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官港区
官港区位于县南,东接江西省浮梁县经公桥镇,南邻昭潭区,西界江西省彭泽县境,北交香隅、尧渡区,距县城26公里。因驻地官港村得名。新中国成立初为至德县第三区,1952年更名官港区,1958年撤销区建制,成立官港、花园公社。1961年,官港、花园公社合并为官港公社。1962年,调整公社规模,重建官港区,辖官港、花园、石城、马坑、桃源、陈镇6个公社。1965年,桃源公社并入花园公社。同年撤销泥溪区,其所属木塔、利安公社划入官港区。1969年,撤销官港区,分设利安、红星、跃进3公社。1972年,恢复官港区,辖马坑、花园(1981年改为花园里)、官港、石城、利安、木塔6公社。1983年,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设60个村委会,423个村民小组,623个自然村,其中6个自然镇。有12248户,55966人。耕地48971亩,总面积为732.6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著名山峰有红旗岭、鸡冠山,最高点海拔1063.3米。官港自然资源丰富,是个以林、茶为主,林粮兼作的地区。全区有山场面积878383亩,有林面积524478亩,森林覆盖率达48.4%,年产木材2.7万立方米左右。茶园面积44796亩,年产干茶1000吨。农作物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土特产有香菇、猕猴桃、桐油、松脂、柴炭、芒杆和少量的生漆。乡镇企业有1579个,1987年产值1801万元,利润170万元。水利设施有144处,其中机电排灌站18处,小型水库34座。公路3条,可通往县城、江西省景德镇市和全区各个乡村。学校有初中6所,小学校点101所,在校学生10500人,教职员工369人。卫生事业有区医院1所,乡医院5所,医护人员67名。文化事业有区影剧院1座,乡影剧院5座,村影剧院2座,各乡均有电影放映队和文化站、广播放大站。1984年,区驻地还建了一座3瓦的电视差转台。
官港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北特委和苏维埃政府红军医院和赣北特委财政部均设于境内。区所在地官港村是革命先烈、共青团秋浦县特支书记陈仲亭的诞生地。官港乡许村是国民政府驻日大使、段琪瑞政府内阁总理许世英的家乡。石城乡云雾坑建有清末两江总督周德的坟墓。
官港乡位于县城南部,东接花园里乡,南界石城、泥溪乡,西邻江西省彭泽县浩山乡,北靠良田、合镇乡,因驻官港村得名。官港地处尧渡河和龙泉河支流的分水岭间,因河道常常干涸,遂名“干港”。后因当地方言“干‘官”读音相同,渐演变为“官港”。1956年始建官港乡。1958年建官港公社,1969年改为跃进公社。1972年,跃进公社划分官港、石城两公社。1983年改为官港乡。距县城26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105个村民小组。有155个自然村,1个自然镇,3832户,17172人。耕地16259.8亩,总面积153.2平方公里。水利设施有机电排灌站10座,水库16座,有效灌溉面积6205亩。
经济以农为主,粮、茶、林兼作。有林面积87223亩,年采伐木材520立方米左右,年产干茶30多万公斤,还有香菇、油菜、柴、炭、中药材、皮货等土特产,是东至县茶叶、猕猴桃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安徽省农业厅植物研究所、华东地区生活用具研究部门在此设有机构,专门研究山区土特产品的培植和制造。
花园里乡位于东至县南部,距县城27.5公里。东连洪方乡,南接马坑乡,西界官港乡,北交良田乡,因驻花园里村得名。相传明代有一进士在村内建庭院,种花木,远近闻名,遂称花园里。1949年为栗埠乡,1952年属祠堂、栗园乡,1956年始建花园乡。1958年,祠堂、桃源、马坑、栗园乡合并,成立花园公社。1960年并入官港公社。1961年,从官港公社划出,重建花园公社。1969年与马坑公社合并为红星公社。1974年,撤销红星公社,恢复花园公社。1981年,因与外县花园公社同名,更名花园里公社。1983年改为花园里乡,辖12村民委员会。有66个村民小组,72个自然村,1个自然镇,1616户,7574人。耕地面积9456亩,总面积94.7平方公里。地呈月牙形,四周山环水绕,中间地面平整,为山区小盆地。经济以农为主,粮、林、茶兼作,建有乡办林场,有林面积23485亩,年砍伐木材1300多立方米。年产干茶8万多公斤。还出产香菇、桐油、油菜籽、竹、木、柴、炭等经济作物。水利设施有水库5座,能灌溉农田3100亩。花园里村北有袁世凯政府财政部长周学熙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桩柱式的板梁桥,长75米,宽4.4米,是马坑、花园里山区人民通往县城的重要桥梁。
