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饮食服务业
一、饮食业
民国时期,县城较有名气的饭店有“一枝香”、“四海春”、“金陵”、“杨高”、“范永盛”、“蓼城”、“中央”、“菜羹香”等。市民对早点也有评价,流传着“虎得山的油条,张三的馍,涂鸿友的包子买不着”的说法;另外,孔少斋的混饨、莫子山的吊炉馍,苏二的烧饼,汤海波的辣糊汤、海永生的糍粑,陈少堂的油馅馍也很受欢迎。
叶集镇规模较大的酒楼有“四海升平楼”、“双美居”等。较大的茶馆是“二老秀”。河口集、三流集、三河尖等集镇也有一些能够承办酒席的饭馆酒楼。除以上饭馆酒楼外,在全县城镇还广为分布着经营面食和家常便饭小本薄利的饭摊。
新中国建立前夕,县城尚有饮食摊点140余家,从业人员200多人。1952年前,全县饮食业基本沿袭以前的经营方式。1953年后统购统销,用粮受到限制,营业额下降。1955年全县私营饮食业1343户,资产8.19万元。1956年“对私改造”前全县饮食业1310户,1611人。“对私改造”后,大部分人员加入合作店组、少部分分配到机关单位担任炊事员或到农村务农。全县组织合作饭店89个、饮食合作小组13个,另有426户、495人分散经营。城关饮食合作商店共组织51户、74名从业人员资金总额526元。1958年,县商业局兴建人民饭店,体制上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1972年,将城关集体饮食业东风饭店转为国家所有。1975年起,代营城关“三八”商店。同年6月,建成车站饭店。至70年代末,全县饮食业没有变化。1978年后,市场开放,请吃风盛行,饮食业发展尤快,饮食个体户发展更快,个体饮食摊点逐年增多,传统小吃得以恢复。至1987年,个体、集体、联营、国营饮食业门点遍布全县城乡。部分饭店设备齐全,有雅座,配电风扇、电冰箱等。是年全县饮食业经营总额521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8%。80年代,本县规模较大,有一定影响的饭店是县城的人民饭店和东风饭店。
人民饭店建于1958年,位于县城十字街东首,营业面积550平方米,设大小餐间8个,餐桌22张,系综合性饮食店。分锅案、面食、油点、服务4个小组。兼营烟酒、冷饮制品。1987年有职工25人、三级厨师2人,年营业额24.46万元。
东风饭店共有8个餐间,16张桌子,设有雅座,兼营烟、酒、冰棒、冷饮。分锅案、油条、包子、水饺、五香馍、服务、烟酒7个核算小组。1987年,有职工25入、三级厨师2人,营业额21.95万元。
二、旅栈业
民国时期,霍邱旅栈业集中在县城、叶集、三河尖、河口、三流集、高塘集等较大的集镇,其他集镇多为简陋的干巴店。这些干巴店有的设通铺,有的有床有铺,有的无床无铺。城关旅栈业兴旺时有大小旅馆(栈)30余家,其中“太乙公寓”、“交通客栈”、“春生栈”规模稍大。叶集较大的客栈有“一枝栖”等。新中国成立初,县城尚存“宾淮”、“大生堂”、“大东”、“来安”四家旅栈。1949年,叶集有大小客栈20余家。1956年“对私改造”后,组织成合作小组,1957年,县城创办起国营人民旅社。1958年,建成叶集人民旅社。至70年代,全县国营旅社5家,集体8家;其中县城有国营旅社4家,集体旅社4家。
1978年后,机关、企业所办招待所、集体、个人所办旅栈逐年增多。1983年,全县有旅店47个,从业人员368人。1984年底调查,全县旅店有床位近3000张。1987年,全县旅店326家,从业人员1011人;其中县城拥有床位600张。新建较大的旅店一般都配有电视机、电风扇,还有食堂(饭店)、浴池。
本县较大的旅社是县城的人民旅社、西湖饭店和县政府招待所。人民旅社于1957年建成使用。初建时有老楼两层,1959年增建新楼三层。1967至1968年“文化大革命”初“武斗”,曾两次被造反派占据,被迫停业。1980年,省人民政府授予经理罗福珍劳动模范称号;同年,商业部授予罗福珍全国商业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旅社“先进集体”称号。此后该旅社又数度获省、地表彰。1987年有床位200个,营业额14.14万元。
