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医术
一、中医
本县历代都有名医。元末明初寿安乡人徐富生,明洪武年间在太医院供职,医术名闻一时。清初,淮阴(淮河以南)乡人张士锋,时人比为扁鹊。旧霍邱县志记载的名医共有15人。清末民初,城关李阔斋父子医术名传遐迩,蜚声杏林。河口刘明怀精于妇科、痘科,善用石膏治白带。何尊五幼年患痘,诸医束手,刘明怀辨证论治,终于治愈。民国后期,城关宋保三、刘绩成、萧墨村等人医名远播。乌龙濮少坤用单方预防和治疗狂犬病有奇效。这些名中医,多数不仅精医术,而且重医德,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对困苦病人,往往能免费施医施药。但由于保守思想的束缚,“大多有价值的医著及单方、验方均已失传。民国32年(1943)调查,全县有医术尚可的中医150多人。
民国时期西医传入,但城乡医疗仍靠中医中药。解放前夕,本县中医内科(含妇科)、外科、小儿科、针灸、砭石、推拿等分科已基本形成。岔路口乡中医赵中甫用中医疗法施行下腹部手术,疗效甚高。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团结新老中医”的方针指导下,对中医进行培养,提高其医疗技术。1951年,组织了中医协会。同时组织中医参加疫病的急救工作,在实践中提高。1954年12月,召开县中医代表会议,把中医协会改组为卫生工作者协会,以促进中西医之间的团结,清除历史上中西医间隔阂。1956年在县、区卫生院(所、医院)建立中医门诊或中医科,各乡联合诊所由中西医联合组成,中医医疗技术在实践中提高较快。1956年10月,以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血丝虫橡皮肿,就诊者经过治疗,病情明显减轻。1958年10月至12月,以中医温病理论辨证论治,使用中药银翘散加减、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犀角地黄汤、增液汤、加味参脉散、参脉二地汤、犀角地黄汤加安宫牛黄丸等治流行性出血热52例,治愈33人,治愈率为63.46%。砖洪乡卫生院宋小勋研制成中药药兜,治疗哮喘、痨瘵(即结核病的一种)等多种慢性疾病(不宜服药者),有显著疗效,内蒙古、山东等地病人慕名前来求医。1979年,中医谢午翘发表《浅谈迁延性慢性肝炎的治疗》理论文章,用以指导治疗肝炎,取得良好成绩。80年代初运用针刺麻醉施行胃切除、子宫摘除、剖腹产、宫外孕、阑尾炎、胆囊炎等手术313例,均取得成功。1982年以来,推拿医师陈太顺用理疗法治疗颈椎骨质增生,效果较好。1983年,城郊区医院药剂士张树农用中药青黛散油治阴囊疹,治愈率达80%。
1985年前后,狂犬病发生较多,因治疗狂犬病,常出现中药斑蝥中毒。中医以中药结合使用西药维生素类和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无论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毒症,都取得很佳疗效。医师梁昌银根据治疗情况写出《斑蝥中毒33例的报告》,获县科技奖。1986年,张树农又用中药生大黄、广木香、人中白、公猪脊髓治疗乳糜尿,可以治愈或控制发展。
1978年,搜集整理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传染科单方、验方400个,编印出《霍邱县单验方选编》,供医生灵活选用。中医医生经过30余年的学习和实践,大部分都掌握了西医医疗器械的性能和使用技术,结合传统医疗方法,形成一个新的医疗系统——中西医结合(当地称新医)。自中医院建立以后,每日门诊70余人。经常住院治疗的有30多人。
二、西医
民国10年(1921),西医传入本县,此后20余年间始终只能治疗小伤小病,医疗设备简陋。
新中国建立以后,医疗技术提高较快。1953年,县卫生院建立手术室和化验室,能进行化验、外科轻伤缝合、难产牵引等小手术。1954年,在北京医学院白光明教授率领的医疗队的指导下,成功地做了阑尾炎和肠梗阻手术。1956年,能正常开展各类化验业务。1957年,共成功地做了男子输精管结扎手术8例。1958年建立放射室,开始胸透。1960年,能做胆囊切除、子宫切除、胃切除、十二指肠引流、胃液分析等手术,并能运用X光拍片、化验、麻醉、放射和无菌操作等诊断、治疗技术。1962年,气管内麻醉、硬膜外麻醉和上腹部手术,均可自行处理。1963年,做成功4例女子输卵管结扎手术。“文化大革命”中,医务人员受到冲击,技术提高较慢。
