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机电排灌
(一)排灌工程
建国前,本区农田灌溉和圩区排涝,多半用木制龙骨水车和笕车(擦车、水力车)。从建国初期至60年代,虽然以龙骨水车为主,但开始发展了动力机(木炭机、煤气机、锅驼机)、柴油机及电动机。至70年代开始,全区电力排灌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1985年,贵池县拥有机电设备1813台套,66241马力,其中电动机占70%。东至县由1962年的2台150千瓦电动机,发展至1988年全县在固定电力排灌站332处,装机511台套26848千瓦;固定机械排灌站62处69台套2737马力。全县总排灌拥有量达2084台套,4.23万千瓦。青阳县从1974至1989年,全县建有电力排洪站35座,装机75台套4929千瓦。石埭县从1968年至1985年底,全县建电力灌溉站94座,装机100台套,994.3千瓦。至1993年底,全区排灌机械拥有量7208台套,装机容量12.202万千瓦。其中固定电力排灌688处,装机1228台套7.262万千瓦;内有国宫电力排灌站19处171台套装机20882千瓦。内燃机排灌泵站138处,装机152台套,3.65万千瓦。流动机泵5709台套,装机4.567万千瓦。还有蔬菜、茶园喷灌机械30台套160千瓦。全区机电排灌工程效益显著,提水灌溉面积58.9万亩,排洪面积26.175万亩,排灌结合面积32.95万亩。
(二)水电工程
小水电工程建设始建于5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发展,80年代是小水电持续发展时期。1958年,中央号召农村要大搞电气化,走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的道路,建设农村小型水电站。是年秋,石埭县群众利用水碓先后兴建了小水电站4处,装机4台47千瓦。东至县香隅区新岗乡(今建新乡)在周山水库建起第一座水电站,装机1台10千瓦直流卧式发电机,水轮机是木制旋浆式。贵池县最早的水力发电站1959年在马衙水库产生,利用水库出水涵水量水头用木制水轮机,发电8千瓦,供水库工地照明使用。至60年代,山区各地大兴水轮泵站,以水轮泵作动力,提水灌溉农田。石埭县兴建了52处水轮泵站,直至70年代中期还继续兴建,1975年底,全县共建水轮泵77处,装机92台套,灌溉农田3791亩。青阳县建了4座水轮泵站,装机4台32千瓦。1970年,东至县兴建5座水电站,装机6台122千瓦。至1979年,东至县共兴建水电90处,装机118台3221千瓦,年发电量148.31万千瓦时,年利用小时469个小时。石埭县从1970年至1979年,全县共建小电站42处,装机54台871千瓦,年发电量139.35万千瓦时,年利用小时1600小时。贵池县从1970年至1979年,全县共建小电站19处,装机29台781千瓦。年发电量186.6万千瓦时,年利用2389小时。青阳县从1970年至1979年共建水电站7处,装机8台264千瓦,年发电量31.6万千瓦时,年利用1197小时。(其中九华山2处2台。44千瓦时,年发电量1.6万千瓦时)。全区1970—1979年累计共建小水电站158处,装机209台5137千瓦,年发电量505.86万千瓦时。这些水电站解决了山区农户照明,农副产品加工及该县灌溉等问题。
1980年以后,区内在认真总结十多年来小水电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又提出了除继续做好前期工作外,重点要发展装机窑量在100千瓦以上的骨干电站,同时,利用现有水库以灌溉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建设坝后式水电站,并改建扩建一批资源条件好的原有水电站,实行联网并网运行。加强管理,提高水电站的经济效益。从1980年至1993年底,全区共新建改建扩建水电站累计为78座,装机143台,总装机容量9957千瓦,发电量1600.1万千瓦时,年平均利用小时为1731小时。其中,100千瓦以上水电站29座69台,装机容量8200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83.6%。安装升压变压器55台,计1202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77台4075千伏安。建成10千伏输电线路172公路,35千伏输电线路6.5公路,低压输电线路289公路。小水电站及配套电网固定资产2269.8万元。其中电站部分2044.7万元,10千伏线路及变电设备225.1万元。并入大电网的小水电站31座,装机70台,总装机容量8375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84.1%。1993年分别送给大电网的电量1550.4万千瓦时,占年发电量的96.9%。目前,区内正在建设的小电站3座,装机7台,装机容量是860千瓦,其中贵池市梅村乡栗塬电站装机3×200千瓦;东至县愚公水库电站改建2×75千瓦;青阳县朱备乡东桥电站2×55千瓦。至此,全区已建成和在建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0817千瓦,占水能源可开发利用量的25.7%。
