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概况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废科举、兴学堂。本县先后就原仓房、书院房地创办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知县劳文琦、邑绅朱点衣等集资,在县城关预备仓地改创官立高等小学堂。岁入经费1242两银,岁出经费1223两银,资产额10200两银。同年,就翠峰书院改建初等小学堂,学生60人。岁入经费500两银,岁出经费488两银,资产8200两银。民国4年(1915)改为区立第一初级小学。
民国2年(1919),徐清泰,蒋子攀等在临水集东岳庙,原敷文义塾址改建敷文区立高等小学校。面积5余亩,校舍40间。次年,收3班学生约150人,学制四年,教师是原拔士和敦化两塾的塾师,以东庙西大寺庙产200石为经费。民国20年(1931),淮河决口成灾,停办。民国23年(1934)秋复课。民国25年(1936)迁至周集,改为周集小学。
民国4年(1915),江镜人、台介仁等在叶集三圣宫创立明强小学。以附近甄、刘二氏的捐田220亩为经费。时有高、中级各2班,学生150人,教师12人。“未名社”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等,都是该校毕业生。民国16年(1927),袁新民、戴铸九等共产党人,在明强小学任教。同年,改为“叶家集区立高级小学校”。有常年经费1400元。次年,该校共有毕业生240人。民国18年停办。
民国6年(1917),在县政府西门内鼓楼街(今药材公司仓库)开办第一女子小学。当年,招收40人,教师2人。至民国16年(1927),共有149名毕业生。民国19年(1930),有学生148人(男12人),教职员9人,常年经费4229元。民国23年(1930改为“安丰女子完全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停办。
民国7年(1918),杨焕荣等就白塔畈水云寺,创立明新高等小学校。增盖楼房18间,以指拨公产附加为经费。同年,在乌龙庙设立晋升高等小学校,樊阴东捐地建讲堂、斋舍30间。民国8年(1919),何香岩等在河口集创办敦本小学校,有学生90人,年经费1200元。
民国12年(1923),创办叶家集、潘家集区立第一小学。是年全县有小学校64所、学生近2000人。民国18年(1929)全县有完全小学1所、女子小学1所、初小84所、学生2500人,教师172人。民国22年(1933),全县有小学校34所、学级76个,学生1948人(女45人),教职工109人。
民国20年(1931),县苏维埃政府在叶集、孟集等地兴办列宁小学、列宁模范小学,入学新生近7000人。仅叶集区就有列宁小学10所、22班,学生1100余人。次年城关失守,苏维埃政府撤销,各地列宁小学易名、叶集列宁小学改为叶集女子小学。
民国22年(1933),地主李梦庚在自家庄园内开办私立陇西小学,建校舍70余间,设1至6年级6班,学生约200人。民国27年(1938)停办,34年(1945)接办,37年(1948)复停。
民国23年(1934),全县有公立小学48所(复式28所)、私立小学3所(复式1所),计51所,学生1960人(女421人)。民国28年(1939),实行“政、教、卫”合一,《各县乡镇保学校初步实施办法》要求:在人口分散的乡村,实行一保一所国民学校。次年,全县共有54所乡校,185班,学生4286人,教员188人;32所保校,81班,学生1642人,教员68人。全年教育经费46490元。同年,安徽省教育厅在叶集设立临时小学1所,民国30年(1941)秋,交给县政府改为示范中心学校。
民国29年(1940),朱效农借张家祠堂私办1所初级小学,名为“张祠小学”。民国30年(1941),回民在清真寺私办1所回民小学。民国37年(1948)改名树人小学。次年,改为公办城关第五小学。民国30年(1941),实施国民教育五年计划,将乡保学校改为中心国民学校和国民学校。是年,有中心国民学校65所、168班、6720名学生,国民学校20所、201班、8040名学生。民国34年(1945),全县有小学校563所;其中国民学校345所。民国36年(1947),各类小学减至464所。79所中心国民学校,有小学部332班、学生15112人;385所国民学校有小学部563班,学生14725人。
民国37年(1948)春,在天主教堂开办“天主堂小学”。当年招4班,学生160名。1950年春更名“崇正小学”,秋改为城关第三小学,私立性质。同年,红“”会,在会址(今城关派出所后)私办1所初级小学,有5班,学生210人。教师11人。1649年9月,改为私立“育才小学”。1952年改为公办城关第四小学。
