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烈士抚恤和牺牲、病故抚恤
抚恤对象和范围:革命烈士、牺牲或病故的现役军人、人民警察、党政机关(包括人大常委会、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工作人员,部队在编的无军籍正式职工,由国家财政补贴的党派、团体工作人员和参战的民兵、民工。
抚恤,原分牺牲和病故抚恤两项。1981年后,分革命烈士抚恤、因公牺牲(不称烈士)抚恤、病故抚恤3项。抚恤标准从1952年到1986年,先后6次作了调整和提高。1953年前发放抚恤粮,后改发抚恤金。抚恤金(粮)由民政部门向其亲属(依次规定为:(一)父母;(二)夫妻;(三)子女;(四)13岁以下之弟妹;(五)抚养已故人员长大而现在又需依靠已故人生活的其他亲属)。一次发给,并分别发给《革命烈士证明书》、《革命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革命军人病故证明书》等。截止1987年,全县共有烈士1013人,凡亲属在县内的都发了抚恤粮和抚恤金。
二、残废抚恤
革命军人、革命工作人员,参战或因公负伤致残者,依其残废轻重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大小,评定残废等级,填发残废证,分别按因战、因公残废抚恤标准,发给抚恤金。参战民兵民工负伤致残者,按民兵民工伤残抚恤标准发给残废金。《残废抚恤证》,一般每隔10年换1次,先后于1962、1972和1980年3次换证。
残废等级分四等六级,即特等、一等、二等甲级、二等乙级、三等甲级、三等乙级。残废抚恤标准,根据残废者有无职业和固定收入,分为在职、在乡两种,因战致残者的标准略高于因公致残者。抚恤标准,从1952年到1986年多次做过调整提高。1953年前发放抚恤粮、优待金,后发放抚恤金。供给年限为终身(在乡三等残废金1965年前系一次性发给,后改为每年每月按标准发给残废补助费,1978年改为长期抚恤)。抚恤金均于每年1月和7月两次发给。
国家对革命残废人员规定了分配工作、伤口治疗和乘坐车船等方面的优待和照顾,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饮食起居需要人扶助的特等和一等残废人员,每月发给生活护理费50元,并酌情配给假肢、手摇三轮车等助用器具。截止1987年底,全县有革命残废人员160人,全年发放残废抚恤金29500余元,享受生活护理费的残废军人6名,全年发放护理费3600余元。
附1987年革命残废人员统计表
单位:人

三、烈士褒扬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发布《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以及革命工作人员、革命残废军人、民兵、民工抚恤等有关规定,东流、至德两县人民政府,从1950年开始多次组织人员,深入群众,调查和登记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经过走访、核实遗物、证件,到1987年止,全县核实登记的烈士1013人,其中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817人,抗日战争牺牲的59人,解放战争牺牲的66人,抗美援朝战争牺牲的48人,在建国后执行公务时牺牲的23人。对于这些献身祖国的革命烈士,县人民政府都挨家挂了“烈士光荣榜”,“牺牲人员家属光荣证”。1953年修建了柏虹烈士墓,1973年建烈士陵园,安葬烈士遗骨32具。1985年建东至县革命烈士陈列馆。198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至革命史》将烈士英名业绩载入史册。《东至具志》亦将所有烈士记入《人物传》。
附东至县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坐落在尧渡镇梅城路北的骛台山上,距县城里许,占地面积约257亩。陵园正面由下而上,依山叠砌3层台阶,石梯共193级。陵园底层是一片较为平坦开阔的场地。台阶入口处为双狮守门,中层台阶两侧是“烈士陈列馆”,浓郁的民族风格,古朴典雅的造型,依稀可见。顶层中央处,坐北朝南,矗立着高15米的烈士纪念碑,高耸挺拔,尤为壮观。碑身由下而上逐渐收小,正面镌刻着“烈士纪念碑”5个大字,驻足瞻仰,令人肃然起敬。
烈士陵园始建于1973年,此前鹫台山仅有一座烈士墓,即柏虹烈士墓,系至德县1953年修建。1973年,经县委批准,正式成立“东至县烈士陵园管理所”。同年6月,开始筹建烈士纪念碑,次年3月,纪念碑落成,其附属工程于1976年基本竣工。工程总投资为91400元。同时修建陵墓10座,先后从全县各地迁来安葬的烈士有32名,其中知名烈士有欧阳斌、陈仲亭、江小妹、曹光前、李鸿鸣、刘学诚、陈培璋、王邦礼等。另外还有24名无名烈士合葬一座墓中。1985年,经省民政厅批准,始建东至县革命烈士陈列馆。
几个年份烈士抚恤补助一览表

陵园处原是个杂草丛生,乱石堆积的荒凉山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绿树葱郁,浓阴蔽日。树木种类有马尾松、落叶松、水杉、池杉、马褂木、泡桐、栗树、希树、樟、柏和国外杉等,大小约4至5万棵,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苍松翠柏,横竖成行,分植台阶两旁;樟树杉木,错落有致,遍栽纪念碑身后。风吹松涛,阵阵作响,好鸟相鸣,音音成韵。环境清幽,景色殊佳,终年前来瞻仰敬谒者,络绎不绝。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