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水 灾
据历史记载,自1137(宋绍兴七年)至1993年的851年中,区内共出现大的水旱灾80年,平均约10年出现1次。分述如下:
1137年宋绍兴七年池州大水
1164年宋隆兴二年贵池七月大水,浸城廓,坏庐舍,圩田、军垒,操舟行市者累日,人溺死甚众。1192年宋绍熙三年青阳山水暴涌、漂田庐溺人甚。
1194年宋绍熙五年贵池5月水圮民庐溺死者甚。
1262年宋景定三年贵池冬10月大水。
1299年元大德三年贵池7月发水。
1330年元至顺元年池州闰7月江南大水坏田。
1416年明永年十四年贵池7月大水坏民田庐。
1489年明弘治二年池州大水。
1496年明弘治九年池州大水,所至漂没。
1501年明弘治十四年池州等8月大水起蛟,淹死人口,漂流房屋,冲毁田亩。青阳夏5月大水坏庐舍。
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东流夏大水,出蛟、坏民田舍,秋大疫。
1534年明嘉靖十八年贵池夏6月大水,漂没民居。
1549年明嘉靖二十八年青阳8月雨,沿河坏庐舍,损禾稼。
1553年明嘉靖三二年贵池大水,漂没圩岸,大饥。
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贵池大水,春地震。
1569年明隆庆三年贵池六月大风,拔木、伤禾稼。水
1574年明万历二年东流夏6月大雨出蛟,人多溺死。
1579年明万历七年贵池洪水溢。
1580年明万历八年贵池大水,出蛟……是风大浸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贵池元旦雷,大水。
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贵池五月大水,广阳城关四野尽成江河,积尸横野。]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贵池夏淫雨。
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青阳大水,淹亦数次,田冲去者十二、三。广阳平地丈余
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贵池大水。
1614年明万历四十二年贵池5月江涨陡发。
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池州府建德大水。
1628年明崇祯元年贵池夏大雨水,稼不登。7月地震,大风伤稼。
1636年明崇祯九年池州府夏大水。
1648年清顺治五年池州府夏6月山溪并出蛟,大水。
1651年清顺治八年池州石埭夏大水。
1663年清康熙二年池州石埭九月大水,鱼鳖入室,沿溪田庐,牛畜漂没殆尽。
1665年清康熙四年池州府夏5月雨,至6月20日出蛟,水十余丈,人多溺死者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池州府大水,7月淫雨四十余日。
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池州府大水出蛟,五月七日大水民饥,贵池、青阳、铜陵、石埭、东流五县被灾。
1717年清康隆五十六年池州府夏大水,决诸圩。
1767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池州府夏大水,市井行舟。
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池州府夏大水,夏疫。
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池州府水灾,免漕项银。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池州府夏大水,灾地免地丁银。
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池州府大水。
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池州府大水。
1800年清嘉庆五年池州府水,勘不成灾。
1823年清道光三年池州府大水、圩堤坍塌,江潮倒灌。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池州府大水,水(校安:疑衍)旱灾,给赈、蠲免钱粮。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池州府春米腾贵,大疫。
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池州府大水破圩。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池州府秋大水,冬大雪,约深8尺,河水皆冰。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青阳大水,出蛟。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池州府大水。
1849年清道光二十五年青阳仲夏5月淫雨,木竹潭水深数尺。
1867年清同治六年池州府大水,蛟洪频发,冲毁民房。
