年调任海军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创办海军第二医科大学。1954年任海军后勤部部长兼卫生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1962年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1965年6月,在北京逝世。
吴诚忠(1911~1968)南湾人,民国18年(1929)参加区赤卫队,任队长。民国1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参加红军。民国20年编入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任战土、班长、排长,参加鄂豫皖根据地第二、三、四次反“围剿”作战。民国21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后,历仕方面军总部交通队排长和指导员、三十一军二七九团政委、四军十一师副师长、九军二十五师政委等职,参加川陕根据地的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和强渡嘉陵江等战役。曾率部三过雪山草地,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前堵后追,于民国25年7月初在甘孜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胜利会师。
民国27年3月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副团长,参加了晋东南粉碎日军“九路围攻”战斗。31日率两个营在晋冀交界的响堂铺地区,担任伏击任务,全歼日军200余人,烧毁汽车180辆,受到刘(伯承)邓(小平)首长的表扬。民国29年8月,任冀南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百团大战”,粉碎日军“囚笼”政策,保卫冀南二分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在战斗中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民国33年10月,吴诚忠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调至新四军第五师任鄂豫皖湘赣军区一分区司令员,率部转战大别山西麓,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树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鄂东军区独二旅旅长。民国35年6月中原突围时,奉命率一个团活动于黄(梅)、广(济)、浠(水)地区,钳制敌军8个师于鄂东地带,受到中央分局首长高度赞扬。民国37年11月,淮海战役中,吴诚忠率中原军区二纵四旅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他亲临前线指挥爆破,为全歼黄维兵团扫清障碍。在阻击李延年兵团的战斗中,吴诚忠率四旅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激战两月余,圆满完成作战任务。
50年代初,吴诚忠任河南省军区后勤部政委,许昌军分区司令员、河南省军区干部部部长。1955年11月起,任武汉军区后勤部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1968年10月病逝于北京。
李云鹤(1894~1969)原名郑鼎,又名郑卫华,曾用名李梅村、秦波,白塔畈乡人。民国10年(1921)考入安徽皖江专科师范读书,民国13年春,入广东军官讲武堂,8月回皖读书,被选为安徽省学生会常委,后转到上海组织学生流亡团办《黎明周刊》。翌年返回安庆,领导学生爱国运动,被选为安徽省学生会会长。同年4月去北平,5月经蒋光慈、赵世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河南豫军樊钟秀部任四支队参谋长。民国15年11月,任安徽省临时党部特派员,在合肥与蔡晓舟等人制订寿县、合肥部分地方武装起义方案。11月11日,寿县古渡岗李雨村民团和合肥东乡民团约300人,在吴山庙成立安徽讨贼军第四路军,蔡晓舟任司令,李云鹤任指导员,并于12日正式宣布起义。同年冬,李云鹤在武汉任张治中学兵团总务科长。民国16年任鄂西督察专员、武汉卫戍司令部副官处处长。“七·一五”事变后,被派往北方任中共绥远省委书记,并参加西北军委。民国17年身份暴露,被调往河南任中共虞城、夏邑、永城中心县委书记。民国18年任中共豫东特委书记兼红二十七军军长。民国20年任中共开封市委书记,被诬为“改组派”,出走上海、山东。后在山东日照县政府当秘书,日照中学当教员。后任中共日照、诸城中心县委书记,因组织日照暴动,被叛徒告密被捕入狱,民国26年保释。民国27年夏任中共广饶、益都、寿光中心县委书记,是年冬任中共清河特委统战部长。民国28年冬任八路军南进纵队运西办事处主任。民国31年,任泗(县)、五(河)、灵(壁)、凤(阳)中心县委书记。民国33年夏,任淮北区党委联络部长兼边区参议会秘书长。民国35年春起,先后任山东野战军联络部长,华中局农委书记。全国解放后,经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提名回皖任皖北行署副主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肋骨被打断多根,于1969年1月12日在合肥逝世。1979年中共中央追认李云鹤为革命烈士。
卜万科(1910~1969)洪冲乡人,民国18年(1929)参加少先队,翌年参加红军,民国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十二师三十六团班长、排长、连长,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1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12月下旬在白庙场战斗中,他亲率两个连夜袭敌前沿阵地,全歼田颂尧部1个团,确保红七十三师顺利进军南江,受到方面军总部的嘉奖。民国22年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一团副团长。次年1月,在反击“六路围攻”中,配合红九军二十七师,在西线五里墩击溃敌4个团,歼敌600余人。翌年,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后,卜万科所率的二七一团,协同八十八师、九十三师全歼守敌刁文俊部3个团,攻克剑门关,打掉敌江防部署支撑点,夺取广元、昭化,控制了嘉陵江西岸大部分地区。民国25年3月,任红四军十二师参谋长,率部越雪山,过草地。10月上旬,与第一、二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团一营营长、副团长,豫西支队第十团团长。民国31年,陕甘宁边区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卜万科荣获甲等劳动英雄称号。
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中原军区二纵十三、十五旅副旅长,豫皖苏军区汝南分区副司令员。曾率部接应原国民党豫南挺进军游击队第十三纵队程耀德部起义。在中原突围战斗中,圆满完成保卫师部机关跨越平汉路的任务。在淮海战役中,卜万科胸骨被炮弹炸伤,为一等甲级残废。
新中国建立后,任信阳军分区司令员,配合地方剿匪反霸,建立政权,发展地方武装。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1枚。1969年3月病逝。
李家益(1918~1974)桃岭乡人,民国20年(1931)4月参加红军,8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在韩摆渡战斗中立功,受到军首长表扬,并提升为连指导员。民国21年7月红军围攻麻城,他指挥全连守住一个山坡,打退敌人10多次进攻,直到主力赶到全歼该敌,俘敌旅长章祖卿。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三十二团共青团委书记。次年5月,任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秘书。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长征,胜利后编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敌人血战数月。西路军受挫,他沿途乞讨,辗转跋涉一年多,两次翻越冰封雪冻的祁连山,到达陕北。
民国28年9月,入瓦窑堡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学习。任三分校训练部军事教员、军委一局作战科科长、三八五旅警卫五团参谋长、三八五旅司令部一科科长等职,在保卫晋绥抗日根据地斗争中,多次立功。
民国34年,任三八五旅参谋长,率100余名骨干去山东开辟新区,经过日本侵略军多道封锁线,到达新战场。翌年任鲁南十师参谋长。民国36年1月参加鲁南战役,和兄弟部队并肩作战。在枣庄、峄县地区全歼国民党整编二十六师、五十一师和第一快速纵队5万余人。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七师参谋长,参加莱芜、孟良崮等战役。民国37年2月任第三纵队九师参谋长,3月参加洛阳战役。该战役歼敌青年军二○六师两个旅及保安部队近两万人。解放洛阳、新安、渑池、偃师等城,切断中原与西北敌人的战略联系,巩固并扩大了豫西解放区。因在战役中多次立功,受到华东野战军记功嘉奖。6月中旬,参加攻打开封战役。下旬参加睢杞战役。11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围歼黄伯韬兵团战斗中再立战功。1949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军参谋长,进军福建剿匪,加强东南海防建设。
1952年9月,李家益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四军参谋长,10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秋季反击战。其间,他一面组织学习,一面指挥练兵,进行坑道作业,训练神枪手、神炮手和突击小分队。经44天战斗,击退敌人向朝鲜蜂腰部元山的进攻。1953年4月任二十四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6月参加夏季攻击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1957年6月于军事学院毕业,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1965年7月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6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第一副司令员。1974年1月16日在北京病逝。