马坑乡位于县城南36公里处,是一个边远偏僻的山区。东与洪方乡接壤,东南同江西省浮梁县西湖乡毗连,以跑马岗、打杵叉、长湾岭、轿顶尖、大狼尖、茶宝岭大岗、小岭头、牵牛岗、桃墅岭分水为界。东北和祁门县相连,西、西南与花园里、石城乡为邻。相传尧帝南巡至此,忽马失前蹄,使尧帝大吃一惊,随口道出“马坑”二字,马坑由此得名。1952年建马坑乡,1958年并入花园公社,1960年又并入官港公社。1961年恢复官港区时,成立马坑公社。1969年,同花园公社合并为红星公社。1974年,撤销红星公社,恢复马坑公社,1983年改为马坑乡。辖7个村委会,47个村民小组。有86个自然村,1个自然镇,973户,4486人。耕地4209.5亩,总面积160.75平方公里。乡驻地在雅居塔。马坑素以山高林密河道多而闻名。旧社会流传一首歌谣:“四十里马坑,四十八道水,九十六重山,行路靠脚,运输靠肩。”有的村庄眼看咫尺,由于山水相隔,相聚则需半天。解放后,这里交通事业发生明显变化,全乡兴建两座大石桥,修通1条通往县城的宽阔公路和2条通往各村的简易大道,方便了山区人民交往,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经济以农为主,林粮兼作。农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林业用地204708亩,森林覆盖率达70%,木材蓄积量66.04万立方米,年砍伐木材4400立方米,是东至县木材重点产区之一。境内紫石塔茶叶,以色佳片厚、气味香浓驰名省内外。香菇以质地优良,享有盛名,供不应求。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皖赣边境游击根据地之一,民国37年(1948),浮至祁工委在此成立,并领导人民坚持斗争,到至德解放。
石城乡位于县南,距县城33公里。东邻木塔乡,南界利安乡,西靠泥溪、官港乡,北抵花园里、马坑乡,东部与江西省西湖乡毗连,取白石口村的“石”字和城墩胡家的“城”字为名。1952年始建石城乡,1958年并入官港公社,1969年更名跃进公社。1972年建区划社时,建立石城公社。1983年改为石城乡。辖10个村委会,67个村民小组。有106个自然材,1个自然镇,2034户,9384人。耕地5747亩,总面积为83.9平方公里。境内山丘、河流、平原俱全,农业生产水稻、油菜。林产松、杉、株、竹。土特产有茶叶、松脂、香菇、桐油、生漆等,素有茶乡之称。全乡建有水库11座,总库容192万立方米,能灌溉农田2000亩。乡驻地白石口村是全乡木、竹交易所,农副产品集散地。
木塔乡位于县南,距县城60公里。东、东北、东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经公桥镇、西湖乡接壤,以九江岭、白柴岗、白蛇岗、皖赣桥、野猪塔、赤头尖、三县尖诸山分水为界,西接利安乡,北抵石城乡,因驻地木塔村而得名。原为联盟乡,1956年改为木塔乡。1958年,木塔与荣兴乡合并,成立利安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泥溪公社。1961年建立泥溪区时,成立木塔公社。1969年并入利安公社,1972年恢复木塔公社,1983年改为木塔乡。辖9个村委会,54个村民小组。有75个自然村,1个自然镇,1650户,7303人。耕地6180亩,总面积106.75平方公里。木塔乡是林、茶、粮兼作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14254亩,森林覆盖率达39.7%,年产木村约1万立方米。林农还利用山区的资源,生产松脂、香菇、生漆、桐油、油茶和毛竹等土特产品。水利设施有水库1座。公路通县城和江西景德镇市。
土地革命时期,木塔境内是红军挺进师、县八中队活动的战略要地。畲狮村驻过赣北特委会、分区司令部等机关。大田村茅棚里、老屋里,曾是秋浦县第六区工农区政府驻地。当年木塔人民为保卫这块根据地,先后阵亡72人。为纪念革命烈士,解放后,木塔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建了3座烈士塔。
