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石城县建县年代考
(一)旧志元封二年始建石城县之说缺乏史料依据
贵池县古名石城县。建县年代在现存旧志中,有始建于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之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池州府志》:“丹阳郡之石城县,元封二年始置。”清道光八年(1828年)《贵池县志》:“自汉武帝元封二年,析故鄣置石城县。”清光绪九年(1883年)《贵池县志》:“元封二年始置石城县,属扬州之丹阳郡”。府志、县志都称元封二年建石城县的依据“见西汉地理志”(嘉靖《池州府志,舆地志》)。此次编修新县志,编者详查了《汉书》,未见有元封二年始建石城县的记载。《汉书、地理志》丹阳郡注:“丹阳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阳,属扬州”。这一条注是针对丹阳郡而言的,只能说明元封二年(前109)是故鄣郡改为丹阳郡的年代,不等於丹阳郡辖县的设置年代。而《汉书》石城注也只说:“分江水,首受江,东至余姚入海,行千二百里”。此注除简述石城的地理位置以外,也没有说该县建於何时。据此,旧志元封二年建石城县之说,显然缺乏史料依据。近代收藏家、刻书家贵池人刘世珩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著《贵池县沿革表》。刘氏在《贵池县沿革表叙》中说:“贵池,本汉石城县。汉志不言置于何时,乃言元封二年置。其误 一也……”。由此可见,清末即有学者对旧志的记载存疑了。
(二)秦时无石城县名,汉时始见
据南宋徐天麟《西汉会要》:“丹阳郡,秦为鄣郡。汉初为荆国,后属吴国。景帝四年。置江都国,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二年,国除,为广陵郡。元封二年别为丹阳郡”。《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时期图组编例说:“秦王朝郡县按公元前221年至207年设置编绘……除收取唐宋以前史书明确记载为秦县者外,凡战国为县以及秦灭六国至西汉统一前的地名,而在西汉为县的,都作秦县处理”。经查《中国历史地图集》(1975年版)秦时期图组,未见标有石城,可见秦时无石城县名。“石城为邑。汉前无闻”(刘世珩《贵池县沿革表》),石城县名见诸史书记载,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时期图组丹阳郡境内也标有石城,此与《汉书》所记同。《汉书·地理志》:“丹阳郡。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县十七:宛陵、於、江乘、春谷、秣陵、故鄣、句容、泾、丹阳、石城、胡孰、陵阳、芜湖、黝(伊)、溧阳、歙、宣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82年版):“石城县,汉置……故城在安徽贵池县西70里……”。
综上所述,石城县为汉县,是史家的一致认识。
(三)石城县建立年代当在公元2年以前的西汉时期
石城县建立于西汉何年?《汉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汉书·地理志》在第二部分第一个条目“京兆尹”之下,引用了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资料:“京兆尹,元始二年户十九万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万二千四百六十八,县十二:长安、新丰……”。在京兆尹之后,《汉书》记述全国各郡、国的户口、属县就没有说是何年了。唐代秘书少监颜师古《汉书注》:“师古曰:汉之户口当元始时最为殷盛,故志举之以为数也,后皆类此”。说明《汉书·地理志》各郡、国的户口数都是元始二年的统计数字。《汉书》所举各郡、国属县数和县名,也是元始二年的资料。《中国历史地图集》在西汉时期图组编例中也说:“政区设置以公元2年(元始二年)为准”。据此。石城县的设置年代当在公元2年以前(包括公元2年)的西汉时期。
