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药品经营
1955年3月,安庆地区土产公司在本县设土特产小组,采购少量中药材。1956年4月,本县供销合作社成立土特产中药材经理部收购中药。同年12月,县供销合作总社成立药材经营处。除办理全县中药材收购,还向县境医疗单位开展批发业务。1960年1月,药材经营处改称贵池县医药公司。1969年10月,医药公司改名“人民卫生事业服务站医药连”。1971年2月,恢复医药公司名称。1985年,县医药公司有职工78人,下属经营实体有:县城中、西药批发部,中、西药仓库;县城、殷汇两个中、西药零售门市部;县城中药材收购门市部;县城中药加工场;棠溪乡养鹿场。
解放后,本县各级医疗机构发展迅速,药材(品)需求量相应增大,而县境中药材产、购情况徘徊不定,又无较正规的成药加工厂,故大部分中、西和一部分中药材均从外地购入转销。1979年至1984年的六年中,全县购进调入中、西药总值1089.8万元,其中:省内购进1027.4万元,省外购进62.4万元,分别占94.3%和5.7%。在购调总值中,其中药材、成药占35.8%,药品器械占64.2%。由于品种较全的药品门市部设在县城,农村大部分患者均来县城购药。六年中,全县中、西药品销售总值1077万元,其中县城928万元,占总额的86.2%。六年中,县医药系统平均库存总值73.2万元,保证正常周转天数4.9个月。
解放后,本县中、西药物价总的趋势是:中药上升、西药下降。中药白芩片在1949年每10克售价仅一分三厘四毫。1983年涨至六分,上升4.47倍。西药针剂青霉素在1949年,每支(20万单位)售价0.68元,1983年降至每支(20万单位)售价0.14元,下降79.4%。
二、药政管理
1952年7月,本县成立“伪药管理委员会”。在县城各药店查出伪药40种,其中中草药34种(计30斤),中成药4种,西药2种,并在接收天主堂圣心医院时销毁该院过期失效药品(西药)144种。同年8月,清除城内各式伪药广告103幅。
1963年5月,县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管理民间行医卖药的暂行规定》。1964年6月,又批转县卫生科《关于加强对社会游医管理的报告》,重申:“严禁游医使用霉烂失效药品骗取群众钱财,违者定予严惩”。1982年,对应予淘汰的药品,及时地作了清理,仅区、乡卫生院报废应淘汰的药品总值即达15714元。
1985年7月,根据《药品管理法》,对库存药品进行清理,从中药中查出冒牌药品伊轮贝母12公斤,玫瑰冲剂840合;查出失效药品灵芝片等750合;从西药中查出失效可特因片470片。以上折款2104元,全部报损。同年9月,又清查出伪劣药品161种,其中晋江假药4种,伪劣中药材6种,应予淘汰的药品37种,变质药品103种,超过有效期的11种。总值8135.39元,全部予以焚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