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西北部紧靠长江,境内河、湖区域辽阔,河系发育,湖泊众多。全具河流总长1982.45公里。有7条主流,440条支流。其中10公里以上支流29条,总长为450.75公里,10公里以下支流411条,总长为1226.6公里。河流地形和流向,大体是东、北部为南北走向,中、西部为东南向西北,南部主要是北南走向,3个自成一统又相互联系的水系。湖泊主要为3大湖系,均属长江水系。
一、过境江水
县境位于长江右岸。江水自九江经彭泽县子矶岸入境,沿西北岸,于广丰圩老河口入贵池县境,向东流去。全程曲线长约85公里。沿岸有东流、官洲、安庆3个河段。东流、官洲河段在明代初年,左岸龙湖、大官湖、青草湖、大漳湖为江道,华阳河以上大部分土地为右岸沙洲。清咸丰年间,一次大水后,江湖分开,江道主泓南移,江心洲北迁,境内的江中莲花洲渐靠左岸,与左岸望江县相连,主泓靠近右岸。民国23年(1934)后,江道主泓又渐北移。1969年,官洲河段西江封堵。今主泓与清咸丰八年(1858)英测航图相似。安庆河段,据是年英测航图,左、右江面均窄,江最宽处不足4公里,靠右岸的右汊为主航道。1934年后,主泓转入左汊。左汊乃为主航道。50年代,眉毛洲出水,一洲两泓则变为二洲三涨的河道。
从华阳河口至吉阳矶,称东流河段,长约32公里,河道较顺直。首尾收缩段分别为1500米、1300米,中段宽窄相间,最宽处达4400米,一般为2700米。天心洲(亦称天星洲)、玉带洲、棉花洲、共和洲等洲顺列江心。水流被分为几汊。沿右岸有砲儿、乌石、稠林、祝石、杨家、吉阳等矶石、礁石突出岸边,控制江岸稳定少变。上起吉阳矶,下迄杨为官洲河段,长约29.5公里。河道首尾狭窄,中间较宽,呈鹅头状。首尾段河宽分别为1300米、1500米,最宽段为7700米。由南至北,依次有复生洲、清节洲(亦称学文洲)、新长洲、官洲等洲并列江面,形成西江、东江、中汊、南夹江、南小江等五泓分流。西江已堵,东江为主航道,分流比(1985年5月,水位在9.2米时测)东江为65%,中汊为14.5%,南夹江为20.5%,南小江已趋于废弃。自杨家至前江口,为安庆河段,长约29公里。麻石桥以上是单一河道,江面宽约1.3公里,以下是逐渐放宽后又缩窄的大肚子河床,中间放宽段河宽达8.4公里。其间有江心洲、眉毛洲,水流分为3股。左汊为主航道,常年通行大轮,分流比为39—58.2%。中汉窄浅,水位在8米以下断流,汛期分流比为9.6—12%,左汊弯曲,可通行小轮,分流比为38.3—47.3%。
长江、流经县境的河段,依据大通站水文资料,多年平均流量为28800秒立方米。最大流量为43100秒立方米,最小年平均流量为21400秒立方米。历年最大流量为92600秒立方米(1954年8月1日),历年最小流量为6020秒立方米(1923年1月30日)。多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53公斤,多年平均输沙率为14900秒公斤。
二、主要河流
黄湓河因水经黄湓入江而得名。上游为秋浦后河。源于祁门山脉北麓的仙寓岭,自东向西,经双元、姚村、白面畈至陈家畈,折转从南向北,至石门口,右汇葛公河,达莲花堰,右入梅树河,至上桥左右鲁河,至黄泥畈右汇乌沙河,过洋湖,与来自石台溪河折转从东向西,过王家畈,达上邹又由南向北,至下邹右合侯店河,经石潭街、张溪镇至乌湾沟,右纳五丰河,达杨河头,汇入大清湖,穿升金湖,循黄湓河,过黄湓闸注入长江。
河口古往今来,颇多变迁。清嘉庆《东流县志》载:水“过张溪镇南,又东为鹅潭湖(即今复兴、五丰圩一带),葛公山水入(即五丰河),又北为杨家湖,分一支出汊家嘴,北流十里许,经上横洲、下横洲西,又北至阮村,折而西南,流过桃源桥,西散入滨江芦地;一支经杨家湖北出,为澄潭湖,又北至杨家嘴,两头塘水自西入,在天林庄南,彭家岭东,其水分流一支西入黄石港,一由张岭嘴北,经石女山南,杨家嘴北而入王家寨河,乃折而东流,为王家寨河(考:杨家嘴至毛嘴一段,今仍有老河痕迹。清时,枯水季节,河内舟楫往返,二三十吨帆船,远岸之上不见桅帆),又东为前湖,坦埠港水入(即坦埠河与贵池县唐田河),又东过七潭洲,又东行而折至七星洲,九都湖汇入,又过方定洲、宣家洲而过江”。“春夏之交,潦水、白水盛溢,抵九都湖,循黄湓,合大江;冬月水枯则落,故道惟曲折,而达黄湓入乎江耳”。