1949年,皖西行署《关于恢复学校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县公立小学,除城镇及人口比较集中地区先恢复,其他农村学校以民办公助为原则”。是年,本县有公立小学12所,89班、学生3453人,教师186人;私立小学3所、16班,学生330人,教师14人;民办小学209所、456班,学生15166人,教师663人。
1950年,六安专区专署制定《整顿小学教育方案》,指出“必须纠正关门办学、脱离政治、脱离领导的倾向”,县人民政府提出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一面对原有的公立、私立小学进行整顿改造,一面在集镇和乡村建立新的小学校。次年,全县有小学519所、1296班,学生48274人,教职员1771人;其中民办457所、956班,学生30884人。
“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运动后,翻身解放了的广大人民群众政治觉悟提高,迫切要求学习文化。教育部门对工农子女入学放宽年龄,减免学费,小学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据1953年统计,全县有公办小学491所、1338班,学生43512人,教职员1865人。1954年,本县受特大水灾,沿淮湖灾区学校采取各种形式与洪灾作斗争、坚持灾区教育。汪集小学露天教学,晴天上课,雨天复习。断塘湾小学校长罗备伍舍家护校,与洪水搏斗五昼夜。1957年9月7日《安徽日报》以《战胜灾荒、坚持教学》为题,介绍其先进事迹。
1958年,本县成立“文教办公室”,用多种形式办小学,是年,全县小学增至942所(其中民办615所),在校学生124548人,教职员3072人。但由于急躁冒进,流于形式。1955年冬至1958年夏,本县掀起“人人学,到处讲”普通话的热潮。1959年全县小学都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年,专区举行全区重点小学统考,本县19所重点小学总平均成绩达77.6分,居全区第二名。
1959年至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学生退学很多,教学质量较差。1960年小学减至383所,学额较1959年下降44.5%。1962年至1965年,贯彻“两条腿走路”和以“调整”为中心的方针,调整了学校布局,整顿了教师队伍;在农村重点发展民办和耕读小学。1962年,全县有公办小学323所,其中,完全小学169所、初小154所、重点小学由19所增至38所。在校学生45190人,其中女生10906人,回族学生19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1.3%。民办小学65所,其中集体办学42所、占6.6%,群欢联合办学18所、占27.7%,个人办学5所,占7.7%。
1964年5月,县委组织办学工作组到姚李区唐家畈公社试办耕读小学,仅半月就新办全日制、半日制、早晚班,一揽子小学29所。入学率由原来22.7%增长到85%。接着各地采取降低费用、改变教学计划等形式开办耕读小学,至1965年全县有耕读小学1768所、民办小学372所、公立小学361所,入学率达84.2%。据统计,平岗、大固店、众兴、高镇、花园、朱港等公社,适龄儿童入学率均在90%以上。但由于经费,师资的限制,多数耕读小学流于形式。
“文化大革命”初,“停课闹革命”,实行开卷考试。1969年,县革命委员会选派32名贫下中农,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小学,领导“斗、批、改”。1970年全县小学减至887所,耕读小学纷纷停办。1972年,根据中央“争取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农村普及小学教育”的精神,整顿教学秩序,普及小学教育,恢复考试制度,小学教育得到恢复。1974年,全县有小学2500所、在校学生167965人,教职工6772人,入学率87.5%。不久,又被当作“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加以批判。据统计,1976年全县7至11周岁适龄儿童182414人,入学率达97.7%;升学率县镇97.6%;农村84.4%(当时差生也多不予留级)。教职工与学生比1∶27.5。
表23-2民国18年(1929)小学教育一览表



表23-31985年小学教育分区情况表

表23-4霍邱县历年小学教育情况统计表


1978年后,加强小学教育普及工作,重视抓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小学教育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全县有小学932所、3965班、在校学生219575人,入学率90.5%,多种形式办学26处,学生562人。(城关一校、隐贤小学、众兴小学被列县重点小学。)这一时期强调正规化办学,多种形式办学减少,城郊区原有小学660所,减少到228所,入学率由原来94.6%下降到78.7%;但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80年代前期,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从学校的管理、布局、教学等方面进行整顿,小学教育得到一定普及和提高。