西湖饭店1979年筹建,1980年建成,主楼3层,侧楼2层。一楼是理发店、浴池,二楼是旅社。旅社有93个房间,220个床位,内设食堂、餐厅、洗衣机房、小卖部,兼营冷饮。1987年有职工24人、床位140个,营业额9.54万元。
三、理发业
民国年间,县内集镇剃头匠多上门和流动服务,农村多走村串户,工具简陋,很不卫生。
新中国成立初至1955年理发仍为个体经营。1955年1月,县政府批准6人组成城关理发服务组。1956年又增收29户,在理发组的基础上成立理发合作总店,有资金1266元。1958年,人员增至50名,有服务门点5个。1962年,总店下设5个门市部。1985年底,全店有职工41人。其他集镇1956年后也组织了一些理发合作店组,定点营业;农村仍为走村串户,上门服务。1978年后,集体、个体理发门点增多,部分来自江苏、浙江的青年个体户在霍邱设点服务。1983年,全县有固定理发门点20个,从业人员93人。1987年,有固定门点73个,从业人员138人。
1955年前,理发工具为手推、剃刀、剪刀、条梳。1956年,县城理发合作商店始用电推、电吹风。1979年始有电烫发和染发业务。1987年底,大一些的理发店都开设理发、剃须、洗发、修面、吹风、擦油、染发、烫发等业务。
四、照相业
30年代初,霍邱始有照相服务业。县城先后有“中华”、“宝华”、“亦乐天”三家照相馆。
建国初,县城、叶集有几家个体照相馆。1955年,县城2家私营照相馆共8人组成合作小组,1956年改为照相合作商店。1961年起,附设镶牙业务。1972年4月,城关照相合作商店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建国后30多年间,照相业仍主要集中于县城、叶集、河口三地,农村仅有少数设备简陋的流动照相服务人员,且多为业余从业者。80年代,个体照相专业户增多,机关企业,尤其是文化宣传部门均配有照相机,少数青年人还自购了照相机,照相技术得以普及。
建国前,照相业设备简陋,技术贫乏,无扩影设备,拍照洗印全靠自然光源和手工。1953年,始有玻璃房室内照相。1969年始用灯光照相,配备座盘机、放大机,采用水彩、油彩着色,滤色合成法技术,开设拍摄结婚照、艺术照、生活照、中方照(6×6英寸肖像)、戏剧古装照等业务。1985年,始有彩色摄影。1987年,购进彩色冲洗,扩印设备。
五、浴池业
民国初年,罗筱环在县城开设“升平园”(初名“大观园”)浴池,有6名服务人员,80个座位,分官座、雅座、普通座三等。民国6年(1917),刘松亭、杜筱阶在县城建“日新园”浴池,有16名服务人员、130个座位,设特座、官座、雅座、普通座四等。后又有谢志言、朱丙在县城开设“龙园”浴池,有13名服务人员、160个座位。
民国20年至25年(1931至1936)间,先后有人在叶集镇开设“复生池”、“宏武池”2家浴池,民国时期的浴池服务项目包括“上活”(理发),“下活”(搓背、修脚)。
新中国成立初,县城、叶集两处5个浴池相继恢复营业。县城3个浴池实行轮流经营。1953年,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浴池业,关闭“龙园”、“升平园”,将“日新园”改为人民浴池。
1962年,大众浴池建成开业,有3个大房间、3个小房间、160个座位。关闭人民浴池,服务人员转入大众浴池。1963年,大众浴池增设女浴盆池12个。1970年燃料紧张,大众浴池一度关闭。1971年复业,增设旅社,有15个房间,40个床铺。
1979年,国营西湖男女浴池建成营业。男浴池设甲座、乙座、雅座三个等次的房间,共120个座位。甲、乙等为大池,雅座为淋浴、女浴盆池17座位,有软座、硬座两种。1987年,女浴增设淋浴。
1979年后,全县各区、镇所在地,和部分较大的集镇,陆续建造浴池,县城增建国光旅社浴池(如表11-15、表11-16)。
表11-15霍邱县几个年份饮食业机构人员情况单位:个、人
表11-16几个年度服务业情况单位:个、人