陈绍禹(1904~1974)化名王明,又名陈绍玉,字露清,金家寨人,出生于小商人家。资质聪颖,6岁入私塾,8岁能为乡邻书写春联。后入大王庙小学读书。民国9年(1920),考入六安第三农业学校,民国13年,他和进步同学共同组织豫皖青年学会。翌年入武昌商科大学预科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先后任豫皖青年学会事务部长、安徽同学会会刊《皖光》编辑。民国14年6月,他在武昌积极参加支援上海“五卅”运动,被推选为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行委员。夏,他邀请豫皖青年学会的部分会员到金家寨,在大王庙举行青年学会的第二次会议,并游行示威,演戏募捐,开会追悼上海、汉口等地的死难同胞。陈绍禹的挽联是:“四百兆同胞放声大哭,五千年历史特写奇冤”。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宣传干事。11月,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民国18年回国,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宣传干事,后到中共中央宣传部,任《红旗》报编辑。先后在《红旗》、《布尔塞维克》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多篇,宣传共产国际的思想和政策。民国19年底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次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米夫的支持下,他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主持中央工作。按照共产国际指示,派特派员、中央代表到各苏区进行反右倾斗争,导致“肃反”严重扩大化,伤害了大批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中高级党政军干部。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在上海被捕叛变后,陈绍禹代理总书记。10月,去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不久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负责亚洲、拉美各国共产党的事务。
抗日战争初期,陈绍禹由苏联回国,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使革命力量又一次遭到严重损失。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在延安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国女子大学校长、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央委员等职。
新中国建立后,陈绍禹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当选中共八大代表、中央委员。同年去苏联。自60年代起,陈绍禹根据苏联当时的政治需要,先后撰写、发表了《论中国事件》、《列宁、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等书,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攻击毛泽东。1974年3月27日病逝于莫斯科。
周时源(1914~1974)古碑人,民国18年(1929)参加红军。翌年2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6月由团转党,任班长、排长和手枪连连长。先后参加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等战役。民国21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民国22年,任第二七四团二营营长,在粉碎敌“六路围攻”战斗中,指挥有方,全团立大功,受到红四方面军总部的嘉奖,二七四团荣获“夜袭常胜军”奖旗1面,奖给二营全体指战员每人军服1套,鞋子1双,周时源被提升二七四团团长。
民国24年5月参加长征,民国25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师长。10月下旬,在山城堡战役中,他率部在萌城、甜水一带设伏阻敌,毙伤敌团长以下几百人。后又主攻山城堡,在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五军团和第三十一军等兄弟部队配合下共歼敌第七十八师1个旅另1个团,给蒋介石嫡系胡宗南第一军以沉重打击。
民国27年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副参谋长,10月挺进豫皖苏边区。民国28年11月,游击支队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他任第六支队副参谋长兼三团团长。率部转战于永城、萧县、砀山等地,多次粉碎日伪进攻,开辟了豫皖苏边区的抗战局面。民国31年,去延安抗大学习。民国34年8月任吉林省乾安县县长。他配合县委深入基层,建立、健全县境的区乡政权和县区武装,开展减租减息,反匪反霸,深受群众拥护。民国35年7月,任辽东军区保安第一旅三团团长。率部参加四平街保卫战,在攻打锦州、解放天津等重要战斗中,多次受到军区领导的表扬。
新中国建立后,周时源先后任华南军区江西军分区司令员兼党委副书记,江西军区抚州军分区司令员,解放军第四十五文化速成中学代理校长,福建军区福安军分区司令员,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副军长。1964年授少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各1枚。1974年6月病逝于上海。
陈伯禄(1905~1976)银山畈乡人,民国18年(1929)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秘书等职。12月参加攻克商城战斗。曾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多次立功受奖。民国21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参加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和强渡嘉陵江战役,转战川康边区。民国24年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连指导员、冀南东进纵队一支队二营教导员、八支队二团政委、一二九师九旅二十五团政委。民国27年3月,他率2个连参加神头岭伏击战,激战两小时,毙俘伤敌1500余人,缴获大量物资。4月,参加榆社、辽县、武乡战役,歼敌2200余人,对粉碎日本侵略军“九路围攻”起了决定性作用。翌年1月,日军集中万余人对冀南根据地大举进攻,时任八支队二团政委的陈伯禄率部与敌作战数十次,杀伤大量敌人,保卫了根据地。为坚持敌后作战,他发动群众,挖掘无数条纵横交错、村村相通的道沟,机动灵活地开展游击战,粉碎了敌人企图摧毁冀南根据地的阴谋。民国29年8月,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圆满完成在冀南地区的破击任务。民国34年11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冀南五分区副政委兼地委书记。民国36年刘邓大军南下,任二纵队后勤指挥部政委,后任冀南军区五分区司令员、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在平津战役中,他率冀南五分区的主力军协同友邻部队主攻津南。天津解放后,参与指挥解放太原、衡水、故城、高唐等战役。
新中国建立后,陈伯禄任唐山军分区副政委、华北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部政委、天津市公安总队第二政委。1955年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各1枚。1959年1月任天津市公安局副局长兼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政委。1962年12月任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1964年5月兼公安部队军事法院院长,10月离休。1976年4月18日在北京逝世。
皮定均(1914~1976)双石乡人。民国18年(1929)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任英山县童子团团长。同年冬由团转党并参加红军。在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战斗和创建川陕根据地及长征途中,英勇顽强,多次立功,迅速成长为一名红军指挥员。
民国28年,皮定均任一二九师特务团团长,率部到潞城、黎城、涉县、武安等县,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运用麻雀战、破击战、地雷战等,打得日、伪、顽军心惊肉跳。有效地控制了邯(郸)长(治)大道,保卫了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东南侧安全,巩固了太行山根据地,民国32年秋,为粉碎敌人对豫北地区的蚕食,太行军区任命皮定均为第七分区司令员,挺进豫北,两个月中,发展近1个团的武装,不脱产的民兵发展到3万多人。打得孙殿英、庞炳勋等军狼狈不堪,豫北大部农村获解放。翌年夏,为打击日本侵略军气焰,皮定均率1个支队开赴豫西,以嵩山和箕山为依托,攻打日军据点、惩办汉奸,半年中建立10个县级抗日武装,解放豫西大片土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皮定均率五千健儿,到桐柏山区,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任旅长,人称“皮旅”。民国35年,蒋介石以30万兵力,包围6万中原人民解放军,并修筑10多个碉堡,工事纵深达10多公里。妄图在7月1日前夕发起总攻,一举消灭中原解放军。6月23日,党中央电令中原局,以一部分兵力作掩护,迅速组织主力部队突围。皮定均率部奋力拚杀,掩护主力突围。接着长驱千余公里,击退数倍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受到华中军区的表彰。蒋介石对中原地区“围剿”未得逞,又以50万兵力,进攻华中解放区。皮旅在保卫华中和莱芜、孟良崮、涟水、淮海、渡江等战役中,都立下了卓著战功。民国3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四军军长等职。
1952年9月,军长兼政委的皮定均率志愿军抗美援朝。在上甘岭、五圣山、西方山等地,与美国、比利时、希腊和南朝鲜等敌军作战,不断获胜,使阵地向前推进30多公里。
抗美援朝结束,皮定均回国到福建前线,负责东南沿海防务。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1枚。1969年,“三北”边防紧张,奉命调往西北前线,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1974年又调往东南沿海前线,任福州军区司令员。1975年6月,皮定均亲自主持团以上各级干部训练,整顿部队纪律和作风。“文化大革命”期间,皮定均承受多方压力,排除干扰,坚持抓部队建设,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6年7月,他因眼病刚做手术,即去海防前线指挥军事演习,飞行途中,不幸殉职。
邓忠仁(1904~1976)汤家汇镇人,民国16年(1927)参加农民协会。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8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民国20年,在红四军独立团任班长,7月调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任排长,参加了著名的黄安、商潢、潢光、苏家埠战役。次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11月,随军挺进川北。民国22年春,被提升为红七十三师二一九团一营营长。在反击“三路围攻”中,二一九团于南江地区的木门、长池等地依托险要阵地,顽强抗击并重创敌左纵队。5月,红七十三师二一九团与十师、十二师密切配合,将敌左纵队分割包围于空山坎以南的余家湾、柳林坎地区,全歼敌7个团,击溃6个团,缴获长短枪8000余支,迫击炮50余门。7月,调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九团营长,参加反“六路围攻”的仪(陇)、宣(汉)、达(县)战役,受到四方面军总部的表扬。民国24年1月,被提任二七九团副团长,参加了广(元)昭(化)战役。后协同三十军,攻占敌江防险要阵地剑门关,全歼守敌3个团。乘胜攻克了昭化,彻底击溃了田颂尧二十九军的江防部队,为红军长征开辟了道路。
