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中学教育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0),知府松墀创办池州府中学堂,区内始有中学教育。民国8年(1919),于贵池县城郭西街试院建省立六邑中学,时区内中学仅此一所。民国12年至31年,青阳、石埭、东流、至德等县与先后创办县立或私立初级中学。至民国38年,区内中学只有8所,其中省立完全中学1所,县立初级中学2所,私立初级中学5所,在校学生一共745人。
民国时期区内普通中学一览表
建国后,中学教育迅速发展。1949年,人民政权接管了各公立、私立中学,并根据“恢复整顿、逐步改造”的方针,对公立、私立中学适当进行调整和整顿,其中,将贵池县立初级中学并入省立贵池中学,更名为皖南区贵池中学,并取消原省立、县立学校的区别,一律改称公办学校;将东流县私立天柱中学和私立大光中学合并成立联合中学,对私立中学开始时采取“维持、扶植”办法。同时认真贯彻“向工农开门”方针,放宽入学年龄,帮助经济困难的工农子女入学。至1952年底,区内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在校学生1369人。
1957年,根据1956年10月安徽省首次文教工作会议“巩固成绩,提高质量,在人力、财力许可范围内积极发展文教事业”的精神,全区各中学普遍增加了班数,扩大了规模,贵池县新建了杏花村中学。1958年,青阳县初级中学和石埭县初级中学分别增设了高中部,青阳县庙前初级中学和贵池县殷汇初级中学开始招生上课。此外,不少区乡创办了民办中学,时称“农中”。是年,随着全国“大跃进”形势的迅猛发展,遵照省教育厅指示,全区各中学认真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普遍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除组织师生参加炼钢铁,支援山区“秋收”外,还办有农场、窑场、加工厂等。1959年6月,贵池中学被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1960年区内普通中学共有13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在校学生7747人。1961年至1962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农村初中和社办农中进行调整和压缩,控制全日制普通中学的发展。1963年贯彻执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以后,加强了对中学教育的领导,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中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64年,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区中学教育在调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至1965年,区内共有完全中学3所,在校学生802人;初级中学13所,在校学生3698人;农职业中学31所,在校学生887人。1968年秋,工人、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学校开始复课。翌年,改秋季毕业为春季毕业,中学改为五年制(初中3年,高中2年)。从1968年起,农村中学管理权限下放到公社,由贫下中农管理。与此同时,根据“上初中不出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的原则,各公社纷纷在初级中学设高中部,各大队纷纷就完小附设初中班。学校大批“师道遵严”、“智育第一”,实行“开门办学”,学工、学农被列为主要课程,考试制度被废除,升学实行推荐。1972年,整顿教育秩序,加强文化课教学,是年冬,初中升高中实行统一考试。据统计,1976年,区内共有完全中学33所,初级中学140所,小学附设初中班仅贵池、青阳两县有267处。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1978年,经拨乱反正,区内中学教育逐步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是年,确定贵池殷汇中学、东至第二中学和青阳中学为地区重点中学,同时,贵池中学恢复为省重点中学。1979年起,根据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中学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整和整顿,压缩高中规模,分期分批裁并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合理安排学校布局。1980年至1984年,区内完全中学分批先后由二年制恢复为三年制。1983年后,遵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革普通教育的决定”精神,积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适当调整普通高中,抓紧改办,创办农业、职业中学。1985年,区内普通中学调整为112所,其中,完全中学13所;改办、创办农、职业中学15所,其中,职业中学2所。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1987年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逐步建立,县负责管理县属学校(如普通完全中学、高级职业中学和示范初级中学)的人事、经费以及校舍修建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等;乡镇负责主管本乡镇初级中学的人事、经费以及校舍修建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等;并分别先后制定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1989年,根据“积极推进,因地制宜,稳步发展“的原则,分类提出了调整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意见,翌年,全区107个乡镇,规划为一类地区7个乡镇,人口14889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0.38%,1990年实现,1992年前验收;二类地区60个乡镇,1995年实现;三类地区36个乡镇,人口504502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5.19%,2000年实现;四类地区4个乡镇,人口5469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82%,2000年前主要抓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工作。