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章 对外贸易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开辟芜湖为通商口岸,确定安庆和大通为外商轮船停泊码头。大通外轮停泊港的建立,为池州外贸进出口岸形成之始。民国时期,本区无外贸经营管理机构,仅有茶叶、青麻、蚕茧等大宗农副产品出口外销,由富商经营和外地客商收购,转销外地出口。抗日战争期间,境内被日军侵占的地区,日商开设“洋行”,控制内外贸易。抗战胜利后,直至建国前夕,因内战造成经济萧条,对外贸易几乎停顿。
建国后,区内对外贸易出口商品,开始由国营贸易公司经营。1949年,皖南贸易总公司大通分公司和贵池、青阳县贸易支店,收购经营茶叶、蚕茧、苎麻等农副土特产品,为外贸出口提供货源。1952年1月,各县外贸出口产品收购,由国营商业和供应社经营。1956年,全区外贸业务由专署农产品采购局统一经办。1963年2月,贵池、东至县设立茶叶公司,兼营茶叶出口业务。其余各县均在供销社内设外贸工作组开展外贸业务。1965年11月,安徽省对外贸易局池州办事处成立,管理全区外贸工作。1968年12月,更名池州专区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外贸小组。1969年12月,更名池州专区财贸站外贸小组。1970年12月,更名池州专区土产公司外贸小组。1972年3月,更名池州地区商业局外贸小组。1973年1月正式成立池州地区对外贸易公司,负责经营和管理全区外贸业务。之后,各县相继成立外贸公司。1976年1月,池州地区对外贸易局成立,与外贸公司合署,政企合一。1980年1月与安庆行署外贸局(公司)合并,留在贵池的人员和资产,组成池州经营中转站,隶属安庆行署外贸局。1982年后,各县成立外贸局,与县外贸公司合署。1984年,地、县对外贸易局更名对外经济贸易局。1988年9月,池州地区外贸局和外贸公司同时成立,实行政企合一的体制,隶属安徽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管辖贵池、青阳、东至、石台三县一市经贸局和外贸公司。1989年1月,地区外贸局以原池州经营中转站原套人马和资产为基础,组建池州地区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同时成立对外贸易包装进出口公司和纺织化工机电进出口公司。1990年5月,地直三个公司又更名为池州地区对外贸易粮油食品土产畜产、包装和工业品公司。1992年8月,九华山外贸公司成立。同年10月,地区对外贸易供销服务公司成立。1993年,外贸体制改革,地区外贸机构和企业,不再隶属于省对外经贸委,人、财、物的权限下放给地区,由池州专署领导和管理。同时,各市县外贸机构由市县政府领导和管理。1993年全区有外贸机构9个,其中地直5个,市县(处)各1个,有职工150人。
建国后,区内对外贸易出口商品,开始由国营贸易公司经营。1949年,皖南贸易总公司大通分公司和贵池、青阳县贸易支店,收购经营茶叶、蚕茧、苎麻等农副土特产品,为外贸出口提供货源。1952年1月,各县外贸出口产品收购,由国营商业和供应社经营。1956年,全区外贸业务由专署农产品采购局统一经办。1963年2月,贵池、东至县设立茶叶公司,兼营茶叶出口业务。其余各县均在供销社内设外贸工作组开展外贸业务。1965年11月,安徽省对外贸易局池州办事处成立,管理全区外贸工作。1968年12月,更名池州专区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外贸小组。1969年12月,更名池州专区财贸站外贸小组。1970年12月,更名池州专区土产公司外贸小组。1972年3月,更名池州地区商业局外贸小组。1973年1月正式成立池州地区对外贸易公司,负责经营和管理全区外贸业务。之后,各县相继成立外贸公司。1976年1月,池州地区对外贸易局成立,与外贸公司合署,政企合一。1980年1月与安庆行署外贸局(公司)合并,留在贵池的人员和资产,组成池州经营中转站,隶属安庆行署外贸局。1982年后,各县成立外贸局,与县外贸公司合署。1984年,地、县对外贸易局更名对外经济贸易局。1988年9月,池州地区外贸局和外贸公司同时成立,实行政企合一的体制,隶属安徽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管辖贵池、青阳、东至、石台三县一市经贸局和外贸公司。1989年1月,地区外贸局以原池州经营中转站原套人马和资产为基础,组建池州地区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同时成立对外贸易包装进出口公司和纺织化工机电进出口公司。1990年5月,地直三个公司又更名为池州地区对外贸易粮油食品土产畜产、包装和工业品公司。1992年8月,九华山外贸公司成立。同年10月,地区对外贸易供销服务公司成立。1993年,外贸体制改革,地区外贸机构和企业,不再隶属于省对外经贸委,人、财、物的权限下放给地区,由池州专署领导和管理。同时,各市县外贸机构由市县政府领导和管理。1993年全区有外贸机构9个,其中地直5个,市县(处)各1个,有职工1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