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节能技术推广
一、沼气
1958年开始办沼气,在科委内成立沼气办公室,有2个专职干部办公。由于要求“两年实现沼气化”,先后6次派人到阜阳参观学习,并在16个公社各搞1个试点。1959年,全面推广。是年夏又派人参加地区统一组织的代表团到阜阳参观,回来后一面建池,一面收集自然沼气。河口镇制成帆布沼气袋,能保气96小时,结果仅能点灯。60年代以后,沼气工作停顿。
1971年到1974年,沼气重新列为科技推广项目,耗资近万元在姚李、长集2区委会内和河口镇食品站建大型沼气池,基本无效。同时,全县集中30多人在石店区白庙公社宋郢大队办学习班,建池20多个,也只能用来点灯。1976年,全县共建沼气池133个,只有66个产气,气量很小,以后也因器材、技术、管理等问题而告失败。
1982年10月,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在宋店公社谷有峰家,采用国家标准图纸和标准材料建6立方米沼气池1个,获得初步成功,7天后产气,可用来烧锅、照明。1983年,又在该公社举办训练班一期(10天),培训技术员16人,并实习建池9个。培训后,学员基本可以按国家标准图纸建池。高塘公社周国栋自费学习回村后,建成8立方米沼气池1个,获得成功后,影响周围农民。该公社当年建池28个。是年全县建池102个,其中抗碱玻璃纤维池12个。
1984年,根据“以社员自办为主,国家、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县规定建池器材由建池者负担,建池技术员工资、炉灯具等(约40元)由国家补助。全县共举办区级培训班6期,培训技术员82人。姚李区在六安地区行署副专员周蜀生和行署科委、农村能源办公室的指导和帮助下,举办一期培训班,培训技术员16人,全年建池20个。
1985年,重新规定每建池1个,由国家一次性补助30元。因为补助减少,建池费用上涨,本年全县建池只是上年的40%。9月,石店区公所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
1987年,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帮助三元乡专业户王华友建池2个,推动全村建池15个。是年,全县累计建池1500个(含废池数)。
二、省柴灶
50年代和60年代初,全县曾作试验性推广,约有60%的灶得到初步改良,热效率可达15%(老灶只有10%)。以后,工作停顿几年,大部分省柴灶被拆毁重建老灶。
1970年到1975年,重新推行改灶,县科委、科协组织力量,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以后工作近于停顿。
1983年,本县有6名技术员参加省能源办公室在六安举办的改灶训练班学习,口来后即开展技术培训工作。1984年,共举办区乡级改灶训练班35期,培训843人。村队两级,也层层举办,培养出一批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改灶技术员。是年,全县改灶约7.5万户,热效率可达20%。1985年6月,引进铜质余热器(节能水箱),与省柴灶配套安装,效果较好。到年底全县累计改灶17.25万户,占总农户61.16%,安装余热器3000只。其中石店区五塔乡改灶户占总农户80%,陈埠乡青龙村安装余热器达100%。
1987年10月,农牧渔业部批准本县为省柴节煤试点县,要求2年(1987年10月~1989年10月)普及省柴灶,改灶户占总农户90%以上,热效率达20%以上。为此,农村节能被列为县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从县到乡都确定专人办公,把改灶任务分解落实到区、乡。年底培训专业骨干技术员400余人,建省柴灶5100户,安装余热器5000只(全县累计安装1.3万余只)。
