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佛教传入本县时间无考,其他宗教相继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至民国4年(1915)传入本县。
1952年12月,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方针,此后,信徒们积极参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使教会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经过“土改”,废除了庙产地租剥削。
1965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将上层神职人员视为“牛鬼蛇神”、“帝国主义的别动队”,宗教活动由明转暗。
1966年至1967年,在“红卫兵运动”的冲击下,宗教活动被迫停止。红卫兵封闭了寺庙教堂,推倒砸碎了佛像。把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当作“专政对象”批斗。
1978年以后,恢复和落实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1982年制定和颁布的我国现行宪法,对宗教信仰自由不但作了重申,而且有具体规定。本县恢复了宗教活动,以基督教发展最快。
一、佛教
(一)寺庙、佛事活动
旧中国时期,本县宗教活动以佛教为主。佛教徒除在佛诞、观音诞、东岳大帝诞三大吉日举行香火庙会礼佛诵经外,平时在家设立佛堂、佛龛,念经参禅。据民国18年(1929)统计,全县有寺庙庵226处,房屋1340多间,和尚300多人,尼姑120多人,其中开顺(今属金寨县)圣寿寺修建最早,福昌寺、圆觉寺、城隍庙规模最大。
明朝中叶,外地商人来到叶家集经商,为扩大影响,争夺市场,在叶家集建宫设馆,如山陕会馆建的北关庙,江西会馆建的万寿宫等即属此类型。其它如三圣宫、柏树庙、关帝庙、地藏庙、万寿寺、觉林寺也均系各商帮资助。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寺庙或毁于战火,或年久失修,多数荒废,佛教徒也渐少。
民国期间,县城的佛教寺庙有:福昌寺、城隍庙、关帝庙、东岳庙、文昌宫、三官庙、大王庙(以上由和尚主持);宝莲庵、观音堂、地藏王庙、雷主庙(玄帝庙)、观音阁、大王庙(丰登庵)、地毋庙(苾蒭庵)、灶王庙、弥勒庵、华佗庙、太平庵等(以上由尼姑主持)。全城男僧40余人,女尼60余人。
1949年初,全县有34寺、95庙、8庵,僧尼182人。
1953年统计,解放初182名僧尼中,还俗的80人,参军参政的11人,死去的16人,剩75人。不少寺庙由于无僧尼,被改做仓库、学校和宿舍。
1958年3月28日,据县佛教僧尼登记:全县有寺庙庵48处,僧尼54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扫“四旧”,庙宇几乎被拆光,佛事活动被禁止。
1978年以后,落实了宗教政策,但信奉佛教者甚少。1987年,全县有僧尼15人,其生活费主要由社会和民政部门定期补助。教徒多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吃斋念佛以老者居多。
附:寺庙选介
福昌寺地址在今县医院西,又名大寺,相传为霍叔宫遗址。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年~1067年),僧宣修创建。元末兵毁。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重建。设立僧会司、仇山、罗汉二寺。原有门楼、耳房、前后殿、东西厢房,共两层宅院数十间。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捻军攻破县城,清军顽抗,该庙被毁。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僧显华重修。该寺属灵吉正派。
民国初年,僧澄溪又一次重修。民国19年至38年(1930至1949),先后由僧蕴航、印波、性参主持。新中国建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由还俗和尚范静六主持。“文化大革命”中,佛事活动停止。今尚存前后殿10余间,已作为县医院职工宿舍和仓库。
