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
一、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17年(1928)初,共青团秋浦县特别支部成立,有团员3人,陈仲亭任书记,隶属怀宁共青团中心县委。同年,陈仲亭、欧阳惠林等去外地求学参加革命。19年,刘进贤带领南门岭高等小学堂进步师生参加红十军,团支部活动停止。21年3月和22年2月,中共秋浦县委、贵秋东县委都建立县级少共(共青团)组织,当时,党团组织都处于秘密状态,团的基层组织和团员的数量不多。23年4月,中共东流县委在鹤延冲成立,同时建立了少共东流县委,孔礼祥为书记。24年6月,中共江南特委在高山设立少共机构,何少奇为书记。7月,中共贵东、贵秋县委成立,亦设少共机构。到年底,东流、至德两县根据地内的基层团组织普遍建立,团员发展较多。25年,高山革命根据地失陷,两县团组织遂消失。
1949年5月,东流、至德两县开始建立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年底,东流县团工委成立,全县有团支部4个,团员47人,接着建立6个团区委。1950年1月,至德县团工委成立,全县有团支部10个,团员185人。12月建立5个团区委。1953年2月,两县分别召开首次团代表大会,成立东流、至德团县委。1959年5月两县合并,成立共青团东至县委。全县有团委16个,团总支、支部515个,团员7005人。1966年,全县有团委57个,支部642个,团员9257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组织停止活动。1971年6月,全县恢复和建立基层团委20个,团支部431个。9月,县第六次团代大会召开,恢复团县委。
共青团组织建立以来,始终围绕中共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根据青年特点,开展各项活动。解放初期,团组织主要团结广大团员青年投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两县农村团员普遍加入了农业社,其中团员担任农业社正、副主任的707人,生产队长的527人,会计202人,组织青年突击队579个,青年种植小组676个。1951年开始,两县团组织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扫盲工作。到1956年,共办264所文化夜校,2328个识字班,594个识字小组,33816名团员青年参加文化扫盲学习。
1958年至1964年,全县各级团组织共组织青年造林突击队3192个,发动团员青年219248人次,营造青年林4921处,造林9.8万亩。1959年,团县委被团中央授予植树造林先进集体称号。在工农业生产中,特别在农业双抢抗旱和兴修水利中,全县有上千支青年突击队,干重活,攻难关,涌现出一大批青年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从1955年至1964年,全县召开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6次,表彰1540人,其中11人受团中央表彰,39人受团省委表彰。1979年后,团的工作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进行,全县广泛开展争做新长征突击队、突出手活动。到1985年,全县受中央、省、地团委表彰的新长征突击队27个,突击手425人,其中有4个队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队,9人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4年,成立东至县青年学科学用科学协会,开始对农村青年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到1987年底,全县办培训班450期,培训回乡青年近万人。通过培训,有8000人掌握了一门以上的致富技术,青年专业户由400户发展到2300余户。1987年,团中央授予东至县全国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先进县称号。
从1963年开始到1966年,全县各级团组织认真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学雷锋和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推动学习深入持久地进行。从1964年开始,团县委连续3年于“五四”期间表彰一批四好团支部、五好青年。1986年,全县基层团组织普遍开展道德风尚对手赛活动。1982年,团组织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当年,组织农村团员青年开展助耕包户。全县成立学雷锋小组、送温暖小组、助耕包户小组2400多个,近万人参加,助耕包户对象2000户。1986年,这项工作受到团省委、省民政厅、省军区政治部的联合表彰。
历届团员代表大会一览表
1987年,全县有团委会67个,团总支26个,团支部823个,团员19090人,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
二、少年先锋队