二、李白在秋浦的游踪
李白究竟到秋浦来了几次?历来有多种说法。有说来过两次,有说来过三次,还有李白“三上九华、五到秋浦”的说法。
此次修志根据《李白游秋浦》一书的考证:李白从唐天宝八载至上元二年(749—761)前后12年中到秋浦来来去去的具体次数,事隔千年,很难精确论定,只能说在这期间,李白有五个时期曾到过秋浦。而其中某一次,他又或到青阳、或到南陵、或到铜陵,甚至东去宣城、当涂、或西上九江、庐山,旋即又返回秋浦。上述游踪,据现有文字资料是无法彻底查明的。所以,论定李白几游秋浦的说法并不科学。因此对李白在秋浦游踪的考证,只是把五次作为一个约数,沿用“五到秋浦”之说,大致勾划出诗人在秋浦的旅游路线。
李白第一次到秋浦,是在天宝八至九载(749—750)四月间。
唐天宝三载,李白“被谗去朝”。三月出京,同年夏与杜甫相会于洛阳。天宝六载,他开始以金陵(南京)为中心四出旅游。天宝八载,从金陵经当涂、宣城来到秋浦。这次他在秋浦逗留至翌年五月才离秋浦去浔阳(今江西省九江)。李白这次到秋浦逗留的时间不长,他在秋浦旅游的行踪路线是:顺长江水路东来,到鱼贵口(池口)入秋浦河口,溯流而上。直达县府石城,会见了崔秋浦(县令崔钦)、柳少府(县尉柳园)、王十二等县府官吏和友人;又从石城沿龙舒河东行,经乌石(今桃坡乡乌石村,古称虎林城)水车岭、过白陂(今棠溪乡曹村)、到石门桃花坞(今棠溪乡石门村),会见了处士高霁,和道友韦权舆,三人结伴而行,向东翻白沙岭(与青阳县交界,属贵池市),踏雪上九子山,并作联句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而后又返回石城,从蛟口(又名窑山,今属贵池市唐田乡)去浔阳。
李白在秋浦的诗作根据现有资料可以认定的有45首。这一次所写的大致有如下12首:
《赠崔秋浦三首》、《咏柳少府山瘿木樽二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游秋浦白陂二首》、《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以及《秋浦歌十七首》其三、六和十。
李白第二次到秋浦,是天宝十二载秋至十三载(753—754)四月间。
天宝十二载春,李白归魏郡(河北大名县东)。是年秋,从宣城再来秋浦,十三载五月,从秋浦赶往广陵(今扬州市)会见了魏万(后改名魏颢),而后又返回秋浦。
这次李白也是从长江而来,由鱼贵口之东的下清溪镇入清溪河口。沿着清溪河而行,遍游两岸的奇山秀水,他泛舟平天湖、游览上清溪、夜宿碧岩、读书苦竹畈、垂钓江祖潭、揽胜万罗山、炼丹百炉庄、游白云寺、登大楼山、游清溪玉镜潭、南渡虾湖上小黄山(今黄山岭)。溯氵考溪而上,从源溪东上九华山。又从陵阳(青阳县府)经铜陵五松山去扬州。这仅仅是一个大致的游踪。不是说诗人就一定按着这条路线一步一步地旅行观光,只能说他在这个时期曾到过这些地方,有的地方可能往返多次,有的地方可能仅仅路过,却留下了诗篇。同时在这期间,李白无疑是到过县府石城,会见了县府官员,并泛舟秋浦玉镜潭。这次他是从白云寺、乌石水车岭去石城的。而后溯龙舒河返乌石水车岭,游翰林山、穿菩萨凹、道士岭山峡、登大楼山。复沿清溪河回到他在清溪的旅游中心——苦竹岭下苦竹畈的读书处——太白书堂。
这一时期,李白“经常来往于宣城、秋浦、南陵、青阳、铜陵等地”。而在秋浦的时间最长,诗作也最多。有以下16首:
