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东流区
东流区位于县北部,距县城24公里。东接尧渡、张溪区,南连香隅区,西临长江,北与胜利区瓦垄乡交界,因驻地东流镇得名。1949年为城关区(即一区),1950年撤城关区公所,建香隅区公所,辖14个村公所。1952年后,香隅区公所改为区人民政府,所属乡、镇、港公所改为乡、镇、港人民政府。1955年,城内镇划出,更名城关镇,直属东流县人民政府。1956年,撤所辖河口港(乡级)人民政府,划属城关镇管辖。同年9月,行政区划调整,香隅区由12个乡合并为香口、新岗、合镇、临江4个乡。东流境域实际是城关镇范围。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以城关镇为基础,划张溪区长安乡、瓦垄区长岭乡,组建城东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双塔区,原城东公社划为东流、城东、长岭、长安4个公社。1964年,撤销双塔区、东流公社,成立东流镇,其余3个公社并为双塔公社。1969年,双塔公社和临江公社、东流镇合并为向东公社革命委员会。1972年,改向东公社为东流公社。1978年,撤销东流公社,成立东流镇和长岭公社,东流公社的五七、菊江、向东3个大队划属东流镇,其余区域划入长岭公社。1979年12月至1980年元月组建长安公社。至此,长岭、长安两公社属东流镇管辖。1981年,长岭公社因与外县公社同名,更名为长岭铺公社。同年,成立东流区,1986年增设七里湖乡,东流镇直属县,长岭、长安、七里湖乡划属东流区。辖3个乡,21个村委会,200个村民小组。有168个自然村,其中2个自然镇,3996户,18176人。耕地43656亩,总面积122.35平方公里。
东流属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多湖泊,易旱涝,血吸虫病流行。解放后,由于大搞兴修水利,组织群众防洪灭螺、防病治病,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人民体质不断增强。全区建有电灌站23个,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3座,在沿湖沿江地带修建了五星、白密、施畈、金山、丁湖、狭阳湖、北门湖、七里湖等圩堤,兴建了东流大闸。这对抗旱排涝,消灭钉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都起了一定作用。
经济以农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大麦、豆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毛竹等,盛产鱼虾,特产鲥鱼、螃蟹,东流水牛为全国水牛优良品种之一。乡镇企业有613个,1987年产值468.68万元,利润37.18万元,文教卫生事业:区、乡有文化馆(站)、电影院(队);中学3所,小学23所,教师98人,在校学生4600人;医院、血防站各1所,卫生所2所。交通方面:有长江航运,又有大(渡口)石(门街)公路贯穿全境,水运陆运十分方便。
长岭铺乡位于县北部,距县城27公里。东临升金湖,南接东流镇、长安乡,西滨长江,北连瓦垄乡,因驻长岭铺而得名。1949年为瓦垄区长岭、狭阳、白密3村地,1952年建长岭乡,1958年并入城东公社。1961年建长岭公社,属双塔区。1964年,撤双塔区,长岭、长安、城东3公社合并为双塔公社。1969年改名向东公社,1972年改向东公社为东流公社。1978年恢复长岭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同外县长岭公社重名,更名为长岭铺公社。1983年改为长岭铺乡。辖6个村委会,73个村民小组。有75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镇,1492户,7322人。耕地10836亩,总面积58.4平方公里。地处丘陵,东靠湖,西临江,中间夹个黄土岗,易旱易涝,血吸虫病流行。解放以来,通过群众性的兴修水利、查螺灭螺,组织医生治疗血吸虫病人,改善了生产条件,恢复了人民健康,兴建机电站16座,其中陡岭窑电灌站,灌溉面积达6000亩。经济以农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小麦、油料。畜牧业和渔业也占一定的比例。林业兴旺,国营金寺山林场设在境内,山林绵亘10余里。乡驻地长岭铺,古为驿站,现已成为农副产品集散地。
长安乡位于县北部,距县城16公里。东连张溪乡,西北交长岭铺乡,南接查桥乡,北滨升金湖。1952年为徐薛乡、白密乡境地。1958年划属城东公社。1961年,始建长安公社,因驻地长安铺得名。长安铺古为驿站,取长久安宁之意为名。1964年,长岭、城东、长安3公社合并为双塔公社,1969年双塔改为向东公社,1972年改向东公社为东流公社,1978年并入长岭公社,1980年再置长安公社,1983年改为长安乡。辖6个村委会,58个村民小组。有54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镇,1177户,5271人。耕地8389亩,总面积为29.45平方公里,地属丘陵区。经济以农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籽、小麦。经济作物有花生、芝麻、烟叶,还盛产桂竹、鱼虾。水利设施全乡建有机电站4座,能灌溉农田2300亩。
境内历山海拔372米,为东至县北部屏障。明代在山中建有尧舜祠,山上有僧尼,原草龙庵已改为法藏寺,属九华山管理处管理。