民国8年(1919)始圈裕丰圩,贵池县于民国4年圈万兴圩,致使黄湓河水无处宣泄,引起东流、贵池两县水利纠纷。据民国18年《安徽建设》第18号载:“黄湓、沙夹两河为滋泥湖及诸湖内水外泄之道”,“而黄湓宽阔,又觉较胜沙夹,故船只出入,均取道于黄湓”,“乃黄湓为万兴圩所堵,沙夹为裕丰圩所堵塞”,水流无序,航行阻塞。“内水溢满,漫淹为灾”。“黄湓讼案历年不息,究其因,实缘放垦之前,未解决水利,致围垦以后各圩发生利衡害突,讼案也因之而起”。经多年讼诉,当局行政院裁决:由万兴圩开新河,以作宣泄之道,新河自民国16年始,直到24年左右才开通,水始自新河口入江。
解放后,为拒江水倒灌,1960年在罗家洲(贵池县境)兴建黄湓闸,封堵新河、老河口。新开河道工程于1965年全部竣工,从此改由黄湓闸宣泄河水。
黄湓河主流河源至河口,全长102公里,流域长度70公里。全流域面积为1560.1平方公里,县境内为1092.61平方公里,河源黄海高程1378.7米。
流域内地形,南高北低,切割剧烈,水系发育,呈扇形汇流,流域境内有长10公里以上的支流8条,总长120.3公里,长10公里以下支流30条,总长245.8公里。其中来水面积在10公里以上支流22条,总长220.94公里,河流天然落差942米。河道平均坡降为0.86千分率。河床底宽在30—65米。河源至双河口,称上游段,河道平均坡降为2.09千分率,一般河床底宽为35米,平枯水面宽为50米,河道安全泄量小于192秒立方米。河道弯曲流急,河床多为砂卵石组成,塌岸、淤积严重。据考:原舟楫可达洋湖镇以上。今桂村畈附近河床高程为42—43米,畈地高程为43—45米,洋湖附近河床高程为22—23米,畈地高程为25—26米,舟不通;双河口至张溪镇,称为中游段,河床底宽为65米左右,河床多为砂卵和砂土质,河道安全泄量为600—700秒立方米;张溪镇以下为下游段,属湖泊和洼地,雨季,遇暴雨,洪水暴涨,历来为洪涝灾害区。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1700毫米,最大的是1954年为2714毫米,最小是民国23年为803毫米,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60—70%。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00毫米,流量为18.87秒立方米,最枯流量约为11.7立方米(干流)。1957年7月9日,洪峰流量高达1810秒立方米(雁塔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年产水量为11.7亿立方米。1970年7月12至15日一次降雨381毫米(雁塔水文站实测),产水量达2.56亿立方米。
坦埠河属黄湓河下游支流。源于大陡岭,自南向北,经金铃巷、花塘、兰桥张家、湖光廖村、坦埠至英山,汇入升金湖。河长10.5公里,流域面积为37.56平方公里。河床底宽一般在8米左右,河道天然落差为51米。多年平均流量为0.748秒立方米,最枯流量约为0.1秒立方米。
东河又名丁香河。源于石台县的主公岭,由东向西,经丁香、尧田村、吴田村、东庄至鸡冠堰入县境,经八家堰、前畈、黄泥潭至双河口汇入黄湓河干流,全长36.5公里,境内长15.9公里;流域面积为298.84平方公里,境内为70.39平方公里。河床底宽一般为100米,水深洪水期为7米,枯水期为0.3米,多年平均流量为6.77秒立方米,最枯流量约为1.0秒立方米。
