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审计实务
本区审计机关自成立以来,在各个不同时期,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宏观调控的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了各项审计任务,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为地区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1985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纠正新的不正之风的指示精神,查处了用公款制服装、乱发钱物等问题。1986年根据国家关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盲目增长的要求,重点查处了楼堂所工程和计划外项目,并开展了自筹基建资金来源的审计。1987年,根据国家关于开展“双增双节”和深化改革的要求,重点查处了损大公肥小公,挪用专项资金、乱摊成本费用、挤占国家收入问题;对预算内企业亏损大户提出改进管理、扭亏增盈措施。1988年,为促进党政机关廉政建设,开展了对行政机关挪用资金搞非生产性开支、铺张浪费问题的审计和对公检法、工商、物价等执法部门收费、罚没款收支、管理的审计。1988年9月,全区各级审计机关根据中央提出的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深入开展反腐斗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一系列指导方针,坚持了依法审计原则和实事求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大力开展了财政审计、企业承包经营审计和厂长(经理)任期终结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等各项审计任务。1993年6月以后,全区审计机关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精神和关于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部署,对全区金融保险机构的违章拆借问题、信货计划、利率政策、结算纪律的执行情况以及有关部门乱收费问题等进行了审计。审计机关始终坚持维护财经法纪,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调控的宗旨;坚持审帮结合原则,积极开展审计任务,服务于池州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一)财政审计
1990年以来,地区先后对石台、东至、贵池等县级财政审计了一至二遍。1990年5~6月间,行署审计局组织了自建局以来的昔次财政审计,即对石台县1989年度的财政决算审计。通过对全区县级财政审计,发现了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主要有:多列支出、少列收入、收入挂帐、改变资金用途、越权减免、多提各种周转金和提成以及税收征管等方面的问题。对审计中的问题,分别根椐不同情况作出收缴审计专户、调帐等审计处理决定,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开展县级财政审计,既促进了县级财税管理,又帮助县(市)领导摸清了家底,理清了发展思路,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审计
1989年9月,对地区人民银行1989年前三季的信贷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1991年6月又对地区农业银行1989年、1990年两个年度的自有资金和公款存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1993年下半年,全区审计机关根据中央关于整顿金融秩序的指示精神,对地、县人民银行以及各专业银行、保险公司自1992年以来的信贷、经营和财务收支等方面的情况在其自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审计。行署审计局审计了地区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查出主要问题有:违规拆借资金10791万元,违反结算资金2111.8万元。审计对于纠正不正之风,反腐倡廉和加强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三)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定期报送审计
1989年至1993年,全区审计机关对877个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进行了定期报送审计。审计资金总额27994万元。行署审计局分别对94个地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进行了定期报送审计,审计资金总额4565万元,查出违纪违规金额43万元。同时,对地直部门的定期审计实行了通报制度,引起了行署和地直部门、单位领导的重视。几年来,全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定期报送审计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1984~1986年,以月审和季审为主,覆盖面基本上达到100%;1987~1990年,以半年审和年审为主,强调审计一级预算重点单位,审计重点由预算内转向预算外;1991年以后,重点进一步突出,主要是政府部门。把“三多一差”(即预算外资金多、事业费多、罚没收入多、遵守财经制度纪律差)和“三有一多”(即有资金分配权、有预算外收入、有罚没收入、违反财经纪律问题较多)的单位作为审计重点,范围也进一步缩小。通过定期审计,促进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严肃了财经法纪,加强了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
(四)企业审计
1989年,对池州肉联厂1988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对该厂少报利润、收入挂帐、扩大支出、挤占成本、违控擅购小车问题分别作出了收缴、调帐、补办手续等处理决定,收缴审计专户9.58万元。1991年,行署审计局对地区邮电局1990年度财务收支、业务经营情况进行了审计。1993年行署审计局又审计了该局1992年财务收支、业务经营情况,对漏交税费2.05万元,予以收缴;同时,对挤占成本27.93万元处以10%的罚款,收缴审计专户。
(五)基建审计
1988年以来,全区审计机关开展了自筹基建资金来源、基建竣工决算、停缓建项目跟踪、建设项目开(复)工前重点建设项目等内容的基建审计,审查了基建项目的计划、资金、规模的真实性、合法性;对于全区控制基建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1989年,全区共审计了174个项目,建筑面积为83900平方米,投资额为1891万元,其中非生产性项目占77%。
(六)专项资金审计
