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电业
民国时期至德县城曾发电照明,但为时不长。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城镇小火电、乡村小水电,直至普及使用高压电力的渐进过程。至1987年底,电力工业已形成以110千伏为枢纽,35千伏为网架,10千伏为网点,各类低压线路纵横交错的高低压供电网络,以国家电网供电为主,小水电井网,自备发电力辅的形式自成体系。城镇乡村全部用上高压电,用电量逐年递增,1987年全年供电量6968万千瓦时。
一、火电
民国10年(1921)秋,清两江总督周馥殁于天津,其子孙周学熙、周叔护柩回邑安葬,携带两组发电机。至安庆时,安徽省长许世英出面,调安庆电灯厂机师万鸿年来县帮助安装开机。两组德国产48马力煤油发电机组,先安装在农林公会(现齿轮厂北),供丧葬照明,丧毕迁至敬慈善堂。民国11年成立秋浦电灯厂,供电于周氏举办的学舍、购卖处、农林公会、商业、医学、蚕桑讲习所以及附近殷实人家。16年停办。30年代初,敬慈善堂将全套设备捐献给尧渡商会,商会转租给商户王文炳独资经营,机组安装在尧渡中街,仍聘请万鸿年开机。30年代末停止发电。
1950年东流县广丰圩堤工委会投资4.9万元,在大渡口镇建立广丰圩电厂,用12匹马力柴油机驱动6.5千瓦110伏发电机,农忙排灌,农闲照明。1961年,大渡口排灌站兴办大渡口发电站,用100马力锅驼机75千瓦三相380伏发电机,白天加工、排灌,夜晚照明。1965年,中共大渡口区委开办大渡口发电厂,用135马力柴油机100千瓦三相380伏发电机,解决工厂企业和居民生活用电。1969年,胜利至大渡口10千伏线路建成通电,取代了电厂。
东流镇于1956年4月由东流县政府投资1万元筹办地方国营东流县城关电灯厂,用15马力柴油机10千瓦发电机发电。1958年改用90马力柴油机56千瓦发电机。1959年,该厂与至德县五一电厂合并,调用40马力柴油机20千瓦发电机,次年又调用60马力柴油机40千瓦发电机。1971年,高压电通到东流,电厂停止发电。
尧渡镇于1957年由至德县政府拨款2.9万元,筹建至德县五一发电厂,用60马力和40马力柴油机分别驱动20千瓦发电机,该厂于1958年5月1日正式发电。1959年,与东流电厂合并,更名为东至县五一发电厂,调用东流厂56千瓦发电机组。1961年,该厂增置100马力锅驼机40千瓦发电机组。1966年,改用两套100马力锅驼机100千瓦发电机组。1969年,又改用上海产300马力柴油机240千瓦发电机组。至此,县城东至梅城、南至孟家山、西至黄泥、北至林家嘴内的机关、工厂、事业单位和城郊居民均用上了交流电。1971年,泉水塘至尧渡10千伏线路建成通电,电厂停止发电,但仍有少数厂矿自备发电。至1987年底,装机40千瓦的有大渡口米厂、轧花厂、东流酒厂、针织厂、昭潭农具厂、瓷厂、东胜窑厂、四料山煤矿等,总装机695千瓦。自备发电,保证了停限电时间内的生产用电。
二、水电
县境水电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资源0.55亿千瓦以上。1979年后,新建了一批装机容量在100千瓦以上骨干水电站。至1987年底,全县有间歇性小水电站42座,装机72台2692千瓦,其中装机在100千瓦以上并入国家电网的有:大板、永丰、枫林口、跌水、东风一级、东风二级、愚公、红旗、侯店、白茆、檀坡共11个水电站。小水电并网发电量达305万度。
三、供电
1963年,大渡口裕丰排灌站,以铜山110千伏变电所输出的6.6千伏线路为电源,率先使用高压电。1966年,成立东至县输变电筹建委员会。1969年兴建殷家汇至胜利35千伏输变电工程。1970年,东至县供电所成立(1975年改名县供电局),在负责全县输电供电过程中,采取国家补贴,地方财政投资,用户自筹,以电养电等办法,先后以殷汇、红星2座110千伏变电所为电源,将高压电力逐步由东向西发展,由城镇往农村普及。至1987年底,全县共投资400万元,建成110千伏红星变电站1座,主变2台,3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10座,主变19台4.9万千伏安,卫星变电所1987年停用,有主变2台4200千伏安。
红星变电站位于合镇乡境内,1973年2月建成投运。1971年从贵池殷汇、石门冲输入2条110千伏线路,全长132.028千米,主变2台,30000千伏安,输出35千伏线路3条,一条输入老虎岗电灌站——七里湖排灌站——化肥厂——棉纺厂,长27.64千米;一条输入自强化工厂,长9.8千米;一条输入尧渡变电所,长13.7千米,10千伏出线10条。担负着香隅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自强变电所位于合镇乡境内,1976年12月建成投运。该站从红星变电站输入35千伏线路1条,长9.8千米,主变2台,112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线路7条,全长46.4千米。供应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胜利变电所位于胜利乡政府驻地。1967年,从贵池殷家汇变电所输入35千伏线路1条,长38千米,主变2台,56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线4条,全长108.97千米。供胜利区境内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泉水塘变电所位于泉水塘,始建于1970年底。从红星变电站和殷家汇变电所输入35千伏线路2条,全长93.3千米,主变2台,容量50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出线4条,长82.82千米。供东流地区境内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电。