尧渡河即前河、江口河。《大清一统志》载:“前河在建德县南,有三源,总汇于步头湾,过县南15里百步滩储为官池,历县南2里尧城渡,亦名尧城溪,又含茹兰溪,汇石印池,入东流县界为江口河,至县西7里入江。”清嘉庆《东流县志》载:“江口河,在县南2里,泻建德诸山并县南境诸山之水。”清宣统《建德县志》载:前河“一出桃墅岭、马坑,经双河口;一出方岭、大坑,经步头村;一出抄溪、九凤山、栗埠山,经花果园,总汇步头湾,过尧城,由茹兰溪至石印洞、七里湖,达东流入江。”
尧渡河主河源于县南部祁门山脉西麓的良禾岭,由南向北,自横龙庵,经紫石塔、元口、马坑、桃源,过韩田畈,至双河口,左纳源于桃墅岭的菜坑河水,经马坡金,至前铁佛寺,左与源于兆吉岭东侧南坑的秧田畈河及历山、小梅铺等河汇合,至步头湾右纳入源于桃树坞的双元河水,过韩坑口,至廖家墩,右白果树河,左西村河汇入,至黄泥岗左纳冲家山河水,至汪家左梅山河水纳入,延尧渡镇西达赤头,右梅城河(茹兰溪水)注入,过石印洞,至老虎冲,右合洪港河水,经欧窑、顺风嘴,过东流新闸,泄入长江。
河口几经变迁。清嘉庆《东流县志》载:为异建德诸山之水,知县陈春于明万历元年(历73)“在南门外开滨广深各三丈,迤逦数十丈”河道,“注于南门,曰南新河”,清嘉庆年间已淤塞。1970年,在牛头山(旧名神山,明嘉靖年间改名拱北山)南脚,建东流闸,泄流入江。1975年,河口又改道牛头山北脚,即今出口。
尧渡河上游,山势高峻,河湾水急,一般地面高程在100—300米,良禾岭主峰为海拔1112米,河槽水面宽一般在70米;中游地区,是起伏较大的丘陵岗地,一般地面高程为20—50米。河槽水面宽一般为80米,尧渡镇附近河底高程为12—14米(吴淞零点),畈地地面高程在16—17米(吴淞零点),河床底宽为50—70米,河道安全泄量约400—500秒立方米;下游为滨江湖地,地势低洼,一般高程在9.5—11.0米(吴淞零点)。中、下游河道弯曲狭窄,河床淤积严重,历史上是洪涝灾严重的地区。1975年,中共东至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动员全县人民,对中、下游地区进行全面治理。对干流裁弯取直和改道切岗,1975年9月动工,次年4月基本完工,完成方村至河口的主河改道31公里,新开河长19.3公里,新筑河堤24.50公里,完成土石方874.64万方。治理后的河道底宽82—100米,左、右滩地宽各20米,堤顶高程20—23.5米,顶宽4—10米,边坡1∶2—1∶3,河道安全泄量达1960秒立方米。
尧渡河自河源至出口,主河治理后全长75.7公里(原为84.2公里),流域长55.5公里,流域面积756.4平方公里,天然落差为839米,河道平均比降为1.51千分率。全流域有10公里以上的支流8条,总长108.55公里,10公里以下小支流93条,总长365.70公里。其中来水面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4条,总长140.4公里,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52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2626毫米(1954),最小年降雨量937毫米(1934)。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00毫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2.60秒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为3450秒立方米(1969年,金家湖水文站调查),1970年7月13日,洪峰流量为1270秒立方米(金家湖站实测)。多年平均年来水总量为5.97亿立方米,1954年为14.23亿立方米。
