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防洪
县内农田防洪的堤防工程,最早见于唐代中期。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建中元年(780),就筑有李公堤,以御江水。民国22年(1933)修筑大石公路时,堤改修为公路。民国23年,东流县国民政府工振局派员主持,募资2100余元,修筑东流护城圩。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到民国35年(1946)的40多年间,先后筑堤圈圩28处。堤防名称和修建时间有录如后:
广丰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
阜强圩后称永庆圩,光绪三十四年建。
广惠圩清宣统元年(1909)建。
公益圩民国元年(1912)建。
乌石小圩后称丰收圩,民国4年建。
阜康圩、金鸡圩、长山圩民国5年建。
阜民圩、义城圩、同心圩民国6年建。
集意圩、裕丰圩民国8年建。
有庆圩民国9年建。
王湖圩民国12年建。
阜仓圩民国14年建。
兰生圩民国16年建。
孙家圩、金家圩民国20年建。
赵家圩民国21年建。
方岗圩民国22年建。
复兴圩、合星圩民国25年建。
小圩民国32年建。
张家坝民国35年建。
溥益圩、汪村圩、白港圩建圩年代不详,白港圩在1949年后划归江西省彭泽县。
上述堤防大多为外籍官宦、巨绅圈筑,标准低,抗洪能力弱,民国20年大水,基本全溃。1949年大水,除几处较大的圩口外,其余均溃破成灾。到1949年底,旧有圩堤,尚存27处,堤线总长100.97公里,圩内耕地面积8.4万亩。
50年代初,主要是修复加固原有堤防。1949年冬到1950年春,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修堤复圩工作,人民政府补助原粮172.22万公斤,共做土方109万立方米。50年代中期,大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巩固提高老堤防洪标准,二是依据自然条件联并圩,三是重筑新堤。1956年以来,先后共筑堤防116处,堤线总长为148.18公里,圩内耕地11.93万亩。70年代,经联圩并圩和尧渡河中下游治理后,减少了堤防处数,到1987年止,有堤防105处,堤线总长207.47公里,圩内耕地面积26.1万亩。其中:长江干堤7处,堤线总长48.39公里,圩内耕地17.05万亩,保护人口11.34万人。7处堤防形成7个保护圈,直接保护着沿江圩区,间接保护河、湖堤防安全。7处长江干堤堤顶高程,均超过1954年实测最高洪水位1—2米。千亩以上堤防24处,堤线总长为86.94公里,圩内耕地7.12万亩,保护人口4.8万人,防洪能力有13处达到20年一遇。主要堤防:
广丰圩位于县境北部,滨临长江,是县内首圩,素有“东至北大门”之称。大堤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兴建,由皖绅刘梧图等集股,耗盗10余万金。大堤从姚山脚起至丝茅墩止(今北圩拐),约20公里;河堤(称东埂)南起施家墩,北与江堤衔接,长约4.6公里。光绪三十三年(1907)成立安阜垦务公司时,在圩内开垦耕地约5万余亩。大堤多系沙质,堤身矮小。河堤东埂筑在古河道上,堤身下挫严重。民国20年(1931)7月19日,东埂被洪水漫溃,一日之间,四野田庐,尽成泽国,淹死约二三百人,当日水应为16.5米。次年成立广丰圩堤工委员会,曹术渡为主任委员,章大光为堤委会监修。在安徽第三区工振局第三工段派员监督与实施下,进行了堵口复堤。民国35年至36年,由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后改为长江水利工程总局)安徽区拨款、发粮,修复一次。工程施工由安徽区第一工程段办理,发工粮15.49万公斤,发现金13664250元(当时币),完成土方16.22万立方米。1949年,大堤被国民党军队挖掘工事,修筑战壕,整个堤身百孔千疮,毁坏甚重。
经过1949年冬至1954年春,逐年对江、河堤进行加高培厚,实做土方136.68万方,使江干堤顶高程达18.8米,比1949年初提高1米。1954年特大洪水,江水位17.49米,7月4日江堤先从中套溃口,决口长620米,后整个堤线共溃口161处,其中东埂54处。是年冬,成立堵口复堤指挥部,下设杨、大渡口、北圩拐、东埂4个指挥所,中共东流县委书记刘宏、县长康祝亮坐阵指挥,至德县支援复堤民工4000人。堵口复堤工程实行以工代赈,共完成土方222.33万立方米,其中清淤沙50.2万立方米,填塘29.3万立方米。1956年冬至1957年春,圩内开展大规模治涝工程,国家补助14.8万元,大米7.95万公斤,共投工34.49万个,完成沟渠等工程502项,土方74.85万立方米,石方755立方米。1956年,广丰圩与水庆圩合并,1965年又与裕丰圩合为一体。1970年,兴建新丰圩,河堤东埂成为隔堤,使广丰、裕丰、水庆3圩江干堤连为一条完整的长堤,形成一个防洪圈,河堤缩短防洪长5.2公里。此后,逐年加高培厚,对险工险段处理。从1956年始,对迎风顶浪的永庆、裕丰两处堤段进行护坡,护坡长4.42公里,完成石方2.45万方。在堤内坡挑有平台,高程为18.0米,顶宽3.0米。大渡口以下有二级平台,一级平台高程为19.0米,面宽7.0米,为公路路面,铺有油渣,外坡筑了压渗台,高程为15.0米,面宽30.0米。从1949年到1987年,共完成上方1176.8万立方米,干堤经多年培修加固,能防御1954年实测最高洪水位。现在,圩内有耕地90750亩,人口71785人。