《秋浦歌十七首》其七、八、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六和十七、《赠秋浦柳少府》、《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清溪行》、《入清溪行山中》、《宿清溪主人》、《山鹧鹕词》、《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凤飞》。
李白第三次到秋浦,是天宝十三载下半年至十四载(754—755)秋。
李白与魏万在金陵分手后,来往于宣城、南陵和秋浦等地。并上了黄山。他这次回到秋浦,仍是沿着秋浦河游览的,并从虾湖翻越小黄山到白陂石门桃花坞。然后返回县府石城。这次李白在秋浦的心情更不如前两次了,久别亲人,思乡怀内之心尤烈。“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两泪下孤舟。”正是他心绪的真实写照。这时,宗氏夫人从梁苑(幽洛汴洲,今河南开封)来信要他回家团聚,更加深了他的思恋之情,写下了五古《自代内赠》。不久,便离开了秋浦,“旋赴寻阳”。秋天回梁苑探家,遇安禄山反叛,李白带着宗氏夫人“苍黄南奔”,逃到寻阳。后寄居豫章(今江西南昌)。李白这段时间在秋浦的作品约有11首:
《秋浦歌十七首》其一、二、五、《赠柳园》、《清溪半夜闻笛》、《独酌清溪江(祖)石上寄权昭夷》、《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鹧鸪者》、《宿虾湖》、《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秋浦寄内》、《自代内赠》。
李白第四次到秋浦,是在肃宗至德元年(756)秋。
这年三月,李白在江苏溧阳遇张旭。于酒楼饯别之时,作著名的《猛虎行》。其后即往来于宣城、当涂、溧阳之间。秋天,又到余杭、旋经金陵来秋浦。李白这次秋浦之行,仅是路过,未能久留。但从他的诗作中仍可以得知他曾到过清溪玉镜潭。“我来游秋浦,三入桃波源”,当作于这个时期。而后由桃波经乌石水车岭到县府石城,经蛟口去寻阳,这次他在秋浦的诗作仅有4首:
《秋浦歌十七首》其中四、十五、《宣城清溪》、《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
李白第五次到秋浦,是在肃宗上元二年(761)初。
上元二年,李白陷入了玄宗与肃宗父子之间、李亨与李璘兄弟之间的权力斗争。至德二年(757)二月永王兵败。李白以“附逆作乱”罪名入狱,后又被肃宗“长流夜郎”。李白在流放途中,仍深深地怀念着秋浦石门的桃花坞,作《忆秋浦 桃花(坞)旧游时窜夜郎》。乾元二年(759)二月,因天下大旱才遇赦获释。上元二年初,他即从寻阳沿江东下,老友宣州窦长史闻讯专程乘楼船到安庆相迎。李白在长江的罗刹矶(又名太子矶,今属贵池市乌沙乡)至长风沙洲(今属枞阳县长沙乡)的水路上,作诗赠窦长史。并从鱼贵口上岸,最后一次游览了秋浦。这时的李白,“半途释还,复过秋浦”(清光绪《贵池县志》)。由于政治上连遭沉重打击,使他原来强健的身体变得衰弱多病,精力日益不济,经济上也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所以,他这次在秋浦逗留的时间很短。走动的地方不多,写的诗也更少了。仅在石城西南毛钉街(今灌口乡灌口村)河边谢村写下了一首《闻谢杨儿吟“猛虎词”》,这是李白最后一次游秋浦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三、齐山摩崖石刻资料
齐山摩崖石刻,以宋刻,明刻多见。民国23年纂修的《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搜集贵池齐山石刻共71条。现选辑20条,另选入《齐山岩洞志》录存的2条,共计22条。
一、定力窟吴中复题名
拓本高二尺、广一尺八寸五分,六行,每行七字。字经一寸五分,正楷书。
太常少卿马寻屯
田外郎方任吕渊
虞曹外郎朱言
卫尉寺丞吴瑛同
游至和乙未正月十