嗣后,为确保一类地区按期实现普及,各县(市)纷纷采取措施,对一类地区乡镇实行政策倾斜。1990年9月,专署教委在东至县木塔乡召开集资建校现场会,大力宣传“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方针和木塔乡集资建校经验,提出对一类地区要实行全方位政策倾斜。1991年6月,专署教委在青阳沙济乡召开一类地区验收试点会。1992年4月,在石埭县贡溪乡召开一类地区达标验收培训会,强调要增强“达标意识”和“规划意识”。1993年3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后,专署即作出在全区开展争创“两基”县活动和增加教育投入的决定。6月,专署教委根据省政府下发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进度,在充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度调整了全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见表7)。10月,各县(市)先后召开争创“两基”县动员大会,至此,全区争创“两基”县活动经层层规划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是年,7个一类地区乡镇全部进入验收阶段,其中石埭县贡溪乡“普九”各项工作经专署检查验收全部达到省颁合格标准。
池州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进度表
附:普通高中选介
贵池中学贵池中学位于贵池市池州镇九华街。前身是贵池县立高等小学堂,由本邑举人王源翰、秀才王静甫等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县署废址创办。民国16年改为贵池县立初级中学,民国24年,改为“贵池县农林科职业学校”;民国27年秋,因日机轰炸被迫停办,民国28年秋,迁本县峡川柯村,易名“贵池县私立战时中学”;民国29年,迁棠溪庄村,民国30年秋,迁棠溪花庙罗村,恢复“贵池县立初级中学”校名;民国34年秋,迁回原址,民国38年7月与国立八中分校合并,命名为“皖南区贵池中学”。1952年随行政区划变动定名为“安徽省贵池中学”,1961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
建国后,学校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有了很大发展,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赞誉。自1978年以来,该校共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3200多人;在全国、全省的学科竞赛中,该校学生共有210多人次获奖。先后有11位教师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文明礼貌月”先进集体,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省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省中小学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校园绿化知识竞赛先进单位,全国“活跃的中学生活”先进学校,全国“寻伟人足迹,学雷锋榜样”理想教育活动优胜单位,1993年被评为“安徽省花园式学校”。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学生1400多人,教职工131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27人,一级教师38人。校园占地面积90亩,校舍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图书馆图书7万余册。实验设备比较齐全,有实验室、微机室、放映室、暗房、化学展览室、植物园等。有运动场地2.7万平方米。此外,还有校办农场、印刷厂、食品厂、商店、理发店等,年总产值60余万元。
东至二中东至县第二中学位于东至县城尧城东路,创建于1974年,初为东方红中学(即东至一中)分部,不久即定为现名,独立办学。1978年4月定为县重点中学,同年5月定为地区重点中学,首任校长邓书良。学校初建时,仅有两幢简陋的平房和一个排球场大的操场。学校占地62亩,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礼堂、宿舍楼等13幢,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学生由198人增至1740人(26个教学班),教职工由12人增至128人(其中高级教师17人,一级教师49人)。学校以“发愤攻读,振兴中华”为校训,学风浓厚;建校20年来,共向省内外高校输送新生2583人,年均172人。1990年,266人。1978年后,各学科竞赛获省以上奖级的学生216人次。1986年学校被评为安庆行署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安徽省绿化先进单位,1987年被评为安庆行署四化建设先进集体和东至县文明单位,1989年,校长陶德甫被国家教委予“全国模范教育工作者”称号,1993年,学校被评为“安徽省花园式学校”。
九华中学青阳县九华中学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1958年6月创办。该校始建于庙前河西赵村张氏宗祠,初中建制,学生180人,教职工14人,其中专任教师6人。1970年始招高一新生,改为完中建制。因校舍、民舍掺杂,且宅基有限,学校难以发展,1974年择地庙前街下河滩着手新建,1976年秋全校迁入新址。学校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8534平方米;东眺莲花雄峰,西邻长河碧流,南吞九华灵山秀色,环境十分优美。学校先后被评为县、地、省勤俭办学先进单位。1977年起,该校高中毕业生录取大专院校比率,连续2年居全县第一。1978年,全校学生491人中有260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居全省完全中学之首,先后受到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和省体委、省教育厅的表彰和奖励。翌年春,因办学成绩优异,受到省人民政府嘉奖。据不完全统计,在1977年后考取高校的毕业生中,有30余人考取研究生。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863人,有教职工95人,教学设施基本配套。