抗日战争初期,邓忠仁在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在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任营长。民国27年冬,调任冀南军区警备营长。民国29年春,调任新九旅二十六团团长,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功绩显著。民国30年冬至32年7月,他率二十六团随旅部到大名建立一分区,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民国33年10月,去豫西改编土匪武装,任第五旅副旅长。在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解放战争初期,调任开源二十四旅副旅长,率直属队开辟和建立了辽吉分区。民国35年春调任二分区副司令员。同年4月,配合东北民主联军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后晋升为辽吉二分区司令员。民国37年春,调任四平独立第十师副师长。11月,任三十八军一五一师副师长,率部参加解放天津的战斗。
全国解放初期,先后任江西吉安军分区和上饶军分区副司令员、江西公安总队副司令员。1952年10月,调任中南公安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1961年8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各1枚。
佘积德(1916~1981)沙河乡人,民国18年(1929)参加革命,翌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任少先队指挥部政治指导员、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政治处宣传队长、组织科长。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1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边区,余积德带领一支50多人的工作队,在南江地区发动群众,清匪反霸,开仓分粮。建立苏维埃政权和人民武装,进行土地革命,并为部队筹粮捐款。民国22年春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地方工作科科长,接着参加反击四川军阀刘湘“六路围攻”的战斗。民国24年参加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到达陕北后,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六团政洽处书记、九十一师政治部特派员。民国25年11月,参加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政治部保卫干事、七七二团特派员、太原军区太行一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太行四分区政治部主任。负责保卫、锄奸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太行五分区政治部主任、安阳军分区副政委、安阳警备司令部政委。在清剿残匪时,活捉豫北大土匪头子王三祝,为民除了一大祸害。
1953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他不避战火,跑遍了“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带领政工干部开展宣传鼓动、立功评模工作,极大地鼓舞了炮兵指战员的杀敌斗志。1956年任福州军区炮兵政委。1958年军区炮兵向金门进行一次警告性的大规模炮击,他深入沿海各基层炮群具体部署。8~12月底,在与蒋军4次大规模炮战中击沉击伤蒋军各种舰艇23艘、击落击伤飞机34架,毙伤大批蒋军官兵。以后一直在前线指挥,坚守祖国东大门。
“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持工作。他不顾各方面干扰,维护军区党委的团结。1973年任福州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指定他和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石一宸共同主持江西省委工作。由于正确执行周总理指示,进行艰苦细致工作,团结了大批干部,半年后江西形势好转,受到总理的称赞。“文化大革命”后,回福州军区任原职,1979年调成都军区任顾问。1981年病逝。
佘积德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1枚。当选为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熊挺(1905~1981)原名熊光勋,沙河乡人。幼读私塾三年,后因家贫辍学务农。民国15年(1926)在白沙河参加农民协会,民国16年5月参加农民赤卫队,曾在银山畈、椴皮岭等地抵御任应歧部康旅进犯。
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和战友们拿着火枪、长矛向敌人冲锋,打退敌人多次进攻,被农友们誉为“熊大胆”。民国17年春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立夏节起义时,参加攻打卢迎宾民团的战斗,他1人缴枪3支,处决恶霸两人。后任乡苏维埃赤卫队班长。民国1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后,先后任赤南县四区区委秘书、豫东南道委油印科科员等职,参加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被评为党的模范工作者。民国22年6月,被诬为“第三党”遭逮捕,多次严刑逼供,他忠贞不屈,最后被罚做苦工3个月,遣送回乡。在家乡仍积极参加苏维埃工作,多次被评为模范。民国23年2月参加一路游击师任宣传员,6月任红二十八军二四六团政治处秘书。民国24年1月,调往湖北蕲春便衣队,为红二十八军筹粮筹款,购买药品,掩护伤病员,输送兵员,坚持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新四军四支队七团民运股长、组织股长、九团政治处副主任、政治部组织科长,新四军淮南路东分区天高支队政治处主任。在津浦线上、淮河两岸反击日伪军扫荡,开展民运工作,组织支前民工、筹备给养,成绩显著,受到上级多次表扬。
解放战争初期,先后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巡视团副团长、二纵组织部长、华中军区军工部政委、苏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等职,均立有战功。民国36年5月,熊挺随二纵队协同兄弟部队参加孟良崮战役的阻击打援战斗,取得了全歼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巨大胜利。10月,胶东战役开始,熊挺参加并指挥胶(县)高(密)追击战,歼敌1万余人。翌年2月,华野二纵会同第十一、十二纵队组成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展开华中战役。3月,熊挺协助纵队首长指挥苏北益林攻坚战,歼敌千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熊挺先后任苏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江苏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南京军区直属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南京军区第一文化学校政委,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1枚。1981年3月于合肥逝世。
方升普(1915~1981)斑竹园区人,民国18年(1929)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1月参加红军,次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军排长、连长、副营长。参加鄂豫皖苏区1~5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3年11月,参加长征,在方城战斗中,身负重伤。到达陕南后任豫陕游击师师长、特委委员,奋战在汉水两岸、商洛山区,配合主力红军解放镇安、柞水等5县城。民国24年6月,率游击师在山阳县袁家沟口伏击战中,全歼敌警一旅,毙俘敌1800余人,活捉敌旅长唐嗣松。7月,任红七十四师副师长兼参谋长、鄂豫陕特委常委。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与敌作战百余次,歼敌3000余人,牵制敌十几个团的兵力,有力地配合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主力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方升普任晋豫游击支队副司令,八路军一二九师一旅团长、太行军区七分区副司令员、豫西抗日独立大队副司令员等职。民国29年,率新一旅二团在潼关、平顶山地区歼灭日军8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战马。百团大战中,又率全团袭击日军在晋南的指挥中枢长治城郊,烧毁长治机场敌机3架。民国33年春,任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副司令员,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转战洛阳以南,郑州以西,许昌以北地区。先后建立偃师、巩县等10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地方武装。至民国34年8月,支队由1700人发展到1万余人,收复国土万余平方公里,建立2个专区、10个县、200余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一纵一旅副旅长,华东野战军独立师师长,华北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华北野战军十五纵队副司令员,十八兵团六十二军副军长等职。参加了淮阴、淮安、涟水保卫战和盐城阻击战及山东莱芜、孟良崮、临(沂)枣(庄)、胶河战役。孟良崮战役打响时,任独立师师长的方升普率全师孤军深入敌穴,迅速占领蛤蟆崮、天马山,覆浮山等重要阵地。连续击退敌14次反扑,迫使敌七十四师退到孟良崮山区。接着独立师又和友邻部队一起,迅速攻占孟良崮高峰,全歼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
1949年,任十八兵团六十二军副军长,率部参加太原、扶(风)郿(县)、兰州战役,率部一直打到宁夏、青海。接着又参加西南战役,解放四川,进军西康剿匪,并任西康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春,入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高级步校副教育长兼科学研究部部长。1955年转入空军工作,历任防空一军军长、空一军军长,福州和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1981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
徐立清(1910~1983)原名徐映清,斑竹园镇人,童年读过3年私塾。民国16年(1927)5月参加农会,翌年参加赤卫队,民国18年参加红军,民国1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先后任红三十二师经理处书记,师政治部干事,团政治处主任,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政委。参加了粉碎敌人的“三次会剿”和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及粉碎四川军阀“三路围攻”、“六路围攻”等多次战役和战斗。民国24年长征中曾三次过雪山草地。民国26年3月,他临危授命,带领千余名伤病员,在祁连山一带打游击,掩护主力突围。