圆觉寺又名西大寺(在今临水山顶),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系凤阳县大龙兴寺下院。原建寺宇97间,内有明太祖绘像和高2.4丈接引佛铜像,两旁佛像43尊。寺内有地鼓、地锣,用石击之,声音清悦远闻。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钦差内使梁丙进送钟1只、钹2副、鼓2面、磬1只、大铜香炉1个、全2副,铙2副、金鼓1对、云板1面。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重修。明末焚毁。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又四次重修。该寺属灵吉岔派(灵吉支派以三元店的觉林寺为中心)。抗日战争时期至民国37年(1948),寺内有僧人主持。
表27-1霍邱县部分佛教寺庙一览表

1985年,该寺被列为具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有房屋11间。
城隍庙今县水厂址。据清乾隆《霍邱县志》记载:县治西,元经倾圮。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县钱从铨捐俸,士民乐输,重修正殿三间、十王殿十间、土地祠三间、狱神祠三间、东西角门二座、垣墙一国,丹房五间、拜殿三间、大门楼三间,以及时辰楼和戏楼。
民国19年(1930),僧戒文募巨资大修前后殿。民国26年(1937),殿前院左右庑及左右净室、禅院划归县教育局,开设霍邱县民众教育馆,大门外辟为篮球场。
1949年以后,庙被“霍邱县卫生院”使用。1968年,改建水厂。现仅存少量房舍。(见表27-1)
(二)佛教协会
民国19年(1930),在县绅李肖峰等人支持下,于福昌寺成立“霍邱县佛教协会”,选出理事长管理全县佛教事务,先后3任。
民国19年至29年(1930至1940)为第一任,理事长僧蕴航。民国29年至37年(1940至1948)为第二任,理事长僧印波。民国37年至38年(1948至1949)为第三任,理事长僧性参。此外,民国25年至31年(1936至1942),陈石甫任霍邱佛教协会会长。民国31年(1942),第二届佛教协会曾开办过佛教小学。
新中国建立初至1955年,霍邱佛教协会由还俗和尚范静六和尼姑金昌文负责,范任主任。1955年取消佛教协会。
二、道教
清乾隆年间,本县城关始有道教活动。
民国年间,叶家集小南海(地名,今已毁),是道教活动场所,有教徒50余人。城关有教徒20多人。
道士有出家和在家之分。出家者为全真道,在家者为正一道。本县道士多属后者,既不住庵观寺院,也不忌荤,不参禅打坐,不朝山拜庙,可结婚生子。他们主要以扎轿马,作“斋姑”,为丧家和还愿人家作道场为生。
1953年统计,绝大多数教徒有职业。1957年,道教活动停止。
三、伊斯兰教
本县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俗称回教。明朝中时,开始于叶家集北街万寿宫后面建寺。稍后,洪集也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建清真寺。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左右,寿县李缄来本县城关传教建立县城清真寺,置有田产。此后,宋店(北四十店)、姚李、大顾店也修建了清真寺。
叶集清真寺占地4亩,寺内有大殿9间,门朝东,由24根明柱支撑,气势雄伟,北侧另有“水房”7间。清末民初,该寺曾两次重修。
新中国建立后,由人民政府拨款经阿訇李松山重修。1963年,叶集百货公司在此扩建仓库,将清真寺移至今叶集轻工机具厂旁,仅有草房3间。1987年,清真教徒集资在回族聚居地花园村建筑砖瓦结构房屋7间,其中水房3间,大殿3间,望月楼1间,作为宗教活动集聚点。
洪集老街清真寺由当地穆斯林募捐粮款许庚之等人主持建成,占地一亩三分。寺内建有“礼拜殿”、“望月楼”、“门楼”、“沐浴室”和阿訇房舍等,布成四合院。礼拜殿长13米,宽8.5米,高7米,檐高4米,土墙瓦顶无椽。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1年),维修二次。该寺礼拜殿的脊岭中,镶嵌一红绿色葫芦状瓷瓶,岭壁有砖制浮雕花纹,脊岭两端有砖制龙头凤尾翘角,楼门木看枋上雕有浮雕花纹,门两旁饰有石鼓门枕,每个石鼓上有一个浮雕石狮。院内殿门右壁外下部,嵌有记载张佩琮捐地给清真寺的碑刻一块,字迹清晰完整。民国22年(1933)4月,寺内挂有玻璃框匾,内装国民党部队白崇禧军部颁发的布告,文日“礼拜寺内,禁止住兵”。寺内的礼拜殿和门楼至今尚存,是本县保存较好的宗教古建筑之一。
