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妇幼保健
(一)妇女保健
妇女保健工作包括: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新法接生、妇女劳动保护和妇科病查治等。
婚前检查1985年至1989年,东至、青阳、贵池保健所相继开设了婚前检查门诊。1985年6月,东至县在婚前检查中,发现6对男、女青年为近亲血缘关系,经宣传解除了恋爱关系。1988年,青阳县妇幼保健站始对蓉城、木镇、乔木、杨田、沙齐、陵阳2镇4乡开展婚前检查,至1989年,共查941对,为杜绝近亲结婚、优生优育奠定了基础。1990年,贵池、青阳、东至等县(市)保健站,对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镇实行婚前检查制度。共婚检5276人,查出患病117人,患病率为2.2%。其中,遗传性疾病25例,其他系统疾病8例。对查出患者给予合理治疗和分类指导。1991年,贵池市保健站在进行婚查的同时,向新婚夫妇印发了《致新婚夫妇一封信》,以提供婚育知识宣教和优生咨询服务。同时,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使乡镇的受检率达95.2%。1992年10月,专署民政局、卫生局联合印发《全区妇幼卫生工作“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规划总目标中提出的婚前健康检查率,要求1995年以县为单位达80%以上,2000年以乡为单位达95%以上。是年,石埭县婚前检查开始起步。
孕产妇围产期系统管理1958年,各地创办人民公社产院,不少产妇大都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1979年,各地相继开展围产期系统管理,内容为产前检查、记录、产时记录和产后访视等。至1980年,青阳、东至县开展妇女围产期保健试点工作。东至县在尧渡、东流、大渡口三镇进行试点。凡孕娠已达到28周的即开始定期作产前检查,发现高危孕娠即严密监视,上门指导,纠正胎位。尧渡镇渔业大队女社员张菊香经上门检查时,发现高危孕娠已达6个月。通过长期监护,定期上门检查,纠正胎位直至安全分娩,产后访视母婴健康。1985年,青阳县以蓉城镇和木镇为试点,开展了孕产妇系统管理。每个妇女从怀孕3个月逐人登记、检查、建卡,实行孕妇挂牌制,每月核对一次。从妊娠6至7个月开始每月查一次,8至9个月开始半月检查一次,最后一个月每周检查一次,一直管到产后42天,并印制孕管卡3万人份。1989年7月起,贵池市对原城关镇范围内的孕产妇实行了系统管理,建孕管卡3670份,对每一个孕产妇产检平均达到五次,最多者达8次。查出高危妊娠14例,胎位异常98例,均给予及早矫治。
孕期保健工作起步较迟,1990年始,各县(市)保健站开始进行孕产妇系统管理试点工作。共管理孕妇2993人,建卡2908人,建卡率97%。1991年,贵池市保健站,逐步实行母子系统管理。全年孕妇早期建立保健卡率达95%。具体做法:从孕妇怀孕16周开始,给予建立保健卡到产后42天,实行母子共同管理的办法。主要包括:定期产前检查,落实科学接生,建立新生儿保健卡及儿童免疫接种卡,产后访视及产褥期卫生指导。
1992年,全区共接受检查并建立孕管卡2793人,早孕检查1564人,产检≥5次以上的1582人。1993年,全区共有32个乡(镇)开展了孕产妇管理工作,其覆盖率37%。其中石埭县14个乡开展了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其覆盖率93.75%;东至县24个乡中的72个村,开展了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覆盖率21.4%;青阳县8个乡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覆盖率42%;贵池市在城区2个镇范围内开展了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其覆盖率仅7.4%,坚持系统管理标准,对每一孕产妇都进行认真的保健,并对高危产妇进行筛选,共筛选出高危妊娠百余例,给予精心的治疗、纠正、处理、确保安全分娩。至是年底,全区产妇总数为17978人,建卡率20.27%,早孕建卡率14.85%。
普及新法接生建国前妇幼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全区无妇幼卫生机构。过去妇女生孩子都在家中,一般请当地有经验的中老年妇女(俗称接生婆)采用旧法接生。产妇生产有取卧位,也有取坐位和站着,遇有难产,多半求神拜佛。也有用旧草鞋、扁担压挤产妇腹部以迫胎儿出生。甚至采取粗暴手段,强拉蛮扯,引起产妇大出血、感染、会阴撒裂、造成产妇和胎儿死亡者不胜枚举。
