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
安徽位于华东地区,襟江带淮,地腴物阜,既是沿海与中西部内陆的过渡区域,又是南北商旅的辐辏通衢。《隋书·地理志》说及安徽的宣城,称其“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因此周秦以来,安徽即为历代兵家所必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如刘汉与项楚的“垓下之战”、曹魏与孙吴的“逍遥津之战”、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等,均发生在安徽境内。
正是由于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长江、淮河等水路交通以及丰饶的地方物产,从而较早地沟通安徽与国外的联系。外国人的游踪涉及安徽地域,大约始于南北朝。歙县旧志及黄山旧志均记述了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东国沙门僧在黄山钵盂峰下建新罗(今韩国)庵事。唐代以后,周边国家佛教僧人来皖事迹屡见记载,如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开元(713~741年)末新罗高僧金乔觉涉海至九华山苦心修持事,黄山旧志载唐中和二年(882年)天竺(今印度)僧包西来至黄山翠微峰建翠微寺等。安徽籍人士也有远涉国外者,如宋代张洎(全椒人)、吕文仲(歙县人)都曾受朝廷派遣,出使高丽(今朝鲜)。
古代受交通工具的限制,中外人员往来十分困难,但文化与经济却随着不同地域间的接力式的传播,而不断扩大交流范围。先秦时期产生于安徽涡阳、蒙城一带的老庄学说,宋代歙县人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等,都先后流传至周边国家,影响远及欧、非两洲。当然这种对外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已大大超出安徽地域意义的范畴。安徽的物产,据《新唐书·地理志》所列涉及安徽地域给朝廷的贡品就有颍州的丝、绵、糟白鱼,濠州的、绵、丝布,亳宿二州的绢,滁州的赀布、、练、麻,和州的布,寿州的丝布、、茶,庐州的花纱、交棱丝布、茶、蜡、酥、鹿脯,舒州的布、蕈、纸、笔、署预、黄连,歙州的白、蕈、纸、黄连,池州的纸、铁等。足见远在唐代,安徽的物产就极其丰富,尤其是茶叶,自唐宋以降,不仅畅销国内,且远销国外。及至清代,安徽的茶叶已成为中国对欧美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二)
清代安徽与外国直接发生频繁的外事交涉与往来,始于光绪三年(1877年)的芜湖开埠。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由此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那时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百余年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安徽近代的对外交涉正是这种屈辱外交中的一个部分。
光绪二年,清廷北洋大臣李鸿章与英使威妥玛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烟台条约》,将安徽的芜湖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安庆、大通(今属铜陵)辟为对外交通口岸。翌年,芜湖开埠,设立海关,外国商人便纷至沓来。由于海关大权一直由外国人把持,通商口岸实际成为西方列强掠夺中国资源的一种便捷的渠道。通过芜湖海关,西方列强一边恣意掠夺安徽的农产品及矿产资源,一边倾销其布匹、煤油、卷烟等轻工产品,并非法地向江淮地区出口和走私鸦片,不仅严重地阻碍和破坏安徽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蛮横干涉地方政务,使安徽地方政府的行政、司法等主权丧失殆尽。西方列强这种政治、经济的疯狂渗透,一开始就激起安徽人民的义愤与反抗,从芜湖开埠迄至清亡,安徽多次发生有关租界交涉、路矿交涉以及抵制洋货运动,构成了安徽近代对外关系的主旋律。
反洋教斗争也是安徽近代史上对外交涉的基本内容。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后,以法国传教士为主的西方天主教势力和以英美传教士为主的西方基督教势力迅速在安徽城乡各地进行渗透。一些西方传教士一面进行传教活动,一面在该国政府和驻华使领馆的纵容下,干涉地方事务,强占民田民房,唆使教徒为非作歹,以致引起地方官绅和民众的强烈不满,酿成多起民教冲突,其中以安庆教案、皖南教案、芜湖教案、霍山教案的规模和影响为最大,沉重地打击了嚣张跋扈的外国宗教势力。
安徽人民在抵制西方列强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上的全面入侵与渗透的斗争中,也逐步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各国传教士深入安徽内地传教,开办教会医院和学校,也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从20世纪初开始,一批批安徽青年学生以官费、省费或自费等形式赴日、美、西欧学习近代科学知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此外,安徽的一些学校还延聘一些外籍教师来皖授课。这种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则是安徽近代对外交往史上的积极的一面,促进了安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朝,但在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期,西方列强势力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对安徽进行渗透、掠夺和控制的基本状况仍未改变。然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则在安徽现代对外交往史上注入了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自强的崭新内容。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安徽大部分地区沦陷为日本占领区,安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并与反法西斯盟国和人民相互支持和救助,谱写了一页页可歌可泣的篇章。如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在安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先后前往皖南、皖西实地采访,向世界报道安徽人民的抗日业绩;韩国光复军驻扎在淮北地区,与安徽人民同仇敌忾,打击日本侵略者;安徽人民奋不顾身救援美国飞行员,以生命和鲜血帮助美国飞行员脱离险境,等等。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悍然发动内战。安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反帝爱国斗争,投身伟大的解放战争,终于迎来安徽的全境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彻底结束了长达百余年之久的不平等的屈辱的外交历史,以其独立自主的崭新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安徽的地方外事也随之开启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建国后,安徽省外事工作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以及国家外交部的领导下,贯彻执行中国外交路线、方针和政策,完成中央交给地方的一系列外事接待工作和其他外事工作任务,增进对外了解与友谊,加强对外联系与往来,推动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多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为安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纵观建国40余年的安徽地方外事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将安徽地方外事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建国初期,皖南、皖北行署遵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把肃清帝国主义在安徽的残余势力和特权作为对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1951年1月至6月,皖南、北行署先后对接受外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构及宗教团体进行登记清理,依法征管外国遗弃在皖的商行货栈,并驱逐一批反对中国宗教革新的外籍神职人员,为安徽地方外事开展全新的对外交往奠定了基础。