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组织部长、冀南东进纵队政委,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粉碎日本侵略军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巩固冀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民国29年6月到延安军政学院、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央党校组教科科长。民国33年2月任陕甘宁边区新四旅政委,执行“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延安”的任务。抗日战争后期,参加斧台山反击战,粉碎国民党妄图发动全面内战的阴谋。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联防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六纵队政委,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民国36年先后参加延安保卫战、沙家店战役、岔口追击战、延清战役等。民国37年2月,率部解放宜川,改变了西北战场的局面。4月,在西府战役中,遭遇到数倍于己的胡(宗南)马(继援)敌军的前后夹击,情况十分危急。徐立清又一次临危授命,率部掩护野战军总部机关和兄弟部队脱离险境。
民国38年,徐立清率部参加西北战场的春季攻势,在解放西安、兰州和河西走廊地区的战斗中,屡立战功。10月调任第一兵团政委,进军新疆,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副书记,兼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为和平解放新疆、平定叛乱、恢复生产,消除民族隔阂、建立新的政权、改造起义部队、建设新疆立下了殊功。
全国解放后,徐立清任中央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主管干部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身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仍坚持原则,竭力保护干部。1973年恢复工作后,任济南军区政委。1975年9月回总政治部任副主任。1980年1~6月任成都军区政委、第一政委。1983年1月在北京病逝。
徐立清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各1枚。先后当选为中共七大、八大、十一大、十二大代表,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当选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军委委员。
赵遵康(1913~1983)又名赵永康,三合乡人。民国17年(1928)8月参加农民协会。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月参加商南立夏节起义,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等职。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0年7月红四军南下,任十二师三十六团二营六连排长。8月1日,红四军以3个团的兵力首战英山。赵遵康排作为三十六团先锋排,奋勇当先,战斗到午后,三十六团攻占敌城南要点坡儿垴、白石坳等阵地,歼灭了阵地上的守敌。下午四时发起总攻,该排又被编入攻城突击队。他率全排由西门北角经小山包翻进城墙,消灭守敌一部,打开突破口,全团迅即登城,经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生俘敌团长张汉泉以下1800余人。战后赵遵康受到团部的表扬,并批准由团转党。9月,在浠水县的洗马畈战斗中,在与敌人拼搏时身负重伤,伤愈后,调第二路游击师任连长兼指导员。民国23年秋,随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民国24年在陕西山阳县袁家沟战斗中,率1个班全歼陕军警备一旅唐子桐部1个连,缴获1部电台及部分军需物品,受到军部袭扬。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政治处敌军工作股股长、民运股长。民国27年8月,在晋南中条山、稷王山一带扩军,组建三四四旅晋南游击支队,辖3个大队1100余人,任支队政治部主任。民国29年初,任冀鲁豫五分区南乐县独立团副团长、团长。翌年4月,率全团配合军区部队,在南乐、内黄、清丰一带,与日本侵略军进行大小10多次战斗,攻克敌人多处据点,毙俘敌伪600余人。8月任冀鲁豫三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初期,任冀鲁豫四分区副司令员。民国36年2月敌人对四分区重点“合围”,赵遵康率分区武装迎击,肩部负伤仍不下战场。经9天激战,获得反“合围”的胜利,俘敌将校军官10余名,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扭转了四分区的斗争形势,受到军区通令嘉奖。6月,任十一纵队三十三旅副旅长。为配合刘邓大军南下,率三十三旅活动在开封至徐州一线,多次破击陇海线,阻击和牵制敌人。次年6月,在攻打开封时,三十三旅作为十一纵队的主力和华野一起担任阻援,歼敌近万人。开封攻克后,与华野一部组成突击集团,于27日晚对进抵睢杞地区的区寿年兵团发起猛攻,激战到7月2日,摧毁区寿年兵团部及其七十五师师部,活捉第六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兼第七兵团司令区寿年及少将军官4名,共歼敌9万人。民国38年1月,任十七军补训师师长。9月调任十七军后勤部长。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贵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和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后勤部长、顾问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各1枚。1979年冬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半年多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保证军需物资的供应。1983年7月12日病逝。
徐其海(1913~1984)沙河乡人,民国17年(1928)参加革命,秘密发展武装。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8年5月,参加立夏节起义,后任红军游击队队长,红四方面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连长、指导员、副营长等职。在鄂豫皖苏区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多次立功。民国21年夏由团转党。11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民国22年1月28日,七十三师经新场坝向南江县进发,敌刘汉雄十八旅、十九旅设防于县城东北险关阻击红军前进。徐其海率1个连从鹿角垭北面攀登峭壁,绕到敌后,出其不意地向敌指挥部猛攻,敌阵脚大乱,七十三师继而发起总攻,敌十八旅被击溃,十九旅不战而退,一举攻克南江县城。同年1月,四川军阀田颂尧以30个团的兵力,发动对红军的“三路围攻”,时任二一八团一营副营长的徐其海率部,打退数倍的敌人几十次冲锋,子弹打完和敌人拼刺刀、肉搏,守住了阵地。
是年7月,刘湘纠集10万兵力,向红军发起“六路围攻”。时任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一七团参谋长的徐其海和团长率部在仪陇县城南的五里堆,配合兄弟部队一夜之间击溃敌4个团。民国23年9月,红军发起总攻,二七一团作为九十一师的主力担负追击第一路敌人的任务,连续收复南江、长池、旺苍、广元等城,歼敌2500余人。由于屡立战功,晋升为九十一师参谋长。民国24年3月底,在嘉陵江战役中,他协同师首长率九十一师在苍溪上游石落锅强渡成功,击溃敌刘汉雄部1个旅。后九十一师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一举攻克敌东侧阵地。徐其海又率1个团配合兄弟部队向敌冲锋,歼敌2个团,攻克剑门关,取得嘉陵江战役的胜利。5月参加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历尽艰辛。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一营营长、八路军留守兵团绥德警备司令部科长、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参谋长、关中警备司令部特务营营长等职。参加过神头岭、响堂铺、七亘村、黄崖底等伏击战。后在延安担任卫戍任务,并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炮兵第三团团长、热河军区教导团团长。民国36年5月中旬,率部配合东北民主联军作战,先后收复赤峰、昌黎、抚宁、迁安等城,切断了敌北(平)宁(河)线。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二十四师参谋长,协同师首长共同指挥攻打锦州以北的葛文碑、帽儿山等外围阵地,与主力部队完成对锦州的合围。10月,二十四师随纵队从锦西方向突破,在车站俘敌九十三军军长盛家兴、暂编十八师师长景阳等大批官兵。民国37年11月,任四十五军一五八师副师长,参加平津战役,完成穿插围歼任务,为解放天津作出了贡献。
民国38年徐其海任四十五军参谋处长,参加渡江战役,协助军首长指挥部队由黄石港突破敌人防线,渡过长江,进占鄂城、大冶、阳新等城,配合兄弟部队于5月中旬解放武汉三镇。后又参加了湘赣、衡宝、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徐其海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师长、副军长,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广西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军区顾问等职。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在歼灭越南派遣的特务、股匪等战斗中,立下功勋。1955年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1枚。1984年8月病逝于北京。