利安乡位于县境南端。东连木塔乡,南接西湾乡,西毗泥溪乡,北邻石城乡,东南与江西省波阳县莲花山乡相连,以白马岭、罗家岭、横宅岭分水为界。因驻地利安得名。利安原名黎痕(黎浑),意为国民党政府如豺狼当道,黎民百姓受苦泪痕不干。民国34年,至德县国民政府在这里强立“泰山盘石碑”,将黎痕改为黎安,意为黎民安居乐业。后“黎”演变为“利”,遂名利安。解放初为黎痕村,1958年成立利安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泥溪公社。1961年,建立泥溪区,复建利安公社。1972年,恢复区的建置,利安公社划属官港区。1983年改为利安乡。辖9个村委会,84个村民小组。有123个自然村,1个自然镇,1967户,9118人。耕地7119亩,总面积为133.3平方公里。水利设施建有水库3座,机电站8座,能灌溉农田2000亩。经济以农为主,粮、林、茶并举。农作物主产水稻、油菜。林业是全县产材重点乡之一,木材蓄积量为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占55.1%,年砍伐量1万多立方米。利安的茶叶量多质优,“云雾尖”毛峰,色、香、味俱佳,远近闻名。香菇、木耳、毛竹、柴炭等土特产品也占相当比重。民国19年(1930),赣北特委曾在荣胜、荣亭两村组建红军队伍,21年11月举行暴动,镇压了反动派和土豪劣绅,在黎痕街驻过中共秋浦县委会。24年5月,挺进师师长匡龙海在这里成立游击队。闽、浙、赣军区医院和财政部、宣传部也随之迁至荣胜村,并在此印刷发行了闽、浙、赣纸币。
官港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北特委和苏维埃政府红军医院和赣北特委财政部均设于境内。区所在地官港村是革命先烈、共青团秋浦县特支书记陈仲亭的诞生地。官港乡许村是国民政府驻日大使、段琪瑞政府内阁总理许世英的家乡。石城乡云雾坑建有清末两江总督周德的坟墓。
官港乡位于县城南部,东接花园里乡,南界石城、泥溪乡,西邻江西省彭泽县浩山乡,北靠良田、合镇乡,因驻官港村得名。官港地处尧渡河和龙泉河支流的分水岭间,因河道常常干涸,遂名“干港”。后因当地方言“干‘官”读音相同,渐演变为“官港”。1956年始建官港乡。1958年建官港公社,1969年改为跃进公社。1972年,跃进公社划分官港、石城两公社。1983年改为官港乡。距县城26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105个村民小组。有155个自然村,1个自然镇,3832户,17172人。耕地16259.8亩,总面积153.2平方公里。水利设施有机电排灌站10座,水库16座,有效灌溉面积6205亩。
经济以农为主,粮、茶、林兼作。有林面积87223亩,年采伐木材520立方米左右,年产干茶30多万公斤,还有香菇、油菜、柴、炭、中药材、皮货等土特产,是东至县茶叶、猕猴桃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安徽省农业厅植物研究所、华东地区生活用具研究部门在此设有机构,专门研究山区土特产品的培植和制造。
花园里乡位于东至县南部,距县城27.5公里。东连洪方乡,南接马坑乡,西界官港乡,北交良田乡,因驻花园里村得名。相传明代有一进士在村内建庭院,种花木,远近闻名,遂称花园里。1949年为栗埠乡,1952年属祠堂、栗园乡,1956年始建花园乡。1958年,祠堂、桃源、马坑、栗园乡合并,成立花园公社。1960年并入官港公社。1961年,从官港公社划出,重建花园公社。1969年与马坑公社合并为红星公社。1974年,撤销红星公社,恢复花园公社。1981年,因与外县花园公社同名,更名花园里公社。1983年改为花园里乡,辖12村民委员会。有66个村民小组,72个自然村,1个自然镇,1616户,7574人。耕地面积9456亩,总面积94.7平方公里。地呈月牙形,四周山环水绕,中间地面平整,为山区小盆地。经济以农为主,粮、林、茶兼作,建有乡办林场,有林面积23485亩,年砍伐木材1300多立方米。年产干茶8万多公斤。还出产香菇、桐油、油菜籽、竹、木、柴、炭等经济作物。水利设施有水库5座,能灌溉农田3100亩。花园里村北有袁世凯政府财政部长周学熙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桩柱式的板梁桥,长75米,宽4.4米,是马坑、花园里山区人民通往县城的重要桥梁。
马坑乡位于县城南36公里处,是一个边远偏僻的山区。东与洪方乡接壤,东南同江西省浮梁县西湖乡毗连,以跑马岗、打杵叉、长湾岭、轿顶尖、大狼尖、茶宝岭大岗、小岭头、牵牛岗、桃墅岭分水为界。东北和祁门县相连,西、西南与花园里、石城乡为邻。相传尧帝南巡至此,忽马失前蹄,使尧帝大吃一惊,随口道出“马坑”二字,马坑由此得名。1952年建马坑乡,1958年并入花园公社,1960年又并入官港公社。1961年恢复官港区时,成立马坑公社。1969年,同花园公社合并为红星公社。1974年,撤销红星公社,恢复马坑公社,1983年改为马坑乡。辖7个村委会,47个村民小组。有86个自然村,1个自然镇,973户,4486人。耕地4209.5亩,总面积160.75平方公里。乡驻地在雅居塔。马坑素以山高林密河道多而闻名。旧社会流传一首歌谣:“四十里马坑,四十八道水,九十六重山,行路靠脚,运输靠肩。”有的村庄眼看咫尺,由于山水相隔,相聚则需半天。