香隅河原是尧渡河的主要支流。清嘉庆《东流县志》载:江口河“其出现南境者凡二。一自澄沧源,西行数里,至藕塘,会义溪岭水,北行数里,会七峰山水,又北行下隅畈,右会双河口分流之水,而为白洋湖,经东嘴、西嘴两山间西北,又北过马鞍山东,又东北过铁山渡,右合邱子湖,左合长石湖”,与建德山水“俱汇于仙人湖,经青泥湾,又合团湖水,达江口河而入江”。
1975年前,自源兆吉岭,由西南向东北,经金汪下、响岭、朱村、白茆至庞村,右合北源河,至二号桥左汇七峰河,过桂村畈,经香隅畈、相公庙,过合阜、普益两圩间,入通河(亦名断港河),经青草湖,过铁船渡,入黄泥湖,达七里湖,汇江口河,主河全长43.3公里,流域面积140平方公里,河床底宽一般为25米。1975年,主河进行了改道工程,9月动工,次年4月竣工。自桂村畈,切红岭、梅山岗地,入白洋湖后梢;切韩家岗地,入小思湖;切佛宝山岗,入下塔青湖;切乌石矶岗,入江。新开河床13.1公里,河床底宽为50米,五处切岗全长5243米,河床底宽22—30米,左、右新筑河堤11.3公里(高程23.5—26米,顶宽4米,边坡1∶2—1∶3),河道安全泄量达500秒立方米。完成土石方269.45万方,自此成为独立河流。香隅河,今主河全长26.7公里,流域面积为106.2平方公里。全流域有10公里以上支河1条,长11.5公里。10公里以下支河27条,共长68公里。
鹰山河系大白湖水系。源于江西省彭泽县境大浩山北麓,由南向北,经风波岭、龙源庙,至华山口入县境,汇入源于戴家岭的黄栗树河,西行至汪村,过石壁、黄栗树,经鹰山尖,注入大白湖,全长32公里,境内河长10.5公里。流域面积89.3平方公里,县境占71.3平方公里。河源高程859.4米,河道坡降为2.0千分率。河床底宽20—80米,河道安全泄量为210秒立方米,估算黄栗树处最大流量为620秒立方米。
香口河亦名长河。泄太白湖水而达江。1955年前,水自大白湖入河道后,至金鸡圩,一支北行,达香口而入江;一支东行,汇入断港河(即通河)。1955年,在幸福村筑拦河坝,金鸡圩北拐筑新坝,从此通河不通,水不东行。1966年冬,从长山嘴至壁梁山,筑了香口大堤,建香口闸,长河之水过香口闸,经香口注入长江。河长10.5公里,河槽水面宽为20—80米,河床为泥沙质。
龙泉河又称龙口河,亦名饶河。源于县南境九江岭。自源由北向南,经老屋里,至分流河口,由东往西,过木塔口,达曹家坝,左纳畲狮河,经利安,至月形山,右纳元林河,达枫林口,左汇西湾河至老虎洞,合石城河,折转由北向南,至永丰镇,右官营河注入,至余家屋,左纳思源河,至后刘峡,汇大板河,自龙泉桥,过江西省波阳县境注入鄱阳湖,由彭泽口达江。境内主河全长67.7公里。干流22.5公里,流域面积(不含白泥河)为985.2平方公里。河源高程524.5米,流域地势,北部为山脉,高程一般在300—500米;南部为丘岗,由北向南逐渐开阔。
龙泉河主流河道天然落差为364米,平均坡降为2.69千分率。河床底宽20.5—80米,干流安全泄量为500秒立方米。境内流域有10公里以上支流12条,总长210.4公里,10公里以下支流207条,总长541.5公里,其中来水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31条,总长400公里。龙泉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99.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2661.0毫米(1954年推算),年最小降水量为890.4毫米(1978年实测)。最大一日降水量为267毫米(1982年5月28日青山实测)。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40毫米,径流量为18.715秒立方米。年来水总量为7.93亿立方米。
青山河亦名双港河。属龙泉河支流,源于县境火冲岭。由北向南,经大元山,梅塘、双港、英洲,至罗家山出县境,入波阳县曾家畈,汇入龙泉河。境内河长25.7公里,流域面积129.5平方公里。河源高程415米,河道天然落差为173米。平均坡降为0.3千分率。河床底宽为18.5米,多年平均流量为2.926秒立方米。估算最枯流量为0.2秒立方米,有10公里以下支流23条,总长78.4公里。