1982年,全县小学812所,4743班。其中,完全小学740所、中心小学69所、多种形式办学3所。在校学生191561人(女生7731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84%,普及率60%,毕业率61.8%,流动率15.1%。教职工7812人(民办5763人)。1983年,教育局在众兴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试点。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六安地区制订了《六安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方案》,是年,全县有小学781所、教学点152个,中心小学77所、学生183715人。入学率86.5%,巩固率86.4%,毕业率88%,升学率57.3%(农村51%),普及率58.1%。私人办学4所7班、学生170人,教职工9人。
据统计,1987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3.5%,巩固率99%,毕业率95.8%,普及率91.9%。参见表23-2、表23-3、表23-4。
二、小学选介
城关镇第一小学位于埋蛇沟北岸,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创建,初以翠峰书院田租、存款利息、卷费等为教育经费。有讲堂、食堂、斋舍60余间。初名“霍邱县高等小学堂”,当年在堂学生68人。
民国元年(1912),更校名为“霍邱县高等小学校”,开7班(初级4班),有学生210人。民国11年(1922),更名为“霍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有6班(初级4班),学生280名。民国21年(1932)更名为“霍邱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民国23年(1934)更名为“霍邱县立松滋小学”。民国28年(1939)更名为“城内镇中心小学”。民国36年(1947)更名为“中正小学”。民国37年(1948)复名“城内镇中心小学”。
1951年更名为“城关第一中心小学”,有6个年级、8个班,学生454人,教职工19人。1963年实行教学改革,有改制班学生117人。1968年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斗、批、改,学校由油漆厂管理,是年改为“五年一贯制。”1976年附设初中2班,学生132人,4人任教。1978年该校被定为县重点小学,有14班,学生785名,教职工32人(民办2个)。1981年有17个教学班,992名学生,升学率90%,教职工45人。1987年有18班,学生1151人。教职工56人,其中,中师以上学历的26人,高级教师18人,一级教师22人。
民国11年(1922),为抗议军阀倪嗣冲削减教育经费,师生游行罢课一天。民国17年(1928),中共霍邱县委组织“文字暴动”,校长李昨非在陈埠、新店一带宣传张贴标语、传单。民国28年(1939)音乐教师刘东貉制作以宣传抗日,复兴民族为内容的新校歌。
1973年国家拨款10万元,建教学楼一幢。次年该校少年乒乓球队参加地区第二届少年运动会,荣获团体男女总分第一名,得奖旗三面。1980年,校少年足球队被团中央授予足球先进单位。1986年,教师汪懿明指导的四年级学生丁玮的书法作品“虎”,获国家教育委员会荣誉奖。1987年统计,学生共拾钱物价值1207.6元,全部归还失主或交学校保存。1978年至1987年,该校教师被评为省、地、县先进个人的20人,优秀班主任12人,参加省、地、县先进代表会10人次。
该校有教学楼一幢二层38间,藏书2000册,订购报刊55种,并有幻灯机等电化教学设备18件。学校占地面积6亩,校舍面积2356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005平方米,生活用房1351平方米,平均每个学生占1.17平方米。
叶集镇第二小学创建于民国4年(1915),校址在叶家集众兴寺(今叶集镇南大街),初始1班、学生30人,校名“区立第一初级小学校。”民国16年(1927)有初小毕业生60人,办学经费400元。民国19年(1930),叶家集苏维埃政府建立,被命名为“叶集列宁小学分校”,有一至三年级3班,学生约150人。校长由苏维埃主席杨晴轩兼任。民国23年(1934)为叶集明强小学分校,有6个班,学生250人,教职工15人。民国27年(1938)因日本侵略军骚扰停办。次年春复课,更校名为“叶集镇第二小学。”办学经费由县财务局拨款,不足部分由庙产筹资和学生米津贴补充。
