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区南部丘陵和中低山区,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宋代全国有名的26种片茶,其中仙芝、嫩蕊、福合、绿合、运合、庆合、指合等7种均产于池州。民国4年九华山天台道僧洞一带的“黄石溪毛峰”、“九华闵园”、“九华毛峰”同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清朝末年,池州茶叶远销海外。
建国后,人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成绩显著。东至、贵池、石台三县成为以祁门为中心的红茶生产基地,红茶出口量占全省出口量的三分之二,产品畅销国外。1958年以来,青阳“黄石溪毛峰”一直作为我国外交部的“礼品茶”招待国宾,赠送各国驻华使节,1977年曾远销港澳、日本、西德、东南亚一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茶园面积和产量都有大幅度扩大和提高。1993年茶园面积25.71万亩,总产量6181吨,比建国初期的1952年961吨,增长5.43倍。
1988年以后,地区、专署把发展茶叶生产、提高茶农收入,作为发展开发性农业的重点项目来抓,主要措施有三条:一是抓低产茶园改造,全区大部分茶园都是解放前和六、七十年代初开辟的丛播茶园,处于“一老、二稀、三散、四低产”态势。据1989年“四低四荒”资料反映,全区有低产茶园16.31万亩,占当年可采摘面积22.45万亩的72.7%,为改变这一落后面貌,专署提出“五年改造10万亩低产茶园”任务,地、县(市)成立了“低改”领导机构,层层制定规划,落实任务,并选派大批干部、技术人员下基层,抓点带面,全面展开。据统计,1989~1993年五年,地、县(市)、乡(镇)领导抓了303个点、面积达9906亩,全区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投工256万个,共计改造低产茶园11.3万亩,园满地完成了专署提出的计划。经过改造的低产茶园,经济效益大有提高。五年共增值1.13亿元。二是调整茶类结构,全力拓宽市场销路。茶叶生产以红茶为主,历年出口红茶3500吨以上(红茶占茶叶总产量的70%以上)。近几年,由于红茶价格低(均价在6元/公斤左右),绿茶市销看好,经济效益高(均价20元/公斤左右),茶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茶叶品种结构,全区新建绿茶粗制厂38个,大力提高茶叶制作工艺,茶叶生产经济效益大增。1993年茶叶产值7800万元,比1988年增长122.2%,茶农人均增收120元。三是发展优质高产茶园,开发名优茶生产。区内茶农把开发名优茶作为茶区人民致富的一条生财之道。1988年以来,新增优质茶园1万多亩,研制了贵池翠微、天鹅云尖等5个省级名优茶,8个地级名优茶以及“道僧天乡”、“双溪早芽”等佛教名茶,共20多个名优茶品种,深受国内外各阶层人士的欢迎。1993年全区共生产名优茶300多吨,产值2400万元,占茶叶总产量的35%;一般名优茶均价60元/公斤左右,比一般绿茶每公斤增加40元,增长200%;名优茶比红茶的经济效益更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蚕桑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