1868年清同治七年池州府大水
1869年清同治8年青阳大水,出蛟
1870年清同治9年池州府历蛟水,冲毁田庐。9年欠收,缓征钱粮。
1875年清光绪元年青阳大雨水。
1877年清光绪三年池州府水、虫、风灾……缓征。
1878年清光绪四年池州府水灾……缓征。
1879年清光绪五年池州府水灾……缓征
1880年清光绪六年池州府6月朔西南河蛟水,高丈许,溺死人数百。坏田庐无簸。又西南乡6月下雪片。
1881年清光绪七年池州府水旱灾……缓征
1882年清光绪八年池州府大水,天雨豆。
1911年清宣统三年安徽沿江各属江潮暴涨,滨江各州县涝灾
1931年民国二十年入夏淫雨连绵,经月不止,7月江潮山洪陡涨,沿江大小圩堤决殆尽,房屋倒坍,平地水深丈余、死亡数千人。长江水位17.07米。1949布年大水,长江水位17.28米,沿江大小圩堤决口。
1954年大水持续114天,5~7月连降强暴雨9次,总降水量在1400毫米,8月1日长江水位18.74米,沿江堤圩尽破,损失严重。
1969年6—7月降雨900毫米以上,7月20日长江水位16.88米,圩堤尽破,东至县白鸭龙,观山垄、柴山、军张4座水库溃破。
1970年6月18日至7月18日,暴雨6次,7月23日长江水位16.18米。东至县的东风水库溃坝,圩堤决口。
1977年年总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暴雨9次,6月30日长江水位16.98米。大小圩均冲破。
198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连降暴雨,7月13日长江水位17.95米。漫溃堤防132处,升金湖7月15日水位17.03米,为历史最高水位。全地区损失惨重。
1984年年总降雨量1505.3毫米,汛期暴雨集中,洪涝成灾面积32.48万亩。
1985年年总降雨量1299.4毫米,七月后,晴热少雨,秋旱严重,长江水位低。
1986年年总降雨量1505毫米,晴热少雨,秋旱严重。
1987年年总降雨量1701.9毫米,汛期暴雨集中,洪涝成灾面积达60.03万亩。
1988年年总降雨量1366.9毫米,汛期空梅,伏秋旱严重。
1989年年总降雨量1664.9毫米,长江水位高,汛期暴雨集中,洪涝成灾面达83.16万亩。
1990年年总降雨量1486.9毫米,7月9日出现暴雨,内涝严重,后期出现伏秋旱。
1991年年总降雨量达1854.1毫米,7月18日出现长江水位高,汛期暴雨集中,洪涝成灾面积达83.38万亩。
1992年年总降雨量1108.2毫米,梅雨天有六、七月无雨,九、十月又旱,共持续四个多月。
1993年年总降雨量1546.6毫米,六、七月间暴雨,地区一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因失修而毁。
1137年宋绍兴七年池州大水
1164年宋隆兴二年贵池七月大水,浸城廓,坏庐舍,圩田、军垒,操舟行市者累日,人溺死甚众。1192年宋绍熙三年青阳山水暴涌、漂田庐溺人甚。
1194年宋绍熙五年贵池5月水圮民庐溺死者甚。
1262年宋景定三年贵池冬10月大水。
1299年元大德三年贵池7月发水。
1330年元至顺元年池州闰7月江南大水坏田。
1416年明永年十四年贵池7月大水坏民田庐。
1489年明弘治二年池州大水。
1496年明弘治九年池州大水,所至漂没。
1501年明弘治十四年池州等8月大水起蛟,淹死人口,漂流房屋,冲毁田亩。青阳夏5月大水坏庐舍。
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东流夏大水,出蛟、坏民田舍,秋大疫。
1534年明嘉靖十八年贵池夏6月大水,漂没民居。
1549年明嘉靖二十八年青阳8月雨,沿河坏庐舍,损禾稼。
1553年明嘉靖三二年贵池大水,漂没圩岸,大饥。
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贵池大水,春地震。
1569年明隆庆三年贵池六月大风,拔木、伤禾稼。水
1574年明万历二年东流夏6月大雨出蛟,人多溺死。
1579年明万历七年贵池洪水溢。
1580年明万历八年贵池大水,出蛟……是风大浸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贵池元旦雷,大水。
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贵池五月大水,广阳城关四野尽成江河,积尸横野。]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贵池夏淫雨。
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青阳大水,淹亦数次,田冲去者十二、三。广阳平地丈余
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贵池大水。
1614年明万历四十二年贵池5月江涨陡发。
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池州府建德大水。
1628年明崇祯元年贵池夏大雨水,稼不登。7月地震,大风伤稼。
1636年明崇祯九年池州府夏大水。
1648年清顺治五年池州府夏6月山溪并出蛟,大水。
1651年清顺治八年池州石埭夏大水。
1663年清康熙二年池州石埭九月大水,鱼鳖入室,沿溪田庐,牛畜漂没殆尽。
