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土壤
东至县土壤分类标准是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暂行方案》和《安徽省土壤工作分类》有关规定拟定的。全县土壤共分7个土类、12个亚类、40个土属、67个土种。
一、红壤土类
红壤土类是东至县面积较大,分布最广的一个土类。面积269.5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除草甸土,下同)的68.2%,遍布于县境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盆缘高地,自然条件优越,是瓜、茶、果、桑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生产潜力很大。红壤主要成土母质以泥页岩类为主,其次为第四世纪红色粘土。土层深厚,多在60厘米左右,坡度较平缓,一般在10—30度,心土是黄红和棕红色,干时坚硬、板结。酸碱度4.5—6.5,呈微酸性反应,表层有机质含量中等,普遍贫磷少钾。主要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带、人工松杉、茶叶、毛竹及灌木丛,但广大低丘岗地植被多遭破坏,林木残存无几,少量辟为农田。
二、黄棕壤土类
黄棕壤面积15.15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3.8%,分布于沿江沿洲一带的岗地上,海拔在40米左右或700米以上的中山上部,黄棕壤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坡残积物,属黄壤向棕壤的过渡类型。表层黄棕色,心土呈棕色或红棕色。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透水性能差。酸碱度5.0—7.0,呈微酸性至中酸反应,有机质含量低,贫氮缺磷低钾。
三、潮土土类
潮土土类是东至县的主要耕作土壤,面积13.64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3.5%,占耕地面积的20.5%。分布以带状沿江洲圩区、内河两测及沿湖垦地,是本地植棉的主要土壤。潮土土类的成土母质是江、河、湖近代沉积物,经过不同沉积方式堆积起来的砂质、壤质和粘质的沉积物,经地下水参与成土过程和人们长期耕种熟化发育而成的耕作土壤。土层深厚,透水性好,部分土壤砂粘比协调,酸碱度5.5—8.3,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低,全氮中等偏低,普遍缺磷缺钾。
四、紫色土土类
紫色土是山区主要土壤之一,面积23.98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6.1%,分布于丘陵岗地,海拔150—300米,坡度10—25度。紫色土壤是紫色岩类风化发育而成的一类岩性土壤,土层剖面紫色或暗红色,色泽较匀,呈粒状结构,组织疏松,透水性好。酸碱度4.5左右,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高,严重缺磷少钾。植被覆盖差,侵蚀严重。
五、石灰(岩)土类
石灰(岩)土类面积28.36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7.1 %,分布于石灰岩的低岗丘陵上,地形大部是山麓坡地或微起伏的山间谷地,坡度较平,一般在10—20度。成土母质是由石灰岩风化而成的一种岩化土壤,土层较浅薄。土石界限明显,土体颜色较匀,土表多为棕红色,粘质、小颗粒状或棱状结构。酸碱度为6.5—8.0,呈中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高,严重缺磷,山体植被较差,雨水侵蚀,大部分岩石裸露,荒山秃顶。
六、水稻土类
水稻土是东至县的主要耕作土壤,面积44.54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1.3%,占耕地面积的65.5%,遍布全县40个乡、镇(除杨桥、新庭、庆丰3乡),集中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的盆地岗、、垄、冲、畈。水稻土类是人类生产活动——水耕熟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发育于各界成土母质上,土层深厚,耕作层浅,一般10—15厘米,部分田块有潜育或次生潜育现象。酸碱度5.2—8.2,表层有机质含量低,全氮中等,普遍缺磷少钾。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七、草甸土类
草甸土面积8818亩,分布于沿江圩区的外滩和江心洲。成土母质为长江冲积物,土壤质地砂壤至中壤,块状结构,强石灰反应。酸碱度在8以上。该土类一般容易被江水淹没,只能种植芦苇。
土壤分类、面积和分布
一、红壤土类
红壤土类是东至县面积较大,分布最广的一个土类。面积269.5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除草甸土,下同)的68.2%,遍布于县境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盆缘高地,自然条件优越,是瓜、茶、果、桑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生产潜力很大。红壤主要成土母质以泥页岩类为主,其次为第四世纪红色粘土。土层深厚,多在60厘米左右,坡度较平缓,一般在10—30度,心土是黄红和棕红色,干时坚硬、板结。酸碱度4.5—6.5,呈微酸性反应,表层有机质含量中等,普遍贫磷少钾。主要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带、人工松杉、茶叶、毛竹及灌木丛,但广大低丘岗地植被多遭破坏,林木残存无几,少量辟为农田。
二、黄棕壤土类
黄棕壤面积15.15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3.8%,分布于沿江沿洲一带的岗地上,海拔在40米左右或700米以上的中山上部,黄棕壤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坡残积物,属黄壤向棕壤的过渡类型。表层黄棕色,心土呈棕色或红棕色。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透水性能差。酸碱度5.0—7.0,呈微酸性至中酸反应,有机质含量低,贫氮缺磷低钾。
三、潮土土类
潮土土类是东至县的主要耕作土壤,面积13.64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3.5%,占耕地面积的20.5%。分布以带状沿江洲圩区、内河两测及沿湖垦地,是本地植棉的主要土壤。潮土土类的成土母质是江、河、湖近代沉积物,经过不同沉积方式堆积起来的砂质、壤质和粘质的沉积物,经地下水参与成土过程和人们长期耕种熟化发育而成的耕作土壤。土层深厚,透水性好,部分土壤砂粘比协调,酸碱度5.5—8.3,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低,全氮中等偏低,普遍缺磷缺钾。
四、紫色土土类
紫色土是山区主要土壤之一,面积23.98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6.1%,分布于丘陵岗地,海拔150—300米,坡度10—25度。紫色土壤是紫色岩类风化发育而成的一类岩性土壤,土层剖面紫色或暗红色,色泽较匀,呈粒状结构,组织疏松,透水性好。酸碱度4.5左右,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高,严重缺磷少钾。植被覆盖差,侵蚀严重。
五、石灰(岩)土类
石灰(岩)土类面积28.36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7.1 %,分布于石灰岩的低岗丘陵上,地形大部是山麓坡地或微起伏的山间谷地,坡度较平,一般在10—20度。成土母质是由石灰岩风化而成的一种岩化土壤,土层较浅薄。土石界限明显,土体颜色较匀,土表多为棕红色,粘质、小颗粒状或棱状结构。酸碱度为6.5—8.0,呈中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高,严重缺磷,山体植被较差,雨水侵蚀,大部分岩石裸露,荒山秃顶。
六、水稻土类
水稻土是东至县的主要耕作土壤,面积44.54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1.3%,占耕地面积的65.5%,遍布全县40个乡、镇(除杨桥、新庭、庆丰3乡),集中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的盆地岗、、垄、冲、畈。水稻土类是人类生产活动——水耕熟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发育于各界成土母质上,土层深厚,耕作层浅,一般10—15厘米,部分田块有潜育或次生潜育现象。酸碱度5.2—8.2,表层有机质含量低,全氮中等,普遍缺磷少钾。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七、草甸土类
草甸土面积8818亩,分布于沿江圩区的外滩和江心洲。成土母质为长江冲积物,土壤质地砂壤至中壤,块状结构,强石灰反应。酸碱度在8以上。该土类一般容易被江水淹没,只能种植芦苇。
土壤分类、面积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