詹化雨(1911~1984)古碑镇人,民国18年(1929)任乡苏维埃主席,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3月调皖西北少共道委工作,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1年10月,红四方面军离开苏区后,随省委机关于鄂豫皖苏区坚持斗争。民国23年先后任红二十八军手枪团排长、分队长、团长。民国24年4月率部参加桃树岭战斗,歼敌2个营,毙敌营长2人,粉碎了敌人妄图“3个月消灭红二十八军”的阴谋。5~6月,参加三战“独立旅”战斗,三战三胜。三年游击战争中他率手枪团担负侦察、开路、突击、掩护等任务,经常化装进入敌占区,手枪团被评为红二十八军“好向导”,詹化雨也被称为“老向导”。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新四军四支队手枪团团长、九团团长、四旅参谋长、五旅副旅长、二师副参谋长。参加和指挥河口、棋盘岭、铁铺岭以及庐江、襄安、高唐铺、周家岗等10多次反顽和反“扫荡”战斗。粉碎日军对淮南津浦路西的大“扫荡”,创建了淮南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初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参谋长,参加在胶济线西段和东段的胶县和高密、平度和安邱、鲁南和莱芜、南麻和临朐等战役。在莱芜战役中,和友邻部队与敌激战4天,共歼敌7万余人,俘敌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收复城市13座。民国37年春,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率部与友邻部队在胶济线西段向敌人发动攻势,收复周村、张店、淄川、博山等大部分地区,接着又参加兖州、济宁、淮海等战役。民国38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二十五军副军长、政治委员,指挥部队参加渡江作战和解放上海等重大战役。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中央军委总参作战部军务局局长、测绘局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1枚。1957年7月,任西藏军区副政委,参加指挥西藏平叛战斗。1962年10月,参加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5年后任福州军区副政委、福州军区顾问。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撰写和发表了数万字革命回忆文章。1983年3月离休后,参与搜集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资料,编写红二十八军战史。1984年12月3日,因病在福州逝世。
王凤梧(1901~1985)竹畈乡人,河南省农学院毕业。民国12~16年(1923~1927),任河南省考城县实业局长、冯玉祥部队的书记官。民国1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河南省革命互济总会主任、中共焦作中心县委书记。民国21年为中共中央交通局北线(驻上海)负责人,开展党的白区工作。民国25年12月,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统战部干事。
抗日战争初期,王凤梧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部民运科长、处长,参加平型关大战。民国28年后,任八路军第二纵队秘书长、冀鲁豫军区第一和第五军分区政委,率领分区武装粉碎日伪多次“扫荡”。民国34年任新四军三师十旅政委。翌年春,十旅参加为时1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5月在哈尔滨以北的呼兰一线发动群众,开辟根据地。8月,任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政委。民国36年2月,第二纵队南渡松花江,五师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于九台东北的城子街歼敌新一军1个团和1个保安团,有力地牵制了进攻临江之敌。民国37年11月,任东北野战军特种兵炮二师(重炮师)政委,参加平津战役。
新中国建立后,王凤梧历任防空学校政委、中国民航局副局长和党委代理书记、空军高射炮指挥部副政委等职,为创建中国的民航事业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曾当选为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病逝于北京。
林维先(1912~1985)丁家埠镇人。民国18年(1929)参加红军,民国21年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民国23年4月任中共皖西北道委领导的红八十二师师长,率部配合主力红军开展反“围剿”斗争,恢复和保卫苏区。同年冬“肃反”时被诬为“第三党”,撤销师长职务,开除党籍。在审查时,全师指战员冒死作保,才免被处死,分到苦工队当挑夫。林维先遭此不白之冤,丝毫没有动摇革命信念,不久又被任命为红二十八军二营营长。民国24年9月,林维先率部在妙道山阻击敌三十二师九十五旅,掩护主力转移,连续打退敌人数次进攻,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转战鄂豫皖边区,牵制10多万敌人,粉碎敌人的反复“清剿”。身为红二十八军指挥员之一的林维先,出生入死,8次负伤,毛泽东曾称赞他为“游击专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林维先任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后任第七师副参谋长兼十九旅旅长,两次率部挺进敌后,转战皖中、大别山边区。在安(庆)、桐(城)、舒(城)、合(肥)公路沿线不断袭击日本侵略军和亲日反动势力,开辟皖中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初期,任华东军区七纵队副司令员,转战苏鲁,参加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民国37年秋,任华东军区后备兵团司令员,在鲁中南的广大地区开展支前工作。两个月内,动员8万多农民参军,筹集1万多辆骡马大车和数百万公斤粮食,支援前线。1949年上海解放,任淞沪警备区副司令员,夜以继日地工作,受到陈毅的好评。1955年1月,林维先协助张爱萍指挥解放军首次陆海空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1枚。后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林维先一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忠于职守,工作勤恳认真。1953年,他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后,十分重视沿海岛屿国防工程建设。他到大陈岛视察时,发现岛上还有不少国民党军撤离时埋下的地雷未排除,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查遍全岛各要塞部位。林维先幼时家贫,未能上学,参加革命工作后,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文化、理论、政策和军事知识,终于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丰富知识的优秀指挥员。著有军事回忆录《敌后三年》。
1982年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4年退居二线,仍积极热情地承担中央军委赋予他主持编写《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战史》的任务,先后5次带领编辑人员到鄂豫皖3省的31个县调查核实58次战斗情节,如期编成,留下了珍贵的革命斗争史料。1985年7月在武汉病逝。
闵鸿友(1913~1985)南溪人,民国18年(1929)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翌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先后任七十三师二一八团连长、营教导员、营长等职。入川后参加反“三路围攻”的战斗。民国24年4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冀中军区十七团团长,“百团大战”中,十七团组织数千群众,在石(家庄)德(州)铁路的束(鹿)晋(县)段展开破袭战。一夜间摧毁敌新建铁路30多公里,烧毁枕木两万余根,拔除敌据点15处。在冀中高门屯、宣村南龙岗同日军作战,三战三捷。在宣村伏击战中,将日军一军火列车炸毁,歼敌100多人,缴获山炮4门,三八步枪两箱和大批军用物资,烧毁敌重炮7门、坦克1辆、汽车40辆,击伤敌机1架,受到八路军总部通令嘉奖。民国29~34年,率十七团转战冀中、冀西、晋绥地区,屡树奇功,被根据地人民誉为“神八路”、“常胜团”,闵鸿友荣获晋绥军区二等奖章,并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
在解放战争中,闵鸿友率十七团先后担任绥包、晋北、大同等战役的主攻任务。参加张家口保卫战、延安保卫战和榆林、沙家店、岔口、宜川、荔北、扶郡等战役。民国37年2月,任西北野战军二纵五旅副旅长,参加宜川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歼敌援军3万人,毙敌军长刘戡,俘敌师长严明以下5千多人。民国38年8月,任第一野战军第三三九师师长,参加兰州战役。
新中国建立后,闵鸿友带病入朝作战,完成守卫老虎山等前沿阵地和反击战役的部署。回国后,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
1982年,被选为陕西省政协副主席。1985年5月经批准享受副兵团职待遇,12月病逝于西安。
但远长(1916~1985)七邻乡人。民国20年(1931)参加红军。历任红军医院公务员、司务员、护士、班长、护士长、医生、主治医生,八路军军团卫生所长、卫生队长、卫生处长、医务主任、师后勤处处长,解放军三○六医院院长、伤病员分配处长、管理处长,二一○医院院长、二一四医院院长,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在工作中,他刻苦钻研医疗技术,热情为病员服务,对工作高度负责,曾获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各1枚。1985年在北京病逝。
三、各界知名人士传略(以卒年先后为序)
周祖培(1793~1867)字淑滋,号芝台,果子园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次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礼、工、刑部侍郎,刑、兵、吏等部尚书。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皇帝仓惶逃往热河,周祖培受命为留京办事大臣,并拜为体仁阁大学士兼军机处协办大臣,料理朝廷政务。次年咸丰帝病死于热河,慈禧与载垣等八大臣争夺政权,周祖培与学士贾祯疏议“垂帘听政”。清同治六年(1867)病死于北京。
江淮(1865~1908)字朴斋,方坪乡人。幼时家贫,帮人放牛。逢过塾馆便伫立旁听,日久,竟能背诵《论语》、《千家诗》等。他的哥哥见其求学心切,勉力供入馆就读。
28岁举庠生,嗣因兄长经商有方,家中逐渐殷实,得以游学西南诸省,并在岳麓、敬敷书院磨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两江高等学堂,得该校负责人缪小珊器重,翌年,被选送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
清光绪三十一年回国,任六安州学监,兼理师范讲习所。自此,倾力改革考棚,创建中学,培养新型人才。江淮为改革教育,以俸金千两在六安第五学区(今青山境)创办淠阳高初两等小学和正本小学,此举曾遭旧势力的竭力反对。淠阳小学创办不久,即被族人守旧派捣毁。江淮不徇私情,请六安知州将为首者拿办。后虽遭守旧势力威胁,仍不动摇,从而保障了革新事业。在任期间,除致力于教育革新外,还注重兴办实业。曾创办大经公司、纺织公司,并从日本引进机器,在六安、苏家埠兴建毛巾厂。清光绪三十四年秋,病逝于任上。
罗洁(1872~1913)字雪予,吴家店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在日本东京留学时加入“光复会”,任机要秘书。同盟会成立后,任干事。
光绪二十年,罗洁奉命归国。辛亥武昌起义,任招遣所总办。旋任北伐军左翼司令。率军辗转鄂、豫、皖三省。
南北议和,孙中山欲让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罗闻讯,于病榻上写信给孙中山,指出要谨防袁氏野心,避免给革命带来损失,并拟亲赴南京阻止议和,后因病未能成行。民国元年(1912)南北统一后,罗洁被任命为革命实录馆馆长。翌年1月,病逝于武昌青山舟次。
林英钟(1876~1914)字蕴于,号琴舫,南溪人。早年受孙中山、宋教仁等人革命思想影响,倾向于进步,渴望变革现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与族人林伯襄等创办明强学堂,传播新学。
民国初年,林英钟任商城东镇(今南溪镇)自治会会长,后赴北京任临时议会议员。因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活动进行坚决抵制和斗争,遭袁世凯忌恨,终以莫须有的罪名遭袁逮捕。民国3年(1914)4月15日,被杀害于京郊。
