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对外友好团体
一、安徽省中苏友好协会安徽省中苏友好协会是安徽省最早成立的对外友好群众团体。1949年12月6日,中苏友好协会皖北分会成立。次年8月29日,中苏友好协会皖南分会成立。1951年12月29日,皖南、北两行政公署在合肥合署办公后,中苏友好协会皖南、皖北分会随之合署办公。1952年6月16日,皖南、皖北分会就该年度工作举行第一次理事联席会议。8月2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皖南、皖北中苏友好协会改称安徽省中苏友好协会,由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李世农任第一任会长(1952~1958年),陆学斌、李湘若、沈子修、程士范、余亚农、翟宗文、戴戟、干仲儒、严光等任副会长,钱丹辉任总干事,卫锦、陈林阁任副总干事,丁明志、牛树才、王光宇等139人任理事。
安徽省中苏友好协会成立以后,合肥、芜湖、蚌埠等全省各地、市、县以及厂矿乡村许多基层单位相继建立分会,广大的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大学、中学的青年学生纷纷加入协会。据1952年的不完全统计,当年除淮南市外,各地、市有会员11.29万多人。
安徽省中苏友好协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的宗旨,宣传苏联,交流中苏两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增进中苏友好。1952年5月10日,创办会报《安徽中苏友好报》,兴建中苏友好馆(今宿州路18号,1966年9月,改称中苏人民友好馆)。协会经常举行有关苏联和中苏友好的图片展览、报告会,举办俄语夜校,放映苏联电影以及其他群众欢迎的中苏文化交流的宣传活动。逢中苏关系的重大节日时,协会除本身开展宣传庆祝活动外,还运用社会力量和其他报刊、广播电台等舆论工具进行宣传和开展庆祝活动。
1958年3月,协会的领导成员进行了调整,桂林栖(省委书记处书记)任会长、杨杰、吕季方、李彬、陈荫南、吴光等任副会长。1963年4月1日,省中苏友好协会与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合署办公。1966年7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发〔1966〕206号文件精神,安徽中苏友好协会划归省外事办公室领导并和对外文化友好协会安徽分会合署办公。同年9月24日,改称安徽中苏人民友好协会。
协会为增进中苏友好关系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安徽、苏联各方面人士互访,增进了中苏人民的了解与友谊。
60年代末因中苏关系破裂,安徽中苏友好协会停止活动。
二、安徽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60年代,安徽民间的对外交往有了一定的发展,为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1966年9月27日,建立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安徽省分会,由江声任会长,秦光宇、周鹏程、左政、杨哲伦、齐占林任副会长,沈乐予、吕波任正、副秘书长。分会的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的宗旨,促进同各国民间友好组织和团体的往来,扩大民间对外文化交流。但它的成立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省分会未能开展活动。
1969年春,外交部恢复了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由于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对外沿用文化友好协会的名称已名不符实,1969年经外交部同意,并请周恩来总理批准,将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正式改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为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73〕53号文件精神,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1973年8月17日成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安徽省分会,由李振东(省革命委员会常委、副主任)任会长(1973年8月~1980年9月),于庭杰(省革委会办事组副组长)、沈家骏(省革委会办事组外事小组组长)、杨枫(省教育局领导小组副组长)、葛许光(省统战小组副组长)、张韧(团省委副书记)任副会长,高鹏(省体委主任)、余耘(省文化局领导小组副组长)、吕季方(合肥工业大学副主任)、王劲草(省农林局领导小组副组长)、张桂(安徽日报社党委副书记)、田声(省科技局业务组副组长)、钱临照(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二系副主任)、高敏(省总工会办公室主任)、高福明(省妇联常委)为理事。许国沧任秘书长、高福明任副秘书长,会长、副会长、正副秘书长均系兼职。为更好地开展对外友好方面的业务活动,省友协会配置了专职工作人员,与省外办合署办公。
1973年起,对外友协不但从事民间友好交往工作,而且负责管理同外国建立友好城市等工作任务。1980年9月,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对外友协安徽分会组成人员进行了调整,由李清泉(省人民政府秘书长,1981年任副省长)任会长(1980年9月~1984年3月),赵群超(省外办主任)、陈庆泉(省总工会主席)、操振球(省政协副秘书长)、明克诚(教育厅厅长)、钱临照(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任副会长,阮方(中共合肥市委秘书长)、马维民(省体委主任)、周羡敏(省妇联副主任)、吴平友(团省委副书记)、田声(省科委副主任)、余耘(省文化局副局长)、白荣(省卫生厅副厅长)、詹卓(省高教局副局长)、徐荣楠(省立医院副院长、外科主任)、陈鸣右(省农林厅总技师)、韩美林(省美协副主席)为理事,许国沧任秘书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贯彻实施,对外民间友好交流工作范围日益扩大,为加强对外友协的领导和管理,国务院国办发〔1981〕83号文件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对友好协会是一个全国性的人民团体和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具有同样地位”。