从1983年推广省柴灶以来,使用者普遍反映良好,一般可以节省柴草30~40%。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造价高,每灶约需150元到200元;二是省柴灶吊火低,添草要勤添细添,农村活忙时,一人烧锅,顾上难顾下,反而废时废草,尤其是烧稻草和麦草以及麦稻糠的地区。
三、风能、太阳能
1959年到1960年,县农具研究所制成“霍邱号”高转速风机,1960年3月在蚌埠召开的全国风力机现场会上,被盲目列为可推广项目,当年全县推广使用45部。实际上本县正常风速3米/秒左右,风力机无法使用,被陆续拆除。
1987年,马店乡安乐村一退伍军人,利用旧电机和木材组装1台风力发电机,发电充入蓄电池,只可供照明及收音机、电视机的电源。同年,姜家湖乡尚台村一农民从外地购进1台小型风力发电机,可供家庭生活用电。
1978年夏和1979年春,县农具厂在省地县科技部门支持下,建立50平方米太阳能木材炕房1座,一次能炕木材8立方米,炕房的使用和管理,得到中国科技大学李芝兰老师指导。1979年9月上旬,炕房的设计和使用者黄世旭被六安地区科委邀请,参加在西安召开的中、美、西德等国家太阳能利用工业商品展览会。
以后,由于太阳能利用造价高,技术要求也高,没有推广。
附:异常现象
1974年7至10月在北纬31°55′~32°35′和东经115°~117°之间,包括河南省固始、商城、淮滨、潢川、息县,安徽省霍邱、颍上、寿县、六安、金寨、阜南等11个县,大面积地区发生地裂,裂缝共1693条。东西向和近南北向裂缝一般为10~20厘米宽,个别达40~50厘米。北北东向、北东北向的一般1~2厘米,有时也可达10~20厘米。单缝长度一般20~100米,少数达200~300米;个别达400米。切断深度不晓。有的地方并发冒沙、冒水现象。
地裂发生时,出现井水水位涨落不已、水色变浊,水味变苦变涩,水面冒泡,个别井和小塘水体呈反时针方向旋转。
1974年9月梨树开花。10月,竹子生笋,栀子开花。次年1月香椿树生芽如春天。
1975年5月五四大队五一生产队农民打场时,发现场边水渠内一只青蛙吞食小蛇。
1975年9月五一生产队农民收割晚稻时,张克胜捕获一条双头小蛇,长约30厘米。一颈上并生双头,同一模样,都能摆动,伸信毫无差别。
1958年开始办沼气,在科委内成立沼气办公室,有2个专职干部办公。由于要求“两年实现沼气化”,先后6次派人到阜阳参观学习,并在16个公社各搞1个试点。1959年,全面推广。是年夏又派人参加地区统一组织的代表团到阜阳参观,回来后一面建池,一面收集自然沼气。河口镇制成帆布沼气袋,能保气96小时,结果仅能点灯。60年代以后,沼气工作停顿。
1971年到1974年,沼气重新列为科技推广项目,耗资近万元在姚李、长集2区委会内和河口镇食品站建大型沼气池,基本无效。同时,全县集中30多人在石店区白庙公社宋郢大队办学习班,建池20多个,也只能用来点灯。1976年,全县共建沼气池133个,只有66个产气,气量很小,以后也因器材、技术、管理等问题而告失败。
1982年10月,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在宋店公社谷有峰家,采用国家标准图纸和标准材料建6立方米沼气池1个,获得初步成功,7天后产气,可用来烧锅、照明。1983年,又在该公社举办训练班一期(10天),培训技术员16人,并实习建池9个。培训后,学员基本可以按国家标准图纸建池。高塘公社周国栋自费学习回村后,建成8立方米沼气池1个,获得成功后,影响周围农民。该公社当年建池28个。是年全县建池102个,其中抗碱玻璃纤维池12个。
1984年,根据“以社员自办为主,国家、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县规定建池器材由建池者负担,建池技术员工资、炉灯具等(约40元)由国家补助。全县共举办区级培训班6期,培训技术员82人。姚李区在六安地区行署副专员周蜀生和行署科委、农村能源办公室的指导和帮助下,举办一期培训班,培训技术员16人,全年建池20个。
1985年,重新规定每建池1个,由国家一次性补助30元。因为补助减少,建池费用上涨,本年全县建池只是上年的40%。9月,石店区公所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