桂丹墀(1882~1929)字仙峰,金家寨人,幼时在家读书,后入安徽武备学堂,毕业后在安徽督练公所任职。不久,调任陆军第六十一标教练官、三营管带,驻防凤、颍、庐、泗年余。清宣统三年(1911)春,驻防英山。辛亥革命时,各地民军纷纷行动,赣军乘隙入皖。11月,赣军以索饷、索印信为名闹事,省会安庆秩序混乱。桂率部至安庆,恢复秩序,受到百姓赞誉,被举为安徽都督,他力辞未就,任军政部长,代理安徽都督事务至民国元年(1912)3月。翌年,调任中华民国陆军部少将顾问。民国3年改任少将参议。民国5年随段琪瑞马厂誓师,反对张勋复辟,获三等文虎勋章。民国9年任陆军第七师少将参谋长。民国13年冬晋升陆军中将。14年任陕西督办公署中将参谋长。民国18年逝于家乡。
陈淮生(1885~1932)麻埠人。早年求学于上海育才学堂,结识革命志士谭人凤等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东渡日本。翌年加入同盟会,坚决奉行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不久归国,以其岳父在北京开设的茶庄作掩护,秘密从事联合会党、帮助新军的革命活动。不久被迫离京南返,途经南京时,参加了孙少侯、张树侯等志土谋刺端方的活动,谋刺未遂,遭通缉,日夜兼程潜回流波。后历尽艰险,辗转广东,参加广州第二次起义。事败后转赴武汉,进大别山为新军秘密运送武器弹药。筹划并参加了武昌起义。
全国光复后,陈淮生在扬州负责两淮盐务。民国2年(1913)讨袁失败后,随郑赞丞再次东渡日本,旋复归国,任同盟会安徽支部长。16年宁汉分裂,陈淮生寓居上海法租界马浪路,闭门读书,不复任事。民国21年,因贫病交困逝于上海。
吴坤山(1894~1933)麻埠人。14岁起跟随漆匠邹兰亭师傅学油漆手艺。他尊师好学,肯于钻研,技艺长进很快。手艺学成后,在麻埠镇办起县境最早的推光漆店——吴铨泰漆店。桌椅等家具经他精工细磨,耐热耐用,古朴大方,光亮透人,并善长推磨漆画等制作,画面有兰、竹、鱼、鸟等。
吴坤山病故后,其子吴松贵、侄吴松富继承并发展该项传统工艺,与其同行共同努力,使推光漆器发展为本县主要工艺出口产品。
郑养吾(1879~1937)字水心,沙河乡人。河南优级师范理化科毕业。清宣统二年
(1910)被聘为明新两等小学堂堂长。民国6年(1917)任笔架山乙种蚕科学堂堂长,他亲授理化课,并利用寒暑假率学生考查地方蚕桑养殖生产状况。养蚕旺季,组织学生下乡查治蚕病,深受蚕农欢迎。
由于受到五四运动进步思想的影响,他对中共党组织在笔架山甲种蚕科学堂的活动默许。当时校内新旧思想斗争激烈,在旧势力的排挤下,进步教员熊薪樵等相继被解职,郑敦促县知事收回原议,曾一度保护了进步势力。
大革命时期,当地豪绅漆春圃等组建乐区民团,他出任团总。该团后被红军击溃,他又与郑芸松等重建民团,进行反共活动。民国21年投奔国民党军张仿部,出任经扶县(新县)县长。数月后离任返里,任立煌县教育科长,民国26年病故。
汪若翰(1866~1941)青山人,清末秀才。幼年入私塾读书,成年后,在家设馆课徒,执教50余年,学生遍及皖西一带。
汪若翰思想进步,支持两个侄子参加红军。民国22年(1933)主动为当地50多户300多群众承担3个月捐税,并赈济断炊户每人2元,帮助群众度过春荒。抗日战争初期,他与王化光先生倡议用汪、王、徐三姓祠产在青山嘴办起三民小学,并经常写文章和标语宣传抗日。
张良暹(1855~1941)字晋芝,号横溪山人,南溪区丁家埠人。幼时家贫,读书用功。清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次年赐同进士出身,历任直隶同知、知州、丰润、怀安、衡水、清苑、邢台等县知县,天津府知府。
光绪二十七年(1901),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时,他曾参赞幕府,因负责营务有功,被奏派为审检厅厅长,并诰授通议大夫。
张良暹喜爱文学,精通经史,晚年任河南省商城县文峰书院山长(院长),常以诗词与亲朋酬和。现存所著《横溪草堂诗钞》22卷。
胡焕章(1863~1943)原名崇文、号焕章。张畈乡人,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出生于富庶农家,资质聪颖。光绪年间,当地瘟疫流行,他毅然弃儒习医,自学历代名医论著,并得到当地名医指导。善治痘疹、伤寒、流感等症,誉满商城、罗田、英山、麻城、霍山、六安等县。
胡焕章开始仅诊病开方,不收诊费。后来开中药店一所,贫病者求医,一律施舍药品,遇富者就医,也取利甚微。并多用单方及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既见疗效,又减轻病人负担。凡受其接济过的贫病农民,皆尊称他为“胡菩萨”。清末10余年中,乡邻公推他为马畈上、中、下三段“总董”,专门处理民事。他处世公正廉直,不畏豪强,不凌贫弱,更拒贿赂,全凭公理和道义断处,人多悦服。后因厌恶官府腐败和世态动乱,毅然辞去“总董”之职,专心致力于医业。
陈钢(1890~1943)、陈铁(1898~1966)陈钢,双石乡人,名立勋,号冶青,幼读私塾,后入安徽陆军学堂炮科学习,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师六十一团二营营长,驻守镇江。民国2年,任九江镇守府参谋长兼卫军团长。因遭袁世凯通缉,流亡日本。民国4年回国,活动于陕西、甘肃,与胡景翼、景定成等密谋反袁。后赴南京与柏文蔚等组织讨袁军,率部转战于镇江等地。民国6年,护法运动开始后,任广东韶关炮兵支队司令,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参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民国24年后,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禁烟处处长。抗日战争期间,在宣城任安徽省贫儿教养院院长。曾与国民党参政员耿鹤生等发起倒蒋,被贬职。宣城沦陷后离职还乡。
陈钢关心人民疾苦。民国10年他将所获千元头等彩票奖金资助困难学生、失业青年和社会孤老。他在本省任职期间,常根据地方民意,运用个人影响,敦促执政的桂系当局体恤民情、薄赋和兴办地方福利事业。他平生追求进步,向往革命,民国27年,动员其胞弟陈纯青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投奔共产党。纯青中途叛离,曾遭陈钢书面严词痛责。陈钢晚年仍忧心国事,民国32年病逝于故里。
陈铁名立国,号血生,陈钢胞弟。早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留学法国,进修飞机机械专业。回国后任国民党安徽省党务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兼安徽省第二区党务专员、党务督导团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三区区团长、安徽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并先后兼任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长、情报部副部长,豫鄂皖苏党政分会委员,国民政府中央赈济委员会委员、立法委员,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三届参政员。
陈铁受陈钢等人影响,思想开明,能体察民情。民国34年底,皮定均将军的母亲陈立兰被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警备司令部逮捕,陈铁出面保释并接至家中。他对减轻地方负担赈济灾民等多有建议,在省动员委员会工作时,与进步人士相配合,为推动桂系抗日作不懈努力。1949年去台湾,1966年病逝。
江寿山(1887~1952)又名选仁,张冲乡人。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少长随父进京,毕业于北京汇文大学。清宣统二年(1910)在香港加入同盟会。稍后,为掩护革命活动,与张仁杰、雷子开等合资开办广德州煤矿。五月,他见长淮流域革命志士活动经费困窘,将家中经营的茶叶运至正阳关,售银3千余两,倾囊献出。广州起义失败,他转赴武汉,筹划并参加了武昌起义,先后任陆军上校,六、英、霍、霍、寿5县禁烟局长,淮上军总参议。
民国4年(1915)参加反袁活动,奉命往北京刺探机要,身怀密件,多次在警探包围时化验为夷。后在武汉法租界的晋通栈和日租界的茂源旅馆设联络点,秘密筹划倒袁护法事宜。民国5年回归故里,经办江利丰北货行、苏口元顺茂记茶行,开办“在山泉”、“清于沂”浴池。1952年病逝于乡里。
罗银卿(1894~1952)沙堰乡人。民国3年(1914)设馆教书。他经常教育学生:“求知报效于民,读书勿忘救国”,“不排外患,国无宁日,不解内忧,民无生计”。他的卧室挂着一幅“投枪杀敌英雄志,挥笔诛奸士子心”的对联,抒发自己抱负。
民国14年春,罗银卿在武汉随李梯云到英资泰安纱厂,开展工人运动。次年春,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聆听毛泽东、恽代英、萧楚女等人的教诲,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回乡,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利用自身优势,在沙堰洪觉庵办起私塾,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学生既学文化,又学政治,他曾以《泥菩萨》为题写诗,启迪学生。诗云:“满腹文章草和泥,假装体面把人欺。空因尸位夸尊贵,贯向乡民作福威”。他还组织“农运研究小组”,学习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私塾又是中国共产党组织活动的联络点,罗固城、李梯云、周维炯、肖方等常以吟诗填词为名,来此交换情报。民国17年冬,他在小河王氏祠办学时,发展党员15人。立夏节起义后,任佛堂坳模范小学校长,经常编歌写戏,率领师生宣传革命道理,动员青年参加红军,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
民国18年9月间,商南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罗银卿为纪念“穷人政权建立之日”,用当地群众喜爱的《八段锦》民歌曲调,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这首歌词富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号召力,被中共商城县委和红三十二师定为党政军民必唱的歌曲,很快传遍鄂豫皖苏区,新中国建立后,《八月桂花遍地开》被选入《东方红》影片,传遍全国。民国20年2月,罗调到汤家汇与何复舟经办《红日报》和石印馆。民国21年10月,红军主力西进川陕,罗银卿坚持地方工作,因保长告密而被捕,敌人严刑拷问,罗坚贞不屈。后经地方绅士保释出狱。
罗银卿一生诗词文章甚多。民国29年前后,他在《愤世谈》一文中写道:“烈日施威,蒸出万民血汗,南风解愠,怎除百姓烦愁。乡长保长,五殿阎王,豪门显贵,一路凶神。征粮逼租,谁敢短缺一升半合;催夫要款,说半夜不能到五更。乡民父老,披星戴月,昼夜辛勤,到头来室如悬罄。官长流痞,敲骨吸髓,惯行讹诈,全都是巨富名门。这个世道,颠颠倒倒,哪一年月,清清正正!真是要人死命”!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家安度晚年。当他看到过去的学生,现在已是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给他的信时,特别高兴,在病榻上吟诗一首歌颂党的领导:
老迈徒悲志力衰,频年愤愤总徘徊。
身处污泥防自染,腹藏攸思盼云开。
山河改貌歌千曲,书信传来笑满腮。
英才济济党陶铸,桃李春风亦快哉。
1952年2月,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
张竹渠(1883~1958)南湾人。青年时期学习中医,医技精湛,德望颇高。民国22年(1933)赴开封访砚友林伯襄,恰遇刘峙染疾,久不能愈。林伯襄推荐张竹渠施诊,刘峙服药7天痊愈。自此,刘对张视为上宾,经常聚会,因而誉满开封。民国23年河南省中医测试,张应试夺魁,在刘峙支持下,任河南省国医馆馆长。民国26年,他参加中医界反抗政府压制中医的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张自动离职,回乡行医。1953年病故。