尧渡变电所位于尧渡赤头,始建于1973年7月。1981年扩建为户内式,从红星变电站和殷家汇变电所输入35千伏线路2条,长13.7千米,主变2台,57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线6条,全长68千米。供应县齿轮厂、茶厂等县直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生活用电。
泥溪变电所位于泥溪乡政府驻地,建于1977年,从泉水塘至尧渡线递接35千伏线路4条,长40.3千米,主变2台,41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4条,全长406千米。供昭潭区境内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大渡口变电所位于大渡口镇政府驻地,始建于1980年7月。由殷家汇至胜利、殷家汇至大渡口线递接输入35千伏线路2条,全长47.735千米。主变2台,52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线5条,全长64.8千米。供大渡口地区境内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张溪变电所位于张溪区公所驻地,建于1976年。从泉水塘至尧渡线递接35千伏线路1条,长9.1千米,主变2台,30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线4条,全长121千米。供张溪区境内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洋湖变电所位于洋湖乡经农村,始建于1984年5月。从泉水塘至尧渡线递接输入35千伏线路1条,长15千米,主变2台,30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线4条,全长66千米。供葛公区境内和马田乡的乡直机关以及长岭、汪街、永丰、兰城4个村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官港变电所位于官港乡政府驻地,始建于1986年3月。从卫星至尧渡线递接35千伏线路1条,长16千米,主变2台,总容量20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线2条,长122千米。供官港区境内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1987年全县有35千伏直变站8座,直变13台15850千伏安,全县输送电线路4532.8公里,其中有110千伏线路2条157.3公里,35千伏线路20条253.5公里,10千伏线路1012公里,各类低压线路3110公里。有10千伏配电变压器675台50690千伏安。全县供电部门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达1200万元。
1987年全县社会总用电量6407.7万度,其中:县办工业用电3020.9万度,乡镇工业用电474.8万度,农用电1084万度,居民生活用电1215万度。其他用电613万度。全县乡乡村村(95%以上农户)、厂矿、学校普遍用上了高压电。
全县各级用电管理组织健全,有农电工436人,厂矿专职电工94人,电力部门职工216人,形成一支具有专业技术的供用电管理队伍。
一、火电
民国10年(1921)秋,清两江总督周馥殁于天津,其子孙周学熙、周叔护柩回邑安葬,携带两组发电机。至安庆时,安徽省长许世英出面,调安庆电灯厂机师万鸿年来县帮助安装开机。两组德国产48马力煤油发电机组,先安装在农林公会(现齿轮厂北),供丧葬照明,丧毕迁至敬慈善堂。民国11年成立秋浦电灯厂,供电于周氏举办的学舍、购卖处、农林公会、商业、医学、蚕桑讲习所以及附近殷实人家。16年停办。30年代初,敬慈善堂将全套设备捐献给尧渡商会,商会转租给商户王文炳独资经营,机组安装在尧渡中街,仍聘请万鸿年开机。30年代末停止发电。
1950年东流县广丰圩堤工委会投资4.9万元,在大渡口镇建立广丰圩电厂,用12匹马力柴油机驱动6.5千瓦110伏发电机,农忙排灌,农闲照明。1961年,大渡口排灌站兴办大渡口发电站,用100马力锅驼机75千瓦三相380伏发电机,白天加工、排灌,夜晚照明。1965年,中共大渡口区委开办大渡口发电厂,用135马力柴油机100千瓦三相380伏发电机,解决工厂企业和居民生活用电。1969年,胜利至大渡口10千伏线路建成通电,取代了电厂。
东流镇于1956年4月由东流县政府投资1万元筹办地方国营东流县城关电灯厂,用15马力柴油机10千瓦发电机发电。1958年改用90马力柴油机56千瓦发电机。1959年,该厂与至德县五一电厂合并,调用40马力柴油机20千瓦发电机,次年又调用60马力柴油机40千瓦发电机。1971年,高压电通到东流,电厂停止发电。
尧渡镇于1957年由至德县政府拨款2.9万元,筹建至德县五一发电厂,用60马力和40马力柴油机分别驱动20千瓦发电机,该厂于1958年5月1日正式发电。1959年,与东流电厂合并,更名为东至县五一发电厂,调用东流厂56千瓦发电机组。1961年,该厂增置100马力锅驼机40千瓦发电机组。1966年,改用两套100马力锅驼机100千瓦发电机组。1969年,又改用上海产300马力柴油机240千瓦发电机组。至此,县城东至梅城、南至孟家山、西至黄泥、北至林家嘴内的机关、工厂、事业单位和城郊居民均用上了交流电。1971年,泉水塘至尧渡10千伏线路建成通电,电厂停止发电,但仍有少数厂矿自备发电。至1987年底,装机40千瓦的有大渡口米厂、轧花厂、东流酒厂、针织厂、昭潭农具厂、瓷厂、东胜窑厂、四料山煤矿等,总装机695千瓦。自备发电,保证了停限电时间内的生产用电。
二、水电
县境水电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资源0.55亿千瓦以上。1979年后,新建了一批装机容量在100千瓦以上骨干水电站。至1987年底,全县有间歇性小水电站42座,装机72台2692千瓦,其中装机在100千瓦以上并入国家电网的有:大板、永丰、枫林口、跌水、东风一级、东风二级、愚公、红旗、侯店、白茆、檀坡共11个水电站。小水电并网发电量达305万度。