少先队工作是在共青团领导下进行。1950年5月,东流、至德两县建立少年儿童队。1951年4月,至德县70所学校中有县立中学、尧渡镇完小、敬慈小学、官田村初级小学等4所学校,建立少年儿童队大队2个、中队10个、小队20个,队员312人,辅导员19人。1952年6月,东流县有队员982人,辅导员26人。1953年,少年儿童队更名少年先锋队。1959年,东至县少先队员达12355人,占队龄儿童80%;少先大队19个,中队229个。1960年,全县所有学校普遍建立少先队,少先队员15818人,辅导员399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停止活动。1978年7月,恢复少先队,当年有少先队员28913人,辅导员557人。1987年,全县各完全小学和初级中学都建立了少先队组织,有队员67125人,辅导员1251人。
少先队对队员进行爱劳动、爱集体、爱祖国教育。1951年,两县少年儿童队积极开展抗美援朝、时事政策宣传和时事演讲竞赛活动。1952年,至德县尧渡、敬慈两校学生开展学科学、爱科学活动,用泥土做了蒸气机、摩电机等模型,在全县大会上展览,受到社会好评。1959年,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以植树、讲卫生、讲普通话为中心的社会公益活动。全县共植树452706棵,种向日葵7054棵、蓖麻13615棵,灭鼠87285只。1963年,全具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读书活动,“六一”期间,团县委表彰了一批优秀辅导员。1979年,团县委对全县少先队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5月整顿工作结束,全县共有少先队员31219人,辅导员1250人。10月,开展“为红领中增添光彩”活动月。是年,团县委表彰优秀少先队辅导员10人。从1982年开始,广泛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三热爱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和开展向女排学习的讨论,同时还组织书法、作文、普通话、诗歌、歌咏、体育比赛等活动。同年,建新中学初一班学生、少先队员徐和保,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团县委授予他“舍己救人的优秀少先队员”称号,号召全县少先队员学习徐和保同学,争做好人好事。年底,全县有42名少先队员受团县委表彰,4名学生被省、地团委评为三好学生。1984年,少先队员广泛开展红领中读书活动。8月,东流中学学生黄进参加团省委在青岛举行的红领中海洋夏令营活动。11月,团县委举办重点小学“雏燕起飞杯”田径运动会。六一儿童节,团县委表彰了百名健美儿童、20名优秀少儿工作者、20名好家长。1987年,实验小学少先队员鲍建富被团省委授予“江淮好少年”光荣称号。
民国17年(1928)初,共青团秋浦县特别支部成立,有团员3人,陈仲亭任书记,隶属怀宁共青团中心县委。同年,陈仲亭、欧阳惠林等去外地求学参加革命。19年,刘进贤带领南门岭高等小学堂进步师生参加红十军,团支部活动停止。21年3月和22年2月,中共秋浦县委、贵秋东县委都建立县级少共(共青团)组织,当时,党团组织都处于秘密状态,团的基层组织和团员的数量不多。23年4月,中共东流县委在鹤延冲成立,同时建立了少共东流县委,孔礼祥为书记。24年6月,中共江南特委在高山设立少共机构,何少奇为书记。7月,中共贵东、贵秋县委成立,亦设少共机构。到年底,东流、至德两县根据地内的基层团组织普遍建立,团员发展较多。25年,高山革命根据地失陷,两县团组织遂消失。
1949年5月,东流、至德两县开始建立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年底,东流县团工委成立,全县有团支部4个,团员47人,接着建立6个团区委。1950年1月,至德县团工委成立,全县有团支部10个,团员185人。12月建立5个团区委。1953年2月,两县分别召开首次团代表大会,成立东流、至德团县委。1959年5月两县合并,成立共青团东至县委。全县有团委16个,团总支、支部515个,团员7005人。1966年,全县有团委57个,支部642个,团员9257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组织停止活动。1971年6月,全县恢复和建立基层团委20个,团支部431个。9月,县第六次团代大会召开,恢复团县委。
共青团组织建立以来,始终围绕中共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根据青年特点,开展各项活动。解放初期,团组织主要团结广大团员青年投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两县农村团员普遍加入了农业社,其中团员担任农业社正、副主任的707人,生产队长的527人,会计202人,组织青年突击队579个,青年种植小组676个。1951年开始,两县团组织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扫盲工作。到1956年,共办264所文化夜校,2328个识字班,594个识字小组,33816名团员青年参加文化扫盲学习。