几个年份圩江堤退建情况表
该圩江堤裕丰段、水庆段、杨段等堤外滩历来崩岸严重,使大堤多次退建,裕丰段在民国20年于新河口至者十二队退建长度800米。民国21年在老三队至东河堤拐退建长度1500米,26年又在老三队至东河堤退建长度1000米,先后3次堤防内移1000米,废弃耕地825亩,拆迁18户。永庆段在民国20年于北圩拐至大窝子退建长度1500米,于老护坡至新河口退建1050米,两处内移300米,废弃耕地800亩。杨段先后5次退建。退建情况见上表。
广阜圩位于县境西北部,长江右岸,属胜利区,因广惠、阜康两圩1980年合并,故名。
广惠、阜康两圩圈堤前,是江滩芦洲、草场和湖泊,称罗家洲。广惠圩是清宣统元年(1909),以斋公罗万古为首,十八汊乡民挑筑,当年溃破。宣统二年,又由罗国定、郑友章、檀光玉、方兆成、江采然5人出资,合股复修扩建,堤线南从大墩起,北至窑垄口止,长2670米,耕地3500亩,沌水湖3000余亩。阜康圩是民国5年(1916),陈国瑞等20人合股兴建。堤线从吉阳矶下首窑窝山起到龙门山止,长5800米,耕地1100亩。
广惠、阜康两圩间隔朱明湖,沿湖已垦农田2500多亩。每遇汛期,多数被淹,湖滩杂草丛生,是钉螺寄生之处。加之两圩面湖堤段,迎风顶浪,险段隐患较多,历年防汛任务重。1977年县提出联圩规划,1978年冬动工,1979年3月完工。将阜康圩北拐与广惠圩老闸口相衔接,两堤联成一线,新增江堤2456米。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87年,国家拨给广阜圩经费47.3万元,共完成土方157.69万方。该圩经历年培修加固,堤顶高程已超过1954年实测最高洪水位1.26—2.76米(见表)。现在,圩内有耕地15467亩,人口8750人。
广阜圩几个年份培修加固实绩表单位:米
有庆圩位于县西部长江右岸,坐落在临江乡,建于民国9年(1920),由杨龙光等5人合股圈筑。江堤自拦江坝起至营盘山止,长4200米。东至泥巴湖,西临团洋湖,河堤长5965米。圩内耕地1800亩,1682人。圈筑前,建有一个集意圩,民国10年两圩合并。民国20年到21年,有庆圩河堤外先后又圈筑了孙家、赵家、金家3个小圩。
该圩曾三次溃破。民国20年,有庆闸下漫堤溃口,决口长2700米。1949年,在小闸口段滑坡溃口,口长650米。1954年,在河堤天字号漫堤决口,江堤两次退建。1950年,在4+570—5+455处退建堤长885米,内移70米,废弃耕地64亩。1954年江堤在1+200—4+100处退建堤长2900米,内移50米,废弃耕地220亩。1973年拦江坝改线,改从砲儿石起,与有庆圩江堤衔接,长1142米。
1975年,尧渡河中、下游治理,香隅河改道从乌石矶入江,在小思湖内筑堤,从佛宝山至乌石矶筑西大坝,两处坝长1.75公里,成为有庆圩通江河堤。原台阜圩(阜民、阜仓两圩合并之称)、博益圩、团洋湖圩等诸多民圩均成为有庆圩内圩,受其保护,原有河堤多被垦殖。为加高培厚和清除堤防隐患险段,国家先后拨款27.69万元,挑有江堤内平台,高程为18.0米,面宽5.0米,铺有沙石路面,车辆来往通行。从1963年起,陆续对顶风迎浪的堤段进行了块石护坡,共砌石坡长3470米,高为18.0米。1981、1982两年,对大堤3+690—5+700与0+800—4+100两处堤身的渗漏,又进行了锥探灌浆,锥灌眼19816个,堤段长5.06公里,灌入土方5215立方米。经多次兴修,大堤普遍加高培厚,堤顶高程由1949年的18.7米达到1987年的21.5米,历年完成土方92.31万立方米,石方8990立方米。
香口大堤位于县西南部香口乡香山村,原为太白湖水经香口河入江之道。大堤自长山嘴至壁梁山,锁住通道,拒江水倒灌入湖。太白湖系东至与江西彭泽县共有之湖泊,县境湖面处于下游。每当汛期,洪水上涨,对两县沿湖堤防威胁甚大。为根治大白湖地区水患,东至、彭泽两县从团结互利、和睦相处的愿望出发,于1966年11月29日,互派代表进行协商,东至代表是副县长邢玉昌,彭泽县代表是县委副书记赵德福。经双方协商确定:在东至县香隅区香口公社香山大队境内,即从香山至长山嘴之间筑堤坝1条,建闸1座。全部土方任务,除由东至县负担4万方外,其余土方任务和建闸所需劳力、资金、器材、设备等,均由彭泽县承担。以后大堤如需加高培厚的土方任务,东至方面承担20%,彭泽方面负担80%。
协议签订后,当年冬动工,次年春竣工,完成土方8.85万方。1968年,大堤外坡又全部用块石护砌,砌石方2234立方米。大堤顶部铺有沙石路面,成为通往彭泽县的交通要道。1981年,堤顶外侧挑了戗台,高程为21.9米,面宽1.5米,能够防御1954年实测最高洪水位。