全区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对农业、教育、待业养老保险等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特别是对农业资金开展了多次审计。1993年5月,全区审计机关对池州地区1990—1992年三年农业资金总体投入情况进行了审计及调查。审计单位89个,资金1.77亿元。根据审计情况,提出了地区农业资金安排使用方面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农业资金投入逐年下降,而支出逐年呈上升趋势;农业专项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影响在建设项目效益流失;县级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约占三分之一;少数县农业资金回收困难。三年来,全区支农资金用于平衡财政预算481.2万元,购置小汽车6.3万元,出借或抵扣23.6万元,其它方面挤占、挪用60.8万元。
(七)外资审计
全区审计机关对1991、1992两个年度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两年共造林10562公顷,到位资金1889万元。经审计主要问题有:贷款和受益分配手续不全;贷款不能及时到位;营林成本偏高和不实;少数造林单位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薄弱。1993年,全区审计机关还开展了世界银行贷款血防项目的审计。通过对外资审计,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提高利用外资项目的管理水平和外资使用效益。
(八)企业承包经营审计
全区审计机关在开展企业承包经营审计中,坚持了“先审计后兑现”和“分级分层次”的审计原则,重点放在促进企业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领导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服务。同时,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并为企业创造外部环境。1988至1993年,全区审计机关共开展承包经营审计169项,其中行署审计局对地直骨干企业进行承包经营审计40项。1991年8月,地区组织了由省审计局、冶金厅、贵池市政府派员参加的联合审计组,对贵池钢厂进行了承包经营终结审计。该厂自1988至1991年6月的三年半中累计亏损0.33亿元。针对存在问题,审计组向省政府贵钢协调小组作了汇报,为切实解决贵钢问题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控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1993年,行署审计局对地直8家骨干企业承包经营情况进行了审计,该8家企业1992年度实现利润405万元,指标完成率为113%,上交利润114万元,指标完成率为96.6%;国有资产增值2036万元,指标完成率为133.8%。主要承包指标完成情况较好。
(九)厂长(经理)任期终结审计
1986年至1993年底,全区审计机关共对53位厂长(经理)进行了任期终结审计。
(十)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区审计机关坚持审帮结合的原则,认真开展效益审计,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出谋划策。1992年7月,行署审计局对池州建筑材料厂、白水泥厂、造纸厂等三个企业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和调查。在分析影响效益诸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科技兴厂以及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质量管理等意见和建议,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好评。
(十一)财经法纪审计
财经法纪审计是审计监督的内容之一,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1991年池州地区作为遭受特大洪涝的重灾区之一,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关怀、支持和援助。全区共接受各类救灾款物1589万元。为了严肃财经法纪,确保救灾款物不被私分、截留、挪用并及时合理地分配到灾区和灾区群众手里,全区审计机关共抽调20人组成了5个审计组,对地、县(市)、民政局、卫生局、生救办、红十字会等单位接受、分配、管理使用救灾款物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审计。通过审计,对个别私分救灾衣被等违纪问题作了处理,严肃了财经法纪,保证了救灾款物的合理及时发放。
(一)财政审计
1990年以来,地区先后对石台、东至、贵池等县级财政审计了一至二遍。1990年5~6月间,行署审计局组织了自建局以来的昔次财政审计,即对石台县1989年度的财政决算审计。通过对全区县级财政审计,发现了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主要有:多列支出、少列收入、收入挂帐、改变资金用途、越权减免、多提各种周转金和提成以及税收征管等方面的问题。对审计中的问题,分别根椐不同情况作出收缴审计专户、调帐等审计处理决定,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开展县级财政审计,既促进了县级财税管理,又帮助县(市)领导摸清了家底,理清了发展思路,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审计
1989年9月,对地区人民银行1989年前三季的信贷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1991年6月又对地区农业银行1989年、1990年两个年度的自有资金和公款存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1993年下半年,全区审计机关根据中央关于整顿金融秩序的指示精神,对地、县人民银行以及各专业银行、保险公司自1992年以来的信贷、经营和财务收支等方面的情况在其自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审计。行署审计局审计了地区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查出主要问题有:违规拆借资金10791万元,违反结算资金2111.8万元。审计对于纠正不正之风,反腐倡廉和加强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三)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定期报送审计
