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疫病种类
本区境内流行的禽畜疾病种类主要有:一有多种家畜共患性传染疫病。如炭疽、破伤风、巴氏杆菌病、口蹄疫病等;二是单一属性传染病。主要有猪瘟、猪丹毒、猪气喘病、猪传染性水泡病、猪流血性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副伤寒,外流行热,副结核病;牛传染性胸膜肺炎,蓝舌病,放线菌病;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病,禽霍乱;鸭瘟、病毒性肝炎、小鹅瘟等。三是畜禽主要寄生虫病,有焦虫病、伊氏锥虫病、日本分体吸虫病、肝片吸虫病,鸡球虫病、螨病等。根据贵池市畜牧兽医站1990年对猪、牛、禽的几种病实验检测结果:对水牛作了12个病种检测,见有兰舌病、衣原体病锥虫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牛肺疫、血吸虫病、结核病等7个病种呈阳性及映。对黄牛同样作了12个病种检测,结果见有兰舌病、锥虫病、传染性鼻气管炎、血吸虫病等4个病种阳性反应。对猪作了12个病种检测,结果见有水泡病、锥虫病、弓形体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囊虫病、血吸虫病、猪瘟等7个病种呈阳性反映。对鸡作了8种病检验,有球虫病、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禽霍乱病、鸡白痢、霉形体病、衣原体病、法氏囊病等全部病 种呈阳性反应。鸭、鹅作了3种病检测,只有鸭的衣原体病呈阳性反映。
(二)疫病流行状况
解放前,农村畜禽疫病流行严重。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各级畜兽医组织和防治措施的加强,使一些威协和流行严重的疫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和扑灭。炭疽病在五六十年代,曾有一些散发性发生。80年代后,破伤风有少量发生。牛和猪的巴氏杆菌病,多呈散发地方性流行。贵池县从1964年到1989年共发生58次点,发病水牛239头,黄牛11头。在发病牛中有水牛82头、黄牛7头未见治愈。青阳县1989年有100多头牛发生此病,有70多头末见治愈。猪的巴氏杆菌病,最早见于1968年7月。在贵池县驻驾公社有600多头猪发病,有近一半未见治愈。东至、青阳、石埭县均有此病发生。禽的巴氏杆菌病发生范围较广、时间较早,最早见于1965年10月贵池县木闸公社发生。之后,各地均有陆续发生。猪的口蹄疫,在贵池县最早见于1978年,一直延续到1984年,才得到控制。1991年东至县高山乡又首发此例。1992年4月1日青阳县沙济乡发生此病。同年11月至1993年3月,全区先后有52个乡镇、93个行政村、113个疫点流行此病。发病猪2357头,病牛94头,作无害技术处理病猪868头。值此,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及时予以控制与扑灭。牛的口蹄疫最早见于70年代,在石埭县一些地域发生。猪丹毒病,50年代流行较重,60年代流行强度减弱,发病数逐渐减少。猪链球菌病,最早见于1978年6月贵池县发生,到8月底,全县有14个公社、67个生产大队,6500多头猪发病。1987年,逐渐得到控制。但是,东至县东流化肥厂、石埭县城关镇和七里乡、青阳县一些地域也有此病发生。青阳县从1978年至1987年共有13750头生猪发生此病,发病率在10%以上。猪气喘病在五、六十年代,在少数地方流行,主要是一些集体猪场和国营猪场发生较多。猪瘟病,从50年代至今,仍时有断续发生。但在60年代发后流行范围逐渐减少,流行强度逐渐减弱。鸡新城疫是区范围内较常较多发生,是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主要传染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从1990年起逐步发生。牛锥虫病最早见于1980年1月贵池县木闸公社古城大队有首例病牛发生,一直到1987年都在断续发生。据1983年5月统计,贵池县有26个公社、126个生产大队、672个生产队流行此病,占生产队总数的17.9%。