香口大堤的建筑,使境内沿太白湖圈筑的金鸡、长山、王湖等圩口,免受汛期江水威胁。后来由于湖区不断围垦,彭泽县又圈筑万亩以上的花亭大堤,致使湖区水面缩小,湖泊调洪能力降低,内湖防汛工作加重。
七里湖圩位于东流镇南、尧渡河原入江口处。大堤从张家坝起到牛头山止。堤外侧,在民国6年(1917)圈有一圩,名义城圩,有耕地1360亩,江堤外滩宽约200多米,到1952年滩崩塌倒,只剩25米,下段堤崩入江中。1953年修复后,1954年又溃破,被原东流县政府批准废弃。
1967年冬,县水电部门根据县治理七里湖的初步规划,组织民工沿原义城圩河堤旧址,筑了拦江大堤,称东流大堤。堤长2850米,堤顶高程为19.2米,顶宽3—5米,完成土方28.6万立方米,并在牛头山脚建东流闸,拒江倒灌,减轻洪涝灾害。
1975年冬,尧渡河中下游防洪灭螺进入第二期工程,七里湖围垦灭螺被列为任务之一。工程由尧渡河中下游防洪灭螺指挥部组织实施,当年9月开工,次年春堤防圈筑基本竣工,并在新开挖的尧渡河下游左岸从欧窑至顺风嘴筑欧窑大堤,从顺风嘴至红瓦屋建小七里湖外坝,由红瓦屋至牛头山筑牛腿大堤,在铁船渡筑东大坝,新建堤长共8.52公里,计完成土方369.9万立方米。围筑堤防任务完工后,在圩内进行了配套工程,先后开挖低排总干渠1条,6.5公里,东西两片低排干渠共9条,长24.3公里,共完成土方137.1万立方米。还建有涵闸、人行桥、机耕桥等建筑共38处。江堤在1975年完成8万立方米的培修土方任务后,又陆续进行加高培厚,到1985年止,共完成土方14.4万立方米。针对东大坝、牛腿、欧窑等河堤堤段渗漏严重的问题,在1984、1987两年,分别进行了锥探灌浆处理,锥灌眼17177个,灌入土方4075立方米,完成堤段长4.68公里。
七里湖围垦后,新增耕地38000亩,人口7873人。1979年生产粮食750多万公斤,油料100多万公斤,黄豆15万公斤,初步发挥了效益。1983年发生大洪水,垦区内仍然获得大丰收。
新胜圩位于升金湖西部,属胜利区。大堤从下阮村起,经横洲、下鲍到张嘴头上,为内湖万亩堤防。
该圩原是湖滩和冲汊。位于升金湖西的横洲村,每到洪水季节,就成为一个孤岛,湖坡地多被淹没。1958年冬,胜利区组织全区人民,圈筑了一个约有耕地3500亩的堤防,名为横洲圩,后改名同兴圩,堤长1300米,堤顶高程为15.0米左右,防洪能力低,先后于1960、1969、1970、1973年4次溃破。1976年冬,胜利区又组织瓦垄、胜利两乡人民在马嘴至张嘴头筑大堤。新围垦面积近万亩,并对原堤防进行加高培厚,将新垦区与同兴圩连为一体,更名新胜圩。后又进行配套工程,开排水干渠5条,长8.85公里,支渠8条,长8.44公里,撇洪沟2条,长5.24公里。1983年,升金湖出现了建闸后最高洪水位,堤坝被漫溃。是年冬,胜利、瓦垄两乡又组织民工堵口复堤,完成土方13万多立方米。同时在下鲍至桂家嘴处挑一隔堤,使得圩内能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不使涝渍。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全圩总集水面积为19.71平方公里,纯圩面积为11.92平方公里,耕地率为83%,荒地率为13.9%,沟塘率为3.1%。现有耕地面积14850亩,1万多人。多年来,年均粮食总产为4521.8吨,皮棉总产力144.2吨,是胜利、瓦龙两乡主要产粮地区。
东湖圩位于升金湖上游,黄盘河张溪河段左岸,属张溪乡,是内湖万亩堤防。圩内居住东田、高湖两个村,故名。圩内耕地10780亩,人口近3000人。
该圩原为河、湖滩地。雨季时受河水漫滩之害,汛期境内一片汪洋。1970年,池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圈东湖圩,县水电局设计和施工,是年冬张溪乡组织民工4000余人,大战一冬春,筑成河、堤11.35公里、撇洪沟堤4.7公里,实做土方40.0万立方米。堤线从东田起到尧舜山止,总长16.55公里。圈圩后,1983年溃破一次。历年来加高培厚大坝土方60多万立方米。现堤防高程已达18.0米,河、湖堤内外边坡为1∶3,撇洪沟堤边边坡为1∶1.5,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
1987年民圩存览表
二、河流治理