1665年清康熙四年池州府夏5月雨,至6月20日出蛟,水十余丈,人多溺死者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池州府大水,7月淫雨四十余日。
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池州府大水出蛟,五月七日大水民饥,贵池、青阳、铜陵、石埭、东流五县被灾。
1717年清康隆五十六年池州府夏大水,决诸圩。
1767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池州府夏大水,市井行舟。
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池州府夏大水,夏疫。
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池州府水灾,免漕项银。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池州府夏大水,灾地免地丁银。
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池州府大水。
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池州府大水。
1800年清嘉庆五年池州府水,勘不成灾。
1823年清道光三年池州府大水、圩堤坍塌,江潮倒灌。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池州府大水,水(校安:疑衍)旱灾,给赈、蠲免钱粮。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池州府春米腾贵,大疫。
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池州府大水破圩。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池州府秋大水,冬大雪,约深8尺,河水皆冰。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青阳大水,出蛟。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池州府大水。
1849年清道光二十五年青阳仲夏5月淫雨,木竹潭水深数尺。
1867年清同治六年池州府大水,蛟洪频发,冲毁民房。
1868年清同治七年池州府大水
1869年清同治8年青阳大水,出蛟
1870年清同治9年池州府历蛟水,冲毁田庐。9年欠收,缓征钱粮。
1875年清光绪元年青阳大雨水。
1877年清光绪三年池州府水、虫、风灾……缓征。
1878年清光绪四年池州府水灾……缓征。
1879年清光绪五年池州府水灾……缓征
1880年清光绪六年池州府6月朔西南河蛟水,高丈许,溺死人数百。坏田庐无簸。又西南乡6月下雪片。
1881年清光绪七年池州府水旱灾……缓征
1882年清光绪八年池州府大水,天雨豆。
1911年清宣统三年安徽沿江各属江潮暴涨,滨江各州县涝灾
1931年民国二十年入夏淫雨连绵,经月不止,7月江潮山洪陡涨,沿江大小圩堤决殆尽,房屋倒坍,平地水深丈余、死亡数千人。长江水位17.07米。1949布年大水,长江水位17.28米,沿江大小圩堤决口。
1954年大水持续114天,5~7月连降强暴雨9次,总降水量在1400毫米,8月1日长江水位18.74米,沿江堤圩尽破,损失严重。
1969年6—7月降雨900毫米以上,7月20日长江水位16.88米,圩堤尽破,东至县白鸭龙,观山垄、柴山、军张4座水库溃破。
1970年6月18日至7月18日,暴雨6次,7月23日长江水位16.18米。东至县的东风水库溃坝,圩堤决口。
1977年年总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暴雨9次,6月30日长江水位16.98米。大小圩均冲破。
198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连降暴雨,7月13日长江水位17.95米。漫溃堤防132处,升金湖7月15日水位17.03米,为历史最高水位。全地区损失惨重。
1984年年总降雨量1505.3毫米,汛期暴雨集中,洪涝成灾面积32.48万亩。
1985年年总降雨量1299.4毫米,七月后,晴热少雨,秋旱严重,长江水位低。
1986年年总降雨量1505毫米,晴热少雨,秋旱严重。
1987年年总降雨量1701.9毫米,汛期暴雨集中,洪涝成灾面积达60.03万亩。
1988年年总降雨量1366.9毫米,汛期空梅,伏秋旱严重。
1989年年总降雨量1664.9毫米,长江水位高,汛期暴雨集中,洪涝成灾面达83.16万亩。
1990年年总降雨量1486.9毫米,7月9日出现暴雨,内涝严重,后期出现伏秋旱。
1991年年总降雨量达1854.1毫米,7月18日出现长江水位高,汛期暴雨集中,洪涝成灾面积达83.38万亩。
1992年年总降雨量1108.2毫米,梅雨天有六、七月无雨,九、十月又旱,共持续四个多月。
1993年年总降雨量1546.6毫米,六、七月间暴雨,地区一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因失修而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