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秋江圩位于贵池市西北部。建国前,有士绅钱翰臣等人相继在岸滩圈圩,称三万圩(万生、万成、万宝)、天成圩、普庆圩、长乐圩、民生圩、大农圩等圩口。1954年大小圩口溃破后,是年11月16日,贵池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秋浦河以西的8个圩联合成一个大圩,即秋江圩。经过历年来的加固整修,堤顶高度现已达到19.8米至21.2米,超过防洪设计水位17.68米,增高约2米,堤顶宽4—6米,外坡1:3。总面积206.5平方公路,保护农田188.19万亩,保护人口14万人。
广丰万兴圩位于东至县的北部与贵池市的西部,称之为东贵江堤。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围广丰圩;之后又围永庆圩和骆丰圩;民国13年(1924年)围万兴圩。1965年建成黄盆闸,同时又堵筑新老圩口,遂联成广丰万兴圩。江堤全长33.383公路,临近升金湖边所筑的新丰,裕丰、万兴3处湖堤长14.513公路。圩内总面积为350.27平方公路,保护耕地16.69万亩,保护人口13.5万人。解放后,经过44年的培修加固,江堤已能防御1954年实测洪水位(即安庆水位18.74米)。堤顶高程21.7—20.8米,堤顶宽4—6米,并筑有内外钱台,内外堤坡均为1:3。现在可以防御二十年一遇大洪水位。该圩曾在1931年和1954年两次溃破。
东南湖圩位于贵池市北部居中,座落在城区境内。从1965年冬至1975年春,历经10年,在东南湖围垦灭螺工程基础上,围筑圩口。由池口至下清溪江堤长2.87公路;由云子畈至杏花村的白洋河堤长7622公路;白沙湖堤(又称白沙水库,水域面积43.7平方公路)4.03公路,堤顶高程达19.2—19.6米,超1954年型设计洪水位1.5米以上,堤顶宽6米,内外坡1:3。保护耕地3.5万亩,保护人口8万人。
大同圩位于贵池市东北部。民国12年(1923年)由士绅胡萃九、胡仲珊两兄弟在江滩围筑成圩,以梅埂三步沟为界,沟东名大同一圩(又叫许家圩),沟西名大同二圩(又叫包家圩)。1954年大水溃堤后,是年11月16日贵池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大同一、二、三圩联成一个圩,即大同圩。该圩提防分为东埂(青通河堤)、西埂(九华河堤)。解放后,经过40多年的兴修、加固,江堤由油坊沟至马蹄湾,堤长15.1公路,堤顶高程为17.16米,与1954年型洪水位持平。堤顶宽7米,内外坡度为1:3;东埂自马蹄湾起至桐梓山止,堤长5公路,堤顶高程为17.5—18米;堤顶宽5米,内有一级钱台,台宽10米,内外坡度为1:3;西堤自小圩拐起至油坊沟止,堤长7.4公路,堤顶高程为17.8—17.4米,内有一线钱台,台宽9米,内外波度为1:3米,圩内总面积64.8平方公路,保护耕地7.72万亩,保护人口3.6万人。圩内排涝分为三片,由桐闸站、双惠站排涝一圩;由梅龙闸站、江墩闸站、刘村渡站排涝二圩;由桐梓山闸站排涝三圩。非汛期各自排入江河。堤内三步沟有1.2公路的崩岸段。东埂的桐梓山段有1.5公路长为滑坡段;马蹄湾有2公路长浪埂严重;西埂九华河有3公路长的堤脚临河、堤身沙质,浪埂及渗漏现象严重存在着隐患,该圩历史上曾有5次溃破。
同义圩位于贵池市北部。清朝时期就有同庆圩、合兴圩的修筑。民国时期,在同庆圩之东又兴建了复兴圩(原名金宝圩)。民国32年(1943年),新四军的铜、贵、青县委书记吴文瑞做工作,由新四军左建候任乡长会同地方农民方日升、吴占之等,组织发动千余名民工挑圩筑堤,于次年筑成合作圩。之后,由几个小圩联成同义圩。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加固兴修,现在堤长10.269公路,堤顶高程为19米,超过1954年型洪水位1.5米,堤顶宽6米,内外坡1:3。圩内总面积17.3平方公路,保护耕地1.62万亩,保护人口1.1万人。圩内有江丰、江口两座电力排灌站。该圩的乌江矶段属崩岸段,现正在加固。