尧渡河中下游治理明万历三年(1575),东流知县陈春于河口处开浚南新河,不久淤塞。后人对此作记评估:南新河由于上游之水“往往挟沙而下,易于淤浅”,度其地势,应“建闸以节之,滨湖筑堤以卫之”。但“第开濬江口施工非易,患于费无所出,而冷水港以上即建德所治,疏导上流势顺通力合作,则又患于牵制不前。姑存其说,俟有志者而已”(清点庆《东流县志》)。古人虽有治河之意,而无此力,只有望河兴叹。新中国成立后,至德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对尧渡河中上游水流急、坍崩严重的地段,采取块石护岸。对河滩开阔、河岸低的地段,筑堤坝防洪。先后治理14条段,总长12.97公里,完成土方7.39万立方米,石方3.65万立方米。1957年,省水利厅组织勘察组对尧渡河进行实地查勘,着手进行尧渡河治理前期工作。1960年安庆专署水电局、1966年池洲地区水电工程处、1972年县水电局,先后编制尧渡河治理规划。1974年,在前几次规划基础上,反复研究比较,再次编制了治理规划。这次规划同前几次规划不同点是,对尧渡河中游治理弃除了在上游建枫树峡水库方案,提出了河流改道与老河整治两个方案。是年底,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实施尧渡河干流中游改道、下游河湖分家、筑堤、重开新河入江、支流治理、改道的方案,并列为尧渡河中下游防洪围垦火螺工程之中。
干流治理的工程标准,河道按20年一遇 ,洪峰流量为1960秒立方米,底宽为80—100米,县城以下为五级航道,底部高程为10.5米。河堤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堤顶超高1.5米,堤顶高程为20—23米,顶高4—10米。县城防洪堤按50年一遇,洪水超高1.0米校核。
干流治理从方村至河口,老河长为31公里。治理工程主要有四项。一是中游段的河西畈改道。原河道自方村至赤头长9.5公里,绕县城东逶迤而过,狭窄弯曲。新河改在县城西,沿河西畈丘陵脚开挖,顺直而下,河长3.3公里。二是下游段的开河筑坝。新河道出石印洞以后,截断泽潭湖,穿过龙王湖、小黄泥湖、小七里湖,在这些湖中开挖河道。沿河两岸筑堤,实行河湖分家。新河自中游至下游,左岸筑河西堤、尧香公路堤、欧窑大堤、小七里湖外坝、牛腿大堤等5段,长12.82公里。右岸筑尧渡护城堤、泽潭湖堤、小黄泥湖堤、小七里湖堤、泉水湖堤、团湖堤等6段,长11.4公里。还在方村、芦村、赤头等3处,筑堤3段,长1.38公里。三是切岗工程。新河沿途劈开汪公包、板壁章、顺风嘴、东流、茶叶山等5处丘陵,最大切深为12.6米,底宽60.0米,边坡为1∶2,总长876米。四是建筑物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横跨尧渡新河、连接大石公路的尧渡大桥,该桥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5跨,每跨净空30米,主桥长197米、宽10米,引桥长122米、宽21米。在河道入江口处建泄流量为1960秒立方米、12孔的节制闸和能通航100吨级的船闸一座。
工程的实施,在尧渡河中下游防洪灭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东线指挥部。从全县组织劳力,集中作战,于1975年9月初破土动工。开始上民工3.18万人,11月份增7.5万人。至次年4月竣工。全部工程完成土方684.5万立方米,开石方27.53万立方米,新开河长19.3公里。
番隅河改道工程是尧渡河中下游治理的工程之一,主要解决下游的140平方公里的防洪围垦灭螺问题。香隅老河原在七里湖汇入干流尧渡河,新开河道从塘家坝始,沿20米高程线改道在乌石矶入江。河道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泄量为500秒立方米。新开河长13.1公里。新河沿途破红岭、切开梅山、韩家垄、佛宝山、乌石矶山岗,长5.24公里,再穿白洋湖,过小思湖,入铁船渡。开挖新河,两岸筑堤9段,长6.5公里。建有渡槽6处、涵闸3座、地下涵8处、公路桥1座。改道工程由西线指挥部组织施工。1974年12月4日破土动工,最多上工2.3万余人。全部工程于1986年4月完工,完成土方278.78万立方米,石方23.02万立方米。
梅城河系尧渡河一级支流,原由县城东汇入主流。1975年,随于流而改道,改道从徐村始,沿山脚开挖,经梅城,达赤头入尧渡新河。改道工程与干流同时实施,先于干流竣工。与此同时,还完成周村、汪山两条二级支河的治理。新开河道1条,长3.8公里,完成土方35.38万立方米,石方6.31万立方米,砌防洪墙1道,长230米,高5.5米,建赤头、梅山公路桥2座,其他桥梁4座,跌水1处。老河变新河,防洪能力达20年一遇。
尧渡河中下游治理工程是县内水利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效益最佳的一起综合治理工程。它将年最高来水量为14.23亿立方米的尧渡河,从牛头山南的七里湖中搬到牛头山北,然后凿河入江,使危害千年的尧渡河,变成了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消灭血吸虫病等多种功能的河流。
荣亭河治理1976年9月,利安公社治理荣亭河下游河段。从姜仁到上街,全长2320米,进行劈山开河,裁弯取直,整治老河。整个工程完成土方11.2万立方米,石方6.5万立方米,切岗1处,长37米、宽50米,最大切深17.3米,筑河坝长285米,垒石壅防洪长170米、高4米,拓宽老河段1280米,建拱桥1座,石堰1处,改善了排水条件。