1958年至1964年,全县各级团组织共组织青年造林突击队3192个,发动团员青年219248人次,营造青年林4921处,造林9.8万亩。1959年,团县委被团中央授予植树造林先进集体称号。在工农业生产中,特别在农业双抢抗旱和兴修水利中,全县有上千支青年突击队,干重活,攻难关,涌现出一大批青年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从1955年至1964年,全县召开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6次,表彰1540人,其中11人受团中央表彰,39人受团省委表彰。1979年后,团的工作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进行,全县广泛开展争做新长征突击队、突出手活动。到1985年,全县受中央、省、地团委表彰的新长征突击队27个,突击手425人,其中有4个队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队,9人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4年,成立东至县青年学科学用科学协会,开始对农村青年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到1987年底,全县办培训班450期,培训回乡青年近万人。通过培训,有8000人掌握了一门以上的致富技术,青年专业户由400户发展到2300余户。1987年,团中央授予东至县全国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先进县称号。
从1963年开始到1966年,全县各级团组织认真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学雷锋和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推动学习深入持久地进行。从1964年开始,团县委连续3年于“五四”期间表彰一批四好团支部、五好青年。1986年,全县基层团组织普遍开展道德风尚对手赛活动。1982年,团组织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当年,组织农村团员青年开展助耕包户。全县成立学雷锋小组、送温暖小组、助耕包户小组2400多个,近万人参加,助耕包户对象2000户。1986年,这项工作受到团省委、省民政厅、省军区政治部的联合表彰。
历届团员代表大会一览表
1987年,全县有团委会67个,团总支26个,团支部823个,团员19090人,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
二、少年先锋队
少先队工作是在共青团领导下进行。1950年5月,东流、至德两县建立少年儿童队。1951年4月,至德县70所学校中有县立中学、尧渡镇完小、敬慈小学、官田村初级小学等4所学校,建立少年儿童队大队2个、中队10个、小队20个,队员312人,辅导员19人。1952年6月,东流县有队员982人,辅导员26人。1953年,少年儿童队更名少年先锋队。1959年,东至县少先队员达12355人,占队龄儿童80%;少先大队19个,中队229个。1960年,全县所有学校普遍建立少先队,少先队员15818人,辅导员399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停止活动。1978年7月,恢复少先队,当年有少先队员28913人,辅导员557人。1987年,全县各完全小学和初级中学都建立了少先队组织,有队员67125人,辅导员1251人。
少先队对队员进行爱劳动、爱集体、爱祖国教育。1951年,两县少年儿童队积极开展抗美援朝、时事政策宣传和时事演讲竞赛活动。1952年,至德县尧渡、敬慈两校学生开展学科学、爱科学活动,用泥土做了蒸气机、摩电机等模型,在全县大会上展览,受到社会好评。1959年,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以植树、讲卫生、讲普通话为中心的社会公益活动。全县共植树452706棵,种向日葵7054棵、蓖麻13615棵,灭鼠87285只。1963年,全具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读书活动,“六一”期间,团县委表彰了一批优秀辅导员。1979年,团县委对全县少先队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5月整顿工作结束,全县共有少先队员31219人,辅导员1250人。10月,开展“为红领中增添光彩”活动月。是年,团县委表彰优秀少先队辅导员10人。从1982年开始,广泛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三热爱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和开展向女排学习的讨论,同时还组织书法、作文、普通话、诗歌、歌咏、体育比赛等活动。同年,建新中学初一班学生、少先队员徐和保,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团县委授予他“舍己救人的优秀少先队员”称号,号召全县少先队员学习徐和保同学,争做好人好事。年底,全县有42名少先队员受团县委表彰,4名学生被省、地团委评为三好学生。1984年,少先队员广泛开展红领中读书活动。8月,东流中学学生黄进参加团省委在青岛举行的红领中海洋夏令营活动。11月,团县委举办重点小学“雏燕起飞杯”田径运动会。六一儿童节,团县委表彰了百名健美儿童、20名优秀少儿工作者、20名好家长。1987年,实验小学少先队员鲍建富被团省委授予“江淮好少年”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