1950年在校南、1951年在校西,增设了二分部和三分部。1951年该校(含两分部)共有学生550人,教职员20人。1958年两分部共16班,学生800多人。教师21人。1961年被列为县重点小学,是年,有18班,教师28人。1981年有15班,在校学生762人,公办教职工32人,民办7人,代课教师7人。1987年有14班,学生828人,教职工35人。巩固率、毕业率均达部颁标准。
该校占地面积20亩,校舍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学生人均3.6平方米。几年来,共植水杉500棵、冬青10000株,修花园1座,花坛4个,栽花2000株,辟苗圃1处,有龙柏,腊梅500株;还有冬黄杨、千头柏、广玉兰等10多种名贵花种,在本县有“花园学校”之称。
1960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出席省教育、文化、体育和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大会。1971年被评为地、县两级教育革命先进集体。1985年被六安地区评为小学教育先进集体。1987年,校长张富尊被评为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获县人事局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
西隐贤乡中心小学位于淠河西岸,民国18年(1929)创办。以街南旧庙瓦房10余间为校舍,初名“东一区第六小学”。当年,有教职工2人,学生34名(女6人),常年经费190元。然设备简陋时兴时辍。民国35年(1946)有学生100余人,教师7人。
1949年秋,有6班,学生300人,教职工10人。1956年有13班,学生700多名,教师20人。1961年有10班,学生423人(少先队员343人),教职工16人,高中、中师毕业的5人,初师毕业8人。是年被列为地区重点小学。1967年春,增招初一1班。至1969年附设初中有一至三年级3班、150人;小学12班,学生720人,教职工24人。
1987年小学有10班、学生713人,教职工22人。附设初中4班,学生234人,教职工12人。入学率100%,巩固率95.96%,毕业率94.18%,普及率93%。
1959年冬,地区教育局对全区重点小学实行统考,该校各科总成绩名列地区第一,升学率95%,获奖匾一块。1959年、1960年开荒25亩,收小麦、大豆、芝麻等粮油作物3122斤,生产各种蔬菜10万斤;养猪125头。
1969年夏,佛子岭水库泄洪,除12间砖瓦校舍外,其余40间草房全部淹倒;教具被洪水冲走。是年,省县共拨水灾救济费4万元,盖砖瓦校舍4幢24间、草房24间。坚持露天、复式和半日制教学4个月。
1980年县财政拨修建费1.3万元,又盖砖瓦校舍21间。1987年学校占地12亩,校舍面积1480平方米,有双人课桌190张,凳80条。
宋店乡中心小学校址在宋店街西,1978年创办。初有瓦房6间,草房20间,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开设一至五年级5班,学生293人,教职工10人。1987年有9个班,学生452人,教职工25人。通过进修、自学,全校教师均获得高中、中师毕业文凭。1983年,增设学前班,1987年有学前班2班。1985年至1987年,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均在95%以上。
该校占地面积16亩,校舍面积1265平方米,体育场1400平方米,围墙225米,课桌235张、花园9片,花坛55个,盆景125盆,龙柏、蜀松、雪松、广玉兰等风景树1.2万余棵,花卉近100种、720棵,池杉0.5亩。另有乒乓球,排球,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器材和电子琴、风琴,胡琴等乐器以及其他教学设备。
1987年,六安地区,行署教育局授予“文明单位”称号。是年,校长程慧堂出席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表彰会,受县人事局晋升一级工资奖励。同年,接待安徽、河南九县一市参观者7200人次。1988年,副省长杜宜瑾视察该校时说:宋店小学是我省现阶段农村管理最好的小学之一。




表23-31985年小学教育分区情况表

表23-4霍邱县历年小学教育情况统计表