民国时期区内普通中学一览表
建国后,中学教育迅速发展。1949年,人民政权接管了各公立、私立中学,并根据“恢复整顿、逐步改造”的方针,对公立、私立中学适当进行调整和整顿,其中,将贵池县立初级中学并入省立贵池中学,更名为皖南区贵池中学,并取消原省立、县立学校的区别,一律改称公办学校;将东流县私立天柱中学和私立大光中学合并成立联合中学,对私立中学开始时采取“维持、扶植”办法。同时认真贯彻“向工农开门”方针,放宽入学年龄,帮助经济困难的工农子女入学。至1952年底,区内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在校学生1369人。
1957年,根据1956年10月安徽省首次文教工作会议“巩固成绩,提高质量,在人力、财力许可范围内积极发展文教事业”的精神,全区各中学普遍增加了班数,扩大了规模,贵池县新建了杏花村中学。1958年,青阳县初级中学和石埭县初级中学分别增设了高中部,青阳县庙前初级中学和贵池县殷汇初级中学开始招生上课。此外,不少区乡创办了民办中学,时称“农中”。是年,随着全国“大跃进”形势的迅猛发展,遵照省教育厅指示,全区各中学认真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普遍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除组织师生参加炼钢铁,支援山区“秋收”外,还办有农场、窑场、加工厂等。1959年6月,贵池中学被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1960年区内普通中学共有13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在校学生7747人。1961年至1962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农村初中和社办农中进行调整和压缩,控制全日制普通中学的发展。1963年贯彻执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以后,加强了对中学教育的领导,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中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64年,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区中学教育在调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至1965年,区内共有完全中学3所,在校学生802人;初级中学13所,在校学生3698人;农职业中学31所,在校学生887人。1968年秋,工人、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学校开始复课。翌年,改秋季毕业为春季毕业,中学改为五年制(初中3年,高中2年)。从1968年起,农村中学管理权限下放到公社,由贫下中农管理。与此同时,根据“上初中不出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的原则,各公社纷纷在初级中学设高中部,各大队纷纷就完小附设初中班。学校大批“师道遵严”、“智育第一”,实行“开门办学”,学工、学农被列为主要课程,考试制度被废除,升学实行推荐。1972年,整顿教育秩序,加强文化课教学,是年冬,初中升高中实行统一考试。据统计,1976年,区内共有完全中学33所,初级中学140所,小学附设初中班仅贵池、青阳两县有267处。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1978年,经拨乱反正,区内中学教育逐步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是年,确定贵池殷汇中学、东至第二中学和青阳中学为地区重点中学,同时,贵池中学恢复为省重点中学。1979年起,根据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中学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整和整顿,压缩高中规模,分期分批裁并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合理安排学校布局。1980年至1984年,区内完全中学分批先后由二年制恢复为三年制。1983年后,遵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革普通教育的决定”精神,积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适当调整普通高中,抓紧改办,创办农业、职业中学。1985年,区内普通中学调整为112所,其中,完全中学13所;改办、创办农、职业中学15所,其中,职业中学2所。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1987年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逐步建立,县负责管理县属学校(如普通完全中学、高级职业中学和示范初级中学)的人事、经费以及校舍修建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等;乡镇负责主管本乡镇初级中学的人事、经费以及校舍修建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等;并分别先后制定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1989年,根据“积极推进,因地制宜,稳步发展“的原则,分类提出了调整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意见,翌年,全区107个乡镇,规划为一类地区7个乡镇,人口14889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0.38%,1990年实现,1992年前验收;二类地区60个乡镇,1995年实现;三类地区36个乡镇,人口504502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5.19%,2000年实现;四类地区4个乡镇,人口5469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82%,2000年前主要抓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工作。