为更好地做好民间友好工作,发挥友协分会的特殊作用,1984年3月,经省委批准,对省分会会长、副会长、理事再次进行调整,由侯永(安徽省副省长)任会长(1984年3月~1995年),王杰(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刘永年(省政府副秘书长)、方志明(省政协常委)、许国沧(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苏国华(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任副会长,周曰礼(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又民(省贸促进会主任)、胡继海(安徽日报社总编)、马维民(省体委主任)、朱仇美(省教育厅厅长)、崔宗軻(合肥市副市长)、王晓云(蚌埠市副市长)、陈登科(省作协主席)、杨文友(省总工会副主席)、高蔚青(共青团省委副书记)、李梦榴(省妇联副主席)、田声(省科委副主任)、蓝天(省文化厅副厅长)、陆亚一(省卫生厅副厅长)、崔之康(黄山管理局局长)、徐荣楠(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分会副会长)、张建中(省新闻图片社副社长)、韩美林(省书画院副院长)、高桂亮(影协安徽分会副秘书长)为理事,杨多良(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梁秉兴(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涉外处处长)分别任正、副秘书长。省分会设工作部(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由梁秉兴任工作部主任、吕纪云(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涉外处处副处长)任副主任。1985年1月增补倪道军(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为工作部副主任。1987年1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安徽分会更名为安徽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安徽省分会成立至1995年,一直与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合署办公。它为推动安徽省民间交往,开展友好城市间友好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并配合了官方外交工作的发展。
1980年5月12日始,合肥等城市对外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以后,友城间的民间往来增多,为适应其需要,1984年5月,芜湖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建立;1985年1月,安庆、蚌埠两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相继建立;1986年8月以后,合肥市、马鞍山市、黄山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相继建立。
三、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安徽省分会
1985年4月12日,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安徽分会成立。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王杰任会长(1985年4月至1995年),安徽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马文翠任副会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涉外处处长梁秉兴任秘书长。
安徽省中苏友好协会成立以后,合肥、芜湖、蚌埠等全省各地、市、县以及厂矿乡村许多基层单位相继建立分会,广大的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大学、中学的青年学生纷纷加入协会。据1952年的不完全统计,当年除淮南市外,各地、市有会员11.29万多人。
安徽省中苏友好协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的宗旨,宣传苏联,交流中苏两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增进中苏友好。1952年5月10日,创办会报《安徽中苏友好报》,兴建中苏友好馆(今宿州路18号,1966年9月,改称中苏人民友好馆)。协会经常举行有关苏联和中苏友好的图片展览、报告会,举办俄语夜校,放映苏联电影以及其他群众欢迎的中苏文化交流的宣传活动。逢中苏关系的重大节日时,协会除本身开展宣传庆祝活动外,还运用社会力量和其他报刊、广播电台等舆论工具进行宣传和开展庆祝活动。
1958年3月,协会的领导成员进行了调整,桂林栖(省委书记处书记)任会长、杨杰、吕季方、李彬、陈荫南、吴光等任副会长。1963年4月1日,省中苏友好协会与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合署办公。1966年7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发〔1966〕206号文件精神,安徽中苏友好协会划归省外事办公室领导并和对外文化友好协会安徽分会合署办公。同年9月24日,改称安徽中苏人民友好协会。
协会为增进中苏友好关系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安徽、苏联各方面人士互访,增进了中苏人民的了解与友谊。
60年代末因中苏关系破裂,安徽中苏友好协会停止活动。
二、安徽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60年代,安徽民间的对外交往有了一定的发展,为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1966年9月27日,建立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安徽省分会,由江声任会长,秦光宇、周鹏程、左政、杨哲伦、齐占林任副会长,沈乐予、吕波任正、副秘书长。分会的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的宗旨,促进同各国民间友好组织和团体的往来,扩大民间对外文化交流。但它的成立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省分会未能开展活动。