民国时期,县城较有名气的饭店有“一枝香”、“四海春”、“金陵”、“杨高”、“范永盛”、“蓼城”、“中央”、“菜羹香”等。市民对早点也有评价,流传着“虎得山的油条,张三的馍,涂鸿友的包子买不着”的说法;另外,孔少斋的混饨、莫子山的吊炉馍,苏二的烧饼,汤海波的辣糊汤、海永生的糍粑,陈少堂的油馅馍也很受欢迎。
叶集镇规模较大的酒楼有“四海升平楼”、“双美居”等。较大的茶馆是“二老秀”。河口集、三流集、三河尖等集镇也有一些能够承办酒席的饭馆酒楼。除以上饭馆酒楼外,在全县城镇还广为分布着经营面食和家常便饭小本薄利的饭摊。
新中国建立前夕,县城尚有饮食摊点140余家,从业人员200多人。1952年前,全县饮食业基本沿袭以前的经营方式。1953年后统购统销,用粮受到限制,营业额下降。1955年全县私营饮食业1343户,资产8.19万元。1956年“对私改造”前全县饮食业1310户,1611人。“对私改造”后,大部分人员加入合作店组、少部分分配到机关单位担任炊事员或到农村务农。全县组织合作饭店89个、饮食合作小组13个,另有426户、495人分散经营。城关饮食合作商店共组织51户、74名从业人员资金总额526元。1958年,县商业局兴建人民饭店,体制上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1972年,将城关集体饮食业东风饭店转为国家所有。1975年起,代营城关“三八”商店。同年6月,建成车站饭店。至70年代末,全县饮食业没有变化。1978年后,市场开放,请吃风盛行,饮食业发展尤快,饮食个体户发展更快,个体饮食摊点逐年增多,传统小吃得以恢复。至1987年,个体、集体、联营、国营饮食业门点遍布全县城乡。部分饭店设备齐全,有雅座,配电风扇、电冰箱等。是年全县饮食业经营总额521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8%。80年代,本县规模较大,有一定影响的饭店是县城的人民饭店和东风饭店。
人民饭店建于1958年,位于县城十字街东首,营业面积550平方米,设大小餐间8个,餐桌22张,系综合性饮食店。分锅案、面食、油点、服务4个小组。兼营烟酒、冷饮制品。1987年有职工25人、三级厨师2人,年营业额24.46万元。
东风饭店共有8个餐间,16张桌子,设有雅座,兼营烟、酒、冰棒、冷饮。分锅案、油条、包子、水饺、五香馍、服务、烟酒7个核算小组。1987年,有职工25入、三级厨师2人,营业额21.95万元。
二、旅栈业
民国时期,霍邱旅栈业集中在县城、叶集、三河尖、河口、三流集、高塘集等较大的集镇,其他集镇多为简陋的干巴店。这些干巴店有的设通铺,有的有床有铺,有的无床无铺。城关旅栈业兴旺时有大小旅馆(栈)30余家,其中“太乙公寓”、“交通客栈”、“春生栈”规模稍大。叶集较大的客栈有“一枝栖”等。新中国成立初,县城尚存“宾淮”、“大生堂”、“大东”、“来安”四家旅栈。1949年,叶集有大小客栈20余家。1956年“对私改造”后,组织成合作小组,1957年,县城创办起国营人民旅社。1958年,建成叶集人民旅社。至70年代,全县国营旅社5家,集体8家;其中县城有国营旅社4家,集体旅社4家。
1978年后,机关、企业所办招待所、集体、个人所办旅栈逐年增多。1983年,全县有旅店47个,从业人员368人。1984年底调查,全县旅店有床位近3000张。1987年,全县旅店326家,从业人员1011人;其中县城拥有床位600张。新建较大的旅店一般都配有电视机、电风扇,还有食堂(饭店)、浴池。
本县较大的旅社是县城的人民旅社、西湖饭店和县政府招待所。人民旅社于1957年建成使用。初建时有老楼两层,1959年增建新楼三层。1967至1968年“文化大革命”初“武斗”,曾两次被造反派占据,被迫停业。1980年,省人民政府授予经理罗福珍劳动模范称号;同年,商业部授予罗福珍全国商业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旅社“先进集体”称号。此后该旅社又数度获省、地表彰。1987年有床位200个,营业额14.14万元。