陈觉民(1907~1955)女,原名陈绍喜,陈绍禹胞妹,金家寨人。启蒙于私塾,毕业于鸣皋小学。民国16年(1927)秋,在沙堰小学教书时,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书刊。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文明戏剧演出活动,办妇女速成训练班,编写贫民识字课本、工余识字课本等。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8年入中共商城县委举办的党政干部训练班学习。翌年春,任商城县委组织部秘书、文化教育委员。参加编辑《红光半月刊》。
民国20年,任商城县妇女会秘书。后调至南溪文昌宫列宁小学、丁家埠列宁模范文化学校任教,培养红色“幼苗”,曾受到县苏维埃的表扬。
民国21年红军西征时未跟上部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次年受聘于立煌县城厢小学任教,她身处白色恐怖中,不顾个人安危,设法掩护落伍游散红军。民国24年春,曾任中共赤城、霍山县委组织部长的詹淑媛一家9口人,被国民党当局由南溪送往麻埠难民所(实为集中营),路过金家寨,得觉民营救而脱险。
“七·七”事变后与陈绍禹取得联系,并于民国27年1月带着父亲、爱人和女儿赶到武汉,受到周恩来、秦邦宪等领导人接见。经组织介绍,偕同其爱人汪惠生前往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又名公安馆)。汪惠生化名汪忠铭,任迪化县县长、新疆教育厅督学兼教材编辑处主任。觉民协助汪从事教材的收集、整理工作。民国33年觉民夫妇遭逮捕,敌人多次审讯,毫无所获,遂驱逐觉民夫妇出新疆。中共地下党组织委托觉民把刘亚楼同志的幼儿带回抚养,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于民国35年4月返乡。同年5月,觉民被捕,以异党分子罪被国民党当局判处死刑。后经亲友营救,37年底于霍山出狱。1949年金寨解放,是年冬,县长刘伟登门看望觉民夫妇,将汪惠生安排在古碑小学任校长。1953年,陈觉民夫妇将刘亚楼之子交其生母袁凌漪领回。1955年10月,陈觉民失足落水不幸身亡。
林伯襄(1878~1956)名英赞,字思于,南溪人。幼时随父诵读经书,14岁汝南府试第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倡议捐资办学,与族人林英钟等创办“明强”学堂,并自任学监兼教习。后考入河南优级师范。光绪三十四年返里,于明强小学执教。
宣统二年(1910),林伯襄受聘为河南优级师范教习,次年调任河南教督府教育司科长。他主张吸收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倡议并负责创办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自任校长。
民国元年(1912)任河南省教育厅第一科科长,主管教育经费和人事任免。民国20年8月,被河南教育专款管理委员会推选为河南教育款产管理处处长。其间,为争取教育经费并专款专用、统一整顿全省学田、实行各校会计独立、创立高等学校豫籍贫穷学生贷金制等一系列教育措施,竭尽全力。
林伯襄因早年受到进步书刊和维新思想影响,思想较进步,支持长子林萃(早期中共党员,民国22年被国民党杀害于南京雨花台)投身革命,并掩护抗日革命青年。
新中国建立后,林伯襄当选为金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并应邀出席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和河南省文教厅副厅长。1956年病逝于开封。
王葆斋(1883~1958)又名铸人,白塔畈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毕业于安徽武备学堂,曾任四川新军标统、黑龙江防边军统领。辛亥革命后,他追随北洋军阀“安福系”,历任陆军团、旅长,广东省军务厅厅长,安徽清乡总办。北伐时,一度任柏文蔚第三十三军参谋长。民国18~26年(1929~1937),先后任武汉卫戍总部参议兼稽查处长、合肥县长、安徽芜湖及贵州独山行政督察专员。曾利用工作之便,在武汉资遣过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在芜湖营救中共地下党员李云鹤出狱。民国32年归里,后任立煌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民国35年任中华民国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国民党中央戡乱委员会委员等职。新中国建立后,特邀参加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58年病故。
王亮哉(1901~1960)字必达,西河乡人,习诗词,工书画、篆刻,好学不倦,博通经史和考古。著有《莲庵集》。
早年毕业于笔架山蚕科学堂,后在商城小学任教,受进步思想影响,投身革命。民国18年(1929)被民团逮捕,于送往处决途中脱险。转赴上海、平、津,历时年余。民国20年潜回开封,化名王两再,得林伯襄推荐,在开封各报刊投稿,以文笔犀利,拥有读者。后参加开封古迹研究会,进一步探讨殷商甲骨文,民国23年参加著名教授傅斯年组织的考古队。民国26年返里,以卖文、教书糊口。翌年应邀任安徽省财政厅科员。
新中国建立后,在南畈小学任教,其间章乃器致函邀请去北京,他婉言谢绝。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保留公职、劳动教养处分,1960年病逝。1979年改正,恢复名誉。
罗固城(1900~1960)原名罗宗强,沙堰乡人。民国5年(1916)考入商城乙种蚕桑学校,民国8年就读于武昌政法学校,并参加五四运动。民国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的领导下,从事学生和工人运动。民国15年与漆禹源等人在斑竹园创办共进小学。民国17年春荒,他组织数乡农民在商城游行,并代表均粮农民与地主豪绅打官司,迫使县长释放关押的农民。由此身份暴露,隐蔽于商城西乡张家大庙工业学校任教。其时中共河南省委遭破坏,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转至南阳地区执教。后在皖西乡村联立师范任教,民国26年随校迁往南召县。民国31年在躲避国民党的搜捕中患精神病。
民国37年郑州解放,经人介绍,任郑州大众烟厂经理,未及一年,因精神病复发辞职。1955年“肃反”中,因受杨蔚一案牵连含冤入狱,半年后出狱,1960年病逝于北京。1983年8月彻底平反。
钟朗清(1888~1961)字明煜,号朗清,麻埠镇人。出身儒医世家,16岁起从父学医,刻苦钻研医学,20岁随父出诊。擅妇科、儿科,闻名乡里。行医50余年,病家随叫随到,且耐心望、闻、问、切,细心探求病因,对症下药。他以“临床如临阵,用药如用兵”为座右铭,并以此对学生言传身教,深受病家信赖。
他坚持记载辨证施治心得和疑难症候医案。对危急重症,既诊断又护理。他常说:“当医生要济世活人,为社会作点贡献,对患者应问心无愧”。为医治疑难病症,常于深夜博览医书,有时还与同行会诊,虚心切磋。
钟朗清家中近20人,负担较重,却多年如一日对穷人施医施药,并在处方上标注“义”、“半义”字样(全免、半免费)。钟家药店名“钟泰生号”由病家赠送匾额,并附对联:“泰而不骄仁心济世,生之者众妙手回春。”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先后为皮定均、黄岩等高级干部治病,受到好评。1955年入县医院工作后,多次被选为县人民代表。1956年出席安徽省先进卫生工作者代表会,获省人民委员会奖状。
江求治(1892~1961)字白良,方坪乡人。毕业于南京两江师范,后在正本小学和六安第三农业学校任教。民国11~13年(1922~1924),任安徽省教育厅编辑室主任、《皖铎》报编辑。曾著文抨击安徽军阀马联甲扣发教育经费,枪杀学生的暴行。民国17年后,任广东省政府公报室主任、广东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和福建省清流、宁化等县县长。抗日战争初卸任回乡。民国28年后,任安徽省政府秘书和中央军事委员会豫鄂皖分会专员、安徽省咨议、立煌县临时参议会议员。民国34年,立煌县志馆成立,他被推举为馆长,主持搜集部分资料,现存部分乡镇采访录。
民国36年,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移居武汉,与白祟禧等策划成立“豫鄂皖边区游击司令部”,支持汪宪、袁成英在大别山区进行反革命活动。1950年转道香港去台湾,1961年12月在台北病逝。
江求治所作诗词联语多散佚。现存有《响山寺抗日烈士墓》、《登安庆大观楼》等。
李俊臣(1901~1965)流波人。1950年参加工作,1952年6月~1953年12月被选为金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驻会常委,1953~1958年任金寨县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后被推选为省工商业联合会执委,是县第一、二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李俊臣16岁自营油炸、挂面、豆腐作坊,善于管理,重商业道德,生意日益兴隆。后与人合股经营李义记布匹杂货店、同仁中药房、瑞康盐庄,成为流波镇工商界的知名人士。
1951年冬,他参与组建合作商业组织“流波货栈”。1956年,带头将自己经营的旅社与国营公司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梅山镇养猪场劳动改造。1962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1979年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王燮衡(1904~1967)
流波人。16岁当中医药学徒,抗战时参加上海中医函授学习,曾开设王广济药店。新中国建立后,在基层卫生单位工作。
王燮衡一生以“治病明其理,疗疾药有效,看病不分贫富,医药急施于贫病者”为指导思想,昼夜应诊,有求必应,数十年如一日,深受群众敬仰。他擅长中医骨科、外科、中药加工及针灸技术,重视中西医结合。民国32年(1943)入境日本侵略军将一少年刺伤,致成气胸,生命垂危,他闻讯后急赴抢救,使少年脱险。
王燮衡热爱卫生事业,教育次子王猷宗学习现代医学,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使其成长为省立医院著名高级医师。
吴沧洲(1887~1973)名学弟,字古岳,胡家店(双河区三合乡)人。幼习经史,养成儒家伦理思想和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于开封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后被选送保定军校炮兵科学习,毕业后在河南新军任职。不久,出任陆军第四镇炮兵营长。
民主革命时期参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曾任豫西民军指挥。后入陆军大学学习。因军阀混战,辗转至冯玉祥麾下,以学术兼优,治军有方,历任陕西督军署参谋长兼卫队混成旅旅长、总司令部参谋长、豫陕宣抚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
民国20年(1931),日本侵略军侵占东三省,蒋介石坚持不抵抗主义,并下令“围剿”鄂豫皖苏区红军。吴为此数次上书,还去蒋住所陈述己见无成效,于民国21年辞去国民党军十二军参谋长,参加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热河抗日军前敌指挥官。喜峰口一战被捕,幸遇保定军校教官杉元而未死。芦沟桥事变后,吴直奔抗日前线,任五战区行营中将办公厅主任。
民国29年返里,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参军兼五战区干训团教官,亲自编写《中国民族革命史》教材。民国31~34年被选为第三、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住重庆,曾参加战区军风纪巡察团,揭发重庆克扣军饷、纵兵殃民案件数起。民国35年退役。次年冬当选为国大代表。南京解放前夕,有人劝其去台,他婉言谢绝。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江苏省文史馆员和南京市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1973年逝世。