九日知郡事吴中复题
(注)吴中复,字中庶,兴国永兴(今属湖北)人。宋史有传,进士及第,曾知池州。吴瑛,字德仁,蕲春(今属湖北)人,曾出判池州。
二、“寄隐岩”三大字
拓本高三尺四寸,广二尺二寸,一行三字。字径1尺,篆书。今尚存。



(注)此为至和二年郡守吴中复命名。章友直书。章友直,字伯益。
三、寄隐岩吴中复题名
拓本高三尺三寸,广一尺三寸,三行,行八字,字径三寸五分,篆书,今尚存。
寄隐岩齐山之东谷
至和二年郡守吴中
复始名章友直书
四、寄隐岩吴瑛朱言同饯吴公题名
拓本高三尺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四行,行字大、小不等,正楷书,今尚存。
至和乙未十一月寄隐亭成
殿中御史吴公被召还
台监郡吴瑛尚书外郎朱言
同饯于此章友直题
五、九鼎洞(集仙洞)许闻义题名
拓本高二尺,广九寸,分为三行,集仙洞三字一行,字径五寸。年月为二行,每行八字。字径一寸五分。均为正楷书。
集仙洞
嘉礻右三年三月辛未
朔贵池令许闻义书
六、上清岩郑雍等题名
拓本高一尺九寸,广一尺七寸五分,字七行,每行六字,字径一寸八分,正楷。
郡太守襄陵郑
雍公肃帅吴兴
刘述孝叔莆阳
许懋敏江南
夏公酉同游
时熙宁辛亥岁
仲冬朔日述题
(注)郑雍,字公肃,襄邑(今属河南)人,进士甲科,通判峡州。刘述,字孝叔,湖州人,户部郎中。夏公酉,疑为夏噩。许懋。无考。
七、蕉笔岩张次宗等题名
拓本高二尺二寸,广一尺六寸,字四行,行六字,字径三寸,正楷。
张次宗向宗旦
夏噩张稚圭熙
宁五年十二月
春日同游齐山
(注)张稚圭,益都(今属山东)人,祖籍临安(今属浙江),宋庆历六年进士。夏噩,为贵池夏中正之孙,才识兼茂。张次宗,向宗旦,无考。
八、寄隐岩毛渐题名
拓本高一尺五寸,广一尺四寸,字四行,行五字,字径二寸,正楷,今尚存。
元礻右辛未六
月晦日毛渐
正仲携家游
男琳琛侍行
(注)毛渐,字正仲。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治平进士,曾任两浙转运副使。宋史有传。刘世珩《贵池金石记》:“此题想为使时过池留题。”
九、上清岩曾孝蕴等题名
拓本高二尺,广一尺二寸,字四行,行八字,字径一寸六分,正楷书。
曾孝蕴处善张琏伯
器刘师明晦之朱行
中正仲陈知存性父
大观已丑暮春改旦游
(注)曾孝蕴,字处善,为晋江(今属福建)人,官江淮发运使。此题即为发运使时过池留题。
十、蕉笔岩洪炎等题名
拓本高一尺,广九寸,二行。行字大小不等,正书。
洪炎轶彪男虎宣和八
年九月一日来观外家题
(注)按《宋诗纪事》:洪炎,字王父,南昌人。
元礻右末登第,南渡后,官秘书少监,著有《西渡集》。
十一、寄隐岩陈良礻右等题名
拓本高一尺三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字六行,行九字,字径一寸二分,正楷书,今尚存。
淳熙甲辰二月癸酉郡
守陈良礻右率其属孙昌
言萧枕舒光张白吕宣
问顾时大同柽史端祝
致一韩○游齐山登翠
微历小有探左史而归
(注)陈良礻右,字天与,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淳熙十年知池州。
十二、寄隐岩“齐山”二大字
拓本高五尺二寸,广三尺二寸,字径二尺四寸五分,今尚存。
齐山
(注)据刘世珩《贵池金石记》:“此齐山二大字分书在寄隐岩,世传包拯所书,旁款有知府杨俊刻。俊,明正德八年任”。
李一凤《游齐山记》:“上清亭转为寄隐岩,可稍可拂,云宋包龙图刺池时书齐山於其上,铁笔如虬,真黄河之色也”。
十三、寄隐岩包拯等题名
拓本高二尺五分,广一尺六寸五分,字五行,行字大小不等,正楷,今尚存。
至和丙申岁七月二十二日
庐江包拯希仁富水吴
几复照邻琅琊王绰德
师同游齐山寄隐岩
明知府何绍正重刻
(注)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至和丙申知池州,刘世珩《贵池金石记》:“包拯知池州,史无年月。观此题,知莅池为至和丙申矣”。
