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业推广中心(以下称中心)
1983年9月,在农业科学研究所(现称试验站)、植保植检站、土壤肥料工作站等科研单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址在烈士塔西北马冲农场附近。主要负责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和技术人员的培训。中心现有7个科研单位43名科研人员。
试验站原为农业技术推广所,1958年建立,初名农业科学研究所,设在马冲农场内,由农场拨给部分试验地。1965年与农场分开迁至县化肥厂地址。1970年建化肥厂,研究所迁到俞林农场。1973年迁到现址。从1958年建所到1978年,只做些技术引进,推广优良种子及示范工作,没有较大的科研成果。1979年,育成小麦“霍红”1号、“霍白”2号新品种,获地区科研成果三等奖。到1987年,共获省、地、县科技成果奖8项。下属单位为各区镇农技站。
植保植检站1972年建立,与农业科学研究所在一起。建立时科技人员2人,主要从事对农作物(重点是水稻、小麦、棉花)病虫害的测报和预防,把测报数据通报各区、乡农技站,指导农民防治。1983年9月,并入中心。1985年,进行植物检疫工作。从1980年到1987年,获各级科技成果奖8项。
土壤肥料工作站1981年建立,先设在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后设在推广中心。1981年到1984年,对全县土壤进行全面普查,查清了全县7个土类和83个土种的基本情况,采样2000多个,进行化验分析,比较准确地搞清本县各类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层结构和肥力等14项指标,获省土壤普查一等奖,并对根据土壤性状合理施肥和配方施肥作了研究和探讨。从建站到1987年,有科技人员7人,共获各级科技成果奖7项。
1983年9月,与“中心”同时建立的农业科研单位,还有栽培站、培训站、中心办公室和服务部,栽培站主要从事示范栽培和品种选育,有技术员10人。培训站对农民技术员进行培训,有技术员4人,建站后培训农民技术员400余人。中心办公室选择课题,组织科研单位联合研究,有技术员5人。服务部从事对外咨询,有技术员1人。
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1958年建立,初为中共霍邱县委试验厂,地址在农机一厂(北关外西湖路东侧)。1960年改称农业机械研究所。1980年以后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现有科技人员13人(含退休人员3人)。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引进、推广、改制和研制工作,并负责对农机手的技术培训。70年代中期,该站研制的江淮-120型割晒机获1977年六安地区科技成果奖。到1987年,该站共获各级成果奖8项。
三、畜牧兽医站
1952年建立,地址初在俞林农场,有技术人员4人,后迁县南大同集“万头养猪场”,最后迁至推广中心。初建时只从事禽畜良种引进、推广和疾病防治等。1978年后,主要从事禽畜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杂交、繁殖、保纯研究;当地禽畜资源的调查、提纯;饲料的配合研究;禽畜病的预防、治疗技术的提高;当地老兽医秘方发掘试验。1984年,该站的皖西白鹅资源调查保纯项目获六安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增做禽畜检疫工作。1977年到1987年,共有7个项目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县畜牧兽医系统有科技人员39人(县站9人)、大学本科11人,其中高级兽医师1人、助理兽医师4人、畜牧师1人、助理畜牧师3人、未定职称2人;大专15人,其中兽医师9人、助理兽医师6人;中专5人,兽医师1人、助理兽医师1人、兽医技术员3人;无正规学历8人,兽医师3人、助理兽医师5人。
另外,除以上县属独立科研单位外,还有各厂(场)、单位,为项目攻关成立的科研所(小组)11个。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