1978年以后,医疗技术提高较快,县医院能开展心电图业务。是年10月,县医院外科医师孙九龄做成功本县第一例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术,效果良好;后随访年,未发现后遗症状。1983年,县医院普外科开展了对门静脉高压症大呕血患者,施行食道下端胃贲门周血管剥离门静断流术,即改良Poter Womack氏手术,近期与远期效果较好。
1984年起,县医院对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改非手术治疗为积极手术治疗,即应用大网膜覆盖分离粘连创面,从而取得腹膜化手术。治疗20例,效果良好,死亡率显著下降。
1985年5月到1988年8月,县医院副主任医师孙九龄运用新保脾理论,施行外伤性脾破裂——脾缝术5例,其中左上腹引流2例。均获得成功。增强患者脾脏免疫功能及抗感染力,降低脾切除后的迅猛感染(OPSI)发生率。写出《外伤性脾破裂修补术病例分析》一文,在六安地区普外年会上交流,受到同仁赞誉。
1987年,县医院开始使用激光治疗皮肤病。同年,开展B型切向超声波显象检查(B超)大幅度提高对肝胆系统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使肝胆外科有巨大进展。在施行肝叶切除,肝管大口胆肠Rout—1吻合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5例,都收到满意效果。
1989年6月,上海铁道医学院张聿钊教授来县第一人民医院指导教学,帮助开展了超声心电图业务。
1980年以后,区乡卫生院能做下腹部手术及计划生育四项手术,区卫生院及部分乡卫生院能开展X光透视、心电图检查等业务。城郊区卫生院和叶集镇卫生院可以做超声波检查、
乡村医生对一般病症基本上可以进行诊断治疗,可以进行输液、溺水抢救和中毒临时救护。
本县历代都有名医。元末明初寿安乡人徐富生,明洪武年间在太医院供职,医术名闻一时。清初,淮阴(淮河以南)乡人张士锋,时人比为扁鹊。旧霍邱县志记载的名医共有15人。清末民初,城关李阔斋父子医术名传遐迩,蜚声杏林。河口刘明怀精于妇科、痘科,善用石膏治白带。何尊五幼年患痘,诸医束手,刘明怀辨证论治,终于治愈。民国后期,城关宋保三、刘绩成、萧墨村等人医名远播。乌龙濮少坤用单方预防和治疗狂犬病有奇效。这些名中医,多数不仅精医术,而且重医德,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对困苦病人,往往能免费施医施药。但由于保守思想的束缚,“大多有价值的医著及单方、验方均已失传。民国32年(1943)调查,全县有医术尚可的中医150多人。
民国时期西医传入,但城乡医疗仍靠中医中药。解放前夕,本县中医内科(含妇科)、外科、小儿科、针灸、砭石、推拿等分科已基本形成。岔路口乡中医赵中甫用中医疗法施行下腹部手术,疗效甚高。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团结新老中医”的方针指导下,对中医进行培养,提高其医疗技术。1951年,组织了中医协会。同时组织中医参加疫病的急救工作,在实践中提高。1954年12月,召开县中医代表会议,把中医协会改组为卫生工作者协会,以促进中西医之间的团结,清除历史上中西医间隔阂。1956年在县、区卫生院(所、医院)建立中医门诊或中医科,各乡联合诊所由中西医联合组成,中医医疗技术在实践中提高较快。1956年10月,以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血丝虫橡皮肿,就诊者经过治疗,病情明显减轻。1958年10月至12月,以中医温病理论辨证论治,使用中药银翘散加减、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犀角地黄汤、增液汤、加味参脉散、参脉二地汤、犀角地黄汤加安宫牛黄丸等治流行性出血热52例,治愈33人,治愈率为63.46%。砖洪乡卫生院宋小勋研制成中药药兜,治疗哮喘、痨瘵(即结核病的一种)等多种慢性疾病(不宜服药者),有显著疗效,内蒙古、山东等地病人慕名前来求医。1979年,中医谢午翘发表《浅谈迁延性慢性肝炎的治疗》理论文章,用以指导治疗肝炎,取得良好成绩。80年代初运用针刺麻醉施行胃切除、子宫摘除、剖腹产、宫外孕、阑尾炎、胆囊炎等手术313例,均取得成功。1982年以来,推拿医师陈太顺用理疗法治疗颈椎骨质增生,效果较好。1983年,城郊区医院药剂士张树农用中药青黛散油治阴囊疹,治愈率达80%。