嗣后,为确保一类地区按期实现普及,各县(市)纷纷采取措施,对一类地区乡镇实行政策倾斜。1990年9月,专署教委在东至县木塔乡召开集资建校现场会,大力宣传“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方针和木塔乡集资建校经验,提出对一类地区要实行全方位政策倾斜。1991年6月,专署教委在青阳沙济乡召开一类地区验收试点会。1992年4月,在石埭县贡溪乡召开一类地区达标验收培训会,强调要增强“达标意识”和“规划意识”。1993年3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后,专署即作出在全区开展争创“两基”县活动和增加教育投入的决定。6月,专署教委根据省政府下发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进度,在充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度调整了全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见表7)。10月,各县(市)先后召开争创“两基”县动员大会,至此,全区争创“两基”县活动经层层规划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是年,7个一类地区乡镇全部进入验收阶段,其中石埭县贡溪乡“普九”各项工作经专署检查验收全部达到省颁合格标准。
池州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进度表
附:普通高中选介
贵池中学贵池中学位于贵池市池州镇九华街。前身是贵池县立高等小学堂,由本邑举人王源翰、秀才王静甫等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县署废址创办。民国16年改为贵池县立初级中学,民国24年,改为“贵池县农林科职业学校”;民国27年秋,因日机轰炸被迫停办,民国28年秋,迁本县峡川柯村,易名“贵池县私立战时中学”;民国29年,迁棠溪庄村,民国30年秋,迁棠溪花庙罗村,恢复“贵池县立初级中学”校名;民国34年秋,迁回原址,民国38年7月与国立八中分校合并,命名为“皖南区贵池中学”。1952年随行政区划变动定名为“安徽省贵池中学”,1961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
建国后,学校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有了很大发展,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赞誉。自1978年以来,该校共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3200多人;在全国、全省的学科竞赛中,该校学生共有210多人次获奖。先后有11位教师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文明礼貌月”先进集体,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省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省中小学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校园绿化知识竞赛先进单位,全国“活跃的中学生活”先进学校,全国“寻伟人足迹,学雷锋榜样”理想教育活动优胜单位,1993年被评为“安徽省花园式学校”。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学生1400多人,教职工131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27人,一级教师38人。校园占地面积90亩,校舍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图书馆图书7万余册。实验设备比较齐全,有实验室、微机室、放映室、暗房、化学展览室、植物园等。有运动场地2.7万平方米。此外,还有校办农场、印刷厂、食品厂、商店、理发店等,年总产值60余万元。
东至二中东至县第二中学位于东至县城尧城东路,创建于1974年,初为东方红中学(即东至一中)分部,不久即定为现名,独立办学。1978年4月定为县重点中学,同年5月定为地区重点中学,首任校长邓书良。学校初建时,仅有两幢简陋的平房和一个排球场大的操场。学校占地62亩,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礼堂、宿舍楼等13幢,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学生由198人增至1740人(26个教学班),教职工由12人增至128人(其中高级教师17人,一级教师49人)。学校以“发愤攻读,振兴中华”为校训,学风浓厚;建校20年来,共向省内外高校输送新生2583人,年均172人。1990年,266人。1978年后,各学科竞赛获省以上奖级的学生216人次。1986年学校被评为安庆行署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安徽省绿化先进单位,1987年被评为安庆行署四化建设先进集体和东至县文明单位,1989年,校长陶德甫被国家教委予“全国模范教育工作者”称号,1993年,学校被评为“安徽省花园式学校”。
九华中学青阳县九华中学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1958年6月创办。该校始建于庙前河西赵村张氏宗祠,初中建制,学生180人,教职工14人,其中专任教师6人。1970年始招高一新生,改为完中建制。因校舍、民舍掺杂,且宅基有限,学校难以发展,1974年择地庙前街下河滩着手新建,1976年秋全校迁入新址。学校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8534平方米;东眺莲花雄峰,西邻长河碧流,南吞九华灵山秀色,环境十分优美。学校先后被评为县、地、省勤俭办学先进单位。1977年起,该校高中毕业生录取大专院校比率,连续2年居全县第一。1978年,全校学生491人中有260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居全省完全中学之首,先后受到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和省体委、省教育厅的表彰和奖励。翌年春,因办学成绩优异,受到省人民政府嘉奖。据不完全统计,在1977年后考取高校的毕业生中,有30余人考取研究生。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863人,有教职工95人,教学设施基本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