从1950年起,各地从农村选拔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热心从事接生工作的女青年中,挑选接生员进行培训。培训期为15—30天。培训内容:妇女的生理解剖知识,判断胎儿,保护会阴,消毒脐带,产时无菌操作和处理一般性难产和新生儿假死急救等基本接生技术。是年,贵池全县新法接生率仅占0.65%,新生儿破伤风率高达80%。到1990年,全区新法接生率达98%。但在一些边远地区仍有少数采用旧法接生。据统计:1990至1993年,旧法接生1285人,旧法接生率1.56%。全区新法接生82906人,新法接生率达98.8%,其中住院分娩26059人,科学分娩27906人,小儿破伤风发病56人,破伤风发病率6.7/万。产妇死亡率为8/万。
妇女劳动保护50年代,全区城乡开始推行妇女“四期”(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劳动保护制度。在农村妇女参加生产劳动时,各地按照妇女的生理特点,适当分配工作,强调“三调三不调”,即月经期调干不调湿(调做不接触冷水的工作),孕期调轻不调重(调做劳动强度不大的工作),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劳动地点调至离家较近的地方)。1958年,各级妇女保健人员配合妇女干部,深入工厂、农村宣传妇女的生理特点和“三调三不调”的必要性。各地基本做到,妇女经期不下水田,孕期不做重活、弯腰农活,产期实行新法接生,产后休假30天,哺乳期分配离家近的活,便于喂乳。在工厂,产前根据职工不同情况给予一定时间的休假,产后规定42天假不扣工资待遇。1962年,各县进一步加强了妇女劳动保护制度,城镇实行“四期”挂牌制,对患有尿痿、子宫脱垂的妇女照顾做轻活,评底分或不评底分。70年代,在实行妇女“四期”劳动保护基础上,又增加妇女“更年期”保护,统称“五期”保护。1978年,全区城镇、工矿企业普遍建立妇女卫生室和哺乳室,进一步宣传妇女五期劳动保护。青阳县缫丝厂、棉织厂对怀孕7个月女工调换较适应性的工作。对哺乳期女工不上大夜班。1992年8月,地区妇保所按照省妇幼卫生基础方案要求,开展了妇幼卫生基础调查工作。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确定了9个乡(镇)、11个居民委员会和机关单位为调查点,共调查人口164173人。1993年4月,地区妇保所,在全区地直108个单位的16—60岁女职工进行了逐人登记和建档工作。建档人数共2768人。
妇女疾病查治子宫脱垂和尿痿,在农村妇女中发病较多,患者痛苦不堪。建国初期,为了配合妇女劳动保护的宣传工作,各县开展了对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调查和治疗。1959年,遵照省卫生厅“关于进行闭经、子宫脱垂等妇科病的调查防治工作”的指示,由省妇幼卫生队、贵池县妇幼保健站及其公社保健员联合组织的妇科病防治试点工作队,分别在池阳、殷汇两个公社三个大队进行妇科病抽样调查和防治工作。共收治患者49人,治愈19人,治愈率39%。东至、青阳等县,在省妇幼卫生队技术指导下,采取马蜂窝蒸水熏洗、明矶纱布填塞、酒精宫颈注射口服中药金樱子根汤及上子宫托等治疗方法,治疗子宫脱垂病人。60年代初,由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营养缺乏,妇女劳动强度过大,严重体虚,消瘦,妇女子宫脱垂和闭经骤增。1961年至1962年,贵池、东至、青阳等县组织医务人员,妇女干部深入城乡开展“四病”(浮肿、干瘦、子宫脱垂、闭经)普查普治工作。贵池县组织466名医务人员和317名妇女干部经过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共查出妇科病人12583人(占全县妇女总数7%),其中子宫脱垂有6635人。并在农村设治疗点121个,治愈8823人,其中治愈子宫脱垂470人。1990至1992年全区共发现子宫脱垂病人26人,尿瘘5人,查出的病人都给予及时治疗。1992年,地县(市)两级妇保人员,为全区11896名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其中发现宫颈癌患者6人。1993年,地区妇保所在门诊开展保健、咨询、诊治妇科常见病的同时,采取上门服务或组织来门诊检查的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妇科病的普查以及防癌普查工作。是年,受检9580人次,患病5033人,患病率52.54%。对于不同疾病,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对患宫颈Ⅰ—Ⅱ度糜烂的妇女,采用自行配制的复方烫伤糊(加有抗菌素)局部涂布后效果显著。
(二)儿童保健
儿童保健主要包括儿童健康检查及智力测定、预防接种、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托幼机构的卫生指导,城乡散居儿童的系统管理等工作。