七里湖乡位于县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东与尧渡区交界,南与香隅区毗邻,西连临江乡,北依东流镇。相传,早年这里是一片湖泊,东流镇上的一些富豪人家雇请外来灾民,在湖区围垦开荒种田,共围圩7个,长约七里故称七里湖。乡因湖得名。居民多为根治七里湖后从全县各地迁来的农民,少数是外县移民。老闸、边寨、桥东3个村委会为回民聚居地。耕地24431亩,总面积34.50平方公里。解放前,这里水患连年,十年九灾,钉螺密布,血吸虫病流行,沿湖不少村庄成为“寡妇村”、“罗汉村”。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疫区人民生产、生活,增加投资,帮助七里湖地区加高加固了长江圩堤,在东流镇上设立血防医院,治疗血吸虫病人。1975年,开始发动全县人民对七里湖进行综合治理。至1977年,共兴建38处水利工程,围垦造田约3万亩,发展水产养殖,精养鱼池3000亩,围垦灭螺2470万平方米。基本上控制了钉螺,治服了水患。1981年起开始移民定居,1983年成立七里湖管理区,1986年成立七里湖乡。辖9个村委会,69个村民小组。有39个自然村,1327户,5583人。七里湖土壤肥沃,地下资源有瓷土、泥煤、青砂等。经济以农为主,农作物有粮食,棉花、油料。经济作物有留兰香、蚕桑、野生纤维和药材。水产有鱼、虾、螃蟹,素称“鱼米之乡”。交通、文教卫生事业从无到有,建有小学2所,教学点5个,在校学生602人,教师30人;医院1所,医生4人,病床3张;公路通东流、县城。
东流属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多湖泊,易旱涝,血吸虫病流行。解放后,由于大搞兴修水利,组织群众防洪灭螺、防病治病,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人民体质不断增强。全区建有电灌站23个,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3座,在沿湖沿江地带修建了五星、白密、施畈、金山、丁湖、狭阳湖、北门湖、七里湖等圩堤,兴建了东流大闸。这对抗旱排涝,消灭钉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都起了一定作用。
经济以农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大麦、豆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毛竹等,盛产鱼虾,特产鲥鱼、螃蟹,东流水牛为全国水牛优良品种之一。乡镇企业有613个,1987年产值468.68万元,利润37.18万元,文教卫生事业:区、乡有文化馆(站)、电影院(队);中学3所,小学23所,教师98人,在校学生4600人;医院、血防站各1所,卫生所2所。交通方面:有长江航运,又有大(渡口)石(门街)公路贯穿全境,水运陆运十分方便。
长岭铺乡位于县北部,距县城27公里。东临升金湖,南接东流镇、长安乡,西滨长江,北连瓦垄乡,因驻长岭铺而得名。1949年为瓦垄区长岭、狭阳、白密3村地,1952年建长岭乡,1958年并入城东公社。1961年建长岭公社,属双塔区。1964年,撤双塔区,长岭、长安、城东3公社合并为双塔公社。1969年改名向东公社,1972年改向东公社为东流公社。1978年恢复长岭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同外县长岭公社重名,更名为长岭铺公社。1983年改为长岭铺乡。辖6个村委会,73个村民小组。有75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镇,1492户,7322人。耕地10836亩,总面积58.4平方公里。地处丘陵,东靠湖,西临江,中间夹个黄土岗,易旱易涝,血吸虫病流行。解放以来,通过群众性的兴修水利、查螺灭螺,组织医生治疗血吸虫病人,改善了生产条件,恢复了人民健康,兴建机电站16座,其中陡岭窑电灌站,灌溉面积达6000亩。经济以农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小麦、油料。畜牧业和渔业也占一定的比例。林业兴旺,国营金寺山林场设在境内,山林绵亘10余里。乡驻地长岭铺,古为驿站,现已成为农副产品集散地。
长安乡位于县北部,距县城16公里。东连张溪乡,西北交长岭铺乡,南接查桥乡,北滨升金湖。1952年为徐薛乡、白密乡境地。1958年划属城东公社。1961年,始建长安公社,因驻地长安铺得名。长安铺古为驿站,取长久安宁之意为名。1964年,长岭、城东、长安3公社合并为双塔公社,1969年双塔改为向东公社,1972年改向东公社为东流公社,1978年并入长岭公社,1980年再置长安公社,1983年改为长安乡。辖6个村委会,58个村民小组。有54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镇,1177户,5271人。耕地8389亩,总面积为29.45平方公里,地属丘陵区。经济以农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籽、小麦。经济作物有花生、芝麻、烟叶,还盛产桂竹、鱼虾。水利设施全乡建有机电站4座,能灌溉农田2300亩。
境内历山海拔372米,为东至县北部屏障。明代在山中建有尧舜祠,山上有僧尼,原草龙庵已改为法藏寺,属九华山管理处管理。
七里湖乡位于县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东与尧渡区交界,南与香隅区毗邻,西连临江乡,北依东流镇。相传,早年这里是一片湖泊,东流镇上的一些富豪人家雇请外来灾民,在湖区围垦开荒种田,共围圩7个,长约七里故称七里湖。乡因湖得名。居民多为根治七里湖后从全县各地迁来的农民,少数是外县移民。老闸、边寨、桥东3个村委会为回民聚居地。耕地24431亩,总面积34.50平方公里。解放前,这里水患连年,十年九灾,钉螺密布,血吸虫病流行,沿湖不少村庄成为“寡妇村”、“罗汉村”。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疫区人民生产、生活,增加投资,帮助七里湖地区加高加固了长江圩堤,在东流镇上设立血防医院,治疗血吸虫病人。1975年,开始发动全县人民对七里湖进行综合治理。至1977年,共兴建38处水利工程,围垦造田约3万亩,发展水产养殖,精养鱼池3000亩,围垦灭螺2470万平方米。基本上控制了钉螺,治服了水患。1981年起开始移民定居,1983年成立七里湖管理区,1986年成立七里湖乡。辖9个村委会,69个村民小组。有39个自然村,1327户,5583人。七里湖土壤肥沃,地下资源有瓷土、泥煤、青砂等。经济以农为主,农作物有粮食,棉花、油料。经济作物有留兰香、蚕桑、野生纤维和药材。水产有鱼、虾、螃蟹,素称“鱼米之乡”。交通、文教卫生事业从无到有,建有小学2所,教学点5个,在校学生602人,教师30人;医院1所,医生4人,病床3张;公路通东流、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