1987年,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帮助三元乡专业户王华友建池2个,推动全村建池15个。是年,全县累计建池1500个(含废池数)。
二、省柴灶
50年代和60年代初,全县曾作试验性推广,约有60%的灶得到初步改良,热效率可达15%(老灶只有10%)。以后,工作停顿几年,大部分省柴灶被拆毁重建老灶。
1970年到1975年,重新推行改灶,县科委、科协组织力量,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以后工作近于停顿。
1983年,本县有6名技术员参加省能源办公室在六安举办的改灶训练班学习,口来后即开展技术培训工作。1984年,共举办区乡级改灶训练班35期,培训843人。村队两级,也层层举办,培养出一批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改灶技术员。是年,全县改灶约7.5万户,热效率可达20%。1985年6月,引进铜质余热器(节能水箱),与省柴灶配套安装,效果较好。到年底全县累计改灶17.25万户,占总农户61.16%,安装余热器3000只。其中石店区五塔乡改灶户占总农户80%,陈埠乡青龙村安装余热器达100%。
1987年10月,农牧渔业部批准本县为省柴节煤试点县,要求2年(1987年10月~1989年10月)普及省柴灶,改灶户占总农户90%以上,热效率达20%以上。为此,农村节能被列为县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从县到乡都确定专人办公,把改灶任务分解落实到区、乡。年底培训专业骨干技术员400余人,建省柴灶5100户,安装余热器5000只(全县累计安装1.3万余只)。
从1983年推广省柴灶以来,使用者普遍反映良好,一般可以节省柴草30~40%。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造价高,每灶约需150元到200元;二是省柴灶吊火低,添草要勤添细添,农村活忙时,一人烧锅,顾上难顾下,反而废时废草,尤其是烧稻草和麦草以及麦稻糠的地区。
三、风能、太阳能
1959年到1960年,县农具研究所制成“霍邱号”高转速风机,1960年3月在蚌埠召开的全国风力机现场会上,被盲目列为可推广项目,当年全县推广使用45部。实际上本县正常风速3米/秒左右,风力机无法使用,被陆续拆除。
1987年,马店乡安乐村一退伍军人,利用旧电机和木材组装1台风力发电机,发电充入蓄电池,只可供照明及收音机、电视机的电源。同年,姜家湖乡尚台村一农民从外地购进1台小型风力发电机,可供家庭生活用电。
1978年夏和1979年春,县农具厂在省地县科技部门支持下,建立50平方米太阳能木材炕房1座,一次能炕木材8立方米,炕房的使用和管理,得到中国科技大学李芝兰老师指导。1979年9月上旬,炕房的设计和使用者黄世旭被六安地区科委邀请,参加在西安召开的中、美、西德等国家太阳能利用工业商品展览会。
以后,由于太阳能利用造价高,技术要求也高,没有推广。
附:异常现象
1974年7至10月在北纬31°55′~32°35′和东经115°~117°之间,包括河南省固始、商城、淮滨、潢川、息县,安徽省霍邱、颍上、寿县、六安、金寨、阜南等11个县,大面积地区发生地裂,裂缝共1693条。东西向和近南北向裂缝一般为10~20厘米宽,个别达40~50厘米。北北东向、北东北向的一般1~2厘米,有时也可达10~20厘米。单缝长度一般20~100米,少数达200~300米;个别达400米。切断深度不晓。有的地方并发冒沙、冒水现象。
地裂发生时,出现井水水位涨落不已、水色变浊,水味变苦变涩,水面冒泡,个别井和小塘水体呈反时针方向旋转。
1974年9月梨树开花。10月,竹子生笋,栀子开花。次年1月香椿树生芽如春天。
1975年5月五四大队五一生产队农民打场时,发现场边水渠内一只青蛙吞食小蛇。
1975年9月五一生产队农民收割晚稻时,张克胜捕获一条双头小蛇,长约30厘米。一颈上并生双头,同一模样,都能摆动,伸信毫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