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化学类
一、化肥
解放前,县内农民多用农家自然肥,商品肥仅是菜籽饼、棉籽饼、石膏等。1951年供销社开始经营化肥(当时称“肥田粉”),数量很少,1952年全县只供应化肥41吨(硫酸铵),1953年供应72吨。1954年,开始重视推广使用化肥,当年销售硫酸氨163.5吨,其他化肥13.3吨。1955年以前,化肥供应主要由供销社综合门市部零售和初级市场物资交流会进行。1957年,全县供应量上升到1909吨。1958年,因大办土化肥,化肥销售有所下降。1961年,开始对棉花实行奖售化肥,100公斤皮棉奖售85公斤化肥,先预拨80%,收购结束时总兑现。1964年,开始供应磷肥、碳酸氢铵等,当年销售各种化肥计3672.2吨。70年代以来,化肥供应大幅度上升,品种也不断增加、更新,并开始对尿素等优质肥分两个渠道,实行计划供应。一是按粮、棉、茶等农副产品销售量予以奖售,实行粮、棉、茶三挂钩;二是按种植面积定量供应,供应量按货源情况确定。1978年全县供化肥31467吨,年平均每亩耕地达53.1公斤,其中尿素24070吨,复合肥30吨,碳酸氢铵4686吨,硝酸铵275吨,过磷酸钙2406吨,为供肥最多的一年。80年代初,由于尿素等优质化肥不足,年销县产碳酸氢铵7000吨以上。1984、1985两年,县产碳酸氢镀一度积压,农资公司积极帮助向江西、湖北等地推销。1985年以后开始紧俏,靠计划分配,供不应求,县农资部门、物资部门每年从外地购进3000—5000吨碳酸氢铵,按微利原则供应给农民。
二、农药
县境使用化学农药始于1950年,先由供销社供应硫磺粉、棉油皂、223杀虫粉等,当年全县销售3.75吨。为推广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一方面由行政领导和农技干部搞典型示范,进行科技辅导;另一方面用赊销、贷款等方法解决农民购药资金困难。1954年,开始供应六六六粉和西力生。1956—1957年,供应量猛增。1956年,全县供应106.4吨,比1955年增长260.7%。1958年后,由于中毒和其他多种原因,农药销售一度下降。60年代以后,农药防治范围又由粮、棉、茶扩大到蔬菜、水果、林业等。防治对象由单一治虫到虫、病兼治。1962年,又增加敌百虫、赛力散等新药种和多种规格的六六六粉、1605、1059等10余个种类,销售量又趋回升。1964年,供应694.35吨,其中高效药401.35吨。70年代初,粉剂多,乳剂少。“四五”期间,年平均供应623吨。1977年,通过对6%六六六粉、6%可湿性六六六粉、88%敌百虫(晶体)、50%氯丹乳剂、苏化203、25%亚铵硫磷、40%乐果乳剂、12.5%毒杀混合粉、三氯杀螨![](/uploadfile/2018/0521/20180521024311486.jpg)
等18种农药进行区间调剂,全年销售531吨,是“五五”期间用药最低的一年。1981年以后,进口高效高价农药中击市场,改变了农药使用结构,农药供应呈量减值不减状况。由于敌杀死、杀虫双、久效灵、蚨蝻丹等高效高价农药占据市场,1981年供应735吨,1982年674吨,以后仍逐年下降,1985年仅供应364.3吨。1986年,销售又有回升,但常规农药紧缺,私商插手经营农药,导致渠道多、价格乱,有时还出现假冒伪劣农药,坑害农民。为改变这种状况,改由农资部门专营。
几个年份化肥、农药销售、库存表
单位:吨
![](/uploadfile/2018/0521/20180521024230846.jpg)
解放前,县内农民多用农家自然肥,商品肥仅是菜籽饼、棉籽饼、石膏等。1951年供销社开始经营化肥(当时称“肥田粉”),数量很少,1952年全县只供应化肥41吨(硫酸铵),1953年供应72吨。1954年,开始重视推广使用化肥,当年销售硫酸氨163.5吨,其他化肥13.3吨。1955年以前,化肥供应主要由供销社综合门市部零售和初级市场物资交流会进行。1957年,全县供应量上升到1909吨。1958年,因大办土化肥,化肥销售有所下降。1961年,开始对棉花实行奖售化肥,100公斤皮棉奖售85公斤化肥,先预拨80%,收购结束时总兑现。1964年,开始供应磷肥、碳酸氢铵等,当年销售各种化肥计3672.2吨。70年代以来,化肥供应大幅度上升,品种也不断增加、更新,并开始对尿素等优质肥分两个渠道,实行计划供应。一是按粮、棉、茶等农副产品销售量予以奖售,实行粮、棉、茶三挂钩;二是按种植面积定量供应,供应量按货源情况确定。1978年全县供化肥31467吨,年平均每亩耕地达53.1公斤,其中尿素24070吨,复合肥30吨,碳酸氢铵4686吨,硝酸铵275吨,过磷酸钙2406吨,为供肥最多的一年。80年代初,由于尿素等优质化肥不足,年销县产碳酸氢铵7000吨以上。1984、1985两年,县产碳酸氢镀一度积压,农资公司积极帮助向江西、湖北等地推销。1985年以后开始紧俏,靠计划分配,供不应求,县农资部门、物资部门每年从外地购进3000—5000吨碳酸氢铵,按微利原则供应给农民。
二、农药
县境使用化学农药始于1950年,先由供销社供应硫磺粉、棉油皂、223杀虫粉等,当年全县销售3.75吨。为推广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一方面由行政领导和农技干部搞典型示范,进行科技辅导;另一方面用赊销、贷款等方法解决农民购药资金困难。1954年,开始供应六六六粉和西力生。1956—1957年,供应量猛增。1956年,全县供应106.4吨,比1955年增长260.7%。1958年后,由于中毒和其他多种原因,农药销售一度下降。60年代以后,农药防治范围又由粮、棉、茶扩大到蔬菜、水果、林业等。防治对象由单一治虫到虫、病兼治。1962年,又增加敌百虫、赛力散等新药种和多种规格的六六六粉、1605、1059等10余个种类,销售量又趋回升。1964年,供应694.35吨,其中高效药401.35吨。70年代初,粉剂多,乳剂少。“四五”期间,年平均供应623吨。1977年,通过对6%六六六粉、6%可湿性六六六粉、88%敌百虫(晶体)、50%氯丹乳剂、苏化203、25%亚铵硫磷、40%乐果乳剂、12.5%毒杀混合粉、三氯杀螨
![](/uploadfile/2018/0521/20180521024311486.jpg)
![](/uploadfile/2018/0521/20180521024312464.jpg)
几个年份化肥、农药销售、库存表
单位:吨
![](/uploadfile/2018/0521/2018052102423084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