儿童健康检查及疾病防治1951至1961年,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如青阳、东至、贵池等县能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城镇、机关和小学进行儿童健康检查。此后,每年“六一”儿童节进行儿童体检形成了制度。1961至1962年,贵池县对部分地区4343名营养不良的病儿进行查治,共治疗3542人。“六一”节又对县城864名小学生进行体检。1962年,该县幼儿园儿童经检查,发现患蛔虫病甚多,患病率高达60%,当即进行驱蛔治疗。1979年,东至县在全县开展幼儿蛔虫普查普治,配合县防疫站对5万名儿童进行驱蛔治疗。是年,石埭县卫生部门开始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健康检查,共检756人,患病436人,占受检人数的57.6%。1981年,贵池、青阳、石台等县的保健部门,配合妇联、工会、共青团组织,对县直机关、厂矿、公社幼儿园13212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同年,部分县每年为独生子女进行体检。1988年起,贵池县对城内0—7周岁儿童实行保健保偿责任制试点工作。其内容:从出生到24小时内,即建卡开始进行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婴幼儿喂养指导,早期教育指导,定期健康检查,进行生长发育评介,及时矫正缺陷,定期预防接种和病弱儿童的重点管理。1988至1989年“六一”儿童节,青阳、东至各乡(镇)卫生院及县保健所医务人员分别对各乡(镇)及城镇托幼儿机构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共检18223人,查出患有各种疾病儿童5536人,共矫治3058人。1990至1991年,全区儿童健康检查32755人,患病12962人,患病率40%。其中营养不良1508人,龋齿7733人,砂眼1062人,先天性心脏病32人,先天性畸形16人,其他疾病2612人,并给予及时矫治940人,矫治率7.26%。
1991年,全区对城镇散居儿童实行系统管理,全区管理2333人,建卡2173人,建卡率为93%。同年,“六一”儿童节,地区妇保所在本站附近进行儿童营养和健康咨询活动,共接待210人次的咨询和体检。
1992年,地区妇保所深入8个矿幼儿园,进行儿童体检。全年儿童体检12077人,其中0—2岁4412人,3—6岁7665人,受检率完成省所下达任务的60%。检查结果:0—2岁儿童体重小于二个标准差有322人;3—6岁体重小于二个标准差601人。患佝偻病318人,小儿贫血410人,给予及时矫治和健康指导。
1993年,全区共对29581名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超额完成了全年儿童体检任务。同期,各地进行了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对体重低于2个标准差的1462人进行保健指导;对306名佝镂病和1350名贫血儿童进行了治疗。同年,地区妇保所对地直单位幼儿园进行了血红蛋白测定,共检752人,其中轻度贫血431例,占57.31%,重度贫血100例,占13.03%
托儿机构与保健指导1950年始,东至、青阳、石台等县城镇开办托儿所,各县农村也办了不少农忙托儿所,解决了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后顾之忧。是年,东至县城始建托儿所,配有幼儿教师。石埭县广阳小学附设幼儿班,入学幼儿30人,配有教员1人。1956年,青阳县农村开始建立农忙互助托儿组和幼儿班,保教人员大都是新法接生员。到1959年,该县共办托儿所1360个,幼儿园30所。共有儿童14163人,其中3—7岁儿童2577人。同时在城关幼儿园(现蓉城镇幼儿园)办起儿童食堂、游乐场,置有多样化环具。1958至1960年,东至县共办农村托儿所1788所,入托儿童15553名;幼儿园300所,入园儿童5447名。同时,为农村托儿所、幼儿园培训保育员6752人。由于当时一哄而起,未能巩固以致全部解体。70年代,石埭县15个公社(镇)大办幼儿园,到1972年,该县幼儿班增至163个,入园(班)幼儿2020名,教职工163人,由于绝大多数幼儿园(班)的设备简陋,教材缺乏,无法实施正规的学龄前教育,因而开办的时间均不长,至1978年仅存幼儿园2所,入园幼儿降至138名。
1979年,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各县均设幼儿教育委员会,使幼儿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各县有常设托幼所(社队)、厂矿幼儿园77所,儿童510人,保育员36人。
1990年,全区共有托儿所、幼儿园机构195所。为提高儿童健康质量,各县(市)妇幼保健站,经常深入托幼组织进行卫生指导,督促执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同时开办儿童门诊,建卡儿童按四、二、一体检制度,定期进行体检和保健指导,并作出儿童生长发育评价。1992年,地区妇保所在“六一”儿童节期间,走上街头,开展儿童保健咨询、义诊和科学育儿知识宣传。在“母乳喂养宣传日”,开展了母乳喂养好的宣传。
1993年,各县(市)妇保站对入托儿童建立花名册和健康档案。定期到幼儿园检查《幼儿园、托儿所卫生保键制度》落实情况,东至、青阳幼儿园各班级都张贴了卫生保健制度。贵池市直幼儿园建立了卫生保健制度,实行幼儿每人一巾一杯制,杯巾每天消毒一次,开展晨前检查,口腔喷防龋水,切实做到保教并重,有效地保障了幼儿的健康。