铁炉河属龙泉河支流。源于彭泽县上彭,自源由西南向东北,至下彭,进入县境老虎冲,折转由北向南,经南阳亭、广福、铁炉港村,达下毛棚出县境,入波阳县,至鸡公坡,注入龙泉河。县境河长16.6公里,流域面积43.98平方公里,河道天然落差为42米,平均坡降为0.18千分率,河床底宽为9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329秒立方米,估算最枯流量为0.1秒立方米,有10公里以下支流7条,总长17.1公里。
白泥河属鄱阳湖水系桃墅河支流,源于五凤村。由西向东,经田家村、程家社、捉马旭、汪公庙,至白泥出县境,至撞源港,汇入桃墅河。境内河长12公里。流域面积为23.36平方公里,河道天然落差为70.5米,平均坡降为0.67千分率,河床底宽为4.5米,流域内有10公里以下支河4条,总长5.6公里,河道多年平均径流深为800毫米,流量为0.499秒立方米,估算最枯流量为0.2秒立方米。
三、湖泊
县境滨江一带大小湖泊密布,旧县志中记载甚多,自古至今,沧桑多变,有的被垦为良田,有的淤成滩地。现有湖泊主要为升金湖、太白湖两大湖系。在东流区境内有丁湖(面积1038亩)、狭阳湖(面积3000亩)、北门湖(旧称寨下湖);在胜利区境内有吉阳湖、李阳湖,诸湖均为人工水产养殖场所。全县湖泊面积,在1 0米高程以下的有128.08平方公里,合19.21万亩。正常水位湖泊水面有154平方公里,合23.1万亩。
升金湖曾称生金湖。亦名深泥湖,又叫新深湖。“升金湖”因湖中日产鱼货价值“升金”而得名。位于长江南岸县境北部,与贵池县交界。东南群山环抱,西傍丘陵岗地,北滨江滩洲圩。
古时升金湖系:清嘉庆《东流县志》载:有高湖、鹅潭湖、大清湖、杨家湖(亦名杨河头)、澄潭湖(亦名陈博湖)、前湖、九都湖等,以及贵池县境诸湖。“水涨则数十里地,弥漫无际;水落则沮如之处,分为诸湖”,循曲折的河道,达黄湓入长江。江河湖港相连,至张溪、坦埠、唐田、姜坝等沿湖港口,均有河道相通,是水运竹木山货和商贾往返要道,终年舟揖,乘风扬帆,穿行河中。大清湖东侧通往张溪的S形河道,有九九八十一道弯,枯水季节,水深3—5米。沿湖周围河滩,芦荻丛生,湖草青青,每当春季,农民割草为肥。50年代,沿湖群众还沿袭割草沤肥的习惯,农民多从事渔业,冬月水涸,湾池湖窟“亦足当农家三时之利”。
滨江湖口滩地:清末开始筑堤圈圩。民国年间,出湖通江河道,几被堵塞。日本侵占中国时,为其侵略之便,强拆沿湖周围群众的民房填湖,修筑杨嘴至小路嘴公路,由此加快了湖床的淤积。至解放,湖中河道河床已淤塞,河、湖床相连一体,已无明显界限。
升金湖系子湖,湾汊众多,名称各异,多数界限不明,以其自然形态,分为3大片:杨嘴至小路嘴以南为上湖;以北至八百丈为中湖;八百丈以东为下湖。上湖有大清湖、麻湖、澄潭湖等,中湖有升金湖、坦埠湖及贵池县唐田湖等,下湖有黄湓湖等。
升金湖,汛期江水循黄湓河倒灌入湖,沿湖农田屡受洪水灾害。汛后江水下落,农作物又缺水灌溉。1965年建黄湓闸后,一般湖水位比江水位低1—5米(1968年低5.23米),效果较为明显。内湖防汛任务减轻,沿湖粮食普遍增产,但汛期江水不能入湖,鱼苗不能游入湖中孳生;鱼类繁殖受到影响。
升金湖,湖床自南向北倾斜,湖底平均高程为9.4米,最低为8.8—9米,一般为9.5—11.5米。正常水位湖岸周长165公里,平均湖宽7.5公里。湖水面积,解放初期为175.3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尤在建闸后,由于人口增加,围堤、垦殖增多,加上每年约9万吨泥沙,从黄湓河中上游推入湖中,湖面不断缩小,水位抬高。建国后,升金湖计围垦面积64.84平方公里(含贵池县9.9平方公里),现湖面积为132.8平方公里,县境占102.26平方公里。湖水位为15.5米时,安全水位为15.0米。汛期最高水位17.03米(1983),多年平均水位为13.87米,围垦后比围垦前水位约增高0.81米。1970年7月12日至15日,降雨381毫米,洪水下泄2.56亿立方米,使湖水陡涨2米。1980年8月6日至9月8日,由于33天降雨284.4毫米,下泄洪水1.35亿立方米,湖水位上涨1.85米,造成洪涝灾害。
