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猪
养猪业是县境内农民主要家庭副业之一。解放前,农民经济贫困,养猪很少。1949年,东流、至德两县存栏生猪仅有2.41万头,户均0.39头。1951年,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生猪饲养量逐渐增加。1952年存栏生猪4.04万头,比1949年增长67.6%。1957年生猪存栏8.09万头,比1952年增长一倍多。1958年以后,受“五风”和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减产,生猪饲养量下降。1960年,存栏生猪只有2.35万头,比1949年下降2.5%,为解放以来养猪最少年份。尔后贯彻执行“公私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并奖售饲料粮,落实饲料地,养猪生产迅速发展。1965年,生猪存栏达8.22万头。1976年,存栏生猪增加到16.4万头,为解放后饲养生猪最高年份。1978年以后,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饲养专业户兴起,科学养猪法逐渐普及,肥猪出栏量年年增长。1985年,存栏猪15.3万头,出栏为9.52万头。1987年,存栏猪15.9万头,出栏10.88万头,户均1.14头,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栏肥猪最多的一年。
1949年前,县内饲养生猪主要是地方土种猪,有皖南花猪、安庆六白猪和圩猪。据1957年华东地区生猪品种资源调查资料记载,至德县猪种为地方品种,花猪占25—28%,黑猪占2—3%,六白猪占70%。从1955年起,先后引进约克、巴克、哈白、长白等外来良种公猪和荣昌、内江、宁乡等地方良种,向“三化”(外来公猪良种化、母猪地方良种化、育肥杂交一代化)养猪方面发展。
二、牛
水牛境内农民饲养水牛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经过长期对水牛选优去劣,选择公牛,实行选种选配,逐渐培育成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耐粗饲、抗病力强、生产性能好、闻名全国的安徽省地方良种东流水牛。1949年两县有水牛1.78万头,占耕牛总数的86.3%。1958年8月20日,国家农业部在东流县召开全国水牛繁殖现场会,全国有210人出席会议。同年12月,因畜牧工作成绩优异,出席了省和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获得国务院颁发奖状一张、奖章一枚。1968年,水牛发展到2.9万头,占耕牛总数的89.6%。1975年,参加全国水牛改良育种协作组。1976年,县畜牧兽医站出席在广东湛江市召开的全国水牛改良育种协作会议,向大会介绍了东至县水牛繁殖情况。经大会通过,以主产地东流县而定名“中国水牛亚种——东流水牛”,列入全国13个地方良种水牛之一。1978年,由省农牧厅会同县农牧局、种畜场,组织东流水牛良种资源调查,调查材料于1980年在《水牛技术资料》第9期上刊登,发行全国。该项资料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改进一等奖,发给东至县农牧局奖状和奖金。据中国地方良种水牛调查汇编记载,东流水牛体型较大,骨骼粗重,前躯硕壮,躯干结实,肌肉发达而紧凑,唯后躯发育欠佳,属沼泽型水牛的中型品种,与国内地方良种水牛相比,其体尺、体重略低于江苏海子水牛,高于四川涪陵水牛,与江西、湖南滨湖水牛相比,则互有高下。体力和耕役能力均与国内优良品种牛相似,良种性状居全国3—4位。1987年,东流水牛已发展到3.36万头,占全县耕牛总数34853头的96.4%。
黄牛县内饲养黄牛很少,主要分布在山区,属皖南黄牛品种。1949年,全具有黄牛0.28万头,占耕牛总数13.3%。1985年,有黄牛0.13万头,1987年0.12万头,占耕牛总数3.5%,比1949年减少1600头。
奶牛奶牛在县内尚处于试养阶段。1961年至1985年,先后3次引进奶牛10头,由于饲养条件差,营养不足,日平均产奶量为10—15公斤。后因感染血吸虫病和其他疾病而死亡,仅存其后代母牛2头,由新庭乡一农户饲养。
三、羊、兔
境内养丰很少,主要是县人不习惯吃羊肉,市场销量小,价格低,效益差等缘故。1951年全县有山羊16头,1957年有山羊117头,1963年达1209头,到1971年只有111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山羊饲养量略有回升,1987年全县有山羊1062头。
1958年,东流县畜牧场曾引进安哥拉和力克斯种兔150只,后因经验不足而停养。1961年,县农业局从合肥购进种兔350只,分散在胜利、东流一带农民家中试养,因饲养技术跟不上,发生疫病,后淘汰停养。1978年后,国际市场兔毛紧俏,县外贸和农牧部门先后引进安哥拉、西德长毛兔良种,在县种畜场保种繁殖推广。1985年,全县有长毛兔1942只,年产兔毛345公斤,产值4.14万元。后因兔毛价格下降,养兔量减少,1987年全县仅有毛兔746只。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