(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建国初期,我国“早婚、早育、多生”的情况比较普遍。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各县始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宣传对象以已婚妇女为主。卫生部门免费供应避孕药物和避孕工具。1956年,中央卫生部提出“节制生育”的号召,此后,1957至1958年,各县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和技术传授工作。利用展览会、图片、模型、会议等方式宣传计划生育的意义和避孕知识。青阳、东至等县妇幼保健站和妇联分别在文化馆、集镇共举办6次妇幼卫生和避孕展览,观众达8652人。下发避孕宣传材料10000余份,对推动计划生育起到应有的作用。1960年以后,各县逐渐在县区医院施行“四项手术”(即人工流产、放、取节育环、结轧输卵管、结轧输精管)。1970年开始,各县区级医院能施行“四项手术”的医务人员逐年增加。避孕、节育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1972年起,贵池、东至、青阳等县进行节育手术技术培训。是年,全区有5万多人实行节育措施。
(四)妇幼保健网的建立与发展
建国前,本区没有专门的妇幼保健机构设施,卫生院也未设妇产科,东流县卫生院有一助产士,但设备简陋,有名无实。
为了适应全区妇幼保健工作发展的需要,1950年下半年,青阳县卫生院配助产士3人,专司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石埭县卫生院设妇幼保健股。1951年开始,贵池、石台等县建立妇幼保健站。贵池县妇幼保健站配备助产士2人和助产员3人。并相继在乌沙、殷汇、梅街、观前、占大等区增设6所区妇幼保健站,全县共有助产士9人,保健员3人,合计12人。区保健站属县站统一领导。由于医务人员不足,其他各区则成立群众性的妇幼保建委员会。由区长和区妇联、农会、青年团、武装部的干部以及教师等人组成,负责推行各区妇幼保健工作。1954年,青阳县妇幼卫生保健站成立,附设于县卫生院妇产科,有助产士2人,保健员1人。1953年,东流、至德两县成立妇幼保健站,附设于县医院,各配备2名专业人员开展新法接生工作。1956年,东流至德县又增设大渡口、昭潭、泥溪卫生所,各配备妇幼专业人员1人。两县合计有专业人员11人。1958年,贵池县卫生系统进行机构调整,保健站并入县医院,称保健股。六个区保健站也于同年并入所在公社卫生院。东流、至德县先后开设尧渡、胜利妇产院及张溪、白笏接生站。1962年,恢复贵池县妇幼保健站的建制,原并入公社卫生院的妇幼保健人员仍归属县站统一领导,作为县站派驻该公社执行妇幼保健任务。是年,青阳县妇幼保健站和县医院分开,站址设于蓉城东门(今县缫纱厂)。1963年,青阳县妇幼保健站复并入县医院妇产科,有助产士8人,保健员1人。1965年该站正式与县医院分开,站址设于卫生局院内(今址)。
1979年,全区县级妇幼保健站(所)共有妇幼保健工作人员35人,其中妇幼保健技术人员29人。1981至1985年,贵池、东至县相继开设了妇幼保健门诊,贵池县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主管医师1人,妇幼保健医师4人,医士1人,助产士3人,化验室1人,行管人员2人。28个区、社卫生院都配备了妇幼保健人员。全县有接生员374名。又增添了电冰箱、显微镜、电动吸引器、无影灯、紫外线灯等医疗设备,设简易床两张。到1985年,东至县妇幼保健站有职工1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85%。区、乡妇保人员共58人,其中23名助产士能做计划生育四项手术,6名保健员可做计划生育三项手术和一般难产处理,如胎盘剥离、会阴缝合等。胜利、张溪、官港、葛公、昭潭等区中心卫生院妇产科可解决难产急救。在外科医生的配合下,可开展剖腹产、子宫脱垂次全切,尿瘘修补等手术。1989年3月,贵池县妇幼保健站更名为市妇幼保健站。全站工作人员13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管医师4人,医师4人,检验士1人,护士1人,行管人员2人。有26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专职妇保人员。全市不脱产的新法接生员298人。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妇幼保健网络。是年,成立地区预防保健中心。内设防疗科和妇保科。1992年7月,在预防保健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地区妇幼保健所,内设妇保科、儿保科、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科,并开设妇保、儿保门诊、计划生育、不孕症专科门诊。至1993年止,全区共有县及县以上妇幼保健机构5个,业务人员58人。乡(镇)妇幼保健机构86个,业务人员88人。村级妇保业务人员905人。