七里湖位于县境西部,东流镇南,西滨长江,东至石印洞,面积为周围诸湖泊之首,又位于湖水出口处,故为诸湖泊之总称。主湖、子湖星罗棋布,河港、湖汊纵横交错。子湖东线有小七里湖(亦称东七里湖,又叫下七里湖)、学湖(又名南门湖)、小黄泥湖、泉水湖、查栅湖、茅亭湖(俗称毛田湖,因湖旁有一茅草亭,供路人休息而得名)、马场湖(旧称牧马湖,也叫赤头湖)、团湖(又名铜湖);西线有楮潭湖、龙王湖、大黄泥湖(旧名长石湖)、坦口湖、榨湖、小思湖(旧为小子湖)、塔心湖(又名塔青湖)、青草湖、白洋湖(旧称百洋湖,谓湖中日产鱼货价值百块银洋)、沱洋湖。大小湖汊有136个,水涨时,客轮、货船可抵尧渡,水落后,冬春两季是渔民捕鱼捉蟹的黄金季节。
七里湖属季节性湖泊,湖底高程9.5—11.0米,平均水深1.6米。当湖水位达16米时,水面为56.2平方公里,水位在20米时,水面为67平方公里。旧时西受江水倒灌,东南纳尧渡河和太白湖的断港河来水。汛期,一片汪洋,江河湖成为一体,浩淼不分,洪水泛滥。枯水季节,主湖、子湖及河道才可分辨,积水面积小,湖滩草场辽阔,成为农民放牧、打草肥田的场所。湖内杂草丛生,钉螺密布,有螺面积达3200多万平方米,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区。
1955年,在断港河张湾处筑一新坝,拦截太白湖水灌入。1968年,为拒江水倒灌,在湖口牛头山至猪庇眼间,挑筑大堤,长2850米,1970年东流闸建成,工程受益。1975年开始对七里湖全面治理,尧渡河、香隅河改道,湖区围垦,1976年基本竣工。从此,河、湖分开,围内灭螺垦殖良田3万亩,新设七里湖乡,移民耕种。圩内留有6个湖泊,正常水面计2.08万亩(大黄泥湖1.1万亩,小七里湖0.5万亩,小思湖0.15万亩,白水塔湖0.12万亩,泉水湖0.11万亩,杨潭湖0.1万亩),并成立黄泥湖水产养殖场,筑坝围湖;开展淡水养殖,并有6处老河道,计0.18万亩,由群众从事水产养殖业。这些湖泊还起到滞洪和蓄水灌溉作用。湖周围有4万余亩农田免受洪水威胁。现今七里湖人民安居乐业,“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水随人意走,千家灌禾稻,满目好田园”。
太白湖位于县西南。与彭泽县交界,属香口乡。湖泊以省界为分界线,即从鹰山嘴至子午庙(又称麻姑石),经蛤蟆墩到乌龟墩。解放后,湖泊、子湖被围筑堤防甚多,约2万余亩,暖水湖、玉湖均垦殖。正常水位时,水面面积约4.25平方公里,合6375亩。因湖泊处于下游,易受水害。1966年,与彭泽县签订协议,在湖口长山嘴至石壁山筑香口大堤,建香口闸,堤长0.835公里,拒江水倒灌。
太白湖盛产鱼、虾、蟹等水产品。因此,逢渔利之际,边界渔民纠纷屡起。解放后,经双方省、地、县多次协商,互派代表实地察勘,双方对渔民进行说服教育,于1958年9月17日,在前数次修订协议的基础上,达成东流、彭泽两县开发利用太白湖协议。
暖水湖位于香口乡驻地西200米,面积2亩,因湖中水暖故名。水暖,是泉水所致。50年代末期,被围垦殖,泉眼四周围一椭圆形池塘,池塘中泉水,终年不息,池内莲荷,4月(阴历)开放。1980年,经省地质局二队勘察,泉水温度为摄氏43度,水量每昼夜600吨,泉温均衡,流量稳定,水质清澈透明,无色无臭,可饮可浴,测定为砾砂泉,含有大量的砂、钙、镁、硼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
上一篇:第一节 水资源
下一篇:第三节 江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