解放后,这里交通事业发生明显变化,全乡兴建两座大石桥,修通1条通往县城的宽阔公路和2条通往各村的简易大道,方便了山区人民交往,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经济以农为主,林粮兼作。农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林业用地204708亩,森林覆盖率达70%,木材蓄积量66.04万立方米,年砍伐木材4400立方米,是东至县木材重点产区之一。境内紫石塔茶叶,以色佳片厚、气味香浓驰名省内外。香菇以质地优良,享有盛名,供不应求。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皖赣边境游击根据地之一,民国37年(1948),浮至祁工委在此成立,并领导人民坚持斗争,到至德解放。
石城乡位于县南,距县城33公里。东邻木塔乡,南界利安乡,西靠泥溪、官港乡,北抵花园里、马坑乡,东部与江西省西湖乡毗连,取白石口村的“石”字和城墩胡家的“城”字为名。1952年始建石城乡,1958年并入官港公社,1969年更名跃进公社。1972年建区划社时,建立石城公社。1983年改为石城乡。辖10个村委会,67个村民小组。有106个自然材,1个自然镇,2034户,9384人。耕地5747亩,总面积为83.9平方公里。境内山丘、河流、平原俱全,农业生产水稻、油菜。林产松、杉、株、竹。土特产有茶叶、松脂、香菇、桐油、生漆等,素有茶乡之称。全乡建有水库11座,总库容192万立方米,能灌溉农田2000亩。乡驻地白石口村是全乡木、竹交易所,农副产品集散地。
木塔乡位于县南,距县城60公里。东、东北、东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经公桥镇、西湖乡接壤,以九江岭、白柴岗、白蛇岗、皖赣桥、野猪塔、赤头尖、三县尖诸山分水为界,西接利安乡,北抵石城乡,因驻地木塔村而得名。原为联盟乡,1956年改为木塔乡。1958年,木塔与荣兴乡合并,成立利安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泥溪公社。1961年建立泥溪区时,成立木塔公社。1969年并入利安公社,1972年恢复木塔公社,1983年改为木塔乡。辖9个村委会,54个村民小组。有75个自然村,1个自然镇,1650户,7303人。耕地6180亩,总面积106.75平方公里。木塔乡是林、茶、粮兼作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14254亩,森林覆盖率达39.7%,年产木村约1万立方米。林农还利用山区的资源,生产松脂、香菇、生漆、桐油、油茶和毛竹等土特产品。水利设施有水库1座。公路通县城和江西景德镇市。
土地革命时期,木塔境内是红军挺进师、县八中队活动的战略要地。畲狮村驻过赣北特委会、分区司令部等机关。大田村茅棚里、老屋里,曾是秋浦县第六区工农区政府驻地。当年木塔人民为保卫这块根据地,先后阵亡72人。为纪念革命烈士,解放后,木塔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建了3座烈士塔。
利安乡位于县境南端。东连木塔乡,南接西湾乡,西毗泥溪乡,北邻石城乡,东南与江西省波阳县莲花山乡相连,以白马岭、罗家岭、横宅岭分水为界。因驻地利安得名。利安原名黎痕(黎浑),意为国民党政府如豺狼当道,黎民百姓受苦泪痕不干。民国34年,至德县国民政府在这里强立“泰山盘石碑”,将黎痕改为黎安,意为黎民安居乐业。后“黎”演变为“利”,遂名利安。解放初为黎痕村,1958年成立利安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泥溪公社。1961年,建立泥溪区,复建利安公社。1972年,恢复区的建置,利安公社划属官港区。1983年改为利安乡。辖9个村委会,84个村民小组。有123个自然村,1个自然镇,1967户,9118人。耕地7119亩,总面积为133.3平方公里。水利设施建有水库3座,机电站8座,能灌溉农田2000亩。经济以农为主,粮、林、茶并举。农作物主产水稻、油菜。林业是全县产材重点乡之一,木材蓄积量为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占55.1%,年砍伐量1万多立方米。利安的茶叶量多质优,“云雾尖”毛峰,色、香、味俱佳,远近闻名。香菇、木耳、毛竹、柴炭等土特产品也占相当比重。民国19年(1930),赣北特委曾在荣胜、荣亭两村组建红军队伍,21年11月举行暴动,镇压了反动派和土豪劣绅,在黎痕街驻过中共秋浦县委会。24年5月,挺进师师长匡龙海在这里成立游击队。闽、浙、赣军区医院和财政部、宣传部也随之迁至荣胜村,并在此印刷发行了闽、浙、赣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