檀坡河治理1975年1月,花园公社治理檀坡河段。自马坡金起,废老河、开新河。新河至洋桥下止,全长1416米,底宽40米。筑河堤长2650米,建3跨60米长的石拱桥1座,完成土方34.9万立方米,实用工23万工日。檀坡河道治理后,改河造田300余亩,使原有的800多亩河滩地,免受洪水灾害。
广丰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
阜强圩后称永庆圩,光绪三十四年建。
广惠圩清宣统元年(1909)建。
公益圩民国元年(1912)建。
乌石小圩后称丰收圩,民国4年建。
阜康圩、金鸡圩、长山圩民国5年建。
阜民圩、义城圩、同心圩民国6年建。
集意圩、裕丰圩民国8年建。
有庆圩民国9年建。
王湖圩民国12年建。
阜仓圩民国14年建。
兰生圩民国16年建。
孙家圩、金家圩民国20年建。
赵家圩民国21年建。
方岗圩民国22年建。
复兴圩、合星圩民国25年建。
小圩民国32年建。
张家坝民国35年建。
溥益圩、汪村圩、白港圩建圩年代不详,白港圩在1949年后划归江西省彭泽县。
上述堤防大多为外籍官宦、巨绅圈筑,标准低,抗洪能力弱,民国20年大水,基本全溃。1949年大水,除几处较大的圩口外,其余均溃破成灾。到1949年底,旧有圩堤,尚存27处,堤线总长100.97公里,圩内耕地面积8.4万亩。
50年代初,主要是修复加固原有堤防。1949年冬到1950年春,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修堤复圩工作,人民政府补助原粮172.22万公斤,共做土方109万立方米。50年代中期,大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巩固提高老堤防洪标准,二是依据自然条件联并圩,三是重筑新堤。1956年以来,先后共筑堤防116处,堤线总长为148.18公里,圩内耕地11.93万亩。70年代,经联圩并圩和尧渡河中下游治理后,减少了堤防处数,到1987年止,有堤防105处,堤线总长207.47公里,圩内耕地面积26.1万亩。其中:长江干堤7处,堤线总长48.39公里,圩内耕地17.05万亩,保护人口11.34万人。7处堤防形成7个保护圈,直接保护着沿江圩区,间接保护河、湖堤防安全。7处长江干堤堤顶高程,均超过1954年实测最高洪水位1—2米。千亩以上堤防24处,堤线总长为86.94公里,圩内耕地7.12万亩,保护人口4.8万人,防洪能力有13处达到20年一遇。主要堤防:
广丰圩位于县境北部,滨临长江,是县内首圩,素有“东至北大门”之称。大堤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兴建,由皖绅刘梧图等集股,耗盗10余万金。大堤从姚山脚起至丝茅墩止(今北圩拐),约20公里;河堤(称东埂)南起施家墩,北与江堤衔接,长约4.6公里。光绪三十三年(1907)成立安阜垦务公司时,在圩内开垦耕地约5万余亩。大堤多系沙质,堤身矮小。河堤东埂筑在古河道上,堤身下挫严重。民国20年(1931)7月19日,东埂被洪水漫溃,一日之间,四野田庐,尽成泽国,淹死约二三百人,当日水应为16.5米。次年成立广丰圩堤工委员会,曹术渡为主任委员,章大光为堤委会监修。在安徽第三区工振局第三工段派员监督与实施下,进行了堵口复堤。民国35年至36年,由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后改为长江水利工程总局)安徽区拨款、发粮,修复一次。工程施工由安徽区第一工程段办理,发工粮15.49万公斤,发现金13664250元(当时币),完成土方16.22万立方米。1949年,大堤被国民党军队挖掘工事,修筑战壕,整个堤身百孔千疮,毁坏甚重。
经过1949年冬至1954年春,逐年对江、河堤进行加高培厚,实做土方136.68万方,使江干堤顶高程达18.8米,比1949年初提高1米。1954年特大洪水,江水位17.49米,7月4日江堤先从中套溃口,决口长620米,后整个堤线共溃口161处,其中东埂54处。是年冬,成立堵口复堤指挥部,下设杨、大渡口、北圩拐、东埂4个指挥所,中共东流县委书记刘宏、县长康祝亮坐阵指挥,至德县支援复堤民工4000人。堵口复堤工程实行以工代赈,共完成土方222.33万立方米,其中清淤沙50.2万立方米,填塘29.3万立方米。1956年冬至1957年春,圩内开展大规模治涝工程,国家补助14.8万元,大米7.95万公斤,共投工34.49万个,完成沟渠等工程502项,土方74.85万立方米,石方755立方米。1956年,广丰圩与水庆圩合并,1965年又与裕丰圩合为一体。1970年,兴建新丰圩,河堤东埂成为隔堤,使广丰、裕丰、水庆3圩江干堤连为一条完整的长堤,形成一个防洪圈,河堤缩短防洪长5.2公里。此后,逐年加高培厚,对险工险段处理。从1956年始,对迎风顶浪的永庆、裕丰两处堤段进行护坡,护坡长4.42公里,完成石方2.45万方。在堤内坡挑有平台,高程为18.0米,顶宽3.0米。大渡口以下有二级平台,一级平台高程为19.0米,面宽7.0米,为公路路面,铺有油渣,外坡筑了压渗台,高程为15.0米,面宽30.0米。从1949年到1987年,共完成上方1176.8万立方米,干堤经多年培修加固,能防御1954年实测最高洪水位。现在,圩内有耕地90750亩,人口71785人。
