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后银行存款主要是单位存款、城镇储蓄存款、农村存款等。全县存款1950年底为8万元,1978年底为2719.6万元,1987年底为9963.9万元。
一、单位存款
包括国营和城镇集体工商企业,国家财政、机关、部队、学校、团体等单位,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或转帐收入存入银行的存款。1950年银行初建,存款甚微,仅7.9万元。1951年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和实行现金管理,到1952年增至167.4万元。1957年金融机构下伸到区乡,增至226.1万元。到1975年单位存款猛增到1295.9万元,主要原因是1966年以后城西湖军垦,部队存款增多,当年即为675.1万元。
1980年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存户和存数增多。1987年单位存款增至3479.4万元,较1978年增长1.05倍,其中:企业存款1987年底为2364.8万元,较1978年增1966.8万元,增长近5倍。
二、城镇储蓄
解放初,受旧社会通货膨胀的影响,群众对储蓄有顾虑。1950年,本县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皖北分行指示,开展保本保值储蓄(简称双保)。1951年以后,人民币在群众中信誉逐步提高,遂开展以定、活期储蓄和有奖储蓄为主的多种储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城乡人民收入增加,储蓄增多。1958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市场物价上涨,对储蓄存款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储蓄余额下降或上升缓慢。1978年后,城乡人民就业面扩大,收入增多,至1987年10年间,全县储蓄余额达3864.2万元。
本县工商行城镇储蓄,从1983年起,连续5年被评为地、县先进单位。1987年,该行职工马爱勤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全国金融工会授予文明优质服务先进个人。
网点1950年至1955年5月,县支行设立储蓄专柜。1955年6月,在南大街设立城内储蓄所。1959年10月,在南关设立南关储蓄所。1964年3月,南关储蓄所并入城内储蓄所。1982年6月,恢复南关储蓄所。1983年在东关设立东关储蓄所。1981年10月,成立北关储蓄所。
叶集镇金融业务原属六安地区银行,1952年划归本县,储蓄设有专柜。1971年成立叶集北街储蓄所。1983年成立叶集南街储蓄所。1987年成立叶集直货大楼储蓄所。
1959年以来,城关还继续建立中学代办所、师范代办所、搬运站代办所、航运站代办所、县医院代办所、油厂代办所、东关代办所、县供销合作社代办所、部队第一、二、三、四代办所。1965年,各代办所先后撤销,此后,为弥补网点不足,采取聘请协储员、宣传员的方式补充之,全县共聘请协储员325人、代办余额最高年为80万元。
储蓄种类折实保本保值储蓄。1950年开办,1952年停办。折实内容:中熟米1.5市斤,淮南统煤1市斤,龙头细布1市尺,食油1市两;存单面额为老人民币5万元、10万元、50万元3种。
活期储蓄。1951年开办,随用随取,方便灵活,1元起存。1956年7月到1958年底,一度实行“以奖代息”。1980年后个体经济发展,储户增多,到1987年,总户数为21328户,余额582万元。
定期储蓄。分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2种。1951年开办整存整取,存期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利率最低为7.5‰,最高为1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利率逐步降低,档次逐步提高。1978年后,定期储蓄出现了“一快、二广、三稳定”的局面。“一快”即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快,“二广”即储蓄面扩大,“三稳定”即定期、中长期储蓄存款比重增大。整个定期储蓄占总余额76.7%以上,户数为36813,余额1606万元。1951年开办零存整取以适合固定工资收入者储蓄,其中有奖贴花储蓄和小额贴花余额逐年上升。1959年改为小额记帐、记名、可以挂失;贴花储蓄不记名、不挂失,但保密性强。零存整取小额储蓄(包括集体户),到1987年底有6646户,余额165.9万元。
华侨(人民币)定期储蓄。本县侨汇不多,每年只有二、三笔存款。1987年底只有2户,余额0.4万元。
存本取息定期储蓄。1987年在南关储蓄所试办,年底只有1户,余额0.21万元。
定额储蓄。1951年开办,建行初期领发手续不健全,帐务紊乱,1954年停办。1957年复办,1960年再次停办,1987年5月恢复,8个月增加余额78万元。
有奖储蓄。1952年本县开办农村有奖定额储蓄,1951年省统一开奖贴花有奖储蓄,面额4元,颇受城镇干部、职工欢迎。1961年改为无奖有息贴花储蓄,1966年停办。1982年又恢复有奖贴花储蓄,面额5元,1986年停办。有奖储蓄分为3种类型,一是实物有奖,二是现金有奖,三是奖息结合,本县于1981年9月举办实物有奖,以后又陆续举办多次。到1987年底有20895户,余额78万元。1981年至1987年共奖自行车5辆、缝纫机5台、彩电2台、房屋1套,收蓄160万元。
定、活两便储蓄。1985年开办以来,余额上升不突出,1987年底有1779户,余额74.4万元。
储蓄额1987年底,工商行储蓄总户数79323户,总余额为2508.8万元。1984年8月举办住房储蓄贷款和耐用消费品贷款,1987年底贷款余额为23.5万元。1987年首先在城内储蓄所试办多功能储蓄,进一步扩大业务,存、放、汇均办、个体商业贷款年底余额达11.7万元。
城镇储蓄存款还包括农业银行县支行及区银行所吸收的农村集镇职工、居民的储蓄存款。1956年以前除定、活期储蓄存款外,本县农村先后开办过3种农村储蓄。一是农村货币定额储蓄,1951年开办,1955年停办;二是农村爱国有奖储蓄,1951年开办,1956年停办;三是1953年开办的农村优待售粮储蓄,存单面额为1元、3元、5元、10元四种,存期不超过6个月,利率为10‰-15‰。
1956年起,农村储蓄业务划归信用社办理。先后有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动社队积累、生产基金专项储蓄。1980年,县农业银行成立后,发展农村集镇储蓄,先后开办有活期储蓄、定期储蓄。1981年增办农村实物有奖储蓄,1982年增办农村有奖贴花储蓄。1984年增办定期、定额有奖有息储蓄、定活两便储蓄、存本付息储蓄、独生子女专项储蓄,1987年试办工资转存储蓄。1987年农村储蓄存款达1316万元。其中定期为922万元,占70%;活期为394万元,占30%。
1978年城镇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3.7万元,占银行整个存款的7.86%。到1987年余额增长到3864.2万元,较1978年增加17倍,整个存款在比重上增加到38.8%,成为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
三、农村存款
包括信用社在银行的转存款和乡村(社队)以及乡镇企业在银行的存款。1957年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普遍建立,信用社转存款的增大,达152.1万元。同时自该年起在农村普遍推行非现金结算,农村社队售粮款存信用社,在社员年终分配尚未兑现前,信用社转存款较大,1975年农村存款达627万元,1978年增至811.3万元。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信用社转存款骤减,主要是社队存款减少,1985年降至310.1万元,1987年由于乡镇企业的兴起,信用社大抓存款,农民个人存款增多,农村存款增至1475.4万元,是1978年的1.8倍。
此外还有信托存款和其他存款(如表15-9)。
表15-9县银行系统几个年份存款年末余额表
单位:万元

上一篇:第二节 货币
下一篇:第三节 信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