1985年前后,狂犬病发生较多,因治疗狂犬病,常出现中药斑蝥中毒。中医以中药结合使用西药维生素类和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无论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毒症,都取得很佳疗效。医师梁昌银根据治疗情况写出《斑蝥中毒33例的报告》,获县科技奖。1986年,张树农又用中药生大黄、广木香、人中白、公猪脊髓治疗乳糜尿,可以治愈或控制发展。
1978年,搜集整理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传染科单方、验方400个,编印出《霍邱县单验方选编》,供医生灵活选用。中医医生经过30余年的学习和实践,大部分都掌握了西医医疗器械的性能和使用技术,结合传统医疗方法,形成一个新的医疗系统——中西医结合(当地称新医)。自中医院建立以后,每日门诊70余人。经常住院治疗的有30多人。
二、西医
民国10年(1921),西医传入本县,此后20余年间始终只能治疗小伤小病,医疗设备简陋。
新中国建立以后,医疗技术提高较快。1953年,县卫生院建立手术室和化验室,能进行化验、外科轻伤缝合、难产牵引等小手术。1954年,在北京医学院白光明教授率领的医疗队的指导下,成功地做了阑尾炎和肠梗阻手术。1956年,能正常开展各类化验业务。1957年,共成功地做了男子输精管结扎手术8例。1958年建立放射室,开始胸透。1960年,能做胆囊切除、子宫切除、胃切除、十二指肠引流、胃液分析等手术,并能运用X光拍片、化验、麻醉、放射和无菌操作等诊断、治疗技术。1962年,气管内麻醉、硬膜外麻醉和上腹部手术,均可自行处理。1963年,做成功4例女子输卵管结扎手术。“文化大革命”中,医务人员受到冲击,技术提高较慢。
1978年以后,医疗技术提高较快,县医院能开展心电图业务。是年10月,县医院外科医师孙九龄做成功本县第一例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术,效果良好;后随访年,未发现后遗症状。1983年,县医院普外科开展了对门静脉高压症大呕血患者,施行食道下端胃贲门周血管剥离门静断流术,即改良Poter Womack氏手术,近期与远期效果较好。
1984年起,县医院对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改非手术治疗为积极手术治疗,即应用大网膜覆盖分离粘连创面,从而取得腹膜化手术。治疗20例,效果良好,死亡率显著下降。
1985年5月到1988年8月,县医院副主任医师孙九龄运用新保脾理论,施行外伤性脾破裂——脾缝术5例,其中左上腹引流2例。均获得成功。增强患者脾脏免疫功能及抗感染力,降低脾切除后的迅猛感染(OPSI)发生率。写出《外伤性脾破裂修补术病例分析》一文,在六安地区普外年会上交流,受到同仁赞誉。
1987年,县医院开始使用激光治疗皮肤病。同年,开展B型切向超声波显象检查(B超)大幅度提高对肝胆系统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使肝胆外科有巨大进展。在施行肝叶切除,肝管大口胆肠Rout—1吻合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5例,都收到满意效果。
1989年6月,上海铁道医学院张聿钊教授来县第一人民医院指导教学,帮助开展了超声心电图业务。
1980年以后,区乡卫生院能做下腹部手术及计划生育四项手术,区卫生院及部分乡卫生院能开展X光透视、心电图检查等业务。城郊区卫生院和叶集镇卫生院可以做超声波检查、
乡村医生对一般病症基本上可以进行诊断治疗,可以进行输液、溺水抢救和中毒临时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