妇女保健工作包括: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新法接生、妇女劳动保护和妇科病查治等。
婚前检查1985年至1989年,东至、青阳、贵池保健所相继开设了婚前检查门诊。1985年6月,东至县在婚前检查中,发现6对男、女青年为近亲血缘关系,经宣传解除了恋爱关系。1988年,青阳县妇幼保健站始对蓉城、木镇、乔木、杨田、沙齐、陵阳2镇4乡开展婚前检查,至1989年,共查941对,为杜绝近亲结婚、优生优育奠定了基础。1990年,贵池、青阳、东至等县(市)保健站,对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镇实行婚前检查制度。共婚检5276人,查出患病117人,患病率为2.2%。其中,遗传性疾病25例,其他系统疾病8例。对查出患者给予合理治疗和分类指导。1991年,贵池市保健站在进行婚查的同时,向新婚夫妇印发了《致新婚夫妇一封信》,以提供婚育知识宣教和优生咨询服务。同时,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使乡镇的受检率达95.2%。1992年10月,专署民政局、卫生局联合印发《全区妇幼卫生工作“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规划总目标中提出的婚前健康检查率,要求1995年以县为单位达80%以上,2000年以乡为单位达95%以上。是年,石埭县婚前检查开始起步。
孕产妇围产期系统管理1958年,各地创办人民公社产院,不少产妇大都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1979年,各地相继开展围产期系统管理,内容为产前检查、记录、产时记录和产后访视等。至1980年,青阳、东至县开展妇女围产期保健试点工作。东至县在尧渡、东流、大渡口三镇进行试点。凡孕娠已达到28周的即开始定期作产前检查,发现高危孕娠即严密监视,上门指导,纠正胎位。尧渡镇渔业大队女社员张菊香经上门检查时,发现高危孕娠已达6个月。通过长期监护,定期上门检查,纠正胎位直至安全分娩,产后访视母婴健康。1985年,青阳县以蓉城镇和木镇为试点,开展了孕产妇系统管理。每个妇女从怀孕3个月逐人登记、检查、建卡,实行孕妇挂牌制,每月核对一次。从妊娠6至7个月开始每月查一次,8至9个月开始半月检查一次,最后一个月每周检查一次,一直管到产后42天,并印制孕管卡3万人份。1989年7月起,贵池市对原城关镇范围内的孕产妇实行了系统管理,建孕管卡3670份,对每一个孕产妇产检平均达到五次,最多者达8次。查出高危妊娠14例,胎位异常98例,均给予及早矫治。
孕期保健工作起步较迟,1990年始,各县(市)保健站开始进行孕产妇系统管理试点工作。共管理孕妇2993人,建卡2908人,建卡率97%。1991年,贵池市保健站,逐步实行母子系统管理。全年孕妇早期建立保健卡率达95%。具体做法:从孕妇怀孕16周开始,给予建立保健卡到产后42天,实行母子共同管理的办法。主要包括:定期产前检查,落实科学接生,建立新生儿保健卡及儿童免疫接种卡,产后访视及产褥期卫生指导。
1992年,全区共接受检查并建立孕管卡2793人,早孕检查1564人,产检≥5次以上的1582人。1993年,全区共有32个乡(镇)开展了孕产妇管理工作,其覆盖率37%。其中石埭县14个乡开展了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其覆盖率93.75%;东至县24个乡中的72个村,开展了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覆盖率21.4%;青阳县8个乡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覆盖率42%;贵池市在城区2个镇范围内开展了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其覆盖率仅7.4%,坚持系统管理标准,对每一孕产妇都进行认真的保健,并对高危产妇进行筛选,共筛选出高危妊娠百余例,给予精心的治疗、纠正、处理、确保安全分娩。至是年底,全区产妇总数为17978人,建卡率20.27%,早孕建卡率14.85%。
普及新法接生建国前妇幼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全区无妇幼卫生机构。过去妇女生孩子都在家中,一般请当地有经验的中老年妇女(俗称接生婆)采用旧法接生。产妇生产有取卧位,也有取坐位和站着,遇有难产,多半求神拜佛。也有用旧草鞋、扁担压挤产妇腹部以迫胎儿出生。甚至采取粗暴手段,强拉蛮扯,引起产妇大出血、感染、会阴撒裂、造成产妇和胎儿死亡者不胜枚举。
从1950年起,各地从农村选拔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热心从事接生工作的女青年中,挑选接生员进行培训。培训期为15—30天。培训内容:妇女的生理解剖知识,判断胎儿,保护会阴,消毒脐带,产时无菌操作和处理一般性难产和新生儿假死急救等基本接生技术。是年,贵池全县新法接生率仅占0.65%,新生儿破伤风率高达80%。到1990年,全区新法接生率达98%。但在一些边远地区仍有少数采用旧法接生。据统计:1990至1993年,旧法接生1285人,旧法接生率1.56%。全区新法接生82906人,新法接生率达98.8%,其中住院分娩26059人,科学分娩27906人,小儿破伤风发病56人,破伤风发病率6.7/万。产妇死亡率为8/万。