几个年份圩江堤退建情况表
该圩江堤裕丰段、水庆段、杨段等堤外滩历来崩岸严重,使大堤多次退建,裕丰段在民国20年于新河口至者十二队退建长度800米。民国21年在老三队至东河堤拐退建长度1500米,26年又在老三队至东河堤退建长度1000米,先后3次堤防内移1000米,废弃耕地825亩,拆迁18户。永庆段在民国20年于北圩拐至大窝子退建长度1500米,于老护坡至新河口退建1050米,两处内移300米,废弃耕地800亩。杨段先后5次退建。退建情况见上表。
广阜圩位于县境西北部,长江右岸,属胜利区,因广惠、阜康两圩1980年合并,故名。
广惠、阜康两圩圈堤前,是江滩芦洲、草场和湖泊,称罗家洲。广惠圩是清宣统元年(1909),以斋公罗万古为首,十八汊乡民挑筑,当年溃破。宣统二年,又由罗国定、郑友章、檀光玉、方兆成、江采然5人出资,合股复修扩建,堤线南从大墩起,北至窑垄口止,长2670米,耕地3500亩,沌水湖3000余亩。阜康圩是民国5年(1916),陈国瑞等20人合股兴建。堤线从吉阳矶下首窑窝山起到龙门山止,长5800米,耕地1100亩。
广惠、阜康两圩间隔朱明湖,沿湖已垦农田2500多亩。每遇汛期,多数被淹,湖滩杂草丛生,是钉螺寄生之处。加之两圩面湖堤段,迎风顶浪,险段隐患较多,历年防汛任务重。1977年县提出联圩规划,1978年冬动工,1979年3月完工。将阜康圩北拐与广惠圩老闸口相衔接,两堤联成一线,新增江堤2456米。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87年,国家拨给广阜圩经费47.3万元,共完成土方157.69万方。该圩经历年培修加固,堤顶高程已超过1954年实测最高洪水位1.26—2.76米(见表)。现在,圩内有耕地15467亩,人口8750人。
广阜圩几个年份培修加固实绩表单位:米
有庆圩位于县西部长江右岸,坐落在临江乡,建于民国9年(1920),由杨龙光等5人合股圈筑。江堤自拦江坝起至营盘山止,长4200米。东至泥巴湖,西临团洋湖,河堤长5965米。圩内耕地1800亩,1682人。圈筑前,建有一个集意圩,民国10年两圩合并。民国20年到21年,有庆圩河堤外先后又圈筑了孙家、赵家、金家3个小圩。
该圩曾三次溃破。民国20年,有庆闸下漫堤溃口,决口长2700米。1949年,在小闸口段滑坡溃口,口长650米。1954年,在河堤天字号漫堤决口,江堤两次退建。1950年,在4+570—5+455处退建堤长885米,内移70米,废弃耕地64亩。1954年江堤在1+200—4+100处退建堤长2900米,内移50米,废弃耕地220亩。1973年拦江坝改线,改从砲儿石起,与有庆圩江堤衔接,长1142米。
1975年,尧渡河中、下游治理,香隅河改道从乌石矶入江,在小思湖内筑堤,从佛宝山至乌石矶筑西大坝,两处坝长1.75公里,成为有庆圩通江河堤。原台阜圩(阜民、阜仓两圩合并之称)、博益圩、团洋湖圩等诸多民圩均成为有庆圩内圩,受其保护,原有河堤多被垦殖。为加高培厚和清除堤防隐患险段,国家先后拨款27.69万元,挑有江堤内平台,高程为18.0米,面宽5.0米,铺有沙石路面,车辆来往通行。从1963年起,陆续对顶风迎浪的堤段进行了块石护坡,共砌石坡长3470米,高为18.0米。1981、1982两年,对大堤3+690—5+700与0+800—4+100两处堤身的渗漏,又进行了锥探灌浆,锥灌眼19816个,堤段长5.06公里,灌入土方5215立方米。经多次兴修,大堤普遍加高培厚,堤顶高程由1949年的18.7米达到1987年的21.5米,历年完成土方92.31万立方米,石方8990立方米。
香口大堤位于县西南部香口乡香山村,原为太白湖水经香口河入江之道。大堤自长山嘴至壁梁山,锁住通道,拒江水倒灌入湖。太白湖系东至与江西彭泽县共有之湖泊,县境湖面处于下游。每当汛期,洪水上涨,对两县沿湖堤防威胁甚大。为根治大白湖地区水患,东至、彭泽两县从团结互利、和睦相处的愿望出发,于1966年11月29日,互派代表进行协商,东至代表是副县长邢玉昌,彭泽县代表是县委副书记赵德福。经双方协商确定:在东至县香隅区香口公社香山大队境内,即从香山至长山嘴之间筑堤坝1条,建闸1座。全部土方任务,除由东至县负担4万方外,其余土方任务和建闸所需劳力、资金、器材、设备等,均由彭泽县承担。以后大堤如需加高培厚的土方任务,东至方面承担20%,彭泽方面负担80%。
协议签订后,当年冬动工,次年春竣工,完成土方8.85万方。1968年,大堤外坡又全部用块石护砌,砌石方2234立方米。大堤顶部铺有沙石路面,成为通往彭泽县的交通要道。1981年,堤顶外侧挑了戗台,高程为21.9米,面宽1.5米,能够防御1954年实测最高洪水位。
香口大堤的建筑,使境内沿太白湖圈筑的金鸡、长山、王湖等圩口,免受汛期江水威胁。后来由于湖区不断围垦,彭泽县又圈筑万亩以上的花亭大堤,致使湖区水面缩小,湖泊调洪能力降低,内湖防汛工作加重。