1978年后,加强小学教育普及工作,重视抓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小学教育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全县有小学932所、3965班、在校学生219575人,入学率90.5%,多种形式办学26处,学生562人。(城关一校、隐贤小学、众兴小学被列县重点小学。)这一时期强调正规化办学,多种形式办学减少,城郊区原有小学660所,减少到228所,入学率由原来94.6%下降到78.7%;但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80年代前期,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从学校的管理、布局、教学等方面进行整顿,小学教育得到一定普及和提高。
1982年,全县小学812所,4743班。其中,完全小学740所、中心小学69所、多种形式办学3所。在校学生191561人(女生7731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84%,普及率60%,毕业率61.8%,流动率15.1%。教职工7812人(民办5763人)。1983年,教育局在众兴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试点。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六安地区制订了《六安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方案》,是年,全县有小学781所、教学点152个,中心小学77所、学生183715人。入学率86.5%,巩固率86.4%,毕业率88%,升学率57.3%(农村51%),普及率58.1%。私人办学4所7班、学生170人,教职工9人。
据统计,1987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3.5%,巩固率99%,毕业率95.8%,普及率91.9%。参见表23-2、表23-3、表23-4。
二、小学选介
城关镇第一小学位于埋蛇沟北岸,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创建,初以翠峰书院田租、存款利息、卷费等为教育经费。有讲堂、食堂、斋舍60余间。初名“霍邱县高等小学堂”,当年在堂学生68人。
民国元年(1912),更校名为“霍邱县高等小学校”,开7班(初级4班),有学生210人。民国11年(1922),更名为“霍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有6班(初级4班),学生280名。民国21年(1932)更名为“霍邱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民国23年(1934)更名为“霍邱县立松滋小学”。民国28年(1939)更名为“城内镇中心小学”。民国36年(1947)更名为“中正小学”。民国37年(1948)复名“城内镇中心小学”。
1951年更名为“城关第一中心小学”,有6个年级、8个班,学生454人,教职工19人。1963年实行教学改革,有改制班学生117人。1968年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斗、批、改,学校由油漆厂管理,是年改为“五年一贯制。”1976年附设初中2班,学生132人,4人任教。1978年该校被定为县重点小学,有14班,学生785名,教职工32人(民办2个)。1981年有17个教学班,992名学生,升学率90%,教职工45人。1987年有18班,学生1151人。教职工56人,其中,中师以上学历的26人,高级教师18人,一级教师22人。
民国11年(1922),为抗议军阀倪嗣冲削减教育经费,师生游行罢课一天。民国17年(1928),中共霍邱县委组织“文字暴动”,校长李昨非在陈埠、新店一带宣传张贴标语、传单。民国28年(1939)音乐教师刘东貉制作以宣传抗日,复兴民族为内容的新校歌。
1973年国家拨款10万元,建教学楼一幢。次年该校少年乒乓球队参加地区第二届少年运动会,荣获团体男女总分第一名,得奖旗三面。1980年,校少年足球队被团中央授予足球先进单位。1986年,教师汪懿明指导的四年级学生丁玮的书法作品“虎”,获国家教育委员会荣誉奖。1987年统计,学生共拾钱物价值1207.6元,全部归还失主或交学校保存。1978年至1987年,该校教师被评为省、地、县先进个人的20人,优秀班主任12人,参加省、地、县先进代表会10人次。
该校有教学楼一幢二层38间,藏书2000册,订购报刊55种,并有幻灯机等电化教学设备18件。学校占地面积6亩,校舍面积2356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005平方米,生活用房1351平方米,平均每个学生占1.17平方米。