50年代,安徽的外事活动主要是围绕治淮工程而展开。苏联水利专家是来皖的第一批外国客人。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一座水库佛子岭水库建成后,来皖参观治淮工程的各国外宾逐渐增多。在当时发展与苏联同盟互助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大形势下,这一时期来皖的外宾主要是来自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来皖外宾除参观治淮工程外,还参观人民公社和工厂。这一时期来皖外宾除一部分来自社会主义国家外,大多数是来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那些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国家。应特别提及的是1965年5月,由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陪同,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来到黄山休养,这是安徽历史上来访的第一位外国国家领导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来皖外宾较少,地方外事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培训越南、朝鲜及阿尔巴尼亚等国来皖实习生,承担国家下达的出口机电产品和零部件的援外生产任务以及国家对外援助项目的工程建设而开展。这一时期,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安徽先后向多哥、也门、坦桑尼亚、摩洛哥、贝宁、越南、阿尔巴尼亚、桑给巴尔等国派出大批工程技术、管理、劳务和医疗技术人员。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安徽地方外事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9月,应美国马里兰州州长的邀请,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万里率安徽省代表团访问美国马里兰州,这是安徽历史上派出的第一个通过自行联系,并以安徽省名义与外国地方政府进行交往的省级团组。80年代初,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吸引着大批外国专家、新闻记者和政界人士前来参观考察。与此同时,随着安徽对外开放地区的不断扩大和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多种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开展,安徽同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发生了交往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系渠道。进入90年代,面对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抓住时机,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沿江地区的对外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全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在沿江开放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以芜湖为龙头的沿江经济带和以合肥、黄山为重点的带动全省对外开放的“两点一线”发展战略。芜湖是长江沿岸的重要城市之一,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可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的有关政策,并建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直航海外的外贸专用码头,是沿江经济带的龙头;合肥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优势明显,物质基础比较雄厚,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可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也是金融开放城市,对吸引外资和境外游客十分有利,同时可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对全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黄山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大力发展以黄山为中心、以皖南为重点的黄山旅游业,对于扩大安徽对外开放,带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外资,加快全省经济建设步伐都是十分重要的。随着“两点一线”发展战略的实施,安徽逐步形成以芜湖为龙头的皖江大容量的外向型经济通道,以合肥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和以黄山为重点的国际旅游业,进而带动全省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个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局面。
总之,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地方外事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并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一是随着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安徽地方外事在服从国家外交全局和遵循中央的对外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加强了地方的对外交往。80年代以来,来皖的各国外宾日益增多。1980年来访的外宾不足1000人次,到1995年达14.27万人次。来访的外宾既有外国工商界、科技界、学术界、民间友好组织人士和一般的旅游观光者,也有外国各级官员乃至外国政府、议会、政党首脑及国际组织代表。安徽因公出访人员也逐年增加。1980年安徽因公派出人员仅数十人,到1995年达6433人。特别是安徽省历届领导人率领的省级代表团对世界众多国家的访问,扩大了安徽对外影响,拓展了对外联系的渠道,促进了对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往来。