妇女劳动保护50年代,全区城乡开始推行妇女“四期”(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劳动保护制度。在农村妇女参加生产劳动时,各地按照妇女的生理特点,适当分配工作,强调“三调三不调”,即月经期调干不调湿(调做不接触冷水的工作),孕期调轻不调重(调做劳动强度不大的工作),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劳动地点调至离家较近的地方)。1958年,各级妇女保健人员配合妇女干部,深入工厂、农村宣传妇女的生理特点和“三调三不调”的必要性。各地基本做到,妇女经期不下水田,孕期不做重活、弯腰农活,产期实行新法接生,产后休假30天,哺乳期分配离家近的活,便于喂乳。在工厂,产前根据职工不同情况给予一定时间的休假,产后规定42天假不扣工资待遇。1962年,各县进一步加强了妇女劳动保护制度,城镇实行“四期”挂牌制,对患有尿痿、子宫脱垂的妇女照顾做轻活,评底分或不评底分。70年代,在实行妇女“四期”劳动保护基础上,又增加妇女“更年期”保护,统称“五期”保护。1978年,全区城镇、工矿企业普遍建立妇女卫生室和哺乳室,进一步宣传妇女五期劳动保护。青阳县缫丝厂、棉织厂对怀孕7个月女工调换较适应性的工作。对哺乳期女工不上大夜班。1992年8月,地区妇保所按照省妇幼卫生基础方案要求,开展了妇幼卫生基础调查工作。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确定了9个乡(镇)、11个居民委员会和机关单位为调查点,共调查人口164173人。1993年4月,地区妇保所,在全区地直108个单位的16—60岁女职工进行了逐人登记和建档工作。建档人数共2768人。
妇女疾病查治子宫脱垂和尿痿,在农村妇女中发病较多,患者痛苦不堪。建国初期,为了配合妇女劳动保护的宣传工作,各县开展了对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调查和治疗。1959年,遵照省卫生厅“关于进行闭经、子宫脱垂等妇科病的调查防治工作”的指示,由省妇幼卫生队、贵池县妇幼保健站及其公社保健员联合组织的妇科病防治试点工作队,分别在池阳、殷汇两个公社三个大队进行妇科病抽样调查和防治工作。共收治患者49人,治愈19人,治愈率39%。东至、青阳等县,在省妇幼卫生队技术指导下,采取马蜂窝蒸水熏洗、明矶纱布填塞、酒精宫颈注射口服中药金樱子根汤及上子宫托等治疗方法,治疗子宫脱垂病人。60年代初,由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营养缺乏,妇女劳动强度过大,严重体虚,消瘦,妇女子宫脱垂和闭经骤增。1961年至1962年,贵池、东至、青阳等县组织医务人员,妇女干部深入城乡开展“四病”(浮肿、干瘦、子宫脱垂、闭经)普查普治工作。贵池县组织466名医务人员和317名妇女干部经过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共查出妇科病人12583人(占全县妇女总数7%),其中子宫脱垂有6635人。并在农村设治疗点121个,治愈8823人,其中治愈子宫脱垂470人。1990至1992年全区共发现子宫脱垂病人26人,尿瘘5人,查出的病人都给予及时治疗。1992年,地县(市)两级妇保人员,为全区11896名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其中发现宫颈癌患者6人。1993年,地区妇保所在门诊开展保健、咨询、诊治妇科常见病的同时,采取上门服务或组织来门诊检查的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妇科病的普查以及防癌普查工作。是年,受检9580人次,患病5033人,患病率52.54%。对于不同疾病,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对患宫颈Ⅰ—Ⅱ度糜烂的妇女,采用自行配制的复方烫伤糊(加有抗菌素)局部涂布后效果显著。
(二)儿童保健
儿童保健主要包括儿童健康检查及智力测定、预防接种、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托幼机构的卫生指导,城乡散居儿童的系统管理等工作。