民国30年(1941),由穆春培、白省非在城关清真寺内筹办一所回民小学,王信如任校董事长,有6名教师、100余名学生,其中回民学生占80%以上。民国38年1月26日,回民小学改为城关第五小学至今。
新中国建立后,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受到宪法保护。如清真寺的上地地租,一直保留到1956年。1957年,中共霍邱县委统成部决定对阿訇生活实行不定期补助。“文化大革命”中,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城关的清真寺被“红卫兵”拆毁。1983年,城关清真寺在南门五里庙巷建砖瓦结构房屋5间,其中水房1间,大殿3间,宿舍1间(阿訇住)。1978年以后,伊斯兰教的各种活动得到恢复,教徒定期到清真寺做礼拜(星期五)。
1980年秋以来,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信奉伊斯兰教的职工于“开斋节”放假一天。去世后可以不火葬,婚丧所需粮油给予适当照顾。
四、天主教
天主教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传入霍邱,时由蚌埠教区派来一名法国传教士。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意大利籍神甫巴蒂灵来本县主持教务,在城关南大街买地基,建教堂;同时在乡村传教。
民国29年(1940)8月,意大利籍神甫倪代义接办教务,时有修女4人。民国36年(1947)7月,由河北籍任道远任司铎。民国37年(1948)初,教会开办“天主堂小学”,4个班,160名学生,司铎任道远任校长。男教师聘请教外人担任,女教师由修女授课。同年春,更名为“崇正小学”(新中国建立后,由县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城关第三小学”)。1952年倪代义调走。1953年,任道远接任神甫。
建国前,城关分男、女天主堂。“男堂”住神甫、教士;“女堂”住修女。本县天主教除在城关设教堂(总会)外,下设河口、长集、吴阳、众兴、夏店、三流等9个堂口(分会),并购买房屋90间,土地40亩。
民国38年,全县有教徒1600人,城关只有教徒24人,其余教徒均分散在农村。
“文化大革命”初期,神甫、修女陆续回原籍,教堂停用,活动禁止。1979年6月,落实宗教政策,2名修女返回(其中一名,之后已故),恢复传教活动,定期作礼拜。1989年,全县有修女1人,教友99人,望教101人,大都分布在城关、长集、众兴、河口等集镇及牌坊乡。修女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天主教房产收入
五、基督教
基督教于明末清初传入霍邱,时有教徒20人。民国4年(1915),英国牧师文光斗(译音)从阜阳来到本县临水集传教。民国20年(1931)冬,安庆籍牧师薛慕泽从六安到本县传教,租赁城内南大街陶姓房屋18间做福音堂,发展教徙200多人。同年,薛集、周集、李集、马店、吴集等地相继成立分堂,受临水教会领导,属阜阳教区管辖;县东的潘集、左王、迎河、淠西等地成立分堂,受寿县长老会领导,属正阳关教区管辖。同年冬,传教人刘品金从阜阳朱家寨到河口传教,租赁何姓五间半房屋(内设两间诊所),其余均作教堂,发展教徒23人。民国21年(1932)春,六安基督教牧师荷兰人贾合理接替薛慕泽来霍邱传教。教堂设在城内南大街(今“三·八”饭店址),有房屋10多间。民国22年(1933),贾牧师回六安,由正阳关美国籍牧师孔道生接替。同时,另有一名美国籍牧师万文宾在本县传教。民国25年(1936),孔、万两人回国,英国籍女教士陶伦士和顾得凯接替。陶、顾2人传教两年后离开霍邱。民国27年(1938)夏,加拿大人司娣得偕夫人由临水集迁入城关传教。同年,刘品全从上海江湾神学院毕业回到河口,在阜阳教区的资助下,购买胡姓房屋15间,5间作诊所,剩余作教堂;发展教徙100多人。民国28年(1939),河口教会在陡岗、牛集设分堂。次年在陈棚子设分堂。民国30年(1941),全县分三大教区:城关为第一教区,下设左王、新店、孟集、潘集、迎河、淠西、花果园等分堂;河口为第二教区,辖陡岗、张集、岔路、洪集、三元、白莲塔、牛集、陈棚子、叶集、长集、固县寺(今属六安县)等分堂;临水为第三教区,辖周集、薛集、吴集、李集、马店和河南省固始县的桥沟集、王集等分堂。