1969年春,外交部恢复了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由于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对外沿用文化友好协会的名称已名不符实,1969年经外交部同意,并请周恩来总理批准,将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正式改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为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73〕53号文件精神,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1973年8月17日成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安徽省分会,由李振东(省革命委员会常委、副主任)任会长(1973年8月~1980年9月),于庭杰(省革委会办事组副组长)、沈家骏(省革委会办事组外事小组组长)、杨枫(省教育局领导小组副组长)、葛许光(省统战小组副组长)、张韧(团省委副书记)任副会长,高鹏(省体委主任)、余耘(省文化局领导小组副组长)、吕季方(合肥工业大学副主任)、王劲草(省农林局领导小组副组长)、张桂(安徽日报社党委副书记)、田声(省科技局业务组副组长)、钱临照(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二系副主任)、高敏(省总工会办公室主任)、高福明(省妇联常委)为理事。许国沧任秘书长、高福明任副秘书长,会长、副会长、正副秘书长均系兼职。为更好地开展对外友好方面的业务活动,省友协会配置了专职工作人员,与省外办合署办公。
1973年起,对外友协不但从事民间友好交往工作,而且负责管理同外国建立友好城市等工作任务。1980年9月,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对外友协安徽分会组成人员进行了调整,由李清泉(省人民政府秘书长,1981年任副省长)任会长(1980年9月~1984年3月),赵群超(省外办主任)、陈庆泉(省总工会主席)、操振球(省政协副秘书长)、明克诚(教育厅厅长)、钱临照(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任副会长,阮方(中共合肥市委秘书长)、马维民(省体委主任)、周羡敏(省妇联副主任)、吴平友(团省委副书记)、田声(省科委副主任)、余耘(省文化局副局长)、白荣(省卫生厅副厅长)、詹卓(省高教局副局长)、徐荣楠(省立医院副院长、外科主任)、陈鸣右(省农林厅总技师)、韩美林(省美协副主席)为理事,许国沧任秘书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贯彻实施,对外民间友好交流工作范围日益扩大,为加强对外友协的领导和管理,国务院国办发〔1981〕83号文件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对友好协会是一个全国性的人民团体和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具有同样地位”。为更好地做好民间友好工作,发挥友协分会的特殊作用,1984年3月,经省委批准,对省分会会长、副会长、理事再次进行调整,由侯永(安徽省副省长)任会长(1984年3月~1995年),王杰(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刘永年(省政府副秘书长)、方志明(省政协常委)、许国沧(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苏国华(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任副会长,周曰礼(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又民(省贸促进会主任)、胡继海(安徽日报社总编)、马维民(省体委主任)、朱仇美(省教育厅厅长)、崔宗軻(合肥市副市长)、王晓云(蚌埠市副市长)、陈登科(省作协主席)、杨文友(省总工会副主席)、高蔚青(共青团省委副书记)、李梦榴(省妇联副主席)、田声(省科委副主任)、蓝天(省文化厅副厅长)、陆亚一(省卫生厅副厅长)、崔之康(黄山管理局局长)、徐荣楠(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分会副会长)、张建中(省新闻图片社副社长)、韩美林(省书画院副院长)、高桂亮(影协安徽分会副秘书长)为理事,杨多良(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梁秉兴(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涉外处处长)分别任正、副秘书长。省分会设工作部(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由梁秉兴任工作部主任、吕纪云(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涉外处处副处长)任副主任。1985年1月增补倪道军(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为工作部副主任。1987年1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安徽分会更名为安徽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安徽省分会成立至1995年,一直与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合署办公。它为推动安徽省民间交往,开展友好城市间友好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并配合了官方外交工作的发展。
1980年5月12日始,合肥等城市对外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以后,友城间的民间往来增多,为适应其需要,1984年5月,芜湖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建立;1985年1月,安庆、蚌埠两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相继建立;1986年8月以后,合肥市、马鞍山市、黄山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相继建立。
三、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安徽省分会
1985年4月12日,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安徽分会成立。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王杰任会长(1985年4月至1995年),安徽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马文翠任副会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涉外处处长梁秉兴任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