叶集镇第二小学创建于民国4年(1915),校址在叶家集众兴寺(今叶集镇南大街),初始1班、学生30人,校名“区立第一初级小学校。”民国16年(1927)有初小毕业生60人,办学经费400元。民国19年(1930),叶家集苏维埃政府建立,被命名为“叶集列宁小学分校”,有一至三年级3班,学生约150人。校长由苏维埃主席杨晴轩兼任。民国23年(1934)为叶集明强小学分校,有6个班,学生250人,教职工15人。民国27年(1938)因日本侵略军骚扰停办。次年春复课,更校名为“叶集镇第二小学。”办学经费由县财务局拨款,不足部分由庙产筹资和学生米津贴补充。
1950年在校南、1951年在校西,增设了二分部和三分部。1951年该校(含两分部)共有学生550人,教职员20人。1958年两分部共16班,学生800多人。教师21人。1961年被列为县重点小学,是年,有18班,教师28人。1981年有15班,在校学生762人,公办教职工32人,民办7人,代课教师7人。1987年有14班,学生828人,教职工35人。巩固率、毕业率均达部颁标准。
该校占地面积20亩,校舍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学生人均3.6平方米。几年来,共植水杉500棵、冬青10000株,修花园1座,花坛4个,栽花2000株,辟苗圃1处,有龙柏,腊梅500株;还有冬黄杨、千头柏、广玉兰等10多种名贵花种,在本县有“花园学校”之称。
1960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出席省教育、文化、体育和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大会。1971年被评为地、县两级教育革命先进集体。1985年被六安地区评为小学教育先进集体。1987年,校长张富尊被评为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获县人事局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
西隐贤乡中心小学位于淠河西岸,民国18年(1929)创办。以街南旧庙瓦房10余间为校舍,初名“东一区第六小学”。当年,有教职工2人,学生34名(女6人),常年经费190元。然设备简陋时兴时辍。民国35年(1946)有学生100余人,教师7人。
1949年秋,有6班,学生300人,教职工10人。1956年有13班,学生700多名,教师20人。1961年有10班,学生423人(少先队员343人),教职工16人,高中、中师毕业的5人,初师毕业8人。是年被列为地区重点小学。1967年春,增招初一1班。至1969年附设初中有一至三年级3班、150人;小学12班,学生720人,教职工24人。
1987年小学有10班、学生713人,教职工22人。附设初中4班,学生234人,教职工12人。入学率100%,巩固率95.96%,毕业率94.18%,普及率93%。
1959年冬,地区教育局对全区重点小学实行统考,该校各科总成绩名列地区第一,升学率95%,获奖匾一块。1959年、1960年开荒25亩,收小麦、大豆、芝麻等粮油作物3122斤,生产各种蔬菜10万斤;养猪125头。
1969年夏,佛子岭水库泄洪,除12间砖瓦校舍外,其余40间草房全部淹倒;教具被洪水冲走。是年,省县共拨水灾救济费4万元,盖砖瓦校舍4幢24间、草房24间。坚持露天、复式和半日制教学4个月。
1980年县财政拨修建费1.3万元,又盖砖瓦校舍21间。1987年学校占地12亩,校舍面积1480平方米,有双人课桌190张,凳80条。
宋店乡中心小学校址在宋店街西,1978年创办。初有瓦房6间,草房20间,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开设一至五年级5班,学生293人,教职工10人。1987年有9个班,学生452人,教职工25人。通过进修、自学,全校教师均获得高中、中师毕业文凭。1983年,增设学前班,1987年有学前班2班。1985年至1987年,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均在95%以上。
该校占地面积16亩,校舍面积1265平方米,体育场1400平方米,围墙225米,课桌235张、花园9片,花坛55个,盆景125盆,龙柏、蜀松、雪松、广玉兰等风景树1.2万余棵,花卉近100种、720棵,池杉0.5亩。另有乒乓球,排球,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器材和电子琴、风琴,胡琴等乐器以及其他教学设备。
1987年,六安地区,行署教育局授予“文明单位”称号。是年,校长程慧堂出席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表彰会,受县人事局晋升一级工资奖励。同年,接待安徽、河南九县一市参观者7200人次。1988年,副省长杜宜瑾视察该校时说:宋店小学是我省现阶段农村管理最好的小学之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