发病水、黄牛1203头,发病率4.6%,有16.8%的牛末见治愈。东至县最早于1982年8月,开始在高山乡金塔、高山两村发生,后传播到张溪、东流、尧渡等区。1983年在昭潭、官港等7个区33个行政村,对534头牛抽血化验,阳性病牛198头,阳性率37.1%。1984年达到高峰,查牛2.77万头,确诊阳性病牛5850头,占查牛总数的21.7%。青阳县于1980年发现锥虫病,阳性率在20%左右。石埭县同时也发现牛的锥虫病。日本分体吸虫病,又称之血吸虫病,早在解放前就有流行,动物血吸虫病最早于1956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在贵池县调查了16种动物,通过压片、沉孵、解剖等方法,结果证明有水牛、黄牛、猪等9种动物,确诊为阳性动物。此病在区内流行时间较长,范围较广,阳性率较高的是贵池市和东至县,其次是青阳县和石埭县。根据1991年家畜血吸虫病流行乡镇,占乡镇总数的9.8%,疫区村占行政村总数的73.2%。疫区水牛占水牛总数76.7%;疫区黄牛占黄牛总数49.4%;疫区猪占生猪存栏总数的79.4%,疫区羊占羊总数的87.9%,以行政村为单位,感染率高于15%地域的行政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5.6%。其中,东至县占该县行政村总数的49.4%,贵池市占9.0%,青阳占22.6%。感染率在15.0%和3%之间行政村,全区境内则为14.3%。其中,东至县占该县行政村总数的93.0%,贵池占17.7%,青阳占30%。感染率低于30%的行政村,全区为33.2%,其中东至县占该县行政村部数的5.8%,贵池市为49.7%,青阳县为23.5%,石埭县为87.6%。1993年对疫区牛检查结果:阳性率;贵池市为4.2%,东至到为12.5%,青阳县为4.1%,石埭县为0.5%。肝片吸虫病多发生在山区。
(三)疫病防治措施
区内各级党和政府及畜牧主管部门对诸疫病发生流行较多、危害较重的一些畜禽疫病,在不同时期,都分别采取了相应的、较为有力的防治措施。从行政上,各级行政领导重视,把防疫灭病列入议事日程,颁发政令、通告和实施办法,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乡、村负责人亲自带队,组织防疫人员开展防疫注射,并做好畜主思想积极配合,开展防疫工作。从资金上,政府给予大力扶持,50年代,政府每年都拨出专款用于开展防疫注射,所需防疫疫苗都由上级主管部门无偿调拨。从技术上,国家和省主管部门,经过几十年努力,创造了效益很高、质量很好的疫菌苗投入农村开展防疫注射,并不断改进免疫方法,提高免疫效果。50年代后,每年都要开展两季防疫注射。进入八、九十年代后、由于一些疫病得到较好地控制与扑灭,不少疫病很少发生或不再发生,减少了一些疫苗注射。对于血原性寄生方面一些呈地方性流行较重的疫病,党和政府都采取了强有力的、卓有成效地行政手段和技术措施,积极予以防治,成效显著。根据1993年统计,全区全注射猪瘟等猪病菌苗77万头剂,防疫密度为81.8%,注射仔猪副伤寒菌苗3.5万头剂,注射鸡新城疫Ⅰ苗达441万只剂、Ⅱ苗137万只剂。对于威协较大流行较重的一些疫病,都分别采取了防治措施,炭疽病,重在预防,注射,炭疽芽胞苗,一旦发生及时封锁疫点,消毒处理。由于早期预防有力,此病未再发生。破伤风亦是关键在于预防,对牲畜实施阉割手术前,须大剂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预防此病感染。沙门氏杆菌病,仔猪副伤寒防疫方法是注射或喂服仔猪副伤寒菌苗。巴氏杆菌病,也是规定每年必须列入防疫重点,开展防疫注射的。口蹄疫,早期没有疫苗,近期有些地区生产了一些疫苗,但未正式大批量生产。防治办法是:一是领导重视,1983年各县、市成立了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二是及时上报疫情,紧急采取措施,封锁疫点,消毒处理;三是加强产地杆疫和运输检疫,建立检疫哨卡,杜绝疫情传播。1988年至1993年,累计查牛72947头,见阳率由原18.4%下降到6.5%,减少10.7%;累计治疗病牛7518头。1993年,普治疫区牛8366次。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