西湖饭店1979年筹建,1980年建成,主楼3层,侧楼2层。一楼是理发店、浴池,二楼是旅社。旅社有93个房间,220个床位,内设食堂、餐厅、洗衣机房、小卖部,兼营冷饮。1987年有职工24人、床位140个,营业额9.54万元。
三、理发业
民国年间,县内集镇剃头匠多上门和流动服务,农村多走村串户,工具简陋,很不卫生。
新中国成立初至1955年理发仍为个体经营。1955年1月,县政府批准6人组成城关理发服务组。1956年又增收29户,在理发组的基础上成立理发合作总店,有资金1266元。1958年,人员增至50名,有服务门点5个。1962年,总店下设5个门市部。1985年底,全店有职工41人。其他集镇1956年后也组织了一些理发合作店组,定点营业;农村仍为走村串户,上门服务。1978年后,集体、个体理发门点增多,部分来自江苏、浙江的青年个体户在霍邱设点服务。1983年,全县有固定理发门点20个,从业人员93人。1987年,有固定门点73个,从业人员138人。
1955年前,理发工具为手推、剃刀、剪刀、条梳。1956年,县城理发合作商店始用电推、电吹风。1979年始有电烫发和染发业务。1987年底,大一些的理发店都开设理发、剃须、洗发、修面、吹风、擦油、染发、烫发等业务。
四、照相业
30年代初,霍邱始有照相服务业。县城先后有“中华”、“宝华”、“亦乐天”三家照相馆。
建国初,县城、叶集有几家个体照相馆。1955年,县城2家私营照相馆共8人组成合作小组,1956年改为照相合作商店。1961年起,附设镶牙业务。1972年4月,城关照相合作商店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建国后30多年间,照相业仍主要集中于县城、叶集、河口三地,农村仅有少数设备简陋的流动照相服务人员,且多为业余从业者。80年代,个体照相专业户增多,机关企业,尤其是文化宣传部门均配有照相机,少数青年人还自购了照相机,照相技术得以普及。
建国前,照相业设备简陋,技术贫乏,无扩影设备,拍照洗印全靠自然光源和手工。1953年,始有玻璃房室内照相。1969年始用灯光照相,配备座盘机、放大机,采用水彩、油彩着色,滤色合成法技术,开设拍摄结婚照、艺术照、生活照、中方照(6×6英寸肖像)、戏剧古装照等业务。1985年,始有彩色摄影。1987年,购进彩色冲洗,扩印设备。
五、浴池业
民国初年,罗筱环在县城开设“升平园”(初名“大观园”)浴池,有6名服务人员,80个座位,分官座、雅座、普通座三等。民国6年(1917),刘松亭、杜筱阶在县城建“日新园”浴池,有16名服务人员、130个座位,设特座、官座、雅座、普通座四等。后又有谢志言、朱丙在县城开设“龙园”浴池,有13名服务人员、160个座位。
民国20年至25年(1931至1936)间,先后有人在叶集镇开设“复生池”、“宏武池”2家浴池,民国时期的浴池服务项目包括“上活”(理发),“下活”(搓背、修脚)。
新中国成立初,县城、叶集两处5个浴池相继恢复营业。县城3个浴池实行轮流经营。1953年,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浴池业,关闭“龙园”、“升平园”,将“日新园”改为人民浴池。
1962年,大众浴池建成开业,有3个大房间、3个小房间、160个座位。关闭人民浴池,服务人员转入大众浴池。1963年,大众浴池增设女浴盆池12个。1970年燃料紧张,大众浴池一度关闭。1971年复业,增设旅社,有15个房间,40个床铺。
1979年,国营西湖男女浴池建成营业。男浴池设甲座、乙座、雅座三个等次的房间,共120个座位。甲、乙等为大池,雅座为淋浴、女浴盆池17座位,有软座、硬座两种。1987年,女浴增设淋浴。
1979年后,全县各区、镇所在地,和部分较大的集镇,陆续建造浴池,县城增建国光旅社浴池(如表11-15、表11-16)。
表11-15霍邱县几个年份饮食业机构人员情况单位:个、人
表11-16几个年度服务业情况单位: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