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省永城县万玉琢在安徽省亳县参加福音堂学习后,到叶家集传教。先在北街老浴池后面建福音堂,后迁至西街孟家竹行北。教徒约200人。民国33年(1944),河口基督教活动鼎盛,被划为安徽省霍邱县基督教特区。民国36年(1947)冬,司娣得和夫人离开霍邱去芜湖。至此,本县基督教堂始为本国教士掌握。民国37年(1948)冬,张季伯当选长老。同年,基督教堂迁至城关外街道五岳庙巷朱家花园内,有房屋24间。每年春秋两次聚会,每次3天,每次参加人数约360人。河口特区每年在冬季农闲时开办一个月圣经学培训班,有40多人参加,直到建国前夕。
1951年,河口成立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52年12月,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9人组成。同时,城关成立“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总会;新店、左王、西隐贤、潘集、马店、吴集、临水、李集、薛集、周集、叶集、花果园、夏店、洪集、岔路、牛集、自莲塔、陡岗、郑塔、张集、河口等集镇成立“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分会。1954年,河口分会负责人刘品金,担任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1956年,刘参加河口卫生所,为群众行医治病,深受欢迎;1959年,曾研究出医治感冒后咳嗽特效良方,事迹登载于《安徽日报》。1955年春,临水教堂牧师单佩恩(原在阜阳教会)来霍邱城关教堂,负责县教会。
1949年至1964年,全县基督教有教徒2355人,其中牧师1人,长老3人,传教士2人,执士159人。分四大教区,共设23个分教堂。第一教区辖新店、左王、迎西、淠西、孟集等分堂;第二教区辖花果园、洪集、固县寺(六安县)、叶集、夏店、岔路等分堂;第三教区辖张集、河口、陡岗、白莲塔、牛集、郑塔等分堂;第四教区辖马店、临水、吴集、周集、薛集、李集等分堂。
1965年,全县有城关、新店、洪集、河口、马店5处教堂,教徒2451人,其中长老2人,传教士2人,执士19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强行禁止,教堂改作他用。
1978年后,党和政府逐步落实了宗教政策,对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宗教人士给予改正。1982年,增补基督教长老刘品金、张新吾为县政协委员、常委。1983年,县民族宗教事务科与宗教人士协商,重新成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筹备组”。同年12月,成立河口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是年,全县除城关、周集、河口、新店、刘李、潘集、洪集、长集、马店、郑塔、李集11处教堂外,还有家庭聚会点117处。全县有基督教徒2.4万多人,多为老弱妇女,部分群众入教是为了健康原因。绝大多数教徒在“三自”方针指引下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但也混入了个别坏人。朱港乡陈贵福利用传教奸污妇女,被判刑2年。披着宗教外衣的马瑞青等人在临水集组织“呼喊派”,进行反革命宣传活动,反对“三自”爱国运动。为此,1982年暂时强行关闭临水教堂,组织当地教徒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教徒们与“呼喊派”划清了界线。经信教群众检举,司法部门查实,依法将马瑞青逮捕归案。1983年12月,临水教堂重新进行宗教活动。
1986年1月18日,由全县41名教友参加的基督教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由18名宗教人士组成的“霍邱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风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