建国前,本区农田灌溉和圩区排涝,多半用木制龙骨水车和笕车(擦车、水力车)。从建国初期至60年代,虽然以龙骨水车为主,但开始发展了动力机(木炭机、煤气机、锅驼机)、柴油机及电动机。至70年代开始,全区电力排灌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1985年,贵池县拥有机电设备1813台套,66241马力,其中电动机占70%。东至县由1962年的2台150千瓦电动机,发展至1988年全县在固定电力排灌站332处,装机511台套26848千瓦;固定机械排灌站62处69台套2737马力。全县总排灌拥有量达2084台套,4.23万千瓦。青阳县从1974至1989年,全县建有电力排洪站35座,装机75台套4929千瓦。石埭县从1968年至1985年底,全县建电力灌溉站94座,装机100台套,994.3千瓦。至1993年底,全区排灌机械拥有量7208台套,装机容量12.202万千瓦。其中固定电力排灌688处,装机1228台套7.262万千瓦;内有国宫电力排灌站19处171台套装机20882千瓦。内燃机排灌泵站138处,装机152台套,3.65万千瓦。流动机泵5709台套,装机4.567万千瓦。还有蔬菜、茶园喷灌机械30台套160千瓦。全区机电排灌工程效益显著,提水灌溉面积58.9万亩,排洪面积26.175万亩,排灌结合面积32.95万亩。
(二)水电工程
小水电工程建设始建于5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发展,80年代是小水电持续发展时期。1958年,中央号召农村要大搞电气化,走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的道路,建设农村小型水电站。是年秋,石埭县群众利用水碓先后兴建了小水电站4处,装机4台47千瓦。东至县香隅区新岗乡(今建新乡)在周山水库建起第一座水电站,装机1台10千瓦直流卧式发电机,水轮机是木制旋浆式。贵池县最早的水力发电站1959年在马衙水库产生,利用水库出水涵水量水头用木制水轮机,发电8千瓦,供水库工地照明使用。至60年代,山区各地大兴水轮泵站,以水轮泵作动力,提水灌溉农田。石埭县兴建了52处水轮泵站,直至70年代中期还继续兴建,1975年底,全县共建水轮泵77处,装机92台套,灌溉农田3791亩。青阳县建了4座水轮泵站,装机4台32千瓦。1970年,东至县兴建5座水电站,装机6台122千瓦。至1979年,东至县共兴建水电90处,装机118台3221千瓦,年发电量148.31万千瓦时,年利用小时469个小时。石埭县从1970年至1979年,全县共建小电站42处,装机54台871千瓦,年发电量139.35万千瓦时,年利用小时1600小时。贵池县从1970年至1979年,全县共建小电站19处,装机29台781千瓦。年发电量186.6万千瓦时,年利用2389小时。青阳县从1970年至1979年共建水电站7处,装机8台264千瓦,年发电量31.6万千瓦时,年利用1197小时。(其中九华山2处2台。44千瓦时,年发电量1.6万千瓦时)。全区1970—1979年累计共建小水电站158处,装机209台5137千瓦,年发电量505.86万千瓦时。这些水电站解决了山区农户照明,农副产品加工及该县灌溉等问题。
1980年以后,区内在认真总结十多年来小水电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又提出了除继续做好前期工作外,重点要发展装机窑量在100千瓦以上的骨干电站,同时,利用现有水库以灌溉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建设坝后式水电站,并改建扩建一批资源条件好的原有水电站,实行联网并网运行。加强管理,提高水电站的经济效益。从1980年至1993年底,全区共新建改建扩建水电站累计为78座,装机143台,总装机容量9957千瓦,发电量1600.1万千瓦时,年平均利用小时为1731小时。其中,100千瓦以上水电站29座69台,装机容量8200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83.6%。安装升压变压器55台,计1202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77台4075千伏安。建成10千伏输电线路172公路,35千伏输电线路6.5公路,低压输电线路289公路。小水电站及配套电网固定资产2269.8万元。其中电站部分2044.7万元,10千伏线路及变电设备225.1万元。并入大电网的小水电站31座,装机70台,总装机容量8375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84.1%。1993年分别送给大电网的电量1550.4万千瓦时,占年发电量的96.9%。目前,区内正在建设的小电站3座,装机7台,装机容量是860千瓦,其中贵池市梅村乡栗塬电站装机3×200千瓦;东至县愚公水库电站改建2×75千瓦;青阳县朱备乡东桥电站2×55千瓦。至此,全区已建成和在建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0817千瓦,占水能源可开发利用量的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