1989年至1993年,全区审计机关对877个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进行了定期报送审计。审计资金总额27994万元。行署审计局分别对94个地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进行了定期报送审计,审计资金总额4565万元,查出违纪违规金额43万元。同时,对地直部门的定期审计实行了通报制度,引起了行署和地直部门、单位领导的重视。几年来,全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定期报送审计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1984~1986年,以月审和季审为主,覆盖面基本上达到100%;1987~1990年,以半年审和年审为主,强调审计一级预算重点单位,审计重点由预算内转向预算外;1991年以后,重点进一步突出,主要是政府部门。把“三多一差”(即预算外资金多、事业费多、罚没收入多、遵守财经制度纪律差)和“三有一多”(即有资金分配权、有预算外收入、有罚没收入、违反财经纪律问题较多)的单位作为审计重点,范围也进一步缩小。通过定期审计,促进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严肃了财经法纪,加强了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
(四)企业审计
1989年,对池州肉联厂1988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对该厂少报利润、收入挂帐、扩大支出、挤占成本、违控擅购小车问题分别作出了收缴、调帐、补办手续等处理决定,收缴审计专户9.58万元。1991年,行署审计局对地区邮电局1990年度财务收支、业务经营情况进行了审计。1993年行署审计局又审计了该局1992年财务收支、业务经营情况,对漏交税费2.05万元,予以收缴;同时,对挤占成本27.93万元处以10%的罚款,收缴审计专户。
(五)基建审计
1988年以来,全区审计机关开展了自筹基建资金来源、基建竣工决算、停缓建项目跟踪、建设项目开(复)工前重点建设项目等内容的基建审计,审查了基建项目的计划、资金、规模的真实性、合法性;对于全区控制基建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1989年,全区共审计了174个项目,建筑面积为83900平方米,投资额为1891万元,其中非生产性项目占77%。
(六)专项资金审计
全区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对农业、教育、待业养老保险等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特别是对农业资金开展了多次审计。1993年5月,全区审计机关对池州地区1990—1992年三年农业资金总体投入情况进行了审计及调查。审计单位89个,资金1.77亿元。根据审计情况,提出了地区农业资金安排使用方面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农业资金投入逐年下降,而支出逐年呈上升趋势;农业专项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影响在建设项目效益流失;县级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约占三分之一;少数县农业资金回收困难。三年来,全区支农资金用于平衡财政预算481.2万元,购置小汽车6.3万元,出借或抵扣23.6万元,其它方面挤占、挪用60.8万元。
(七)外资审计
全区审计机关对1991、1992两个年度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两年共造林10562公顷,到位资金1889万元。经审计主要问题有:贷款和受益分配手续不全;贷款不能及时到位;营林成本偏高和不实;少数造林单位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薄弱。1993年,全区审计机关还开展了世界银行贷款血防项目的审计。通过对外资审计,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提高利用外资项目的管理水平和外资使用效益。
(八)企业承包经营审计
全区审计机关在开展企业承包经营审计中,坚持了“先审计后兑现”和“分级分层次”的审计原则,重点放在促进企业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领导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服务。同时,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并为企业创造外部环境。1988至1993年,全区审计机关共开展承包经营审计169项,其中行署审计局对地直骨干企业进行承包经营审计40项。1991年8月,地区组织了由省审计局、冶金厅、贵池市政府派员参加的联合审计组,对贵池钢厂进行了承包经营终结审计。该厂自1988至1991年6月的三年半中累计亏损0.33亿元。针对存在问题,审计组向省政府贵钢协调小组作了汇报,为切实解决贵钢问题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控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1993年,行署审计局对地直8家骨干企业承包经营情况进行了审计,该8家企业1992年度实现利润405万元,指标完成率为113%,上交利润114万元,指标完成率为96.6%;国有资产增值2036万元,指标完成率为133.8%。主要承包指标完成情况较好。
(九)厂长(经理)任期终结审计
1986年至1993年底,全区审计机关共对53位厂长(经理)进行了任期终结审计。
(十)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区审计机关坚持审帮结合的原则,认真开展效益审计,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出谋划策。1992年7月,行署审计局对池州建筑材料厂、白水泥厂、造纸厂等三个企业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和调查。在分析影响效益诸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科技兴厂以及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质量管理等意见和建议,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好评。
(十一)财经法纪审计
财经法纪审计是审计监督的内容之一,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1991年池州地区作为遭受特大洪涝的重灾区之一,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关怀、支持和援助。全区共接受各类救灾款物1589万元。为了严肃财经法纪,确保救灾款物不被私分、截留、挪用并及时合理地分配到灾区和灾区群众手里,全区审计机关共抽调20人组成了5个审计组,对地、县(市)、民政局、卫生局、生救办、红十字会等单位接受、分配、管理使用救灾款物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审计。通过审计,对个别私分救灾衣被等违纪问题作了处理,严肃了财经法纪,保证了救灾款物的合理及时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