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桥梁
县境溪河交错,桥梁众多,古有“汀步石”又称过水明桥、独木桥、木板桥以及石条、圆弧石拱桥等。据清嘉庆二十年(1815)《东流县志》、宣统二年(1909)《建德县志》记载,两县共有桥梁239座(不含木板桥),建筑最早的有宋开禧元年(1205)南门外跨兰溪的座济桥,宋嘉定年间西门外跨兰溪的惠政桥,均为石墩桥,石条桥面,长10米,宽约2米左右。明洪武初(1336),木坑山(今孝义村)的永乐桥,是境内最早出现的圆弧石拱桥,桥上建有凉亭,能行高车、大马,后经几建几修,更名“兴隆桥”,至今结构完整。明万历年间(1622),尧城渡建击壤桥,石墩,长40丈(133米)、宽1丈3尺(3.3米),孔12个,初为木板桥面,后改为石条桥面,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48年重建。民国时期建公路桥梁7座,其中民国22年邑人周学熙建的铁佛寺桥,为钢筋混凝土、桩柱版梁式结构,长82米,宽4米,高4.7米,7孔,跨径10米;载重:汽—20吨,挂—100吨,沿用至今。
解放初,公路桥梁仅有9座,其余多为木桥和过水路面。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东流、至德两县从1956年开始建筑桥梁,当年发动民工建成龙门、土箕沟、赤头、瓦垄、桃源等桥梁31座。1959年又建成尧渡大桥,1966年建成龙泉大桥,1973年后建成张溪大桥、尧渡新桥。到1987年,全县已新建、重建、改建公路桥梁150座,总长4207.45延米,其中:大型桥梁10座,1308.6延米;中型桥梁31座,1159.35延米;小型桥梁111座,1739.5延米。在桥梁建筑结构和造型上均有很大进步。50年代初,公路桥梁主要是木制结构和砖木结构。60年代以后,在继承传统圆弧石拱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外地先进技术,采用现代建筑材料,不断改进,推陈出新,造出一批结构各异、造型新颖、独具风格的新型桥梁。其中尧渡新桥采用空腹式、悬连线双曲拱,就是继承我国民族传统石拱桥的创新,桥长319米(其中引桥140米),共5孔,每孔单跨30米,桥面全宽11.5米,中间行车道宽9.5米,两边设有各宽1米的人行道,总面积3668.5平方米,桥面高程23米,河底高程13.5米,桥下可通行船只;载重能力:汽—13吨,挂—60吨。桥面两旁栏杆系钢筋混凝土制成,设有路灯6盏。于1975年动工,1977年建成通车,全桥总造价69.82万元,投入劳力9万工日,消耗木材280立方米,钢材58吨,水泥1458吨。
解放后新建、重建公路桥梁列表如下:
国道206公路桥状况表
省道714、806、808公路桥状况表
乡道公路桥梁状况表
解放初,公路桥梁仅有9座,其余多为木桥和过水路面。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东流、至德两县从1956年开始建筑桥梁,当年发动民工建成龙门、土箕沟、赤头、瓦垄、桃源等桥梁31座。1959年又建成尧渡大桥,1966年建成龙泉大桥,1973年后建成张溪大桥、尧渡新桥。到1987年,全县已新建、重建、改建公路桥梁150座,总长4207.45延米,其中:大型桥梁10座,1308.6延米;中型桥梁31座,1159.35延米;小型桥梁111座,1739.5延米。在桥梁建筑结构和造型上均有很大进步。50年代初,公路桥梁主要是木制结构和砖木结构。60年代以后,在继承传统圆弧石拱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外地先进技术,采用现代建筑材料,不断改进,推陈出新,造出一批结构各异、造型新颖、独具风格的新型桥梁。其中尧渡新桥采用空腹式、悬连线双曲拱,就是继承我国民族传统石拱桥的创新,桥长319米(其中引桥140米),共5孔,每孔单跨30米,桥面全宽11.5米,中间行车道宽9.5米,两边设有各宽1米的人行道,总面积3668.5平方米,桥面高程23米,河底高程13.5米,桥下可通行船只;载重能力:汽—13吨,挂—60吨。桥面两旁栏杆系钢筋混凝土制成,设有路灯6盏。于1975年动工,1977年建成通车,全桥总造价69.82万元,投入劳力9万工日,消耗木材280立方米,钢材58吨,水泥1458吨。
解放后新建、重建公路桥梁列表如下:
国道206公路桥状况表
省道714、806、808公路桥状况表
乡道公路桥梁状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