二是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这一时期安徽对外开放程度不仅表现在经济的外向度逐步提高,同时也表现在对外开放地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部门不断增多,以及口岸建设的快速发展。1980年,安徽的开放地区仅限于合肥、芜湖、马鞍山市及黄山、九华山游览区,到1995年,全省对外开放地区已达64个县(市),占全省县(市)的82%;改革开放初期,全省仅限于外经、外贸、外事、侨务等领域的少数部门开展对外交往,到1995年扩展到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安徽的对外口岸从无到有,到1995年,安徽先后建立了一、二类口岸9个,芜湖、铜陵、安庆港对外轮开放,合肥和黄山空港开设了直飞香港的航班,全省设立了8个海关,15个保税仓库和34个保税工厂;此外,对外开放的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果,合肥、芜湖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初具规模,19个省级开发区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国际上的一些大财团、跨国公司已进入开发区投资设厂。
三是各种形式的对外友好关系不断发展。1980年,安徽省与美国马里兰州建立了第一对友好省州关系,合肥市与日本久留米市建立了第一对友好城市关系。到1995年,安徽省及省辖市已同13个国家的省、州、大区、城市建立了23对友好省州(区)关系和友好城市关系。安徽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同国外20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部门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已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多种形式的往来关系。
四是发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成为地方对外交往的中心内容。80年代以来,按照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安徽的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得到迅速发展。对外交流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交流合作的对象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既有外国民间团体也有外国地方政府乃至国际组织;交流的形式包括贸易往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吸引外商来皖兴办中外合资、合作和独资经营企业,以及走出国门在境外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人才培训,同外国有关方面合作共同举办国际贸易、招商引资、科技及以经济交流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展览等。1995年,安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1.38亿美元上升到23亿美元;全省的“三资”企业增至34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约19亿美元;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以及国际旅游创汇也取得很大的成绩。通过经济交往,安徽已与世界上所有经济发达国家,众多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的有关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建立了官方和民间的交流合作关系。
(四)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侨务工作(包括对港澳事务工作)是安徽实行对外开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安徽省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以及港澳同胞约有10万人,分布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学术上有造诣,经济上有实力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即出生于安徽合肥。在安徽的归侨以及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安徽的眷属也大约有10万人之多。
安徽籍人士出国并在海外定居约始于清朝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英法政府招募并于战后留在欧洲定居的一部分华工,其中就有安徽人。从清末至1949年建国前,不少安徽人为生活所迫而出海谋生,其中以流落到东南亚等国谋生居多,一些人长期定居在东南亚等国。50年代以后,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大批安徽籍人士陆续去美国、加拿大和香港定居,加之1949年以来由大陆出境到外国和港澳地区继承遗产、定居和留学人员不断增多,使安徽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人数进一步扩大。
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侨务政策,落实侨务政策成为安徽侨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侨务工作在很长一段时期受到严重干扰,及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务工作更是遭到“四人帮”的全盘否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拨乱反正,明确提出“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政策,在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安徽省各级侨务部门为贯彻落实党的侨务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全省的侨务工作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为安徽的对外联系,发展对外友好交往,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有的来故里投资办厂,有的捐资捐物兴办公益事业,有的讲学和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特别是由于他们所发挥的桥梁作用,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海外华商、科技人才以及外国政治、工商、金融界人士来皖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安徽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工作的深入有效地开展,为安徽的经济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
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安徽这块沃土业已生发的外事与侨务方面历史事件无疑比该志的记载更为丰富和生动,而且未来即将出现的外事与侨务活动一定会是更加波澜壮阔和意义重大。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安徽地方外事与侨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安徽的外事与侨务必将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迎来更大的发展和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