儿童健康检查及疾病防治1951至1961年,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如青阳、东至、贵池等县能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城镇、机关和小学进行儿童健康检查。此后,每年“六一”儿童节进行儿童体检形成了制度。1961至1962年,贵池县对部分地区4343名营养不良的病儿进行查治,共治疗3542人。“六一”节又对县城864名小学生进行体检。1962年,该县幼儿园儿童经检查,发现患蛔虫病甚多,患病率高达60%,当即进行驱蛔治疗。1979年,东至县在全县开展幼儿蛔虫普查普治,配合县防疫站对5万名儿童进行驱蛔治疗。是年,石埭县卫生部门开始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健康检查,共检756人,患病436人,占受检人数的57.6%。1981年,贵池、青阳、石台等县的保健部门,配合妇联、工会、共青团组织,对县直机关、厂矿、公社幼儿园13212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同年,部分县每年为独生子女进行体检。1988年起,贵池县对城内0—7周岁儿童实行保健保偿责任制试点工作。其内容:从出生到24小时内,即建卡开始进行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婴幼儿喂养指导,早期教育指导,定期健康检查,进行生长发育评介,及时矫正缺陷,定期预防接种和病弱儿童的重点管理。1988至1989年“六一”儿童节,青阳、东至各乡(镇)卫生院及县保健所医务人员分别对各乡(镇)及城镇托幼儿机构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共检18223人,查出患有各种疾病儿童5536人,共矫治3058人。1990至1991年,全区儿童健康检查32755人,患病12962人,患病率40%。其中营养不良1508人,龋齿7733人,砂眼1062人,先天性心脏病32人,先天性畸形16人,其他疾病2612人,并给予及时矫治940人,矫治率7.26%。
1991年,全区对城镇散居儿童实行系统管理,全区管理2333人,建卡2173人,建卡率为93%。同年,“六一”儿童节,地区妇保所在本站附近进行儿童营养和健康咨询活动,共接待210人次的咨询和体检。
1992年,地区妇保所深入8个矿幼儿园,进行儿童体检。全年儿童体检12077人,其中0—2岁4412人,3—6岁7665人,受检率完成省所下达任务的60%。检查结果:0—2岁儿童体重小于二个标准差有322人;3—6岁体重小于二个标准差601人。患佝偻病318人,小儿贫血410人,给予及时矫治和健康指导。
1993年,全区共对29581名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超额完成了全年儿童体检任务。同期,各地进行了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对体重低于2个标准差的1462人进行保健指导;对306名佝镂病和1350名贫血儿童进行了治疗。同年,地区妇保所对地直单位幼儿园进行了血红蛋白测定,共检752人,其中轻度贫血431例,占57.31%,重度贫血100例,占13.03%
托儿机构与保健指导1950年始,东至、青阳、石台等县城镇开办托儿所,各县农村也办了不少农忙托儿所,解决了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后顾之忧。是年,东至县城始建托儿所,配有幼儿教师。石埭县广阳小学附设幼儿班,入学幼儿30人,配有教员1人。1956年,青阳县农村开始建立农忙互助托儿组和幼儿班,保教人员大都是新法接生员。到1959年,该县共办托儿所1360个,幼儿园30所。共有儿童14163人,其中3—7岁儿童2577人。同时在城关幼儿园(现蓉城镇幼儿园)办起儿童食堂、游乐场,置有多样化环具。1958至1960年,东至县共办农村托儿所1788所,入托儿童15553名;幼儿园300所,入园儿童5447名。同时,为农村托儿所、幼儿园培训保育员6752人。由于当时一哄而起,未能巩固以致全部解体。70年代,石埭县15个公社(镇)大办幼儿园,到1972年,该县幼儿班增至163个,入园(班)幼儿2020名,教职工163人,由于绝大多数幼儿园(班)的设备简陋,教材缺乏,无法实施正规的学龄前教育,因而开办的时间均不长,至1978年仅存幼儿园2所,入园幼儿降至138名。
1979年,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各县均设幼儿教育委员会,使幼儿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各县有常设托幼所(社队)、厂矿幼儿园77所,儿童510人,保育员36人。
1990年,全区共有托儿所、幼儿园机构195所。为提高儿童健康质量,各县(市)妇幼保健站,经常深入托幼组织进行卫生指导,督促执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同时开办儿童门诊,建卡儿童按四、二、一体检制度,定期进行体检和保健指导,并作出儿童生长发育评价。1992年,地区妇保所在“六一”儿童节期间,走上街头,开展儿童保健咨询、义诊和科学育儿知识宣传。在“母乳喂养宣传日”,开展了母乳喂养好的宣传。
1993年,各县(市)妇保站对入托儿童建立花名册和健康档案。定期到幼儿园检查《幼儿园、托儿所卫生保键制度》落实情况,东至、青阳幼儿园各班级都张贴了卫生保健制度。贵池市直幼儿园建立了卫生保健制度,实行幼儿每人一巾一杯制,杯巾每天消毒一次,开展晨前检查,口腔喷防龋水,切实做到保教并重,有效地保障了幼儿的健康。