三、供电
1963年,大渡口裕丰排灌站,以铜山110千伏变电所输出的6.6千伏线路为电源,率先使用高压电。1966年,成立东至县输变电筹建委员会。1969年兴建殷家汇至胜利35千伏输变电工程。1970年,东至县供电所成立(1975年改名县供电局),在负责全县输电供电过程中,采取国家补贴,地方财政投资,用户自筹,以电养电等办法,先后以殷汇、红星2座110千伏变电所为电源,将高压电力逐步由东向西发展,由城镇往农村普及。至1987年底,全县共投资400万元,建成110千伏红星变电站1座,主变2台,3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10座,主变19台4.9万千伏安,卫星变电所1987年停用,有主变2台4200千伏安。
红星变电站位于合镇乡境内,1973年2月建成投运。1971年从贵池殷汇、石门冲输入2条110千伏线路,全长132.028千米,主变2台,30000千伏安,输出35千伏线路3条,一条输入老虎岗电灌站——七里湖排灌站——化肥厂——棉纺厂,长27.64千米;一条输入自强化工厂,长9.8千米;一条输入尧渡变电所,长13.7千米,10千伏出线10条。担负着香隅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自强变电所位于合镇乡境内,1976年12月建成投运。该站从红星变电站输入35千伏线路1条,长9.8千米,主变2台,112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线路7条,全长46.4千米。供应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胜利变电所位于胜利乡政府驻地。1967年,从贵池殷家汇变电所输入35千伏线路1条,长38千米,主变2台,56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线4条,全长108.97千米。供胜利区境内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泉水塘变电所位于泉水塘,始建于1970年底。从红星变电站和殷家汇变电所输入35千伏线路2条,全长93.3千米,主变2台,容量50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出线4条,长82.82千米。供东流地区境内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电。
尧渡变电所位于尧渡赤头,始建于1973年7月。1981年扩建为户内式,从红星变电站和殷家汇变电所输入35千伏线路2条,长13.7千米,主变2台,57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线6条,全长68千米。供应县齿轮厂、茶厂等县直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生活用电。
泥溪变电所位于泥溪乡政府驻地,建于1977年,从泉水塘至尧渡线递接35千伏线路4条,长40.3千米,主变2台,41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4条,全长406千米。供昭潭区境内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大渡口变电所位于大渡口镇政府驻地,始建于1980年7月。由殷家汇至胜利、殷家汇至大渡口线递接输入35千伏线路2条,全长47.735千米。主变2台,52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线5条,全长64.8千米。供大渡口地区境内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张溪变电所位于张溪区公所驻地,建于1976年。从泉水塘至尧渡线递接35千伏线路1条,长9.1千米,主变2台,30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线4条,全长121千米。供张溪区境内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洋湖变电所位于洋湖乡经农村,始建于1984年5月。从泉水塘至尧渡线递接输入35千伏线路1条,长15千米,主变2台,30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线4条,全长66千米。供葛公区境内和马田乡的乡直机关以及长岭、汪街、永丰、兰城4个村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官港变电所位于官港乡政府驻地,始建于1986年3月。从卫星至尧渡线递接35千伏线路1条,长16千米,主变2台,总容量2000千伏安。输出10千伏线2条,长122千米。供官港区境内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
1987年全县有35千伏直变站8座,直变13台15850千伏安,全县输送电线路4532.8公里,其中有110千伏线路2条157.3公里,35千伏线路20条253.5公里,10千伏线路1012公里,各类低压线路3110公里。有10千伏配电变压器675台50690千伏安。全县供电部门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达1200万元。
1987年全县社会总用电量6407.7万度,其中:县办工业用电3020.9万度,乡镇工业用电474.8万度,农用电1084万度,居民生活用电1215万度。其他用电613万度。全县乡乡村村(95%以上农户)、厂矿、学校普遍用上了高压电。
全县各级用电管理组织健全,有农电工436人,厂矿专职电工94人,电力部门职工216人,形成一支具有专业技术的供用电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