七里湖圩位于东流镇南、尧渡河原入江口处。大堤从张家坝起到牛头山止。堤外侧,在民国6年(1917)圈有一圩,名义城圩,有耕地1360亩,江堤外滩宽约200多米,到1952年滩崩塌倒,只剩25米,下段堤崩入江中。1953年修复后,1954年又溃破,被原东流县政府批准废弃。
1967年冬,县水电部门根据县治理七里湖的初步规划,组织民工沿原义城圩河堤旧址,筑了拦江大堤,称东流大堤。堤长2850米,堤顶高程为19.2米,顶宽3—5米,完成土方28.6万立方米,并在牛头山脚建东流闸,拒江倒灌,减轻洪涝灾害。
1975年冬,尧渡河中下游防洪灭螺进入第二期工程,七里湖围垦灭螺被列为任务之一。工程由尧渡河中下游防洪灭螺指挥部组织实施,当年9月开工,次年春堤防圈筑基本竣工,并在新开挖的尧渡河下游左岸从欧窑至顺风嘴筑欧窑大堤,从顺风嘴至红瓦屋建小七里湖外坝,由红瓦屋至牛头山筑牛腿大堤,在铁船渡筑东大坝,新建堤长共8.52公里,计完成土方369.9万立方米。围筑堤防任务完工后,在圩内进行了配套工程,先后开挖低排总干渠1条,6.5公里,东西两片低排干渠共9条,长24.3公里,共完成土方137.1万立方米。还建有涵闸、人行桥、机耕桥等建筑共38处。江堤在1975年完成8万立方米的培修土方任务后,又陆续进行加高培厚,到1985年止,共完成土方14.4万立方米。针对东大坝、牛腿、欧窑等河堤堤段渗漏严重的问题,在1984、1987两年,分别进行了锥探灌浆处理,锥灌眼17177个,灌入土方4075立方米,完成堤段长4.68公里。
七里湖围垦后,新增耕地38000亩,人口7873人。1979年生产粮食750多万公斤,油料100多万公斤,黄豆15万公斤,初步发挥了效益。1983年发生大洪水,垦区内仍然获得大丰收。
新胜圩位于升金湖西部,属胜利区。大堤从下阮村起,经横洲、下鲍到张嘴头上,为内湖万亩堤防。
该圩原是湖滩和冲汊。位于升金湖西的横洲村,每到洪水季节,就成为一个孤岛,湖坡地多被淹没。1958年冬,胜利区组织全区人民,圈筑了一个约有耕地3500亩的堤防,名为横洲圩,后改名同兴圩,堤长1300米,堤顶高程为15.0米左右,防洪能力低,先后于1960、1969、1970、1973年4次溃破。1976年冬,胜利区又组织瓦垄、胜利两乡人民在马嘴至张嘴头筑大堤。新围垦面积近万亩,并对原堤防进行加高培厚,将新垦区与同兴圩连为一体,更名新胜圩。后又进行配套工程,开排水干渠5条,长8.85公里,支渠8条,长8.44公里,撇洪沟2条,长5.24公里。1983年,升金湖出现了建闸后最高洪水位,堤坝被漫溃。是年冬,胜利、瓦垄两乡又组织民工堵口复堤,完成土方13万多立方米。同时在下鲍至桂家嘴处挑一隔堤,使得圩内能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不使涝渍。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全圩总集水面积为19.71平方公里,纯圩面积为11.92平方公里,耕地率为83%,荒地率为13.9%,沟塘率为3.1%。现有耕地面积14850亩,1万多人。多年来,年均粮食总产为4521.8吨,皮棉总产力144.2吨,是胜利、瓦龙两乡主要产粮地区。
东湖圩位于升金湖上游,黄盘河张溪河段左岸,属张溪乡,是内湖万亩堤防。圩内居住东田、高湖两个村,故名。圩内耕地10780亩,人口近3000人。
该圩原为河、湖滩地。雨季时受河水漫滩之害,汛期境内一片汪洋。1970年,池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圈东湖圩,县水电局设计和施工,是年冬张溪乡组织民工4000余人,大战一冬春,筑成河、堤11.35公里、撇洪沟堤4.7公里,实做土方40.0万立方米。堤线从东田起到尧舜山止,总长16.55公里。圈圩后,1983年溃破一次。历年来加高培厚大坝土方60多万立方米。现堤防高程已达18.0米,河、湖堤内外边坡为1∶3,撇洪沟堤边边坡为1∶1.5,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
1987年民圩存览表
二、河流治理
尧渡河中下游治理明万历三年(1575),东流知县陈春于河口处开浚南新河,不久淤塞。后人对此作记评估:南新河由于上游之水“往往挟沙而下,易于淤浅”,度其地势,应“建闸以节之,滨湖筑堤以卫之”。但“第开濬江口施工非易,患于费无所出,而冷水港以上即建德所治,疏导上流势顺通力合作,则又患于牵制不前。姑存其说,俟有志者而已”(清点庆《东流县志》)。古人虽有治河之意,而无此力,只有望河兴叹。新中国成立后,至德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对尧渡河中上游水流急、坍崩严重的地段,采取块石护岸。对河滩开阔、河岸低的地段,筑堤坝防洪。先后治理14条段,总长12.97公里,完成土方7.39万立方米,石方3.65万立方米。1957年,省水利厅组织勘察组对尧渡河进行实地查勘,着手进行尧渡河治理前期工作。1960年安庆专署水电局、1966年池洲地区水电工程处、1972年县水电局,先后编制尧渡河治理规划。1974年,在前几次规划基础上,反复研究比较,再次编制了治理规划。这次规划同前几次规划不同点是,对尧渡河中游治理弃除了在上游建枫树峡水库方案,提出了河流改道与老河整治两个方案。是年底,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实施尧渡河干流中游改道、下游河湖分家、筑堤、重开新河入江、支流治理、改道的方案,并列为尧渡河中下游防洪围垦火螺工程之中。