王文恺(1895~1974)麻埠人,出身贫穷。十几岁时,入麻埠镇王和民馆店学烹饪技术,勤奋刻苦,虚心求教,技艺不断提高。后单独开业,亲自掌厨,能承办海参、燕窝等各种宴席,制作多种高级点心,成为全县名厨师。
1960年,先后去合肥和北京参加厨师竞赛。1972年,六安地区举办厨师训练班,他应邀当师傅,传授烹调技艺。
余道品(1902~1975)张畈乡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霍山县六区六乡贫农团组长、乡苏维埃粮食委员、乡苏维埃主席。民国21年(1932)红军西撤时落伍回乡务农,在白色恐怖时期,他精心保存革命文物,细心照料红军家属。新中国建立后,被评为县区乡优属模范。
1951年他应党中央特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次会议和国庆观礼,获优抚奖旗一面。1952~1955年任县人民委员会驻会委员,1952年秋,参加第三批赴朝慰问团为团员,12月被选为省人民代表。1955年后相继任县林业局副局长、史河园艺场副场长。是县第一、二、三、四、五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陈焕友(1904~1975)大湾乡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1954年任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负责林业生产。他积极带头植树,当年所在社插杉300多亩,成活率在90%以上,被评为省林业先进集体。1956年冬,他在超额完成造林任务的同时,又带领25名社员,登上海拔1300多米的马鬃岭开荒造林。在雪地里奋战1个月,造林116亩,成活率在95%以上。1957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以十二、十三两生产队为基础,向全社33个生产队发起挑战,提出每个劳力栽树3000棵。在他的带领下,全社掀起了造林高潮。是年,他所在的两个队共栽杉植树447亩,平均每个劳动力栽树3746棵。
陈焕友在近半生的植树造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月月插杉、侧枝插条等植树法。省林业厅曾将他的经验编印成《陈焕友插杉》的小册子,在全省推广,成为50年代杉树植造重要方法。
1954年起,他所在的集体年年被评为先进,陈焕友也被评为林业劳动模范,多次出席县、省劳模会议。1957年,被评为全国一等林业劳动模范,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表彰。被人们誉称为“陈老模”。
柏方厚(1919~1976)安徽寿县人,早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华美术专科学校,先后在四川、蚌埠等地任教和从事教育行政工作。1951年秋,调来麻埠,负责金寨初级中学工作。1954年,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8年后,先后在金寨中学和金寨师范任副校长,他一边抓学校建设,一边授课,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他廉洁无私,言传身教,平易近人,关心学生生活,长期带病工作。1963~1965年,他再次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柏方厚遭到迫害,被开除公职,下放劳动。他不埋怨,不颓废,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在生产队“政治夜校”上课。1973年3月恢复工作后,在燕子河中学执教3年多,一如既往,勤奋认真。1976年9月因病去世。
汤良汉(1923~1980)金家寨人。7岁丧父,上过5年小学,后在家帮助堂兄嫂开磨坊,兼做丝棉线维持生计。民国37年(1948)从事肩担贸易,往返于武汉、金家寨贩卖布匹等商品。1950年与人合股开设群力商店,经营布匹。1955年参加合作商业。1961~1966年,被选为县工商业联合会第二、第五届主任委员,县第四、五、六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后任百货合作商店业务经理,为人清廉不阿,重视服务质量。1980年3月因病逝世。
法纪祥(1888~1981)山东济南人。13岁学当阿訇,29岁结婚,有两男两女,民国18年(1929)来麻埠当阿訇,主持礼拜事务。曾参加红军担架队,昼夜运送伤员。1958年起在梅山镇回民饭馆工作,是县第六、七、八、九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他信仰伊斯兰教,能背诵很多经文。为回族民众主持婚、丧礼仪热情主动,在回民中享有较高信誉。
张萍生(1911~1985)原名张世谨,六安县马家庵人。民国19年(1930)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时,曾倡建“火车头”足球队,并参加网球队,选入上海代表队与法国队角逐。翌年入上海江南体育专科学校深造,曾参加全国运动会。民国21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在《边事日报》上,发表《在轮船上》、《街头巷尾》等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抨击时弊。体专毕业后,执教于上海震德中学。抗日战争开始,随中央教育部“战时教师服务团”去湖南,后在藏江第二十中学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归里,被选为安徽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先后在六安省中、六安县中任教。
1951年,张萍生调来本县,先后在金寨完小、金寨中学工作。他教学认真,一丝不苟。在他的精心培养下,许多学生爱上体育运动,有的成为优秀运动员,本县的体育教师不少出自他的门下。他的子女中有7人从事教育工作。1985年,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县人民政府授予“教师之家”的光荣称号。
彭九如(1901~1985)姜河乡人,名中医。早年随当地名医习中医,后办同仁药房,热,心为贫困农民施医。1952年,他在当地首先组建联合诊所,身兼医生、药剂、会计三职,尽力勤学,对来者有求必应,深得四方乡邻和同行的尊敬。
他十分重视祖国的中医、中药遗产,边从医,边从事中药收购、培植。见当地药材场一度停办,他很痛心,遂作诗给该场场长,劝其“培养药种医疗用,不为金银为人民”,使该药材场恢复药种培植生产。1980年被选为政协金寨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耄耋之年,犹为发展中医中药事业竭尽余力。彭九如喜好诗文,工于书法,84岁高龄仍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书画展览。
郑其龙(1906~1986)毛河乡人。少时受家学影响,遍读经史子集。少长入合肥省立中学读书。民国17年(1928)毕业于庐州师范,因学业优异,留附小任教。其间,对算术教学颇有研究,曾撰有《低年级算术基本法结合教学之研究》、《小学算术应用题之我见》等论文,后分别发表于《教育杂志》与《中华教育界》。民国22年春,考入安徽大学教育系,因家境贫寒,一面读书,一面在中学兼课,获微薄酬金,以支付学费、维持一家3口人生计。民国26年毕业,先后在省第一临时中学(流波)和国立第八中学(湖南乾城)任教。因支持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被迫离开八中,去湖北省教育厅任督学、秘书。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系教研室主任,并兼任国家教育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老年文物研究会书院研究所顾问、湖南省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晚年致力于教育学研究,兼顾辅导青年教师、指导研究生工作,深受师生爱戴。他追求进步,曾参加过民盟,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1月,因哮喘猝然逝世。
郑其龙一生笔耕不辍。任教期间,曾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著有《论教学规律》等专著4部。
钟建华(1973~1987)女,三合乡人。小学四年级学生,少先队员。1987年7月6日晨,县境降特大暴雨,山洪暴发。钟建华与4名小同学在走到距学校1公里的张家沟过河时,咆哮的山洪将后路切断,面前河水猛涨。在进退维谷的危险关头,钟建华沉着镇定,安慰其他几位比自己年纪小的同学,先后两次冒着生命危险将两名小同学护送过河。当她准备第3次护送时,上方的山塘突然破裂,洪水无情地将她卷进汹涌的急流中,献出了自己年仅14岁的幼小生命。
钟建华生前勤奋好学,品德优良,曾被评为学校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她牺牲后,共青团金寨县委授予“优秀少先队员”的称号,并号召全县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向她学习。
张德山(?~1935)关庙乡人,工人出身。民国16年(1927)参加商南农民运动,加入
中国共产党。民国18年参加立夏节起义。同年12月25日,红军首克商城,他任商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民国19年,在商南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反“包剿”、“会剿”斗争。民国20年1月,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和鄂豫皖东方办事处成立,张任分特委委员和办事处常委。5月任中共皖西北特委委员。民国21年3月,任赤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同期组建中共豫东南道委和豫东南道区苏维埃,高敬亭任道委书记,张德山任豫东南道苏主席(兼赤城县苏主席至8月)。民国22年元月,豫东南并入皖西北道区.郭述申任道委书记,4月张当选为皖西北道区苏维埃主席,在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
民国23年5月离队回乡后叛变入国民党第二十五路军,不久任反共工作团团长。鉴于他掌握大量党和军队的机密,对皖西北根据地造成威胁,为根除后患,民国24年被红28军秘密处死。
黄英(1890~1949)又名黄从新,前畈乡人,封建地主家庭出身。民国18年(1929)县境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黄英联络地方土豪劣绅,组织“编练队”,加入霍山人民自卫团,充任队长。曾率队联合湖北麻城县自卫队,阻击红军,杀害红军江求坦等50多人。民国21~23年,他先后任霍山第八区团团长、“立南铲共游击队”大队副,带领“摸瓜队”,捕杀地方革命干部和红军游击队员,先后杀害红军70多人,抢卖红军家属10余人。民国24年初,任立煌县第二区区队副,带队配合国民党军在乌凤沟、桐桃源等地夹击红军。并胁迫群众修筑碉堡,致使红军折员200余人,仅一次就活埋红军战土杨宜龙等8人。
民国36年秋,人民解放军南下后,黄英又搜罗残匪,负隅顽抗。组织自卫大队,自任队长,率匪众袭击人民解放军,先后杀死张绍基团战士70多人,翌年配合国民党军第五十六师搜捕并杀害金东县县长白涛。民国38年5月,他接受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豫鄂皖边区人民自卫军总司令部”委任,为立煌支队副司令兼立煌人民自卫军第二团团长。与匪首袁成英等策划建立所谓“敌后游击根据地”,袭击人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残害群众,大肆掠夺财物。1949年12月31日,黄英在后畈被皖北军区武装捕获。1950年8月10日,在合肥被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