(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建国初期,我国“早婚、早育、多生”的情况比较普遍。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各县始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宣传对象以已婚妇女为主。卫生部门免费供应避孕药物和避孕工具。1956年,中央卫生部提出“节制生育”的号召,此后,1957至1958年,各县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和技术传授工作。利用展览会、图片、模型、会议等方式宣传计划生育的意义和避孕知识。青阳、东至等县妇幼保健站和妇联分别在文化馆、集镇共举办6次妇幼卫生和避孕展览,观众达8652人。下发避孕宣传材料10000余份,对推动计划生育起到应有的作用。1960年以后,各县逐渐在县区医院施行“四项手术”(即人工流产、放、取节育环、结轧输卵管、结轧输精管)。1970年开始,各县区级医院能施行“四项手术”的医务人员逐年增加。避孕、节育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1972年起,贵池、东至、青阳等县进行节育手术技术培训。是年,全区有5万多人实行节育措施。
(四)妇幼保健网的建立与发展
建国前,本区没有专门的妇幼保健机构设施,卫生院也未设妇产科,东流县卫生院有一助产士,但设备简陋,有名无实。
为了适应全区妇幼保健工作发展的需要,1950年下半年,青阳县卫生院配助产士3人,专司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石埭县卫生院设妇幼保健股。1951年开始,贵池、石台等县建立妇幼保健站。贵池县妇幼保健站配备助产士2人和助产员3人。并相继在乌沙、殷汇、梅街、观前、占大等区增设6所区妇幼保健站,全县共有助产士9人,保健员3人,合计12人。区保健站属县站统一领导。由于医务人员不足,其他各区则成立群众性的妇幼保建委员会。由区长和区妇联、农会、青年团、武装部的干部以及教师等人组成,负责推行各区妇幼保健工作。1954年,青阳县妇幼卫生保健站成立,附设于县卫生院妇产科,有助产士2人,保健员1人。1953年,东流、至德两县成立妇幼保健站,附设于县医院,各配备2名专业人员开展新法接生工作。1956年,东流至德县又增设大渡口、昭潭、泥溪卫生所,各配备妇幼专业人员1人。两县合计有专业人员11人。1958年,贵池县卫生系统进行机构调整,保健站并入县医院,称保健股。六个区保健站也于同年并入所在公社卫生院。东流、至德县先后开设尧渡、胜利妇产院及张溪、白笏接生站。1962年,恢复贵池县妇幼保健站的建制,原并入公社卫生院的妇幼保健人员仍归属县站统一领导,作为县站派驻该公社执行妇幼保健任务。是年,青阳县妇幼保健站和县医院分开,站址设于蓉城东门(今县缫纱厂)。1963年,青阳县妇幼保健站复并入县医院妇产科,有助产士8人,保健员1人。1965年该站正式与县医院分开,站址设于卫生局院内(今址)。
1979年,全区县级妇幼保健站(所)共有妇幼保健工作人员35人,其中妇幼保健技术人员29人。1981至1985年,贵池、东至县相继开设了妇幼保健门诊,贵池县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主管医师1人,妇幼保健医师4人,医士1人,助产士3人,化验室1人,行管人员2人。28个区、社卫生院都配备了妇幼保健人员。全县有接生员374名。又增添了电冰箱、显微镜、电动吸引器、无影灯、紫外线灯等医疗设备,设简易床两张。到1985年,东至县妇幼保健站有职工1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85%。区、乡妇保人员共58人,其中23名助产士能做计划生育四项手术,6名保健员可做计划生育三项手术和一般难产处理,如胎盘剥离、会阴缝合等。胜利、张溪、官港、葛公、昭潭等区中心卫生院妇产科可解决难产急救。在外科医生的配合下,可开展剖腹产、子宫脱垂次全切,尿瘘修补等手术。1989年3月,贵池县妇幼保健站更名为市妇幼保健站。全站工作人员13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管医师4人,医师4人,检验士1人,护士1人,行管人员2人。有26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专职妇保人员。全市不脱产的新法接生员298人。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妇幼保健网络。是年,成立地区预防保健中心。内设防疗科和妇保科。1992年7月,在预防保健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地区妇幼保健所,内设妇保科、儿保科、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科,并开设妇保、儿保门诊、计划生育、不孕症专科门诊。至1993年止,全区共有县及县以上妇幼保健机构5个,业务人员58人。乡(镇)妇幼保健机构86个,业务人员88人。村级妇保业务人员90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