广阜圩位于东至县西北部。1980年由广惠和阜康两圩联成合并更名。广惠圩曾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阜康圩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联圩前有随潮田2500余亩,每遇汛期,即被淹没,湖草丛生,钉螺寄生。圩堤险口险段隐患多,防汛任务重。1978年冬至1979年春,东至县政府将阜康圩和广惠圩之间老闸口筑成相通连接,两圩联成一体,经过历年的兴修,现在堤长8.975公路,堤顶高程20—21.5米,超高于1954年洪水位。堤顶宽4—7米,内坡1:3,外坡1:2.5。圩内总面积16平方公路,保护耕地1.63万亩,保护人口0.9万人。圩内有低排闸——广惠闸站;高排闸—窑窝闸站。
有庆圩位于东至县西部。曾于民国9年(1920年)围筑成集意圩;民国10年同西圩合并,称之为有庆圩。民国20年在有庆闸下漫堤溃口,决口长2700米。1949年在小闸口滑坡溃口,决口长650米。1954年在河堤天字号漫堤决口,江堤两次退建。1950年在“4+570—5+455”退建堤长885米,内移70米,弃耕地64亩。1954年在“1+200—4+100”退建堤长2900米,内移50米,弃耕地220亩。1975年,尧渡河中、下游治理,香隅河改道从乌石矶入江,在小思湖内筑堤从佛宝山至乌石矶筑两大堤,两处堤长1.75公路,成为庆圩的通江河堤,将原合阜圩(阜民、阜仑圩)、溥益圩、团湖圩合成为现在的有庆于圩。江堤自老虎岗至营盘包止,堤长5.712公路,堤顶高程21.7—21.3米,超1954型洪水位0.6—0.9米,堤顶宽5—6米,内外坡1:3,内有一级平台,合高程为17.0米,宽7米,平台坡1:2。小思湖堤长0.5公路,堤项高程22.6—23.5米,西大坝长1.25公路,圩顶高程20.6—21.7米,宽3—5米,内外坡均为1:2.5公路,圩内总面积为43.1平方公路,保护耕地4.16万亩,保护人口1.8万人。圩内建有老虎岗闸站、胜利闸站,小思湖闸站,圩堤江岸崩塌现象严重,现在在治理。历史上有1931、1949、1954年三次溃破。
七里湖圩位于东至县西部,尧渡河下游。曾于民国6年(1917年)圈成义城圩。1952年江外滩崩塌,堤的下段并随崩入江。1953年修复,1954年溃破。后由东流县政府批准废弃。1967年,根据治理七里湖的初步规划,县政府组织民工有在原义城圩河堤旧址挑土筑堤,筑成了拦江大坝(称为东流大坝),长2850米,并在牛头山脚建东流闸,拒江排灌,减轻洪涝灾害。1975年冬,尧渡河中下游防洪灭螺工程进入第二期,七里湖围垦灭螺动工,改为尧渡河原从湖中穿过为沿东部山丘边经过,顺尧渡新河左岸(西岸)从欧窑至牛头山全长8.52公路,筑起新的河堤,今为欧窑、十七里湖外坝、牛腿堤三个部分。并在西南部的香隅新河边铁船渡建东大坝,逐步形成了现在的七里湖圩经过十多年的加高培修,江堤自张家坝至东流老闸长2.85公路,堤顶高程20.5—21.5米,超1954年型洪水位0.8米。顶宽6米,内外坡1:3;尧渡河堤长8.033公路,堤顶高程20—21.5米,顶宽3—6米,内外坡1:3;东大坝长0.487公路,堤顶高程20.9—21.5米,顶宽4米,内外坡1:2.5。圩内总面积57.4平方公路,保护人口3万人。圩内七里湖电力排灌站用以排除内圩积水,东流老闸与欧窑闸负责排除汛期洪水。尧渡河来水由东流新闸排入长江。
香口圩位于东至县西南端,西部分与江西省彭泽县毗连,系江西与安徽共有的太白湖水系入江通道,位处太白湖的下游。1966年11月29日,经东至县、彭泽县两县政府协商决定,在长山嘴与香山(壁梁山)之间共筑堤一道,并建闸一座。东至县除负担土方4万立方米任务外,其余土方、资金、器材全部由彭泽县承担。之后的兴修加固工程任务,东至县承坦20%。彭泽县承担80%。议定后,当年施工,1967年春竣工,逐步建成现在的香口圩。江堤自长山嘴至香山止,总长835米,堤顶高程21.6—21.9米,超1954年洪水位1米。内坡1:3,外坡1:1.5堤外侧20.6米高程处有一级平台,台面宽7米,台下坡1:3。并兼做公路,东至通往彭泽的交通要道。圩内有香山电力排灌站、香口闸。香口圩在安徽省东至县境内面积23.3平方公路,保护耕地1.37万亩,保护人口1.2万人。
池洲地区1993年长江干支堤一览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