干流治理的工程标准,河道按20年一遇 ,洪峰流量为1960秒立方米,底宽为80—100米,县城以下为五级航道,底部高程为10.5米。河堤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堤顶超高1.5米,堤顶高程为20—23米,顶高4—10米。县城防洪堤按50年一遇,洪水超高1.0米校核。
干流治理从方村至河口,老河长为31公里。治理工程主要有四项。一是中游段的河西畈改道。原河道自方村至赤头长9.5公里,绕县城东逶迤而过,狭窄弯曲。新河改在县城西,沿河西畈丘陵脚开挖,顺直而下,河长3.3公里。二是下游段的开河筑坝。新河道出石印洞以后,截断泽潭湖,穿过龙王湖、小黄泥湖、小七里湖,在这些湖中开挖河道。沿河两岸筑堤,实行河湖分家。新河自中游至下游,左岸筑河西堤、尧香公路堤、欧窑大堤、小七里湖外坝、牛腿大堤等5段,长12.82公里。右岸筑尧渡护城堤、泽潭湖堤、小黄泥湖堤、小七里湖堤、泉水湖堤、团湖堤等6段,长11.4公里。还在方村、芦村、赤头等3处,筑堤3段,长1.38公里。三是切岗工程。新河沿途劈开汪公包、板壁章、顺风嘴、东流、茶叶山等5处丘陵,最大切深为12.6米,底宽60.0米,边坡为1∶2,总长876米。四是建筑物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横跨尧渡新河、连接大石公路的尧渡大桥,该桥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5跨,每跨净空30米,主桥长197米、宽10米,引桥长122米、宽21米。在河道入江口处建泄流量为1960秒立方米、12孔的节制闸和能通航100吨级的船闸一座。
工程的实施,在尧渡河中下游防洪灭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东线指挥部。从全县组织劳力,集中作战,于1975年9月初破土动工。开始上民工3.18万人,11月份增7.5万人。至次年4月竣工。全部工程完成土方684.5万立方米,开石方27.53万立方米,新开河长19.3公里。
番隅河改道工程是尧渡河中下游治理的工程之一,主要解决下游的140平方公里的防洪围垦灭螺问题。香隅老河原在七里湖汇入干流尧渡河,新开河道从塘家坝始,沿20米高程线改道在乌石矶入江。河道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泄量为500秒立方米。新开河长13.1公里。新河沿途破红岭、切开梅山、韩家垄、佛宝山、乌石矶山岗,长5.24公里,再穿白洋湖,过小思湖,入铁船渡。开挖新河,两岸筑堤9段,长6.5公里。建有渡槽6处、涵闸3座、地下涵8处、公路桥1座。改道工程由西线指挥部组织施工。1974年12月4日破土动工,最多上工2.3万余人。全部工程于1986年4月完工,完成土方278.78万立方米,石方23.02万立方米。
梅城河系尧渡河一级支流,原由县城东汇入主流。1975年,随于流而改道,改道从徐村始,沿山脚开挖,经梅城,达赤头入尧渡新河。改道工程与干流同时实施,先于干流竣工。与此同时,还完成周村、汪山两条二级支河的治理。新开河道1条,长3.8公里,完成土方35.38万立方米,石方6.31万立方米,砌防洪墙1道,长230米,高5.5米,建赤头、梅山公路桥2座,其他桥梁4座,跌水1处。老河变新河,防洪能力达20年一遇。
尧渡河中下游治理工程是县内水利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效益最佳的一起综合治理工程。它将年最高来水量为14.23亿立方米的尧渡河,从牛头山南的七里湖中搬到牛头山北,然后凿河入江,使危害千年的尧渡河,变成了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消灭血吸虫病等多种功能的河流。
荣亭河治理1976年9月,利安公社治理荣亭河下游河段。从姜仁到上街,全长2320米,进行劈山开河,裁弯取直,整治老河。整个工程完成土方11.2万立方米,石方6.5万立方米,切岗1处,长37米、宽50米,最大切深17.3米,筑河坝长285米,垒石壅防洪长170米、高4米,拓宽老河段1280米,建拱桥1座,石堰1处,改善了排水条件。
檀坡河治理1975年1月,花园公社治理檀坡河段。自马坡金起,废老河、开新河。新河至洋桥下止,全长1416米,底宽40米。筑河堤长2650米,建3跨60米长的石拱桥1座,完成土方34.9万立方米,实用工23万工日。檀坡河道治理后,改河造田300余亩,使原有的800多亩河滩地,免受洪水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