吴几复,字照邻,吴中复之弟,景礻右间兄弟联名登第。王绰、无考。何绍正,字经宗,淳安人,进士,正德九年知池州。
十四、上清岩汪珊题游翠微亭诗刻
拓本高一尺八寸,广一尺七寸,字九行,行十字。字径一寸五分,正楷书。
望望孤岑际参差历翠微
佛尘摩古刻冲藓振华衣
霜冷水云涸山晴风雾日希
从容陪胜赏竞日拟停马非
使节临郊野荣光照草堂
幡摇云树影袍拂洞天香
小洞潆歌榭残鸦背夕阳
○言宣雅调寒谷发幽芳
御史贵池汪珊
(注)汪珊,字德声,贵池人,正德六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
十五、寿字岩刘述等题名
拓本高一尺三寸,广四尺五寸,十五行,行五字,字径二寸,正书。
开封刘述师
古○○李奕
韩仲四明史
弥远同叔以
嘉泰癸亥重
阳前一日同
登翠微是日
也天宇澄澈
郊原净丽揖
樊川之遗风
清兴良惬频
岁雨日易叶序
民气和乐当
此佳节得不
庆故事云
(注)刘世珩《贵池金石记》:宋史列传:史弥远,字同叔,淳熙进士,庆元年间知池州,此题在嘉泰三年弥远莅池州之三年。刘述、李奕均无考。
十六、华盖洞三大字
拓本高二尺三寸五分,广七尺六寸,字七行。行字大小不等。正楷书,今尚存。
嘉定壬午孟夏既望
万历伍年夏



古贸阝月湖史定之书
四明冯叔吉题
(注)史定之:史弥远之兄子。嘉定间知池州,兼提举江东茶盐。刘世珩《贵池金石记》:壬午为嘉定十六年”,误,应为十五年。
冯叔吉,字汝迪,兹溪(今属浙江)人,隆庆元年知池州;万历二年擢安徽副使道,复驻池州。
十七、上清岩唐杜牧之诗刻
拓本高一尺六寸,广四尺二寸。字十二行。行五字。(有二行六字),字径二寸四分。草书。
江涵秋影雁
初飞与客携
壶上翠微尘
世难逢开口
笑菊花须插
满头归但将
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叹
落晖古往今来
只如此牛山何
必泪沾衣
唐杜牧之
十八、上清岩宋朱晦庵和诗
拓本高一尺八寸,广二尺一寸,字八行,行八字,字径二寸,正楷书。
去岁蒲湘重九时满
城寒雨客思归故山
此日还佳节黄菊清
尊更晚晖短发无多
休落帽长风不断且
吹衣相看下视人寰
小祗合从今老翠微
朱晦庵
(注)据刘世珩《贵池金石记》:“此唐杜牧之诗。宋朱晦庵和诗。均后人所刻,明袁帙游记云:转上清岩,读杜樊川九日诗刻,及朱考亭和篇,是刻在明以前矣”。
十九、上清岩王阳明等题名
拓本高二尺七寸五分,广二尺一寸,字五行,行10字,正楷书,今尚存。
正德庚辰清明日阳明
山人王守仁献俘自南都
还登此时参政徐琏知府
何绍正同行主事林豫周
评事孙甫适至因共题
名陶野刻
(注)王阳明,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创阳明学说,曾因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二十、寄隐岩刘钅监题诗
拓本高二尺四寸五分,广一尺八寸二分,字分行,行十字,字径二寸,正书,今尚存。
攀萝挽葛上崎巅筋力疲
时○○频崖谷云封○窗
窈石林苔润○嶙峋馀生
转徙为羁客无处安排着
老身喜有岩扃堪寄隐平
生况是个中人
建安刘钅监绍兴辛未秋
九月下浣游齐山寄隐寺
二十一、寄隐岩顾冲等题名
拓本高一尺三寸五分,广二尺四寸,字八行,行四字,字径二寸五分,篆书,今尚存。
淳熙已卯
清明前一
日顾冲王
目希德张孙
厚赵萝极
张亭章周
洚同来齐

(注)《安徽通志稿》原按:淳熙无已卯,当是已酉之误,已酉为淳熙十六年。
二十二、“左史洞”三大字
清陈蔚《齐山岩洞志》:“左史洞在山北,滨湖,广如深巷,悬如肺,滴如珠”;“左史,谓李方元景业也,杜牧之代景业来守。故为立名而张祜书之”;又云 :“左史洞,会昌五年,张祜书,今题名被后人磨而易之,不复见唐刻矣”。

下一篇:第五部份 杂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